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德育思想

合集下载

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心得范文(2)

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心得范文(2)

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心得范文(2)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心得范文篇三中国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教育的任务重在德教。

在奴隶制崩溃的春秋时代,官学衰废,私学兴起,思想流派随之产生,法家,道家,儒家先驱人物出现,宣传各自的主张。

孔丘是儒家的创始人,在政治上主张改良,试图利用教育的力量改良社会。

他提出的一系列教育主张,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体系,并流传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华教育的主流,他主张自觉修养德行,树立了优秀教师的典范。

他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

他提出了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

力求走中庸之道,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

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大浪淘沙以后,孔子的德育精髓已经深深渗透在中华民族千秋万代儿女们的灵魂之中。

一、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鲁国陬邑人,生活在春秋末期,孔子三岁父逝,母亲颜徵迁居曲阜闕里,家教中重视对他的礼仪之教。

当时,鲁都曲阜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文化中心,保存着西周的传统文化,但是由于社会的动荡,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周礼遭受严重破坏。

在思想意识上,一些适应时代变化的新思想正在萌芽。

人道思想,民本思想,尚贤思想都有发展,时代变化给孔丘的教育思想以深刻影响。

(一)重视德育的作用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为了达到德政的目的,他强调教育中要宣传忠君孝亲,奉公守礼。

加强感化性的礼教。

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就是说: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他们,用礼教整顿风俗,人民就有廉耻之心,而且归服与领导。

所以,对人民进行整治伦理说教,转变人民的思想,有助于国家社会进行自上而下的整顿,朝着恢复周礼的政治目标前进。

如今,我们的社会正在呼唤德育的回归,中国人的文明程度正在走向衰退,比如:一些人在电影院,公共汽车,候车大厅,候机大厅等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一些人为了利益,不顾后果,不顾他人及后代,如:食品安全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了,仍然有人屡屡触碰这根红色道德底线:饭店里面地沟油依然泛滥,粮食中的农药严重超标,从前人们爱吃新米煮的米饭,喝新米熬的粥,如今连农民自己家留下来专门供自己吃的新米也不吃了,他们都知道,米里面有毒,需要放置几个月以后才能吃。

浅论孔子仁爱思想的当代教育价值

浅论孔子仁爱思想的当代教育价值

浅论孔子仁爱思想的当代教育价值摘要:“仁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崇尚的最高道德准则和人格理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在发生着变化,我国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遭受到了冲击。

在传统文化遭受冲击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也失去了传统文化赋予它的部分真义。

我们重新理解、重视孔子的仁爱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思想的完善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孔子、仁爱思想、教育一、对孔子仁爱思想的理解“仁”的思想是儒学思想的主导。

孔子对“仁”作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故孔子的学说后来又被称作“仁学”。

“仁”可以说是东方文化爱的符号,“仁”在孔子儒学当中最根本的意思也就是爱。

孔子的“仁爱”是从家庭血缘亲情中引申出来的。

任何人一生下来,首先遇到的就是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关系,婴儿处在亲人的爱抚之中,并逐渐萌生对亲人的深深依恋和敬爱之情。

因此,家庭中亲情之爱,是人最早形成的爱。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只有爱自己亲人的人,才会去爱他人。

孔子的“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仁者人也”。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仁”原来的释义就是“人”,是指要做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真正的人。

其实,“从字源上看,仁字从人从二,指人与人之间相依相耦,独则无耦,耦则相亲。

可以说,仁是由人本身引申出来的行为原则,它要求人们相亲相爱,反映了人们对自身的觉醒,对人类本质的理解,具有浓厚的人道精神”[ 1 ] 。

人之区别于动物在于其内心深处有仁的存在。

仁是发自内心,经过思考的,区别于动物之间的本能的爱。

既为人就应该具有仁,能施仁于人,否则就枉为人。

第二,“仁者爱人”。

即一个人应具有一颗仁爱的心。

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爱人当视人如己,以爱心调节人际关系。

抚孤独,恤矜寡,拯疾病,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人类共同幸福。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意义文/易薇摘要:孔子创造了许多著名的教学方法,对中国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认真研究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在现代意义上更科学地认识传统伦理思想的精神实质,对改进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孔子的教育思想,其次分析了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德育的潜在、深层次的关系,并总结了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德育、精神内涵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学家,是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是中国历史上开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众多宝贵的教育思想,在德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后世历代德育、理想人格的发展及个体的完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真研究孔子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及方法,探索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德育理论发展的借鉴与启示,对教育科学地继承与创新,有重大的意义。

