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宋金官铸银铤(锭)形制特点和等极标准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银锭的科学鉴定(四)

银锭的科学鉴定(四)

四、金属含量辨伪中国古代银锭的含银量较高,从唐代到清末民国时期,含银量一般保持在95%-99%之间,平均含银量在98%左右。

此外,古代银锭普遍含有少量的金属铜,后期银锭的铸造中更有通过添加纯铜来调剂银锭成色的做法。

在唐、宋、金、元时期,古代银锭还普遍含有少量的黄金成分,明清和民国时期的银锭则很少含金。

今天的科技检测中,银锭的部分表面还含有少量的铁成分,主要来自高温银液与铁模的机械冲击和粘附,以及铁屑浮渣在锭面的沉积。

根据中国古代银锭金属成分的规律性特点,我们可以利用X射线荧光分析仪等无损分析手段,在金属成分含量上对所银锭进行真伪鉴别。

如旧仿赝品“宽城同顺成”大翅宝银锭,直观看,银锭色泽发黄,不似真品银锭的银白色泽。

经X射线荧光分析仪检测,该锭合金成分为:银(Ag)80.9%、铜(Cu)17.2%,是掺入过量铜的低成色假锭。

旧仿清代“宽城同顺成”大翅宝银锭又如一枚旧仿“蔚州·大德泰”元宝银锭,有银白色和黄色两种表面色泽,经分别检测,银白色表层合金成分为:银(Ag)9.6%、铜(Cu)69.4%、锌(Zn)13.7%;黄色表层合金成分为:银(Ag)3%、铜(Cu)78.5%、锌(Zn)14.4%。

根据检测结果,初步判定该锭基体是铜锌合金的黄铜锭,造假者为仿冒银锭而表面涂银。

旧仿清朝“蔚州·大德泰”元宝银锭再如一枚赝品“元年初四·大康”银锭。

大康是辽代年号,银锭为船型银锭形制,经检测其合金成分为:银(Ag)24.8%、铅(Pb)71.9%,系银铅混合假锭。

仿辽代“元年初四·大康”赝品银铤由于具备了现代科技考古手段,对掺杂贱金属假银锭的鉴定,我们可以迅速而准确地做出判断。

五、色泽包浆辨伪银属较不活泼金属,化学性质相对比较稳定。

传世或干坑出土的古代银锭多色泽银白温润,保存状况比较好的银锭表面会有淡金黄色的“宝光”,这种“宝光”的色泽可以出现在各个时期的古代银锭上,如早期唐末宋初的船型银锭,船型银铤的自然“宝光”,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又如清朝后期的元宝银锭。

鉴定快餐——银锭辨伪识真五步曲

鉴定快餐——银锭辨伪识真五步曲

鉴定快餐——银锭辨伪识真五步曲★什么是银锭古代银锭就是熔铸成锭的白银,用来作为政府储备金、民间大额交易使用。

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银锭,是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 所铸。

其后历代皆有铸造,因价值较高,民间流通不广,收藏价格也比较高。

隋唐以前称银锭为“银饼”、“银铤”,称扁平形银币为“钣”、“笏”、“版”,棒形的称“铤”。

宋以后改称“银锭”。

唐代“笏”形银铤唐代银饼唐代“船”形银铤元代总称“元宝”,形式变为马蹄形,故亦称“马蹄银”。

明清两代均沿用“元宝”一词。

元代“元宝”银铤清代“银元宝”银锭★银锭鉴定五步曲目前收藏市场上,银锭价格比较高,没有字的银锭,1克约15元左右,有字的银锭,克价25元左右。

清代一两约为35-38克,因此清代一两银锭目前市场价格中几百元到大几百元。

因此作伪者极多,藏友要十分小心。

那么如何鉴定银锭新老呢?下面五步曲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看银色常见的老银锭纯度在96%以上,个别在90%左右,高纯度银色温柔雪白,如纯度低会产生发青、发黑、发黄迹象。

老银锭因为成色好,所以包浆自然温润,散发出珠光宝气。

而现代仿制银锭,银色暗沉、光气不足,如下图。

▲二看器形和重量清代银锭的器形多为方形、碗形、槽形、牌坊形,出现其他形制的银锭,就要特别小心了。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银锭形制。

同时,清代银锭重量方面,清代一两为35-38克不等,这个时期银锭基本为五两、十两、五十两,以及五两以下为碎银锭,所以遇到一些不符重量的银锭,务必谨慎。

如遇到250克左右、500克、800克左右的银锭,藏友可以直接否掉。

▲三看蜂窝和滴珠银锭蜂窝是白银熔化过程中,吸收的氧气在冷凝过程中逸出后留下的空间,是古代银锭铸造中常出现的特征,这种铸造缺陷往往作为判断银锭真伪的重要标志。

真品银锭浇铸时,由于银液在冷却过程中迅速释放出来的氧气,被挤压在银液底部和锭模之间,形成了一系列的气泡,气泡撑出的空腔即是所谓的“蜂窝”。

“蜂窝”一般呈圆球状空腔,内壁光洁。

宋钱的特点与版别划分

宋钱的特点与版别划分

宋钱的特点与版别划分内容提要:宋代钱币,无论钱名数量、钱币艺术,还是钱币种类,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

