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
老子的生态智慧及其当代意义

老子 被誉为 “ 国哲学 之 父 ” 其 思 想之 博大 精 中 , 深, 观点之 异彩纷 呈 , 即使 放 置 于 现时 代 , 然令 人 依 遐 思频仍 , 叹为观 止 。在 老 子 的思 想体 系 中, 于如 关
何正确 认识 和处理 人 与 自然 之 问 的关 系 的思 考 , 即 生态智 慧 , 具有 重 要 而 特殊 的地 位 。在 人类 面 临着 日益严 峻 的环 境危 机 的 今天 , 习 和研究 老子 的生 学
生 出来 的 , 以又是 无 不为 的。 “ 所 天地 不仁 , 以万 物 为刍狗 ; 圣人 不仁 , 以百 姓为刍狗 。 ( ” 第五章) 思是 意 天地是 没有仁 慈 的 , 万 物 自生 自灭 。圣 人是 没 有 任 仁慈 的 , 姓也 是 自生 自灭 。天 地万 物 并不 是 道有 百 意识 、 目的地产 生 出来 的, 有 而是 自然 而生 、 自然 而
无为 而治等思想具有丰富的 内涵。深刻理解老子的生态智 慧, 当今的 时代背景下, 在 具有 重要的现 实意义。
关键词 : 子 ; 态智慧; 老 生 当代 意 义
中图 分 类 号 : 2 3 1 B 2 .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5 0 2 1 )3— 0 8 0 10 8 2 (0 1 0 0 1 — 3
态智慧 , 具有极 强 的现实针 对性 和深 远 的历史 意义 。
一
、
老 子生态 智慧 的 内涵
1 “ 法 自然” .道 —— 确 认 自然界 的 地位 和价 值 。 老子所开 创 的学 派被称 为 “ 道家 ” 。老 子论 “ ” 首 道 ,
先是本 体论 意义 上 的 。老 子 说 : 有 物 混 成 , 天地 “ 先 生 。寂兮 寥兮 , 立 而 不改 , 行 而 不殆 , 以为 天 独 周 可
浅谈老子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谈老子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浅谈老子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论文关键词:老子生态伦理思想自然论文摘要:老子生态伦理思想所包含的道法自然、无为、知常曰明、知足不辱等有着重要的现代价值,有助于当代的人们重新审视人类的生存方式,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路。
当前,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难题。
人类在不断探寻用科技手段解决生态问题的过程中,却越来越发现这种诉之于外的方法途径并没有带来预想的效果,每一次新科技的使用往往又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科技决定论”已日益被证明是片面的、狭隘的。
于是,人类开始转变思维,诉之于内,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问题,反思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意识。
今天,七七大报告已明确提出我们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这一目标的实现除了靠科技进一步发展外,还必须靠我们自身的反省,即深刻反省我们在自然观、发展观、消费观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偏颇,重塑新的生态理念。
老子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涵的生态伦理思想为我们的深刻反省提供了独特的思想视角,对当前人类克服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一、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1.道法自然的思想道为何物?《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其意思就是说道是万物的本源,是万物之母。
那道又有什么特性呢?第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说自然是道的本性。
自然则是一种不受丝毫外力干预而本然如此的固有状态,天地万物也正是顺应道这一自然本性而生成、运行和显现。
因此,第五十一章又曰:“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即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贵,就是因为其顺应自然。
因此,人类既然与天地万物是同源的、紧密联系的,那么也应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只有使天地万物都处于无拘无束的状态,天地万物人才能达到和谐,人类才能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老子》生态智慧与生态教育

性能, 也是 自然 界 的 内在 价值之 所 在。 哲学 的角 度 从 分析 老子 之“ ” 生 的哲 学 内涵 , 至少有 三层 含义 : 一 第
层 为生成 义 , 有 时 间维 度性 。 道 生 一 , 生 二 , 具 “ 一 二
就是许多人批评道 家哲学为 “ 于天而不 知人”- 蔽 - - 。
一
、
“ 自然” 的哲 学 意蕴
“ 自然 ” 的就是 宇 宙 万事 万 物 原原 本本 的 “ 讲 自 己而 然 ”“ 、 自身 而然 ” 从 “ 。 自然 ” 为“ 作 自己而 然 ” 的 原初 意义 中 , 我们 不 难 看 出这 一观 念 所 隐含 的哲 学 意蕴 : 首先 , 当在 “ 然 ” 应 本 的意 义上 来 理 解—— “ 自 然” 为“ 作 自己而 然 ” 强 调 的首先 就 是 这种 存 在 的 所 独 特性 与无 可 替代 性 。 天地 间万 事 万 物 , 形形 色 色 , 都 有其 独特 的 、 原原 本本 的生存 方式 和存 在 、 展 的 发
维普资讯
第 5卷第 8 期
20 年 8月 06
南 阳师 范 学 院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u n l f ay n o m l n es y S c l c n e ) o ra o na gN r a U i ri ( o i i c s N v t aSe
因可能是 因为至 少部 分地 在 于对《 老子 》 第二 十五章 和第五 十一 章 的解读 上 的困难 、 分歧 和迷 失 。 如传 例 统 对第 二 十 五 章解 读 似乎 在建 立 一种 等级 森 严 、 位 阶分 明的宇 宙存在秩序 。 在这一宇宙万物存 在的等级 阶梯上 , 人虽 然也 占有 一席 之地 , 但人 类 的地位 较之 于“ ”“ 天 、地法 更 高” “ ” 和 道 来说 , 只属 于最低 的那一 个 层次 。 以人 只有不 断地 约束 自己和 限制 自己 , 所 首 先 效 法 大地 , 然后 通过 效 法 大地 来 效 法高 一 层 次 的 天 , 效法 天再来效 高层次 的道 , 通过 这样层层 拔高 , 依 次效法的结 果就是效 法“ 自然 ” 身 。 本 由于这 一传统解 释 , 或 多或少地将 老子 以及将 以老子 为代表 的道 我们 家哲学解读 为一种要 求完全取 消人 的 自我 , 贬低人类 的整体 欲望 、 情感 和 价值 的悲 观避世 的人生哲 学 。 大 概 也正 因 为如此 , 当人们理 解 老子 的“ 为” 为 “ 无 作 自 然” 概念 的 消极性 方 面 的意 义 时 , 之误 解为完 全放 将
