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中考化学试卷及答案

佛山市中考化学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向一定质量的Fe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M和滤渣N,向滤渣N中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产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滤液M的颜色可能是无色B.滤液M 中可能含有两种金属离子

C.滤渣N的质量可能大于加入锌粉的质量D.滤渣N中可能含有三种金属

2.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和人身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测定溶液pH B.配制溶液

C.称量固体D.稀释浓硫酸

3.将一定量铝粉和氧化铜混合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CuO+2Al3Cu+A12O3.反应结束后,为了检验氧化铜是否完全反应,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将铁片插入溶液中.下列叙述的现象中,能够说明氧化铜没有完全反应的是

①加入稀硫酸后,有气泡生成

②加入稀硫酸后,没有气泡生成

③加入稀硫酸后,溶液中有红色不溶物质

④插入溶液中的铁片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A.只有④B.②③C.③④D.①③④

4.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

物质所含杂质除杂所选用试剂或方法

A CO2CO点燃

B CaO CaCO3高温灼烧

C NaOH溶液Na2CO3适量稀盐酸

D稀盐酸稀硫酸适量Ba(NO3)2溶液

A.A B.B C.C D.D 5.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方法能达到目的的是

A.A B.B C.C D.D 6.下表除去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7.下列实验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A B.B C.C D.D

8.如图是A~H六种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每个反应涉及的所有物质都已给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①若A是金属氧化物,则C可能是盐

②若A是酸,则C不可能是盐

③若H是化合物,则A可能是碱

④若H是化合物,则B不可能是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根据实验实施绘制如图所示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至b段有蓝色沉淀生成

B.d点溶质种类为三种

C.c至d段,溶液pH不断减少

D.c点所含的溶质种类最少

10.下列有关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整理有错误的是

A ①一氧化碳会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

②煤炉上放一壶水能防止煤气中毒

B

①人体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Ca

②缺Ca会引起骨质疏松

C ①灌装汽水时加压,是为了增加气体溶解的量

②碎鸡蛋壳加入食醋,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D

①明矾具有净水作用

②活性炭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A.A B.B C.C D.D

11.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实验方案实验目的

A分别取气体样品,倒入澄清石灰水比较二氧化碳气体含量B分别取少量液体,各加入二氧化锰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C 取一个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氮气,堵住针筒小

孔,将活塞慢慢推入

证明分子间存在间隔

D分别取样品,滴加足量稀盐酸鉴别碳酸钠溶液和水

A.A B.B C.C D.D

12.如图所示图象分别对应四个变化过程,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气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

B.向等质量的氧化锌和氢氧化锌中分别加入相同浓度的稀盐酸至过量

C.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D.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水

13.下列物质提纯或除杂所用试剂和分离方法正确的是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除杂试剂分离方法

A Ca(OH)2(CaCO3)HCl溶液溶解、过滤

B NaCl(Na2SO4)适量BaCl2吸附

C KCl(MnO2)H2O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D SO2(HCl)NaOH洗气

A.A B.B C.C D.D

14.甲、乙、丙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表示反应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各组物质按照甲、乙、丙的顺序不符合要求的是( )

A.C、CO、CO2B.H2O2、H2O、O2

C.KOH、K2CO3、KNO3D.Fe2O3、FeCl3、Fe(OH)3

15.A~G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的部分反应及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为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A、B、C、D物质类别不同,其中C和D中不含相同的元素,E、F的组成元素相同。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反应关系(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未标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E是吸热反应

B.C和E 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D一定是稀硫酸

D.C→A 反应的现象是红色固体变成银白色

16.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戊五种物质分别是铁、盐酸、氢氧化钙、硫酸铜、碳酸钠中的一种。连线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乙与戊之间发生中和反应,丙溶液为蓝色。

下列能替代图中丁物质的是()

