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中草药分布 (2)

内蒙古中草药分布 (2)
内蒙古中草药分布 (2)

乌兰察布地区药材种类及生长习性

湖南适合生长很多药材

出产金银花、杜仲、改米、龙牙百合、玉竹、厚朴、黄柏、太子参、天麻、白芍、淮山药、木猪苓、鱼腥草。。。。。

玉竹、百合、吴茱萸、厚朴、栀子、桔梗、枳壳、湘莲、白术、杜仲、木瓜、玄参、鱼腥草、夏枯草、前胡、牡丹皮、白扁豆、陈皮、青皮、薏苡、龙脑樟、金银花、茯苓、黄姜、天麻、红豆杉、白花蛇舌草、薄荷、银杏、紫苏、黄精、蔓荆子、射干等100多种中药材品种。

就近年来的行情而言,种植金银花、栝蒌、玉竹、罗汉果(湘南)、吴茱萸、天麻、百合、紫苏、鱼腥草(多食用)、青蒿、茯苓等中药材的效益尚可。黄精以根茎入药。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功能。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肺虚燥咳,精血不足,内热消渴等症。对于糖尿病很有疗效。黄精主产于河北、、陕西省等省区。多花黄精主产于贵州、湖南、云南、安徽、浙江等省。滇黄精主产于贵州、广西、云南等省区。别名鸡头参,囊丝黄精(白芨黄精)。金氏黄精(滇黄精,西南黄精,德保黄精,节节高),多花黄精,玉竹黄精,姜形黄精,鸡头黄精,生姜,野生姜,野仙姜,山生姜,老虎姜,山姜,兔竹,鹿竹,仙人余粮,救荒草,黄鸡根,戊己芝,救穷,米铺,黄芝,黄鸡菜,龙衔,太阳草,垂珠,鸡格,苟格。马箭,土灵芝,阳雀蕻,山捣白,白及,笔菜,笔管菜,姜蕤,重搂。

生长习性

黄精喜欢阴湿气候条件,具有喜阴、耐寒、怕干旱的特性,在干燥地区生长不良,在湿润荫蔽的环境下植株生长良好。在土层较深厚、疏松肥沃、排水和保水性能较好的壤土中生长良好;在贫瘠干旱及粘重的地块不适宜植株生长。

(标准抽样检验)理论分布和抽样分布

(标准抽样检验)理论分布和抽样分布

第四章理论分布和抽样分布 在上章样本分布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本章将讨论总体的分布及其特征。首先介绍间断性变数总体的理论分布,包括二项分布和泊松分布;其次介绍连续性变数总体的理论分布,即正态分布;最后介绍从这两类理论分布中抽出的样本统计数的分布,即抽样分布。为了说明这些理论分布,必须首先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法则。 第一节事件、概率和随机变量 一、事件和事件发生的概率 在自然界中一种事物,常存在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每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称为事件,而每一个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称为该事件的概率(probability)。例如种子可能发芽,也可能不发芽,这就是两种事件,而发芽的可能性和不发芽的可能性就是对应于两种事件的概率。若某特定事件只是可能发生的几种事件中的一种,这种事件称为随机事件(randomevent),例如抽取一粒种子,它可能发芽也可能不发芽,这决定于发芽与不发芽的机会(概率),发芽与不发芽这两种可能性均存在,出现的是这两种可能性中的一种。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概率)是在大量的实验中观察得到的,例如棉田发生盲蝽象为害的情况,并不是所有的棉株都受害,随着观察的次数增多,我们对棉株受害可能性程度大小的把握越准确、越稳定。这里将一个调查结果列于表4.1。调查5株时,有2株受害,受害株的频率为40%,调查25株时受害频率为48%,调查100株时受害频率为33%。可以看出三次调查结果有差异,

