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师德修养

教学中的师德修养
教学中的师德修养

教学中的师德修养

教学中的师德修养确是非常重要的,以怎样的师德去感染学生,学生就会怎样去学习。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要模范履行师德规范,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响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成为一个有公民意识的人,一个具有良好品行的人,一个真善美的人。高尚的师德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首先就要特别强调教师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教师要成为追求真才实学的榜样。

在这一点上不但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学生。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引导,指导学生“学会做事”,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与人合作中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导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会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依法执教、爱岗敬业,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工作中要为人师表、艰苦奋斗、开拓创新,通过不懈努力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1、以爱心为教育前提

爱的力量是巨大的,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新中国第一位心理学博士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爱学生就要把每一个学生看成是一个独立的、需要尊重和帮助的个体,各有其独立的特点。它要求教育者以自己健全的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把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才为最终目的。确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也是教师满腔热忱去爱学生的先决条件与思想基础。

2、以创新意识开拓教育新境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不落后于时代步伐,就必须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开拓的精神。而能否发展青少年的创新素质,作为引路人的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是个决定性的关键。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用不断进取的精神去开拓教育的新境界,去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增强,这样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的创造型人才。

3、以广博的知识增强教育的力量

知识的魅力也同样是巨大的,教师的道德应该是具有深刻知识内涵和文化气质的道德。在教育界,学富五车的鸿儒,才高八斗的泰斗,驰名中外的巨匠,锐意进取的新锐,他们的知识魅力为他们道德魅力的展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个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科学视野的教师是不可能有道德的影响力的,所以伟大教育家孔子说:“言而无文,则行之不远”。同时,要想让学生理解教师的一片爱心,要对学生负责,要使教育出现奇效,就要应用心理学、教育学的规律和相关的专业知识,研究当代学生的要求和需要,学习教育的语言艺术。这样的教育才有针对性的实效。因此,具有广博的知识和现代科学精神武装的头脑,才可能具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和真正高尚的道德修养。一个受学生敬重的教师,应该是不断接受新知识的带头人。

4、以独立的现代人格影响学生素质

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师德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显现出来,教师最重要的是造就自己的独立人格。教师从事“教书育人”的职业,如果本身不具备现代人格,那么他培养出来的下一代便可想而知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今天,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教师更要进一步加强师德修养,造就独立的现代人格。

5、以崇高的教育理想为毕生追求

一个好教师,应该把他的全部身心献给教育事业。有了这种奉献精神,就不会受名利场上的诱惑和影响,就能摆脱追名逐利的浮躁心态。好教师应该有一点“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我们铸造师魂、树立高尚的人格形象就要炼就陶行知先生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诚。

教师必须有献身教育并且决心在教育事业上有所作为的职业理想。老老实实学习,勤勤恳恳工作,实实在在办事,正正派派做人,把献身教育事业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崇高理想。

在教学活动中享受着学生进步带来的幸福,而且在职业活动中感觉着自我发展带来的幸福。

呵护童心,倾注师爱,师生之间有了水乳交融的情感;挖掘潜质,竭尽师责,“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育人育心,感受教育的快乐。但是这些“爱”距离“亲其师,信其道”还有一段距离。

在中国,缺乏高尚师德的,专业素养绝不会是顶尖的;没有高超的专业素养,师德也会是苍白无奈的。师德修养和专业水平是相互促进、制约的。高尚师德的养成靠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磨练。教师要善于从师德修养的角度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善于从自我教学行为的变化改善师德修养。

翻开备课本,那严谨的教学设计,面面俱到的知识点,工工整整的字迹不再令我自豪。我知道就像以前一样走下去,一样能取得成绩,而且既省时又省力。但这样容易让教师养尊处优,时间一长,便会产生倦怠情绪,以前的优点反而成了扼杀教师前进的刽子手。

爱心、责任心和进取心谱写一曲《爱的教育》,我用师爱谱曲,用师责填词,满怀激情地唱着它向前走去,脚踏实地向前走去。

杨老师所任教的班级里有一位姓刘的男同学,是“一名先天性唇腭裂”的孩子,尽管做了手术,还是口齿不清,再加上术后的很明显的疤痕,以及白眼球多黑眼球少的小眼睛,面部缺陷比较严重。因为先天生理缺陷,成了许多孩子嘲弄、取笑的对象。杨金华老师以教师的天职及职业敏感,决心努力改变这一切。一次学校准备举办朗诵会。这位姓刘的男同学却主动参加。杨老师“决定要好好帮帮这个孩子”!她纠正他的读音,并“像导演一样为他阐述

文章的情感,煽动他的激情,并给他做示范”,然后布置他回家练习。比赛那天,班里起初还有人窃窃地笑,渐渐地,同学们的神情凝重起来,激动起来,有的同学甚至被感动得眼里似乎含着泪,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大家不是看着文章,而是激动地注视着他”。刘姓同学教育了大家,更感动了大家!“教师,似乎永远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而事实上,任何一个人,甚至一个孩子,都会以他们的生活方式、成长方式,深深地打动着你,教育着你!”