《道德经》中人与自然和合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G reen development自然是人类最理想的状态,自然观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是生成及演化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的法则、规律。
老子之道取法于自然,道之所是,自然而然,“道”乃宇宙万物之本体与根源。
[1]“道”的本体是包含着“天”“地”“人”在内的宇宙万物。
人类生活的所有生产活动都与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自然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紧密挂钩。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没有大自然提供的物质资料——水资源、矿物资源等,人类就无法生存。
所以,积极借鉴与学习《道德经》中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与自然界建立一种和谐相处、同存共生的关系,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深刻意义。
一、《道德经》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和合思想老子的《道德经》中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反者道之动”“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人合一”等,这种生态关系长久以来都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议题,因而在现实世界中也不容忽视。
(一)“反者道之动”——人与自然的辩证思想《道德经》中的“反者道之动”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事物一定会转变成他们的反面。
“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等就是这些思想的延伸,其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
生态系统的内在基本要素包括自然和人类,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的探索、索取能力增强,这并不代表人类征服了自然,人类通过特殊方式对待自然从而取得的成果,也不能说明就战胜了自然。
道家认为人类在自然界中有正确的定位,人不是自然的征服者,自然界不是人类杀戮的对象,应积极改善人与自然关系,从而形成和谐健康有序的生《道德经》中人与自然和合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文/孟安琪(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摘要:老子的《道德经》中蕴含着深刻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合思想,“和合”,根深于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着和谐、协调、共存与统一。
我们要达到人与自然一种和合状态,就必须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曾仕强老子的人生智慧_浅谈老子智慧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曾仕强老子的人生智慧_浅谈老子智慧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老子是中国上古时代的钾者、哲人,据学者们研究,老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间。
他留存下来的《道德经》也称《老子》共五千余字,通篇闪烁着钾慧的光芒,从其五千言中我们可知,老子总是以钾者的眼光、钾者的思维、钾者的感觉去观察、思考大自然、人生、社会等身边的一切,他总能得出许多钾慧的见解,最终构建了他玄乎其玄的道的理论体系,从而被道家遵奉为始祖。
一、长久老子摺慧的一大特点是着眼于长久,他特别着迷于自然、天地为何能长久,他思考人生、社会、统治者的统治等一切事物如何能长久,以及那些能长久的事物的个中道理。
他得出的结论是要无为、不去占有、不张扬、不锋芒毕露、做任何事都不要太猛、太急等。
老子思考问题不是单一的思考,而是将许多事物连起来思考,由此及彼。
如老子思考天地所以能长且久的原因是: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七章;由此他得出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七章即是说绝顶聪明的人即合道的人总是不争先反而能赢得先机,将自身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
再如通过思考自然现象再而推及人的思考: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砖人乎?二十三章即是说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即完了,暴雨总是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是天地。
即天地间一切过猛、过急的现象、事物都是不能长久的,何况人呢?对于人的长久,老子认为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四十四章即老子认为人要知足就不会招致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
二、顺其自然查字典范文网顺其自然,这是老子重要的思想和语言,是老子的钾慧,是老子的一种生活态度。
老子在五千余言的《道德经》中,对于方方面面的论述,最终都是归结要顺其自然。
老子认为一切都要顺其自然的最根本原因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五章即是说宇宙有四大:道、天、地、人,而人是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是以自然为规则的。
道德经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思考

道德经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思考作为一位资深学者,我深入研究了《道德经》这一古老而深邃的文化遗产,并从中获得了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道德经》中的几个关键概念的分析,探讨其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一、道德经中的“道”与环保《道德经》中的“道”是一种宇宙的原则和规律,是一种超越人类的智慧和力量。
在环保领域,我们可以将“道”理解为自然界的法则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人类应当以谦逊和敬畏之心面对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
