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李鸿章与近代外交

合集下载

人物评论之李鸿章

人物评论之李鸿章

二、外交中的李鸿章
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力保和局
早期思想:委曲周旋,但求外郭和好,内要自强。晚期思想:外须和戎, 内要自强。 思想建立在对当时清朝所遇“千古变局”的认识基础上,是对中 外实力对比后得出的结论。将内政外交紧密地联结。其寓意很清楚:第一, 内政是外交的基础,一个制度健全、秩序稳定、 经济繁荣和实力鼎盛的国家 系起来才有可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发挥其积极的作用。第二,外 交是内政的延长,一国政府之所以能够经常性地与其他国家保持联系,并从 其他国家的进步实况获得借鉴,或将不利的国际形势转变为有利的局面, 缔 结商约,发展贸易,都有赖于运用灵活而结构健全的外交。 “外须和戎”和“内须变法”二者相辅相承,构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在外交事宜上,李鸿章清楚,如果一味求和,“平日必为外人所轻,临事只 有拱手听命”,因此,“应刻刻自强” 。而洋务运动是一次全面地学习西方 长技的运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更需要一个相对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 所以维持和局是不得已的妥协,是推行中国的近代化所必需的。因此,求和 便是为中国的自强运动争取时间,为“后日张本” 。即使暂时“稍损国体, 渐长寇志”,也是值得的。同时,他明白在近代化进程中,和西方国家比, 中国起步晚,基础差,阻力大,欲力图自强,亦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他 希望中国能有一个较长和平时期的国际环境, 以实现中国的自强。但和不是 目的,只是达到富国强兵的一种手段,关键是要变法自强。 古今时势不同, 必须力破成见,改弦更张,才能自强。
链接: 李鸿章被刺杀事件
1895年3月 24日下午,中日第三次会晤结束,李鸿章从 谈判地点“春帆楼”返回寓所的路上,突然遭到一个名叫 小山丰太郎的刺客开枪狙击。子弹:“中左颊骨,血流不 止。子未出,登时晕绝。”医生们经过会诊,一致认为应 该立即为李鸿章做手术,取出子弹,并且静养多日,不能 操劳。李鸿章听说却不同意做手术:“国步艰难,和局之 成,刻不容缓,予焉能延宕以误国乎?死生有命,我宁死 无割!” 1895年3月28日,陆奥宗光外相听闻此事亲自到中国代 表住地,在李鸿章病榻前面致无条件停战照会,规定自即 日起停战三个星期,但停战范围不包括台湾、澎湖。中方 力争须全面停战,却被日方拒绝。

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百年来“论犹未定”。

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

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

看待一个人应客观更立体,这个擅长外交的李中堂也绝不是一无是处。

如果我们抛弃故有的偏见,客观地考察他的生平,去阅读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我想大家会发现一个与以往观点不同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外交、忠臣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

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

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李鸿章是何许人?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

