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理论下的跨文化交际

合集下载

跨文化语用学

跨文化语用学

跨文化语用学概述摘要:跨文化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学科,其形成是不同文化下的人类交际的结果,该文对跨文化语用学的兴起和发展,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和内容以及功能对等问题等进行梳理和概述。

关键词:跨文化语用学;人际交际;研究;功能对等一引言语用学(pragmatics)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

人们对其研究的范围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语言学家认为语用学研究的是“使用中的意义”,有的语用学家认为语用学研究的是“相互作用中的意义”。

大家普遍认为语用学研究的是说话者的意义,而不是词或者是句子的意思。

也就是说,语用学研究一般都是以某种文化为背景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用学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开辟了许多新领域。

跨文化语言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是在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将文化因素引入跨文化交际中意义研究的一种宽泛的语用学,主要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语用问题。

跨文化语用学着眼于不同语言的表层形态,结构方式和话语意义等的比较,深入到语言的深层文化内涵,关注动态语用的文化差异,语用主体的语用策略等,体现出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概括来说,跨文化语用学重点在于分析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直接交际过程中的语用现象及规律。

在英语文献中,跨文化通常用inter-cultural和cross-cultural两个术语来表示。

就跨文化交际而言,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研究不只对言语交际感兴趣, 它还力图对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各种因素作出解释。

它研究的重要是在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上, 尽管不否认语言在体现文化差异上的重要性, 但文化问题似乎比语言问题更为重要。

而跨文化语用学( cross- cultural pragmatics) 强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研究。

所以, 跨文化语用学中的跨文化我们用cross-cultural 而不用inter- cultural。

应用语言学中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应用语言学中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应用语言学中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应用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结合的主要缘由在于茶文化本身具有跨文化交际的丰富隐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需要茶文化的跨文化交际。

应用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结合需要坚持以实际应用导向为原则、以学生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为主要导向的原则。

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主要包括三点:基于中西茶文化比较的逻辑思维培养策略、基于茶文化营销导向的语言翻译能力培养策略、基于茶养生知识的专门用途语言培训策略。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茶文化;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高等教育;在儒家文化圈,茶文化被学者们赋予了素质教育的文化内涵,近些年来成为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这一点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以茶为媒,茶文化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化中介机制,因此,利用好茶文化这个教育资源可以很好地培育和塑造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而有助于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西方教育界提出核心素养概念以来,我国高校教育中围绕着学生的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展开了大量的针对性研究,并且呈现出了明显的跨学科研究的趋势。

在这种趋势下,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正在进行的供给侧改革也向学生的内涵培养、素质教育、国际视野等提出了更为精细化的要求,从应用语言学角度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有助于塑造出更为具有核心素养的大学生,而传统茶文化则是一个很有针对性的教育切入点。

1、应用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结合的主要缘由在语言学上,20世纪60年代应用语言学经过前期的知识积累和方法论的积累逐步成为一种的学科,发展至当前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学科体系,并且基于跨学科研究的视角对多个交叉学科产生了深远的知识溢出效应。

作为跨文化交际领域一种基础性的理论,应用语言学为我们系统地思考大学生跨文化交际与茶文化的结盟提供了很重要的线索。

语言学与跨文化交流

语言学与跨文化交流

语言学与跨文化交流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通过语言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意思和建立联系。而跨文化交流则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交流和互动。语言学与跨文化交流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将探讨语言学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第一节:语言学的基础概念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学科,它包括语音学、语义学、语法学等多个分支。它关注的是语言的结构、规则以及语言使用的方式和技能。通过对语言学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运作机制,为跨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支持。

第二节:语言差异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流产生了影响。例如,语音差异导致了不同语言在发音上的区别,这可能会导致沟通不畅。此外,语法结构的不同也会导致意思的歧义,进一步加剧了交流困难。因此,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重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理解。

第三节:文化因素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除了语言差异,文化因素也对跨文化交流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信仰体系和社会规范,这些因素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流。

第四节:语言学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 语言学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对语言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制定出更科学、更高效的语言教学方法,在跨文化交流中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目标语言。其次,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指导着在跨文化交流中沟通的方式和策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他人的意思。此外,语言学的研究也可以为翻译和口译等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指导。

结论: 语言学与跨文化交流密不可分。通过对语言学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更好地应对跨文化交流中的挑战。同时,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也是实现真正跨文化交流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言学的研究,加强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交流与互动。

