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物周刊:北京大学“数学奇才”柳智宇出家前后
彼得·舒尔茨 天才的笑容

彼得·舒尔茨天才的笑容作者: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2018年第32期8月1日上午,在里约热内卢举办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公布了2018届菲尔兹奖得主,四位获奖者中最年轻的是31岁的波恩大学教授彼得·舒尔茨。
而这位年轻人,曾经和我国一位数学天才同场竞技,他就是柳智宇。
菲尔兹奖由国际数学联盟主办,每4年一次,以表彰当下杰出数学威就和有迹象在未来获得成功的重要成果,仅面向年龄不超过40岁的数学家,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曾经同场竟风华2006年7月II日,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赛场,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
舒尔茨与柳智宇都获得了在卢布尔雅那举办的这届IMO的金牌,相比较而言,柳智宇还要略胜一筹,他是那届比赛三名获得满分金牌的选手之一;而舒尔茨则稍逊,没能获得满分。
不过,舒尔茨在上一届获得满分金牌,柳智宇获得金牌,稍逊一筹。
可见二人年龄相仿,实力不相伯仲,都是数学天才。
如今各自阳关独木2018年8月1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第28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揭晓了四年一届的数学菲尔兹奖。
刚过而立之年不多久的舒尔茨与其他三名数学家一起分享了这一届的奖顼。
舒尔茨身为德国伯恩大学教授,在算术代数几何上做出卓越的贡献。
同一天,北京郊区龙泉寺因一份《重大情况汇报》,引发舆论的哗然。
而该寺贤宇法师的俗名叫柳智宇,在龙泉寺内负责校律工作,主要工作是整理编校一些佛教典籍。
没错,他就是与舒尔茨在10年前同场竞技,略胜一筹,荣获IMO满分金牌的柳智宇。
迄今为止,历史上曾有两位华裔数学家曾经获颁奖项,分别是1982年获奖的丘成桐,2006年获奖的陶哲轩。
生于1949年的丘成桐一出生就随父母移居香港,在香港接受教育,1969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数学系。
陶哲轩则是一名澳洲华裔,出生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16岁就毕业于澳洲的弗林德斯大学。
这边苦熬转向2010年,被保送北京大学的中国数学天才柳智宇放弃了麻省理工大学的全额奖学金,以居士身份到京郊龙泉寺出家修行。
纪实故事周学农:“空”也是“空”

纪实故事周学农:“空”也是“空”纪实故事周学农:“空”也是“空”周学农:“空”也是“空”一禅的宗旨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截了当解决人生的问题。
心中有禅的人,是个什么样的呢,我想,他应该是一个明心见性破除“我执”的人。
周学农先生就是这样一种人,他那清瘦的脑袋里装满了般若智慧,仿佛永远没有烦恼。
周学农,1968年10月5日出生,哲学博士,北大哲学系副教授,佛教学者。
周先生清瘦骨奇,气宇清朗,专治佛学和禅宗,用语诙谐,很受学生欢迎。
据闻,周学农先生是哲学系的“四小天王”,粉丝无数,逸事良多。
我在北大旁听期间,分别听了他开设的《六祖坛经》、中国佛教史、佛教原著选读。
他的中国佛教史课很受欢迎,属于全校通选,旁听生众多。
记得,周先生有一年讲隋唐佛教,印象最深的是对三教关系的,他举了傅奕和韩愈两个例子,谈到儒家和道家对佛家的批判,讲得十分生动。
他把玄奘说成是中国佛教史上最著名的“海龟”,说他翻译的佛经著作忠实于原著,并指出这点不如鸠摩罗什的翻译有趣。
周先生说,武则天做女皇帝时曾借助了佛教资源作为舆论准备,并说她与神秀和慧能的关系很好,将佛教与政治的关系分析得十分透彻。
周学农先生授课的地点多集中在理教和二教,他的《坛经》专题,我经常光顾。
特别是在2007年下半年,那时候还没有从精神的苦痛之中走出来,许多问题一直纠结着我。
我爱向周先生问一些问题。
我说,慧能是否受到老庄的影响,鲁迅为什么批庄禅,庄子是否逃避现实,末了,我叹口气说,他们都不能互相代替。