一、德育的地位及其现代意义孔子十分重视德育的作用,把德育摆在育人的首位,知识教育放在第二位,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第一》)他认为德育主导着整个社会的兴衰,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得以治理的根本,是培养圣贤君子的重要手段,在教育工作中居于首要地位。

这对于德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有重要指导意义。

启示与意义:确立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下,德育的地位尤为重要。

在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上,强调个人以国家、集体为重,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在个人与他人关系上,应当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睦相处。

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形形色色的思想冲击,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各个领域出现了人心失范、社会失衡、道德沦陷的情况,甚至出现严重的道德危机,德育的重要性就越来越凸显出来。

孔子德育思想对中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对中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摘要道德教育,是对学生道德品德的培养与塑造。

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其核心是关于人的道德修养。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十分重视德育教育。

他围绕着“仁”与“礼”的政治目标,向学生全面实施了包括人性、人伦在内的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使“政治理想”与“道德行为”两大板块的教育达到了和谐统一。

本文从“孝悌”、“财富观”、“诚信”、“知行”、“自省”等方面论述了孔子德育思想对中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德育思想道德教育启示The Enlightenment of Confucius Thoughts of Moral Education on Middle School Moral Education//Wang Hanzong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is to train and shape students' moral virtues.Moral education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school education.Confucius founded Confucianism,the core of which is moral cultivation.Confuciu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moral education in the long-term educational practice.Around the political goal of"benevolence"and"cerem-ony",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moral culture of human nature,human relations,including nation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makes a harmony and unity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two plates,"political ideals"and"ethical behavior".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enlightenment of Confucius thoughts of moral education on middl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filial piety","the concept of wealth","good faith","kno-wing and doing",and"introspection".Key words moral thought;moral education;revelationAuthor's address Xiji Subao Middle School of Ningxia,756200, Guyuan,Ningxia,China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德育思想是核心。

总结孔子思想和政治主张

总结孔子思想和政治主张

总结孔子思想和政治主张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孔子思想和政治主张的1000字总结。

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论语和大学中。

首先,孔子强调人的教育和品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他的行为和社会角色,而教育是培养良好品德的关键。

孔子主张通过具体的实践和经验来教育人,一方面通过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通过道德的榜样来影响人。

他提出了“温故而知新”、“从我所欲,莫第于我”的思想,主张学习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提升自己。

他还重视自我约束和自律,认为只有通过自律才能达到“己所不欲,申于人”的道德境界。

其次,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

他认为仁是最高的美德,是社会和个人和谐的核心。

仁包含了爱、关心、宽容和尊重他人的思想。

孔子强调了家庭伦理关系的重要性,主张君子应遵循三纲五常,即君臣、父子、夫妻、长幼和朋友之间应有的道德义务。

他认为仁义孝悌是治理社会和国家的基石,只有君子才能管理好家庭和社会,并传承给后代。

孔子还提出了“中庸”的思想,即摒弃极端和偏激的思维方式,追求和谐和平衡。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平衡和和谐的生活方式,不过分追求个人欲望,而是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他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即注重实际行动和实践,而不是空谈和虚浮的言辞。

在政治方面,孔子的主张主要体现在他对君主政治的看法上。

孔子认为君主是社会的核心,应该具备仁德和明君的品质,以确保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德治国,通过身教和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和引导人民。

他主张尊重人民的意见和需求,实行民主和公正的政治制度,以实现天下为公的理想。

孔子强调君主应该行善,以传承上古圣人的道德传统,使整个社会都得到和谐发展。

孔子还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应该以德育为主,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孔子主张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凝聚力。

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心得范文

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心得范文

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心得范文孔子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教育思想有的至今仍被我国教育界沿用。

接下来店铺给你整理了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心得范文,欢迎大家的阅读。

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心得范文篇一对于孔子的思想,一般认为“仁”是其核心,相关讨论也较为充分。

其实,孔子思想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时”。

由于学界对孔子思想中的“时”还不够重视,讨论较少,因此很有必要加以深入研究。

孔子是依时而定的“圣之时者”孟子曾对几位享有盛名的历史人物作过评价:“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孟子·万章章句下》)伯夷就是商末不恋王位、反对战争、不食周粟的孤竹君长子,他被作为清正廉洁的楷模。

