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戏曲简介

五大戏曲简介
五大戏曲简介

五大戏曲简介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中国戏曲发展史及五大戏曲简介

一、中国戏曲发展史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至今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历程大致如下:

从汉代开始出现具有表演成分的“角抵戏”,至唐朝出现了种类众多的戏曲表演形式,这一时期为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时期。

宋元南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元杂剧,迎来了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至明清,宋元南戏更加成熟与规范,出现了明清传奇,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这是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

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枣京剧。

新兴地方戏的产生──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20世纪初,一批新兴地方戏开始在各地戏曲舞台上出现,包括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它们均由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极为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进入城市后,它们吸收京剧、梆子等老剧种的艺术营养,表演上得以成熟。

二、五大戏曲简介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的脸谱分为十类:红表示忠勇正直、义薄云天、精忠报国、有血性,如、、白白:表示奸诈狠毒、笑里藏刀、工于心计,如、黑:表示刚正、鲁莽、勇猛、粗中有细,如、、黄、蓝(青)、绿、紫、粉红(灰)、金和银。获选进入。

越剧,又叫绍兴戏: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于浙江嵊县的“”,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越剧被列为第一批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着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黄梅戏入选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评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台湾、新疆、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等着名旦角演员。剧目有《宇宙锋》、《梵王宫》、《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对比浅谈

中国戏曲艺术与欧洲歌剧艺术时常被人们并举,两者都是音乐、文学、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体,可以说是古典艺术发展百年之后开出的人类文化奇葩。因为诞生的文化土壤不同,经历的历史进程也有差异,虽然都是有着类似的外在形式,两者却有很多不同点。

从起源来看,中国戏曲有着丰富的来源,先秦俳优的角色表演、汉代百戏的化妆歌舞表演、唐代开始出现的有故事情节的歌舞戏——在宋元趋于成熟的戏曲艺术中以上诸多表演类型的元素的体现,可以视作是历史沿革的表现;但中国戏曲正式成形应以元杂剧的诞生为标志,后

世中国戏曲的发展都以元杂剧的模式为基础,具体内容上有所不同,但整体结构仍是沿袭了元杂剧的规范。元杂剧的诞生与文人的参与息息相关。元朝统治阶级的民族歧视政策使得诸多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汉族知识分子转而投入艺术创作中。这些文人运用自己的音律、文学素养和高才博识,不光定下了结构严整的戏曲规范,更大大扩充了戏曲的题材内容,并通过抒写心灵深处的郁结悲愤,或是隐逸逍遥的种种情态的表现,体现出时代精神与文化心理特点。

相比之下,歌剧的起源相对简单。古希腊的悲喜剧可以说是整个西方戏剧的滥觞。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方世界,艺术思潮的变化带来的是文学、音乐、美术并行的审美变化。在欧洲话剧发展的同时,同一起源的神剧(清唱剧)也悄然诞生。紧咬着文艺复兴的尾巴,歌剧的诞生是艺术家对新的艺术类型的探索;与中国戏曲不同的是,歌剧诞生的主导者不是文学家,而是音乐家。在追求戏剧与音乐结合的过程中,音乐家以更丰满的音乐对古希腊戏剧进行阐释。与元杂剧创作剧本,集曲演绎的方式相反,最早的歌剧创作者是用全新的音乐对固有的希腊神话故事进行讲述。因此,与元杂剧更突出的戏剧文学成就相比,早期歌剧的贡献主要是在音乐上的。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诞生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主导者的不同,使得两者在具体的特征上有了很大的区别。例如,中国戏曲以戏剧为核心,因此角色的划分也是遵照不同角色的特征来进行的。抛开高度的程式化和归纳性来讲,行当的本质仍然是角色特征;到京剧时代丰富完善的生旦净丑行当分工,不同行当有其既定的表演、歌唱方法。而与之不

同,歌剧的角色划分是根据演员声音的特质进行的,不同的声部是由演员天生的音色决定的;与行当分类相似,大的声部分类之下还有更细致的小分类。例如:生角有小生、老生、武生、娃娃生等次级分类,女高音也有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很多时候我们喜欢将西方声部的划分与中国戏曲行当划分进行一一对应,例如:花腔女高音与花旦,抒情女高音与青衣,女中音与老旦。从整个歌剧历史来看,这样的角色区分似乎是有道理的,其实不然。歌剧角色对演员声部的选择与其说是根据角色不如说是遵循审美倾向:巴洛克时代偏好高亢明亮灵巧的声音,因此女主角多是花腔女高音扮演;随时间的发展,特别是步入浪漫主义时期后,观众越来越喜爱戏剧性更强、情绪冲突变化更激励的音乐,因此音色戏剧性更强的抒情女高音和戏剧女高音的角色变慢慢多起来。而在戏曲历史上,除了对行当分类的进一步完善外,行当的选取都是遵循戏剧角色特征,不由观众的偏好决定。这也印证了,戏曲以戏剧为核心,歌剧以音乐为核心的事实。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女中音男中音扮演的角色多是父亲、母亲这样中年乃至老年的沉稳角色——这大约也是将其与老旦老生相提并论的原因——但从音色特质上看,他们与老旦老生迥然不同。中国戏曲的行当中没有中声部和低声部的存在,如果按照声部划分,所有演员都是男高音或者女高音。这或许跟两个艺术形式的演出场地有关:歌剧在封闭式的歌剧院中演出,有建筑的物理拢音效果,中低声部的声音仍然可以清晰地听到;戏曲多在开放的环境中演出,只有高亢的声音才能保证每个观众的欣赏质量。

演出环境的不同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两种不同类型艺术的艺术家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地位的不同。中国戏曲艺人历来处于极低的社会地位:唐代获罪家族的女子会被卖入教坊,学习音乐舞蹈,社会身份归于贱籍;到了明清时期,戏曲艺人甚至被视作与娼妓无异,是“三教九流”中“最下等”的职业。相比之下,西方对音乐家与演员一直有着尊重,音乐家封爵的例子不一而足。然而,虽然遭遇的对待不同,东西方的艺术家都在不同的位置中让各自的艺术形式得到繁荣的发展,这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这没有孰优孰劣的区别,只是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罢了。

有人认为,戏曲与歌剧在受众上也有极大的不同,戏曲主要服务下层人民群众,歌剧主要服务于贵族。笔者认为不能这样简单粗暴地归纳。固然,戏曲起源于民俗,虽然中有文人的参与,但随着汉族文人政治地位的回归,戏曲仍然被视作玩物,再次回到民俗中。但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对戏曲演员的鄙视并不影响戏曲本身作为一种娱乐而深受喜爱,除却一些大家族会自己创办专为自家服务的戏班,很多戏班更是专为皇家服务。而歌剧虽然起源于古希腊戏剧,早期其宗教和哲学意味甚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题材和思想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像至今上演最多的歌剧《卡门》,讲述的故事包涵三角恋、强盗、凶杀,其实是大众热衷的题材。而威尔第的《弄臣》上演之后,报童都能哼唱《女人善变》的唱段,更是说明歌剧曾经一度是全社会的娱乐项目。

如今,古典时代的光辉已经蜕去,我们可以回望两种艺术形式曾经的辉煌。以音乐为主导的歌剧在音乐的发展中逐渐嬗变,音乐的流行化

和戏剧文学性的提升直接导致了音乐剧的诞生。戏曲也有过转型,但因为太过政治化而不太成功。戏曲未来的道路怎样走是值得中国的艺术家们仔细思考的问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