A.Ag B.NaOH C.BaCl2 D.CuO

17.下列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所用试剂和方法

A鉴别浓盐酸和浓硫酸打开瓶塞,观察是否有白雾产生

B鉴别氯化钡溶液和硝酸钾溶液分别加入硫酸钠溶液

C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少量的一氧化碳将气体点燃

D除去氧化铝粉末中的铝粉在干燥空气中加热

A.A B.B C.C D.D

18.向烧杯中逐滴加入x溶液至过量(图甲),生成沉淀或气体的质量与加入x溶液的质量关系符合图乙的是

烧杯中的物质x溶液

A稀盐酸和硫酸铜溶液烧碱溶液

B稀硫酸和稀盐酸氯化钡溶液

C镁铝合金稀盐酸

D氯化钠和碳酸氢钠溶液稀盐酸

A.A B.B C.C D.D

19.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所对应叙述关系的是 ( )

A.向pH=3的溶液中不断加水

B.一定量的稀硫酸与锌粒反应

C.向H2SO4和CuSO4混合液中滴加NaOH溶液

D.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

20.小明为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将一定质量的某种金属M的粉末放入AgNO3与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发现,溶液呈现无色,溶液底部有少量固体粉末;过滤后在滤渣和滤液中分别加入适量稀盐酸,滤渣中有无色气体产生,滤液中无沉淀产生。结合实际现象判断,小明得出的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A.滤液中一定没有银离子

B.滤渣中一定含有金属单质M

C.滤渣中一定含有单质铜

D.加入的金属M可能是单质铁

21.向一定质量的Na2SO4、MgSO4混合溶液中先后滴加150.0g 3.42%的稀Ba(OH)2溶液、100.0g稀H2SO4,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的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m=5.24

B.a点沉淀的成分为两种

C.所用稀H2SO4的质量分数为3.92%

D.向e点所得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

22.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Na2CO3、Na2SO4、K2SO4、KCl、Ba(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成分,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步骤Ⅱ中沉淀不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K2SO4,一定没有Na2CO3

B.步骤Ⅱ中沉淀全部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可能有KCl

C.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K2SO4

D.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可能有3种情况.

23.向H2SO4和CuSO4的100.0g混合溶液中加入12.0g铁粉,充分反应后进行固液分离,得到a g溶液和12.0g不溶固体,向该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0.2g 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 =100.0

B.该固体能全部溶解于稀盐酸中

C.a g溶液中含有铁元素的质量为6.4g

D.原混合溶液中H2SO4和CuSO4的质量比为7∶40

24.推理是化学学习的常用思维方法,现有以下推断结果:①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可得出氮气难溶于水;②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可得出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③通过汽油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可得出汽油的组成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④通过铝制品比铁制品耐腐蚀,可得出铝的活动性比铁弱;⑤根据碳酸钠、碳酸钙等都能与稀盐酸反应并产生气体,可得出能与酸反应并产生气体的一定是碳酸盐;⑥将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加入盛有一定量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在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由此可以推知滤液中最多含两种溶质。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

25.用下列方法鉴别各组无色溶液,能够达到目的是()

待鉴别溶液 试剂(均为溶液) A HNO 3和KNO 3 酚酞 B HCl 和NaCl AgNO 3 C AgNO 3和Na 2SO 4 BaCl 2 D

Ca (OH )2和NaOH

Na 2CO 3

A .A

B .B

C .C

D .D

二、实验题

26.食盐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同时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医学上的生理盐水是用NaCl 配置的。下图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 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1)用上图表示的序号..

表示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_____。 (2)称量NaCl 时,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图⑤所示,游码标尺示数见图,则需量取水质量..为.

_____。

(3)称量NaCl 质量完毕放回砝码时,发现有一个砝码生锈,若其他操作步骤正确,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

(4)实验结束后称量获得的精盐,并计算精盐的制得率,发现制得率较低,其可能原因是_____(填序号)。

A 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

B 蒸发时食盐飞溅剧烈

C 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

D 器皿上沾有的精盐没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 (5)同学们用上述配制好的溶液再进行配制85g 的2%氯化钠溶液: ①需要10%的氯化钠溶液_____g 。

②配制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为:计算、_____、_____、装瓶。

(6)用氯化钠和碳酸氢铵(43NH HCO )可制备碳酸氢钠和氯化铵(4NH Cl ),该反应

可表示为:4334NaCl NH HCO NaHCO NH Cl +=+。20℃时,按上述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的质量比,向100g 水中加入11.7gNaCl 和15.8g 43NH HCO 。理论上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为_____g 。

