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人物点评(8个人物)字数400范文

三国演义人物点评(8个人物)字数400范文
三国演义人物点评(8个人物)字数400范文

三国演义人物点评(8个人物)字数400范文

01.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02.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

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03.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04.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曹操,金弦玉翎射苍穹,挟雏龙,慑群雄。与雁同征,铁骑踏春红。汉室江山如残月,观沧海,傲意浓。登上九五至尊的宝座君临天下,是每一个有雄心的政治家一生的渴望,那种“谈笑间人头落地,挥袖间千万人膜拜”的诱惑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抗拒的。

从“许游耕田”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功高震主的丞相最终也没有实现父仪天下。拥兵自强,他完全有实力去废天子而自立,但这个一直让史学家们争议的举措也只是后人遗憾的推测,具体实施,也才到了其子曹丕的时候。究其原因,恐怕要从文化的角度来定论了。在中国历史文学中,曹操也有相当的地位,其自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学家,《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都有很大的价值。既然他对文学有如此深的造诣,那么他就始终摆脱不了那种忌讳被史书记载的羁绊。虽无帝王之名,却有帝王之实,这一举措是否明智,我们很难用对错来作简单的评价,但是从这一点,我们却可以

看到曹操在政治上犹豫的一面,这也就注定了他曹氏天下的命运。一生的辛劳,一世的戎马,换来的结果却是驷(司)马分槽(曹),为他人做嫁衣裳。

去过官渡之战的遗址,一千八百多年后的今天,那里已是荒烟蔓草,斜阳照在断壁残垣上的余辉早已映射不出当年的往事。风,在空气中轻轻的滑过,是热的,不知道千百年前,这风是否扬起过群雄逐鹿中原的锦旗;是否传送了千军万马震动天地的呐喊声;也是否见证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不肖说,这场历史闻名的战争更让他坚定了平定天下的信心。

然而赤壁之战的惨败又彻底粉碎了他实现一统的梦想,“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也只是他的一厢情愿,那场噩梦般的大火烧掉的不仅仅是数十年积蓄的力量。他眼中的自信也变成了无奈的迷惘,试想,让任何一个人穷毕生之精力积累的资本在刹那间灰飞湮灭,谁,可以承受?华容泥泞的道路上,一辆惊慌的马车,一队毫无秩序的败兵,背负着那轮被金戈铁马映红了的太阳,仓皇北去。

那一役之后,他便退居二线,弄子玩孙。也许他真的老了,曾经那个煮一壶老酒,把天下英雄都付笑谈中的曹操已是明日黄花,即使再临沧海,也是执杖而立,用苍老的声音吟唱“老骥伏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那“江中斩蛟,云间射雕,席上挥毫”的壮志豪情也如东逝之水,一去不返了。

曹操也是凡人,位高权重的他丢不掉领导者和统治者普遍的特点——猜忌。世界上大海最大,比大海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如果他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不杀孔融、不斩杨德祖、不诛华佗,是否他真的能如愿以尝?

岁月只是把这个问号的答案留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去猜测,但一切的答案都是假设,一切的假设也都只是为这个枭雄唏嘘长叹的徒劳。历史终究是历史,江山多娇,引再多的英雄为之折腰,也没有人可以改变她,更不能左右她。

无数次站在魏遗址的旷野中,注视着那在天边晚霞下盘旋的飞鸟,都想问一声:是否你,也曾经知道那个人,那段历史?

05.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

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06.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07.

吕布,字奉先。

吕布是三国志中无敌的猛将,但是智谋不足,贪财好利,反复无常,贪念女色,对官职等重视,可以力敌万人,不讲信用,莽撞之人,对计谋和对女色相比,女色和金银财宝在第一,虽然如此,但是因为有方天画戟和赤兔马,因此无敌必定是吕布拥有的,对部下轻视,时常把武力放在第一。

08.

