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 23 含解析 精品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 05 Word版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 05 Word版含解析

课练5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法国大革命是由启蒙时代带来的愤恨和渴望,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和政治因素而促成的。

这表明当时法国社会的矛盾中心是()A.贵族特权和专制王权B.封建王权和人民主权C.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D.专制迷信和天赋人权解析:法国社会的矛盾中心主要是指民众的矛头所指的是什么,当时法国矛盾中心是封建王权,故A项正确;人民主权不是当时法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故B项错误;封建神权是近代西方思想解放潮流所反对的,故C项错误;天赋人权是启蒙思想家提出,不是法国社会的矛盾中心,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8·太原模拟)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对总统的不信任权却没有类似的明确限制。

这些含糊不清的规定从侧面反映了()A.行政权不能制约立法权B.法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C.共和制是政治妥协的产物D.总统与议会斗争的失败解析:根据材料“总统解散众议院”,体现了总统对议会的制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各派妥协的结果,符合法国国情,顺应了历史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总统”“众议院”“参议院”三者的相互制约关系,是不同社会阶层、派别相互妥协的产物,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法兰西第三帝国宪法赋予总统较大的权力,故D项错误。

答案:C3.由于拿破仑三世的横征暴敛,又强迫农民缴纳血税,把他们的子弟送到战场上当炮灰,大批农民开始抛弃对自己小块土地和波拿巴主义的迷恋,走上了反对拿破仑三世的道路。

这反映出()A.巴黎公社起义及其失败是历史的必然B.拿破仑战争摧毁了法国的小农经济C.小农经济导致法国社会经济长期落后D.共和制在法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解析:巴黎公社失败的历史必然性是资产阶级尚处于上升时期,故A项错误;拿破仑三世是第二帝国时期,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故B项错误;材料“抛弃对自己小块土地……的迷恋”,不能得出经济长期落后的结论,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走上了反对拿破仑三世的道路”表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故D项正确。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 33 Word版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 33 Word版含解析

课练33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及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北京朝阳期中)1905年中国同盟会纲领有与元末朱元璋颁布的《谕中原檄》的相似表述,1906年12月孙中山专述民族主义,批判民族复仇论。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谕中原檄》引领近代的民族革命B.推翻清朝统治是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C.孙中山倡导实现民族平等D.孙中山主张维护纲常名教以挽救近世危局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谕中原檄》是为了推翻元朝的统治,而非推翻封建统治,不可能引领近代的民族革命,故A项错误;推翻清朝统治是辛亥革命的一项内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才是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故B项错误;根据“批判民族复仇论”可知孙中山倡导民族平等,故C项正确;孙中山批判民族复仇论并非维护纲常名教,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8·唐山模拟)关于核定地价,孙中山明确提出两个条件:第一按价征税,税率为百分之一;第二,当国家需要土地时,可随时按地契之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孙中山这种设想的考虑是()A.防止社会革命爆发B.防范地主弄虚作假C.防止地主垄断土地D.消除按面积纳税弊端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当国家需要土地时,可随时按地契之价收买地主的土地”可知孙中山这种设想是为了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并不是防止社会革命的爆发,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第一按价征税”“按地契之价收买地主的土地”得出防范地主弄虚作假,故B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设想是为了消灭封建土地制度而做的准备,当时地主已经垄断土地,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核定地价”的基础是土地面积,故D项错误。

答案:B3.1924年3、4月间,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就民权主义发表了一系列演讲。

他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

其解释的本质目的在于()A.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B.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C.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D.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解析:据材料可得孙中山对民权主义进行改造,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属于旧三民主义,故A项错误;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属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思想来源,故B项错误;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属于民族主义,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国民党一大和国共合作建立后,孙中山增加了民权主义的内容,强调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通过“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来实现,故D项正确。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 03 Word版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 03 Word版含解析

课练3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及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雅典)最初为君主政体,不久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他们全为贵族。

