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藏医病因病机学
藏医对痛风的认识和诊治

藏医对痛风的认识和诊治痛风又称“高尿酸血症”,嘌呤代谢障碍,属于关节炎一种。
痛风是人体内嘌呤的物质的新陈代谢发生紊乱,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造成高尿酸血症,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骨和肾脏中,引起组织异物炎性反应。
1 藏医对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藏医在痛风的治疗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许多独特的理论和见解。
藏医学认为本病是由隆与血功能絮乱所导致的一种疾病,藏医名为“直后乃”(意为垢甲病)。
由于经常食用幸辣、肥厚油腻等高脂肪食品,过量饮酒,久坐少动,白昼酣睡,夜晚不睡,疲劳过度,身受外伤,剧烈活动等原因,引起血液功能紊乱,加之食用促进隆偏盛之食物或行为失当引起隆邪逆行,堵塞血液循环脉道而引发的。
藏医对痛风的分类及诊断藏医学将痛风分隆、赤巴、培根3种。
隆痛风,症见刺痛、肌肉跳动、肿势变化不定、时而散大、时而缩小、肿块黑色或者青斑、肢体僵硬、指趾卷缩、痛点用凉物外敷则疼痛略缓解。
赤巴痛风,证见发热、肿色赤红、痛则拒按。
培根痛风,证见患部作痒、沉重难动、触动无感觉。
病邪侵入足心时,拇指结垢呈白色;侵入踝脉时,小趾结垢呈黑色;侵入小腿,足跟结垢呈花斑。
其外,藏医学根据发病时间和症状将本病分为初期阶段(热证)和晚期(寒证)。
(1)发病初期,证见“手脚关节干痛,时痛时缓,如同火燎”。
也就是出现胯骨、腰部、膝关节、小腿等疼痛、发痒、动辄骨折、麻木不仁、疼痛频繁。
本病初期,病在血和皮肤之中,因而皮肤发红如同红铜,灼热坚硬,有青色斑点,疼痛难忍,呵欠频多等诸多证状,这时为易治期。
(2)如延误不及时治疗,最后蔓延到脉、筋、关节、肌肉、脂肪等部位出现更加肿痛难忍,肿块坚硬灼热,肛门及关节欲裂等症状为病情发展到晚期,则令导致瘸腿,为治疗带来困难。
2 藏医对痛风的诊治2.1 强调合理的饮食和起居行为。
藏医特别注重外界各种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在治疗任何疾病时都强调饮食和起居行为的重要性。
在做好合理的饮食和起居行为的前提下,再根据病情进行内服与外治相结合的辨证治疗。
藏医理论体系

藏医理论体系藏医学是源远流长的中医学派别之一,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医学经验而闻名于世。
藏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藏医四体系理论、藏医脏腑理论和藏医辨证论治等。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些理论,并探讨其对于现代医学的价值和意义。
一、藏医四体系理论藏医四体系理论是藏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认为人体由四个基本体液(心气、肝气、脾气和肺气)构成,这四个体液在人体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维持了人体的生理平衡。
当其中一个体液失调时,会导致人体出现各种疾病。
心气代表火,具有温热、兴奋的作用;肝气代表木,主要调节气血运行;脾气代表土,负责消化吸收和水湿代谢;肺气代表金,控制呼吸和皮肤的开合。
藏医四体系理论认为,当这四个体液平衡协调时,人体健康;当其中一个体液过盛或不足时,就会形成疾病。
这一理论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
藏医师通过仔细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等,判断体液失调的病因和病症,然后采用针灸、药物等疗法进行治疗。