说明受害频率有波动、不稳定。而当进一步扩大调查的单株数时,发现频率比较稳定了,调查500株到2000株的结果是受害棉株稳定在35%左右。 表4.1在相同条件下盲蝽象在某棉田危害程度的调查结果 调查株数(n) 5 25 50 100 200 500 1000 1500 2000 受害株数(a) 2 12 15 33 72 177 351 525 704 棉株受害频率(a/n) 0.40 0.48 0.30 0.33 0.36 0.354 0.351 0.350 0.352 现以n代表调查株数,以a代表受害株数,那么可以计算出受害频率p=a/n。从棉株受害情况调查结果看,频率在n取不同的值时,尽管调查田块是相同的,频率p却不同,只有在n 很大时频率才比较稳定一致。因而,调查株数n较多时的稳定频率才能较好地代表棉株受害的可能性。统计学上用n较大时稳定的p近似代表概率。然而,正如此试验中出现的情况,尽管频率比较稳定,但仍有较小的数值波动,说明观察的频率只是对棉株受害这个事件的概率的估计。统计学上通过大量实验而估计的概率称为实验概率或统计概率, 以表示。此处P代表概率,P(A)代表事件A的概率,P(A)变化的范围为0~1,即0≤P(A)≤1。 随机事件的概率表现了事件的客观统计规律性,它反映了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概率大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概率小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小。若事件A发生的概率较小,如小于0.05或0.01,则认为事件A在一次试验中不太可能发生,这称为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性原理,简称小概率原理。这里的0.05或0.01称为小概率标准,农业试验研究中通常使用这两个小概率标准。 除了随机事件外,还有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它们是随机事件的特例。对于一类事件来说,如在同一组条件的实现之下必然要发生的,称为必然事件;例如,水在标准大气压下加热

概率分布和抽样分布

Stata软件基本操作和数据分析入门 第三讲概率分布和抽样分布 赵耐青 概率分布累积函数 1.标准正态分布累积函数norm(X) 2.t分布右侧累积函数ttail(df,X) ,其中df是自由度 3.χ2分布累积函数chi2(df,X) ,其中df是自由度 4.χ2分布右侧累积函数chi2tail(df,X) ,其中df是自由度 5.F分布累积函数F(df1,df2,X),df1为分子自由度,df2为分母 自由度 6.F分布右侧累积函数F(df1,df2,X),df1为分子自由度,df2为 分母自由度 累积函数的计算使用 正态分布计算 X服从N(0,1),计算概率P(X<1.96) display 可简写为di,如:di norm(1.96),同样可以得到上述结果。X服从N(0,1),计算概率P(X>1.96),则 X服从N(μ,σ2),则~(0,1) =,因此对其他正态分布只要在函 Y N σ

数括号中插入一个上述表达式就可以得到相应概率。 例如:X服从N(100,62),计算概率P(X<111.76),则操作如下 又如X服从N(100,62),计算概率P(X>90),操作如下 χ2分布累积概率计算 设X服从自由度为1的χ2分布,计算概率P(X>3.84),则操作如下 设X服从自由度为3的χ2分布,计算概率P(X<5),则操作如下 χ2分布右侧累积概率计算 设X服从自由度为1的χ2分布,计算概率P(X>3.84),则操作如下 设X服从自由度为3的χ2分布,计算概率P(X<5),则操作如下

t分布右侧累积概率计算 设t服从自由度为10的t分布,计算概率P(t>2.2),操作如下 设t服从自由度为10的t分布,计算概率P(t<-2),操作如下 F分布累积概率计算 设F服从F(3,27),计算概率P(F<1),操作如下: 设F服从F(4,40),计算概率P(F>3),操作如下: F分布右侧累积概率计算 设F服从F(3,27),计算概率P(F<1),操作如下: 设F服从F(4,40),计算概率P(F>3),操作如下:

§3.2.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七年级上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地理教学工作,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得也有失。在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工作情况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兴趣、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特别是在复习

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二)经验和体会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学期伊始,向学生提出地理教学三步走。预习、学习、复习巩固。效果不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 2、改变授课风格,运用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解决学生课上出现的问题,营造活而不乱的地理课堂。 3、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气温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气温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主要知识点: 1气温垂直分布 2气温水平分布 3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 一、气温垂直分布 ⑴读下表记忆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⑵读下图比较对流层和平流层的主要特点 答案: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减;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稳定 重要结论: 1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6℃/1000米 2上冷下热利于空气对流 低层大气组成 体积(%) 作用 干 洁 空 气 N 2 78 地球生物体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O 2 21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CO 2 0.033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03 很少 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的生物起着保护作用 水汽 很少 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固体杂质 很少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图2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读图回答3~4题。(10高考文综卷) 3.由图息可分析出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4.当地该日 A.日落时间为17时 B.与相比白昼较长 C.正午地物影子年最长 D.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答案:3.A 4.B 二、气温水平分布