急速发展的贸易创制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材料反映雅典政治民主化的主要原因是() A.贵族与旧政体的矛盾B.中产阶级与农民的联合C.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D.门阀寡头政治过于集权解析:材料反映出要求政治自由化的群体是中产阶级,故不能体现雅典政治民主化的主要原因是贵族与旧政体的矛盾,故A项错误;中产阶级与农民联合是要求政治民主化的原因,但不属于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是急速发展的贸易推动了中产阶级的出现,才有对政治民主化的要求,故雅典政治民主化的主要原因是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故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门阀政治过于集权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8·南昌模拟)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梭伦改革将公民按财产多少划分四个等级,每个等级享有相应的政治权利,而计算财产的标准完全是按照个人土地上的收获。

这反映了雅典()A.农业是民主政治的基础B.农业在社会中的地位较高C.改革是维护农民的利益D.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解析:雅典民主政治主要受工商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故A项错误;从“每个等级享有相应的政治权利,而计算财产的标准完全是按照个人土地上的收获”,可知农业在社会中地位较高,故B项正确;雅典民主主要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维护农民利益与材料中“雅典梭伦改革将公民按财产多少划分四个等级,每个等级享有相应的政治权利”不符,故C项错误;雅典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工商业、海外贸易发达,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8·宜宾诊断)梭伦改革后,贵族专权的局面得到了较大的改变,但雅典偷盗、抢劫案件明显增加,虚高谎报财产的闹剧此起彼伏,“新”问题出现了。

雅典“新”问题的出现,源于梭伦改革()A.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B.取消部落为基础的选区C.过度削弱了贵族特权D.制定了财产等级制度解析:债务奴隶重获自由与材料“虚高谎报财产”无关,故A项错误;取消部落为基础的选区制度是克利斯提尼的改革内容,故B项错误;梭伦改革以折中的手段协调贵族与平民的矛盾,而不是过度削弱某一方势力,故C项错误;材料“雅典偷盗、抢劫案件明显增加,虚高谎报财产的闹剧此起彼伏”主要源于梭伦改革制定了财产等级制度,故D项正确。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 28 Word版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 28 Word版含解析

课练28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唐宋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的风气,据学者统计,“读书山林寺院,论学会友,蔚为风尚,及学成乃出应试以求闻达,而宰相大臣、朝野名师亦即多出其中”。

这一现象主要说明()A.儒佛思想融合趋势显著B.寺院开放顺俗倾向明显C.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山林寺院体现文人追求解析:材料中儒生只是在寺院读书,并未说明是儒佛的融合,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寺院为儒生提供读书会友的场所,说明佛教寺院的开放性和世俗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文人的追求仍是“学成乃出应试以求闻达”寺院只是提供了一个场所,并不是文人追求,故D项错误。

答案:B2.“自孟子育性善,而荀卿言性恶,扬雄盲善恶混,韩文公言三品,及至横渠分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然后诸子之说始定。

”这主要说明()A.儒家关于人性经历了长期争论B.儒家始终未放弃对真理的探究C.诸子百家的人性论渐趋于统一D.儒家人性论由伦理上升到哲理解析:材料强调儒家的人性学说归于统一,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家对人性的讨论,而非对真理的探究,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家的人性论渐趋统一,而不是诸子百家的人性论渐趋于统一,故C项错误;从人性善恶的讨论到张载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说明儒家人性论由伦理上升到了哲理的高度,故D项正确。

答案:D3.明清时期,城市中有多种民间社团结社,在吸收成员入会时都要面对关公画像拈香发誓、义结金兰,成为当时民间组织的时髦风尚。

其根本目的是()A.宣扬忠义仁勇的精神B.强化社团的宗法关系C.增强社团的生存能力D.标榜忠君爱国的观念解析:宣扬精神和强化宗法关系是增强生存能力的手段,故A、B项错误,C项正确;部分民间组织是反统治的,如义和团早期宣扬“扶清灭洋”,故D项错误。

答案:C4.(2018·济宁模拟)史学界认为,宋明理学家“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 36 Word版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 36 Word版含解析

课练36近代以来世界物理学、生物学的发展及从蒸汽机到现代信息技术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于1543 年出版后,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