周先生笑曰:“是呀,他们也不能代替你呀~”接着,他举了一个著名的禅宗公案: 有一香客,在路上走着走着,突然天下起了大雨。
于是,这人就躲到屋檐下躲雨,恰好看见观音撑着雨伞在前面雨中走着。
于是他立刻向观音请求道:“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观音说。
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观音便走了,留下这个郁闷而无话可说的人,站在原地。
柳智宇写的书 -回复

柳智宇写的书-回复
柳智宇是一位韩国作家,他写了多本书。
以下是一些他所写的书:
1. 《悄悄话》: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孤独的故事,通过描绘主人公与两个女性的情感纠缠,探讨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2. 《白夜行》:这是一本犯罪小说,以日本的现实背景为基础,讲述了两个孩子的成长故事,涉及到诡计、谎言、复仇等主题。
3. 《1Q84》:这是一部宏大的长篇小说,通过展现主人公们在平行世界中的奇幻与现实交错的经历,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的孤独、幻觉和人性的问题。
4.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本书的原作者是英国作家J.K.罗琳,但柳智宇对它进行了韩国的翻译工作,使更多的韩国读者能够阅读到这部受欢迎的奇幻小说。
请注意,这只是柳智宇写的一些书的例子,并不是完整的列表。
学校、寺庙与直播间,柳智宇去往何处?

学校、寺庙与直播间,柳智宇去往何处?标题:学校、寺庙与直播间,柳智宇去往何处?柳智宇一路从小学走来,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活经验。
此刻,十几年来一直充满挑战的学习生活也正开始结束,也正值他对于未来道路的规划之时。
站在边缘,他望着前方出发的路线:学校,寺庙,直播间这三条路线,代表着他未来的三个状态,每一条都有不同的可能性。
第一条路线:学校。
学校的地方,柳智宇就象是一只鸟,在那里学习,迅速的变得更加优秀。
学校是柳智宇去探索未来的地方,在那里他将可以学习到有价值的知识,发展自己的技能,以及磨炼自己的能力。
学校的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教给学生更多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技能。
但是,学校也有自己的弊端,比如说学习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压力,以及不合理的考试制度等等,所以走上这条路也需要柳智宇非常慎重地权衡利弊。
第二条路线:寺庙。
寺庙是一个充满灵气和宁静的地方,走上这条路线,柳智宇可以学习佛法,可以贴近自然,可以让自己的精神得到更多的净化。
这也是一条很受欢迎的路线,许多人都在寻找些宁静的地方,可以彻底改变自己的心态和生活方式,这正是寺庙可以给予柳智宇的东西。
但是,寺庙也有些弊端,首先,这里有一定的信仰和道德要求,而柳智宇也不能接受过多的压力,如果他无法适应这样的环境,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可预测的负面影响。
第三条路线:直播间。
对于柳智宇而言,直播间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去处,这里既可以让他展现自己的才华,展现自己的思想,也可以让他获得更多的赞扬和鼓励。
当然,进入直播间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柳智宇需要证明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这些责任。
但是,这条路也有一定的风险,因为在这里,柳智宇需要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维持自己的人气,同时也可能让自己陷入“社交焦虑”的怪圈中去。
记忆里,柳智宇站在校园的边缘,朝着三条路线看去。
他知道自己需要做出决定,一个明智的决定,一个能够让他有足够的保障去面对未来的决定。
