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近代化

合集下载

历史人物评价 李鸿章

历史人物评价 李鸿章

评价索引1
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 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 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 全部努力了。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当时中国 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 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 这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 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以李鸿章为首的 一代又一代中国外交家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一切 可能的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 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的一份坚实的基础。
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 罪盖棺犹未定;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乱 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首先要订正一些最基本的历 史事实。 评价历史人物要分析历史人物成长的时代 和各种社会条件。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处理好个人和人民群众 的关系。 评价历史人物要具体地分析人物思想发展 的各个阶段。
东方俾斯麦
历史人物评价
李鸿章,毁誉参半的一生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 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 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 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 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 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著有《李文忠公全 集》。
李鸿章所签条约
1871年8月《中日修好条约》;1876年9月中英《烟台条 约》;1884年5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5年4月中 日《天津条约》,同年6月《中法新约》;1895年4月中 日《马关条约》,同年11月中日《辽南条约》;1896年3 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6月《中俄密约》; 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1901年9月八国 联军《辛丑条约》等。与耆英、桂良、奕欣(此三人也 是公认的卖国贼)相比,李鸿章是代表清政府签定不平 等条约最多的大臣。其中《马关条约》赔款二亿两, 《辛丑赔款》本为四亿五千万两,平均每名中国人赔款 一两,“卅九年还清, 年率四厘,母子利息”,共约十 亿两库平银。另加民间赔款二千多万两,以关税、盐税 作保。中国从此失去关税主权,国内工业倍受摧残。

李鸿章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推动者

李鸿章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推动者

李鸿章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推动者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被认为是中国从封闭落后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

而在这一运动的推动者中,李鸿章被誉为其中的重要人物。

李鸿章以其出色的政治手腕和决策能力,为洋务运动的推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改革思想的先驱者在洋务运动兴起之前,中国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技术水平与西方世界相比相差悬殊。

然而,中国派遣的使臣在与外国交往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自身的薄弱之处。

李鸿章作为中国使节的代表,亲眼目睹了西方列强强大的实力和先进的科技。

他对中国的状况深感担忧,开始积极主张引进西方技术和经验,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他在与外国使节的交流中,深入研究他们的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吸取借鉴经验,为中国的改革铺平了道路。

二、创办船政学堂与北洋舰队的组建为了引进西方的船舶建造技术与海军实力,李鸿章创办了船政学堂,并亲自担任校长一职。

船政学堂的建立为中国培养了大批舰船建造和航海技术的专业人才,奠定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基础。

同时,李鸿章还带领着大批学生赴外国进行学习考察,以拓宽视野,引进更多的先进科学知识与技术。

借助他们的努力,北洋舰队作为中国近代海军的主力力量逐渐形成。

这一举措使得中国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三、投资兴办实业与国家驱逐敌对势力除了在军事和航海领域取得成就外,李鸿章还积极投资兴办实业,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他和中国商人合作,引入了西方的机器设备,修建了铁路、电报线路等基础设施,促进了中国工业和交通的发展。

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外,在与抵制改革的勾结势力作斗争中,李鸿章表现出了强烈的决心与实践能力。

他通过与外国列强的谈判,成功驱逐了入侵中国的敌对势力,保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

这一表现也为他在洋务运动中的推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积极倡导改革与汇集各方力量李鸿章在政治上非常机敏,善于处理各类复杂情况。

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人脉,积极倡导对国家改革进行全面推进。

是非功过李鸿章

是非功过李鸿章

是非功过李鸿章李鸿章,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众说纷纭之人物。

他的是非功过,百年来评论不断,有人予以同情,有人以近乎残酷的论调将其一棍子打死。

然而我认为,李鸿章的所作所为皆处于当时之大背景下,我们不应以现代人之眼光去评价那个时代的人。

早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李鸿章就已显露出他与大清国多数官员的不同之处:他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及先进的武器有着极大的兴趣。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在上海开办了中国最大的一家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开始了他祈盼中国自强的洋务生涯。

19世纪70年代,他又以求富为名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近代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

在培养人才方面,1863年他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外语和自然科学的新人才。

此外,他还苦心经营北洋海军。

虽然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但是在当时国民尚处愚昧阶段,满朝文武仍以天朝大国自居的情况下,敢于学习、引进新生事物,将“师夷长技”投入实践,李鸿章的眼光不可谓不远,胆识不可谓不大。

作为洋务运动的主将,李鸿章对中国的近代化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国人称李鸿章为大卖国贼皆因其参与签订了多部不平等条约,其中尤以《马关条约》及《辛丑条约》为最,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与不公都是他一手造成的。