后因布鲁诺和伽利略根据该书公开宣传日心说,危及教会统治,罗马教廷在1616 年把《天体运行论》列为禁书。

这主要说明了()A.近代科学发展排斥了宗教B.专制权力是科学发展的桎梏C.哥白尼与罗马教廷宇宙观不同D.《天体运行论》缺乏科学依据解析:材料突出的是宗教制约了科学的发展而不是科学发展排斥了宗教,故A项错误;罗马教廷将《天体运行论》列为了禁书说明宗教专制制约了科学的发展,故B项正确;哥白尼和罗马教廷的宇宙观确实不同,但不是本题强调的主旨所在,故C项错误;《天体运行论》虽然现在看来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但是在当时看来却是对科学的一种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B2.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理性。

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

对这里的“理性”理解准确的是()A.以科学精神批判天主教神学B.用实验方法验证科学理论C.将“变化”观念引入科学领域D.用数学方法描述物质运动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光荣革命”到来之前可以确定为17世纪,联系史实可知“一个伟大的人”为牛顿。

以科学精神批判天主教神学尽管也属于牛顿,但这与“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理性”无关,故A项错误;用实验方法验证科学理论的是伽利略,故B项错误;将“变化”观念引入科学领域的是达尔文,故C项错误;用数学方法描述物质运动符合“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理性”,故D项正确。

答案:D3.(2018·锦州市质量检测)1883年奥地利—捷克物理学家恩斯特·马赫在他的代表作《力学及其发展的批判历史概论》中指出:“它(绝对时间)既无实践价值,也无科学价值,没有一个人能提出证据说他知道关于绝对时间的任何东西,绝对时间是一种无用的形而上学概念。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 02 Word版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 02 Word版含解析

课练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黄冈检测)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官员选任方面完全是熟悉文史法律的“文吏”。

汉初,训练有素的文吏仍然占据着政治机构的主导地位。

武、宣之时,文吏依然掌握着国家政权的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渗透,文吏和儒生形成了对峙局面。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汉承秦制,有所损益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贵族政治到文人政治D.黄老之术到霸王道杂之解析:“汉初,训练有素的文吏仍然占据着政治机构的主导地位”表明汉承秦制,“武、宣之时,文吏依然掌握着国家政权的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渗透,文吏和儒生形成了对峙局面”表明情况已经有所变化,故A项正确。

答案:A2.对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有学者认为,从秦到清依次经历郡政阶段、州政阶段、省政阶段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相调适的产物,其中的“州政阶段”主要是指()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先秦时期主要实行分封制,地方由封国统治,故A项错误;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属郡政阶段,故B项错误;唐宋时期,州已经成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属州政阶段,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沿袭元以来行省,属省政阶段,故D项错误。

答案:C3.(2018·安庆模拟)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本朝进士……真宗时,始建糊名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这表明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因为()A.科举制有利于提高社会文化水平B.察举制下的官员无真才实学C.科举制能扩大封建社会统治基础D.察举制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解析:科举制有利于提高社会文化水平,但是和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察举制下的官员无真才实学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科举制能扩大封建社会统治基础,但和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本朝进士……真宗时,始建糊名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可知,科举制的实行较大程度上去除了主观因素的影响,故D项正确。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 01 含解析 精品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 01 含解析 精品

课练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德阳诊断)司马迁编著《史记》时,以黄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篇。

此后,历代统治者均祭祀黄帝,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要假托黄帝以明正朔。

这些做法有助于() A.纪传体例的推广B.君主权威的神化C.宗法观念的强化D.华夏文化的传承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史记》的体例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君主权威的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中“以黄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篇”并未体现出宗法观念,故C 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要假托黄帝以明正朔”可知黄帝被奉为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祖先,由此可以得出有助于华夏文化的传承,故D项正确。

