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大方鼎简介
中国十大顶级国宝解说词

中国十大顶级国宝解说词后母戊鼎:“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
它不仅是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更被誉为‘镇国之宝’。
其造型雄浑,工艺精湛,展现了商代青铜文化的巅峰。
”四羊方尊:“四羊方尊,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
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但不是最重的。
尊四面肩部铸有4只卷角羊,寓意吉祥、美好。
”三星堆青铜面具:“三星堆青铜面具,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是商代晚期的青铜器。
其形象夸张,风格神秘,展现了古蜀文明的独特魅力。
”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战国时期的打击乐器。
整套编钟共65件,音域广泛,音色优美,展现了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辉煌成就。
”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
剑身修长,剑格两面铸有铭文‘越王鸠浅,自作用剑’。
此剑历经千年而不锈,锋利如初,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长信宫灯:“长信宫灯,西汉时期的青铜器。
造型轻巧华丽,设计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灯火通明,姿态优雅。
它不仅是实用的照明工具,更是精美的艺术品。
”马踏飞燕:“马踏飞燕,又称‘马超龙雀’,是东汉时期的青铜器。
马的形象矫健生动,一只蹄足踏在一只飞翔的燕子背上,展现了骏马奔腾的雄姿。
”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瑰宝。
这些陶俑形象逼真,气势磅礴,展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雄壮气势。
”敦煌莫高窟壁画:“敦煌莫高窟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
这些壁画色彩鲜艳,内容丰富,涵盖了佛教、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兰亭序》:“《兰亭序》,又称《临河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
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这些国宝级文物和艺术品,不仅代表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它们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作者:狡童来源:《醒狮国学》2019年第02期中国青铜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
殷墟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形成了以青铜礼器和兵器为主的青铜文明,达到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39年春天出土于安阳市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青铜鼎,是中国乃至世界青铜器文化中的瑰宝,是青铜铸造史上的璀璨明珠,为“世界之最”。
该方鼎厚重典雅,气势恢宏,通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
关于其重量,世上流行的数字是875公斤,但据近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会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对其进行标准计量测试的结果是,该鼎实重832.84公斤。
这件世界头号大鼎系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此处距以墓室规模宏大、殉葬奴隶之多而闻名的武官村大墓西南隅约80米。
因鼎大得可以作马槽,当地村民便称之为“马槽鼎”。
鼎出土后,因其太重太大,搬运十分困难,人们便想将它锯成几块再外运,但仅锯一足后便锯不断了,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藏起来。
据说消息走漏以后,日本人曾前往搜索未果,便出价70万伪币意欲收购,但村民当时并未将此鼎挖出,而是送出另一件较小的鼎应付,大鼎总算被保留了下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鼎在1946年6月被重新挖出,只是此时已失却一耳。
大鼎出土后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
同年10月底,恰值“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庆典,当地驻军便将宝鼎作为贺寿重礼用专车运抵南京,蒋介石当即指示将大鼎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1948年5月底至6月初,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与故宫博物院在南京联合举办大型展览,该鼎首次公开展出,在社会上引起轰动,连蒋介石也亲赴展厅观赏并在大鼎前留影纪念。
后来,国民党政府在兵败逃离大陆时拟将此鼎也运往台湾,后终因鼎身过重过大而不得不改变了这一主意。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司母戊方鼎资料

司母戊鼎司母戊鼎(原名“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 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
此鼎形制雄伟,832.84千克。
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
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当年村民锯下一只鼎耳,由于历史原因无法找到,现在看到的是后来补铸上去的,成为了一大遗憾。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
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
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
耳侧以鱼纹为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据考证,后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
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1]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
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
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
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
司母戊鼎说明文

司母戊鼎(说明文)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 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75 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铭文用字和当时的甲骨文相同,但是布局奇妙,虽为三字,但更象两字甚或一字,有当时象形装饰性文字意味。
作品字势开阔而笔力浑厚,章法颇具匠心,为此类铭文中难得之精品。
司母戊鼎的发现的传奇故事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当地农民吴希增探寻到的。
自从安阳小屯村发现甲骨文之后,质朴的当地农民逐渐意识到殷墟文物的价值,于是积极参加了探寻文物的活动。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当探杆钻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时候,触及到一个硬物,吴希增将探杆取上来二看,发现坚硬的探头卷了刃,上面还留有绿色的铜锈,他意识到探到宝物了。
按当地规定,探宝不分地界,但探出宝来,宝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宝物售款的一半。
吴希增和吴堵文商定之后,当晚便破土挖宝了。
挖掘工作是秘密进行的,到半夜时分,挖下约10米深,宝物被发现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着整个器物显露出来。
当时,大方鼎的口朝东北,柱足朝西南,横斜在泥土里,大如马槽,但只有一个鼎耳,另一个鼎耳不知去向,人们在泥土中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
估计,它在埋入地下之前,便被击断失落了。
第二天夜里,吴希增组织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他们在洞口上搭了一个架子,用两条粗约五厘米的麻绳,一条拴住鼎耳,一条拴住柱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杆撬起一头并将土填入底部,然后再撬另一头,再用土填起来,用这种办法一点一点地往上抬,当提到六七米时,粗实的绳子突然断裂了。
根据思目戍大方鼎对中国青铜器艺术进行讲解300字