在一定程度上,藏医四体系理论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借鉴,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二、藏医脏腑理论藏医脏腑理论是藏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
脏腑在藏医学中是指人体的各个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肾等。
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形成了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
藏医脏腑理论认为,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系统相连,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当人体某个脏腑出现问题时,就会影响到整个经络系统的运行,进而导致其他脏腑的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疾病。
据藏医学家的研究,不同脏腑对应着不同的情绪和性格特点。
比如,心主喜、肝主怒、脾主思、肺主哀、肾主恐。
当人的情绪失调时,就会对相应的脏腑产生影响,导致脏腑失调,进而引发疾病。
藏医脏腑理论为现代医学的整体观念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在西医学中,通常将器官视为相互独立的个体,并忽视了其相互关联的作用。
而藏医脏腑理论则强调了脏腑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整体性,有助于医生更好地理解和综合分析疾病。
三、藏医辨证论治藏医辨证论治是藏医学最独特的特点和最重要的治疗方法。
探秘神奇的“藏医”理论

探秘神奇的“藏医”理论探秘神奇的“藏医”理论藏医一直是很神秘的一门医学,跟中医的理论是完全不同的,藏医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医学史上也占有很高的地位,但是正是藏医不被大部分人所知,才会有人感到她的神秘,今天我们就来解开她神秘的面纱,看看藏医的基础理论。
在世界医学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正如国家级教授、藏医主任医师旦科说:“藏医学是自然科学和生物科学的统一结合,要尊重藏医药严密的传统炮制技术和治疗方法,决不能走捷近之路。
”苏联医学博士S·M·Nikkolaev在他翻译的《西部医典》第3卷序言中所说:“藏医是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四部医典》的意义无论如何不能归结为纯医学范围的问题,而应被视为中世纪藏文化的丰碑.它不但为医学家,而且为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人种学家及其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正因如此,藏医学的理论体系是博大精深的,而三因学说则是藏医理论的基础,最为突出而又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环节。
因此,对藏医三因学的研究是藏医药学研究的根本。
它的科学性究竟如何?这不是本文所能回答得了的。
本文试图就藏医三因学说的具体内容做一初步的探讨,以引起关注者的兴趣,将藏医理论研究逐步开展起来。
藏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立了以三因学说为核心的医学理论,认为整个机体的各种机能和代谢活动在内外环境中保持着动态平街,它是正常生命活动和保持健康的先决条件。
藏医三因学说是古代藏族人民的认识事物的哲学观和宇宙观。
藏医三因不是“隆”、“赤巴”、“培根”三种具体的物质,而是分辨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从客观实体中归纳总结出来的三大体系。
