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简介
文化岭南文化交流互动塑造广东_札记

《文化岭南文化交流互动塑造广东》读书随笔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文化岭南的背景与意义 (2)1.2 本书的目的与结构 (4)二、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 (5)2.1 古代岭南的文化交流 (6)2.1.1 远古至秦汉时期的文化交流 (8)2.1.2 唐宋时期的文化交流高峰 (9)2.2 近现代岭南的文化交流 (10)2.2.1 鸦片战争后的文化交流变化 (10)2.2.2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交流发展 (11)三、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 (13)3.1 文学艺术的交流 (14)3.1.1 诗词、散文、戏曲等文学形式的交流 (15)3.1.2 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的交流 (17)3.2 教育科技的交流 (19)3.2.1 学术研究、教育制度、科技发展的交流 (20)3.2.2 留学、考察、专家互访等人才交流 (22)3.3 饮食文化的交流 (23)3.3.1 地方特色美食的交流 (24)3.3.2 饮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25)四、文化交流的影响与意义 (27)4.1 对广东经济的影响 (28)4.1.1 文化交流促进贸易往来 (30)4.1.2 文化交流带动产业发展 (31)4.2 对广东社会的影响 (32)4.2.1 提高民众文化素养 (34)4.2.2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5)4.3 对广东文化的影响 (36)4.3.1 丰富岭南文化内涵 (37)4.3.2 增强文化自信与认同感 (38)五、结论与展望 (40)5.1 文化交流的意义与价值 (41)5.2 对未来岭南文化发展的展望 (42)一、内容概要《文化岭南文化交流互动塑造广东》是一本关于广东文化发展与岭南文化交流互动的研究著作。
本书通过对广东历史、地理、民俗、艺术等方面的深入挖掘,揭示了岭南文化在广东地区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本书还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岭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互动过程,以及这种交流互动如何塑造了广东独特的文化风貌。
作者首先对广东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岭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 “幸福文化研究”专场研讨会综述

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幸福文化研究”专场研讨会综述2011年11月12日上午,2011年广东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幸福文化研究”分会在广东商学院举行。
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魏安雄,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秘书长周华,广东商学院校长王华等领导以及省内专家学者和我校师生近两百人与会。
此次学术研讨会共收到学术征文116篇,其中87篇入选本次学术会议。
同时,会议还邀请了4位嘉宾作了主题报告。
近52位会议代表在分组讨论会中宣读了会议论文。
从学术报告和论文的内容看,此次会议大致可分为三个主题。
即幸福文化研究、幸福广东建设、幸福研究理论与方法。
幸福文化研究对于幸福文化的研究体现出多角度、多元化的特点,不仅涉及主观的幸福价值观、传统的幸福理念、道德文化等方面,而且一些专家学者也从当下一些客观的社会现象方面深刻的剖析了当代社会的幸福文化的涵义,并从政府层面来探讨影响幸福文化的因素和实现手段。
在主观幸福价值观方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所长赵细康——提升广东幸福文化的几点思考,从人们对幸福的争议出发探讨了影响幸福文化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机一部提出通过幸福制度、观念和器物三个方面来构建幸福文化,最后提出的关于幸福文化是否可以测量以及幸福的悖论等几点思考非常值得人们深思。
中共湛江市委党校政治教研室主任赵银月从幸福对于人们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幸福与文化的关系两方面回答了何以要构建幸福文化,使幸福成为稳定而又权威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从而给人们追求幸福以有益的启迪。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戴贞标则对幸福文化的概念和价值取向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与其他嘉宾不同,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吴灿新教授则从宗教、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文化等方面探讨了幸福文化本质上就是道德文化。
广东商学院经贸与统计学院刘禧通过对中西方幸福文化史的研究,然后站在现实的角度对中西方的幸福文化作一简单的比较,从中得到关于幸福建设的一些启示。
客家土楼建筑文化在书店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以新华书店“光的空间”为例