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①在南北半球上,无论 7 月或 1 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②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③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祥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 月份正好相反。 ④7 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是北纬20°-30°大陆上的沙漠地区。1 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大陆上。 中国一、七月气温分布特点? 一月:由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大 七月:除青藏高原和高山外,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完整版)样本及抽样分布.doc

第六章样本及抽样分布 【基本要求】 1、理解总体、个体和样本的概念; 2、理解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和样本矩的概念并会计算; 3、理解统计量的概念,掌握几种常用统计量的分布及其结论; 4、理解分位数的概念,会计算几种重要分布的分位数。 【本章重点】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和样本矩的计算;抽样分布—— 2 分布,t分布, F分布;分位数的理解和计算。 【本章难点】对样本、统计量及分位数概念的理解;样本矩的计算。 【学时分配】 4 学时 【授课内容】 §6.0前言 前面五章我们研究了概率论的基本内容,从中得知: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一 门数学分支。它是从一个数学模型出发(比如随机变量的分布)去研究它的性质和统计规律性; 而我们下面将要研究的数理统计,也是研究大量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并且是应用十分广泛的 一门数学分支。所不同的是数理统计是以概率论为理论基础,利用观测随机现象所得到的数据来 选择、构造数学模型(即研究随机现象)。其研究方法是归纳法(部分到整体)。对研究对象的客观规律性做出种种合理性的估计、判断和预测,为决策者和决策行动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数理 统计的内容很丰富,这里我们主要介绍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重点研究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 6.1随机样本 1

一、总体与样本 1.总体、个体 在数理统计学中,我们把所研究的全部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总体;而把组成总体的每个元素称为个体。 例如:在研究某批灯泡的平均寿命时,该批灯泡的全体就组成了总体,而其中每个灯泡就是 个体;在研究我校男大学生的身高和体重的分布情况时,该校的全体男大学生组成了总体,而每 个男大学生就是个体。 但对于具体问题,由于我们关心的不是每个个体的种种具体特性,而仅仅是它的某一项或几 项数量指标 X ( 可以是向量 ) 和该数量指标X在总体的分布情况。在上述例子中 X 是表示灯泡的寿命或男大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在试验中,抽取了若干个个体就观察到了X 的这样或那样的数值,因而这个数量指标X 是一个随机变量(或向量),而 X 的分布就完全描写了总体中我们所关心的那个数量指标的分布状况。由于我们关心的正是这个数量指标,因此我们以后就把总体和数量指标 X 可能取值的全体组成的集合等同起来。 定义 1:把研究对象的全体(通常为数量指标X 可能取值的全体组成的集合)称为总体;总体中的每个元素称为个体。 我们对总体的研究,就是对相应的随机变量X 的分布的研究,所谓总体的分布也就是数量指 标 X 的分布,因此, X 的分布函数和数字特征分别称为总体的分布函数和数字特征。今后将不区分总体与相应的随机变量,笼统称为总体 X 。根据总体中所包括个体的总数,将总体分为:有限总体 和无限总体。 例 1:考察一块试验田中小麦穗的重量: X =所有小麦穗重量的全体(无限总体);个体——每个麦穗重x 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习题(含答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34.0分) 1. 有关等温线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图反映的是北半球7月气温分布 B. 该图反映的是北半球1月气温分布 C. 该图反映的是南半球的夏季气温分布 D. 该图反映的是南半球的冬季气温分布 2. 关于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有() A. 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逐渐降低 B. 北半球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没有差异 C. 南半球由于海洋面积广阔,气温受海陆地分布影响小,等温线大致与经线平行 D. 气温的高低除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影响外,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3. 读图,完成4-5题.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此时M地为() A. 北半球夏季 B. 北半球冬季 C. 南半球夏季 D. 南半球冬季 4. 该气候一般分布在下列甲、乙、丙、丁四地中的() A. B. C. D. 5. 图中甲区域年平均气温较周边地区低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高低 B. 海陆分布 C. 地形地势 D. 人类活动 6. 读北半球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完成11-12题.