所谓的隆、赤巴、培根是指在客观实体中的几种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三大集合体,这种集合体是对客观世界的高度概括,是客观实体的三大体系。
#p#副标题#e#隆:是具有粗、轻、冷、细、硬、动等6种属性的组合体。
就机体的具体生理活动而言。
主要是呼吸、运动、排泄、循环、感觉、机体免疫等机能关系的综合体,由于其部位各关系的不同可分为5种:①维命隆:位于头部,运行于颈、胸。
浅谈藏医学对风湿类疾病的认识及治疗

《西藏科技》2019年8期(总第317期)医药卫生浅谈藏医学对风湿类疾病的认识及治疗*边巴1次仁多吉1达娃2(1.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药剂科;2.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骨科,西藏拉萨850000)摘要:目的提高藏医药治疗风湿类疾病的效果。
方法方法通过以藏医药经典理论为依据结合名老藏医治疗风湿类疾病的经验,从原因、分类、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总结。
结果结果为提高藏医药治疗风湿类疾病的疗效,提供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理论和临床依据。
关键词:风湿类疾病老藏医治疗风湿病是一组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其中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发病多较隐蔽而缓慢、病程较长、且大多具有遗传倾向。
诊断及治疗均有一定难度;血液中多可检查出不同的自身抗体,可能与不同HLA亚型有关;对非甾类抗炎药(NSAID),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有较好的短期或长期的缓解性反应[1]。
广义上认为凡是引起骨关节,肌肉疼痛的疾病皆可归属为风湿病。
延续下来,至今在风湿病分类上,广义的已有100多种疾病,包括了感染性、免疫性、代谢性、内分泌性、遗传性、退行性、肿瘤性、地方性、中毒性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疾病成为目前较为疑难的疾病。
文章结合众多藏医经典著作,对风湿类疾病进行简要的探讨。
1藏医“仲布”病学术演变藏医学对风湿类疾病的认识与治疗有3800多年历史,而现代医学所指的风湿病属于藏医“仲布”病范畴,最早记载于藏医药创始人宇妥·云丹贡布编写的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中,该书中专门设立了治疗风湿性疾病的章节,书中详细记载了“仲布”病的病因、病缘、分类、症状及治疗,随后相继出现了《八支精要》《达布医书》等著作。
1020年出生的新宇妥·云丹贡布对《四部医典》进行了详细、准确的补充完善,形成了如今能够完全指导临床工作的《四部医典》完整版,在此基础上历代藏医药专家围绕本书编纂了众多《四部医典》详解、临床札记等箸作,但对藏医“仲布”病的认识无特殊的创新。
浅谈藏医对“滞布”病的诊疗

疾病 的治 疗方 法虽 然很 多 , 但 是没 有 治疗原 则 , 犹 如 在黑 暗里 射箭 , 射往 哪里 , 没 有 目标 ] 。根据 寒热 辨 证施 治 和藏 医九 大治 则 , 结 合疾 病特 性和 轻重 , 采 用三 因综合调 理 和对症 实施 四大疗 法 的原 则进 行 治疗 。
5 . 2 疗 法
2 病 因病 机
《 四部 医典 》 [ 2 记载: “ 饮 食 不 当外 邪 等 因 素 , 导 致 三 因紊乱扰 心 脉” , 长期 生 活在 高 海 拔 地 区 , 寒 冷 低 氧
根 据 藏 医治 疗 学 原 理 , 所有疾病均运用饮 食、 起 居、 药 物和外 治 四大疗 法进 行治 疗 。
5 . 2 . 1 饮食 : 多食易 消化 类及 少脂 、 盐碱 类食 物 。 5 . 2 . 2 起居 : 不 宜剧 烈运 动和 过分 劳作 , 保 暖防寒 。
5 . 2 . 3 药物 : 如 意珍 宝 、 二 十 味沉 香 、 八 味沉 香 、 二 十
3 主 要 分 类
根据诱 病 因素 和症 状 , 目前 临床 上 分 为 “ 隆滞 布 ” ( 即藏 医三大 因素 中的“ 隆” 型) 病 和“ 查滞布” ( 即藏 医 三大 因素 中的“ 赤 巴或 血” 型) 病。