赵云,字子龙

赵云是一员虎将,忠义之心有,有冷静之心和谨慎的特征,英勇无敌,可以以一敌百,一夫守关,万夫莫开,品德很好,对金银钱财名利官职美女等不重视,但是对义气有所喜好,有轻敌之意,没骄傲之心,被人称为“常胜将军”,据说在战场上没受过一点伤,赵云的品德让诸葛亮也赞叹不己。英雄子龙不可轻视!

09.

张辽,字文远。

张辽是个有勇有谋的人,对军事有很大研究,义气够大,忠义皆有,对主公衷心耿耿,原来是吕布手下,后来投曹操,曾经在合肥以

八百军破十万吴军,还差点杀死了孙权,让吴国兵败将忙,因此曹操对他非常看好,对人不强求,战场上不顾儿女私情,和关公要好,义气相投,不愧名将!张辽!

10.

姜维,字伯约。

姜维原本是魏国人,后投降诸葛亮。姜维对家人母亲非常孝顺,英勇武艺可以跟赵云匹敌,智谋神算可以暗算诸葛亮,文武全才,英俊相貌,忠义二全,被诸葛亮重视,因此诸葛亮死前让姜维得到诸葛亮的真传。后来为了抓住受辱,自杀而死,据说死后被人切开肚子,取出胆一看!不得了!胆子和鸡蛋那么大!让在场人大惊。姜维在历史上不出名,但是一出名的话...不敢想象...故此姜维是个十全九美的人!

回答完毕,谢谢。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人。

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

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所以,在当地颇有名,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特任命他为东城长。

鲁肃辞不受命。

周瑜任居巢(今安徽桐城)长,曾请鲁肃资助军粮。

鲁肃慷慨地指给他一个装有三万斛粮食的大粮仓。

周瑜感激不已,遂结为知己。

公元200年,鲁肃在周瑜的引荐下归附孙权。

孙权非常器重鲁肃,与他“合榻对饮”,议论时事。

鲁肃劝孙权“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孙权很佩服他的才能。

公元208年赤壁大战时,鲁肃为赞军校尉。

他首先向孙权提出了联刘拒曹的战略方针,并出使刘备处,以促成孙刘联盟。

公元210年,周瑜病逝,鲁肃被任命为奋武校尉,领周瑜军,驻扎在江陵。

后来,转屯陆口,被授予汉昌太守、偏将军。

次华(214年),转横江将军。

公元215年,驻兵益阳(今湖南益阳市)。

公元217年,鲁肃病逝。

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

赤壁之战,孙刘两家以弱胜强,打败了曹操,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鲁肃和诸葛亮的精心谋划。

赤壁战后,曹操的实力仍然比刘备、孙权强大。

作为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鲁肃对此非常清楚。

他认为,无论是东吴孙权还是占据荆州的刘备,都不足以与曹操抗衡。

正史方面:孔明在赤壁之前就曾犯下一生中屈指可数的错误,他算是荆州幕僚,和刘表家族算的上亲戚,竟然没有预料到刘琮降曹事件,实在是有损他千古第一军师的美名。

在后期的赤壁之战过程中他只起了个外交的作用,当然,他的外交技巧应该是相当优秀的。

孙权方面,是战是降,是杀刘备还是联合刘备,其中鲁肃则是起了关键的作用。

鲁肃有相当长远的战略眼光,处事冷静,为人也很光明磊落,他在江东阵营中是个诸葛亮似的人物。

在赤壁之前鲁肃就准确的分析了天下的形势,在荆州易主之时主动去找刘备谈联合抗曹之事,是赤壁之战的始作俑者。

对曹操集团的态度属于鹰派人物,主张抗战到底,对于刘备的态度属鸽派,是暂时联合,总的来说,鲁肃对战局的分析是正确的。

周瑜在江东虽然很有地位,却威望不足,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他主战的意见不足以说服孙权,因为周瑜志在中原,和后期的姜维差不多的性格,带兵打仗还可以,长远战略眼光明显不足。