答案:D2.考古发现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中,东部地区的贵族之长均自称为侯,但是在陕西王畿地区的贵族之长从未称侯,而常常是被称为伯,有时为仲、叔、季,这表明() A.王畿的人地位高于东部B.权力的分配都依靠血缘C.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D.制度实施注重因地制宜解析:结合所学,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伯爵低于侯爵,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宗法血缘关系,故B项错误;周代实行世官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东部……均自称为侯”“王畿地区……常常是被称为伯”,东西部地区因地制宜,故D项正确。

答案:D3.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舍人出身的蔺相如因为出使秦国“完璧归赵”而拜为上大夫,又因为在渑池会上斥责秦王、羞辱秦国文武群臣而拜为上卿。

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A.商周盛行的官爵制度发生重大变化B.西汉史学家对秦国仍存在偏见C.功勋开始成为官爵升迁的唯一依据D.儒士的政治地位得到大幅提高解析:据材料可知蔺相如因在外交上取得成就拜为“上大夫”继而“上卿”,说明到战国时,商周时期盛行的分封制瓦解,官爵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史学家对秦国的评价,故B项错误;“唯一”的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错误。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 13 Word版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 13 Word版含解析

课练13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滨州模拟)《作为武器的图书》中记载:“1944年6月6日,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

几天后,美国将无数箱图书运抵诺曼底,发往法国各地书店。

随后,数以万计的美国图书陆续到达,发往整个欧洲。

”美国运输图书的主要目的是()A.扩张美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力B.争夺原德占区的图书市场份额C.为击败德国法西斯提供思想武器D.为盟军前线将士提供文化休闲解析:据材料可知美国运输图书的主要目的是扩张美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力,故A 项正确;B项不是美国运输图书的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C项是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数以万计的美国图书陆续到达,发往整个欧洲”是为了扩张美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力,而不是为盟军前线将士提供文化休闲,故D项错误。

答案:A2.“1945年春,美国和苏联军队在欧洲大陆遭到战争摧残最严重的地区会合。

比德国战败马上就要成为事实更重要的是,对未来世界而言,这具有某种程度上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

”这里的“象征意义”是指()A.欧洲即将结束纷争实现合作走向统一B.欧洲被非正式划分成美国和苏联的范围C.正式将德国分割成两个单独的政治实体D.世界将在美苏主宰下重建和平安全体系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欧洲被非正式划分成美国与苏联的范围,故B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与材料信息“德国战败马上就要成为事实”不符;D项说法错误。

答案:B3.(2018·武汉市调研)二战后初期,西方盟国对在德国实行的“非工业化政策”进行反思,他们指出:“在两次世界大战间隔的时期内,德国在欧洲市场上的强大地位并不是体现于它对欧洲经济的主宰,而是反映各国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对许多国家来说,德国在正常的年代里,既是最重要的供货国,也是最重要的接受货国。

”其主要目的在于() A.重建世界经济秩序B.化解法德之间固有矛盾C.扶植德国对抗苏联D.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解析:材料“既是最重要的供货国,也是最重要的接受货国”,主张加强同德国的经济联系,西方盟国主要目的在于“冷战”的需要,故A项错误;此举有利于化解法德之间固有矛盾,但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结合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可知其主要目的在于扶植德国对抗苏联,故C项正确;这一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但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练23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大连测试)下面是1928年4—6月美国汽车销售付款方式、汽车档次分类比例(单位:%)表,图表反映的汽车消费主流方式对美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主要隐患是()AC.汽车价格暴涨D.汽车生产商提高质量解析:材料体现出信贷是汽车消费的主流方式,这种消费方式实质是一种提前消费,易形成市场繁荣的假象,刺激资本家扩大生产,故工人极端贫困不是其主要隐患,故A项错误;信贷造成的虚假繁荣,使追逐利润的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脱离人们的实际购买力,容易造成资金周转不利企业破产,故B项正确;汽车价格暴涨会导致企业生产扩大,故C项不是主要隐患,故C项错误;汽车生产商提高质量不属于隐患,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8·兰州诊断)从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世界经济遭受到了重创,各国经济民族主义发展到妨碍国际关系的程度。

