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科学会议:规模化二氧化碳咸水层封存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

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1.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概述1.1什么是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指将CO2从工业过程、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直接加以利用或注入地层以实现CO2永久减排的过程。
CCUS在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的基础上增加了“利用(Utilization)”,这一理念是随着CCS技术的发展和对CCS 技术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中美两国的大力倡导下形成的,目前已经获得了国际上的普遍认同。
CCUS按技术流程分为捕集、输送、利用与封存等环节。
CO2捕集是指将CO2从工业生产、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主要分为燃烧前捕集、燃烧后捕集、富氧燃烧和化学链捕集。
CO2输送是指将捕集的CO2运送到可利用或封存场地的过程。
根据运输方式的不同,分为罐车运输、船舶运输和管道运输,其中罐车运输包括汽车运输和铁路运输两种方式。
CO2利用是指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将捕集的CO2实现资源化利用的过程。
根据工程技术手段的不同,可分为CO2地质利用、CO2化工利用和CO2生物利用等。
CO2封存是指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将捕集的CO2注入深部地质储层,实现CO2与大气长期隔绝的过程。
按照封存位置不同,可分为陆地封存和海洋封存;按照地质封存体的不同,可分为咸水层封存、枯竭油气藏封存等。
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BECCS)和直接空气碳捕集与封存(DACCS)作为负碳技术受到了高度重视。
BECCS是指将生物质燃烧或转化过程中产生的CO2进行捕集、利用或封存的过程,DACCS则是直接从大气中捕集CO2,并将其利用或封存的过程。
1.2CCUS的定位CCUS是目前实现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唯一技术选择。
中国能源系统规模庞大、需求多样,从兼顾实现碳中和目标和保障能源安全的角度考虑,未来应积极构建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为主导,核能、化石能源等多元互补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封存技术

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封存技术哎哟喂,说起这个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封存技术,咱们得摆会儿龙门阵了!你晓得不,这技术啊,就像是给地球妈妈穿了个“环保小背心”,把那些捣蛋鬼二氧化碳给逮住,再藏到它们找不到的地儿去。
首先说捕获,这就跟咱们小时候捉迷藏似的,不过这次捉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二氧化碳。
科学家们可聪明了,他们用各种高科技手段,比如燃烧后捕获、燃烧前捕获,还有富氧燃烧捕获,就像咱们用网子捉蝴蝶一样,把这些二氧化碳从烟囱、工厂里头给“网”出来,然后再给它洗个澡(净化),压一压(压缩),准备打包带走。
接下来是运输,这就好比咱们过年走亲戚,提着大包小包上路。
不过这次运的是二氧化碳,得用专门的管道、大船这些大家伙,小心翼翼地送到它们的新家去。
你想啊,这路上得多小心,不能让它跑了,也不能让它伤了人。
最后就是封存了,这可是个技术活,得找对地方。
海底啊、沙漠啊、咸水层啊,这些跟大气隔绝的“秘密基地”就是二氧化碳的新家。
科学家们把它们分成三大类:地质封存、海洋封存和化学封存。
就像是咱们给家里的宝贝找个保险箱藏起来一样,得确保它们安安全全,不会跑出来捣乱。
说起这个技术啊,我真的是又激动又感慨。
激动的是咱们人类终于有了这么厉害的招数来对付温室效应,保护咱们共同的家园;感慨的是,这背后得有多少科学家的心血和汗水啊!咱们得感谢他们,是他们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所以啊,朋友们,咱们平时也得注意节能减排,少开车多走路,少用电多晒太阳,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地球妈妈减轻点负担。
毕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嘛!好了,今天就跟大家摆到这里,咱们下回再接着聊!。
二氧化碳用于地质资源开发及同步封存技术综述

二氧化碳用于地质资源开发及同步封存技术综述包一翔;李井峰;郭强;蒋斌斌;苏琛【期刊名称】《煤炭科学技术》【年(卷),期】2022(50)6【摘要】以煤炭为主体的化石燃料目前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80%以上,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是二氧化碳(CO_(2))规模化减排的关键技术。
对比了世界各国CCS工程应用的进展,全球目前共有164个CCS项目(分布在28个国家),正在运行的CCS项目有56个(分布在15个国家),美国、中国和英国是CCS项目总数排名前三的国家,正在运行的CCS项目数前三的国家为美国、中国和加拿大。
介绍了CO_(2)用于石油、卤咸水、天然气、可燃冰等地质资源开发并同步实现不同程度地质封存的技术原理。
CO_(2)驱油技术比传统生产方法碳强度低,同时能够利用原油采空区实现CO_(2)封存。
深部卤咸水层的理论CO_(2)封存容量可实现保持大气中CO_(2)浓度约为450×10^(-6),卤咸水及其所含矿物元素均可转化为收益从而抵消一部分封存技术成本。