其实签定这些不平等条约不能说是李鸿章一个人的错误,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以当时清朝的国力,即便没有李鸿章,换别人去结果也决不会比这更好。

更何况李鸿章的一举一动又都是得到清政府认同的,他只不过是一只替罪的羔羊。

有人曾说,如果没有甲午战争,或是李鸿章死于甲午战争之前,则李鸿章为19世纪世界历史之一伟人。

但历史往往又是这么的无情。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一生的转折点,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挫折。

甲午战败,李鸿章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淮军和北洋水师的严重腐败,李鸿章自身军事战略思想的严重失误,用人不当,错失战机等等铸就了甲午战争中国的大败。

所以,若真要说李鸿章误国,则大致在于此几点,而《马关条约》,不过是这几点之结果罢了。

李鸿章

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

安徽合肥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

1858年冬,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

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

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

同治元年(1862),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沪,自成一军,是为淮军。

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

地方实权既握,又于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使淮军在两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

后淮系军阀集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

李鸿章到上海后,同外国雇佣军(后组建为常胜军)出犯太平军。

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从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

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

同年,署理两江总督,调集淮军数万人赴中原对捻军作战。

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

次年,授湖广总督。

其后,采取“就地圈围”、“坚壁清野”等战略,相继在山东、江苏间和直隶(约今河北)、山东间剿灭东、西捻军。

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李鸿章从19世纪70年代起,进一步扩大洋务事业,因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

同时,又着手筹办北洋海防,以外购为主,自造为辅,于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北洋海军。

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赴欧美留学。

历史人物评说——李鸿章

历史人物评说——李鸿章

• 1895月中日《马关条约》 • 同年11月,中日《辽南条约》 • 1896中德《胶澳租借条约》
(租借胶澳(青岛)、修筑胶济铁路及开发沿线矿 藏)
• 同年中日《辽南条约》 • 同年6月《中俄密约》 • 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 约》 • 1901年9月八国联军《辛丑条约》
正面评价
• 李鸿章正面的,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 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 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 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 求。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 不割地而平息事件。
•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 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 之遇” ——梁启超
简介
• 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 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一 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 清军政重臣。他是洋务运动的主要 领导人之一,世人多尊称李中堂 。
主要成就 • 操练淮军、 •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 参与洋务运动 、 • 积极倡建近代海军、 • 建立北洋水师
洋务运动中的李鸿章
• 江南制造总局是李鸿章实际负责开 办的规模最大的洋务企业。
• 1862年,李鸿章与奕䜣、曾国藩在北 京设立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
• 1896年李鸿章访英(实为访美),受到热情款 待,李用手抓鸡,大家愕然,出于尊重,也学 样。从此,英国人吃鸡不必拘泥于刀叉。同时, 天天西餐使李无胃口。于是他让厨师将西餐的 原料和蔬菜和在一起,烧成了一锅大杂烩。扑 鼻香味使英国官员们馋涎欲滴,忙打听是什么 菜?答曰杂碎。李示意他们尽情享用,结果一 个个赞不绝口。据说后来饭店的菜单上就有了 “李鸿章杂碎”。 • 李鸿章作为一个中国使臣,在桀骜不驯的日不 落帝国人面前,没有卑躬屈膝,而是巧妙地宣 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

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诚如梁启超所言:“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极其重要而又十分复杂的的人物。

他是忠臣、儒臣、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在晚清宦海中沉浮近半个世纪里,在中国与世界始有关系的时代里,始终处于“千古变局”的各种矛盾旋涡中。

正因为如此,在他死后百年间,对他的研究和评价从未停止,但“盖棺”而“论者犹未定也”。

长期以来国内外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不一而足,见仁见智。

誉者赞其为“中兴明臣”、“推进中国近代化的代表人物”,毁者则贬之为“卖国贼”、“误国能臣”。

笔者将根据马克思辨证唯物观,客观地对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进行阐述。

事物具有普遍联系的特点,凡是一个国家的当前社会现象,一定与这个国家此前的历史有联系;要评价历史风云人物李鸿章,自然要联系中国几千年来政权变化更迭的大趋势及历史发展规律,观察当时中国及世界风云变幻的局势。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明确三点:第一,中国近代史始于何时。

史学家在近代化的研究中,有认为始于鸦片战争,也有认为是由戊戌变法开始,也有认为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洋务运动开始时算起。

笔者认为始于鸦片战争比较近乎事实。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入侵略、压迫中国人民,同时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民族意识觉醒。

第二,李鸿章所处的国家及所生的时代。

李鸿章所处的国家是一个数千年的皇权专制国家,又恰好赶上这种政体的专制程度达到极点的时代;是满洲人统治的汉族国家,而且又赶上满汉杂居多年,汉人的权力开始逐渐恢复的时代。

