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的外交思想及其实践
黄遵宪《哀旅顺》原文、注释及解析

黄遵宪《哀旅顺》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哀旅顺[清] 黄遵宪海水一泓烟九点②,壮哉此地实天险。
炮台屹立如虎阚③,红衣大将威望俨④。
下有深池列巨舰,晴天雷轰夜电闪。
最高峰头纵远览,龙旗百丈迎风飐⑤。
长城万里此为堑,鲸鹏相摩图一噉⑥。
昂头侧睨何眈眈⑦,伸手欲攫终不敢⑧!谓海可填山易撼,万鬼聚谋无此胆!一朝瓦解成劫灰⑨,闻道敌军蹈背来⑩。
〔注释〕①本篇选自黄遵宪《人境庐诗草》。
写中日甲午战争中旅顺沦陷一事。
②本句化用李贺《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句,意思说:从天上看下来,面积辽阔的九州和四海,都不过点烟和杯水那么渺小。
一泓(hong洪),一片。
九点,九州,古代中国划分为九州,也以九州指中国。
③屹(yi艺)立,高耸直立。
阚(han喊),形容猛虎怒吼时的威势。
《诗经·大雅·常武》:“进厥虎臣,阚如虓虎。
”毛传:“虎之自怒虓然。
”意思是虎口大张。
④红衣大将,给大炮取的美称。
据《清朝文献通考》载录:“太宗文皇帝天聪五年,红衣大炮成,钦定名镌曰:‘天祐助威大将军’。
”俨(yan眼),庄严而使人肃然起敬。
《离骚》:“汤禹俨而祗敬兮。
”⑤龙旗,清朝的国旗,上面绣有龙的图像。
飐(zhan 展),风吹而产生的颤动,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⑥鲸鹏,借指面目狰狞、野心勃勃的帝国主义列强。
摩,迫近。
噉,“啖”的异体字,吃的意思。
图一噉,企图吞下这块肥肉。
⑦睨(ni泥),斜视。
这里用来说明列强不怀好意的窥测。
眈(dan丹)眈,垂目注视。
《易·颐》:“虎视眈眈,其欲逐逐。
”⑧攫(jue决),迅疾地夺取。
⑨这句指旅顺陷落。
劫灰,劫火余灰。
《初学记》“昆明池”条引曹毗《志怪》:“汉武凿昆明池极深,悉是灰墨,无复土。
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
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可试问西域胡人。
’帝以朔不知,难以移问。
至后汉明帝时,外国道人入来洛阳,时有忆方朔言者,乃试以武帝时灰墨问之。
黄遵宪的女性观及“男女同权论”

18 87年 ( 绪十 三年 )黄遵 宪撰 成 了 中国近 光 ,
17 年 ( 81 同治 十年 )乡试 第 一名 补 廪 膳 生 , 年 取 代第 一部 系统 而 深 入地 研 究 日本 的百科 全 书式 著 翌 拔 贡 生 。 17 83年 应 乡试 ,被 录取 为 第 11名 举 作《 本 国志》此书于 19 4 日 , 85年 ( 光绪二十一年 ) 底 人 。次 年赴京应 廷试 。17 ( 87年 光绪 三 年 ) 1月 , 清 正式 刊行 。在这 本 书 中 , 明确提 出 了“ 他 以法 治 国”
政府任命何如璋 出使 日本 , 黄遵 宪与何如璋 系 同 的方略。他说 :余观欧美大小诸国, “ 无论君 民, 君 乡, 其关切时务 的言论为何 如璋所赏识 , 遂被推荐 民共 主 , 言 以蔽之 , : 一 日 以法 治 国而 已 。 ” 为驻 日使 馆参 赞 官 。1 1月 2 日, 遵 宪 随从 中 国 6 黄 黄遵 宪提 出 的“ 以法 治 国” 略 的核 心 内容 之 方 首任驻 日本公使何如璋东槎, 开始 了他的外交官生
黄 遵 宪 的 女性 观 及“ 男女 同权 论 ”
邱 远 猷
( 首都 师范 大学
摘
政 法学 院 ,北京 108 ) 009
要 :黄遵 宪是 生活在从 古代传 统社会 向近代社 会转 型的过渡 时期 , 是近代 中国 第一批跨 出“天朝
上国” 大门、 向世界 的代表人 物之一。他从 中外两重天 中看到西 方法治 国家中男女平等 , 走 反观 中 国却 是男尊女卑、 女子 “ 绝无半点人权” ,于是首倡“ 男女 同权论 ” 。这是近代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声 。
关键 词 :黄遵 宪;以法治 国;人 权 ;男女 同权 中图分类号 :14 . 3 29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39 (060 07 6 820 )4—07 —0 01 4
黄遵宪及其爱国诗

中国历代爱国诗词赏析——(清)黄遵宪:《书愤》(选一首) (2011-04-06 13:32:22) 转载▼ 书愤(选一首) (清)黄遵宪 一自珠崖弃①, 纷纷各效尤②; 瓜分惟客听③, 薪尽向予求④。 秦楚纵横日⑤, 幽燕十六州⑥; 未闻南北海, 处处扼咽喉! [题解]中日战争后的若干年间,列强在中国展开了获取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 [注释]①珠崖——作者自注:“胶州,古时候有珠崖郡,以产珠得名”,在今海 标 [语译] 签:瓜分全凭他们喜欢, 一个接一个只管予取予求。 回顾从古到今几千年来, 中国的领土遍及一十六州, 没听说过南北海口的咽喉, 竟处处扼制在外人之手! 分享:
黄遵宪及其爱国诗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 汉族客家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 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黄遵宪出生于广东嘉应州,1876年中举人, 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 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 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 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 宪的作品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 《日本杂事诗》等。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 世界第一人”。[1]
《书愤》是一组充满忧愤感情的爱国主义诗 篇,作于光绪 二十四年( 1898 ) 。原诗共五首,这里讲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诗人 怀着十分悲愤的心情, 描写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事实: 继德帝国主义强迫租借胶州湾以后,沙俄、 法国等帝国主义国家 纷纷起而效尤,强占中国的领土。同时对丧 权辱国、腐败无能、 任随帝国主义宰割瓜分的满清政府,给予了 尖锐的指责和批判。 这首诗以其强烈的思想性和现实性显示了黄 遵宪“新派诗”的新 风貌。艺术上使事用典,引古喻今,但语言 通俗易懂,并不艰涩, 在平实的风格中表现出诗人深广的忧愤。
苦雨凄风梦亦迷戊戌政变前后的黄遵宪

I人物春秋苦雨凄风梦亦迷——戊戌政变前后的黄遵宪文丨周树山黄遵宪匚h国现代化转型,如果从1840年开始,半I个世纪后1898年的戊戌政变,算是第一次重大挫败。
作为体制内的改革派,黄遵宪身处时代风浪里,突来的激流涌浪一下子把他打进水中,自此他被王朝体制抛弃,以衰病之身注视着腐朽的清王朝陷身于泥淖,终及没顶而无从施以援手,他的心情痛苦而又复杂。
【波澜变幻的仕途】黄遵宪,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属梅州市)人。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从事外交工作,自29岁始,先后出任过驻日使馆参赞,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驻英使馆二等参赞,新加坡总领事等外交职务,除1885至1889年在国内有四年闲居,修改和缮写著作《日本国志》,结交国内名士,以亲历亲见介绍西方的文化、思想和制度外,其余时间在日、美、英等国履行外交使命达十二、三年之久。
他的职务并不高,时充文员和属吏,但他善于学习的独特眼界和处理具体事务的精明干练,使之成为当时最懂洋务的官员之一。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起,清军屡败,外事交际愈繁,可国内靠八股科举而入仕的朝廷官员,顒预无知,询以外事,无异问道于盲。
湖广总督张之洞移署两江,以筹防需人,奏调时在新加坡总领事任上的黄遵宪回国。
这年底,47岁的黄遵宪回到国内,1895年初,他至江宁谒见张之洞。
黄遵宪长期在国外任职,其内心深植平等观念,对于王朝内官员尊卑等级的交往和应酬颇为不屑,据康有为记载,黄谒见张之洞时“昂首足加膝,摇头而大语”。
这使得张之洞心下十分不快,将之“置之闲散”,以一般的幕客待之。
黄遵宪却对此并不在意,他此时所殷忧在心者,乃外敌的豪横和国事的危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定后,即有《哭威海关马关纪事》等诗,“存亡家国泪,凄绝病床时”,表达其感时伤世,家国哀感之情。
他在给友人书中谈到《马关条约》时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竟拱手让之他人;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祸,夺我生业。
黄遵宪故居赏析

黄遵宪纪念馆建筑欣赏黄遵宪纪念馆坐落在梅州市东3公里处的周溪畔,建于1884年春,是由黄遵宪书斋“人境庐”以及故居“荣禄第”和民居“恩元第”三处相连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组成,坐落在广东梅州市东郊周溪畔,占地面积1.53万平方米。
分为人境庐、荣禄第、恩元第等纪念景区;仿古城楼、黄遵宪纪念馆、黄遵宪纪念广场(含牌坊)、仿古风雨石拱桥、铜像、碧玉亭、黄遵宪纪念诗廊、书香园林等人文秀区及客家食肆、古玩街、亭廊、碧玉亭、仿真人雕像等服务区。