他望着前方,决定去往期待已久的学校,把自己的年轻投入在学习之中,精益求精,为未来朝气蓬勃地准备着。
著名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小故事华罗庚回归祖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
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
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
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
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弃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
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
他满腔热忱地呼吁:“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贫贱难移爱国心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早年留学日本,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
日本不少名牌大学以高薪聘请他,但他想到出国留学是为了掌握科学、报效祖国,就一一辞谢,毅然回国。
回国后,他在浙江大学执教,竟一连四个月领不到工资,穷得连饭都难以吃饱,而当时日本帝国大学还答应保留他半年的工资。
贫贱难移爱国心,苏步青毫无再去日本之意。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大学又发来电报,请他前往任教。
出于民族大义,他一口回绝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
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俄罗斯英语贝塞克维奇(Abram S.Besicovich,1891-1970年)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几何分析学家,生于俄罗斯,一战时期在英国剑桥大学。
他很快就学会了英语,但水平并不怎么样。
他发音不准,而且沿习俄语的习惯,在名词前不加冠词。
有一天他正在给学生上课,班上学生在下面低声议论教师笨拙的英语。
贝塞克维奇看了看听众,郑重地说:“先生们,世上有5000万人说你们所说的英语,却有两亿俄罗斯人说我所说的英语。
”课堂顿时一片肃静。
不可微—不吃饭波兰伟大的数学家伯格曼(Stefan Bergman,1898-1977年)离开波兰后,先后在美国布朗大学、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工作。
北大三大天才,一拒二悔三出家,坦言:做了正确选择,没后悔过

北大三大天才,一拒二悔三出家,坦言:做了正确选择,没后悔过曾有人说过,天才除了在天赋上与普通人有着明显差距之外,在性格、选择上,由于思考方式以及自身经验的不同,同一个问题上,往往也会做出截然相反的答案。
北大作为国内最顶尖的院校,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教育资源,更有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天才、神童们,而在这里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着预想的轨迹,完成自己的人生,甚至有不少学生,做出了出人意料的选择。
一拒:在北大数学系中,一提到那些天赋卓越的天才们,永远都少不了韦东奕的名字。
凭借两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韦东奕成功拿到了北大的录取通知书。
虽然性格有些特立独行,但是在数学研究上,韦东奕却有着罕见的天赋。
在北大完成了博士学业后的韦东奕,接到了麻省的橄榄枝,但是却毅然拒绝了这个机会,回绝时的韦东奕坦然,在北大自己能够更顺心的完成学业,也会感到更加自在,等到后来也认为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