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

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李鸿章的“外敦和好、内要自强”论

李鸿章的“外敦和好、内要自强”论
程 中 “ 和 ” 否促 进 了“ 外 是 内强 ” 呢? “ 外敦 和 好 ” 李 鸿 章对 这一 点 作 了具 体 阐述 . , 主要 包 含 两 个 观点 : 第一 , 按 照 条 约 , 使 稍 有 侵 越 ” 即 幻想 双 方 信守 已 “ 不 , 签订 的不 平 等 条 约 , 持 现 状 , 就 是 承 认 和 接受 已经 形 成 的 维 也 半殖 民地 秩 序 , 不 是 力 图加 以 改 变 。他 怕 因改 约 而 引起 列 强 而 的不 满 , 致 更 大 的麻 烦 。第 二 . 持 “ 縻 ” 策 . 列 强 以 招 坚 羁 政 对
李 鸿 章 的 夕 和 好 、内 要 自 强 "论 ‘ 卜敦 ‘
郭 华
( 昌黎 县第 九 中学 , 北 昌黎 河
摘 要 :李 鸿章 是 近 代 外 交 的 代 表 , 的 外 交思 想 对 近 他 代 前 期 的 中 国产 生 了深 远 影 响 , 文 主要 分析 了他 的“ 敦 和 本 外 好 、 要 自强 ” 交 理 念 。 内 外 关键 词 : 清外 交 李 鸿章 “ 晚 外敦 和 好 、 内要 自强” 交 外 理 念
“ 义笼 络 ” 也 就 是 即使 遭 到列 强 侵 略 时 , 信 , 也要 尽 可能 地 采 取 非 武 力 的 、 协 退 让 的政 策 妥 晚 清 政 府 对 这 一 政 策 是 认 真 贯 彻 的 , 突 出 的 表 现 是 在 最 中法 战争 中 , 前 用 “ 可 与 欧 洲 强 国轻 言 战事 ” “ 可 衅 自 战 不 、不 我 开 ” 方 针 为 战 争 定 下 了基 调 . 为 中 国一 向 “ 单 饷 匮 ” 的 认 兵 . 即使 一 时 战 胜 , 未 必 历 久 不 败 ; 战 战 胜 , 未 必 各 口 皆 也 一 也 守 , “ 连 祸 结 ” 就 会 动 摇 全 局 , 以 在 镇 南 关 大 捷 后 依 然 如 兵 , 所 下 令 停 战 , 是 以胜 求 和 . 定 《 更 签 中法 新 约 》 中 国 的西 南 门 户 . 被 打 开 , 封 建 半 殖 民 地 程 度 进 一 步 加 深 中 国 的 “ 败 而 半 不 败” 正是 源 于 这 种 “ 敦 和 好 ” 思 想 , 所 谓 “ 者 , 廷 之 外 的 正 和 朝 本 心 ”李 鸿 章 也 因此 成 为众 矢之 的 , 比作 秦 桧 、 似 道 。 , 被 贾 这 种政 策 的 实 施 , 巾 国造 成 了 极 为 严 重 的后 果 , 仅 使 给 不 清 政 府 “ 甘 情 愿 ” 接 受 了 一 系 列 不 平 等 , 且 束 缚 了 自己 心 地 而 反 侵 略 的手 脚 , 助 长 了侵 略 者 的 气 焰 , 而 导 致 中 国半 殖 民 更 从 地 化 的 加深 。 但 是 , 期 以来 , 些 学 者认 为 在 肖时 的情 况 下 , 清 政 长 有 在 府 积 贫积 弱 的状 态 下 . 鸿 章 的 这 ~ 做 法是 比较 明智 、 李 比较 务 实 的 。对 这 一 观点 我 不 敢 苟 同 。外 交 是 内政 的延 伸 , 为 维 护 是 本 国 的 主权 和 利 益 服 务 的 , 种 为 了 维 护腐 朽 的封 建 统 治 . 这 为 了 维 护个 别 利 益 而 牺牲 国 家 和 民族 的根 本 利 益 .屈从 于列 强 的 方针 政 策 , 不 可 取 的 。 那 么 晚 清政 府 为 什 么 还 要 实 行 呢 ? 是 李 鸿 章提 出这 一政 策 的依 据 又 是什 么呢 ? 二 、 内要 自强” “ 李 鸿 章 的 依据 就 是这 一政 策 的下 半句 : 内要 自强 ” 李 鸿章 “ 。 曾说 :外交之 道与 自强 之谋 相为表 里 。” 为通 过一 时的忍 让来 “ 意

