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江西省南昌二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6

一、选择题(请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60分)1.《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这反映西周政治是A.神权政治B.皇权政治C.族权政治D.官僚政治2.《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西周初期分封制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C.西周末王室衰微D.春秋时期诸侯争霸3. 客家人在迁徙时,把族谱、家谱敬若神明,视之为凝聚族众、延续精神的传家之宝。
这种现象出现的源头是A.分封制度B.宗法制度C.礼乐制度D.宗教信仰4. 周朝规定同姓不婚。
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
这样做,从政治角度看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D.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5.学者雷海宗指出: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有各种繁文缛节,大国相互之间并无吞并的野心,对小国也多只求服从,不求占领。
到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在乎攻灭对方。
这种变化说明A.分封制进一步崩溃B.宗法制崩溃C.“仁政”思想消失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6.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B.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7.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C.封邦建国、郡县制度D.行省制度、郡县制度8.唐朝的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柳宗元写作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于A.指责唐玄宗实行暴政B.认为郡县制比“封建”制进步C.揭露藩镇割据威胁国家统一D.主张加强君主专制9. 三省六部制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此制度的积极作用是A.使封建选官用人制度得以完善B.分解相权,削弱了皇帝的权威C.扩大议政范围,有利于政治民主D.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机构效能10.读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B.④是周公旦的封地C.①和②先后是两宋的都城D.明成祖在③设立内阁11.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2次练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共60分)一、单选题(本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考古学者在大汶口文化的一些大墓中发掘出了棺椁,还有大批的随葬品,最多的有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和白陶及石质、骨质的工具、装饰品,甚至还有刻花的骨梳和象牙雕筒等工艺品;而葬在同一墓地的其他墓葬几乎一无所有。
这反映出()A.贫富悬殊的现象B.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C.阶级压迫的现实D.奴隶社会王位世袭制的形成2.《诗经·小雅》写道:“周宗既灭,靡所(无处)止戾(定居)……邦君诸侯,莫肯朝夕(朝夕相伴)”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A.分封制逐渐解体B.宗法制长期延续C.中央集权的确立D.民族关系的变化3.“君无为,法无不为。
法行而君不必忧,臣不必劳,民但而守法”。
先秦时期的这一思想主张()A.勾画出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境界B.适应了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需要C.治理社会的方式应保持相对稳定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4.汉武帝时期,提拨一批中下层官员亲信大臣充任高级侍从,担任侍中、给事中、尚书等官职,此为中朝官。
汉武帝这一设置意在()A.加强地方监察B.限制诸侯王的势力C.削弱丞相权力D.完善官吏选拔制度5.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的时代,但在社会经济、南方开发、文化领域等层面仍有不少重要成果。
下列项中,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文化成果的有()①玄学的出现②《禹贡地域图》③建安文学④法显取经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6.两税法推行后,陆贽写道:“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釆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强调两税法()A.改变了征税标准B.扩大了收税对象C.保证了财政收入D.加重了百姓负担A.国家统一时期寒门子弟入仕比例最高B.北方地区的寒门子弟入仕比例比较低C.九品中正制促使士族子弟入仕比例下降D.寒门子弟人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度有关8.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
2022至2023年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免费试卷(河北省安平中学)

选择题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A. 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 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 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 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答案】C【解析】唐宋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是出于保障农业生产的考虑,法律严酷性只是表面现象,故A错误;材料与奖励作战无关,故B错误;上述规定保障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小农经济在天灾人祸面前的脆弱性,故D错误。
选择题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社会痼疾。
其原因是A.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B. 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C. 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D. 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答案】B【解析】试题本题考查对土地兼并根源的认识。
封建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导致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B项符合题意。
A项不符合史实;C项反映了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D项反映了封建王朝的压迫、剥削,但不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故排除。
选择题汉武帝接受桑弘羊的建议:“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置均输、盐铁官。
”这一措施()A. 旨在推行郡国并行制B. 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C. 抑制了地方经济独立D. 不利于官营手工业发展【答案】C【解析】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将盐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对于地方经济的独立起到了抑制作用,故C项正确。
推行郡国并行制始于汉高祖时期,不是汉武帝时期,且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经济层面,与政治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实行盐铁官营与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无关,故B项错误;盐铁官营本身是官营手工业的具体表现,故D项错误。
选择题宋以后散市制代替坊市制,工商业活动从特定区域的“市”区扩散到全城区,“市人”(指在比较固定的市场中谋生的人群)与一般城市居民混居,以“市”字命名的人群,也从“市区”活动者扩展到全城居民。
2020-2021学年重庆第十一中学高一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重庆第十一中学高一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约翰。
威尔金斯于1840年成为曼彻斯特一家纺织工厂的厂主。