本文总结了宋代钱币的7大特点:年号钱、多书体、对钱、铁钱、配料合理、数量巨大、钱监多。

同时论述了宋代钱币版别的形成与划分的原理,即不同的钱监、不同的书体产生了版别。

版别划分主要是实践活动,每一种划分方法都要经受实践的检验。

同时,版别划分是一门科学,与研究者的身份、国籍没关系。

最后指出单纯的宋钱图谱往往使初学者无法入门,需要对图谱进行必要的注解。

提起宋代,人们会用“积贫积弱”来形容。

其实,在两宋320年的时间里,从军事上,最后没有打败辽、金、元,但在经济文化领域,是超过汉唐的。

从钱币方面看,无论钱名数量、钱币艺术,还是钱币种类,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

年号为文、书体多样、铜铁并用、纸币出现、银铤定型,构成了这一时期的特点。

一、宋代钱币的特点:1.年号钱: 从成汉李寿铸“汉兴”(338)开始,年号钱不时出现过。

到了宋代,年号钱几乎成了定制。

两宋建国共320年,历18帝,改元57次。

48个年号铸有新钱,9个年号没有铸钱;48种新钱中,43种年号钱,5种非年号钱。

没有铸钱的9个年号是:太祖的乾德、开宝,太宗的雍熙、端拱,真宗的乾兴,仁宗的皇祐,前幼帝的德祐,端宗的景炎,后幼帝的祥兴。

现在所见到的皇祐钱皆伪,祥兴钱为安南所铸。

五种非年号钱是:太祖建隆年间的宋元通宝,仁宗宝元年间的皇宋通宝,徽宗建中靖国年间的圣宋元宝、通宝和建国通宝,宁宗嘉定年间的圣宋重宝,理宗宝庆年间的大宋元宝、通宝,理宗宝祐年间的皇宋元宝。

皇宋、圣宋南北宋相重,因此只有5种。

2.多书体:中国钱币只有文字,没有图案。

所以中国钱币的艺术主要表现在钱文书法上。

宋代钱币书法艺术水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书体有真、草、隶、篆、行,并且有瘦金体、宋体、九叠篆等新出现的书体。

宋钱书法艺术可分为三个时期:(1):从建隆元年到淳化四年(960—993)为仿古期。

角面并全银铤

角面并全银铤

角面并全银铤
此枚50两银铤平头束腰,长143.6mm,束腰宽55.2mm,重1975.8g。

正面有錾刻文字“监,角面并全,行人黄十八、范三十九,司户参军□(押),军事推官□(押),权通判军事叶(押)”。

宋代是我国白银开采和加工业大发展的时期。

宋神宗元丰以前,银课祖额在7000两以上的就有商州、虢州、陇州、信州、建昌军、潭州、南剑州、韶州、循州、潮州、宜州等十一州军,仅信州一州银课就达到103313两。

朝廷从事白银器饰加工的有文思院等机构,分工细密,规模庞大。

民间制作和买卖金银器皿的作坊行铺数量更多,也更为广泛,在汴京、临安、建康等大城市中都有金银行或金银铺。

以白银开采和加工业的大发展为前提,北宋时白银除了用于上供进奉、财赋转输、赏赐馈赠等,还逐渐成为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相当一部分人拥有的普通商品。

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三月,规定在京市肆出售的银器必须用好银打制,禁止夹杂有铜。

与此同时,白银在商品货币领域中逐渐取代了绢帛的地位,开始了货币化的进程。

在折博、兑便、上供、籴买、回货及跨区批量贸易中,白银获得了广泛的使用,至迟在南宋初年,已经发挥了总计价值、讨价还价、计价标准、兑银计值等价值尺度的职能,成为实现商品交易的媒介。

