蒙古音乐
怀念母亲的歌蒙语歌曲

怀念母亲的歌蒙语歌曲1.《梦中的额吉》:一首是由蒙古国人作词、作曲的一首歌曲,原本传唱于蒙古国,蒙古国歌星吉胡朗演唱的版本最为著名,另有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的巴特尔道尔吉、乌达木、孙楠、云飞和杜宏达等演唱过。
2.《母亲》:这首歌曲以温柔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展现了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歌曲中表达了对母亲无私奉献的感激,以及母亲在生命中无可替代的地位。
3.《草原上的妈妈》:这首歌曲描绘了母亲在草原上辛勤劳动的场景,表达了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
歌曲中运用了蒙古族音乐的元素,使得整首歌充满了浓郁的草原气息。
4.《我的母亲》:这首歌曲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感激之情。
歌词中描述了母亲辛勤劳动、关爱家庭、为子女付出的场景,让人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5.《母亲的眼睛》:这首歌曲由蒙古族歌手A-Li创作,他用深情的嗓音和动人的旋律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歌曲中以“母亲的眼睛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为主题,唱出了母亲对儿女的深深爱意。
6.《像母亲那样》:这首歌曲由著名蒙古族歌手乌兰图雅演唱,歌曲娓娓道出了母亲的伟大和无私。
歌曲中唱到“她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无私的爱”。
乌兰图雅激动人心的演唱表达出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7.《母亲的呼唤》:这首歌曲表达了母亲对子女的深深挂念和关爱。
歌词中描述了母亲在远方呼唤子女,为子女送去温暖和祝福。
歌曲的旋律简单易记,充满着深情和感动。
8.《献给母亲的歌》:这首歌曲用优美的旋律和词句表达了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
歌曲中唱到“你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传递出对母亲无尽的感激之情。
9.《慈祥的母亲》:这首歌曲描绘了母亲温柔、慈祥的形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歌曲中运用了柔和的旋律和细腻的词句,使人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和力量。
10.《永远的母亲》:这首歌曲表达了对母亲永恒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歌词中描述了母亲在子女心中永远的地位,以及子女对母亲的深深敬爱和感激。
歌曲的旋律悠扬动听,充满着深情和感动。
藏族蒙古族歌曲

藏族蒙古族歌曲
蒙古族音乐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它以其独特的旋律、歌词和表演风格著称。
蒙古族歌曲通常反映了蒙古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和情感,包括牧歌、赞歌、叙事歌等多种形式。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蒙古族歌曲:
1. 《敖包相会》 - 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蒙古族民歌,歌词描述了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和对彼此深深的思念。
2. 《天边》 - 这首歌曲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描绘了蒙古高原的壮丽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3.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 这首歌曲是一首表达对家乡深情的歌曲,广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
4. 《四岁的红鬃马》 - 这首歌曲通过描绘一匹红鬃马的形象,展现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5. 《乳汁般的河流》 - 歌曲以乳汁般的河流比喻家乡的滋养,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6. 《蒙古人》 - 这首歌曲由著名歌手腾格尔演唱,歌颂了蒙古民族的传统和精神。
7. 《草原夜色美》 - 歌曲描绘了草原夜晚的宁静与美丽,展现了蒙古民族对自然的赞美。
8. 《牧歌》 - 蒙古族牧歌是一种传统的歌曲形式,通常在放牧时演唱,表达对自然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热爱。
蒙古族的音乐和歌曲不仅在蒙古族中广为流传,也受到了世界各地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如果你对蒙古族音乐感兴趣,可以通过音乐平台、视频网站或者专门的民族音乐专辑来欣赏更多的蒙古族歌曲。
民族音乐蒙古呼麦