采用CO_(2)驱替甲烷等气体时,岩层特性、注入压力和温度等决定了生产效率,天然气储存地层的密封性有助于减少CO_(2)在竖直方向的扩散和损失。
探讨了CO_(2)地质封存协同高浓盐水处置、CO_(2)用于地下煤气化、CO_(2)用于干热岩开发技术。
CO_(2)封存协同高浓盐水处置可实现二者同时减量,浓盐水中的高硬度可加快CO_(2)的碳酸化过程。
CO_(2)用作气化剂,可调节合成气的组成,但气化过程较难控制,煤气化产生的地层空间可用于CO_(2)封存。
CO_(2)用于干热岩开发可节省用水、减少管道结垢等,但CO_(2)较高损失率或导致封存效果不够理想。
最后,总结了CCS面临的成套装备开发缺乏、技术原理认识不足、技术成本高、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并对其应用潜力进行了展望。
【总页数】12页(P84-95)【作者】包一翔;李井峰;郭强;蒋斌斌;苏琛【作者单位】国家能源集团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6【相关文献】1.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研究进展综述2.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研究进展综述3.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技术和经济性能综述4.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关键技术通过专家组现场验收5.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中盖层力学完整性数值模拟研究综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氧化碳捕集及封存技术探索研究——以陕煤集团榆林化学公司为例

二氧化碳捕集及封存技术探索研究——以陕煤集团榆林化学公司为例肖江;宋世杰;刘兰兰;白治学【期刊名称】《煤炭科学技术》【年(卷),期】2024(52)5【摘要】践行减排降碳措施,落实“双碳”目标是煤化工企业走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型发展的重要转型契机。
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谋划400万t/a二氧化碳捕集、运输及封存(CCS)示范项目及开展40万t/a先导试验项目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
在借鉴神华10万t CCS示范项目经验基础上,依据已建180万t/a乙二醇项目中产生的CO_(2),设计了高纯(98.94%)和低纯(77.78%)2种超临界CO_(2)封存流程;结合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三叠系、二叠系咸水层的认识,找寻了3套物性较好且CO_(2)封存潜力巨大的地质咸水层(刘家沟组、石千峰组、石盒子组);在深入CO_(2)储存层盖层及存储容量评估分析,认为CO_(2)在超过1000 m的咸水层封存环境最佳;通过设计4口注入封存井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40万t/a CO_(2)的封存运行机制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理论可行;设计采用PNX测井、井下光纤传感及地表InSAR等监测方法搭建起CO_(2)从井筒到储层再到储层扩散一体化的监测监控管理平台;从CCS当前经济技术成本、产业政策发展以及机遇挑战现状展望出煤化工开展CCS非常具有潜力。
【总页数】8页(P316-323)【作者】肖江;宋世杰;刘兰兰;白治学【作者单位】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536;X701【相关文献】1.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封存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2.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应用研究3.海洋油气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标准研究4.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应用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氧化碳输送与封存方式利弊分析

二氧化碳输送与封存方式利弊分析陈兵;白世星【摘要】面对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环境急剧恶化的问题,CO2捕集与封存(CCS)作为一种新兴的减排技术,成为了各国研究的热点,CCS不是一项单一的技术,它是多项技术的组合体,主要包括收集或捕获、输送和封存等三部分,其中CO2的输送和封存是实现CCS技术的关键所在.本文介绍了CO2的不同输送与封存方法,讨论了各方法存在的优缺点,为CO2输送与封存提供理论依据.%In the face of the rapid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aused by CO2emissions,CO2capture and storage (CCS)has become a globle research hotspot as a new emission reduction technology. CCS is not a single technology, but a combination of several technologies, mainly including three parts: collection or capture, transportation, and storage, and the transportation and storage of CO2is the key to realizing CCS technology. In this paper, various transport and storage ways of CO2are introduced, 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discussed,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CO2transport and storage.