伊尹是辅佐商汤伐桀立国的阿衡(宰相),后又辅佐三位商王,以敢担当、堪重任而著称。

柳下惠是鲁国的贤大夫,以宽厚仁和而知名。

对于孔子,孟子作出了“圣之时者”的评价。

所谓“圣之时者”,就是说孔子能够不拘泥于成规,能相机行事、依时而定。

因此,孔子是金声玉振的集大成者。

实际上,孟子“圣之时者”的评价来源于孔子自己的主张。

孔子在《论语·微子》中对被称为贤人的伯夷、叔齐、柳下惠等人的德行作过褒奖有加的评价,但谈到自己时却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这里的“无可无不可”,说的是万事万物没有什么绝对不变的,可与不可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的统一。

也可以说,孔子是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的,认为矛盾的双方可以转化,一切都应相机行事、依时而定。

《论语·里仁》中还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要怎样做、不要怎样做,只要怎样合理恰当就怎样去做。

对孔子而言,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切都要顺应时势,相机行事,择善而从,力求得体,以获得最佳效果。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创办私学,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论文篇一《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主要言行由其弟子整理编纂成《论语》一书,其真实详细地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一书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其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以及教育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千多年过去了,孔子所倡导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孔子《论语》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是我国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万世之师表”,和其童年的成长经历分不开。

据《史记》记载,孔子幼年时便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家,其父在孔子仅三岁时便离他而去。

孔母颜徵在为更好地教育孔子便移居曲阜阙里。

孔母的心血没有白费,孔子幼年时就极为聪明好学,其自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在学习之余,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待孔子刚步入成人阶段时,其母颜氏也撒手人寰。

父母的离世使幼年的孔子过早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生活的磨砺也使孔子很快地成长起来;孔子在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了,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孔子自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纵观孔子一生,其十七岁开馆办学至七十三岁去世,教学实践长达半个世纪;其教育成果也相当丰富,取得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伟大教育成果。

一、孔子对教育的态度和看法孔子对待教育的态度是严谨、认真的,同时他也认为学思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首先,孔子肯定了学习的重要价值,他认为学是教育的基础。

他在《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意思是说:“经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其又云“不学礼,无以立”。

古代传统德育名人

古代传统德育名人

古代传统德育名人以《古代传统德育名人》为题,我们来了解一些古代具有影响力的德育名人,探索他们的思想和为人处世的道德观念,以期从中汲取教益。

一、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至圣先师”。

他提倡“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

孔子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修身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自我修养和道德提升,才能达到和谐的社会关系和良好的国家治理。

二、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注重人的本性和道德修养。

孟子提倡“仁爱”,认为人性本善,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培养人的良好品德。

他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提倡君子行为规范,追求道德的完美和高尚。

孟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德育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司马光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和政治家,也是一位重要的教育家。

他主张“敦品治学”,强调修身为本,通过学习和教育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术水平。

司马光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才兼备,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

他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朱熹朱熹是宋代儒学家和思想家,他注重德育教育的实践和传播。

朱熹强调“格物致知”,提倡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认识事物,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他主张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对待他人,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追求道德的完美和高尚。

朱熹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学生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