功能,直至形成土楼这一集防御、群居、娱乐、祭祀为一体的庞大单体建筑形态。
福建客家聚居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土楼,在闽西客家地区有着大量的土楼分布。
客家土楼分布的主要区域是分处博平岭南脉东西两侧的闽西南和粤东北几个县市[2]。
客家人有聚族而居的习惯,因战乱多选择居住在多小山地和丘陵的山丘地带,受环境限制,土楼所用的材料也只能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泥土、石灰、木材等。
正因客家土楼的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客家人取之自然、用之自然,材料多为红壤土和木材[3],土楼外立面所呈现的颜色就是材料的自然色;在地基方面,为起到疏浚雨水、防止淤积的作用,材料采用卵石和小碎石,因此地基层多呈灰色;在墙面方面,多采用黄泥和木料进行夯实上墙,并在墙上开洞口来御敌,洞口用白色石灰石覆盖;在屋顶方面,客家土楼使用的是泥土烧筑而成的青瓦,大片层叠的青瓦使得屋顶呈黑色。
土楼所具有的庞大单体外观不仅体现客家人团结的特点,也会更有利于抵御自然灾害如山体泥石流和强风暴雨等,环境和时间因素以及人为灾祸也让土楼的建造进化出有方有圆的多样形状,以更好地应对当地环境气候和社会环境。
2 客家土楼建筑文化特征客家文化体系是由中原文化体系分支而来,本就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熏陶,因此在客家建筑中所体现的也是中原汉民族的文化内涵。
战乱和地理环境使得客家人形成聚族而居、自立自强的住宅需求,因此从群落式住宅体逐渐演变成适合客家人聚居的巨型围合建筑,空间联结上使得邻里间能最快进行相互联系,也因此形成紧密的精神联结。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客家建筑文化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的影响而最终呈现出独具客家特色的地域分布特征,也因此形成客家土楼这种结合中原传统文化及南方独有地域特色的融合建筑。
2.1 形态分析客家土楼样式多种多样,根据地势而成形,有圆楼、摘要 客家土楼建筑形制具有强烈的围合性和向心性,这背后体现客家人团结尚祖、天人合一的文化特点。
书店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将客家的文化特色运用到设计中,打造具备客家特色的书店,激活城市传统文化空间的活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现代人的审美特点。
岭南文化研究现状分析

岭南文化研究现状分析作者:何文婷陈瑜林来源:《科教导刊》2017年第11期摘要作为广东省有特色有代表性的期刊《岭南文史》,其对岭南文化研究现状与趋势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方法,对《岭南文史》近三年内容开展研究,结果显示岭南文化研究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当前岭南文化研究者的关注重点主要在于岭南历史和岭南人物方面。
关键词岭南岭南文化岭南文史广东地方文化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4.088Abstract The study analyzed” Lingna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with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It showed that the research of Lingnan culture had achieved some good successes. The history and characters were the most hot topics.Key words Lingnan; Lingnan culture; Lingna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Guangdong; local cultures1 问题的提出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岭南文化研究是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必然要求。
《岭南文史》期刊是专门研究岭南文化的重要期刊,是研究岭南文化的主要学术阵地。
对于岭南文化研究分析,研究者的研究角度众多,如黄明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岭南文化的三次大兼容和三个发展高峰,[1]叶岱夫从人文地理角度分析了岭南文化的区域系统,[2]唐孝祥分析了岭南文化的基本精神,[3]梁凤莲研究了岭南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视界,[4]刘益分析了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
[5]而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岭南文化研究的分析还很少,因此本研究拟采用内容分析,力图通过对《岭南文史》的近几年载文的分析,以期从期刊学术载文的角度,了解岭南文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为相关研究提出有益意见和参考。
客家方言_粄_类词与客家民俗