二悔:周浩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在前十几年里,他的生活与许许多多的普通学生一样,除了生活起居,就是埋头学习。
在小的时候,周浩就展露出不俗的天赋来,再加上快速的记忆能力,让他在学习上一直保持着不错的成绩。
在高考那年,凭借全省第四名的成绩,周浩达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标准,但是此时的他还有些纠结犹豫。
因为一直以来对机械制造颇感兴趣的他,想要报考北航等校,但是在父母、老师看来,综合来看,北大肯定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在众人的劝说下,周浩填报了北大。
然而在一年后,周浩终于意识到,北大并不是自己最好的选择,退学后重新报考了一所机械设计的院校,而在两年后,周浩凭借自己的设计成果,获得了国家奖项。
三出家:邓文庆是北大耕读社的创办者也是第一任社长,当时的他正是北大哲学系的在读大学生,由于对古代文化的爱好以及对学校社团活动的兴趣,所以与几名同学一起举办了这个社团。
在邻居眼中,邓文庆一直都是一个不用家长多操心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非常优异,而且性格沉稳大方,对自己的生活学习都非常有计划,不是个乱闯祸的孩子。
名校才子变身高僧 那些从北大清华出家的和尚们

名校才子变身高僧那些从北大清华出家的和尚们(1/13)名校才子变身高僧那些从北大清华出家的和尚们时间:2015/3/14 5:59:33 发表:妙音来源:学佛社区网查看:111 评论:0释明海:俗姓肖,1968年出生,湖北潜江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赵县柏林禅寺方丈。
回忆起接触佛教的缘起,明海法师说,最早是看到一本弘一大师的传记,忽然发现人生原来还有那样一些值得追求的东西;后来通过一盘星云大师讲法的卡带,产生了去寻找高僧大德学法的念头。
通过师长介绍,结识了时任广济寺方丈的净慧法师,这更让他坚定了修行佛法的决心。
他和邓文庆一样,出家也没有经过父母的同意,但是很快父母也“被动接受了”,他们后来也都成了佛教徒。
释智宏:女,199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为了寻求“在哲学中没有找到需要的答案”,毕业之后她选择了皈依佛门。
后来,法师在秦岭终南山下的慈悲莲社削发为尼;2001到2009年,她总共收养了26名弃儿,其中二十多名弃儿已经在国内一些佛学院就读或毕业。
这一事件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成为宗教界的一段佳话。
释明影:1967年出生,河北容城人,1989年毕业于北大地质系,现任河北赵县柏林禅寺监院。
他曾经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公务员工作,先在北京市海淀区,后在深圳市。
虽然工作优越,但是理科出身的他总爱对许多问题探究本来,越探究却越困惑。
后来遇到柏林禅寺净慧法师,他觉得“终于找到了归宿”,于是在2001年成为他的校友明海法师的师弟。
释衍能(左):俗名王小能,女,1962年出生,河南温县人。
曾经看过早期《今日说法》的观众,或许会记得经常在节目中担任嘉宾的两位气质优雅的女法学家,其中一位就是北京大学的王小能。
她于2003年出家,据了解她出家前已经是教授,是票据法领域的专家,工作顺利,经济宽裕,身体健康,也有美满的家庭。
一位熟悉她的人士透露:“她早就戒了荤酒,自称在家是‘一锅两制’。
所以她出家是早晚的事,家人也都早有预见。
沧衡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沧衡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数据作为新时代的“石油”,是人工智能快速崛起的关键燃料。
从基础模型训练、算法优化到多模态应用拓展,乃至全球协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数据始终贯穿其中,驱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向前迈进。