立呼麦保护基金、举办呼麦大赛等。这些措施对于 呼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总结
总结
01
02
呼麦作为蒙古族的一种传统 歌唱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 艺术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的宝贵 财富,也是全人类共享的文 化遗产。我们应该积极传承 和发扬呼麦艺术,让更多的 人了解和欣赏这种独特的音 乐形式
呼麦的歌唱技巧与训练
口腔 的特 口腔 激越 演唱 握口 包括 以及 响
呼麦的歌唱技巧与训练
训练方法
基础呼吸训练:呼麦歌唱对气息的要求极高,因此,演唱者需要进行 训练。例如,可以通过吹纸片、吹蜡烛等方式练习控制气息 喉咙练习:可以尝试用喉咙发出持续的低音,同时配合口腔发出高音 的基本技巧 口腔练习:通过朗读短句、绕口令等方式来练习口腔的灵活性和控制 镜子练习:对着镜子唱歌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观察和感知口腔的变化, 声音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的 推进,呼麦艺术也面临着许 多挑战和机遇。我们应该在 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不断 创新和发展呼麦艺术,使其 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并为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贡 献
最后, 呼麦艺 辛勤努 力不仅 化遗产 来了更 我们一 和发展努
5
呼麦的歌唱技巧与 训练
6
呼麦在当代的应用
呼麦在当代的应用
呼麦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不仅在蒙古族地区广为流传,也在 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影响。许多现代音乐家和艺术家将呼麦融入他们 的作品中,为现代音乐注入了新的元素
例如,一些电子音乐艺术家将呼麦的旋律和节奏融入到电子音乐中, 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音乐作品。还有一些流行歌手尝试将呼麦与流 行音乐结合,使得呼麦的旋律和唱腔能够被更多人听到和欣赏
蒙古族红色歌曲

蒙古族红色歌曲指的是那些具有红色主题、反映革命斗争的蒙古族音乐作品。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蒙古族红色歌曲:
1.《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曲以其辽阔壮观的意境和宽广抒情的旋律,
展现了内蒙古草原的美景和牧民们的生活,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和祖国的热爱与感激之情。
2.《歌唱祖国》:这首歌曲以激昂的旋律和气势磅礴的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对
祖国的热爱和为祖国建设奉献的决心。
3.《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曲深情地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忠诚,歌
词中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和人民的奋斗历程。
4.《英雄赞歌》:这首歌曲赞颂了那些为国家和人民英勇奋斗的英雄们,激励人
们继承和发扬英雄的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这些歌曲在蒙古族音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它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更因为它们传达了一种红色主题、爱国情感和革命精神,激励着人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蒙古族音乐类型

蒙古族音乐类型蒙古族音乐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着悠久的历史。
蒙古族音乐可以追溯到蒙古族的原始社会,具有有独特的音乐形式和传统的音乐表演方式。
蒙古族音乐典型的特点主要有传统乐器的使用、旋律的简洁和独特的发声方式。
蒙古族的音乐形式主要分为三种:传统歌曲、节奏音乐和舞蹈音乐。
传统歌曲反映了蒙古族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一般由多人一起合唱,乐句简单明快,有时伴有乐器伴奏,有时也伴有舞蹈舞步。
节奏音乐注重节奏,充满活力,大多以传统民乐器为主,诸如手风琴、古筝、古琴等。
舞蹈音乐以音乐伴奏和歌唱为主,一般由几位歌手故意地搭配节奏,随着舞蹈的运动而变化。
蒙古族的乐器以传统民乐为主,其中像手风琴、古筝、古琴等民乐器最为突出。
手风琴是传统民乐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拥有着丰富的音色和表现力,能够表达出蒙古族的广阔的音乐氛围,是蒙古族民乐的主要乐器。
古筝有着“宫商角徵羽”的五声音阶,是简洁明快、宁静优美的传统民乐乐器,能够表达出蒙古族民族文化的韵律和乐章。
古琴是传统民乐乐器,乐器是以琴马为主,具有浓厚的调子,能够表现出蒙古族音乐的意境。
蒙古族的音乐表演方式主要有歌手、唱腔和舞蹈表演。