下列叙述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他的工厂事业以蒸汽为动力的纺纱机B、他能够坐火车上下班C、他的车间里使用电灯照明D、有时他到伦敦乘汽船在泰晤士河观光游览参考答案:C2.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A.重农抑商政策B.资本主义萌芽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君主专制制度参考答案:C3. 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亿亩。
在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
”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
“边际之地”的增加()A.根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B.反映出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C.体现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D.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参考答案:考点: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A.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古代人口并不是持续增长的,而且人口增长不是开发边际土地的根源,只能是重要的直接原因,所以A错误.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边际土地的开发是由于人口增长太快,在农业科技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的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B项正确.C.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才是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C错误.D.中国古代经济一直在发展,“经济发展停滞”表述错误,D错误.故选B.4. 《全球通史》中写道:“l7世纪和l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
”然而,“l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B.工业革命的需求 C.中西交流的加强 D.世界市场的形成参考答案:B5. 中共某宣言提出:本党愿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福建省莆田市山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莆田市山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1842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96.94万英镑,1845年就上升为239.48万英镑。
但以后却开始下降,1846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跌到120万英镑,其后大多年份在160万英镑左右徘徊,1854年还降至100万英镑以下,外国商品大量积压在口岸仓库中。
这一现象的出现A.导致中国在对英贸易中开始出现逆差B.刺激西方列强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C.表明传统的经济结构仍没有发生变化D.是中国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的必然结果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题干中只有英国输华货物总值,无中国输英货物总值数据,无从判断中国在对英贸易中是否出现逆差,故A项错误;英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B项错误;从1842年至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逐渐减少,他们认为是在中国的侵略权益过少造成的,成为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之一,故C项正确;《南京条约》签订后协定关税,关税主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不能形成关税保护,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名师点睛】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B.见证了国共两党合作—对峙—合作的历程C.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的曲折D.反映了中共在建立和管理国家方面的不成熟参考答案:A3. 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千克,1998年达到450千克。
当今中国,杂交水稻播种范围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
1976年到1998年水稻产量累计增产3.5亿吨。
这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推广()A.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 B.有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C.使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实效 D.使袁隆平享有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参考答案:A4. 1924年年底,北京公交开通有轨电车,坊间曾经流行“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
河南省信阳市职业中学高一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信阳市职业中学高一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西汉初期,推行体养生息政策,轻儒薄赋,农业税征收比例曾低至1/30,虽然促成了工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又远远不能满足王朝财政需要。
为解决这一矛后,汉武帝时期A.提高农业税和商业税比例B.大量裁减政府机构和人员C.加强了对经济资源的垄断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参考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西汉的经济政策。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政府加强了对经济资源的垄断,实行专卖政策,故C选项正确;材料“推行体养生息政策,轻儒薄赋,农业税征收比例曾低至1/30”可知,提高农业税和商业税会违背休养生息的初衷,对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并未涉及相关裁减机构和人员的信息,故B选项错误;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商鞅变法时期,故D选项错误。
2. 以下标志代表不同的国际组织,中国没有参加的是参考答案:C3. 有学者认为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搅和在一起是近代中国政治体制转型的一个重要特点。
辛亥革命基本完成了前一个历史任务,但没有完成后一个历史任务。
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局限性就在这里。
”此处的“历史贡献”是指A.实现了民族B.推翻了满清贵族的统治C.结束了君主专制统治D.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参考答案:B从材料“民族革命”“历史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贵族的统治,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实现民族,故A项错误;CD项是政治革命的内容,故排除。
点睛:材料“民族革命”“历史贡献”是解题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辛亥革命在民族革命方面的“历史贡献”。
4. 俄罗斯学者说:“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人类已从两个国家集团的对抗转向本质上的另一种对抗——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和所有其他人的对抗。
而且,越是在文化和经济发展上离美国越远的社会,这种对抗就越尖锐,其采取的方式越是残酷和无情”。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人教版高一全册历史试题

某某省某某市奉新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答案】B【解析】考点:重农抑商思想。
本题主要考查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得到历史结论的能力,考查的是对小农经济的理解。
“社稷”一词代指国家,体现了农业与国家的关系及在国家中所占的地位,故选B。
2. 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答案】B【解析】考点:古代农业特点。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可知“五谷”代表农作物种植,“六畜”代表家畜蓄养。