宋代白银除了制作为器饰之外,多以铤的形式存在。

北宋的主流形制是平头束腰的五十两银铤,重量在2000克左右,南宋则主要是弧头束腰式,有五十两、二十五两、十二两半、六两等类型。

此枚“角面并全”银铤是典型的北宋类型,錾刻文字中“行人”是指金银行业之人,负责银铤的铸造、看验之事。

各时期银锭铭文特征

各时期银锭铭文特征

各时期银锭铭文特征之勘阻及广创作收藏银锭, 我们不单要知晓它的形制是怎么样发展演变的,还要研究和认识、了解银锭上的文字, 即铭文.怎么样了解银锭上的铭文, 首先要知道银锭铭文是怎么形成的, 其次是要弄清楚银锭文字是怎么样排列的, 三是要了解银锭铭文的内容, 它讲了些什么.对银锭铭文的认识, 有助于我们对银锭的鉴藏.在我国, 使用白银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在先秦时期的楚国铸造的银块上, 就钤印有文字“郢称”, 可以说这是我国到目前为止知道的最早的银块文字了.楚国银块上所钤印的郢称, 排列的方式是一个紧挨着一个.印上的郢称两字自右往左读, 文字书体接近年夜篆, 具有楚国文字风格特征.西汉初, 曾使用钤印“郢称”的金块.“郢称”两字属小篆体, 显得圆润.虽然战国时期楚国使用过“郢称”银块, 可是, 它究竟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银锭”, 它刁;具有一定的形态.对今天来说, 能够见到实物的最早银锭, 可能是唐代的银锭了.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唐代银锭上的铭文, 就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它上面的字其实不像宋元时期在浇铸冷却过程中錾刻上去的, 就像同时代的唐代金银器器皿上的文字一样, 是用锐的金属工具在浇铸完全的冷却.后“写”上去的.所以, 它的文字带有书写的笔意, 点画之间的粗细比力匀称, 每个字之间的距离几乎同等.银饼上的文字虽然保管了錾钊的痕迹, 可是, 依然让人感觉到它好像是刻写上去的, 氵存安县开元十九年(731年)的庸调银饼上的文字就是这样.而怀集县开元十年(722年)的庸调银饼, 则更多地保管了錾刻的特征.唐代银锭上的文字, 都是阴文.唐代船形银锭上的文字, 就考古发现的来看, 只有非常简单的“田”字, 有阴文和阳文之分, 说明船形银锭上的文字有的是錾刻的, 有的却是在制范时就刻上去, 然后浇铸成型的.唐代文字比力多的是体现在银铤和银饼之上.从铭文内容上分, 有贡银、进奉银和税银三种.进奉银作银铤状, 正面一般刻进奉者的官职和姓名, 反面则刻银铤的来源和纪年, 比如1957年1月, 陕西西安年夜明宫遗址出土的一件杨国忠进奉银铤上的铭文:正面:专知诸道铸钱使兵部侍郎兼御史中丞臣杨国忠进反面:中散年夜夫使持节信安郡诸军事检校信安郡太守上柱国尉迟岩信安郡专知山官丞议郎行录事参军智庭上天宝十载正月日税山银一铤五十两正银铤正面的铭文格式是:进奉者官职+进奉者姓名;反面格式是:上交者官职和姓名, 纪年+税种+银铤重量.反面说的是这件银铤在什么时候、用什么税银、由谁上交的, 即标明这件银铤的来历.同地出土的另一件杨国忠进奉银铤的铭文是这样的:正面:专知诸道铸钱使兵部侍郎兼御史中丞知度支事臣杨国忠进反面:宣城郡和市银一铤五十两专知官年夜中年夜夫使持节宣城郡诸军事宣城郡太守上柱国臣苗奉倩银铤正面铭文的格式与上一件相同, 反面铭文格式是:地名+税种+银铤重量, 上交者官职与姓名.因为进奉者往往是用税银和市银来充任的, 所以, 银铤铭文保管了它们的名称.1977年4月, 陕西西安发现的一件银铤铭文为:岭南道税商银五十两官秤匠黄泰1970年春河南洛阳隋唐宫城遗址中出土的一件银饼铭文是:通州税口银纳官朱义云二十三两1970年10月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的两件庸调银饼铭文为:怀集县开十庸凋银十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交丘(匠)高童氵存安县开元十九年庸调银十两专知官令彭崇司典梁海匠王定从上面四件唐代税银锭铭文中, 我们基本上可以列出的铭文格式为:地名十纪年+税名+重量+官职与姓名+匠名所以, 无论是进奉银铤, 还是税银, 其铭文中基本上包括了这样一些内容:官职、姓名、纪年、税名、重量、匠名.唐代铭文还有一个特点, 就是长, 最多的铭文字数达80多个.宋元时期的银锭铭文与唐代相比, 发生了许多变动, 最明显的就是增加了与保证银锭质量相关的内容.纵观北宋铭文, 比力注重银锭的用途, 比如1958年春, 在内蒙古巴林左旗出土的一件进奉银锭铭文是:1.福州进奉同天节铤五十两专副陈□等监匠2.杭州都税院买发转运衙年夜观远年郊祀银一千两每铤五十两专秤魏中应等监匠作3.虔州瑞金先纳到政和四年分奉进天宁节□□□本县典书袁丰银行汤□□验行银田六田五专副梁开□等1959年5月, 内蒙古巴林左旗出土的一件进奉银锭铭文为:荆南军资库元祜四年兴龙节每铤□十两司录参军监扬内蒙古赤峰市辽上京汉城址出土的两件银锭铭文为:1.京西北路提举学事司进奉崇宁四年天宁节银每铤五十两2.潭州酒务抵当所准提举司指挥支常平坊场积剩钱买到银一铤(五十)两专秤库蔚明等行人李经官从上面所举的银锭铭文来看, 北宋时期的银锭铭文包括的内容有:官衔名、地名、纪年、重量和保证银锭质量的官职名和姓名.北宋的进奉银锭不再以个人名义, 而是改为以处所或官衙名义, 这是与唐代所分歧的处所.南宋时期的银锭铭文中不单记载了银锭的用途, 而且包括了银锭成色的内容.南宋银锭铭文中, 往往会呈现“京销细渗”、“燕销花铤银”、“真花银”、“六花银”、“京销铤银”、“渗银”、“肥花银”、“真花录银”、“京销渗银”等戳记, 一般来说, 呈现上面这些暗示银锭成色名的银锭, 它的时代年夜多不会早于南宋.南宋银锭铭文中包括地名、有关职官、工匠名、年号及成色名称.这时期有一种上面有“出门税”戳记的银锭, 这种具有“出门税”字样的银锭, 是南宋所独占的.两宋时期的银锭铭文, 通常来说, 北宋时年夜多为錾刻, 南宋则有两种, 一种是錾刻, 另一种是砸刻的戳记, 特别要注意的是錾刻.錾刻的文字往往是不连笔的, 笔画一般是一头尖, 一头宽, 呈锲形.由于錾刻的时候, 银锭还没有完全、完全的冷却.所以, 待银锭完全冷却之后, 我们看到的文字笔画由面往深处瞧, 也是呈锲形的, 这是银锭冷却收缩造成的一种现象.戳记是在银锭成型并完全冷却后敲击上去的, 它所形成的文字如果是阴文, 笔画里面是平整的;如果文字是阳文, 它的周围底章是平整的.南宋时期的戳记今天所能够见到的都是阴文.