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课文赏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课文原文及教案

精心整理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
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 1.浏览课文,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
精心整理 明确:万寿山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 明确: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1)“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 (2)“*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 (3)“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疾的造型精巧。 (4)“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
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们喜欢的景物。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请各组进行汇报,同时,课件出示颐和园景物的相应图片,
并配以古筝音乐。 (2)小组汇报的同时,其它组认真听,听后谈谈感受,也可向这
组进行提问。 (3)教师进行适时评价、点拨。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很高,从半山腰望去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屋顶和
精心整理 红红的宫墙。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这句话也体了万寿山的高大,向前望,美丽宽阔的昆明湖变成了一面 镜子,一块碧玉。
四年级上册语文18《颐和园》

万寿山
对照课本这个“划”对 吗?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 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 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 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 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 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 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 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 慢慢地滑划过几乎不留一点 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 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 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 和城里的白塔。
赏读:
昆明湖 “静”
昆明湖 “绿”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静态描写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运用动态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一个“滑”字,颇有情趣, 与前面一句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2019年7月16日
知
道 吗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 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2019年7月16日
《颐和园》
10
朗读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游览顺序
练习
• 课文中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 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2019年7月16日
《颐和园》
3
金碧辉煌 闪闪发光
神清气爽 隐隐约约
姿态不一 湖光山色 亭台楼阁
点此播放教学
读准生字词: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神清气爽: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畅。
耸立:高高的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
读《颐和园》有感(精选7篇)

读《颐和园》有感(精选7篇)读《颐和园》有感(精选7篇)读《颐和园》有感1近几天,我学习了这样一篇课文,题目叫《颐和园》。
文章主要讲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观,作者是按游览顺序写的。
先写长廊的美丽,然后是写万寿山的高,再写排云殿和佛香阁,接着写了昆明湖湖水的静,最后写了奇特的十七孔桥。
具体表现在:长廊有七百多米长的,分成二百七十三间。
在长廊两旁分别画着几千幅美丽的画,画上有花、草、人物……有很多很多的画。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万寿山。
佛香阁和排云殿发出灿烂的光芒。
登上万寿山一看,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走过万寿山,又来到了昆明湖,昆明湖中心有一个小岛。
走过昆明湖就来到了奇特的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非常壮观。
读了这篇课文,我觉得颐和园美丽更表现在它的景物。
所以,我们不能随意破坏它,要好好保护。
不可以在那里乱涂乱画,乱扔垃圾等一些不良行为,让颐和园的美丽世世代代永存。
读《颐和园》有感2但最为引人驻足玩味的却是那一幅幅构图生动、形态逼真的人物故事画。
画上说的是什么故事?画中人是谁?这些故事典出何处?这一切不仅天真幼稚的儿童想知道,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要了解,便是颇有阔历的成年人也感兴趣,至于那些远涉大洋前来访问的外国朋友就更想明了其内容了。
遗憾的是,极少有人能原原本本地把这些故事都讲出来,更没有一部可供翻检的汇集成册的文字材料。
长廊人物画故事,其时间跨越度极大,从远古时代的三皇五帝到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
上下绵延五千年,其取材范围颇广。
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古典小说、戏曲、神话、童话、诗词、典故等。
其内容有的反映我国勤奋好学淑贤礼让的传统美德、有的记录风云变幻、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既有人民群众抗击侵略,反抗奴役的英雄业绩,又有各族人民友好交往的千古佳话。
可以说,这本小册,是一部历史书,一卷风情画,又是一个了解五千年文明文化史的小窗口。
人们在长廊中漫步,是游览是休息,更是一种美的享受。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18颐和园PPT、优质教学课件

①从表 1 中你看出什么?
从表 2 中你看出什么?
②根据数据,请对高中择校做一句话的点评。
(2)某初中班准备就“节日文化”为话题,组织开展一次综合性学 习活动,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具体工作:(4 分) ①组织者给你的任务是写一条富有感染力的鲜活标语,你提笔欣然
写道:
②活动有一个调查的环节,你的调查专题是 ③活动中因喜欢什么节日文化发生了矛盾,于是展开了一场辩论: 喜欢 西洋节日文化。理由:
欣赏
朗读感悟:写了什么?
从下来万寿山,就是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 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 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 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 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 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 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 两只是相同的。
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
是:
,
。
5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 返自然志
愿的诗句
是:
,
。
6崔颢的《黄鹤楼》: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
是:
,
。
7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
”两句诗
,写出了 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
8《木兰诗》描写战事频繁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 句是: , 。
长 七百多米 273间
绿漆的柱子 红漆的栏杆 横槛上五彩的画
花木
美
横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欣赏
朗读感悟:写了什么?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 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 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八课《颐和园》

注意景物间过渡的连接用词:
进了……就来 到……
走完……就来 到……
从……下
来…………
春游中山公园
星期五,老师带我们去中山植物园春游。
刚进大门,绕过美丽的花园就来到温室。这里真是一个植 物王国:日本的樱花、德国的枸骨树……最吸引我的是一株 仙人掌,它竟然 生长在沙石中,不用浇水。它没有刺,像石 头一样光滑,和我家里栽在盆里的不一样。
18 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 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另三座为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 苏州留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 京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利用 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 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 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 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 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滑”字应用平滑、光滑的地上或冰上,如“滑 冰”
“划”一般是船在水上行走,如“划船”
“(滑一个”“字滑更”好字,,颇使有昆情味明,湖与显前得面一更句静“、昆明更湖美静。
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 静。)
远眺:向远处看。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古老老的 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这段话抓住了景物“多”的特点来写具体的。首先 是十七孔桥的桥洞多;其次是桥栏杆上的石柱多; 第三是柱子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多。
2、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 这说明了什么?
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 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 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 游赏。为什么?
走出温室,我们来到了蝴蝶廊 。蝴蝶廊里有各式各样 色彩艳丽的蝴蝶风筝。置身于蝴蝶廊,我感觉自己像蝴蝶一 样在飞。
陈从周《颐和园》赏析