北半球年平均气温分布的大体状况是() A. 由北向南气温逐渐降低 B. 由南向北气温逐渐降低 C. 由东向西气温逐渐升高 D. 由西向东气温逐渐升高 7. 如图,读“长江中下游局部区域图”及“武汉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回答20~21 题. 下列叙述中,属于该区域农业生产特征的是() A. 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 B. 糖料作物是甜菜 C. 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 D. 盛产温带水果 8. 世界气温分布大势是: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逐渐降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 纬度因素 B. 海陆因素 C. 洋流因素 D. 地形因素 9. 由南极洲乘船往北到北冰洋进行科学考察,考察队员对气温的感觉是() A. 越往北走越冷 B. 先是越来越冷后是越来越热 C. 越往北走越热 D. 先是越来越热后是越来越冷 10. 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 A. 8时 B. 14时 C. 20时 D. 日出前后 11. 图中等温线发生弯曲的根本原因是() A. 太阳辐射 B. 地形 C. 洋流 D.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2. 读北半球某区域等温线分布图(如图),回答24-25题 据图中等温线判断,此图是北半球()季气温分布示意图.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13. 该地气温年较差约为() A. 5°C B. 10°C C. 20°C D. 30°C 14.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A. 午后2时左右 B. 午后1时左右 C. 中午12时左右 15. 我们常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读等温线图,回答5~6题 判断图中甲、乙两地的气温() A. 甲处在0℃以上,乙处在4℃以上 B. 甲处在0℃以下,乙处在4℃ 以上 C. 甲处在0℃以下,乙处在4℃以 下 D. 甲处在0℃以上,乙处在4℃以下 16. 气候数据有多种呈现方式,读图(把代表月份的数字标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练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练习题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4分) 1.测得某地一日内的气温为下表,该地的日平均气温为() A. 10℃ B. 11℃ C. 12℃ D. 13℃ 2.一年当中,北半球海洋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出现在() A. 1月 B. 2月 C. 7月 D. 8月 3.一天当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 A. 日出前后 B. 深夜12点 C. 凌晨5点 D. 太阳落山时 4.某大学一学习小组测得某天的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是6℃、16℃、14℃、4℃,出现在14时的气温最有可能是() A. 14℃ B. 16℃ C. 6℃ D. 4℃ 5.读泰州市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回答下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A. 约14时 B. 正午12点 C. 日出以前 D. 子夜 (2)这一天泰州的气温日较差是() A. 11.5℃ B. 9℃ C. 10.5℃ D. 66.5℃

(3)下列对当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叙述,与这一天泰州所处季节不相符合的是() A. 超市大量销售消暑食品 B. 学生放暑假 C. 人们用电风扇或空调降温 D. 学校组织春游 6.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A. 2点 B. 日出以前 C. 正午12点 D. 约14点 7.一天中气温最低一般出现在() A. 日落之后 B. 午夜时分 C. 日出前后 D. 正午前后 8.某地气温年较差是指() A. 某地一年中最高气温值与最低气温值之差 B. 某地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 C. 某地7月的月平均气温和1月的月平均气温之差 D. 某地夏季的平均气温与冬季的平均气温之差 9.根据如图所示“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所做的四种判断中,正确的是() A. 该地位于北半球的陆地上 B. 该地位于北半球的海洋上 C. 该地位于南半球的陆地上 D. 该地位于南半球的海洋上 10.一年之中,北半球的气温,海洋上()月最低. A. 11 B. 12 C. 1 D. 2 二、填空题(共4题;共8分) 11.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____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____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________。 1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____ 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____ 前后. 13.某地某年7月平均气温是23.3℃,1月平均气温是﹣20.1℃,那么该地的气温年较差是________ ℃.

人教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课标要求】 1.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 1. 知道有关气温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等。 2. 学会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 根据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气温的分布规律。 4. 结合气温的分布规律,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教学方法】 比较法、计算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下面图文资料,从藏袍的穿着上,你能体会到气温的变化吗? 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气温在不断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提问:什么是气温? 气温----大气的冷热程度。 气温的单位:记做“℃”,读作“摄氏度”。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P54“气温的观测”进行思考回答。 提问:(1)气象观测中的气温是离地面多高处的气温? (2)气象观测用到哪些工具? (3)百叶箱起什么作用? (4)人工观测一般在什么时间进行?(通常一天要观测四次气温,一般在 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观测。)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