呈现了阳文, 则要考虑一下它的时代性了, 要么是假的, 要么是后代的.金代银锭的用途较之以前, 更加广泛.1974年12月陕西临潼出土的金代银锭铭文可以分为四种:税银、盐使司银、使司银和地金银.除这四种, 金代银锭还有进奉银和承安宝货银锭.为了保证锒锭的质量, 金代银锭铭文中不单记录了铸造工匠的姓名、检验成色的行人姓名, 而且记录了收纳银锭者的官职和姓名.金代银锭的戳记反映出, 为了保证银锭成色和重量, 金代银锭有复验的情况存在.1974年12月, 陕西临潼出土的一件税银铭文为:泰和尹六秋税银五十两三□秤子许彦行人钱(?)谦戳记有:“田家记”、“任理验”、“又二钱”.从这件银锭铭文中, 我们知道金代税银锭的铭文内容包括:纪年+税名十重量, +秤子+行人.戳记“任理验”、“又二钱”, 标明这件银锭经过任理复验之后, 确认它的实际重量要比银锭上标明的重量重二钱.1987年山西发现的金代两件盐司银锭铭文为:1.提举解盐司年夜定廿一年个一月廿三日店户薛新客人王义忠上等银五十两每两七十九陌钱二贯二百九十行人王□秤子宋士显勾当官昭信王年夜任昭信萧豫之2.提举解盐司年夜定廿三年正月二五日店户马鸣客人□□□上等银四十九两九钱每两七十□陌钱二□□一百九十五文行人郭智秤子宋士显勾当官昭信王年夜任昭信萧豫之八十年代初, 陕西出土了三件盐司银锭, 其中两件铭文是:1.分司泰四五廿六日店户王思氵内(?)四十九两四钱半行人尹弥等秤子李沂盐判苑□2.莱五十二分治使司泰和七年五月初九日店户陈彦四十九两三钱银行人师王尔秤子钱林每两钱二贯文承直郎盐判张从上面所引盐司银锭铭文中, 我们可以看到, 这些铭文具有的特点是:①均有纪年;②均有盐司名号:③均有勾当官或盐判;④标明自重;⑤均有担负行人或银行人、秤子宫职的姓名;⑥有的有店户、客人姓名, 有的有引领、店户姓名, 有的仅有店户的姓名;⑦有的还标明白银每两价格和铜钱省陌.这些特征实际上也构成了盐司银锭的铭文格式.陕西临潼出土的银锭中, 还有一部份银锭尽管没有錾刻盐司之类的名号, 但有“使司”的戳记, 所以, 称之为“使司银锭”.这种“使司银锭”实际上是一种税银, 它的铭文格式与同时发现的“地金银锭”是一样的.地金银锭的铭文有:□2.重五十两五钱行人王仲秤子刘□□这种银锭铭文的构成比力简单, 具有的内容:①银锭重量;②行人、秤子的姓名, 有的铭文中干脆就是××秤.在金代银锭中, 还有一种银锭铭文, 如果依照顺序读, 应该是:“郭用章四十九两八钱行人刘禄宋□秤”, 银锭上还有“使司”戳记(1964年秋内蒙古巴林左旗出土).有的人认为, 铭文中“郭用章”是该银锭的主人.要判断是否属于金代银锭, 我们可以依据这么几点:一、银锭铭文标重是否精确到钱, 而且往往还有复验的文字符号;二、银锭概况是否有“使司”戳记;三、银锭铭文中是否同时呈现行人和秤子;四、银锭铭文中是否有标明白银每两可兑换铜钱的数目.如果银锭铭文中呈现惟有金代银锭铭文中才呈现的“分治司”、“分治使司”、“盐判”、“店户”和“客人”、“引领”等词, 则更无可置疑确定该件银锭是金代时期铸造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金代银锭铭文正文, 一般都是錾刻的, 只有“承安宝货”银锭是例外.元代银锭铭文分早、晚两期.早期铭文都是戳记, 晚期铭文则是錾刻文字.早期银锭铭文又可分纪年和无纪年两种.有纪年的银锭铭文如:1.平准至元十四年银五十两铸银官提领年夜使副使库子提举司银匠彭兴祖刘庆秤子韩益2.行中书省扬州库官孟销银官王琪验银库子吴武至元十四年重五十两银匠侯君用3.扬州监铸官□库官孟秤验银库□主官□至元十四年销银官王琪银匠何三重五十两4.扬州行中书省重五十两监铸官□至元十三年库官孟□□官王□银库子其成银匠侯苍明从上面所引铭文看, 银锭铭文排列顺序较乱, 尽管这样, 我们仍看得出, 铭文中呈现了宋金时期所没有的官职, 这是我们鉴定银锭时的一个有力证据.元代早期纪年银锭反面都铸有阴文“元宝”两字.元代早期无纪年的银锭又可分背素与背铸地名两种.除上海博物馆所藏的一件真定路银锭文字漫漶, 不知它的性质外, 其他早期无纪年银锭都是税课银.1987年, 山西发现的一件太原路银锭铭文为:太原路宣课官库使副刘覃库子侯□张连匠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东平路银锭铭文能看清的文字如下:东平路宣课五十两库副□□库使贾□秤子张□匠人邵全1969年, 天津武清县出土的一件平阳路银锭铭文是:课税所平阳路五十两张海从上面所举的元代早期无纪年银锭, 我们发现, 铭文中包括了铸造机构、介入银锭铸造和收纳的官职与姓名, 以及银锭的铸地、重量和用途, 它要比早期纪年铭文少一个纪年.元代晚期银锭铭文排列整齐, 具有的内容与早期差未几.目前仅知道三件、都是课税银, 铭文如:1.威楚路差开南州吏目胡德解本州泰定二年差发十分银一锭重五十两提调官督事那廪承库子李师生于泰定三年五月日2.蒙山银课元提调官瑞州路总管府官催办官新昌州判官拜住将仕收银库官刘自明炉户□瑞夫库子周世荣消银匠易志周元统三年月日造明代的铭文多涉及税务, 内容一般包括地址、时间、用途、重量、工匠、监铸、押运官员等, 如北京十三陵定陵出土的明代解锭铭文:1.浙江金华府解万历四十七年征完解京库银五十两正计一定银匠沈文其2.正德十六年仓粮银五十两正收头何齐银匠何三明代银锭铭文年夜大都是錾刻的, 金花银锭却是例外, 因为“金花银”三字有用戳记的, 也有錾刻的.一般而言, 铭文中含有“金花银”名或有戳记“金花银”的银锭, 都是属于明代的.而且, 所谓的镇库银锭, 也开始于明代.清代民国时期的银锭铭文相当复杂, 没有一定的定式, 一、二句话是不能够说得清楚的.可是, 它可以分出官银和商银两种.官银比力注重纪年, 商银则比力注意商号(钱庄、银庄、票号、炉房等名称).无论官银还是商银, 它们的铭文不再像以前历代都是阴文的, 而酿成阳文了, 这种阳文与戳记的阴文所形成的原理是一样的, 都是以类似盖印章的方式敲击上去的, 这是清代民国时期银锭铭文的一年夜特色.这种阳文的字口有深有浅, 深的是在银锭成型后还没有完全冷却的情况下打上去的, 浅的是在银锭完全冷却之后打上去的, 字口浅的铭文有像浮在水面上的感觉, 这可从清代的很多圆锭与牌坊银铭文中体会.清代民国银锭铭文最基本的内容包括:纪年+地名+发行机构+工匠名.固然, 分歧地域、分歧铸造发行机构在银锭铭文的内容或有增删, 有的加成色、重量, 有的则加用途, 而有的却仅有发行机构和地名, 有的甚至只有发行机构、地名、人名或用途等.清代民国银锭铭文基本的排列形式有:单列式、春联式、品字式、四边式, 可是, 这不是千篇一律的, 有的铭文排列成三竖式, 有的则呈不规则状态.清代民国银锭铭文的字数一般都不很多, 很少有超越二十个字的, 一般在六个字至二十字之间, 而且分列数行.。