【期刊名称】《天然气化工》【年(卷),期】2018(043)002【总页数】5页(P114-118)【关键词】二氧化碳;输送;地质封存;海洋封存【作者】陈兵;白世星【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陕西西安710065;西安石油大学,陕西西安7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1;X7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化石燃料的过度利用导致了CO2排放量日益增加,经科学家的长期研究,CO2等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是全球气候急剧恶化的主要原因[1]。
开展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实现深度减排

开展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实现深度减排张超宇;李胜涛;杨丰田;张森琦;李旭【摘要】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是实现二氧化碳深度减排的安全,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适合地质储存的地质体有深部咸水层、油气藏和不可采煤层.目前,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研究在世界上方兴未艾,我国地质储存相关项目也已启动,为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开展二氧化碳的地质储存,将为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的维持和调整提供保障.【期刊名称】《中国国土资源经济》【年(卷),期】2010(023)004【总页数】3页(P24-26)【关键词】地质储存;二氧化碳;深度减排;咸水层【作者】张超宇;李胜涛;杨丰田;张森琦;李旭【作者单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保定,07105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保定,071051;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保定,071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5;X37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由于其对人类以及整个地球环境系统可能产生的危害,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温室气体,在全球变暖问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
如何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成为遏制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倡导低碳生活的核心问题。
我国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大国之一。
环球能源网根据碳监测行动(CARMA)网站提供的数据,对全球各国的CO2排放量进行了比较排行,按总排放量计算,我国高居世界第2位(表1)。
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大会通过了《京都协议书》,京都协议提出了发达国家减少排放的指标。
但是,由于大部分国家都以化石燃料作为主要能源,二氧化碳的减排直接影响到一个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
因此,围绕二氧化碳的减排问题成为国际政治和外交谈判中涉及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1—3]。
CO2海底地质封存技术基础理论及现状分析

总762期第二十八期2021年10月河南科技Journal of 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地球与环境CO2海底地质封存技术基础理论及现状分析李文平(华北地质勘查局五一四地质大队,河北 承德 067000)摘 要:全球面临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碳减排已成为国际上的共识和行动目标。
CO2海底封存是实现CO2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且潜力巨大。
我国对碳封存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加之海底封存研究空白,有必要推进CO2海底封存技术研究,开发海洋存储能力,加快推进碳减排,尽快实现碳中和。
关键词:CO2;海底封存;地质封存;碳中和中图分类号:X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1)28-0141-03 Basic The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of Carbon Dioxide GeologicalStorage Technology on SeabedLI Wenping(514 Brigade of North China Geological Exploration Bureau, Chengde Hebei 067000)Abstract: The world is facing the severe challenge of climate warming, and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has become the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and action goal. CO2 sequestr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realiz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reduction, and it has great potential. China’s research on carbon sequestration technology started late, and the research on seabed sequestration is blank.