任务1 计算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教师解释概念,日平均气温=一天中多次观测值的平均值;月平均气温=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年平均气温=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指导学生读图 3.10日平均气温 提问: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是多少?怎样计算日平均气温? (8+16+12+4)÷4=10℃ 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如何计算? 任务2 知道气温日变化规律,计算气温日较差。 教师提问,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 气温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 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的计算: 承转: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得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用类似的方法,可以求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 任务3 知道气温年变化规律,计算气温年较差。 教师提问:根椐生活经验,说说一年当中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 各出现在什么月份? 气温年变化:一年当中,北半球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 七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一月,南半球相反。 提问:比较北半球陆地和海洋月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有什么 差异?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气温年较差的计算: 任务4 运用气温资料,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 指导学生绘图:根据教材提供的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 教师适时点拨:1、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1~12月,从左向右标上月份; 2、绘出纵坐标,根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数值,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说出等温线的含义,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区温度,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 2、能根据气温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气温和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了解世界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够依据气温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 (五)、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新课导入: 一、气温的变化 给学生欣赏几张同一季节不同地区不同景象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区别,引出气温降水这一课题。 (师:冬季,我国的黑龙江是一片银装素裹的景象,而我国的海南岛却郁郁葱葱的椰风海韵?两者之间差异如此之大,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 (师:对,这主要是由气温的差异造成的。那么,气温是指什么呢?它的单位、和单位符号又是怎么样的?) (学生填空) (老师给出几个温度值,学生读出来,并强调零下温度的读法。) (师:一天中的气温相同吗?最高和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天气预报播放的气温是指什么气温?是怎样测定出来的?下面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阅读课本53、54页,看哪个同学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回答) (师: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指野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下测得的空气温度。气温的测定通常利用气象园中的百叶箱来进行,气象台使用的温度就是在百叶箱里面温度计测出来的空气温度。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这4次气温的平均值即为日平均气温。

生物统计理论分布和抽样分布

第四章理论分布和抽样分布 一、基本概念 1.必然事件:在同一组条件的实现下必然要发生的一类事件。如人总是要死的,水在标准大气压下加热到100℃必然化为蒸汽。P(A)=1。 2.不可能事件:在同一组条件的实现下必然不发生的一类事件。如水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低于0℃不可能呈气态。P(A)=0。 3.随机事件(偶然事件):在同一组条件的实现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一类事件。如种子可能发芽,也可能不发芽;硬币抛上落下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P(A)∈[0,1]。 4.频率a:假定在相似条件下重复进行同一类试验调查,事件A发生的次数a与总试验次数n的比称之。如抛硬币,10次有7次朝上,a=7/10。 5.概率P:当试验总次数n逐渐增大时,事件A的频率愈来愈稳定地接近定值P,则事件A地概率为P。 6.小概率的实际不可能性原理:凡概率很小的事件(农业上一般指P<0.05的事件),在 二、计算事件概率的法则 1.和事件:C=A+B A:身高在1.65以下;B:身高在1.65~1.75之间;C:身高在1.75以下。 2.积事件:C=A×B A:身高在1.65以下;B:男同学;C:身高在1.65以下的男同学。 3. 互斥事件:A·B=V (V表示空集) A:小麦种子发芽;B:小麦种子不发芽。4.对立事件:如果A+B是必然事件,即A+B=U(U为全集);而A·B=V,即A与B 是互斥事件,则称B为A的对立事件,B=A(补集),如上例发芽与不发芽。 5.完全事件:如A·B=V且A+B=U,则称A与B为完全事件系,如小麦发芽与不发芽就构成完全事件系。 6.对立事件的概率:A()1(A) =- P P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word文档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 【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教材分析】 本课研究的是气候要素之一:气温。这一部分内容安排简明扼要,弹性大,给教师上课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更重要的是:内容处理的基本模式是地图与活动题配合使用,活动题没有现成的答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学情分析】 地理对初一孩子来说,是一门新学科,与小学的知识衔接较少,所以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学生就能在地理上学有所获。学困点是初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较差。【课标要求】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教学目标】 1.回顾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学会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 2.根据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气温的分布规律。 3.结合气温的分布规律,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教学方法】 比较法、计算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讨论下面3个实例,思考气温分布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规律?影响因素是什么? 今天我们学习气温的分布。 任务1 回顾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学会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 讲述:世界各地冷热不同,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旧知回顾:等高线是如何定义的?(由等高线的定义引申到等温线)