第一,数据是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基础。
深度学习作为现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运作原理在于模拟人脑神经元网络结构,通过逐层处理大量数据来自动提取特征和模式,实现自我优化与升级。
第二,数据驱动着人工智能模型的迭代与优化。
数据不仅供给深度学习模型训练所需的“燃料”,而且通过持续的数据反馈和迭代优化使得人工智能模型不断逼近实际需求。
第三,数据多样性与复杂性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拓宽。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业产生出丰富多样的数据类型,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地理位置等,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广阔的应用舞台,使其渗透至医疗、教育、金融、制造业、城市管理等领域,实现从简单自动化向高级智能化的转变。
在全球数字化转型日益加速的宏大图景下,人工智能正“全方位、多层次地催化数字劳动全面兴起”。
一是对自动化与智能化作业流程的重构。
通过劳动过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转型,传统需要大量人力从事的重复性、高强度劳动正逐渐被智能机器人、自动化设备替代。
例如,在制造业中,机器人能够精准高效地完成装配、焊接、包装等任务,大幅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和错误率。
二是对劳动岗位和职业结构的深刻变革。
人工智能发展引发了职业分工的重大调整,大量新兴工作岗位应运而生,如数据分析师、算法工程师等。
同时,传统职业也在经历深刻变革,从业者需要不断提升数字素养和技术能力,以适应与智能机器协同工作的新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人物周刊:北京大学“数学奇才”柳智宇出家前后南方人物周刊:北京大学“数学奇才”柳智宇出家前后(图)柳智宇的童年就生活在竞赛之中柳智宇北大数学奇才出家前后□高中语文老师文勇记得,他为学生们讲屈子的《离骚》,“课文仅是摘录了几十句,柳智宇就把全部文本背下来,还模仿骚体写下回忆过去时光的几百句诗句,取名《九忆》。
”□ 我仍记得他当年一心向佛时跟家里的争执,后来他的父母拗不过他,只能随他信了佛。
他向周边的人宣扬教义,包括我们这些室友和他的父母。
午夜10点。
上完一天的课后,柳超美总算能从心底里缓口气了。
他正踏上回家的班车。
这段时间,他的内心饱受煎熬。
伴随车身的晃荡,他的声音发颤:“我们8月份去过龙泉寺,把他带回来了。
可他不干呐,还是要出家。
”快一个月了,儿子柳智宇隐身在北京的寺庙中,手机处于关机状态。
作为武汉华师一附中的高级物理教师,柳超美一生信奉的无非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眼下,“家”与“天下”就是难平。
媒体、网络连日铺天盖地——北大数学系毕业生柳智宇,在成功申请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全额奖金后,……来到北京西山脚下的龙泉寺,成为一名修行居士。
“他妈妈年纪大了,承受不了又病了,这个伢不懂事呀。
我太注重民主了,他好像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一样。
“网上称理解他的多是学生,那是一种变相的发泄。
我相信全天下99%的家长都认为他很草率。
”“寺里的住持学诚地位高了,不见我们。
见也不好,反正我们是谈不拢的……”从江夏区汤逊湖到武昌大东门要一个小时的颠簸。
忧怨似那厢的信号,牵牵绊绊。
隔天后,柳超美的小灵通彻底不通了。
国际数学大赛在即,他还在读《庄子》“柳智宇与佛学的缘分原不属最高。
他与哲学的缘分才算最高。
数学对他更像是顺带的事”此刻,柳智宇高中班主任文勇较能平静地接受柳智宇的决择。
他更担心的反而是爱徒的身体。
那个过去每天坐在柳超美的自行车后座上的弱小身板,深印在他的记忆中,“柳老师在想这个独生子是不是太自私无情。
我不这样想。
”面对当地媒体的来访,文勇多是回绝。
一来顾念老同事柳超美的感受。
再者,他早定下基调,“那孩子不会被一般世俗中人理解。