黄遵宪,字公度(1848-1905),别号人境庐主人,清代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
中国近代卓越外交家,启蒙思想家,改革家,著名爱国诗人。
历任清廷驻日本、英国参赞,驻美国、新加坡总领事,湖南长宝盐法道,并署理按察使。
现评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现代优秀建筑物。
黄遵宪纪念馆是收藏、陈列、研究近代中国著名爱国诗人、杰出外交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黄遵宪的专题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民居古建筑恩元第内设有《黄遵宪生平事迹陈列》及《黄遵宪藏书陈列》,展陈黄遵宪“明于识、练于事、忠于国”的崇高品质。
古建筑文化积淀深厚的人境庐、荣禄第、恩元第各具特色,展现了晚清客家人生活的历史风貌。
这座故居占地面积不大,但建筑精巧,布局合理,里面有会客厅、书房、卧室、藏书室、无壁楼、五步楼、十步阁、息亭、花坛、假山等,藏书室内有黄遵宪的各种著作和读过的书共8000多册。
庐中保留着黄遵宪亲自撰写的对联,如会客厅对联:“万丈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另有一联:“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都十分形象地描绘了这故居的环境。
进入人境庐,你就会感到这是别开生面的文化景观。
1980年,政府拨出专款,并得到香港嘉应商会大力资助,进行全面修复。
1985年,纪念黄遵宪忌辰八十周年之际,梅州各界人士云集人境庐,为黄遵宪汉白玉像揭幕。
如何理解黄遵宪的“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主张

1.如何理解黄遵宪的“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主张。
“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出自黄遵宪1869年创作的《杂感·大块凿混沌》一诗。
诗句意思为我用手中的笔写我口中要说的话,古人哪能束缚我?“古岂能拘牵”表明作者主张诗文要表现古人未有之物和未辟之境。
拘牵,即拘束,牵制。
用以形容直抒胸臆,不屑泥古守旧的文艺创作态度。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诗界革命的最早倡导者,一生大部分时间活动于中国的政治舞台,是一位出色的外交活动家和一位推动变法维新的干将,然而黄遵宪一生最大的成就,则在于他的诗歌在中国近代诗歌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黄遵宪的诗歌主张与他政治上的维新改革观点一致。
他思想一开始就代表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要打开一条出路,为新事物的发展鸣锣开道,表现新思想、新内容,就要改革旧形式。
所以,作为政治改良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诗歌改良运动,其倡导者虽为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人,但最早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给“诗界革命”开辟道路的是黄遵宪。
值得注意的是,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黄遵宪的诗歌,较早地描写了海外世界以及伴随近代科学而涌现的新事物,拓宽了题材和反映生活的领域,写出了古典诗歌所没有的新内容。
他的《今别离》四首分别吟咏在出现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已知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条件下,离别的新况味,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诗人将新学理融入诗意内涵以表现同种一家等人生理想和事物变化转换之理,一新诗境,别饶兴味。
诗人在这首诗里说“足遍五洲多异想”,他从一个封建国家踏进资本主义世界,事事物物都触动他的诗心歌绪,把古人不曾接触的海外世界反映到中国诗歌中来。
不仅是内容,在形式和思想上他都有创新意识。
他的诗歌基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同时也带有浪漫主义的瑰丽色彩,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诗界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为追求目标,努力要使我国古典诗歌的旧传统、旧风格与新时代、新内容所要求的新意境、新风格能够和谐地统一起来。
人境庐诗草自序的启发100字