等温线呢?(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内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思考:如何阅读等温线图?(由等高线的判读引申到等温线的判读,让学生通过已知的知识进行理解) 总结等温线的判读方法。 1.根据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判读气温递变的方向; 2.根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分析气温差异的大小; 3.根据等温线的闭合情况,判断高低温中心的分布。 承转:世界气温的分布有什么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任务2 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气温的分布规律。 指导学生读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提问:①从赤道向两极,年平均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 ②指出年平均气温高于20℃和低于-10℃地区的主要纬度范围。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 指导学生读图3.19世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和图3.20世界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分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概括世界1月和7月的气温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规律。 ②从等温线的疏密程度看,1月和7月有什么差异?南、北半球有什么差异? ③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相比,1月哪里气温高?7月哪里气温高?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①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提问:古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也有“高处不胜寒”,这说明气温与海拔高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大致是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总结: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任务3 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教师提问: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数值的变化,影响因素是什么?(纬度因素)同纬度大陆和海洋气温的差异,影响因素是什么?(海陆因素) 青藏高原地区形成一个低温中心,影响因素是什么?(地形因素)

2-第6章 统计量及其抽样分布 练习题

第六章 统计量及其抽样分布 练习题 一、填空题(共10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1.简单随机抽样样本均值X 的方差取决于_________和_________,要使X 的标准差降低到原来的50%,则样本容量需要扩大到原来的_________倍。 2. 设1217,,,X X X 是总体(,4)N μ的样本,2S 是样本方差,若2()0.01P S a >=, 则a =____________。 3.若(5)X t ,则2X 服从_______分布。 4.已知0.95(10,5) 4.74F =,则0.05(5,10)F 等于___________。 5.中心极限定理是说:如果总体存在有限的方差,那么,随着_________的增加,不论这个总体变量的分布如何,抽样平均数的分布趋近于_____________。 6. 总体分布已知时,样本均值的分布为_________抽样分布;总体分布未知,大样本情况下,样本均值的分布为_________抽样分布。 7. 简单随机样本的性质满足_________和_________。 8.若(2,4)X N ,查分布表,计算概率(X 3)P ≥=_________。若(X )0.91P a ≤=,计算a =_________。 9. 若12~(0,2),~(0,2),X N X N 1X 与2X 独立,则2212X X +()/2服从______分布。 10. 若~(16,4)X N ,则5X 服从___________分布。 二、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1.中心极限定理可保证在大量观察下 ( ) A . 样本平均数趋近于总体平均数的趋势 B . 样本方差趋近于总体方差的趋势 C . 样本平均数分布趋近于正态分布的趋势 D. 样本比例趋近于总体比例的趋势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导学案(打印版)