五、王阳明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心学”思想,强调人的心灵的重要性。

王阳明认为人的心灵是思考和决定行动的根本,通过修身养性,可以实现心灵的升华和道德的完善。

他主张人人皆可成为圣人,只要通过自我反省和修养,可以达到道德的境界。

王阳明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德育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了解这些古代传统德育名人,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思想和为人处世的道德观念中汲取教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孔子的德育思想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
博大精深,道德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孔子把德育看作是立身治国的根本。
孔子的德育思想强调德育首位,在此前提下做到因材施教,注重主体的能动作用,
突出了德育实践,要求做到知行合一。
关键词:孔子 德育 身教 知行合一道德教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第
一命题。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尤其是注重学生的道
德品质教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德育思想。置身于复杂动荡的现实社会,孔子充
分发挥自己非凡的智慧才能,形成了前无古人的整体教育观。
(一)以德为本、全面发展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必须重视德育的教育家。他将道德教育与道
德修养放在培养君子的首要位置,提出所谓“君子怀德”(《论语 里仁》),即一个
人要成为君子,首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他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根本,应放
在第一位,“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学而》)。“弟子人则孝,出则弟,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里仁》),就是说,在
“孝”、“弟”、“信”、“爱”之余,再去“学文”。
在审美方面,孔子认为外表美与内在美同样重要。孔子主张“君子成人之美”。
他说的美,实际上也多少包含了今天所讲的“四美”的某些内容。
(二)重视学校、家庭的综合作用
孔子德育思想中,十分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整体作用。孔子特别强调了
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矢志不移地实践他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
仁,游于艺”(《论语 述而》)的教育主张。他坚持把如何培养人当作学校的根本
宗旨,把德育作为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并从“文、行、忠、信”四个方面教育学生,
这里的“行、忠、信”都属于道德教育的范围。
孔子在庭院中“诗礼传家”的教子经验对后世影响很大。所谓“不学诗,无以
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季氏篇》),强调的就是读书与做人的结合,治
学与修身的统一。孔子非常注重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伦关系。家国一体的
社会组织形式使伦理关系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百善孝为先。孔子的道德
伦理规范以“孝”为核心,以“孝”为做人的根本,对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人伦
关系十分重视。他在《论语》中直接提到“孝”字的有18处之多。孔子认为“孝”
为“仁”之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学而》)。
(三)突出主体的作用
突出和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教育观是孔子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他在实践中不
断探索、创新,独创了著名的启发诱导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
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述而》)的著名论断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
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孔子启发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德育要重视
德育对象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独立主动地去
发现、去探索,教师只是在学生达到“愤”和“悱”的状态时才从旁边进行点拨。
(四)注重身教、教学相长
孔子的德育重视言传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强调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子路》)。要求别人做到时,
自己先要做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 子
路》),主张先做后说,或者言出必行,视为“古者言之出,耻躬之不逮也(《论
语 里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学校是传授知识,培
养人才的基地。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占主导地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生
通常把教师作为自己学习的最直接的榜样,教师言行具有很强的表率性和示范性
的特征,教师的思想感情、才能、习惯以及言行举止都对学生起着直接影响和熏
陶作用。
(五)强调“行”的重要性、知行合一
孔子重视德育,也非常重视德育实践,强调“知”和“行”的统一。在此,所谓
“知”即道德认识阶段。孔子强调学生要“知德”、“知仁”、“知礼”、“学道”、“适道”,
还说:“有德者必有言,”(《论语 宪问》),说明欲明道知德,应先从有德者之言
入手,对道德规范有所认识。所谓“行”,即道德行为阶段,孔子说:“有德者,
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宪问》),“听其言
观其行”(《论语 公冶长》)。孔子认为实施德育的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
1、培养学生的道德知识
孔子承认有“生知”、“学知”,但他更重视“学知”。他说:“吾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 述而》),并自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
如丘之好学也”(《论语 公冶长》)。其大半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并认为首先要
有丰富的道德知识,才能分辨善恶、是非、荣辱,才能不迷惑,是所谓“知者不
惑”(《论语 子罕》),“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卫灵公》),才能把遵守规范视
为内心精神上的需要而感到快乐,是所谓“知者乐”(《论语 雍也》)。孔子亦强调
知德的重要性,“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 里仁》)。
2、强调道德信念的培养
人不仅要知德,而且还要把它转化为道德信念,才能乐之不苦,正所谓“知
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雍也》)。必要时要为道德而献身,
即“志士仁人,无求生而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 卫灵公》)。孔子还认为,
一个人首先要有为实现理想而百折不挠的意志,方能为学修德,他自身的德育历
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 子罕>),更要求学
生要经得起艰苦的锤炼,“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论语 阳货 )。道德的成长,
必须克服内外障碍与困难,一个意志薄弱的人,是绝对做不出可歌可泣的英雄行
为的。
3、强调“行 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行” 比“知” 更重要,“行” 是“德”的归结,“德” 不能离开“行” 。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里仁》),“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 学而》),
“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论语 先进》)指出如果不学习有德行的人的实际行
动,在道德方面是不可能达到登堂入室的程度的。由此看出,孔子非常重视道德
的实践。孔子的德育过程,就是要求言行如一的过程,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如何,
不是听其说,而是看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 公冶长》)。
不能做到知行如一的话,则意味着德育的失败。孔子将知行合一并纳入德育过程,
形成了古代教育的特点和优良传统。

参考文献:
[1]沈顺福.儒家道德哲学研究 [M].山东大学出版社.
[2]黄钊.儒家道德哲学论纲 [M].武汉大学出版社.
[3]叶舟.孔子的智慧 [M].中国物资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