资料:20℃时四种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假设它们同时溶解在水中各自的溶解度不变。 物质 NaCl 43NH HCO

4NH C1

3NaHCO

溶液度/g

36.0

21.6

37.2

9.6

27.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选择的装置是___________,反应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收集装置不能用C 的原因是_________。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要选用A 装置,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防止试管口的冷凝水回流到试管底部,炸裂试管。同学们对水的来源产生了兴趣,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试管口的水来自哪里? [猜想与假设]

猜想1:高锰酸钾分解产生的水 猜想2:试管内空气中的水蒸气 猜想3:高锰酸钾固体含有水分

小莉认为猜想1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同学们设计了以下方案进行验证。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用A 装置,不加药品加热一段时间

__________

猜想2不成立

方案二

将高锰酸钾先在酒精灯上加热干燥,再用A 、C 装置进行实验

__________ 猜想3成立

[交流与评价]方案二中先将高锰酸钾在酒精灯上加热干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实验室的化学试剂多数需要密封保存。下列实验室试剂要密封保存的目的正确的______________。

A纯碱密封保存防止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B白磷密封存于水中,防止发生自燃

C浓盐酸密封保存防止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其浓度降低

28.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是重要的科学方法,请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一)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某同学欲配制500g0.9%的氯化钠溶液,整个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1)上述操作中错误的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2)该同学用图A所示操作实际称得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__g(1g以下用游码),最终该同学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0.9%(填“大于”或“小于”或“无法确定”).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不能利用图甲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因是_________.

(2)利用图乙装置进行实验,若实验测得的结果偏小(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任写一条)

(3)某兴趣小组同学课后设计如图丙所示创新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请你说出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任写一条)

(4)测定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的一般思路是:依据混合物中各组分_________的差异,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分离或除去混合物中的一种成分,从而测定混合物中某成分的含量. 29.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标号①②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2)实验室选用A、D装置制取O2,若加热前装置A中固体为混合物,请写出加热时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气体收集完毕时,应先_______(填“从水中取出导气管”或“熄灭酒精灯”)。如下图装置G中充满水时,也可以作为氧气的收集装置,则氧气应从_______端通入(填“a”或“b”)。

(3)选择发生装置B和收集装置_________(选填序号)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CO2,则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将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由B改为F,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同学了解到这个优点后,他想借助于装置F用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制氧气,你认为该同学实验能取得成功吗?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

①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CO2,除杂装置(如图)的导管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是_________(选填字母);

a.1→2→4→3 b.2→1→3→4

c.4→3→1→2 d.3→4→2→1

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饱和NaHCO3溶液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30.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问题情景】在课外活动中,小斌按照课本实验(见图1)探究微粒的性质时,闻到了刺激性的氨味,于是,小斌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装置,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不再有刺激性的氨味,并且快速出现实验现象,得到了和课本实验同样的结论。

【实验探究与结论】小斌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

(1)滴入少量浓氨水后,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发生的变化是;从微观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

(2)“图2的实验装置,快速出现实验现象”说明固体氢氧化钠遇到浓氨水时可能会(填“放热”或“吸热”)。

(3)和课本实验比较,小斌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写出两点)

①;②。

【思维拓展】小媚受小斌实验的启发,将图2装置进一步改装成图3装置,用于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1)打开活塞K滴入稀盐酸后,小试管中发生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发现两条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试纸都变红,请你分析两条试纸变红的情况是。

A.下面先变红,上面后变红 B.上面和下面一起变红

C.上面先变红,下面后变红 D.以上均有可能

小媚从课本实验中知道,二氧化碳和水本身都不能使石蕊变色,因而她认为以上两个变化可验证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是、。

(2)小柔认为小媚的装置还可以验证: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②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小柔为完成自己的两个验证实验,对小媚的实验进行的简单改进:验证①、验证②。

31.甲乙两同学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甲同学实验时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乙同学实验时观察到有气泡发生:甲乙同学将反应完成后试管中的溶液倒入洁净的废液杯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废液杯中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1:废液中含有的溶质为NaCl、CaCl2

猜想2:废液中含有的溶质为NaCl、CaCl2、HCl

猜想3:废液中含有的溶质为________(写化学式)

(验证与探究)甲同学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则猜想

________正确;乙同学取少量的废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氧化铁粉末,发现溶液变黄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表达与交流)甲乙同学都认为将该溶液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危害,你认为处理该废液的最佳方法是________.