人境庐诗草自序的启发100字黄遵宪一生大部分时间活动于我国的政治舞台,可以说是一位出色的外交活动家和一位推动变法维新的干将,然而黄遵宪一生最大的成就,则在于他的诗歌在我国近代诗歌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黄遵宪在政治上主张维新改革,在诗歌创作上也同样主张革新、创新。
作为新兴的资产阶级的一分子,他主张诗歌表现新思想、新内容、革除旧的形式。
《人境庐诗草》是近代“诗界革命”代表性诗集,这些诗歌广泛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西方许多新事物,是中国和世界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文献。
有人曾说,如果说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么黄遵宪是真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黄遵宪的一生正处于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在诗歌领域更是看不到未来的方向。
而黄遵宪的革新则吹响了古典诗歌改革的号角,由于他多年出访日本、欧洲各国,所以思想上处于时代的最前沿,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主义的影响。
这些因素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新的形式、主题和思想。
从光绪三年(1877)到二十年(1894),他以外交官的身份先后到过日本、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地。
经过亲自接触资产阶级文明和考察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他明确树立起“中国必变从西法”(《己亥杂诗》第四十七首自注)的思想,并在新文化思想激荡下,开始了诗歌创作的新探索。
他深感古典诗歌“自古至今,而其变极尽矣”,再继为难。
但他深信“诗固无古今也”,“苟能即身之所遇,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而笔之于诗,何必古人?我自有我之诗者在矣”(《与朗山论诗书》)。
他沿着这条道路进行创造性的实践,突破古诗的传统天地,形成了足以自立、独具特色的“新派诗”,被梁启超誉为“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饮冰室诗话》三二),成为“诗界革命”的巨匠和旗帜。
黄遵宪的诗“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人境庐诗草自序》),广泛反映了诗人经历的时代,具有深厚的历史内容。
《人境庐诗草》这部诗集反映了近代历史的重大变革,特别是近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还宣传外国先进文化,以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近代诗歌历史上大放异彩。
华罗庚黄遵宪达尔文课件

华罗庚、黄遵宪、达尔文的异同点
• 跨文化交流:他们都在国际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 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华罗庚、黄遵宪、达尔文的异同点
领域专长
华罗庚是数学领域的巨匠,黄遵 宪在文学和外交方面有突出贡献 ,而达尔文则是生物学领域的奠
基人。
时代背景
他们分别活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面临着不同的社会和科学环境,这 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成就。
达尔文的主要理论
物种起源
达尔文认为物种是通过自然 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方式演变 的。
共同祖先
他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 有共同的祖先,并随着时间 的推移而演变。
自然选择
生物的变异和遗传特性使某 些个体在生存和繁殖方面具 有优势,从而在种群中占据 主导地位。
性选择
除了自然选择外,达尔文还 提出了性选择的概念,即不 同性别的个体在繁殖过程中 选择伴侣时所依据的标准。
华罗庚还致力于将数学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如优选法、统筹法和矩阵几何等。
华罗庚对数学发展的贡献
华罗庚的数学研究不仅在中国,而且 在国际数学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华罗庚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人 才,为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他的学术成果被广泛引用,并被国际 同行高度评价。