4 . 2 个性 症状
6 总 结
综 上所 述 , 藏 医对 “ 滞布” 病 的诊 疗 具 有 较 为 系 统 的理论 指导 , 临床经 验 丰 富 , 且疗效显著, 具 备较 高 的 推 广 和应用 价值 , 为 有 效 防治 “ 滞布” 病 和 建设 健 康 西
4 . 2 . 1 在 共性 症状 的基 础 上 , 从 藏 医的“ 望 闻切 ” 诊 法 人手 , “ 隆滞 布 ” 病有心急、 思 绪 不定 、 头 晕 目眩 , 震颤 ,
藏医学

藏医学培训提纲一、藏医学的来源1.藏族的起源,分布和风俗习惯,(1)藏族来源;南来说(南亚大陆,认为藏族是由南亚大陆长期迁途,越过高山而至,印度是佛教的诞生地,认为是圣地的后裔,但科学上是缺乏证据的。
)东来说(有一种假说,认为藏民是从东方迁途而来,并认为中国史书上的羌族就是最早藏族祖先,其中的一支“发羌”就是移入青藏高原的藏族先民,这种说法有他的科学性但不够全面。
神猴说(藏族人是观世音菩萨点化的猕猴将曲赛贝与至尊度母的化身罗刹女结为夫妻,生下猴仔,逐步繁衍而成,据说,他们后来繁衍成四个氏族,包括塞,穆,顿,东,后来又增了惹,柱,氏族而成为六族,据说山南泽当还有“猴子洞”的遗迹。
)六大氏族后来又演变出几十个种姓,后来这些部族相互兼并,赞普产生,吐蕃王朝建立,后来佛教传入,教派林立,到今天,,,,,,,,(2)分布(青海912160,甘肃367006,四川1087758,西藏2096000,云南111400)(3)风俗,天葬,饮食,衣着,宗教禁忌,待客之道等等。
(4)藏族先民创造了藏医药(地球上一出现人类,医药的经验就开始积累了,尽管最初的经验是极其粗放的,原始的,并且是极为简单的不自觉经验,但是,这些粗浅的经验,正是原始医药的雏形,也是现代医药的最根本的基础,举例,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病是什么病??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药是什么?藏医认为是。
总而言之,藏医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过程苯教与早期的藏医药经验积累,(在当今世界上仍在发挥作用的,对人类健康服务的种种各种传统医药体系,主要有四大医学体系)在缺少对医药学的起源有明确记载的情况下,就出现了对医药学起源的传说,其中最为流行的是圣人创造说。
这种学说把医药的起源说成是少数圣人,神人的创造,是神的赐予。
例如;在汉族医学中,就存在着“神农尝百草”而有医药,伏礒制九针而有针灸术等等。
藏医学也不例外,其中有一种说法,就是说藏医学是苯教祖师辛饶米沃创造,认为是他创造了本教的五明,是不是他创造了藏医学,现在还有待论证,但是本教是青藏高原上的最原始的宗教,不论藏民结婚,丧葬,疾病,消灾延寿,驱魔接产,莫不需要苯教巫师主持。
藏医锐真病的诊疗

汇报人:日期:contents•藏医锐真病的概述•藏医锐真病的治疗方法目录•藏医锐真病的预防与保健•藏医锐真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临床案例分析01藏医锐真病的概述藏医锐真病是一种以消化系统功能障碍为主,伴有全身性衰弱和代谢障碍的综合性疾病。
定义藏医锐真病可分为热型、寒型、偏热型和偏寒型四种类型。
分类定义与分类主要包括饮食不当、起居不规律、情志不畅、外感六淫等因素。
藏医锐真病的病理机制主要涉及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全身性衰弱和代谢障碍。
病因与病理病理病因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胃痛、腹胀、腹泻、便秘、恶心、呕吐、乏力、消瘦、失眠等症状。
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诊断临床表现与诊断02藏医锐真病的治疗方法根据疾病的性质和患者的体质,采用不同的饮食疗法,如禁食、节食、增食等,以调和饮食,补充营养,减轻症状。
饮食治疗指导患者调整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以增强体质,促进疾病的康复。