语文-王元化《李鸿章办外交》

语文-王元化《李鸿章办外交》
Nankai University | 2012
• 尔不说吾还忘矣。 • 你不说,我还忘了。 • 尔不言,吾尽忘之。
Nankai University | 2012
中国证券界最危险的女人胡舒立
Nankai University | 2012
有浅近文言色彩的现代文
• 中国银行业的改革耗资之巨、历时之久、所系之大,诚为 “背水一战”,并未预留失败的空间……
• 五、李鸿章的人生起伏与晚清国运
Nankai University | 2012
• 梁启超: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 悲李鸿章之遇。
• 毛泽东:水浅而舟大……吾观合肥李氏,实类之 矣。
• 唐德刚:读中国近代史数十年,深感近代中国堪 称“外交家”者,只李鸿章、周恩来两人。
Nankai University | 2012
Nankai University | 2012
曾国藩评李鸿章
• 令弟少荃,自乙未之际,仆即知其才可大用。 • 李少荃才则甚好,然实处多而虚处少。
Nankai University | 2012
• 各国军队进来后,人们从前虽骂他,但现在已知道 非他不可,所以大家盼他来,因他来得慢,大家又 怨恨他。 ——齐如山评论李鸿章
• 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 , 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 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 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Nankai University | 2012
1972《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中的“一个中国”
• 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 美国方面声明: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
李 鸿 章 办 外 交
王 元 化

评价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说起晚清权臣李鸿章,毁之者认为,他是“投降派”的典型代表。

誉之者则认为,他有开放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识,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对于李鸿章不能一骂了之。

1901年,李鸿章在屈辱中辞世。

这位晚清显赫一时的人物,身前和身后都遭到指责。

在他死后一百多年的今天,人们对他的评价仍是毁誉不一。

毁之者往往总是把李鸿章和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些屈辱性的事件联系在一起,如甲午海战的失利,《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等。

由于对这些事件负有直接责任,他不可避免地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进而成了某种国家落后的象征;誉之者认为,李鸿章是近代中国的一位“爱国者”,是“晚清近代化事业的主要开创者”,是“一代先进知识分子的凝聚中心”。

那么,李鸿章究竟是“爱国者”还是“卖国贼”?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我认为,对于李鸿章既不能简单做出判定,也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衡量他当年的所作所为。

李鸿章去世后,当时有人用“权倾一时,谤满天下”来形容他。

他虽然已去世一百余年,但仍是百年沉浮,盖棺不能论定。

如何看待李鸿章在主持洋务运动中的“卖国”呢?随着近年来海内外研究的进展,学术界对他在洋务建设方面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基本予以肯定;而对于外交活动、尤其是代表清政府对外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则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其中疑点最大的,是他在签订《中俄密约》和中东铁路交涉时,是否收受过俄方的贿赂问题。

前不久,长期研究张荫桓的学者马忠文先生,经过旁搜博证,写出《旅大交涉中李鸿章、张荫桓“受贿”的疑点》,予以廓清,认为李张二人不可能接受贿赂。

此事尚待进一步求证。

再比如马关签约,“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李鸿章从此背上卖国的骂名。

可是目前的研究显示,李鸿章在谈判中无论大事小事,都用电报向国内最高当局请示,所谓“商让土地”即割地之权,也是早经授予的;至于赔款数额,根据甲午战争史权威戚其章先生研究,由于我方密电码早在战前就被日方破译,因而二万万两赔款的底线早被日方掌握,李鸿章无论如何在谈判桌上辩争也无济于事,这只是科技不如人,落后必然挨打的铁证。

探析李鸿章“和戎外交”的合理性

探析李鸿章“和戎外交”的合理性

“ 和” 是儒 家思想 的重要 内容 。李鸿 章作 为传统 社会 里 的十大夫 , 就是在 以和为 贵的环境 中成 长起来 的。曾国藩 作 为晚 清时 期著 名 的理学 大 师 . 李鸿 章 作 为他 的得 意 弟子 深 受 其思想 的影响 。曾国藩认 为处 理夷物 时首先要诫 信待夷 , 善 全和局 。 “ 与洋人交际其 要有 四语 : 日言 忠信 , 日行笃敬 , 曰 会 防不会 勒 , 日先 疏后亲 。忠 者无欺诈 之 心 , 信者无 欺诈 之
西 方既不 是鸵 鸟心态 , 更不 是孤芳 白赏 , 而 是 主 张 改 善 与 西 方 的关 系。 存这个过 程巾李鸿 章脱颖而 出 。 他 不 仅 是 洋 务 运 动 的主要 倡导者 之一 ,还负 责处理 清政府 与列 强之 间的关 系 。在 交 涉 巾 李 鸿 章 逐 渐 认 识 到 西 方 的强 大 . 所 以他力排众
议 主张实施 和戍的外 交政策 , 学习外 国富强之术 。为何李 鸿 章 会产生 和戎的外交思 想呢 ?这 其 中的原 因值得思考 。