应用语言学中的跨文化沟通问题

应用语言学中的跨文化沟通问题

应用语言学中的跨文化沟通问题第一章:引言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沟通已经成为了一种日趋普及的现象。

应用语言学作为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探究语言在跨文化沟通中的作用和意义,为实现跨文化交流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本文旨在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探究应用语言学中的跨文化沟通问题。

第二章: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障碍语言障碍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常见的问题。

首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音、单词、语法和语用习惯。

由此,交际者很容易出现语音错误、话题冲突、文化差异等问题。

其次,虽然英语在国际交流中日益普及,但英语毕竟不是世界上唯一的语言,而且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语系的其他语言和方言支配着生活和工作。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障碍制约着语言交流的质量和成功。

第三章: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语用失误概括来说是在语用层次上的误解,其主要原因是语用意识差异。

例如,日本人在商务谈判中的默契也许是眼神,而欧洲人则更看重口头协议。

如果不了解文化语用意识的差异,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另外,由于文化的不同,语用表达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例如,中国人在交际中注重礼貌和客气,而美国人则更注重直接和坦率地表达。

因此,如果没有充分了解目标文化,可能会造成语用失误,甚至影响到整个交际过程的成败。

第四章: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中最根本的问题是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认知思维等方面,它们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语言和行为。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是根深蒂固的,因此不少人习惯于将自己的文化观念加以标榜,往往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文化观念是正确的。

这就影响了跨文化交际中的沟通成效。

第五章:如何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学习并了解对方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和文化习惯。

这样可以弥补不同语言和文化水平之间的差异。

其次,应用语言学要求我们要注重对语境的了解和理解,理解交际者的表达意图,同时在交流中注重语气、表情、身体语言等方面的多元化表达。

语言学与跨文化交流

语言学与跨文化交流

语言学与跨文化交流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涉及语言的结构、使用和认知等方面。

跨文化交流则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两者密切相关,语言学研究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工具。

一、语言学的重要性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工具,通过语言的使用,人们能够表达思想、分享知识和情感。

语言学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语言的本质和运作机制,进而帮助人们更有效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

语言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自己所使用的语言,还能帮助我们学习其他语言。

通过对语言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共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方式。

二、语言学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1. 语言教学跨文化交流中,语言是桥梁和媒介。

语言学的研究为语言教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方法。

通过对语言的结构、语法规则和语义等方面的研究,语言学家们能够更好地指导语言教学实践,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目标语言。

2. 跨文化沟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常常会因为语言差异而产生误解和冲突。

语言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隐含规则,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例如,一些语言中的委婉用语在另一些语言中可能并不存在,直译的话可能造成误解,而通过语言学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差异。

3. 语言技术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等语言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语言学的研究为这些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通过语言学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结构和规律,从而提高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三、跨文化交流对语言学的挑战随着全球化的加深,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多样化,这对语言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首先,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方式存在差异。

语言学的研究需要关注不同语言之间的异同,并探索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交流。

其次,新兴的交流方式和媒体也对语言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例如,在社交媒体上的交流往往带有更多的缩略语和表情符号,这对语言学家而言也是一个新的领域。

语用迁移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失误应对策略

语用迁移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失误应对策略

语用迁移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失误应对策略一、引言跨文化交际失误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问题,它可以导致沟通的失败和误解。

这种失误可能会因为语言、文化、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

语用迁移视角是指在不同语境下使用语言时,会出现不同的语用规则和习惯。

因此,了解跨文化交际失误的原因和应对策略对于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

二、跨文化交际失误的原因1.语言差异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相同的词汇也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鸡尾酒会”在西方国家通常指商务或社交活动,而在中国可能被理解为晚上喝酒聚会。

2.文化差异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这些差异可能导致误解。

例如,在中国,“礼尚往来”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意味着如果别人送你礼物,你需要回送一份礼物以示回报。

然而,在西方国家,这种做法可能被视为贿赂。

3.习惯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例如,在日本,人们在公共场合不会大声说话或打电话,因为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然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可能会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

三、跨文化交际失误应对策略1.学习目标文化了解目标文化的背景、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言行举止,并避免误解。

可以通过阅读书籍、观看电影或与当地人交流等方式来了解目标文化。

2.提高语言水平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提高语言水平可以减少语言差异导致的误解。