李鸿章作为清王朝的汉臣,权倾一时,位极人臣,却兢兢业业,没有野心,这正是与他所处的国家及所生时代有关。

第三,当时中国的形势。

在李鸿章初生之时,欧洲大陆局势已经平稳,欧洲各国不在相互对抗侵略,而是专门养精蓄锐,把战略投放到东方;同时,清政府腐败成风,官吏骄纵横行,外国给予的耻辱纷纷到来,百姓苦不堪言,中国内乱时常发生。

这“内忧外患”形势,引发太平军、捻军猖獗,李鸿章建立淮军、兴办洋务、处理外交,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历史作业:对李鸿章的评价

历史作业:对李鸿章的评价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一、序言: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国愤史,民怒史,心伤史,充满着血泪与屈辱。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就一直被西方列强欺辱,战败、赔款、割地,是中国严重丧失领土的完整和人民主权。

说起清末的“卖国贼”、“千古罪人”,人们总会想到那个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只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晚清权臣李鸿章,这也是世人对他的评价。

但是,当我们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思考李鸿章时,我们发现,他所处的那个封建旧社会和君主制度的尴尬时代就注定了他不能实现其理想抱负、施展个人才华的个人悲剧,这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众多。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李鸿章的评价是这样的:“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国之大器,生不逢时。

李鸿章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功大于过的,他在中国经济和外交的现代化建设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二、人物简介:李鸿章,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世人多称“李中堂”。

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也是清末的外交家、政治家。

他受业于曾国藩门下,继曾国藩之后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并得到西太后的器重,参与掌管清政府的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最显赫的封疆大吏。

在太平天国时期,他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镇压太平军。

他是一个真正看世界的中国文人与官吏,他开启了中国看世界的大门。

林则徐也是看世界的文人与官吏,但他属于旧时代的文人与官吏,他所开启的战争世界是企图将外国人全部驱逐出中国,所以最后以失败告终。

而李鸿章看的世界比林则徐来得伟大。

他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深感中国积弱不振的原因在于“贫穷”,得出“现富后强”的认知。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军也成为了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三、生平事迹与功过1、创建淮军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在太平军的攻击下,失去了整个长江下游的最后一支主力军。

论李鸿章对近代中国影响

论李鸿章对近代中国影响

论李鸿章对近代中国影响摘要: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较为开明的封建官僚之一,他忠诚于封建王朝和对封建传统文化的维护,但他在建设指导思想和用人举措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

纵观历史,李鸿章一生所做的事情涉及到经济、军事、文化和外交的方方面面,这些事在不同程度上对当时处于大转型时期的中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其中外交活动是李鸿章后期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恰如其分地评价李鸿章的外交生涯,是评判李鸿章一生功过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李鸿章外交忠诚外须和戎洋务运动所谓历史,是无数的必然和偶然的集合体.有时候它就像一个一阵狂风,把一群人物像是一打枯叶一样置于自己的浩瀚洪流中,其实看他们身不由己的翻滚沉浮,都是身不由己. 然而脱开了历史课本去看李中堂大人的一生,他又是一个应该如何去定义的人物呢?一、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较为开明的封建官僚之一,他忠诚于封建王朝和对封建传统文化的维护,但他在建设指导思想和用人举措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

作为中国由封建社会末期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较为开明的封建官僚之一。

由于他手中所具有的权力和所处的地位,使其与同时代的慈禧、赫德三个人交织构成了左右晚清政局上满汉中外各项决策的关键性人物。

因此可以说,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之时,适逢其会的李中堂大人也就成了“崛起于新旧两界线之中心的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

他的人生旅途,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身为清朝“柱石重臣”,他的思想根植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于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揉,对内则“开拓”与“因循”并具,对外则抗争与妥协皆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的弄潮儿,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的螳螂臂。