起居治疗根据疾病的病因和症状,采用不同的藏药配方,如传统方剂、现代制剂等,以调节体内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目的。
药物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促进疾病的康复。
针灸疗法放血疗法拔罐疗法通过放血排除体内瘀血和毒素,缓解疼痛和炎症反应,促进疾病的康复。
通过拔罐负压吸引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和减轻疼痛。
030201采用天然药物,如植物、动物和矿物等,经过加工炮制而成,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疗效。
传统藏药结合现代制药技术,对传统藏药进行改良和创新,提高疗效和安全性。
现代藏药将传统藏药与现代藏药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藏药联合治疗藏药治疗03藏医锐真病的预防与保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和均衡的饮食,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锐真病。
增强免疫力过度疲劳是锐真病的一个常见原因,因此要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疲劳。
避免过度疲劳饮食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合理搭配营养,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和辛辣食物,有助于预防锐真病。
关于藏医三因学理论的思考

有学者认为 , 脚气病 、 疟 ( 疾) 麻风病 、 瘴 疟 、 梅毒等 岭南多
发病 、 常见病 , 其流行与人 口迁移有极 大 的关系 , 在岭南瘴 气盛行地 区 , 南采 的北人 因免 疫力 缺乏 而染病且 大量 死
亡, 致使北人形成 “ 岭南多瘴杀人” 的恐怖看法 。 4 预 防瘴气有一定之法 既然瘴气是一种 湿热之 毒气 , 么, 那 防治 瘴气也 就着 眼于清除湿热之毒。壮族先 民十分注重未病先 防, 并在 长 期的医疗实践及 生活经验 中 , 根据 居住 的 自然地理 环境 、 文化风俗 习性等 , 总结出一些颇 具特色且 行之有效 的预 防 瘴气 的方法。
有效地 防避瘴气 , 抵御野兽 蛇虫袭击 , 减少 瘴气病 的发生 , 在岭南地 区极具适用性 , 因此这种建筑 一直沿 用至今。这 是壮族先 民预防疾病 的创举 。
征讨及行旅经商等方面来看 , 无免疫 力人群移入岭南是感 染瘴气病 的根 本原 因。唐代 曾有专 门治 岭南地方 病 的医
民的健康 生活与繁衍生 息做 出了卓越 贡献 。近几十年来 , 尤其是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以来 , 医药事业发 生 了翻天覆 藏
21 0 0年 l 2月第 l 2期
中国民族 区药杂 志
7 1
地 的变化 , 为 中国传统 医学 的重要 力 量 , 在科 研 、 成 并 教 学、 医疗 、 产业等众 多领域 取得 巨大成就 , 也成 为推动藏 区
几可免 , 否则立病如咳疟。 ”
定 的提高体质 , 预防瘴气 的作用。岭南也 因此 出现 了众多 的凉茶档 , 著名 的王老吉凉茶即是 由此 而来 。
4 3 隔离更衣防瘴法 :为了 防止 瘴气 的传 染、 . 扩散 , 自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8月第8期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3
浅谈藏医病因病机学
(大)李毛才让
(北京藏医院藏医部,北京100029)
关键词:藏医;病因;病机;认识
中图分类号:R291.4文献标识码:A