广东梅县 粄 pan31 ε31
广东兴宁 粄 pan31
广东东莞清溪 粄 pan42
广东深圳沙头角 粄 pan42
广东惠州 粄 pun35
广东龙川老隆 粄 p n34
广东揭西河婆 粄 pan31
广东丰顺汤西 粄 pan53
福建永定下洋 粄 pan53
福建上杭 粄 pan31
①四川成都客家方言材料由兰玉英教授提供 ,泰国曼谷引自陈晓锦《泰国的三个汉语方言 》(未刊稿 ) ,台湾美浓 、苗栗为网上搜得 ,其 余为作者调查 。
[摘 要 ] “粄 ”是客家方言的特色词 。在各地客家方言中 ,其使用有较大程度的一致性和丰富性 ,对外 则显示出较强的排他性 。本文主要从客家方言丰富多彩的“粄 ”类词透视客家的民俗风情 。全文分四部分 : 一 、客家方言“粄 ”的独特性 ;二 、客家方言“粄 ”的一致性 ;三 、客家方言“粄 ”的丰富性 ;四 、“粄 ”与客家的民俗 风情 。
据我们目前所知 ,也有个别非客家方言区 说“粄 ”的 ,如阳江闽语 (音 [ puan31 ] ) 、海南闽语 (音 [ ≠bua325 ] ) ,可能是受客家方言横向渗透的 结果 ,当然也可能是异地存古现象 (福建闽南本 土及广东潮汕均无此说 ) 。
二 、客家方言“粄 ”的一致性
在客家方言内部 ,“粄 ”的使用也有较大程 度的一致性 ,不但客家大本营闽粤赣三省分布 较一致 ,大本营之外的广西 、四川 、海南 、台湾等 地也很一致 ,甚至随客家人的足迹散播到了泰 国 、马来西亚等地 。详见下表 ① : [ 5~10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岭南文化研究现状分析——基于《岭南文史》的内容分析研究

1882017年/第11期/4月(中)岭南文化研究现状分析——基于《岭南文史》的内容分析研究何文婷陈瑜林*(嘉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梅州514015)摘要作为广东省有特色有代表性的期刊《岭南文史》,其对岭南文化研究现状与趋势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方法,对《岭南文史》近三年内容开展研究,结果显示岭南文化研究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当前岭南文化研究者的关注重点主要在于岭南历史和岭南人物方面。
关键词岭南岭南文化岭南文史广东地方文化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7.04.088The Analysis of South of Lingnan Culture Research Status——Based on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Lingnan Literature and History"HE Wenting,CHEN Yulin(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Jiaying University,Meizhou.Guangdong 514015)AbstractThe study analyzed ”Lingna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with content analysis method.It showed that the research ofLingnan culture had achieved some good successes.The history and characters were the most hot topics.Key words Lingnan;Lingnan culture;Lingnan literature and history;Guangdong;local cultures 1问题的提出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岭南文化研究是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研究