李鸿章生长在一个典型的耕读家庭,其经济状况、政治地位、文化素质诸多因素,无一不在他身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摘要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1】说起晚清权臣李鸿章,人们总是会想到“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但是,当我们平心静气、理性来思考李鸿章所处时代大厦将倾的尴尬境地的时候,我们发现,李鸿章无法也不能承担晚清对外交往失败的悲剧后果。也许是由于邓小平在香港回归问题上曾对撒切尔夫人说过“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2】中国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更倾向于是卖国贼,误国贼,把他的功绩都抹去了,留下的只是他去签了一个又一个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其实,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未有之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对中国军事工业近代化、海防近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字 李鸿章 卖国贼 工业近代化 海防近代化 李鸿章(1823—1901),本名铜章,字渐甫,号少荃,出身与士人家庭,他少年聪慧,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青年时就有了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之宏愿,尤其是他早年师从曾国藩,并两度入曾幕,为曾所赏识和提携,又受曾指派招募和编练淮军,由此奠定了他早期纵横晚清政坛的基础。在太平军起义时,他就显示出自己在军事和行政方面的实际才干,但是当他于1862年到上海出任江苏巡抚,领导同太平军作战时,他平生第一次面对西方武力和侵略的威胁。他非凡的务实品性,以及有不平常的机会深刻了解西方武器和西方军事人才,使他在对西方作出反应中处于一种无可匹敌的地位。他是一个杰出的官员,他能够提请朝廷注意革新和改革的建议。从1862年开始30多年中,他成为中国自强的首要倡导者,自强政策要求以采用西方技术为主,发展中国武力和财力,以便能够应付西方侵略。由于他担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期间(1870—1895)的作为,他时常被同时代的作家看成是“中国的伊藤博文”,甚至是“东方的卑斯麦”——这不仅由于他在清朝外交中的作用,而且还由于他通过军事建设和工业化,追求国家的强盛,他的所作所为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印痕。 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李鸿章就显露出他与大清国一般官员的不同之处: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国内的经济活动有极大的兴趣。最初的动机是他组建的淮军需要银两购买武器。当淮军在两岸布满太平军营垒的水道上成功地进行了大穿越进至上海,从而一举扫平了长江下游的太平军后,李鸿章利用上海富绅的银两引进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李鸿章算过一笔账: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要卖到三十两银子,一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十九两银子。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给了洋人?创办近代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李鸿章曾写有一份描绘蒸汽动力运转的奏折,无异于一百年前的一篇科普文章:“镟木、打眼、绞螺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水炉,中盛水而下炽炭,水沸气满,开窍由铜喉达入气筒,筒中络一铁柱,随气降俯仰,拨动铁轮,轮绾皮带,系绕轴心,彼此连缀,轮转则带旋,带旋则机动,仅资人力以发纵,不靠人力之运动”【3】。在几乎没有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机的大清国里,头上是顶戴花翎、脑后依然拖着长辫子的李鸿章,能够如此细致地观察蒸汽机的运转原理,这着实令人惊叹。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李鸿章思想上的前瞻性。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海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1875年,清廷内部出现塞防和海防之争。当时清廷面临着双重危机:西部新疆几乎完全丧失,东面日本正凯觎台湾。实际上这还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财政预算,二是国防思想的现代化。前一个问题又和左文襄(左宗棠)与李中堂(李鸿章)的个人权力有关。在爱国情操之外,两人多少都有些本位主义,左宗棠督师西北,而新疆是西北要塞,力争收复新疆自然是“份内”之事。而当时国家财政不可能同时打赢两场战争。左宗棠后来出师新疆相当一部分还是靠自筹资金。不过,左宗棠比李鸿章的理论似乎更有煽动性,他主张塞防和海防并重。能否可行姑且不论,仅从政治斗争上,他就比主张海防建设的李鸿章高出一筹。以恭亲王奕 为主的朝廷中和了二者的争论,李鸿章被委任为北洋大臣。而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的建设,是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开始:一方面改变了传统上注重内陆防御的战略,另一方面,现代化海军的建设,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洋务运动)的重要契机,这一点,又是塞防论所不能达到的。另外,李鸿章认为日本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敌人,这一点对当今的中国人仍然具有警醒的价值。当然,如果把政策的重点完全放在海防上,也不一定能够战胜日本。毕竟,经过明治维新而走上现代国家之路的日本,无论在体制上、经济上、战略上,还是军备上,都已经甩开清朝甚远。 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清王朝首要和紧迫的任务是如何重新建立起有效的国家安全防御体系。在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之后,究竟哪一方是国防战略的重点,战略重心应设立在什么位置?这个问题引起了清王朝众多政治家的广泛争论。这次争论的结果初步改变了中国已经延续千年的国防战略格局,对中国近代国防的重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这次国防大讨论为转机,近代中国的国防开始实现了战略性的转移,海防成为国防重心。