气温的变化 【学习目标】 1、记住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日较差、气温的年变化、气温的年较差等概念。 2、读气温曲线图,能说出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的规律。 3、利用气象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学习重点】: 1、气温变化的规律。 2、利用气象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由学生交流天气情况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气温的日变化 1、阅读P54阅读材料《气温的观测》,完成下列要求: 测定气温一般用摄氏温标,记做,读做;观测时通常一天要进行次,一般是在时、时、时、时观测。 2、读P53图3.10,填出不同时段的气温:8点时是℃,14点时是℃,20点时是℃,2 点时是℃,根据图右边的文字内容,这一天的平均气温是℃。 3、根据日平均气温的方法,请你说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4、读P53的第二段,气温的日变化是以为周期的气温变化;气温的年变化是以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5、读图3.11及上边的文字,该地的日最高气温约℃,最低气温约℃,日较差约℃。一日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最低气温出现在。 气温的日变化规律是:一日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最低气温出现在。 学习任务二:气温的年变化 6、读图 3.12及上边的文字,该地的月平均最高气温约℃,最低气温约℃,年较差约℃。 7、读图3.12上边的文字,完成下表: 气温的年变化规律是(北半球): 在陆地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月,最低气温出现在月;在海洋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月,最低气温出现在月。南半球相反。 8、把教材P54活动1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绘制完整。 9、把教材P54活动2的内容完成。 三、课堂检测 1、一年当中,某地最高月平均气温是1月,最低月平均气温是7月,则该地位于() A.北半球陆地 B .北半球海洋 C.南半球陆地 D.南半球海洋 2、某地一天中测得的气温如下表,该地的平均气温是() A、10℃ B、11℃ C、12℃ D、13℃ 3、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 A、日出前后、日落前后 B、日出前后、正午前后 C、中午12点、清晨1点 D、午后2点、日出前后 4、在我国的吐鲁番盆地,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这说明当地的气温特点() A、气温日较差大 B、气温年较差大 C、气温日平均气温高 D、 气温年平均气温低 5、读右图完成下列内容 (1)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 月,数值约为℃; (2)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 月,数值约为℃; (3)气温年较差为℃; (4)该地气温的年变化规律冬夏,季节变 化,年较差(大或小)。 6、根据下表给出的某地各月平均气温值,绘制一幅气温变化曲线图。 12.6 19.7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的收获。 五、作业 1、填充图册31页1、 2、3题。 *2、绩优学案42页-43页“达标检测”。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试题(解析)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一、单选题(共27题;共60分) 1、读下图是测量什么的设备() A、气温 B、降水 C、风向 D、气压 2、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 A、2次 B、1次 C、4次 D、3次 3、世界上最炎热和最寒冷的大陆分别是() A、亚洲、非洲 B、非洲、大洋洲 C、非洲、南极洲 D、南美洲、南极洲 4、南半球海洋上的气温最低值出现在() A、一月 B、七月 C、八月 D、十二月 5、图2表示的是()半球()月份等温线分布图。 A、北 1 B、北 7 C、南 1 D、南 7 6、下列关于世界气温分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气温的分布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B、海拔的高低会影响气温的变化 C、南半球的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D、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相同 7、图中四地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以下关于世界气温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 A、冬季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相比,陆地气温高 B、夏季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相比,海洋气温高 C、同纬度地带内,高山、高原比平原气温高 D、气温从低纬地区向两极递减 9、有一座山,在海拔720米时测量的气温为28.8℃,那么山顶(海拔 为1520米)的气温应该是() A、22.8℃ B、24℃ C、28℃ D、33.6℃ 10、测得某地一日内的气温为下表,该地的日平均气温为() 时刻8 14 20 2 气温(℃)7 18 15 4 A、10℃ B、11℃ C、12℃ D、13℃ 11、(2015?长沙)地处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终年积雪,成为“赤道雪峰”,其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低 B、离海近 C、海拔高 D、人口少 12、读图判断,甲、乙、丙三地的年平均气温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32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为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气温的变化和气温的分布两大部分。前者涉及气温的测量、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温度变化曲线图;后者包括等温线图、气温空间分布规律等。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但内在脉络清晰明了:观测气温,可以获取到一定量的气温数据,可以对气温数据进行一定的计算和整理。比如可以绘制出不同时间尺度的气温变化曲线图与不同空间尺度的等温线分布图。通过对气温日变化、年变化曲线图的判读,可以总结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通过对等温线的判读,可以总结出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气温观测的相关知识,能计算某地的日平均气温。 2.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 3.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气温日变化曲线,说出某地一天之内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能计算气温的日较差。

2.运用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说出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能计算气温的年较差。 3.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并归纳某地气温的年变化特点。 4.阅读北半球1月、7月气温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区气温的季节差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气温观测,培养气象观测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及时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和年变化曲线,说出最高(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年较差。 2.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阅读北半球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区气温的季节差异。 四、教学过程

2-第6章 统计量及其抽样分布 练习题

第六章 统计量及其抽样分布 练习题 一、填空题(共10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1.简单随机抽样样本均值X 的方差取决于_________和_________,要使X 的标准差降低到原来的50%,则样本容量需要扩大到原来的_________倍。 2. 设1217,,,X X X 是总体(,4)N μ的样本,2S 是样本方差,若2()0.01P S a >=,则a =____________。 3.若(5)X t ,则2X 服从_______分布。 4.已知0.95(10,5) 4.74F =,则0.05(5,10)F 等于___________。 5.中心极限定理是说:如果总体存在有限的方差,那么,随着_________的增加,不论这个总体变量的分布如何,抽样平均数的分布趋近于_____________。 6. 总体分布已知时,样本均值的分布为_________抽样分布;总体分布未知,大样本情况下,样本均值的分布为_________抽样分布。 . 7. 简单随机样本的性质满足_________和_________。 8.若(2,4)X N ,查分布表,计算概率(X 3)P ≥=_________。若(X )0.9115P a ≤=,计算a =_________。 9. 若12~(0,2),~(0,2),X N X N 1X 与2X 独立,则2212X X +()/2服从______分布。 10. 若~(16,4)X N ,则5X 服从___________分布。 二、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1.中心极限定理可保证在大量观察下 ( ) A . 样本平均数趋近于总体平均数的趋势 B . 样本方差趋近于总体方差的趋势 C . 样本平均数分布趋近于正态分布的趋势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观测的相关知识,能计算某地的日平均气温和气温年较差。 2.能够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气温日变化曲线,说出某地一天之内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能计算气温的日较差。 2.运用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说出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能计算气温的年较差。 3.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4.阅读北半球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区气温的季节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善于讨论、思考、探究、总结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和年变化曲线,说出最高(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年较差。 2.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 3.总结全球气候分布的规律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做一回小小天气预报解说员,思考:哪些 人类活动受到气温的影响呢? (1)什么是气温?生活中怎么才能听到或读到气温 这个词? (2)如何观测气温? (3)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还需要知道什么气温? 指导学生读图3.10日平均气温 提问: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是多少?怎样计算日平均气温? 指导学生读图3.11气温日变化 提问:(1)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间? (2)什么叫气温日较差?计算图3.11中的气温日较差。