因此“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征。
A项侧重于家畜养殖而忽略了以种植业为主所以排除。
材料未提及耕作技术,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家庭妇女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信息,无法反映“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排除D项。
3.图1到图2的变化中,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答案】B【解析】考点:耕犁技术的成熟。
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知,材料一中使用的是藕犁进行耕作,材料二中使用的是曲辕犁,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从藕犁到曲辕犁反映出的是耕作技术的进步,故此题应选B项。
司马迁在《史记8226;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某某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A.X国渠B.漕渠C.都江堰D.白渠【答案】C【解析】考点:都江堰。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6)word版本

河南省兰考县 2016-2017 学年高一历史放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单项选择1、《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拥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此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A.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B.井田制趋于崩溃C. 小农经济发展完美D.土地吞并严重2、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最早出此刻A. 商周期间 B .战国期间 C.春秋末期 D.秦汉期间3、能够证明我国明中后期纺织业领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是A. 丝织业领域纺织水平提升B.生产劳动者人数众多C. 实行了“一条鞭法”制度D.出现雇用劳动力市场4、明清期间,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特色,主要包含①“工商食官”②推行市坊制度③农产品大批进入市场④商帮形成A. ③④B. ②③C. ①②D. ①④5、据《唐六典》记录,“凡市以日午敲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落前七刻,击征三百声,而众以散。
”这则资料说明当时A. 市的地域范围有限制B.市的买卖时间有限制C. 市的经营规模有限制D.市的交易品种有限制6、战国期间商鞅变法明确以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今后中国古代统治者长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其根来源因是A. 商人流动性大不便于管理B.保证农业生产以稳固统治C. 统治者大部分是农民身世D.小农经济对商业需求不大7、中国古代“市”的形式是渐渐成熟、齐备的。
以下情境,可能出现于汉代长安的是A.“市”的四周建有门、墙 B .居住区里有商店C.“夜市卖菱藕” D .“草市迎江货”8、有学者写了一部对于宋朝商业发展的专著,不合适作为这本专有名称的是A. 《晨光中的汴河》B. 《商帮的兴衰》C. 《坊墙坍毁此后》D.《草市饮食大全》9、明清期,中国耕文明展到一个新的顶峰,并分别出一些迥异于模式的异,些异有向工文明演的向。
里的“ 异”主假如指:A.私手工占有了手工的主地位B.“机出,机工卖力”的雇用关系生C.以功能主的工商市出D.白逐渐成广泛流通的10、“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匠、木匠、工、草工,典制六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 1 / 9 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考试 高一历史题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2016年6月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各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对应位置。每题1.5分,共60分) 1. 我国有如下谚语:“及时刈艾(除去杂草)仓必满溢”“施粪如用药,适度为佳”“麻黄种麦,麦黄种麻”“深耕三尺三,来年必丰年”。这些谚语最能说明我国古代 A. 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B. 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五谷丰登,生活舒适 D. 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2. 《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这说明当时 A. 草市不是法定的正式之市 B. 市都集中于州县所在地 C. 市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D. 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3. 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A. 井田制 B. 封建土地私有制 C. 均田制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 能够说明唐代手工业发展特点的史实为 A. 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 B. 瓷窑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著名的有定、汝、哥、官、钧五大名窑 C. 城里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D. 有一套“错纱配色,综线挈花”棉纺织技术 5. 宋朝时期,本来衣食国家、与市场联系有限的士卒、宗教人士、官吏、皇室成员等人也积极介入商业,使宋代从事市场交换活动的人群变得复杂起来了,真可谓“全民经商”。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城市经济的日益繁荣 B. 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 C. 重农抑商政策的放宽 D. 社会上层可倚权获利 6. 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清代的盛衰》一文中作出如下判断:“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下列对于“衰机”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A. 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创设军机处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C. 开始实行海禁政策 D. 高度重视农耕经济而丧失向工业文文明过渡的机遇 7.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A. 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B. 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 民族工业的产生 8. 明朝中期,江南农村出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说明 A. 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B. 重农抑商 C. 自然经济解体 D.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9.下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 2 / 9 项 目 1912年 1936年 轻工业产品 进口比例 54.7% 14.3%
出口比例 10.9% 25.2% 重化工业产品 进口比例 13.7% 47%