中国从此告别了有海无防的历史,中国海军也借此迅速发展并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成为亚洲头号海军。 李鸿章认为,商业和工业是西方富强的根本,中国要自强,也必须学习西方,大肆兴办工商业,于是,他提出了“商战”的口号,说“习兵战不如习商战”[3],商战有“形战”和“心战”之分,前者为末,后者为本,想要按内攘外,就要练兵将,制炮船,备有形之战以治其标;学习西方的农、工、商之学,裕无形之战以固其本。但是,如何标本兼治呢?李鸿章认为:“一变旧法,取法于人,以收富强之实效;一法日本,振工商以求富,为无形之战;一法泰西,讲武备以图强,为有形之战”。[4]当然,要使中国富强,光靠商业是不够的,还必须借用洋器洋法,发展机器制造,兴办各类工矿、交通事业等。李鸿章鼓吹振兴商务,举办实业,除了开拓利源,求强求富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分洋商之利,欲挽利权以塞漏厄,必须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1865年在上海虹口购买美国人的旗昌铁厂,与丁日昌、韩殿甲主持的两所炮局合并,以此为基础成立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于1863年派容闳从美国购回的母机机床也并入总局。曾、李又联合奏准拨留江海关税二成充作经费,扩建新厂,至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已扩建的各类分厂达十三个和一个工程处,是清政府最大的官办军事工业。该厂的第一任务是“以制枪,借充军用为主”;第二任务是制造轮船。1868年造出中国自制的第一艘轮船——“括吉”号(后更名惠吉)下水,至1885年,先后造大小轮船十余艘。1890年设炼钢厂,在此后的40年间,共炼钢8000余吨,平均每年产量不足600吨,数量虽低,它却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炼钢厂。【5】1870年,李鸿章升任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接办了北洋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加以扩充,除制造各种军火外还设有水师学堂。李鸿章用他创办的军事工厂自制出来的枪炮,为抵御外侮增强了清政府的国防力量,开启了中国国防的近代化,促进了交通运输等民用工业的发展。中国工业近代化,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中国重工业的发展,不能忘记李鸿章”的作用”【6】。 在民用工业上,洋务派兴办了许多工矿企业,第一个创办也是最成功的是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一度吞并了当时美商旗昌轮船公司,垄断了东南沿海的民间航运。【7】李鸿章等兴办这些民用企业,用意在“求富”,即为军事企业和增强军事力量筹措军费,但是在封建官僚的把持下,除轮船招商局等少数企业外,往往非但赚不了钱,还亏了本。 洋务企业起初严重依赖外国,从创办到管理,处处受外国人的操纵控制。为了解决人才问题,清政府开始允许兴办新式学堂。这些学堂多数是直接为洋务服务的,许多学校完全依附于洋务企业,如江南机械学校、福建船政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广东水师学堂等。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广方言馆,培养外语和科学人才等,后来也改为江南制造局的附属机构【8】。另外,著名的童子留学美国计划,也是容闳提出,一度得到李鸿章的支持,但后来由于受旧的留学监督的破坏,没几年便停止了。 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化实践的第一人,主要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可以说近代化的万里长征才刚刚起步。他的洋务活动是以官办为中心的,从原料的采购、生产过程管理、产品分配等都基本上走官方路线,不是市场经济,这大大限制了企业的活力。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国际上封建主义完全衰落,资本主义正在全球范围里逐步确立。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了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在洋务企业的吸引下,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也开始投资于近代工业。因此,可以说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刺激、诱导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在此意义上说,李鸿章不愧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位杰出的实践者。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李鸿章作为封建官僚,他对近代化的认识是极为有限的:在经济上他的洋务企业尽管诱导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但本身却带有浓厚的封建官僚性质;在政治上,洋务运动根本没有涉及到改革封建专制体制;在文化上,仍然顽固地认为中国的儒家思想美妙无比,因此其近代化还停留在“器物”层面上,对外国的学习还停留在浅层次上。这一点远不如和他同时代的日本的杰出改革人物,如伊藤博文等,后者的改革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跻身资本主义强国,而李鸿章的洋务集三十年之功,却培养不起打败日本的力量,不能不说是改革的局限性所致。有人说,如果没有甲午战争,李鸿章的洋务本来是可以先“器物”,再“制度”,逐步完成中国近代化的使命的。然而历史是不可能假设的,并且李鸿章作为封建官僚,当时没有也不可能具有这样长远的战略眼光。 因此,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艰难地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功不可没。但这一步踉踉跄跄,蹒跚而行,拖着清政府这台千疮百孔的机器前行,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其历史局限性也是应充分看到的。

参考文献 【1】 清·吴汝纶 李文忠公全集 【2】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人民出版社 1983年 【3】 清·吴汝纶 李文忠公全集 【4】 清·吴汝纶 李文忠公全集 【5】 清·吴汝纶 李文忠公全集 【6】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拓荒 【7】 毛泽东 毛泽东文选 人民出版社 1964年 【8】 王自敏 评李鸿章洋务运动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9】 汪盈 试论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过程中的成功之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