(归纳与总结)确定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除了要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

________.

(拓展与延伸)乙同学在实验完毕后查阅资料得知:少量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能产生碳酸氢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Cl═NaCl+NaHCO3),那么在(猜想与假设)中存在第4种猜想的可能,则猜想4:废液中含有的溶质为(写化学式)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锌、铁的活动性顺序为锌>铁>铜。所以向FeSO4和CuSO4混合溶液中投入一些锌粉,锌先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硫酸锌和铜,当硫酸铜完全反应后,锌再与硫酸亚铁的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液M和滤渣N,向滤渣N 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了滤渣中一定有铁、铜,可能有锌,溶液中的CuSO4完全发生了反应。

【详解】

A、若溶液中的铁完全被置换出来,溶液变为无色,根据已知条件不能确定铁是否完全被置换出来,故溶液可能是无色,故A正确;

B、若溶液中的铁没有被完全置换出来,滤液中含锌离子和亚铁离子两种金属离子,故B 正确;

C、锌与FeSO4、CuSO4发生的是置换反应,锌置换出铜或铁都会使固体的质量减小,所以滤渣N的质量小于加入锌粉的质量,故C不正确;

D、当锌有剩余时,滤渣N中含有锌、铜、铁三种金属,故D正确。故选C。

【点睛】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一种较活泼的金属(钾钙钠除外)与几种活泼性不如它的金属的盐溶液反应,首先置换出来的是活泼性最弱的金属,最后置换出来的才是这几

种盐溶液中活泼性最强的金属。

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测定溶液pH时,可以将pH试纸,放到玻璃片上,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待测液,滴到试纸上,观察颜色变化,与标准比色卡比对,故符合题意;

B、配制溶液,不能用量筒配制,故不符合题意;

C、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只能精确称量到0.1g,不能精确称量12.25g,故不符合题意;

D、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故不符合题意

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铝粉与氧化铜混合加热后会能生成铜和氧化铝.反应后的固体中一定有铜和氧化铝,也可能含有氧化铜或者是铝.往反应后的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故溶液中一定会有红色不溶物质.其中的氧化铝及可能剩余的铝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若有氧化铜剩余,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溶液.充分反应后再插入铁片,可能剩余的稀硫酸会和铁片发生反应而放出气体,因此是否有气泡放出不能判断是否有氧化铜剩余.若铁片表面会析出红色的固体,则一定是与硫酸铜反应置换出来的铜,可能证明原固体中含有氧化铜.故选A.

4.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物质除杂的原则是所加试剂与杂质反应的同时不能引进新的杂质,主要物质可以多但不能少;A选项一氧化碳在二氧化碳的环境下不能燃烧;B选项高温灼烧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引进了新杂质;D选项稀硫酸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硝酸,引进了新杂质;故答案选择B

考点:物质的除杂

5.B

解析:B

【解析】

碳和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气体,不会和氮气反应,但是用碳粉去除去氧气容易引入新的杂质,A选项错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产生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和易溶于水氢氧化钠,故在通过过滤就可以将二者分开达到实验的目的,B选项正确;加水,氯化钠溶解,但是泥沙难溶于水,若不过滤除去就蒸发结晶,样品中的泥沙依然存在;硫酸钾和

硝酸钡反应会产生硫酸钡沉淀和溶于水的硝酸钾,故加入硝酸钡会引入新的杂质,D选择错误。

点睛:除杂考虑的原则: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容易将杂质和物质分开;不能减少非杂质物质的质量等。

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除去物质中的杂质,要根据主要物质和杂质的性质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试剂,既要除去杂质,又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除杂的原则

【详解】

A、Cu(NO3)2溶液中有杂质AgNO3,加过量铜粉,AgNO3能与过量的铜粉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再过滤除去不溶物,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选项A正确;

B、KCl溶液中有杂质CaCl2,加适量Na2CO3溶液, CaCl2能与适量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钾不与Na2CO3溶液反应,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选项B不正确;

C、Fe中有杂质Zn,加足量稀盐酸,锌、铁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反应掉,选项C不正确;