出口比例 3.6% 6.9% A. 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 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C. 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 10. 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 A.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 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 D. 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11. 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最能说明 A. 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B. 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 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D.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12.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理解是 A.甲午战争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 B.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 C.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了经贸总量 13. 1948年4月2日《东北日报》报道,国民党统治区“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大批工厂又纷纷倒闭,仅去年上半年倒闭之工厂商号,即达一千六百余家”。这一时期“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的原因有 ①政府征收苛捐杂税 ②日本军队的残酷掠夺 ③官僚资本垄断经济 ④美国对华倾销商品 ⑤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A. ①③④⑤ B. ①②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⑤ 14. 下图为建国后某一时期“主要工业生产指标”图,导致这些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造成工业片面发展 B.“一五”计划实施,重工业发展迅速 C. 实行政企分开,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15. 钱颖一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如果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导致它增长的基本因素也并不特殊……仍然是人类发展的共同规律。”基于这一视角,下图(1992—2012年江苏省GDP增长示意图)中江苏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是
A. 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 市场与调控的结合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 3 / 9 16. 右图是中共中央的一份文件(节选), 为此我国开展的一项运动及其目的 分别是 A. 土地改革运动;巩固新生政权 B. 农业合作化运动;为满足国家 工业化的需要 C. 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公有化程度 D. 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17. 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加拿大国际友人的谈话中,谈到了“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邓小平的这些思想主张 A. 有利于我国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建设 B. 确定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 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D. 推动安徽、四川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18. 下面对1978年、2000年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变化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1978年、2000年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变化示意图(单位:%)
A. 国有经济仍处于绝对支配地位 B.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是变化主因 C. 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更趋完善 D. 公有非公有制经济均得到发展 19.下图反映的是1980年和1990年的中国经济成分统计,图中表格数据的变化说明 A. 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D. 公有制经济已逐步失去主体地位 20. 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改革不仅是一场破除旧体制的深刻革命,而且是一项建设新经济体系的宏大工程。这个体系主要是由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和主要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的宏观管理体系三者组成。下列与“新经济体系”内涵相近的是 A.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 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中国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对此时间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 A. 铁犁牛耕技术的成熟 B. 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 C. 工业文明的冲击 D. 改革开放的深入 22.下表为民国时期各类报纸的部分纪事,据此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报 纸 纪 事 《申报》 1918年,该报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 《中央日报》 1932年,该报多次发表《赤化祸害论》的社磺 《新民日报》 1938年,社址所在的县城沦陷,该报不得不宣布停刊 《救亡情报》 其发刊词说:…抗战救亡’是全国人民的呼声。” A.民国时期的各类报纸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B.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 4 / 9 C.民国时期报纸的报道都客观、公允 D.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新闻事业 23. 探讨地方史与国家大历史之间的联系是历史研究的视角之一。下列对近现代成渝地方历史史事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川渝史事 史事解读
A 1952年7月1日,新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全线通车。 “一五”计划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有利于西部地区的发展。
B 1911年11月27日,四川宣布独立,成立四川军政府。 四川革命党人积极响应武昌起义,脱离清政府。
C 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移驻重庆,所属中央各部于大溪沟、上清寺等地办公。
淞沪会战失利,南京受到侵华日
军威胁,是迁都重庆主要因素。
D 1898年,四川第一家近代化报刊《蜀学报》诞生,大部分是宣传维新变法,富国强国的文章。
《蜀学报》宣传维新变法主张,
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
24. 1890 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 A. 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B. 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C. 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 D. 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25. 清代秦荣光在《上海县竹枝词》中说:“我乡农妇向端庄,少女专求纺织良。自设缫丝轧花厂,……上工一路散工时,环绕浮头状醉痴。脚捏手牵诸丑态,竟容白昼众旁窥。”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此现象发生在鸦片战争后 ②上海出现近代生产方式 ③农妇都在民族企业中工作 ④作者思想非常保守落后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④ 26. 民国初年……各地离婚率上升,《夏津县志》云“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通都大邑时有所闻”。对上述材料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B.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婚姻自由蔚然成风 D.西式婚礼成为时尚 27.“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里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里几乎变成了野蛮人。”这是1835 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的评论。对文明人变成“野蛮人”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财富 B. 工业革命使人变得更贪婪 C. 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 D. 工业革命推动了殖民掠夺 28. 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出现了一些新的名词,如“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