1藏医人体的功能物质 人体的功能物质,分生理性功能物质和病理性功能物 质两部分。生理性功能物质包括七大物质和三秽物,这l0 种是病邪侵犯的对象,也称之为“受害物”。病理性功能物 包括隆、赤巴、培根三因素,通常三因素在人体保持平衡,发 挥着各种生理功能,但一旦受外干扰时,他们的平衡便失 调,功能发生偏盛或偏衰,这时的三因则变成引发疾病的病 邪,故称之为“三邪”,藏医将三因素或三邪也称之为“作害 物”。受害物与作害物之间有相互依存而又对抗的关系,犹 如木与火关系,木是火燃烧的对象,火为木作燃烧的物质。 1.1受害物:受害物指七大精华物质和三秽物。七大精华 物质包括饮食的精微(营养)、血液、肌肉、脂肪、骨、骨髓和 精液。三秽物指大便、小便和汗液,此外牙齿、指甲、汗孔分 泌的废物也属于秽物。1O种受害物最初来自饮食的营养, 特别是血液直接由营养生化而来。血液的功能是润泽肌 肤、输送营养,是人体生命所依赖的物质;肌肉的功能犹如 泥巴抹墙,覆盖着人体全身;脂肪供给人体油脂,保持肌肤 光华;骨骼支撑肌肉,坚固身体;骨髓生化精液;精液的功能 使人焕发精神活力,又作为受孕的精子。三秽物中的大便 是胃肠中饮食的稠糟粕;小便是脏腑和胃肠中的稀糟粕;汗 功能柔软皮肌和开启汗孔,排泄废物。 1.2作害物:指人体内外疾病产生的内因即人体中的五元 所产生的隆、赤巴、培根三因。其中隆的特性轻、粗、细、坚、 寒;赤巴特性为腻锐、热、轻、臭,泻、潮;培根特性为腻、凉、 重、钝、稀、稳,黏。在未受到外因干扰时,三因在体内保持 平衡,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物质。但一旦受外因干扰, 三因平衡失调,就会变成引发疾病的罪魁祸首。根据存在 的部位和功能不同,三因内部又分为15种具体三因物质。 如隆因素内部分有维持生命的维命隆、向上运行的上行隆、 遍布全身与各关节的遍行隆、与胃火同处的伴火隆和排泄 废物的下泄隆等5种;赤巴分有消化食物、药物的能消赤 巴、改变人体各物质颜色的变色赤巴、产生意识的能作赤 巴、使人能看见物体的明视赤巴,维持肌肤正常色泽的明颜 赤巴等5种;培根分有下述4种具体培根所依赖的能依培 根、磨碎和熟腐食物的能碎培根、产生味觉的能味培根、产 文章编号:1006—6810(2010}08—0003—02 生满足感的能足培根、接合关节的能和培根等5种;计15
种。
上述受害和作害物共计25种。正常情况下,隆、赤巴、
培根在体内外以平衡,协调状态(如进食甘、酸等味和重、腻
等性食物,行为起居安宁、温暖等时,体内隆侧处于协调状
态),共同维护人体功能正常发挥。反之,饮食起居等失常,
三因便发生失调,则会变成危害人体的病邪,根据所食用的
反常饮食,起居性质的不同引发各种性质不同的疾病。调
解三因平衡是保持健康的保证。
2疾病的特性及内因
疾病种类有无数种,一一追究某一疾病原因是很困难
的,但它们有着共性的发病因素。《月光》中说:“万病根源
只有一,无我无明是内因”。通俗地说,不知晓世间的因与
果关系和万物无常见病等真话而产生贪欲等烦恼之心就是
“无明”。无明是产生远期和近期疾病共同病因。“具体病
因是由无明严生的贪、嗔、痴三毒,三毒则引发隆,赤巴、培
根三邪”,三毒是摧毁人生命的毒物。三毒如何引发三邪
呢?藏医认为,贪欲的特性与隆的“动”的特性相同,故贪能
引发隆偏盛。所谓食欲就是欲望强烈,如爱听说心的话语,
贪图物质享受,贪欲女色等。人的贪欲之心每时每刻会出
现,飘忽不定这种“动”的特性则会引起以善行而多变为特
性的隆发生偏盛;人的嗅怒会引起血液增盛则导致赤巴过
盛,犹如两石撞击产生火、正负电子碰撞产生电那样。所谓
嗔怒就是看见可恶事物,干扰心思产生不乐的情绪,出现脸
色变红、体温增高称之为嗔怒,嗔怒特性为热、燃烧,与具有
热而锐等特性的赤巴一致,嗔怒会引起赤巴偏盛;故痴愚则
会引起培根偏盛。总之,贪嗔、痴是一切疾病的三种内因。
直接导致疾病发生的内因称为近内因。人体固有的隆、赤
巴、培根就是三种近内因(称三因)。三者未发生病变时是
潜在的致病内因,当发生病变(受外因影响,其衡量和功能
发生偏盛偏衰)后就成为直接致的病邪(称三邪)。三因与
三邪相依相克,也同处一起,犹如木料燃烧的内因是木本身
存在的火源,木的形体与火元同在于一个实体之中哪样。
赤巴本质属火;具有热、燃烧的特性,具有向上升腾功能,依
存于人体脐下部位小肠等处,也会像火样向上燃烧。它是
4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0年8月第8期
一
切热病、疫病产生的根源。培根本质属土、水,具有重、钝
等待性,通常依存于人体头部,具有向下沉降功能,是一切