“经济民族主义”体现在()A.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B.“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C.各国实行关税壁垒政策D.法西斯势力抬头,世界局势紧张解析:“经济民族主义”是指经济上以本民族利益为重,而忽略或损害其它民族利益。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不会影响到其它民族利益,故A项错误;“以工代赈”不会影响到其它民族利益,故B项错误;各国实行关税壁垒政策,保护了国内市场,但压缩了国际市场,因而会损害其它国家利益,故C项正确;法西斯势力抬头,世界局势紧张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造成的后果,与“经济民族主义”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3.(2018·河南中原名校联考)下表是1930—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A.帮助各国顺利渡过了经济危机B.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快速增长C.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D.加剧了这些国家之间的矛盾解析:本题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材料中放弃金本位、货币贬值、提高关税的做法反映的是经济危机中各国为维护自身经济利益而转嫁危机,这种无序状态不利于渡过经济危机,反而使得经济危机加剧,各国矛盾加深,故答案为D项。

答案:D4.1933年12月31日,凯恩斯在信中敦促罗斯福将NRA(全国工业复兴署)束之高阁,称NRA为一个“戴着复兴假面具而实质上也许会阻碍复兴”的机构,而应该致力于促进公众消费和开放市场操作。

对此,凯恩斯解释说:“只有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情况下,人们才会指望政府支出会不断起到主导作用。

”凯恩斯旨在()A.反对政府行政职能过大B.避免国家出现财政赤字C.强调国家加强干预经济D.防止盲目竞争引发过剩解析:材料中凯恩斯反对设臵NRA(全国工业复兴署),因为它会阻碍美国经济的复兴,他认为“……人们才会指望政府支出会不断起到主导作用”,说明凯恩斯的目的在于反对政府行政职能过大,政府的任务应该是引导公众消费和开放市场操作,故A项正确。

答案:A5.(2018·河南八市重点高中联考)罗斯福本人就很清楚地说过,他坚信“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制度”,是新政把这个制度“从深渊中拉出来”。

这主要表明新政() A.并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B.是罗斯福总统坚信凯恩斯主义的产物C.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D.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

材料中罗斯福“坚信‘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制度’”说明新政未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故答案为A项;材料未提及新政采取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故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故C项排除;材料未提及新政中国家干预经济,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D项排除。

答案:A6.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因为《全国工业复兴法》授予联邦政府管理州内贸易等权力违宪宣布该法无效;1937年,最高法院认为联邦政府有权监管任何涉及州际贸易的劳资关系,否定了琼斯—劳克林钢铁公司对《全国劳工关系法》侵犯各州权力的控诉。

这一变化反映出()A.政治经济的发展导致司法解释的变化B.分权制衡机制削弱了新政的实际效果C.罗斯福新政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联邦行政权力扩张影响司法公正判决解析:最高法院对联邦政府通过的法律先否定后肯定,反映出随着罗斯福新政的不断深入,美国政治经济发生了变化,故A项正确;1935年最高法院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无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分权制衡机制削弱了新政的实际效果,但这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无法解释1937年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判决不公,故D项错误。

答案:A7.(2018·合肥检测)关于罗斯福新政,有人认为最好的定义是“一些没有骨气的自由派为了那些失魂落魄的资本家而去拯救资本主义的一种企图”;有人则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

上述认识的出现是源于罗斯福新政()A.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B.导致了经济出现“滞胀”局面C.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稳定D.违背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原则解析: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不会助长法西斯势力的发展,故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主要是因为二战后普遍对经济进行国家干预,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对罗斯福新政的谴责,不是肯定其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说明当时认为罗斯福新政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违背了资本主义的自由原则,故D项正确。

答案:D8.阅读分析下图,判断其最有可能反映的是美国()A.通货膨胀率B.经济增长率C.财政赤字率D.失业率解析:根据所学,罗斯福新政不断扩大政府开支、加大纸币发行量,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好转,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美国政府整顿金融、调节农业、社会救济、以工代赈都会扩大政府开支,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尤其是以工代赈会降低失业率,故D项正确。

答案:D9.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马赛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国家对经济调节的最好方式是计划化,但所谓的“法国式计划化”,就是寻求一条中间道路,把人对自由的追求、个人创造性的发挥与发展经济的共同方向统一起来。