总第96期 第4期2023年10月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ocialismNo.4, 2023Serial No.96摘 要: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文化瑰宝,中华非遗既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既是历史的,更是现实的和未来的。
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精神,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以文化交流为纽带,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强大力量,做好统战工作,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如何打造非遗“流动的文脉,传承的薪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将从知识管理、创新创业、科技活化、文化保护、文化交流、产教融合等方面提出保护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世界文明传播互鉴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文化;华侨华人;产教融合;文明互鉴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49(2023)04-0107-06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研究黄 鹏,梁辉荣,袁 彪,黄静瑜(1, 4.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2.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广东 广州 510100;3.中共茂名市委统战部,广东 茂名 525000;)收稿日期:2023-08-16基金项目:中华职业教育社课题《岭南非遗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ZJS-FY-008) 、广东省青少年研究课题(2021-33)、广州市社科规划十四五课题(2022GZGJ164)和广州工商学院横向课题《林栖三十六院非遗文创产品及销售电商平台研发》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黄鹏(1980-)男,湖南资兴人,广州工商学院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冷链产业学院书记、副院长,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高级职业指导师、副研究员,中国知识产权学院客座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创新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梁辉荣(1964-),男,广东河源人,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二级调研员、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港澳和海外统战工作理论广东研究基地副秘书长;袁彪(1970-),女,广东茂名市人,中共茂名市委统战部四级调研员;黄静瑜(1987-),女,广东普宁人,广州工商学院通识教育学院讲师,社会学硕士。
“岭南文化与岭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探索并呼唤“ 岭南学” 这一地域性专学的成立。岭南文化以其独特而深刻 的内涵和 2 O世纪中叶
以来取 得的丰硕 研究成 果 , 已步人 寻求重 大发展 与 实质 性突 破 的关 键 阶段 。本 次研 讨 会抓 住 这
一
良好 机遇 , 次正式 将建 构“ 首 岭南 学 ” 科 体 系提 到议 程 上来 , 志 着岭 南 文化 研 究有 了更 高 学 标
Fb ,08 e . 2 0
( O I L S I N E E IIN) S CA CE C D TO
“ 岭南 文化 与 岭南 学 国际学 术研 讨会 " 述 综
左 老
(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 院, 广东 广州 50 3 ) 16 1
中图分类号: 0 ; 17 G 5 G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0 0— 4 5 20 ) 1 0 3 10 5 5 (0 8 0 — 10—0 3
20 07年 1 月 9日至 1 1 2日,岭 南文化 与岭南 学 国际学术研 讨会 ” 华南 师范 大学 召开 。此 “ 在
次研讨会由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 中心和华南 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来 自国内外高等院校、 研究机构的九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研讨会 , 会议收 到论文五 十余篇 。华南师 范大学校 长王 国健教 授 、 广东 省教 育厅 副厅 长魏 中林 教授 、 中共 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杜新山处长、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规划部林有能主任分别在开幕式 上致辞。 对 岭南文化研 究 的回顾与前 瞻 , 是本 次研讨 会 的 中心议 题 之一 。学 者们 在肯 定 以往 研究 成 绩的基础上 , 全面清理了当前岭南文化研究 中存在的问题 , 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极富建设 性的意见和建议。陈永正 ( 中山大学) 在发言中批评 了时下某些关于岭南文化的流行说法, 认为 某些观念与岭南文化的丰富内涵极不相称 , 并指 出, 岭南文化研究应从“ 摸家底” 文献整理) ( 做 起, 特别要重视培养青年学者整理古籍 的基本功。他还介绍了中山大学整理 、 编纂《 全粤诗》 的 进展情况 , 该书已完成汉到明末部分, 并表示欢迎有志之士积极参与该 书清代部分的整理工作 。 黄仕忠( 中山大学) 认为 , 如果不能拿到第一手资料 , 不依靠原始文献 , 在学术研究中就一定会出 问题 。陈业东 ( 门大学 ) 为 , 门作 为西 方 最早 踏 足 中 国的地 方 , 是 中 国人走 向世 界 的重 澳 认 澳 也 要地区, 有不少有价值的课题值得探讨 ; 门近代文学学会 除了重视本土文化的研究外 , 澳 还将视 野扩大到内地。吴 国钦( 中山大学 ) 指出, 岭南文化研究者须对“ 卖花说花香” 的心态保持必要的 警惕, 应将岭南文化放到与其它地域文化相互参照 的开阔视野下进行综合研究。詹伯慧 ( 暨南 大学) 在回顾了广东几代学者的岭南文化研究历程之后 , 提出两点希望 : 一是岭南文化的内涵、 定 位应在个 案和专 题研究 中予 以关 照 , 二是 学者 应主要从 学理 上来研究 岭南文 化 , 保持 学术 的纯 粹性 。柯汉 琳 ( 华南 师范 大学 ) 出 当前 岭 南 文化 研究 中存 在 描述 有 余 、 指 理论 不 足 的缺 憾 , 应重 视从较高的理论水准上去审视、 阐释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研究需要多学科的支撑和多方面人才的 参与。左鹏军( 华南师范大学) 认为 , 处理好乡邦情怀与通达视野、 感性体悟与理性精神、 经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