银锭真假鉴定秘诀,赶紧收藏起来!

银锭真假鉴定秘诀,赶紧收藏起来!

银锭真假鉴定秘诀,赶紧收藏起来!收藏的初衷在于获取⽂化⽓息、乐趣等,最终达到提升个⼈⽂化、修养、鉴赏等,不管是古钱、银币,⾸先要下苦功夫认知辨伪,辨伪是个难练的基本功,练好基本功再去捡漏、挑版挑品相,那么就会事半功倍游刃有余。

下⾯⼩易就谈谈收藏银锭的⼀些鉴定⼼得,有问题欢迎提出共同探讨提升。

1银锭成⾊常见的⽼银锭纯度在96%以上,个别有的在90%左右。

纯度的银锭会温柔雪⽩,如纯度低会产⽣发青,发⿊,发黄迹象。

⽼银锭因为成⾊好,所以包浆⾃然温润,蜂窝孔⾦光闪闪,散发出珠光宝⽓。

真品欣赏,明显珠光宝⽓,造型有⽓魄,钢戳有⼒,包浆⾃然。

低级仿品,⽆论是造型,银质,包浆都不对。

2铭⽂银锭的铭⽂其实就是⼀张合格⾝份证,它包含了铸造的时间、铸造地点、银锭⽤途、纯度含量、⼯匠姓名、监造官员等等,也就是签字画押确认,证明经⼿出来的银锭是真货。

铭⽂是在银锭未融化之前,⽤阴刻钢印⽤⼒敲打上去⼀次成型,带铭⽂的银锭神韵就在于其铭⽂书法,带有丰富的铭⽂,往往历史价值、经济价值很⾼,因此切记铭⽂是辨伪重要之⼀。

真品欣赏,钢戳敲击有⼒,字体挺拔,笔锋明显。

仿品,字迹变形⽆⼒,包浆明显作假,银质发⿊发软,纯度不⾼。

3器型银锭问世以来,其器型各形各异、没有统⼀标准。

⽬前来看,主要⼤致如下:唐(饼、船型)、宋元辽(铤型)、明(翅型)、清(⽅、碗型、槽型、碗型、牌坊)等等。

因此银锭器型的认识对于断朝代有着决定性作⽤。

下图为银锭博物馆银锭器型参考:4重量各朝代“银两”重量不同,⽐如说⼀两标准重量——唐代是42克、宋代是39克、元明是37克、清代则是35-38克不等,⼤家⽬前看的⽐较多就是清朝民国银锭,这个时期基本为五两、⼗两、五⼗两,五两以下为碎银锭,所以遇到⼀些不符重量的银锭,务必谨慎,不要以为重了⼏⼗克是捡漏呢。

5蜂窝⽼银锭侧⾯或底部有⾃然蜂窝形状,蜂窝的形成是因为当把熔化的银⽔倒⼊⾦属模具时,银⽔遇冷收缩产⽣⽓孔,⾃然形成的蜂窝典型特征——⼝⼩洞⼤、⼤⼩不⼀、深浅不⼀、珠光四溢、排列紧密,蜂窝是鉴定银锭的重要依据之⼀。

宋代的货币与铸币制度

宋代的货币与铸币制度

宋代的货币与铸币制度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货币与铸币制度发展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宋朝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来管理货币的发行和流通,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宋代货币与铸币制度的发展和特点。

一、货币的演变在宋代,货币形态丰富多样,不仅有纸币,还有铁钱、铜钱、银钱等不同材质和面值的钱币。

其中,以铜钱最为常见,也是最主要的交易货币形式。

宋代铜钱的发展经历了从刀剑形式到圆形的演变过程。

在初期,宋代使用的钱币多为刀、剑形状,称为“刀钱”或“剑钱”。

这些刀钱主要由铜制成,因其形状类似刀剑而得名。

然而,刀钱容易损坏,不易存储,于是在北宋时期出现了圆形的铜钱,即“圆钱”。

圆钱的出现标志着宋代货币形式的变革,圆钱的使用方便,容易携带和储存,逐渐成为宋代主要的流通货币。

圆钱的发展也为宋代经济的繁荣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与国际贸易的推进。

二、货币制度的建立在货币制度的建立方面,宋代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货币市场和管理铸币。

其中最重要的是宋代设立了专门的铸币官,负责铸造和管理货币。

宋代设立的铸币官主要有两个机构,一个是“开封铸钱监”,负责铸造刀钱,另一个是“庆历铸钱监”,负责铸造圆钱。

这两个铸币官都是由政府直接管理,严格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和质量,以确保货币的稳定和信用。