寒病发生的根源,胃肠脾肾疾病基本上是由培根引发的。 隆本质属风,具有轻、动等特性,介于寒热之间为中性,当它 遇到赤巴热性病则象鼓风器那样吹得火势更激烈,引起热 病加重,遇到培根寒性病则吹得培根更加寒冷,熄灭胃火, 引起寒病加重。总之,隆、性轻而动、通行全身、鼓动得热症 更热,鼓动得寒症更寒。综上所述,无明是种子,贪、嗔、痴 是幼芽,隆、赤巴、培根是果实。或无明是酒曲,贪、嗔、痴是 粮食,三邪为酿出的酒。它们之间招生相依,有因果关系, 缺一不可。 3疾病的外因 外因包括引起疾病内因滋长的传布外因、引起三邪蓄 积的蓄积外因和引发蓄积疾病暴发的引发外因3种。详细 讲,传布外因是内因在外界影响下,发生滋长扩大的因素。 如木头逐渐燃烧,火烟逐步扩散那样。蓄积外因是引起隆、 赤巴、培根三邪在体内蓄积、发作与平息的外因,如集结军 队到处开拨那样。引发外因即疾病的诱发外因,如云集聚 将要下雨那样。 4疾病的侵入途径 上述内外因俱全后,疾病开始发生。发生过程,如射靶 一样,隆、赤巴、培根内因象靶子,外因是射手、与隆、赤巴、 培根特性相一致。如轻、糙、热、锐、重、凉等饮食起居是箭。 箭射中内因的靶子能及隆、赤巴、培根三因及人体七精华物 质使发生疾病。疾病侵入的六途径,依次为皮肤、肌肉、脉、 骨、五脏、六腑。 5发病部位 隆邪运行于饮食消化部位如大肠。大肠及髋部、骨骼、 关节、皮肤等是隆病易发部位。特别易发于耳朵、大肠。赤 巴邪运行于脐至胃部之间即胃与小肠,运行于血液等汗腺、 食糜、黄水、眼睛、皮肤等处,赤巴病易发于这些部位。培根 邪运行于咽、喉、肺、头、食管、肌肉、脂肪、骨髓、精液、两便 及鼻等处,这些地方易发培根病,特别多发于胃部。 6疾病的特征 具20种属性的隆有轻、动等6种,赤巴有热、锐等7 性,培根有重、钝等7性。有三因发生病变后,引发也具有 上述20种属性的隆病、赤巴病、培根病。在外因影响下,三 因的数量发生增或减,相互侵犯各自依存的位置和通道,致 使功能紊乱,这就是疾病的本质。 隆的增及其症状:隆发生偏盛后,如果其特性中的寒、 糙性质发生偏盛则会引起身体多动,发冷。如果伴风隆的 动性质发生偏衰则会导致消化不良,出现饥饿;下泻隆的硬 性发呈偏盛则引起大便闭结。偏性隆的轻、动性质发生偏 盛则引起言语唠叨不休,因意识飘逸不定而引起头昏、体 弱、失眠、五官知觉麻木、迟钝等。 赤巴的增及其症状;赤巴发生偏盛后,如果能消化赤巴
的轻性质发生偏盛,则导致胆汁侵入脉道引起两便、肌肤、
眼睛发黄、失眠;锐、热性质发生偏盛,则引起胃的消化力加
强,产生易饿、口干、舌燥、体温高等症状。锐、泻性质偏盛
则引起腹泻等。
培根的增及其性质:培根发生偏盛后,如果能碎培根的
重、凉性质发生偏盛,则引起胃火衰弱,不消化;重性质偏盛
则引起身体沉重;凉性偏盛阳引起体温降低,肌肤和面容色
白等;重、钝性质发生偏盛而引起身懒倦怠。能合培根的重
性发生偏盛则引起四肢关节松动无力,涎水、唾液、鼻涕等
多而发粘;重、钝性质发生侵入五宫,则引起嗜唾、喉咙阻
塞,呼吸不畅。
三因的衰及其症状,根据上述三因的盛及其症状类推
可知。
7疾病病程
病程可分为病因作用期、疾病初期、显发期和成熟期4种。
病因潜伏期:每一个疾病都有自己的致病内因和外因,
这些病因因素作用的时期,谓之病因期,包括季节、鬼邪、饮
食、起居四因素。即一种外因起作用,其病势大小怎么,可
以通过诊查分析便可知晓。
疾病初期:病因侵入人体开始发作时期,具体可理解为
隆等三邪发生盛衰后引起相应疾病开始发生,但疾病症状
还未完全显示出来的时期。
显发期:症状已经明确显示出来,可诊断为某种疾病的
时期。
成熟期:疾病的自己的发病部位以及发展趋于成熟的
时期。
根据上述,藏医病因、病机学中病理、生理的特征俱离
不开三因素及其20种特征,是整个生命活动的功能物质,
它既有共性,又存在特异性,故调节三因之间的平衡是人体
健康的保证,也是根本。
参考文献
(1]藏文火藏经选编.藏药选编[M].民族出版社,1992.
[2]字妥・云丹贡布.四部医典[M].四川民族出版,1981.
[3]宇妥・云丹贡布.藏医十八分支[M3.甘肃民族出版杜,
1999.
(4]德斯・桑吉甲措著.蓝琉璃[M].西藏民族出版社,1982.
(53毕如札那译.月王药诊[M].民族出版社,1985.
(6]金巴才旺.四部医典详解(M].民族出版社,2000.
2009年4月22日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