歌手一般以民歌为主,他们唱起歌来,旋律甜美,有时伴有乐器伴奏,既能传达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进行艺术表现。
唱腔是蒙古族音乐的一种表演形式,专门以独特的发声方式来表达蒙古族音乐的内容。
舞蹈表演是蒙古族音乐表演方式中最为突出的形式,舞者以婀娜的舞姿,变换着各种情景,快速而灵动的舞步,让观众完全沉浸在蒙古族的舞蹈的魅力之中。
蒙古族的音乐类型是悠久的,有着独树一帜的音乐特点。
除了传统民乐乐器的应用以及具有旋律简洁、独特发声方式的表演之外,蒙古族的舞蹈表演也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表演方式,是蒙古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风琴曲《牧民之歌》的蒙古音乐风格分析

手风琴曲《牧民之歌》的蒙古音乐风格分析手风琴曲《牧民之歌》是一首充满蒙古音乐风格的曲子,它将蒙古音乐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蒙古音乐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情和独特的民族特色,而这首手风琴曲充分展现了这种特色,让人仿佛置身于广袤的蒙古草原之上。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牧民之歌》的蒙古音乐风格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它的特点和魅力所在。
蒙古音乐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就是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
《牧民之歌》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展现了蒙古音乐的魅力。
这首曲子的旋律流畅优美,富有情感,仿佛在述说着草原上牧民的生活。
而其节奏则富有变化,既有温柔悠扬的部分,又有激昂奔放的部分,将蒙古音乐特有的豪迈和热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蒙古音乐在歌词和主题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牧民之歌》的歌词唱词简单明了,直抒胸臆,歌颂了牧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祖国的热爱,展现了蒙古族人的勇敢和坚韧。
在主题上,这首曲子也突出了蒙古音乐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受到了蒙古族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使人感到一股强烈的草原风情。
蒙古音乐的独特唱法也是其魅力所在之一。
蒙古音乐常常采用呼麦唱法,呼麦是蒙古族传统的一种独特的歌唱方式,能够同时唱出两种不同的音调,使得歌曲更具层次感和神秘感。
而《牧民之歌》则没有采用呼麦唱法,而是以清澈的女声来演唱,这种处理方式既保留了蒙古音乐的原汁原味,又使得曲子更加动听动人,充满了温馨和亲切的感觉。
蒙古音乐的背景和历史也是其独特魅力之一。
蒙古音乐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民族情感。
《牧民之歌》充分展现了蒙古音乐的独特魅力,让人感受到了蒙古族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展现了蒙古音乐的独特魅力和风情。
《蒙古族音乐舞蹈》课件

旅游开发的意义
蒙古族音乐舞蹈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 源,可以为旅游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 益。
旅游开发可以为蒙古族音乐舞蹈提供 更广阔的舞台和传播渠道,推动其传 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 供有力支持。
通过将蒙古族音乐舞蹈融入旅游开发 ,可以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品 质,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舞蹈使音乐更具有表现力
通过舞蹈的表演,音乐的情感和故事情节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表现 ,使观众有更深刻的体验。
音乐与舞蹈相互补充
在蒙古族艺术表演中,音乐与舞蹈常常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 营造出更加完美的艺术效果。
04 蒙古族音乐舞蹈的表演形 式
音乐表演形式
蒙古族长调
长调是蒙古族音乐的代表,具有 辽阔、豪放的特点,通常在草原
《蒙古族音乐舞蹈》ppt课件
目 录
• 蒙古族音乐概述 • 蒙古族舞蹈概述 • 蒙古族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 蒙古族音乐舞蹈的表演形式 • 蒙古族音乐舞蹈的文化意义 • 蒙古族音乐舞蹈的未来发展
01 蒙古族音乐概述
蒙古族音乐的起源与历史
蒙古族音乐的起源
起源于古代蒙古部落的狩猎和游 牧生活,以及与周边民族的交流 融合。
蒙古族舞蹈的起源与历史
起源
起源于古代蒙古部落的仪式和庆典,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游牧生活中创造并传承 下来的。
历史