D、CO中有杂质CO2,CO能与灼热的氧化铜粉末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与氧化铜反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选项D不正确。故选A。7.A

解析:A

【解析】

A、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均呈碱性,均能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色,错误;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还原氧化铜生成二氧化碳,正确;

C、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钠不能与碳酸钠反应,正确;

D、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比较 Fe、Cu、Ag的金属活动性,可将 Fe和 Ag分别放入 CuSO4溶液中,铁能将铜置换出来,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银不能将铜置换出来,说明银的活动性比铜弱,正确。故选A。

点睛:除杂质的要求是:要把杂质除去,但不能除去了需要的物质,更不能带入新的杂质。最直接的方法是加入某种试剂与杂质发生反应后生成需要的物质。

8.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A是金属氧化物,则C可能是盐,A是氧化铜,B是盐酸,C是碳酸铜,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生成氯化铜和水,碳酸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故①正确;

②A是酸,则C可能是盐,A是盐酸,B是氢氧化钠,C是氯化铵,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铵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氨气,所以A是酸时,C可能是盐,故②错误;

③若H是化合物,则A可能是碱,H为二氧化碳,E为氯化钠,F为水,B为稀盐酸,C为碳酸钠,A为氢氧化钠,故③正确;

④若H是化合物,则B可能是碱,H为氨气,E为氯化钙,F为水,B为氢氧化钙,C为氯化铵,A为稀盐酸,故④错误。

故选:D。

9.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此过程在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然后和硫酸铜反应。A、a至b段是氢氧化钠中和硫酸,没有蓝色沉淀生成,故说法错误;B、d点时氢氧化钠过量,此时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有硫酸钠、氢氧化钠,溶质种类为两种,故说法错误;C、c至d段,氢氧化钠过量,溶液中氢氧化钠增多,碱性变大,pH变大,故说法错误;D、c点时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此时对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钠,溶质种类最少,故说法正确。故选D。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10.A

解析:A

【解析】

A、②煤燃烧不充分是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一氧化碳难溶于水,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煤气中毒,故A错误。

故选:A。

11.A

解析:A

【解析】

A、别取气体样品,倒入澄清石灰水,实验现象区别不明显,不能比较二氧化碳气体含量,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向水和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过氧化氢中有气泡冒出,水中没有,能达到实验目的;

C、用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氮气,堵住针筒小孔,将活塞慢慢推入,气体能被压缩,证明分子间存在间隔,能达到实验目的;

D、向碳酸钠溶液和水中分别滴加足量稀盐酸有气泡冒出的是碳酸钠,无明显现象的是水,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A。

1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随着压强增大而增大,图像与事实相符,故A正

确;

B 、氧化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水,氢氧化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水,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

22ZnO +2HCl =ZnCl +H O

8173136

222Zn(OH)+2HCl =ZnCl +2H O

9973136

由以上质量关系可知,向等质量的氧化锌、氢氧化锌中

分别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至过量时,反应的盐酸质量相等时,生成氯化锌质量相等,最终氧化锌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锌质量大,图像与事实相符,故B 正确;

C 、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的时间应该相同,图像与事实不相符,故C 错误;

D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水,溶液的pH 会逐渐降低至无限接近于7,但不会低于7,图像与事实相符,故D 正确。 故选C 。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

13.C

解析:C 【解析】

除杂的要求是只除杂,不引杂。A 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不符合除杂要求;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但反应进行过滤操作,使氯化钠和沉淀分离,然后进行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固体;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不溶,加水溶解后的氯化钾溶液,然后将溶液蒸发结晶,得氯化钾固体;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不符合除杂要求,选C

14.C

解析:C 【解析】

A 、C 不完全燃烧生成CO 、CO 燃烧(或还原金属氧化物)生成CO 2 、C 与二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CO ,正确;

B 、H 2O 2分解生成H 2O 、电解H 2O 生成O 2、氢气在氧气中点燃生成水,正确;

C 、氢氧化钾与碳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碳酸钾、碳酸钾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硝酸钾、但硝酸钾无法一步转化为碳酸钾,错误;

D 、Fe 2O 3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FeCl 3)、FeCl 3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Fe(OH)3、Fe(OH)3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正确。故选C 。