他思考方式独特,数学上更是个天才。
”网上,曾有人以华师一附中第一届学生科学院社科部部长的名义写过:他(柳智宇)的智商起码280以上,……他那篇《幂数列求和纵横引论》提交上我们科学院审评的时候,所有人都沉默了。
……论文答辩的时候,……最后有一个人颤颤巍巍站起来,用颤抖的声音问:“你是如何想到去解这个世界性的难题呢?”柳智宇回答:“这个构思我从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想了。
”张欣却不太相信这些。
他是柳智宇高中时代的同窗好友,从巴黎打来了电话:“在高二寒假之前,柳智宇与数学组另外一个同学之间还是有明显差距的。
他的强不在于他的锋芒毕露或者解难题能力超群,班上有比他聪明的,但没有比他纯粹执著的。
”“每次假期归来,数学组很多人都会水平倒退,简单题、难题会全面告急。
但柳智宇厚积薄发,让人感觉到明显地进步。
”柳智宇的数学禀赋在初中时期便已显露峥嵘。
2003年中考前,华师一附中便开始网罗全市初中里的理科尖子,欲成立理科实验班。
省重点初中的武珞路中学里“最优秀的学生”柳智宇自然被囊括其中。
筛选出的尖子们每逢周末必来华师一附中上理科竞赛启蒙课。
当时,这一群体里,因武珞路中学学生居多,从而形成了一个“圈中圈”。
“于是在武汉竞赛与中考圈子里,柳智宇广为人知。
”张欣说,柳智宇的初次登场,留给他以及其他同学的,永远是一幅固定的画面:开学那日,有一人在花坛围栏前旁若无人,大声吟读。
令他身旁的家长们、入学新生们面面相觑,引以为乐。
张欣与一帮同学戏谑地一把抢过那人手中的书,待一细看原是《庄子》。
“后来才知道他就是柳智宇。
以前我们只闻其名,不见其人。
”“柳智宇第一喜欢古典文学。
”那年6月,语文教师文勇担任了这一理科班班主任。
那是学校的一次试验,为了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养。
文勇记得,他为学生们讲屈子的《离骚》,“课文仅是摘录了几十句,柳智宇就把全部文本背下来,还模仿骚体写下回忆过去时光的几百句诗句,取名《九忆》。
”课本中有篇195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史怀哲所写的《我的呼吁》,柳智宇对文中提倡重视生命的伦理观发生了强烈兴趣。
“他专门研究了史怀哲。
后又研究了一些西方哲学,比如斯宾诺莎的自然法理论;包括佛学对生命终极关怀的经典。
寒假中,他写下了四五万字关于尊重生命、认识生命的论文。
”文勇说。
无从知晓,这是否为柳智宇日后专注佛学种下了因缘。
但高一结束时,文勇自编了一系列文史教材:如房龙的《人类的解放》、弗兰克博士的《活出意义来》,以及《论语》、老庄文集等选段;无疑,“柳智宇学得最认真。
”“柳智宇与佛学的缘分原不属最高。
他与哲学的缘分才算最高。
数学对他更像是顺带的事。
”文勇沉思片刻说。
直至2009年,一天他开车回家途中,还接到过柳智宇打来的电话。
电话中,柳智宇向他吐露近期的困惑,“主要是对一些科学问题没有想通,文章也写不顺手。
他很焦虑,没有方向感。
”他建议柳智宇,不要急于发表文章,先细致通读西方哲学史原版原著。
2005年,柳智宇前往俄罗斯参加第31届数学奥林匹克循环赛,夺取了中国唯一一枚金牌。
归国后,带队教练向文勇抱怨,眼看第二天就要比赛了,柳智宇在头天晚上居然还在看《庄子》。
“你到底是怎样教导他的?”文勇说:“我怎么教他的?我教他要思考宇宙人生的大问题,数学只是小问题。
”教练无可奈何:“我真是搞不懂你们。
”让他极感欣慰的是,他平时为学生们灌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担当”,在柳的身上化为一股“救世情怀”。
曾有某一阶段,柳智宇沉浸纠结在“科学究竟能不能拯救世界?人文精神是否可行?”等一连串自我追问中。
他的童年就生活在竞赛之中每天周而复始,从家庭到学校,再就是医院。
读书是他获取心灵养分的唯一途径。
这种情形下,巧遇文老师在人文精神上的启蒙,像推开了他心灵的一扇大门,他拼命吸收户外的新鲜空气。
高二时,柳智宇便少来班里上课。
为准备竞赛,他在学校拥有一间单独的办公室。
这段时期,张欣与他保持了定期来往。
柳智宇曾向他和班上其他同学倾诉过自己心中的郁闷。
而今,张欣想来——他的童年就生活在竞赛之中。
特别是他父亲,曾带出过不少物理上获得金牌、一等奖的学生,相形之下,也就对他要求更严。
他跟我们说,节假日他妈妈不让他出去玩,只令他在家里读书。
在数学组时,他妈妈常帮他料理后勤。
后来,学校迁到汤逊湖,她就在校外租房陪读。
因为总在学校内外出没,我们暗地里笑她是“楼管”。