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CO2 seabed sequestr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develop marine storage capacity, accelerat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and realize carbon neutraliz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Keywords: carbon dioxide;seabed storage;geological storage;carbon neutrality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2007年发布的报告(AR4)中明确了全球气候系统变暖,温室效应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二氧化碳的地下储存

二氧化碳的地下储存摘要:本文介绍了二氧化碳地下储存的进展情况,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的油气层储存、煤层储存、盐洞储存、蓄水层储存以及现阶段该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和目前该项技术在世界各国的应用情况。
(内容少)关键词:二氧化碳;地下储存;油气层;煤层;盐洞;蓄水层The Underground Storage of Carbon Dioxide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 the process of the underground storage of carbon dioxide, including its storage in oil and gas reservoirs, in coal seams, in salt caverns, in aquifers, and the technical problems at this stage. We also introduce th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t present. Keywords: carbon dioxide; underground storage; oil and gas reservoirs; coal seams; salt caverns; aquifers随着近代大工业的发展,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急剧变化,与此同时,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在悄然变化。
由于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效应”。
为了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国际社会签署了《京都议定书》,科学家们也在努力探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方法。
近年来,将二氧化碳储藏于地下的方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目前,二氧化碳的地下埋藏技术就是将超临界状态或液态的二氧化碳储藏于一定的地质结构,包括油气田、煤层等地质结构,整个过程包括碳捕集、碳运输、碳储存三个环节,最终达到减少排放、保护环境、增加油田或煤层采出量等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5:规模化二氧化碳咸水层封存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规模化二氧化碳咸水层封存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香山科学会议第415次学术讨论会综述2009年我国政府确定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以促进低碳经济的进程,满足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求。
而我国目前富煤、少油、缺气的能源资源状况,决定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依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这就无疑成为了低碳经济发展的障碍,但又不能为了降低碳排放量而减缓经济发展。
因此,采取必要的技术手的排放就成为确保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也使得开展二氧化碳捕集段减少CO2与封存(CCS)的研究成为必然。
目前,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挪威等国家或政府间组织都制订了相应的CCS研究规划,开展相关的研究。
在我国,CCS技术研究己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2006年国家中长期发展计划(2006~2020)正式指出CCS为清洁高效使用煤炭的前沿技术。