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早期的狩猎舞蹈到后期的宫廷舞蹈,都反映了蒙古族社 会历史的变迁。
蒙古族舞蹈的特点与分类
特点
以粗犷、豪放、热情的风格著称,注重身体的起伏、旋转和 跳跃,以及手、脚、头的协调配合。
表现形式
音乐主要通过声音来表现 ,而舞蹈则通过动作和表 情来表现。
表达方式
蒙古族音乐类型

蒙古族音乐类型蒙古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的音乐可以追溯到最古老的历史中。
蒙古族的音乐有着鲜明的神秘色彩,它的风格独特而又多样,是极具魅力的文化瑰宝。
蒙古族乐曲不仅具有丰富的音乐元素,而且代表了蒙古族不同时期的不同历史文化以及人文背景,充满了智慧和活力。
蒙古族音乐可以分为四大类:蒙古抒情歌、蒙古舞曲、草原舞曲和蒙古戏曲。
蒙古抒情歌是最流行的一种蒙古族音乐,它拥有浓郁而深刻的情歌情思。
它们反映了蒙古族人的思想情绪,描绘了他们的情感体验,是一种有着深邃情感内涵的艺术形式。
抒情歌的旋律通常简单而优美,纯朴而淳厚,有助于解压情绪,打发时间,让人感觉放松。
蒙古抒情歌在蒙古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受到广大蒙古族人的喜爱。
蒙古舞曲是蒙古族最古老的音乐类型之一,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成为了可供传唱的一种传统文化。
蒙古舞曲通常由古老的传说、传统的游戏以及经典歌曲等内容构成,充满了历史文物的种种,可以让听众体会到传统的蒙古族文化的魅力。
草原舞曲是一种典型的蒙古族传统乐曲,也是蒙古族最古老的音乐文化之一,它以草原生活为背景,以旅途、牧歌以及山歌为内容,极具魅力。
蒙古人赞颂大自然,走起了驰骋草原的挣扎,将狂野草原的风采灌溉入乐曲中,在纯朴而抒情的旋律中找到满足。
蒙古戏曲是蒙古族文化中最受欢迎的一种音乐类型,也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表演形式。
蒙古戏曲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它的内容包括古老的传说、神话故事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等,沉浸其中,观众可以感受到蒙古族多变的音乐文化表现。
戏曲的旋律婉转抑扬,有着强烈的浓郁色彩,能够勾起听众的兴奋感,充满活力与激情。
蒙古族音乐是一种神秘而又生动的文化,它由独特的旋律、各种文化元素和活力四射的歌曲组成,充满了智慧和活力。
它不仅描绘了蒙古族人的生活,同时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蒙古族文化的凝重和灵动。
蒙古族的音乐类型是多样的,能够丰富你的文化内涵,增添艺术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音乐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
蒙古人自古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蒙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天才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财富。
蒙古民歌具有民族声乐的独有风格,不论高吭嘹亮,还是低吟回荡,都充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蒙古族音乐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个地区的独特风格,堪称绚丽多姿,异彩纷呈,很多艺术家在草原的歌海里采风,使蒙古族民歌得到进一步的整理、保护、传播。
蒙古音乐特点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
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蒙古音乐分类按照音乐形式分为长调,短调,呼麦,潮尔,民歌,说唱形式的乌力格尔、叙事歌、好来宝等等。
按照音乐内容分为猎歌、牧歌、赞歌、思乡曲、礼俗歌等等。
流传于蒙古族的乐器有马头琴、四胡、胡毕斯、火不思及其他的打击乐器等。
?长调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蒙古国境内,除联合“申遗”外,中蒙两国已经承诺将尽快作出蒙古族长调民歌十年行动计划采取保护措施。
用蒙古语歌唱,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表达了草原儿女独有的深情。
长调民歌由马头琴伴奏更具草原文化的韵味。
长调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
长调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长调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
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
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有《辽阔草原》、《盗马姑娘》等。
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辞行》等。
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流行的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