马赛的“法国式计划化”() A.把“计划”定义为计划经济B.是国家协调所有社会力量的发展方式C.主张实行完全的市场调节D.是对“滞胀”引发经济危机的反思解析: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指的是制定经济计划,并不是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把人对自由的追求、个人创造性的发挥与发展经济的共同方向统一起来”得出是由政府协调,调动社会力量发展经济,故B项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不是完全由市场调节,故C项错误;“滞胀”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10.(2018·江西五市八校第二次联考)“政府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政府本身就是问题所在。

”这是美国总统里根在1981年就职典礼演说中的一句话。

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源于政府缺位引发经济危机B.体现小政府大市场施政理念C.基于对政府和公共权力的信任D.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兴起解析:本题考查美国里根政府时期经济的发展。

结合所学,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滞胀”问题困扰美国经济,根据材料中“政府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政府本身就是问题所在”,可知里根反对政府干预,主张自由主义,故B项正确。

答案:B11.(2018·长春质量监测)“西方的政治人物不管自己国家的经济体已经不能承担福利负担,为了选票还得继续承诺高福利。

而大多社会群体则看不到自己的长远利益,他们也不愿放弃任何利益”。

以上信息说明()A.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已经难以为继B.福利国家制度不利于社会稳定C.大众民主政治绑架了福利国家制度D.高福利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解析:西方福利制度给国家带来严重负担,但并非难以为继,故A项错误;福利制度有利于国家稳定,故B项错误;政治人物为了一己私利承诺过多的福利责任,实质是民主政治绑架了福利国家制度,故C项正确;高福利造成财政重负荷非材料主要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C12.(2018·河南洛阳一模)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

下列对该图的解释比较合理的是()A.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高收入国家B.高收入国家逐渐转向发展知识经济C.世界经济多极化影响不同国家工业比重D.高收入国家经济发展呈现下降趋势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经济。

题干反映的是工业比重的变化,而非工业水平对比,排除A 项;结合所学可知,在经济全球化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发达国家逐渐转向发展知识经济,因此其工业比重下降,故B项正确;世界经济多极化表现为日本、西欧、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挑战,这与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图中反映的是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不断降低,而非经济发展水平下降,故D项错误。

答案:B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美国最高法院室内墙壁古今立法者的雕像中,孔子赫然位列其中,因为他主张“妥协”与“秩序”;“天”是“最高价值观”的载体,这与上帝对等,因此美国人赞许孔子的“宗教伦理”。

然而,19世纪中期开始的对华人移民的恐惧促使媒体将中国人“低劣”“怪异”的本性归咎于孔子,而美国人依赖于报刊杂志以获取信息的传统则直接导致负面的孔子形象占据主流中国观;作为“天定命运”观念的积极鼓吹者,无数的报纸都在强调孔子思想属于早已逝去的时代,基督教体系则引领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毕竟中国的守旧儒家士大夫们都迈开了反思孔子、放下孔子的步伐。

——摘编自张涛《孔子在美国: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材料二经济危机肇始,美国“伪经济学家”鼓吹美国资本家应该前往苏俄取经,学习五年计划模式。

对此,反对者应用《论语》中“过犹不及”提醒政府,只能参考孔子的中庸之策,以相同比例削减红利,体现劳资公平。

等到罗斯福大行政府干预经济之策,鼓吹自由者借用孔子“苛政猛于虎”的感叹公开表示:宁愿遭受老虎威胁,也不愿生活在苛政之下。

及至新政措施全面铺开,寄希望于罗斯福驱赶“在民众门前嚎叫的饥饿之狼”的新政支持者惊讶地发现:孔子的“大同”之说与当时的社会福利思想何其相似。

农业部长亨利·华莱士借鉴据称为孔子首创的“常平仓”论制定了《农业调整法》,这无疑也是“大同”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张涛《孔子在美国: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形象”在19世纪中期的美国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15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支持者与反对者解读的“孔子形象”分别旨在达成的主要目的,综合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