陈从周《颐和园》赏析“颐和园”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家园林,也是文学家陈从周最爱写作的话题之一。
陈从周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他以颐和园为题材,写了许多描写此园林的文章,其中《颐和园》是他最有名的一篇。
《颐和园》总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颐和园的美景以及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表达了陈从周对皇家园林的敬畏之心。
陈从周提到不同季节,颐和园的风景也不同,春天的园林里有芬芳的花瓣,夏天有碧绿葱翠的叶子,秋天满园金黄的果实,冬天则是白雪皑皑的一片。
此外,他还描写了颐和园里的石头廊柱、茶轩、书房等建筑,记录了园林中的建筑、场景,其中也特别提到了其中的许多石雕作品。
第二部分中,陈从周以自然植物为主题,描写颐和园里的花草树木,叙述了一种清新宜人、宁静典雅的感觉,表达了园林景色给他的感受,包括山水、湖泊、草坪、竹丛、芳草的香气、鸟儿的叫声等,他甚至描述了古柏树的生长,把古柏树的功能和形式做了细腻的表达,叙述让人无不体会到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第三部分中,他描写了颐和园里猴子戏水的情景,他写道,猴子戏水之时,活泼欢快,如同一群孩子在游玩,极富童趣活力,令人忍俊不禁。
他还提到了园林里的鱼儿,清澈的湖水里游来游去的鱼儿,使得整个园林显得更加宜人动人。
《颐和园》是陈从周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他在文章中把园林中的景物及其细微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他对颐和园整个环境的描摹颇为精确,可谓刻画细致,淋漓而自然。
他运用婉转优美的语言,把园林各个角落得以完整地呈现出来。
由此可见,陈从周在此次描写中,把颐和园描绘得既生动又贴近实际,有时也会想象出更多的丰富元素来补充设定,使得整体意境变得更加圆满完美。
除此之外,陈从周在其文章中也融入了许多历史文化知识,让读者可以在欣赏颐和园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历史文化的色彩,把阅读带入另一个层面。
总之,《颐和园》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代表作之一,其中对颐和园的描绘既生动又细腻,令人流连忘返,有时也会加入历史文化知识,让读者有无限遐想。
巧设精境 读悟结合——人教版四年级《颐和园》教学精彩片段赏析

精 妙 ,充 分 感 受 颐和 园景 色 的 优
美 ,取 得 了很 好 的教 学 效 果 。
片段 一
欲 望
师 :进 了 大 门 , 你 们 想 去 哪
儿 玩 ?
巧 析 路 线 ,渗 透 游 记
巧 设 情 境 。 激 发 游 览
生 :长 廊 。
师 :颐和 固里 有这 么 多景点 ,
游 览路 线 的 四个 句 子 。)
前 世 界 上 规 模 最 大 、 保 存 最 完 整 、 画 :万 寿 山 )
文化价值 最 高的 皇謇 园林博 物馆 。
1 9 年 , 颐和 因 被 联 合 国教 科 文 组 98
生 t佛 香 阁 。
师; ( 课件 出示表示作 者游览
师 :你 们 瞧 !这 就 是 — — 佛 香 路 线的 四个句子 。)同意 吗? 你们
情 境 ,让 学 生 在 浓 厚 的兴 趣 中 走 进 穿 全 文 ,使 整 堂课 轻 松 又 不 乏 严 的游览路线奠定 了基础 。整个教学
文本 赏读 、美读 、趣读 ,边读 边想 谨。】 象画面 ,抓关键词体会语言 文字的
片段二
环 节 简 洁 、扎 实 、高效 ,一 举 多
巧贴 版 画 .一 举 多 得 得 。 】 片段 三
殿 京西郊。 ( 音效 :汽车声 )瞧 !颐 这 个 “ ” 字 写 的 时 候 可 要 注 意 邓 老 师 先 请 学 生 读 书 找 出 四个 表 示
和 园到 啦 。 ( 件 :颐和 园大 门 ) 课
了 。这 一 笔 是 横 折 弯 ( 笔 描 红 ) 作 者游览路 线的甸子 ,这 四个句 子 红 ,
篇 游 记 。 大 家 通 过 预 习 。 对 颐 和 固
人教版小学语文《颐和园》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颐和园》课文原文及赏析《颐和园》课文原文: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
它位于北京西北郊,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赏析:这篇课文以游览的顺序,详细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首先,文章通过对颐和园的位置和规模的介绍,让读者对颐和园有了初步的认识。
接着,作者引领读者走进颐和园,通过描绘长廊的特色和画作的丰富多样,展示了颐和园的艺术魅力。
然后,作者引导读者来到万寿山下,通过描绘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展现了颐和园的建筑之美。
在登上万寿山后,作者以佛香阁为视角,全景式地展现了颐和园的美景。
通过对昆明湖的描写,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湖水的宁静和碧绿。
最后,作者以向东远眺的景象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深远的想象空间。
整篇文章语言简洁明快,描写细致入微,充分展现了颐和园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独特魅力。
同时,文章也寓含了对祖国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热爱和尊重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颐和园》课文赏读
这篇精读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一写长廊的景色。
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二写万寿山的景色。
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
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