昭乌达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阳》等。
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
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咿”、“咿哟”、“咿哟”等。
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
短调短调是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歌体裁。
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
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区其他农业和半农半牧区的民歌,都是短调民歌。
短调民歌也叫爬山调,山曲儿,多用汉语演唱。
所以,不仅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蒙古人喜欢唱,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欢唱这种山曲儿。
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
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
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
爱情歌曲在短调民歌中占有极大的比重。
如《森吉德玛》、《达古拉》、《小情人》等,深刻地反映了蒙古族男女青年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
其次,反映蒙古族人民反抗侵略,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行径,以及在革命斗争中产生的革命民歌,如《独贵龙》、《引狼入室的李鸿章》、《反日歌》等,都是这类短歌的代表作。
呼麦“呼麦”是图瓦文xoomei的中文音译,又名“浩林·潮尔”,原义指“喉咙”,即为“喉音”,一种藉由喉咙紧缩而唱出“双声”的泛音咏唱技法。
“双声”(biphonic)指一个人在演唱时能同时发出两个高低不同的声音。
另外,呼麦又称“蒙古喉音”。
呼麦作为一种歌咏方法,目前主要流传于中国内蒙古,南西伯利亚的图瓦、蒙古、阿尔泰和卡开斯(Khakass)等地区。
西藏密宗格鲁派的噶陀(Gyuto)、噶美(Gyume)两寺,也有使用低沉的喉音来唱诵经咒的传承。
“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
呼麦是一种古老的歌唱方式,声音从喉底里发出来,悠悠远远地往一个很深很深的隧道里面钻,那个隧道是时间的记忆。
据说,呼麦已经有千年历史,而今已是蒙古国宝级的艺术,在全世界独一无二。
潮尔是蒙古族多声部音乐概念的总称,泛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复音音乐形式。
潮尔音乐中有:弹拔潮尔(突布秀尔);弓弦潮尔(在科尔沁直接称其为潮尔);喉音潮尔(又称为呼麦);潮尔哆(由多人用喉音伴奏,一人演唱的长调歌曲)等形式。
潮尔哆是蒙古民歌的一种,由两部分组成,即几个人演唱低音,一个人唱高音长调歌曲。
乌力格尔乌力格尔,蒙古语意为"说书",是蒙古族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及我国东北各省蒙古族聚居区。
与草原上的蒙古族群众生活习性一致,这种艺术具有浪漫开阔的气息。
它最初的形式与西方中世纪的吟游诗人相似,艺人们身背四弦琴或者潮尔([晒怕硗穂?,在大草原上随风漂泊,四处流浪,追逐蒙古包和王爷贵族们的府邸,一人一琴,自拉自唱,精彩的说唱、长篇的传奇成为草原上最受人们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
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广泛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及相邻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
乌力格尔作为叙事歌的一种,其曲调简短,结构方整,带有浓厚的说唱性。
其演唱形式均为自拉自唱,用四胡或马头琴等乐器伴奏。
演唱者也可以根据情节、刻划人物的需要,随时插入评述性的对白。
产生和发展于内蒙古东部农业地区。
反映的题材主要有歌颂人民起义斗争和英雄人物的,如《嘎达梅林》、《英雄陶克图之歌》等。
表现爱情悲剧故事的,如《诺丽格尔玛》、《达那巴拉》等。
反对宗教束缚,向往世俗生活的,如《东克尔大喇嘛》、《宝音好来宝》又称“好力宝”。
蒙古族传统的说唱艺术,从口头文学发展而成。
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相传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多在节日、婚礼和喜庆场合演唱。
“好力宝”是蒙古语音译,是“联结”的意思。
有固定的曲调,演唱形式有单人、双人和多人,但以单人演唱为多。
内容一般有思乡、赞马、民间传说、改编的古典章回小说外,还有即景生情,随兴口编的。
既可叙事、又可抒情,有赞颂,也有讽刺。
曲目长篇短篇均有。
唱词为四句为一节,押头韵。
或四句一押韵,或两句一押韵,也有几十句唱词一韵到底的情形。
伴奏乐器多为马头琴、四胡。
曲调豪放、淳朴,有较多的朗诵成分,具有浓厚的草原风味。