02
黄遵宪的生平和贡献
国际视野
在全球化的今天,应具备国际视野和 文化敏感性,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引领科技发展 华罗庚、黄遵宪和达尔文等名人 的研究成果仍然是现代科技发展 的重要基础,他们的工作激发了 后人的创新精神。
应对社会挑战 他们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可以启发 我们应对当今社会面临的诸多挑 战,如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 。
达尔文理论的影响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名称: 战争与近代中外关系 指导老师: 黄 小 用 (老师) 论文标题:黄遵宪的外交思想及其实践—浅谈“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
姓名: 唐 丽 清 班级: 08 历 史 学号: 2008070509 交阅时间:2011年6月24日 黄遵宪的外交思想及其实践 —浅谈“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
摘要: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外交官,在其十余年的外交生涯中,坚持“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的外交思想,在列强推行强权外交的国际背景下,黄遵宪力主反对侵略,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不受侵犯,倾己所能保护海外华侨的切身利益,为近代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而且给后人留下极其宝贵的外交经验,这些对我国外交史研究和推动当前外交工作有着较好的史实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黄遵宪 国家利益 华侨 爱国 外交思想 黄遵宪(1848—1905),清末杰出的爱国外交家,著名诗人,政治家,教育家。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出身。字公度,自号人境庐主人。历任驻日本公使馆参赞、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国公使馆二等参赞,曾为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订购机器设备。光绪十七年(1891),任新加坡总领事。甲午中日战争期间,黄遵宪被召回国,此后投身洋务运动,积极推动戊戌变法。变法失败之后,黄遵宪被免职,回到广东梅州故里人境庐。 中国自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残酷的现实,使黄遵宪对清廷和主持外交工作的李鸿章的“一意主和”的投降外交政策深为不满,认为“今日大势,在外患而不在内忧”【1】,这说明黄遵宪已认识到外交对于内政和国家的重要性,也说明他对西方侵华的危机有较深刻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黄遵宪的“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的外交思想应运而生,并且成为黄遵宪作为一名外交官终其一生的外交目标和原则。在其近二十年的外交活动中,黄遵宪以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始终不屈不饶,以渊博的外交知识和灵活的斗争手段“无辱国权”,不仅始终坚持了“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使中国这样一个当时极为落后的封建国家以积极斗争的姿态出现在西方列强主导的国际事务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华侨的正当利益,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境遇。黄遵宪极为丰富的外交经历,开拓了他作为外交家的民族气质和政治视野,处处体现了他矢志于外交报国的政治情怀。本文将勾勒黄遵宪“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的外交活动概况,并对他的外交思想作些简要的评析。 一、“伸自主之权”,捍卫国家利益 “伸自主之权”黄遵宪外交思想及其活动的核心思想。所谓自主权,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统一与独立,以及国家主权的完整性和不可侵犯性。