此外,宋代还实行了完善的货币管理制度。

政府规定了货币的面值和比价,并且实行了严格的货币流通制度,禁止私人铸币和私自篡改货币面值。

这些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为宋代的货币制度带来了秩序和稳定。

三、货币的作用与意义宋代货币的发展和制度的建立,使得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首先,货币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的交换与流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

其次,货币的稳定和信用,增强了市场主体之间的信任,推动了商业的繁荣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再次,货币的使用,减少了物品的交换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率。

此外,宋代的货币制度也对后世的货币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银锭子秘密

古代银锭子秘密

古代银锭子秘密阴文铭文是在银锭铸造好后才用錾子錾刻上去的,字呈凹形,字体上看很不规则,多笔少画的事常有,并有代用字、简笔字的情况,一般没有名家书写,这跟工匠的文化水平、錾刻技术有关,但却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如果遇到的老银锭阴文不具有这些特征,要注意。

还要用高倍放大镜细看阴文是否新錾刻的,新錾刻的字会伤字旁的包浆,字的包浆也与整个银锭的包浆不符。

如果看到银锭整个皮壳包浆被破坏,就要特别小心是后錾刻的字。

在中国古代,尚无货币本位制度,一直是以银铜并行的方式铸造货币,而银锭最早出现在汉代,明代时期开始盛行,直到清朝才成为中国主要流通货币。

如今随着钱币收藏的日益普及,银锭也渐渐成为人们收藏的焦点之一,但是对于很多刚入门的新手而言,银锭的鉴别成为了一大难题。

直至宣统年间,清廷也未能发行全国一致的银元。

中国各省银元、西方各国银元,和传统的铜钱、银锭在市面上一起流通,币值极为混乱。

当时《字林西报》评论说:“中国国家不设一大银元局,鼓铸银元通行各省,而于各省零星分设,使其权不归一,隐隐有相竞之意,举措紊乱,未有甚于此事者也。

”白银作为货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自东汉以来黄金逐步退出流通,白银地位日益提升,银锭成为古代基础货币之一。

银锭在宋朝以前称银铤,银铤大约出现在三国和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已日益完善,唐代白银货币的形制以银饼和银铤为主,一般是长方形条状,同时有饼状和船形;宋代,尤其是南宋,白银货币的使用范围更广泛,宋代和金朝银锭在各地出土较多。

宋代白银货币形制以铤为主,与唐银相比形态变宽、变厚,正面四角微翘,呈砝码形,两头两个圆弧呈束腰形,辽、西夏、金的银锭形制与宋差异不大;元代铸造的银锭形制则沿袭了金朝的银铤形制,弧首束腰,正面略凹,周围有多道丝纹。

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商业也前所未有地发达,因此货币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庞大,而且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并且当时没有类似银行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极为混乱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镞, 别 , 孙 屋 燮F 2 2·7 f J 宋朝银铤的形制特点 欲了解宋朝银铤的形制特点,首先要对 出土或传世的有代表性的两宋银铤,做一个 简单而必要的回顾。 北宋时期的银铤历来出土较罕,近年报 刊著述披露发表的有如下几种: 1.内蒙古巴林左旗出土纪“元祜四年 兴龙节 银铤。“这件银铤为两端平直束腰 式,其表面较背面宽大,铤面高低不平,.周 边有不规则的凸棱,银铤长14厘米,两端 宽度不一,上端宽9,下端宽8.7,腰宽7.1 厘米,背长12,两端宽7,腰宽5.2,通厚 2.5厘米,重20OO克。” 银铤表面錾刻铭文 三行:“荆南军资库元祜四年”、“兴龙节银 每铤口拾两”、“司录参军监杨”等24字。 2.内蒙巴_林左旗东镇辽上京汉城遗址 附近出土的三件北宋银铤:其一,“崇宁四 年英州年额银”银铤。此铤面錾刻铭文“崇 宁四年口(钱)年额银伍拾两专副严口曹仲 行人李诚将仕郎司户参军监宋口 ,背面錾 刻铭文“英州年额银”。银铤为两端平直束 腰式,是少见的双面錾文的一种。其二、 “潭州酒务银铤”。“两端平直、束腰、面微 凹,周边突棱,铭文‘潭州酒务抵当所准提 举司指挥支常平坊积剩钱买到银壹铤(伍 拾)两专称库蔚明等行人李经官’铤长14 厘米,最宽处10厘米”。其三、“崇宁四年 天宁节银”银铤。 铤两端半圆形,束腰, 表面稍凹.周沿起突棱,面錾铭文‘京西北 路提举(学事)司进(奉)崇宁肆年天宁节 10· 银每铤伍拾两’,铤长19.3厘米,最宽处 8.4厘米,重1925克。” 3.秦皇岛发现“连州上供银伍拾两 银铤。银铤为 束腰、两端平直的线版式, 其面径较背径为大,面微凹,周边较中间为 高,铤面不甚平,一端有冲凿验孔一,深不 透背,一角有切削痕迹,“重1977克。这枚 银铤两面錾字,其正面錾刻文三行二十一 字:‘连州元鱼场买到二年’、‘分(钱)上 供银伍拾两’、‘专知官唐莘’,其背面錾刻 文两行七字:‘始字号’、‘匠人廖昌’,全铤 铭文二十八字……~。 上述的北宋时期银铤之形{6I,绝大多数 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两端平直中间束腰 线版式;文字一般较多,详细记载着银铤的 用处(性质)、年份、铸地、重量、监制或 制作者的官职姓名等;铭文全部为錾刻而成 (图1)。 南宋时期的银铤(锭)近年出土较多, 已发表可确认为南宋物者据不完全统计有 300多件: 1.1955年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发现292 件,内中有纪“淳祜六年”者 。 2.1958年湖北省荆州城外发现12件 。 3.1975年河南省方城县王营村发现6 件,内中有纪 绍兴二十六年”者 。 4.1976年湖北省襄樊市羊祜山发现两 件.内中有纪“绍兴三十年”者0。 5.1979年江苏省茅山出土12件 。 6.1985年安徽省六安市罗管乡出土12 

