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国后三十年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建国后三十年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认识

摘要:1953-1978年间中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这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这一战略并不符合当时中国工业化初期的经济和自然条件,背离了中国的具体国情。虽然这种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所取得的一些成就值得肯定,但是它对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市化进程等产生了消极影响,使中国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

关键词:工业化重工业优先发展经济发展

从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到现在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新中国的工业化走过了一条艰难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完成,中国迅速进入机器大工业生产时代。“工业化的发展速度首先取决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一五“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重点。

一新中国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一)、巩固国家政权,维护国家安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厄运。为巩固国家政治独立地位、摆脱对宗主国政治经济的依附性,制定工业化战略、实现工业化发展目标成为重要途径之一。从外部环境上看,在冷战格局中与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对立状态。美国对处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致使中国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又加上新中国初期重工业基础薄弱,为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维护国家安全,必须通过工业化的实现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二)、苏联的示范效应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超赶“模式取得了巨大成

就,建立了一个门类相当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因此,学习、

借鉴乃至模仿就成为当时处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具有相同制度的国家制定、发展工业化战略的首要和优选模式。

二、1949-1978年工业化取得的成就

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一万多个,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为基地形成了,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以了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此后,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开始探索适合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没有历史先例和足够准备的条件下,只能摸索着在曲折中前进。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公运动,说明当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但在三年‘大跃进’和随后的五年调整时期,正确、比较正确与错误的主张一直相互渗透,交织存在,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教训。

由此看出,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已迅速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物质基础成为中国工业化的指导思想。但是不加对本国国情分析而模仿他国模式的工业化发展,其存在问题是难以避免的。

三、新中国建国后三十年工业化进程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过度集中于城市和重工业,使中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日趋明显。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建国三十年期间工业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比值日趋加大。其中1952-1978年工农劳动生产率比值依次呈现出:上升阶段、强化阶段、最高阶段和下降阶段等四个阶段。尽管期间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但是由于生产基础相当薄弱,生产方式较为落后,中国农业大国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动摇,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仍然很高。因此,1978年以前在我国推行的工业化进程的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结构的二元性。

(二) 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造成了产业结构失衡。

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工业品的生产二者必须相适应,只有二者相适应社会在生产才能顺利进行。所以,将重工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就必须要建立在消费资料工业的适应发展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产业结构合理规划。而新中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重工业发展占绝对优势,生产消费资料工业的轻工业被严重忽视。况且重工业发展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其本身投入资金多、建设周期长、回收效益慢这会使得国家工业化投入资金更为紧张,工业化资本积累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而本身中国适合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所以这种发展模式违背了中国资源的比较优势。另外,消费资料生产品的缺失,致使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所以二者的共同作用阻碍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三)重工业优先发展阻碍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化进程大大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一般来说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的数目会越来越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大。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但是中国由于实现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政府替代市场作用对经济过度干预,使得重工业产品“质次价高“人为控制市场价格及重工业自我开拓市场、自我开拓发展造成了重工业的自我循环与自我积累。重工业远离消费品生产市场,发展集中于大中城市,既没有对周边相关产业产生辐射带动效应有没有利用周边互补优势发展自身,阻碍了城市化的正常发展。

综上所述,建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模式,虽然在工业化初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其对中国经济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的工业化战略,是相当片面的,特别是以牺牲农业和乡村发展为代价的。忽视农业和排斥乡村发展,对一个以农业社会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十分有害的,由此只会强化二元经济结构,阻碍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工业虽然也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主要是在重工业内部自我循环,没有实现轻重工业之间以及工业与农业之间的良性循环。这些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瓶颈”问题和难关,严重限制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1978年以后,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逐渐积累起经验,提高了认识,确定把农业、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这无疑是十分正确和必要的决策。特别是全面工业化和工农业相互依存发展的观念开始在决策层受到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纳入新的工业化战略之中。例如,乡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战略相继予以实施,进入新世纪后,中央开始采取“工业反哺农业”举措,着力改造二元经济结构,以谋求全面的工业化,促进社会整体进步。与此同时,三次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工业结构失衡状况也得到根本调整。

目前,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迅速提高到2011年的约51%,近十多年来更是以每年近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提高,估计到2025年前后城市化水平可达到60%以上。由此可见,实施正确的战略转型,重视工业化的整体性和结构变化的规律性,是中国成功实现农业国工业化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