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国门被迫敞开,主权逐渐丧失,领土完整权、关税自主权、司法权等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中国逐渐沦为任人鱼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致“国将不国”,民不聊生,中华民族可谓危在旦夕。面对这样空前泛滥的民族危机,黄遵宪忧心如焚,寝食难安。为此,他积极为捍卫国家利益而奔走呼号。 1877年到1881年的琉球交涉事件,是黄遵宪实践“伸自主之权”的典范。琉球交涉事件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一次重大冲突,其引发的根本原因是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国朝贡以至蓄意将其吞并。日本对琉球觊觎已久,1609年日本萨摩藩曾经征服琉球此后不断向琉球渗透其政治势力,明治维新后,凭借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日本加快了吞并琉球的步伐。1871年11月,琉球国有66名渔民因渔船遭遇飓风漂流至台湾牡丹社,被当地土著居民误杀54人,其余12名生存者由中国政府送回琉球。这一事件的发生,使急于把琉球并为己有的日本得以借题寻衅,并以此作为对外侵略的借口。 不久,日本政府就迫切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交涉,竟然以琉球漂流渔民为“日本国民”为由,向清政府提出抗议。清政府据理力争,说明此事与日本无关,但是不可能阻挡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计划。1874年,在美国的帮助下,日本发动明治维新后针对中国的第一次侵略,充分暴露了日本的侵略野心。经英、法、美等列强的假意调停,迫使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台事专务》。该条约是清政府一味妥协退让的恶果,它承认日本出兵台湾为正当的“保民义举”,同时赔偿日本军费银50万两,从而极大损害了中国的正当利益。 对于日本蛮横的扩张政策,黄遵宪极为愤怒,并且给予日本侵略者以严厉谴责。在他与日本友人石川英的谈话中就有这样的内容:“近来太政官乃告琉球阻我贡事,且欲干预其国政,又倡言于西人,既与我言明归日本,专属鼠偷狗窃之行,可耻熟甚?”【2】。由此,黄遵宪对于日本这一卑劣行径的愤慨可见一斑。同时,黄遵宪还深刻的认识到:“日本维新之效成则且霸,而首先受到其充者为吾中国。”为此,他积极配合何如璋对琉球和日本的历史、现状进行深入的考察研究,以制定对付日本的政策。通过对日本国情的调查研究,认为日本国势未定,兵力未强,实在不足以与中国争雄。据此,他建议何如璋在琉球交涉中采取强硬立场,挫败日本借吞并琉球以进犯中国的阴谋。否则,“隐忍容之,养虎坐大,势将不可复制。况琉球迫近台湾,若专为日属,改郡县,练民兵,资以船炮,扰我边陲,台澎之间,将求一夕之安而不可得。”从黄遵宪的这段话来看,他对琉球的战略地位也有深刻的认识,可见他极具战略眼光,在对日问题上思考得较为周到而深入。通过对日本和琉球的深入研究,黄遵宪始终认为应该对日本采取“敢言兵”的强硬态度,提出“琉球三策”,显示出其敢于斗争的伟大精神。在他的策划下,何如璋于1878年9月至10月向日本外务卿寺岛宗则进行交涉,照会措词强硬,抗议日本的阻贡行为。但是,清政府却再三妥协退让,最后甚至向日本外务省表示“从前所论,可概置勿论”【3】。这实际上全盘否定了黄遵宪等人先前与日交涉的一切努力。 虽然事已至此,但是黄遵宪并没有完全放弃,他还寄希望于国际舆论,希望借助舆论给日本施加压力,从而达到维护国家利益的目的。为了让世人了解琉球交涉的实际情形,黄遵宪将中日交涉文书转交到美国纽约《哈拉报》上发表,并发表评论认为日方“骄傲过甚”、“愚而无礼”。文章刊出后引起欧洲各国舆论的关注,日本报纸也加以转载,从而使琉球交涉的真相得以大白于天下,为中国赢得了舆论的同情和支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日本以打击。 琉球交涉是近代中日关系的一个转折点,琉球被日本吞并,对中国而言,标志着其在东亚的册封体制开始走向瓦解;对日本而言,则意味着其迈出了走向殖民国家的第一步。此后,日本日益显露出咄咄逼人的侵略野心,伺机要将中国也纳为己有。黄遵宪作为中国首届驻日外交官之一,虽然无法扭转琉球交涉事件的发展趋势,但是他清醒了认识到了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将来可能面临的考验,在琉球交涉中为维护国家利益作了最大的努力,尽管没有成功,但其在外交事务中不卑不亢的斗争精神和为保护国家权益而不懈奋斗的爱国主义情怀却是值得歌颂和学习的。 二、“保公众之益”,为保护华侨的切身利益而奋斗 “保公众之益”是黄遵宪外交思想及其活动的重要特色。在长达十余年的外交活动中,他不但关注祖国的利益不受侵犯,而且在海外极力保护华侨利益。 众所周知,华侨在美国近代国家经济建设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在铁路、矿厂、开垦种植等极为艰苦的行业部门披荆斩棘,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其中横贯加州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就是由华工用血汗修筑的。