银 1 日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钱币·2000.1(总鹤) 图1.(北束连州上供银银铤) 图2.(黄石陈伯臻南宋银铤) 田3.(盒大定二十三年银铤) (112) 件,内中有纪“绍兴二十年秋季”者 。 

7.1989年江苏省宜兴市出土10件 。 8.1994年湖北省黄石市陈伯臻出土12 件,同出银器铭文有“咸淳七年正月”字 样0。 从出土实物上看,南宋时期银铤的形 制,主要有以下特点:两端圆弧,中间束腰 砝码式;重量大小不一,有多种;绝大多数 铤面铭文较北宋时为少,一般只铭银铤的质 量性文字及铸造铺号、匠人,部分还纪有银 铤用途性质(如:“军资库银”、“经总制银” 或“买钞银”等)及重量标准;铭文大多为 戳模砸印而成,錾刻文减少,特别是南宋后 期的几乎清一色是戳模砸印文字(图2)。 以上可见,整个赵宋王朝银铤的形制是 不尽相同的,不同的形制,代表着各自的时 代关系。纵观宋代银铤形制特点,有着两条 发展演进线索。第一条是形态演进线索。贵 金属白银进入货币金融领域从严格意义上讲 约始于隋唐。银货币在唐代是被销成厚薄相 同的条状,称之为“铤”。这种长方形的唐 代银铤两端平直,通铤宽窄一致,象一只厚 重的镇尺,两面锤锻光平,上面手工錾刻文 字,这种最古老的银铤形态已被出土实物证 实。北宋的银铤,已由长方形的条状,改变 为中间束腰的线版式,但仍保持着原来两端 平直的特点,两面锤锻光平也逐渐改为锤一 面或两面全不锤锻,此时的银铤,保留了原 铸造时留下的蜂窝状孔洞。到了两宋之际, 两端平直、中间束腰的线版式银铤,又改变 成两端圆弧、中伺束腰的砝码形态,这种形 态贯穿整个南宋时期,又延续到元朝。 第二条发展演进的线索,是文字特征的 发展演进线索 宋代银铤文字特征的发展演 进应着眼三个方面,其一是铭文由錾刻到砸 印。年代较早的宋银铤铭文,继承了唐代银 铤的手工錾刻工艺,一字一划,均为手凿, 这种工艺,基本见于南宋绍兴以前,绍兴以 后,錾刻渐少,另一种由特制戳模砸印类似 盖印的铭文,逐渐取代了一字一划的錾凿。 由特制截模砸印的铭文整齐规范,而且功效 也大大提高。这里透示出宋代白银的货币化 逐渐增强.落后的錾刻工艺,难以满足社会 对这种金融货币的需要。到了南宋后期,银 1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钱币-2O00.1(总6B) 铤上的铭文几乎是清一色的印砸铭文了。埋 藏于南束末年,与“成淳七年正月”纪年银 盏同出的湖北黄石陈伯臻南宋银铤,便全部 是这种特征的。 其二、是铭文内容由多到少。南宋高宗 朝之前银铤的铭文内容字数一般很多,十分 详尽的记录着银铤的性质、用途、年份、铸 地、来历、重量标准、所涉职官、匠人、字 号等等。如“连州上供银伍拾两”银铤铭文: “连州元鱼场买到口上供银伍拾两专知官唐 莘,始字号匠人廖昌”鹄字:又如河南方城 出土纪“绍兴二十六年”银铤字数更多,这 件银铤的内容为:“广州经总制库起发绍兴二 十六年春季经总制银经(?)铤五拾两、专库 苏举李枢监官黄亨石宣教郎经略司干办公事 权通判向”,另有砸印“北张铺”共53字。 南宋中,见于湖北黄石西塞山内中有 淳桔 六年”纪年的一批银铤,铭文的内容字数就 较前太为减少,这时的内容一般只纪有性质、 重量、铸地、铸造铺户(如:“军资库银重拾 贰两半霸北街西苏宅韩五郎”)。另外,更多 的仅有质地、铸地和铸造人户,还有的仅纪 有以上内容中的一、二项(如:“煎销花铤 银”、“西京王家银”、“卢四郎”等)。到了南 宋末年,见湖北黄石陈伯臻出土银铤十二枚 铭文内容只有两类,一类是:“京销铤银、朝 天门里、董六郎”,“京销铤银、清河坊北、 张三郎”,。京销渗银、清河坊北、张二郎”, 纪铤银质地、铸地、铸造人。另一类为“京 销铤银、张三郎”.纪铤银质地、铸造人。银 铤铭文的由多到少、由官到私,反映了白银 流通的社会化、民间化,记录了有宋一代白 银这种贵金属的货币化过程。 其三,是铭文中所反映之铸造机构的由 官到私。北宋银铤铭文所纪铸造机构均为官 方,所莎人名也均为各级官吏或役匠。^南 宋,绍兴年间的银铤开始出现民问机构和从 业工匠之名。南宋后期,铭文中官方机构和 吏人的字样少见,绝大多数铭的是民问之主 、2· 业铺户和私人从业者的姓名。这个特点反映 宋代白银流通社会化的增强以及白银在商品 流通领域的地位和官方的财政金融物资往商 品经济中流通货币的转化这一现实,应该引 起金融货币史研究者的足够认识。 二、金朝银铤的形制特点 作为考察金朝银铤形制特点依据的金代 铤银,近年发现亦有多处,除了自成体系的 “承安宝货”(“承安宝货”不在本文论述之 内)之外,有代表性的可举如下几例; 1.1964年内蒙古巴林左旗征集到该旗隆 昌镇附近出土银铤5件,“这批银铤,都是 约重五十两的大铤,为两端圆弧,当中束腰 形,表面微凹,背面蜂窝状.表面都錾刻有 字款,并锤压戳记和花押”∞。 