随着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现代教师应有正确的认识,以未来发展需要的要求,给自己定位,要清楚地认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其中也就包括师德修养,加强师德修养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开拓者,而且是学生健康的监护人,个性健康发展的塑造者和心灵的陶冶者。

师德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社会、家庭、学校是影响学生成长的三大因素,而学校处于主导地位,学校中,良好的师德师风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当今社会复杂多样,形形色色,五彩斑斓。这其中包含了有利和不利的种种因素。学生判断能力较差,如何对这些是是非非进行正确的判断,如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我们教师承担着授其法晓其理的责任。现在的电脑热又风靡全社会,网络游戏,电脑赌博使学生沉醉。小学生、中学生乃至大学生沉迷其间的例子也不少。同时,学校、家庭里也可能存在着一些对学生成长不利的因素。学生的心灵里可能会埋下有利或不利的诱因,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所有这些来自社会的影响,都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而我们的教师也只有对这些现象有正确的认识,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教师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观点,教师的思想、道德、工作态度、工作作风、都会在教学中,与学生的接触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影响着学生。而良好的师德修养必然带来有利的影响,使学生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也能健康成长。

良好的师德是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素质教育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德育为先。学生品德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社会风气、同辈群体等,而学校教育因素是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主导力量。良好的师德又是学生优良品德形成的必要条件。教师自身的榜样作为一种具体形象,具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力量,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言教和身教的结合,恰到好处的语言引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待人,学会做人。而身教重于言

教,再优美华丽的说教,也比不上教师自身的榜样力量。教师要用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要用自己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去培养学生努力认真的嘘唏精神,要用自己坚强的道德意志去培养学生顽强坚毅的性格。教师的德才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品学。

依法执教是师德修养的重要内容。能否依法执教是教师法制观念和教育历年的一个体现。在现代教育中,“严”应该是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得有理,严得有度。这不是采用体罚实现的,作为现代教师应该树立依法执教的思想,并能依法执教。这不仅是要求也是职责。师德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极大的,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教育发展进步的需要。

我国汉代哲学家扬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这是对师表最简洁明了的注解。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创造者,还是道德示范者,师德只有在道德示范和实践中才能得以升华。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师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加强师德修养,要把内省与外修、言传和身教有机结合起来,时时事事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世人的楷模。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思想活跃、态度积极、热情饱满、作风民主、仪态端庄、言行文雅,在社会生活中人格独立、志趣高洁、自尊自爱、自信自立、是非分明、与人为善、协作奉献,才能赢得学生和世人的尊重,才能生发出超凡的人格魅力,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达到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

师爱是师德修养的灵魂。周济部长说“要把爱和责任的教育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学生”这是一句在全世界教育界广为流传的名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可见,爱是教育的生命。爱学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植根于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教育中的一切技巧和方法,离开这一基础都将变得苍白无力。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管理;没有爱,就不能掌握成功教育的管理方法。爱学生,首先表现在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的人格是平等的,价值是平等的,没有高低、强弱之分。所以要建立起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我们不能选择受教育者,必须面对现实,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真诚地热爱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学生都接受教育,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让他们的潜力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生命基石。

在新的阶段、新的形势下,我们只有自觉地加强师德修养,自觉进行思想约束,内心时时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强化自己的道德意识,磨练自己的道德意志,并在实践中转化为道德行为,正己、敬业、爱生、奉献,做一个无愧于民乐一中教师光荣称号的、品德高尚的人民教师!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是一个魅力不衰的话题,因为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永恒性,又具有时代性,时代不断地赋予它新的内涵。

“爱生、奉献”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这精髓是永恒的。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都无一例外地要求为人师者必须具有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一种甘愿付出的情怀。作为我们这一时代的人民教师更应该具有这样的师德之魂,我们选择了自己的职业,就标志着我们选择了“爱生、奉献”,我们对学生理解,尊重并赋予爱心。因为我们的职业是一个触及儿童心灵的职业,我们劳动的付出是在这个基础上见成效的,不论是丰收学业还是完善人格,“爱生、奉献”都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正如苏联的捷尔任斯基说过的:“谁不爱孩子,谁就无法教育好他。”

我们的职业特点使得我们只关注了学生而有时忽视了自己的家庭,孩子,这其实并不是我们的职业道德所要的,修养好自己的师德不单指我们要爱生、奉献,也要求我们关注好自己的生命,调节好家庭,孩子与职业的关系,在师德中体现出智慧、讲求艺术。

我是一个教龄在十多年以上的教师,在师德的修养方面我恪守着教师职业道德,但在实际的育人过程中也难免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时表现出急噪,有心无术等现象。尤其是针对一些差生时易板着面孔,有时,面对个别不可理喻的家长(这些家长不但把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责任弃置一旁,还千方百计为自己找理由,甚至欺瞒老师,有时不是孩子在撒谎,而是家长在撒谎),也确实语气重些,但经过自己的调节和学习改进,最终都能以一个完整的心态,同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一句表扬、一个微笑、一个欣赏的眼神,对好孩子来说是锦上添花,对那些需要支持和鼓励的学生来说则是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辛苦、更重要!教师不要吝啬那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欣赏的微笑、一个支持的点头——尤其不要吝惜给中等生和后进生。

总之,要更好地在工作中发挥教师的作用,就要不断的学习、磨练自己,修养好自己的师德,更好更有效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当中,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合格的人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