可以通过学习外语课程、与母语者交流等方式来提高语言水平。

3.尊重他人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尽量避免使用可能会引起冲突或误解的词汇和行为,尊重对方所处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4.适应当地生活习惯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并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当地人的行为规范和礼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并避免因不熟悉当地习惯而造成的误解。

5.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目标文化,避免误解并有效进行沟通。

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

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

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导言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而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和理解。

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本文将围绕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展开讨论,分析它们的互动和相互影响,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语言的本质与多样性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它具有丰富多样的特征。

语言的本质在于表达和传达信息,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和社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习惯。

语言学通过研究语言的结构、语音、语法和语义等方面,揭示了语言的多样性。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和共同塑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了特定社会群体的文化观念和认知方式。

同时,文化也对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产生影响,塑造了不同语言的特性和规范。

因此,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其所属文化的背景和含义。

语言学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跨文化交际是指在相互关联的多个文化之间进行的交流和互动。

语言学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语言学研究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不同文化间的语言差异,避免因语言理解不同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

其次,语言学可以为跨文化交际者提供语言学习的指导和方法,帮助其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环境。

语言学在教育和商务领域的应用语言学在教育和商务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语言学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材,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在商务领域,语言学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市场调研和定位,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需求,从而制定更有效的营销策略。

语言学与国际关系的联系语言学也与国际关系密切相关。

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需要通过语言进行沟通。

语言学的研究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合作,避免因语言障碍而引发的误解和冲突。

在国际关系领域,语言学也为外交官和跨文化交际专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结论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的世界。

语言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复杂性,还为跨文化交际者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方法。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方法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方法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方法一、引言跨文化交际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日益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加速发展,不同国家、地区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

在这样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展开探讨,深入分析其重要性和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实践方法。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2.1 文化观念和认知理论文化观念和认知理论是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基石之一。

它强调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事物的不同认知和理解方式。

文化观念和认知理论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来理解和解释事物,产生差异性。

这为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要求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充分理解对方的文化观念和认知方式,避免产生误解和冲突。

2.2 语用学理论语用学理论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规则和意义传达。

语用学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需要考虑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使用语言的方式和含义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需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语境和文化背景,避免因语言差异而产生误解和障碍。

2.3 社会认同和身份理论社会认同和身份理论是跨文化交际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它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社会认同和身份认同,强调个体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认同和身份构建的重要性。

社会认同和身份理论认为,个体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会影响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行为和态度。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人们需要重视对方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尊重和理解他们的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

三、跨文化交际实践方法的探讨3.1 跨文化教育和培训跨文化教育和培训是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实践方法。

它通过为个体提供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规则、文化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培训,帮助个体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适应能力。

跨文化教育和培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如学习不同文化的语言、参与跨文化交际活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用学理论下的跨文化交际
【摘要】语用学是在不同的交流语境中,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学问。

本文阐述了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研究内容,分析了语用学理论原则对理解语境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能力;语境;跨文化交流
一、引言
学语言的目的是要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并与他人沟通,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目标。

学习语言是培养语用能力的过程,只有掌握了语言形式表达的语言功能,结合语境去理解和使用才能真正掌握语言。

二、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原则
语用学是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如何利用句子完成成功交际的语言学科。

语用学的主要理论包括: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和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认为人们在讲话时,要同时完成三种行为:言内行为,即字面意思;言外行为,即考虑说者与听者之间存在的关系而进行的言语活动;言后行为,其功能并不直接在话语中体现出来,而是完全取决于情境。

如:you have left the window open.说话人执行的言内行为是他所发出的“you”“have”“window”“open”,用来表达字面意思。

言外行为是让某人关窗户或者抱怨窗户开着等,这要
根据语境来判断。

言后行为指话语效果,如果听话人抓住了说话人的信息,明白说话人的意图是让他去关门,说话人就成功的实现了他所预料的变化,言后行为得以成功地执行。

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是指通过一种言外行为来间接实施另一种言外行为的现象。

在要求别人为自己做某事时,不直接指示,而是用婉转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can you open the door?”说话人并不是询问听话人有没有能力去关窗户,而是请求他去关窗户。

格赖斯认为在进行会话的时候,说话人必须遵守或满足某些条件,以便自己的话能够被听话人理解和接受,而听话人也必须遵守某些规定,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会话才能够顺利进行。