2.1974年陕西临潼相桥出土银铤3l件, 银铤原报告作者分为“地金”、“使司银”、 “盐税银”三类,银铤束腰形,铤面錾剡有 重量、年月、类别、行人、称子等,“并加 画押符号等碱记”。内中有多块纪“明昌” 或“泰和”年款 。 3.1978年北京市内重建工地出土金正隆 年银一铤,无款银二铤 。 4.1978年黑龙江省阿城县新乡公社发现 金代银铤一件,银铤束腰,铤面刻印有互为 倒正的两组錾文和戳记 。 5.1980年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白音胡 硕出土金代银铤三件,铭文有錾刻、戳记两 种0。 6.1981年陕西澄城出土两件金代银铤, “均为泰和四年铸” 。 7.1987年山西省人民银行回收杂银中拣 选出二件金代银铤,一枚铭有“太定廿一 年”、另一枚铭有“大定二十三年”,铭文都 由錾刻正文和砸印的押印戳记两种构成 。 8.台湾戴学文先生收藏“泰和四年盐 银贰拾两”银铤一枚,此铤砝码形,重70,1 克,全部铭文均系凿刻,不见任何押印,但 据称有金代文字数个。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钱币-舢.1(总晒) 观察分析金代银铤,其形制特点有如下 几个显著之处:其形态完全同于南宋银铤, 两端圆弧,中间束腰砝码式;除器形不完整 者之外,重量接近,种类较单一;多数铤面 铭文内容较多;铭文由錾刻和戳印两种组 成;铤面行文间多砸盖有花押和类似少数民 族文字的砸印文(图3)。 三、宋代银铤实重与等级标准的美系 据出土实物测重,宋代银铤大致有三个 标准范围:第一个范围是从1850克至2030 克上下;第二个范围是从914克至988克上 下,第三个范围是从418克至507克。另 外,还有少量的在225克至245克之间。宋 代衡制每两约合今公制40克左右,依此折 合,第一个标准范围的约合宋制50两左右; 第二个标准范围的约合宋制25两左右;第 三个标准范围的约合宋制l2.5两左右。关 于宋代官私银铤的等级标准,元朝人胡三省 在<通鉴释文辨误)一书中写到:“今人冶 银,大铤五十,中铤半之,小铤又半之,世 谓之铤银”。庆元年问宋廷颁布的<辇运令) 则规定:“大铤五十两,小铤二十两”。今见 宋代银铤铭文中标 重量者,见有“伍拾 丙’、“贰拾伍两”、“拾贰两半”三种。另 外,西塞山窖藏中还有自铭“拾两口头”的 件,<辇运令>中的“二十两”一种则未 闻有出。出土的宋代银铤之标准和重量自 铬,证实了文献中宋代铤银的等级标准。 宋代银铤的等级和自铭的重量,往往与 实际重量不符,如襄樊羊枯山出土“阈州通 判口秋季重五十两”银铤重2030克,合5O 两7钱;而方城“绍兴二十六年春季经总制 银经(?)铤五拾两”银铤则为1950克,合 48两7钱,二者相差二两之多 以此可见, 宋代银铤上的重量铭文,只是个银铤的等级 标准。这些标明等级标准的银铤在流通使用 中.要重新经过称重方可计值,正如有的研 究者之所说:“银铤分等并不意味着以锭为 单位投人流通,而只是约略有个重量规范, 以便于白银称量”。 四、金代银铤实重与等级标准的美系 金代银铤形体完整者,经测试重量在 1900--2025克之问,这个标准基本同于同时 期宋银铤的“五十两”一种。但是,看金代 银铤的铤面重量铭文,则几乎是各不相同。 如临潼出土的金代银铤重量铭文有:“重伍 拾两伍钱”、“肆拾玖两陆钱”、“伍拾两”、 “肆拾捌两伍钱”、“肆拾玖两玖钱”、“肆拾 玖两捌钱”、 “肆拾玖两”、 “肆拾玖两伍 钱”、’伍拾两贰钱”、“肆拾玖两肆钱半”、 “伍拾两肆钱”、 “肆拾玖两陆钱又伍钱”、 “肆拾玖两伍钱半”、“肆拾玖两玖钱半”等。 这种状况是否说金代银铤没有等极标准或等 级标准很多呢?其实不然。 <金史·食货志三)载:“旧例银每铤五 十两,其值百贯,民问或有截凿之者,其价 亦随低昂”。依<金史)所说,金代银铤只 有五十两一种(“承安宝货”除外)。出土或 传世的金代银铤,标准在l 2O25克之 问的,即是(金史>所说的“五十两铤”。 但是,北地金人的质朴务实思想,使得在铸 造工艺下难求准确的五十两铤,均按实重铭 文。金境的“五十两铤”也是个等级标准, 但它不同于宋地的是:金人铭实重的银铤, 使用时可免除再次称重的麻烦。 出土的金代银铤窖藏中,常见有从中间 束腰处截断的残铤,这些残铤重量一般在 90O一1025克之闻,约相当其时的二十五两 左右,这即是上述(金史-食货志>中所说 的截凿者。从上所见,金代官铸铤银只有 “五十两”一个等级。 五、对金代银铤形制及等级制度的看法 考察金代银铤的形制和等级,可见它们 基本同于南宋银铤,这种情况的存在,是有 着它们之必然原因的。 首先 社会形态及生产力落后的金人人 主中原后,全面接受了汉族(即宋朝)政权 的物质基础和典章制度,尤其在金融经济制 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