口算:快速算出课件中红色方框内的气温日较差 一天中,__________气温最低,然后气温逐渐上升,_________气温最高,随后气温逐渐降低。 承转: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得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用类似的方法,可以求 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 2.气温年变化 指导学生读图3.12气温年变化 提问: (1)图中横轴和纵轴表示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2)图中最高气温是多少?出现在哪个月份? (3)图中最低气温是多少?出现在哪个月份? (4)图中气温年较差(月最高气温与月最低气温 的差值)是多少? 思考:陆地和海洋年均温的比较(以北半球为例) 课堂探究一:绘制气温曲线图 时间/ 月 12 3 4 5 6 7 891011 12 气温/℃4.2 6.1 10. 9 15.1 18. 4 25.1 27.5 26. 3 2 3.4 1 7.2 9.9 4.8 ①把握图幅大小及纵坐标温度差 值的大小,横坐标12个月份的 间隔要适当。 ②对照相应月份和气温值,在坐 标线之间的对应处描点。 ③注意使用平滑的曲线,而不是 折线,把各点连接起来。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读气温曲线图,能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能力目标:学会使用气温资料,能绘制年气温变化曲线图。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并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课件播放《哈尔滨冰灯》和《广州花市》视频。 (教学意图)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差异呢? 师:同样是冬季,两地居民的行为习惯却相差很大,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气温也是人们经常关注的话题,因为气温和人类活动有密切的联系。 讲授新课: 一、气温的变化。 (一)设问引出:在一天、一个月、一年中,国内与国外,我国的南方与北方,热带、温带、寒带的气温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断变化的。 (二)气温的日变化。 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1.找出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值。 2.引出概念:气温日较差=日最高气温值—日最低气温值。 3.再看图,找出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14时左右和日出前后)(教学意图)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三)气温的年变化。

1.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1)找出最高和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月份和温度值。(北半球陆地在7月和1月,海洋在8月和2月;南半球相反。) (2)计算该地气温年较差。(从气温日较差概念推导: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学习地理的能力。 2.完成活动1。 3.指导学生画气温曲线图。 (1)课件演示,(绘气温曲线图)讲解作图步骤。 (2)强调注意事项:把握图幅大小,把握纵坐标的温度差,画曲线时要平滑。 (3)学生绘制该地的年气温变化图。 二、气温的分布。 (一)讲述:通过阅读气温变化图,我们就可以知道某一个地方的气温状况,我们把世界各地的气温资料都了解到,就可以分析全球的气温状况了,在分析和研究时,人们一般都是使用“等温线图”。 (二)课件演示:等温线及其定义。(可以先让学生回忆等高线的概念,推导等温线概念,强调等温的前提要在同一时间内。) (三)学生活动: 1.读课文内容相关的图,小组合作,探究世界年平均气温的规律。 2.班级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总结。 (四)课件演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的气温低,海拔低的气温高;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五)课件演示:导致气温差异的原因。 结合刚才总结出的气温分布规律,指出不同纬度地点的气温差异,同纬度但分处海陆地点的气温差异,同一地点但海拔不同的气温差异的比较、归纳得出导致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位置、海拔—地形。) (六)巩固练习。 1.夏季到青藏高原去考察,需要准备什么衣物? 2.赤道是全球最热的地方吗? 3.南极和北极哪个更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