我想,他上高中之前并没有什么朋友。
他原本身体就差,特别是视力在高三时锐减得厉害。
他也不爱逛街购物,所以他的生活轨迹特别单一。
每天周而复始,从家庭到学校,再就是医院。
读书是他获取心灵养分的唯一途径。
在这种情形下,巧遇文老师在人文精神上的启蒙,像推开了他心灵的一扇大门,他拼命吸收户外的新鲜空气。
也正因为少被外界沾染,所以他非常善良纯洁,总想帮助周围有问题的人。
高二时,数学组由原来20多人选拔只剩下9个人。
他向教练提出,让每个人上台讲解自己擅长的题目,然后列出顺序表,涉及奥林匹克竞赛中的每个领域。
他根本没意识到,这一想法太单纯,尖子们毕竟存在竞争关系,多少忌惮相互交流。
高中时,他读过佛学启蒙、《心经》之类的,但没明显倾向于佛学。
那时,他在儒学与道学之间徘徊。
即便在数学中,他也能体悟这些哲学的韵律。
他说过,把数学概念学通就是与自然相通,领悟它与自然一样的奥秘与美。
相比老子,他更倾向庄子的学说。
在他眼中,庄子是真正的无为。
他甚至蒙生过激流勇退的念头。
他疲惫时吐露,如果华师一附中从来没有拿过国际奥林匹克数学金牌的话,他极有可能在获得一等奖后便停滞不前。
当然,他的这种想法马上会得到教练老师们及时“纠正”。
在众人劝导下,他一步步撑到冬令营、集训队,再上国家队。
上集训队时,学校就剩他一人将竞赛走到头了。
在这个过程里,他心理上的种种矛盾、挣扎、外在孱弱的身体,让我们看得好心痛。
别看他读的是庄子《逍遥游》,却远不及一般人快活逍遥。
“宇,你受的限制太多。
……难道领悟真理就不是你的事情吗?你无法表达你自己的观点,……你这样下去一辈子都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走,你不能与我讨论就算了。
”他说完就离开了教室。
我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呆了好久,仿佛不再有一丝站立起来的力气。
我想我的一生就真的就只能这样度过吗?昏昏惶惶,说出的话永远都是对别人的重复,永远只会做几道别人出的题目,永远找不到自己的归宿。
我离开教室的时候,关上灯,眼前一片黑暗,我突然发足狂奔,跑到自己喘不过气来,……我又冲到空无一人的操场,翻过栏杆爬上看台,沿着台阶一口气冲到最顶端,爬上平时不允许我们上去的高台,在上面蹦啊跳啊。
……有一句话在我的心中越来越清晰了。
天地虽大,无一可载我之物;众生虽广,无一可立我之人。
文勇的电脑里保存着柳智宇高三时的旧作《远慰风雨夕》,他在啧啧不住地赞叹“那个孩子是要干大事的”。
张欣则在闻知“柳智宇出家”消息后,连看了文章两遍。
张欣记起高中时,低年级的一个叫蒋方舟的女生几次跑到数学组来找柳智宇;还有柳那本厚厚的札记上,爬满蜘蛛体的字迹,模仿屈原的禀气,写下的《涉江》。
“那时候的我,不明白他的世界和他的执著。
我们曾经辩论过,可是我有我的哲学体系”,正如张欣为柳写过的:我们生命之沉浮自有时代所主,我们急切之间改变不了什么,也没有勇气去挣脱出去。
禅学社与耕读社是他尚佛的发端?柳智宇因炒得沸沸扬扬,连带社团陈年往事一并挖出,“包括柳智宇在内,耕读社三任社长全部出家”大一入冬时,柳智宇加入了北大的两个社团——禅学社与耕读社。
柳超美、文勇和张欣一致认为这才是他尚佛的发端。
2006年夏,柳智宇被保送到北大数学系。
第一年的大学生活,这个多思善感、极其敏锐的男生与众多大一生相仿,迷茫、不适,是“经常失眠的上学期和在功课中苦苦挣扎的下学期”。
文勇透过他的言谈,隐约感到他似乎没有遇到交流投契的同学,另外“对北大中文课感到失望”。
有几次去参加禅学社的活动,认识了一位师姐,那时她在艺术系读研二。
不知为什么,一见到这位师姐,我内心就特别的温暖。
师姐讲话的声音很柔和,仿佛抚平内心的伤痕;而她的微笑中流露着淡定,仿佛什么都已了解,什么都能包容。
“我总想为别人做些什么,可是似乎做什么都没有用。
”我说这句话时,声音是支吾的。
“仿佛世界上没有快乐,做什么都没有意义,都没有用。
”师姐静静地听着,只是微笑。
“即使我帮助了别人,这件事做成了,我还是会找个地方一个人痛哭。
”这时,几滴泪珠已流下我的面颊。
张欣揣测,柳智宇后来淡出禅学社,与这位师姐毕业后去往西安大学教书不无关系。
恰好那年暑假,耕读社的社长孟祥兰与柳智宇相熟,问他愿不愿意当副社长,谈起了耕读社的理念,“知行合一”、“历事练心”,甚动他心,他便同意了。
我觉得他将耕读社视为一个实现他抱负的地方:一方面是他个人的抱负,一方面是他“挽救苍生”的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