张与西方在 遵循 条约 的基础上 进行 通商 合作 。薛福 成对 李 鸿 章讲道 : “ 和议 既成 , 骤难 无故而 变约 。” i 7 ] 李 鸿章从 巾深受 启发, 也认 为与洋人 交往时要避 免战争 。 4 . 赫德 、 威妥玛等 外 国人 的建议 赫 德在 《 局 外 旁 观论 》 中指 出清 朝 的 军 队 : “ 平 日挑 撞
年, 李鸿 章在 《 筹 议 海防折 》 巾论述 道 : “ 东 南海疆 万余 里 , 各 国通商 传 教 , 来往 自如 , 麇 集 京 师及 各 省腹 地 , 阳托 和好 之
名, 阴怀 吞 噬 之 计 , 一 国生事 , 诸 国构煽 , 实 为 数 千 年 未 有 之 变局。 轮 船电报之 速 , 瞬 息千里 : 军器机事之 精 , 工 力百倍 。 炮 弹所到 , 无坚 不摧 , 水 陆关 隘 。 不足 限制 , 又 为 数 千 年 来 未 有 之 。” 愿 我君 臣上下 , 从 此卧薪尝 胆 , 力 求 自强 之 策 。 ” 口 2 . 儒 家崇“ 和” 的 思 想观 念 影 响 加 上 师 承 曾 国藩

李鸿章外交轶事

李鸿章外交轶事

李鸿章外交轶事作者:陈社生来源:《领导文萃》2009年第09期李大架子一米八三李鸿章一米八三的身高在当时普遍缺少营养的大清国里,算是鹤立鸡群的,即使在北国满人中也是“云中鹤”。

以前总以为关外满人人高马大,其实不然。

查满清贵族和洋人站在一起的照片,传说中的满人大汉其实大多呈“矮胖型”。

一米八三的个子,站在国际舞台上给清国人的形象加分不少。

观察当时的西人漫画,中国人普遍被画得高一些,日本人大多“矮”点,这难道没有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的李鸿章的功劳?当时大清国在国际上并不“高大”,但是有着高大身躯的李鸿章却能给傲慢的英国人一个先“身”夺人的印象。

濮兰德在《李鸿章》里记载了74岁的李鸿章在一个英国人眼里的形象:“我从议院出来时,突然与李鸿章打了个照面,他正被人领入听取辩论。

他像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仁慈的异乡人。

他的蓝色长袍光彩夺目,步伐和举止端庄,向他看到的每个人投以感激优雅的微笑。

”1892年,英国一位青年政治家寇松勋爵曾来华旅行。

他在两年后出版的《远东问题:日本、朝鲜和中国》一书中,记述了会见李鸿章的场景,并称这是他“毕生最美好的回忆”。

寇松近距离观察了李鸿章。

看到他“有六英尺多高,身着灰色丝长袍,戴黑丝帽,很有威仪”,“唇上的大胡子将嘴巴遮住一半,下巴上也留着中国式胡须。

头发是正在变白的深灰色。

”美国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对李鸿章无甚好感。

他给当时76岁的李鸿章画了张素描:“他看上去就是个伪善的家伙,穿着一双厚底缎面朝靴,站着的时候,身高在6英尺4英寸以上。

他中过一次风,这使他的脸有一部分不能动弹,于是看上去总是面带微笑——一个危险的男人却有着一张纯洁的笑脸。

因为这时候已经很热,李鸿章戴着一顶篾底纱面的帽子,颇似灯罩,一只孔雀翎被一根缅甸翡翠做的管子紧紧扣住。

他的袍子外面罩着一件丝绸补褂,朝服的两侧各开着一个口子,这样以便于骑马,前后补子则依照他的官品而绣着白鹤,这是文一品的标志。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20XX年.12·61·务都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输入的,无不与西洋有着直接的关系,输入的内容无不与工业文明有着直接的联系。