在孙刘联盟促成以后,曹操虽然在赤壁兵败,赤壁也的确有过那么一把火,但这把火是周瑜烧的,还是曹操自己点的,目前也都不清楚,而且曹操兵败也不仅仅因为这把火,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有很多因素。

总的来说,诸葛亮和鲁肃都很正确的分析了形势和战争的成本,明确了解联合军的胜算较大,二人的性格都是冷静客观,忠心耿耿。

周瑜则是这场战役孙权方的总指挥官,调兵遣将,运筹帷幄,以寡敌众,最终取得胜利,确实是一流的将才。

演义方面: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和正史是大相径庭的,也正是这个原因所以很出彩。

首先诸葛亮提出要联孙抗曹,之后便是精彩的舌战群儒,再之后分别智激周瑜和孙权,促使孙刘得以联盟。

在备战阶段,草船借箭,识破周瑜的离间计(导致曹操杀了蔡瑁、张允)和苦肉计。

战争阶段来了一个借东风,从此诸葛亮便以神机妙算,通晓天机,半人半仙的身份粉墨登场,成为三国中最闪亮的一颗星。

鲁肃在演义中只是显的忠厚诚实,一副和蔼长者的模样,在整个赤壁过程中,他只负责传传话,打打圆场,周瑜和孔明的配角而已。

周瑜性格鲜明,激进好战,却又儒雅风流。

从演义的评价来看,足智多谋只逊于诸葛亮,却偏偏把诸葛亮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说他嫉才妒能有点过分,乱世之中不是朋友便是敌人,而且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对方阵营有这样一个神机妙算,呼风唤雨的人物,如不能为己所用,还是要尽早除掉,免生后患。

说周瑜要杀诸葛亮,还不如说除了刘备的人,谁都想杀诸葛。

周瑜在演义中无论多么才华横溢,到头来也只充当了回反面人物,标榜了诸葛亮的宏伟志向和博大胸怀。

最喜欢的三国英雄--诸葛亮我对四大名著中《西游记》和《三国演义》这两本书印象最深刻。

《三国演义》塑造了诸多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如忠勇双全的关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其中我最敬佩与崇拜的那就要数诸葛亮了,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吧!想必《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这一章大家并不陌生:周瑜借曹操之手杀了曹军水军将领蔡瑁、张允,心中十分得意。

但他又担心这件事情骗的了别人,骗不了诸葛亮,于是派鲁肃前去试探。

谁知诸葛亮不仅知道蒋干中计、曹操上当的事,还对鲁肃的来意也一清二楚。

鲁肃回去如实向周瑜汇报。

周瑜大吃一惊,心想诸葛亮真实料事如神,一定要想法杀掉他!第二天,周瑜召集众将领商议军情,请诸葛亮也来参加。

周瑜在会议上请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之箭,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就够了。

周瑜心中暗暗高兴,心想诸葛亮这下死定了。

诸葛亮对鲁肃说:“周瑜让我三天之内造十万之箭,分明是想让我死啊,只有你才能救我一命!”诸葛亮让鲁肃帮他准备二十条船,每只船配三十个士兵,船上用青布帷幔掩盖严密,船两边各扎五六百个稻草人。

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去取箭,鲁肃很疑惑。

诸葛亮传令让军士把船全力向北岸进发。

这时,江上大雾弥漫,仿佛笼罩着一层轻纱。

船队悄悄驶进曹军水寨。

诸葛亮吩咐把船一字排开,就在船上擂鼓呐喊。

鲁肃吓得脸都绿了,忙说:“快停!快停!曹军要是一出来,我们都没命了!”诸葛亮笑着说:“放心!曹操虽有谋略,但疑心太重。

他见如此大雾,担心有伏兵,绝不会轻易出击。

”在说曹军突然听到擂鼓和呐喊声,吓得乱作一团。

曹操到江边一看,只见大雾弥漫,什么也看不见,江中长长地一只船队,似有千军万马。

曹操说:“不许出击,只用乱箭射击。

”于是曹军一万多将士拼命朝江中放箭,江面上万箭齐发,好像一场大雨从天而降。

曹军越射越起劲,不一会,船上的稻草人身上插满了密密麻麻得箭。

东方渐渐发亮,浓雾散去,诸葛亮下令开船返回。

又让船上士兵齐声呐喊:“谢谢丞相送箭!”曹操这才明白上了当,气得要死。

回去后,鲁肃向周瑜报告此事,周瑜叹息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呀!”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非常敬佩诸葛亮呢?...