著名演唱曲目有《燕丹公主》、《富饶的查干湖》、《还是当艺人好》等等之外,还有汉族的历史故事如《王昭君的故事》、《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猎歌来源于原始狩猎歌舞,内容大多直接模拟古代猎人们的劳动生活或模仿各种飞禽走兽的动作神态,有时是寓言性的动物叙事歌。
代表作有呼伦贝尔盟的民歌《小白兔》、《三百六十只黄羊》等。
牧歌牧歌以歌唱草原、赞美骏马、赞美生活,充满对自由幸福的向往和追求为其主要内容。
牧歌的歌词既善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
草原牧歌这一独特民歌体裁及其风格的形成,对蒙古族民歌的各个领域颂歌、宴歌、思乡曲、婚礼歌、情歌乃至器乐曲,均产生了巨大影响。
所谓蒙古族音乐的草原风格就是指牧歌风格。
牧歌的曲调高亢、嘹亮、宽阔、舒展。
节奏悠长、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节奏。
一般情况下,牧歌的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而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
赞歌其内容主要是歌颂蒙古族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赞美家乡的山川湖泊等。
多在那达慕大会或其它集会、庆典等特定场合演唱。
如《成吉思汗颂歌》、《辽阔清秀的故乡》、《西辽河颂》等。
赞歌的曲调简洁有力,节奏规整鲜明,较少华彩性装饰音。
旋律的起伏不如草原牧歌大。
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重唱与合唱。
有些古老的赞歌,还有简单的和声。
这样的民间合唱蒙古人称之为“潮尔”,由两名男歌手演唱,男低音唱出粗犷的固定低音,男高音则演唱悠长的曲调。
思乡曲在蒙古族民歌中极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在蒙古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蒙古族享有盛誉的《母子歌》、《阿莱钦伯之歌》等,便是宽阔台汗时期的思乡曲。
思乡曲的内容有两类,一类是武士思乡曲,即指从军出征,在外作战的蒙古武士们所唱的怀念故乡的歌曲。
如锡林郭勒盟民歌《旷野中的莲松树》。
另一种是妇女思乡曲,即远嫁他乡的青年女子所唱的思念故乡亲人之歌。
如科尔沁民歌《诺恩吉亚》等。
思乡曲的艺术性较高,曲调优美流畅,节奏舒展,结构严谨,调式运用丰富而大胆,转调离调手法很多。
礼俗歌在特定场合演唱,带有生活风俗性、实用性的民歌,如宴歌、婚礼歌、安魂曲等。
宴歌主要演唱于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饮宴场合。
婚礼歌在婚庆上演唱,曲调热烈、欢快。
这类歌曲数量大,难度高,风格多样,主人们愿意聘请那些有名望的歌手在结婚仪式上演唱。
安魂曲是在举行葬礼时演唱。
曲调悲切哀婉,庄重肃穆。
多为齐唱或合唱。
摔跤歌是在那达慕大会上举行摔跤比赛时演唱。
每当双方摔跤手跳跃出场时,由男高音歌手领唱,其余人以固定低音式的和声予以伴唱。
蒙古音乐发展历史阶段蒙古民族的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容也极其丰富。
据历史文献记载,成吉思汗曾“征用旧乐于西夏”。
元太宗窝阔台于十年(1238年)曾征集燕京和南京的金朝遗乐和乐官。
元宪宗宗蒙哥于即位后第二年(1252年)三月,下令制作钟磬、笱,始用登歌乐祀天于日月山。
元世祖忽必烈在藩邸时,命宋周臣管理乐工。
即位后,于中统元年(1260年)用登歌乐祭祖。
又命王镛作《大成乐》,并制作了一整套元朝宫廷乐器。
明代时,蒙古封建主进行歌舞仍以蒙古乐器演奏。
清代时,宫廷中所演奏的蒙古乐曲,也是蒙古察哈尔林丹汗时期的。
其乐器有笳、管、筝、琶、弦、阮、火不思等。
清政府还设有管理蒙古乐曲的什榜处。
?蒙古族的音乐发展进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山林狩猎文化时期隋唐时期,蒙古人的祖先生活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额尔古纳河流域,以狩猎和采集为生。
作为狩猎民族的音乐,其基本风格为”古短调“。
当时的音乐体裁主要有:萨满教歌舞、呼麦、狩猎歌曲、英雄史诗、自娱性集体歌舞等。
例如,科尔沁地区的萨满教舞曲:《宝木勒赞》等。
--欣赏:《宝木勒赞》(乌兰杰自唱)。
(二)草原游牧文化时期公元840年,蒙古高原上的民族格局发生了大变动。
回鹘汗国被来自北方的黠戛斯人击溃,回鹘人离开蒙古高原中心地带,向西向大举南迁徙。
蒙古先民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有利时机,勇敢地走出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进入了蒙古高原中心地带。
自此,蒙古人从狩猎民族转化为游牧民族,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并且,逐步脱离山林狩猎文化,跨入草原游牧文化时期。
与此有关,蒙古人的音乐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为游牧民族的音乐,其基本风格转变为”长调“。
当时的音乐体裁主要有:长调牧歌、”潮尔“合唱、马头琴等。
例如,《牧歌》、《小黄马》等。
--欣赏:锡林郭勒草原长调民歌:《绿缎子》(莫德格唱)。
(三)农耕村落文化时期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的统治进入了危机阶段。
朝廷对蒙古地区采取所谓”移民实边“政策,大片草原牧场被开垦为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