2007年国家科技部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中,将CCS技术列入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技术重点专项行动的四个主要活动领域之一,确立了CCS的投入将集中在研发与示范,并建立CCS生产基础以及进行技术示范。
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强调重点开发CO的捕获和封存技术,2并加强国际间气候变化技术的研发、应用与转让等。
为探究储层和盖层中二氧化碳-水-岩石之间长期复杂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机理,揭示二氧化碳在封存过程中对地下流场、水质、压力场及温度场的长期影响,量化我国规模化二氧化碳封存潜力与风险等方面建立有效的理论、实验及数值模拟方法,香山科学会议于2011年11月22~24日在北京召开以“规模化二氧化碳咸水层封存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会议由孙枢研究员、彭苏萍教授、沈平平研究员、张东晓教授担任执行主席,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管理部门的40多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讨论会。
与会专家围绕(1)中国咸水层埋藏潜力及其意义;(2)二氧化碳咸水层封存的关键科学问题;(3)二氧化碳地址封存的物理化学问题和(4)二氧化碳地下封存的地质学问题等中心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提出了建议。
一、主题评述报告地下封存的地质学问题及其对减缓气候变化的孙枢研究员作了题为“CO2意义”的主题评述报告。
他认为,人类应主动采取措施减缓或避免因气候暖化带来的危害和灾难。
通过多种措施并举,方能达到2050年减少相当于199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0%,本世纪增温<2℃的目标。
结合国内外CO2地质封存研发中存在的问题和我国地质状况,提出我国要发展CO2地下封存,必须对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CO2封存潜力的制定研究与评估方案;大力推行CO2提高石油采收率研究与开发;加强CO2咸水层封存研究和试验以及对低渗、超低渗和大面积成藏储层封存CO2的研究。
尽管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减排CO2达到了15亿吨,2020年要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承诺,仍然需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大力推进CCS研发、工程化及商业化,来实现我们的预定目标。
他呼吁,应进一步加大CCS研发工作力度、规模和试验,尤其要重视规模化咸水层封存研究;分区按盆地对我国封存潜力进一步进行评估研究;更大规模开展油气藏的CO2-EOR(气驱强化采油)研究。
提出到2015年建成三个CO2注入量约100万吨/年,持续一年以上规模的CO2封存示范点,到2020年再建5个示范点的规划设想。
在2020年前建设2个CO2封存量>100万吨/年,计划持续时间10年以上的商业性CO2封存区等建议。
彭苏萍教授作了题为“碳捕获与存储(CCS)技术、工程与系统”的主题评述报告。
他指出,面对全球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如果不进一步采取新的减碳技术和政策,2050年全球排放量相对于2005年将会上升130%,导致全球4-7o C 温升。
要将本世纪全球温升控制在2o C内,就需要发展能够使碳减排量以数量级增加的技术,CCS就是一种可以实现目标的技术,能够提供在2050年需要达到的CO2减排量的五分之一。
如果不实施CCS,要达到同样的减排结果,全球减碳成本将会升高70%。
根据2008年IEA(国际能源机构)对各种技术未来在全球减碳量中贡献的预测结果,他提出了在我国发展CCS应该遵循先易后难的顺序,从实施成本较低的行业开始,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实施成本的降低,再在减排难度较大的行业进行推广的建议。
在今后CCS发展的过程中,要定量评估减碳目标与减碳政策之间定量关系,明确不同技术减碳效果的评价指标,并对截至目标年的累计碳排放削减程度和目标年的碳排放削减程度进行评估;对于目前使用较多的减碳政策——碳税、硬指标等,则应科学评估其实施效果优劣,建立减碳目标与减碳政策的定量关系,成为有效实现减碳政策发展的重要指导。
讨论中,与会专家认为发展CCS是必要的。
咸水层有巨大的封存潜力,开展二氧化碳咸水层埋存对二氧化碳减排的意义非常重大。
我国应开展地质封存潜力、封存机理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问题等进行实验和模拟研究,以指导我国CCS行业发展进程。
对我国CCS行业发展,应首先对二氧化碳咸水层封存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加强研究和试验。
利用研究结果指导示范工程,以示范工程的实际数据验证研究结果,并不断完善,最后实现商业化应用。
二、中国咸水层埋藏潜力及其意义与会专家在报告中,指出发展二氧化碳咸水层埋存的重要原因是由于:1)含水层圈闭构造发育普遍;2)含水层中存在着适于CO2储存的大型圈闭构造;3)深部含水层一般为含盐度较高的盐水层,不能作为水资源加以利用。
针对实施CO2地质埋存的基本原则和各国已经开展的各种CO2埋存理论及实践,总结出CO2埋存场所应具备的五个条件,分析了确定典型盐水层需要考虑的因素。
并计算分析了影响盐水层埋存量主要包括注入速度、不同条件下CO2在地层水中的溶解量、地层水中矿化度、CO2化学埋存量和盖层渗透性等五个主要因素。
实施CO2地质储存工程至关重要的就是储存场地的选择和综合评价,选址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储存工程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若CO2地质储存场地选址不当,将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提出了适宜于规模化CO2地质储存的深部咸水含水层的条件与选址原则,并结合CO2地质储存场地选址的诸多因素制约,建立了包括选址技术、安全性、经济适宜性和地面地质─社会环境条件四个方面的层次分析结构的选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介绍了已运行近半年的目前国内比较重要的示范工程之一,神华CCS工程立项和建设过程的一些重要节点。