15.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年产量最高金属为铁,故A为Fe,C能转化出Fe,故C可能是Fe2O3,或Fe3O4,E、 F组成元素相同且能相互转化,E还能与C反应,表明E为CO, F为CO2,结合图中转化关系推知G为C。A、B、C、D为不同类别物质,结合图中转化关系推知B为AgNO3, D为HCl;

A、E为CO, F为CO2, CO2和C高温生成CO,该反应是吸热反应,正确。

B、由分析可知C可能是Fe2O3或Fe3O4,E为CO,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B错。

C、由分析知D为HCl,故C错。

D、由分析可知C可能是Fe2O3或Fe3O4,A为Fe,铁粉是黑色,固体变为黑色,不是银白色,故D错。

故选:A。

16.B

解析:B

【解析】丙溶液呈蓝色,则丙是硫酸铜;乙与戊之间发生中和反应,则乙与戊是盐酸和氢氧化钙中的一种;甲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则甲为碳酸钠;那么丁为铁。铁能与硫酸铜反应,也能与盐酸反应,故戊是盐酸,乙是氢氧化钙。分析所给选项,只有氢氧化钠既会与盐酸反应,也会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所以能替代丁物质的是NaOH。故选B。

点睛: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物质两两之间的反应,然后结合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出各种物质,最后进行验证即可。

17.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故打开瓶盖时,瓶口由白雾现象,而浓硫酸没有挥发性,故打开浓硫酸的瓶口时,没有白雾现象,故可以鉴别,正确;

B、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而硝酸钾与硫酸钠不反应,故可以鉴别,正确;

C、二氧化碳气体中的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能点燃,故错误;

D、铝粉在空气中加入后生成氧化铝,而氧化铝不反应,故正确。故选C。

18.A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中的图可知生成气体和沉淀不是从开始产生的,这就说明反应的物质应为酸碱盐三者之间的反应,符合要求的是选项A

考点:物质的转化和性质

1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向pH=3的溶液中不断加水,溶液的pH只能无限接近7,不能超过7,故错误;

B 、锌与稀硫酸反应刚开始没有氢气,故错误;

C 、向H 2SO 4和CuSO 4混合液中滴加NaOH 溶液,氢氧化钠先和稀硫酸反应,当稀硫酸反应完后,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当硫酸铜反应完后沉淀的质量不再增加,故正确;

D 、煅烧石灰石反应生成氧化钙是固体,反应结束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不可能为0,故错误。故选C 。

20.D

解析:D 【解析】 【分析】

充分反应后溶液无色,说明M 不可能是铁,且溶液中一定没有铜离子,即M 的活动性较铜强,由于溶液中无铜离子,所以溶液中也不可能有硝酸银,即溶液的溶质只有M 的化合物,固体中加盐酸有气体产生,说明M 过量,固体的成分是M 、铜和银。 【详解】

A 、在滤液中加入适量稀盐酸,滤液中无沉淀产生,说明滤液中不含有银离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B 、在滤渣中加入适量稀盐酸,滤渣中有无色气体产生,说明滤渣中含有M ,则滤渣中一定含有反应生成的银和铜和过量的M ,该选项说法正确;

C 、由上分析可知M 过量,充分反应后发现,溶液呈现无色,说明滤液中不含有铜离子,则滤渣中一定含有单质铜,该选项说法正确;

D 、铁和硝酸银、硝酸铜反应生成的硝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因此加入的金属M 不可能是单质铁,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

2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第一个拐点在消耗50.0g3.42%的稀Ba(OH)2溶液处,可知此段是氢氧化钡和硫酸钠以及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镁,所以a 点沉淀的成分为两种。 设生成的氢氧化镁的质量为x ,生成的硫酸钡的质量为y

2424Ba(OH)+MgSO =Mg(OH)+BaSO 1715823350.0g 3.42%17150.0g 3.42%17150.0g 3.42%

=582330.58g 2.33g

x y

x y x y ↓↓???===

所以此时沉淀的总质量为0.58g+2.33g= 2.91g

由于50.0g 氢氧化钡对应的硫酸钡是2.33g ,则150.0g 氢氧化钡溶液对应的硫酸钡的质量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