因此,洋务运动的内容体现了近代化的本质——工业化;而且在近代化的模式上,可以归结为外源性近代化道路,这也是由近代中国地国情决定的。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在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几乎处于左右朝局的地位。

我国资产阶级历史学的创始人梁启超早在80 余年前就曾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读中国③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

”《清史稿》也说他“独立国事④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人当其冲……近世所未有也。

”因此,李鸿章的历史活动,尤其是洋务实践活动,与中国近代化的走向、进程是息息相关的。

展工商业的思想——“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商”,⑦“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在洋务派创办的20 多个民用企业中,其中李鸿章于1872 年委派朱其昂在上海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由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也是民用企业中最有成绩的企业之一。

李鸿章在此过程中无疑是扮演了近代化倡导者的角色。

尤其是“官督商办”这一企业形式,在开始是受到私人资本欢迎的。

1875—1894 年间办起的24 家商营近代采矿企业中,便有23 家挂着官督商办的招牌;连反对官办主张商办最力的郑观应亦曾对官督商办一度加以赞扬,寄予莫大希望,并积极参予其事。

因此,“官督商办”企业在早期还是起到促进民族资本发展的积极作用。

从“自强”到“求富”,从仿造枪炮到仿行铁路、电报、开矿、纺织,这就在朝向“采二、李鸿章的洋务实践活动与中国近代化。

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道路即近代化道路上大大前进了一李鸿章(1823—1901)一生的主要行迹不仅仅局限于对内步。

3.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和对外签订不平等条约上,他还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三十余年时间从事对近代中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洋方科学知识,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李鸿章与近代外交
关键词:李鸿章近代外交
一、引言
21世纪的中国正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更是无须多言,而这一切与我们国家的积极正确的外交方针是密不可分的。

而回顾历史,从1840至今,从被迫打开国门,签订条约,到如今的“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在国际占据重要地位,这一百多年可以说是多灾多难,我们不得不感叹,近代的外交史是一部从屈辱被动到自立强大的奋斗史。

在当下,重新思考那段令人尴尬的外交史的依旧十分必要,因为从中我们可以吸取大量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现在的形势和任务,在外交中取得更多成就,在“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奠定基础。

这部近代外交的奋斗史由数不清的人共同谱写,其中的心酸屈辱与艰苦卓绝旁人或许可以想象,却永远无法感同身受。

这些人物就当中,有一位不得不提的始终饱受争议的人物——晚清名臣,李鸿章。

二、正文
很久以来,外国对李鸿章的评价都非常之高,而国人对其的评价却远远不如外国。

在当时,西方把李鸿章与德国首相卑斯麦、英国首相格莱斯顿并称为“当世三杰”,认为他是国际外交中的佼佼者:而国人却大都怒斥其为“卖国贼”,只因为他代表清政府签下了“卖国的条约”。

其实,在以79岁高龄赴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前,李鸿章作为清帝国的朝廷重臣,他的功劳有目共睹。

他向朝廷上奏挖掘煤矿、请开铁路、建设海军,兴办洋务运动,推动着已经没落的帝国艰难向前。

梁启超评价李鸿章,认为他是成也外交,败也外交。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李鸿章在清廷初展身手就是天津教案的成功处理。

虽然有一部分原因是法国当时忙着应对普法战争,无暇顾及清国,但李鸿章的外交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他作为外交大臣的第一场漂亮仗。

然而,自古以来弱国无外交,面对一个将亡的大清国,既是卓越如李中堂,也难以力挽狂澜。

他能做的,不过也就是努力让风雨飘摇的王朝再苦苦支撑几年。

纵观李鸿章外交生涯,上上下下总共签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