他们在高山积雪之地,深林瘴气之区开挖沟渠,建筑提防。美国当时的《读者文摘》曾经这样披露过华工在修筑铁路的过程 中的情形:“中国人在积雪十五尺高,风雪交加,空气恶劣到使休息着的人也感到气喘心悸的高山上筑路。他们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披荆斩棘,钻石开山。后来随着铁路线的进展,他们又在尼瓦达州的沙漠里工作。沙漠里烈日如火,气温高达一百二十度”【4】。由此可见,华工的工作环境是多么恶劣,他们用自己的血汗和辛勤,建成了美国西部今天的“繁华”和“文明”。然而他们的付出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反而还遭到恩将仇报的厄运。 1882年春,黄遵宪奉命前往美国任旧金山总领事,此时正值美国掀起“轰轰烈烈”的排华高潮。同年5月6日,美国国会以绝对多数的票通过历史上第一个限制及禁止外来移民的法案—《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这就是“著名”的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在该法案的影响下,不仅大量的华人移民被拒绝在美国大门之外,就是移入美国的少量华侨也受到歧视和虐待。华人的传统和习俗遭到无理抵制,华工受到侮辱、囚禁、毒打,甚至“华人被惨杀几乎是每天都发生的事件”【5】。 黄遵宪到任后,立即开展抵制排华运动,保护华侨的工作。具有种族主义思想的美国官员根据《排华法案》第六条“华商须凭执照方准入境”,常常借此留难华商。如1882年6月,有一个巴拿马华商路径旧金山换船回国,海关却不准其登岸,原因是“该商未领有华官执照,殊难确信为商人”。黄遵宪得知此事后,与美方交涉,指出新例乃禁止华工而非华商,最后美国海关只得准许华商上岸。鉴于“行例以来,因商工事屡次兴讼”【6】。许多在未行《新例》之前由美回华的华商都不敢回美,担心美国官员留难或遭驱逐出境。黄遵宪在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对《新例》中的条款进行仔细研究,结果发现《新例》中的第六条“华商须凭执照方准入境”与1880年中美签订的《续修条约》不相符,于是他立即向美国当局提出诉讼。面对黄遵宪有理有据的雄辩,美国极不甘心,但是又不得不判定“华商由他国来者,均无须执照”,从而保护了华商的切身利益,而且有力的抵制了美国种族主义分子的排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们的嚣张气焰。 对于来美华工,黄遵宪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对其力加保护。又如美国当局为了达到排华目的,借口华侨居所卫生不佳,违反了“方尺空气”,从而把华侨关押起来。黄遵宪亲自跑进狱中,叫随从实地丈量监狱面积后,厉声质问,要求美国官员根据“方尺空气”法例,给予每一华人一所须有五百方尺空气的囚房。在不容辩驳的事实和黄遵宪的义正辞严面前,美国当局深知理亏,只好被迫释放被押华侨,不久,“方尺空气”法例也被废除。事后,华侨对此非常感激,直至很久之后,一些华侨仍然赞不绝口,认为黄遵宪是“中国历来驻美外交官中唯一能做到保护华侨工作之人。”【7】 三、“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的悲情结局 总之,黄遵宪的“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的爱国外交思想,是其政治改革思想的重要一环,是近代先进中国人融入世界、向西方寻求救国强国真理的一个奋斗目标。黄遵宪身体力行、不断进取,可谓是晚清政坛上少有的杰出爱国外交家,正如驻欧四国公使的薛福成所言:“(黄遵宪)历练有识,持己谨严,接物和平,允堪胜任”【8】。“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对外传达着抵御侵略的坚强决心,对内起着鼓舞民心的重要作用。不可否认它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保卫了众多华侨的基本利益。但所谓弱国无外交,黄遵宪作为腐败无能的满清王朝的驻外官员,在国际上没有足够的分量和地位,他的言行无法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他是被看轻,甚至鄙视的中国众多昏庸官员之一,因此他的所作所为不可能从根本上保护国家不受侵犯,利益不遭损害。所以,黄遵宪的“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只是当时那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无力反抗外来侵略,却又在奋起挣扎的悲惨境遇的产物,它的提出是美好的,但是它的结局却注定是悲情的,这就意味着即使它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