水浒传》读书笔记(一)--醉打蒋门神武松杀死了西门庆,就被发送了孟州充军,又在十字坡结识了张青和孙二娘。

但是这些都不够精彩,唯独这集里的武松醉打蒋门神最为精彩。

本集中,武松为了个人的友谊而去帮助施恩夺回快活林和在路上每家酒官都吃上三碗酒,这两点,就知道他有着放任一己的感情。

而他在打蒋门神之前的挑逗更是精彩,先是到酒官里找茬,然后把蒋门神惹急,在狠狠的打他,这能证明武松是个粗中有细的人。

他在挑逗时还可分成几个细节,三次换酒,之后说让蒋门神的小妾陪他喝酒,酒饱不让,就和他们打了起来(这里包括蒋门神)。

他在禽了蒋门神之后,又怕他告官,在说要求蒋门神的第三件事时,却怕他告官和以后再把快活林夺回来,所以让他离开孟州,不得在此居住。

由此也可以开出武松多么的细心。

《水浒传》读书笔记(二)--沂岭杀四虎李逵见宋江父子团聚后,也想念自己的老母,便去沂水县的百丈村接自己的母亲。

去时,途上遇见李鬼扮成的假李逵威胁,李鬼战败求饶,说他尚有九十岁老母,杀他就是把他和他的老母一块杀了。

李逵可怜他,便饶了他,而且还给了他一锭银子,让他走了。

我觉得是作者很反感像李鬼这样的人,所以就让李鬼和李逵再次遇上,而且让李逵把他杀死。

一是作者可以出一下气,二是让那些读者也赞同他,并看完后有一种豪迈气质,似乎自己就是李逵。

李逵杀李鬼是很精彩。

但是后来的李逵背着老母过沂岭时杀虎的场景最为精彩。

先是去打水,然后发现老母不见了,又发现两只小虎和两条人腿,愤怒之下杀死小虎,公、母虎分别来寻仇都被杀。

只可惜杀了虎,还被人请到家里做客,后又被擒。

这让人看完之后,都想替李逵打抱不平,可见作者的用心良苦。

《水浒传》读书笔记(三)--抱怨狮子楼武松在阳谷县坐了都头,又上京办事。

回来时,才知道哥哥武大郎死了,武松心疑便察得实情,去告官,谁知县馆已受贿,无奈下在狮子楼为武大郎报了仇。

其中,让人看得最热血沸腾的就是最后报仇时杀死西门庆的那一段,武大郎虽死,潘金莲和西门庆也得到了她该得到的恶果,而武松为民除害还被发配孟州。

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作者在讽刺当时的朝廷昏庸无道。

西门庆在这里被作者描写的简直是“臭不可闻”,几乎上谁看完都痛骂他一两句,这能体现作者是多么的会描写人物啊!《水浒传》

读书笔记(四)--卖刀汴京城杨志盘缠用尽,只得将宝刀卖去,赚些钱投奔他乡谋生。

谁知卖刀时,当地泼皮牛二百般凌辱,杨志忍无可忍便杀死牛二,再去报馆。

最后被判充军大名府。

最有趣的莫过于杨志卖刀时的情景。

先是问谁买刀,牛二来后,让他试刀,牛二百般阻挠和凌辱,最后被杀。

这告诉了我们当时的一些地痞流氓是什么样的。

而牛二被杀不仅为书中的老百姓们出气,而且另读者看完也出了口气,这也许就是作者抓住了读者的心理来写的吧。

《水浒传》读书笔记(五)--题诗浔阳楼宋江到了江洲后,结识了神行太保等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