神华高质量、高标准完成示范工程的过程及在整个过程中形成的技术成果,将对今后我国的CCS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CO2咸水层封存的关键科学问题与会专家在报告中,指出咸水层地质封存研究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其物理化学过程复杂,而且涉及的时间、空间尺度宽广,目前需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可根据储层、盖岩和埋存系统来探讨。
具体问题包括:储层的容量、注入和对储层的影响问题;盖岩的完整性,以及渗漏率;封存系统的压力响应、咸水运移、性能评估、风险评估和监测等等。
比较有共性的困难与挑战还包括:粘性指进、重力分异、毛细圈闭、对流混合和地球化学等。
建议运用理论、实验及数值模拟方法,结合天然类比分析及工程项目实际对这些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发展适合于我国典型盆地的基础理论,为规模化CO2咸水层封存提供科学依据。
在地下几百米的咸水层中储存二氧化碳,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就是在水流─化学─应力─二氧化碳耦合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储存的长期安全性。
需要开展:包括超临界二氧化碳-咸水作用下的储存岩石的变形破坏、强度特征、水流─化学─应力─二氧化碳耦合模型与软件、二氧化碳咸水层储存盖层等稳定性的长期微震监测等水流─化学─应力─二氧化碳耦合过程的研究。
CO2咸水层封存需要解决:CO2封存场储层的热特性;地质封存中CO2相关基础物性研究;多尺度、多相条件下CO2地质封存的传热及运移特性。
4);CO2封存过程中水-岩相互作用机理。
四、二氧化碳地址封存的物理化学问题与会专家在报告中,指出二氧化碳数值模拟是研究二氧化碳地质储存中有关多相流及地球化学反应机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解决储存优选、入注相关问题、二氧化碳储存机理、迁移规律、盖层封闭性以及泄露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目前,有关二氧化碳数值模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CO2多相渗流、部分化学反应及影响、盖层和断层的封闭性等问题。
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大是地质埋存最为显著的特征,但是数值模型的正确性、模型参数的选择、尺度效应等也是影响模拟结果的关键和所面临的挑战。
天然CO2系统与地质埋存在时间、深度、岩石组成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因而具有可比性。
但是,实验室论证以及如何从天然类比中得到可靠的定量结论还需进一步研究。
CO2埋存可与利用相结合,如CO2-EOR(气驱强化采油)、CO2-ECBM(开采煤层气)、CO2-EATER(提高地热采收率)等,以增加经济效益,降低埋存成本。
有关咸水层的CO2封存还存在着场地选择、封存机理、封存量及场地尺度储量评价、风险评估、泄露检测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五、二氧化碳地下封存的地质学问题与会专家在报告中,指出中国深部咸水层具有巨大的封存潜力,但大规模CO2咸水层封存的长期力学稳定性问题及其评价方法尚未有系统的研究。
应开展规模化CO2咸水层封存力学稳定性的关键理论研究,充分认识潜在失稳模式、临界条件、判断准则,开发模拟分析技术,为咸水层封存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
应关注:注气压力的控制标准和压裂增渗机理,CO2–水与盖层的相互作用及盖层的长期封闭性和稳定性,以及考虑多尺度及多场耦合作用的数值模拟方法。
发展适合于我国典型盆地的规模化CO2咸水层封存的力学稳定性本构理论、评价指标、判断准则和模拟方法。
虽然规模化咸水层CO2地质封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也带来对地质结构、自然生态、人体健康和地球循环系统极大的不确定性。
要确定的是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根据评价工作等级,开展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
研发一种全新的安全评价流程、风险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介绍了美国依照地下灌注控制程序制定的关于CO2地质封存井(第Ⅵ类灌注井)的联邦要求,并以中国石油安全环保技术院按照美国法规开展的某化工废液地下灌注工程环境影响评价项目为例,介绍了开展危险废液地下灌注选址与评价的经验和做法。
会议总结与专家建议在经过广泛交流和深入讨论后,针对我国发展规模化二氧化碳咸水层埋存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与会专家达成了一定共识,并就今后要进行的相关科学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和建议。
大家一致认为发展规模化咸水层二氧化碳埋存需要研究的内容和相应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有:1.我国咸水层二氧化碳封存潜力研究;2.多重物理、化学作用的二氧化碳动态运移规律和封存机理研究;3.二氧化碳-水-盖岩相互作用的盖层长期封闭性和稳定性研究;4.规模化二氧化碳咸水层封存对盆地尺度地下水、生态和环境影响的评估研究;5.多尺度的流动运移-化学反应-力学响应等过程的耦合机理研究;6.基于天然二氧化碳气藏等类比物的二氧化碳─岩石长期相互作用特征和机理研究;7.典型盆地规模化二氧化碳封存的适宜性和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