首先,我们应当尊重自然界的多样性。
《道德经》中提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句话告诉我们,自然界的生物和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它们各自都有其独特的生存和发展方式。
我们不能将自然界的多样性简单地归为一种模式或标准,而应当尊重每个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独特性,保护和维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其次,我们应当遵循自然的循环和平衡。
《道德经》中提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句话告诉我们,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不能贪婪地过度开发和消耗资源,而应当遵循循环和平衡的原则。
例如,在能源领域,我们应当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有限资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我们应当保护自然环境,修复生态系统。
《道德经》中提到:“治人事天莫若啬。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当节约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同时,我们应当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环境修复的工作,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道德经中的“无为”与可持续发展《道德经》中的“无为”并不是指不做事,而是指以柔性和谦虚的态度去做事,遵循自然的规律,不强行干预和改变。
在可持续发展领域,我们可以将“无为”理解为在发展中保持谦逊和平衡,尊重自然和人类的需求。
首先,我们应当摒弃过度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
《道德经》中提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这句话告诉我们,柔弱而谦逊的态度能够战胜坚强而强大的力量。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老子》的人生智慧,包括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保持谦虚、追求简朴和守持平衡。
通过对这些智慧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中吸收启示,指导我们的人生。
正文内容:1. 顺应自然1.1 了解自然规律:《老子》强调人应该了解自然的运行规律,明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人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逆自然而行。
1.2 尊重自然:《老子》提倡人们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应该学会欣赏自然之美,保护环境,避免过度开辟和污染。
2. 无为而治2.1 放下功利心:《老子》认为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不要过于追求权力和物质财富。
惟独心无所求,才干达到真正的宁静和自由。
2.2 尊重自然发展:《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的发展,不做强行干预。
惟独让事物自然发展,才干达到最好的结果。
3. 保持谦虚3.1 谦逊待人:《老子》强调人们应该保持谦虚,不要自大自傲。
与他人相处时,要尊重对方,不要妄自尊大。
3.2 学习谦虚:《老子》认为人们应该虚心学习,不断进取。
惟独保持谦虚,才干不断提高自己,获得更多的智慧。
4. 追求简朴4.1 淡泊名利:《老子》主张人们应该淡泊名利,不要过于追求物质的享受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惟独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平静,才干真正获得幸福。
4.2 简化生活:《老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简朴的生活方式,不要过度追求奢华和浪费。
惟独简化生活,才干减少物质压力,享受真正的自由。
5. 守持平衡5.1 平衡人生:《老子》认为人们应该守持平衡,不偏不倚。
在面对各种难点和挑战时,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不被外界所动摇。
5.2 平衡工作与生活:《老子》主张人们要平衡工作与生活,不要过度追求事业成功而忽视家庭和个人的需求。
惟独平衡发展,才干获得全面的幸福。
总结:综上所述,《老子》的人生智慧包括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保持谦虚、追求简朴和守持平衡。
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基本维度及当代价值

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基本维度及当代价值老子生态自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而当今社会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使得老子生态自然思想在当代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这篇文章将从基本维度和当代价值两个方面,对老子生态自然思想进行探讨。
1. 道德观念老子强调“道”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强调追求道德的自我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宽容、包容等道德观念,这从根本上规范着人们行为。
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気探是一种对人类自我修养的具体表现。
2. 自然哲学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天地生成理论,强调自然调和、自然平衡、自然和谐,主张不要人为破坏自然规律和生态环境。
3. 生态伦理4. 政治哲学老子认为政治权力应该是无为而治的,不要过度干预社会和自然环境,不要强行推行某些政策,而是应该顺应自然而不违背自然、不对自然进行破坏,维护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老子生态自然思想在当下社会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强调自然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提高,老子强调的自然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然,恢复生态环境。