根据思目戍大方鼎对中国青铜器艺术进行讲解300
字
司母戊鼎(后母戊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亦是已发现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
中国青铜器时代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
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
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
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金文。
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补史的作用。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文字以铸成者为多。
凹入的字样,称为阴文,少数文字凸起,称阳文。
后母戊鼎是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
司母戊鼎的简介500字

《司母戊鼎的简介》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认识一个很厉害的东西,叫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可大啦,就像一个超级大的锅。
它是用青铜做的,颜色有点绿,还有点暗。
这个鼎上有很多漂亮的花纹,弯弯绕绕的,可好看了。
司母戊鼎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东西,那时候还没有咱们呢。
据说呀,做这个鼎是为了纪念一个很重要的人。
小朋友们,你们能想象出它有多大吗?
《司母戊鼎的简介》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说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特别重,得好多好多人一起才能抬得动。
它的形状方方正正的,有四条粗粗的腿,站在那里可稳当了。
以前的人们可聪明啦,能做出这么大这么漂亮的鼎。
有个故事,说有个小朋友做梦梦到了司母戊鼎,在梦里和它一起玩耍,可有意思啦。
小朋友们,想不想也做这样的梦呀?
《司母戊鼎的简介》
小朋友们,我再给你们讲讲。
司母戊鼎在博物馆里放着,好多人都去看它。
大家看到它都会很惊讶,哇,这么大的鼎!
它就像一个大英雄,站在那里给我们讲过去的故事。
比如说,它能告诉我们以前的人是怎么生活的,怎么工作的。
小朋友们,等你们长大了,也去看看司母戊鼎好不好?。
中国文物神话故事

中国文物神话故事
中国文物神话故事是指与中国古代文物或文化遗产相关的神话和传说故事。
这些故事通常与历史事件、古代文化、宗教信仰等有关,反映了人们对历史、文化和自然的认知和想象。
以下是一些与中国文物神话故事相关的例子:
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前II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
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32.84千克,是世界上迄今出土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
传说司母戊大方鼎是司母戊妇女的象征,她生育了许多子女,鼎耳是两个大孩子,固定鼎耳,让其他孩子安心捧鼎;三条腿是三个小一点的孩子,鼎足支撑整个大鼎,让大鼎稳稳当当地放好。
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出土于湖北省荆州的望山楚墓群中,剑上刻了八个字,“越王鸠浅,自作用剑”。
专家通过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此剑历时千载而不锈,且具备金属记忆功能。
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以大小和音高为序分为八组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
每个钟均能演奏出美妙的乐曲,而且互不干扰,体现出了先秦乐律学的高度发达。
这些文物神话故事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
赏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
四羊方尊和司母戊鼎哪个最大

四羊方尊和司母戊鼎哪个最大答案:四羊方尊与司母戊鼎相比,司母戊鼎更大。
四羊方尊其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
司母戊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
一、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
商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
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
“商后母戊鼎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
商后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工艺精巧;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
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
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商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2002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二、四羊方尊四羊方尊,商晚期偏早器。
四羊青铜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
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炭河里遗址),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商四羊青铜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千克,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司母戊大方鼎简介
司母戊鼎是中国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安阳市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鼎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的代表作,现藏。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该鼎是商王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中国的鼎文化
为炊食器。
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
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和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
最早的中国鼎被认为是立国重器,它是中国青铜器的杰出代表。
象征着高大、显赫、尊贵的意思。
鼎的尺寸比生活实际大的多,是由于古人认为它是神的尺寸,这也反映鼎一开始是作为一种祭祀的礼器。
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九鼎,像九州”。
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
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
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
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
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
(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简介
司母戊鼎是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安阳侯家庄武官村。
此鼎形制雄伟,832.84千克。
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
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当年村民锯下一只鼎耳,由于历史原因无法找到,现在看到的是后来补筑上去的,成为了一大遗憾。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博物馆。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
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
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
耳侧以鱼纹为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
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
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
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
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
的图案。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亦有人释作“后母毋”,是商王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
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
经测定,司母戊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
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