这被称之为合作原则。

语用学要区分两种意义:说话人使用词语本身的意义和要通过这些词语意图表达的意义。

因此,语用学不只重视语法,更侧重语言的运用信息,主要谈论语言在特定语境下是否合适、得体,这是语法难以解释的。

三、语用学理论和跨文化交际
语用能力薄弱是一个存在于中国外语学习者中的普遍现象。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注重语言知识学习,促成了以获取词汇、语法知识为目的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但在交际中却用词不准,不知道怎样才能使谈话继续下去,不能准确判断对方话语意图以致答语不当,造成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在交际中危害很大,减少语用失误的办法只能是教师在授
课时运用实例让学生学会根据语境正确判断对方意图,掌握会话原则,得体的展开交际。

事实上,运用语用学知识可以解决外语学习中一些无法用语法解释的语用现象。

例如一个短文开头交代了“today is monday.”,然后主人公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在回答别人的邀请时,主人公说“ok, i will come _______.”,选项中最有争议的就是“tomorrow”和“on tuesday”,答案是“tomorrow”,可为什么“on tuesday”就不对呢?这是语用学时间指示的用法,这两种表达方式的选择和说话时间与所要表达时间的距离有关。

一般来说,距离越小,用指示性表达方式的可能越大;反之,距离越大,用指示性表达方式的可能越小。

语用学侧重语言的运用信息,这是一般语法分析难以解释的。

这些总是用“习惯用法”加以解释的语用现象,会使学生觉得外语是难以琢磨的,使用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果不佳。

我国外语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低的主要原因是脱离语境的学习模式。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要学会用所学语言表达思想情感并与他人沟通,因此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语用学与外语教学的结合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开辟了新路,创造有利的语言学习和运用环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准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语用学在这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跨文化交际上。

从语用学角度来看,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不仅仅是语言输出的准确、流利,还要符合该语言的习惯表达方式。

目前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是:语音语调和
语法较理想,但涉及到日常交际时找不到合适的话题,交谈时只是按照汉语的交际习惯,先有汉语,再翻译成相应的外语,不适合语境。

对刚下飞机的外国客人说:“you must be very tired after such a long journey.”这听起来是完全符合中国人习惯的问候语:“一路辛苦了!”外国人听了会不舒服,以为你认为他身体不行。

我们常说的“吃饭了吗?”翻译成英语是“have you eaten?”这个句子的语意内容用外语表达出来了,但他们的意义却不同。

以汉语为母语的人都知道这句话是人们在吃饭时间打招呼的方式,具有“致意”的交际功能,说话人对于对方是否吃过饭并不感兴趣;但和它语义上等同的外语句子“have you eaten?”却不具有这样的话语意义,在吃饭时间讲这句话倒可能具有“邀请”、“建议”的交际价值。

造成这种交际问题的原因就是语用迁移,即外语使用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受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影响而套用母语语用规则的现象。

这是语用迁移中的负迁移,指外语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套用母语语用规则造成失败的情况。

再如中国文化视谦虚为美德,而西方文化则不然,因此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别人的恭维和赞扬的反应不同,中国人对别人的赞扬常表示否定,以示谦虚,而西方人却采取接受的方式,并感谢对方,以示友好。

中国人初次见面时会热情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儿女、职业甚至收入,以示关心,但这些内容都被西方民族理解为个人隐私,这种由于缺乏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引起语言交际障碍的情况在外
语学习过程中屡见不鲜。

brown和levinson以及leech都认为礼貌理论具有普遍性的同时也受文化的制约。

在不同文化中,礼貌原则中的准则的重要性是不相同的。

东方有些文化社团比西方有更重视谦虚准则的倾向;而西方文化社团更重视策略准则和反语准则。

礼貌原则下各准则的重要性因文化、社会或语言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语法错误从语言表层结构就能看出,受话者容易察觉,会把这类错误归咎于说话者语言知识的缺乏。

语用失误则不然,如果一个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人们会认为他缺乏教养或不友好。

造成语用失误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外语学习者使用的目的语不符合本族语人的语言习惯或套用母语的既定表达方式引起的;另一种是不了解或忽视会话双方的社会、文化差异造成的。

四、结语
语用学的发展和跨文化交际联系密切,一句合乎语法规则的话,若使用不当不仅达不到沟通的目的,还会造成社交语用失误。

因此教师不仅要教授语言形式,还应讲解语用知识、中西文化差异和西方风俗的禁忌,以及常见的语用修辞手段,以便正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得体使用语言,避免母语负迁移带来的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3]何自然.外语教学中的语用路向探索[j].山东外语教学,200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