2. 倡导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老子生态自然思想的重要价值还表现在,提出了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避免过度开发的思想。
在当今社会,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必须采取科学的方式,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以保护自然和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 推崇低碳生活方式老子强调了气节的保存和保护,这是低碳生活的精神内核。
低碳生活方式是当前全球都面临的环保难题,而老子生态自然思想便为此提供了信仰支持。
人类需要抛掉奢华享乐的生活方式,追求简朴、自然、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4. 倡导和平、合作、和谐的世界老子提出了“和谐共处”的理念,主张和平、合作、和谐,这也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精神内核。
倘若全球各国不断矛盾、不断战争、滥用资源,会造成化不可想象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卷第4期 2001牟12月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mel University,(Pkil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1.4.No 4
Bee.2001
[文章编号]1008—889X【2001)04—15一嘶
《老子》的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 陈世昌 ,林雪燕 (1集蔓大学监察审计处 福建厦门361021;2集美大学职业拉术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摘要]《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源泉,所蕴涵的内容丰富且深刻。通过对其朴素的“贵柔守 雌”、 知常知和 、 知足知止 思想作现代诠释,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老子》;生态智慧;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从柏拉图开始,西方文化一直以主客=分的思维模式为主,把作为主体的人类与作为客 体的自然看作是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人与自然被看作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征服者与被征 服者的关系,人成为自然的主人,自然成为人的奴隶,人类可以随心所欲地向自然索取自己 所需要的一切,完全否认自然本身的利益和价值。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曾经为人类带来了高度 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繁荣昌盛的物质文明,但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 威胁。2o世纪下半叶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在他们认真反省生态危机 思想根源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找拯救生态危机的理论依据。在这一过程中,一些西方思想家 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特别是老庄哲学,因为以天人合一为指归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好能为他 们提供新的思想资源,对于医治西方现代化弊端有重要现实意义。他们中有人认为,在诸多 伟大的传统中,道家提供了最深刻的而且最完美的生态智慧。
“道”与生态系统整体观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 tk,范畴,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道”共出现过77次。虽 然“道”的符号形式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的语境,其所蕴涵的意义是不同的。就其基本内涵 而言,大体有三层意思:第一,它产生天地万物,是万物的本源和母体;第二,它贯通天、 地、人、物中,是支配万物的总规律;第三,它是人类行为的准则,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 界。“道”是一,又是一切:“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 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老子》哲学所推崇的“一”,所强调的人与自然的统一, 正体现对于宇宙生态系统的一种整体意识。 《老子》宇宙论首先看到的是: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两者构成有机统一整体。因为在《老子》 看来,人与万物一样,都禀自于同一的“道”,都由阴阳二气妙合而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
[收稿日期]2001—06一叭 [修回日期]2001—07—03 [作者简介】陈世昌(1972一),男,福建惠安人 讲师,主要从事科技哲学研究。 ①老子.道德经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1995 2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6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4卷 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①人是自然界大家庭中的一员,来自自然, 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应该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善良公民,同自然建立起一种亲密的相互平等 关系。《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②生天生地生化万物的“道”、覆盖万物的“天”、承载万物的“地”、号称万物 之灵的“人”,是广袤宇宙中的四种“大”。“人”受“大地”的承载之恩,因而应当效法“大地”;“大 地”受“天”的覆盖之恩,因而应该效法“天”;而“天”又是以“道”为依归,所以应当效法“道”; “道”本身则自然而然,本来如此,所以“道”以自身(自然)为法则。上述四者关系,归根结底,人 应当法地则天,师法自然,以大自然为自己行为准则和效法对象 《老子》不承认主宰者.否定 人类有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特权,其谓“万物归焉而弗知主,可名为大。”@万物生化以后,都归 向它(道),而它却不以主宰自居,这才是真正的“大”。作为师法自然的人类,不也应该象 “道”那样,不以征服者自居,树立一种“美在整体”的意识吗?《老子》的这些思想,即体 现了中国古代晟早的一种“天人合一”论。如果说儒家的“天人合一”注重的是以天合人, 那么《老子》注重的则是以人合天,前者倾向于自然的人化,后者则倾向于人的自然化。正 因为《老子》的天人合一只能是人与天的合一,所以它主张人类应该顺天而为,与道偕行, 摄终谋求天人之际的和谐共荣。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并不是由不同分子所组成的混合体,其本身就是一个 圆满自足的和谐体。“道”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全”,不能分割也不可分割。《老子》开篇 即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因此,作为“道”之生成物的天、地、生、 人,本质上就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构成 个无限完满,无限整全的宇宙世界。 然而,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已使人 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充满危机,人类生存条件迅速恶化。为此,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 环境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宣告“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的一个迫切的 任务。”与此同时,各种形式的生态革命也风起云涌。这一生态革命的核心就是否定传统的 人类中心论,重新审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变天人分离为天人合一,恢复宇宙一体的整体 观念 在这样的时代思潮下,《老子》“天人一体”思想,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对 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
二 “贵柔守雌”与可持续发展 《老子》哲学的一条重要的处世原则就是贵柔、守雌,以具有女性特征的不争、柔弱、 处下作为处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它以水为例,集中阐述其“柔弱胜刚强”理 论。《老子》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 坚,无有入无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它却能够驰聘于最坚强的东西之中,
①老 ②老 ④老 ④普 @老 @老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期 陈世昌等:《老子》的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 l7 并取得最后的胜利。《老子》还倡导与世无争的道德境界,它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 不争”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②。最上等的圣人,就象水一样,虽然滋润万物,扶持万物 生长,却不去争名、争利、争功。诚然,《老子》提倡与世无争,并不是不要功利,而是把 利寓于不争之中,在它看来,“不争”乃是最好的“争”,这正如其所谓:“夫唯不争,故天 下莫能与之争。”@如果说儒家与法家是以强者为其思想核心的哲学,那么《老子》则是以 守弱为其思想核心的哲学。《老子》据此进一步提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④的思辩 性哲学命题。《老于》这些主张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尚阴的特殊的女性观,“玄牝之门,是谓天 根”0,把雌性的“玄牝”喻为天地的根本。更为可贵的是,《老子》还提到了“牝常以静胜 牡”⑤,认为女性在某些方面还略胜男性一筹 《老子》的这种推崇女性,尊重女性的观点, 与本世纪70年代兴起的生态女权主义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生态女权主义旨在改变社会对妇女以及自然界的压迫。她们指出:自然始终被赋予女性 的形象,自然的贫困化与女性的贫困化是相伴而行的,压迫自然与压迫女性是合而为一的。 因此,重新确立妇女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是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前提。女权运动 与环境运动的结合形成生态女权运动。在生态女权运动的推动下,人们对妇女的地位和作用 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妇女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联合国 1995年《世界妇女报告》指出:“妇女参与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1995年 E京宣言》亦指出:“在持续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正义的基础之上消除贫 困,需要妇女积极参加经济和社会发展,得到平等的机会及男女作为推动者和受益者充分而 平等地参与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妇女有效参与社会各项事务的权利,是保证社 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在一定层面上甚至可以说,环境危机的解决将取决于社会能否在 两性问取得更好的平衡。《老于》的阴阳平衡、守柔尚阴的思想,对于去除当今人类男性中 心主义的浓厚色彩,无疑是一帖有效的清醒剂。据人类学家研究,妇女由于担负着繁衍后代 的神圣天职,因而她们更为关注危及后代生育的环境问题,对于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她们 比男性表现更为恐慌。妇女在家庭中有着男子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她们哺育子女、节约能 源、注重环境卫生,这些具体的环境措施,不正体现了《老子》“牝常以静胜牡”的观点吗?
三 “知常知和”和可持续发展 《老子》在第五十五章提出“知和日常”的命题,把“知常”与“知和”统一起来。“知常”即认 识自然规律,“知和”即把握阴阳二气之平衡、和谐的自然状态。“知和日常 即指出和谐是最根 本的自然规律,自然之本就在和,崇尚自然也即是崇尚和谐,只有在和谐的状态中,万物才有可 能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失去了这种和谐,天地万物包括人,终将无法生存下去,更谈不上发 展。因此,作为“道”之化生物的人,就应该以“遭”为楷模,效法自然,因应自然、遵循自然的和 谐规律。“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能够悟解宇宙万物消长盛衰的永恒法则,才是真正
4. 44 38 2A. 35 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