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通风技术研究
基建矿井通风模式的技术研究

风。当局部通风机的吸入量大于全风压供给设置 通 风机 巷道 的风量 时 ,则 部分 由局部 用风 地 点 排
出的污 浊风 流 ,会 再 次经 局部 通 风机 送往 用 风 地
点 , 种情 况称 为 循环 风 。 环 风使 得掘 进 工作 面 此 循 连 续不 断 涌 中 的浓度 越 来越 大 , 成安 全 隐患 , 至 发生 事 造 甚
3 方 案 分 析
要 使 得 上述方 案 可行 ,联 络 巷 中的 局扇 功 率 大小 以及 局扇 的数 量 必须 符合 两 个条 件 ,方 能 不
形成 循环 风 :
44 .0m。4 2煤 层 位 于延 安组 第一 段 , — 是本 区 主采 煤 层 , 度 11~ 63 平 均 厚 度 1. 厚 .5 1.5m, 02 m。含 6 0 4层 夹矸 ,一 般 为 2 3层 ,岩性 为 泥 岩 ,厚 度 ~ ~ 01~ . 一 般 多 为 03 04m, 全 区可 采 的 .5 09 m, 5 .~ . 为 较稳 定煤 层 。本 井 田 4 2煤层 属 于不 易 自燃 一很 —
() 1 联络巷 中局扇总功率大于副井井筒 中局
扇群 的总功 率 。
不形 成循 环 风 的条件 ,可 以从 能量 和 风量 两
方 面进行 分 析 。考虑 到 现场 的 实际情 况 和 操作 的 便捷 性 , 文从 风量 角度 分 析 。 本 当联络 巷 中 的局扇
煤矿矿井通风安全管理及瓦斯防治技术研究

煤矿矿井通风安全管理及瓦斯防治技术研究一、引言煤矿矿井通风安全管理及瓦斯防治技术是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煤矿矿井通风系统的合理设计和科学运行可以有效地保证矿井内空气的新鲜与流通,有效消化和排除矿井中的有害气体,减少火灾和瓦斯爆炸的危险性。
本文将对煤矿矿井通风安全管理以及瓦斯防治技术进行研究。
二、煤矿矿井通风安全管理1.煤矿矿井通风系统的设计与改造煤矿矿井通风系统的设计与改造是保证矿井安全生产和防止瓦斯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首先,需要根据矿井的地质条件、工作面布置和井筒结构等因素,合理选择通风方式和管路设计。
其次,在通风系统中设置适当的风门、风机和风井等设备,确保通风系统的畅通和稳定运行。
另外,还需要进行通风系统的改造和优化,例如增加抽放风量、提高风压和改善风路布局,进一步加强矿井通风的效果。
2.矿井通风管理与运行矿井通风管理与运行是确保通风系统能够持续有效地工作的关键。
首先,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通风调度制度,明确通风控制的职责和权限,划定矿井通风的各个区域和部位,并制定相应的通风规程和管理制度。
其次,需要进行频繁的检查和巡视,保证通风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另外,还需要进行通风效果的监测和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通风系统的运行参数,保证矿井内的气流分布和浓度控制。
1.瓦斯检测与监测技术瓦斯检测与监测技术是煤矿瓦斯防治的关键环节。
瓦斯检测主要是通过仪器设备对矿井内的瓦斯浓度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预警瓦斯超标情况。
常见的瓦斯检测仪器包括瓦斯抽样器、瓦斯仪和瓦斯报警器等。
瓦斯监测则是通过建立瓦斯监测系统,对矿井内的瓦斯分布和浓度进行综合监测和评估,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瓦斯抽放与利用技术瓦斯抽放和利用技术是瓦斯防治的重要手段。
瓦斯抽放是通过设置排放设备,将瓦斯从矿井中抽出并排放到安全地点,以减少矿井内瓦斯的积聚和爆炸风险。
瓦斯利用则是将抽放出的瓦斯用于发电、供热等方面,以实现瓦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煤矿矿井通风安全管理及瓦斯防治技术研究

煤矿矿井通风安全管理及瓦斯防治技术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其开采和利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煤矿生产中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其中煤矿矿井通风和瓦斯防治安全问题是煤矿生产中最为关键的技术难题之一。
本文将对煤矿矿井通风安全管理及瓦斯防治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以期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一、煤矿矿井通风安全管理1.1 煤矿矿井通风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矿井通风系统包括主风机、回风机、支扇等设备,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风机将新鲜空气送入矿井底部,通过巷道和工作面循环,将瓦斯和粉尘带出井口,保持矿井内部空气清新。
通风系统的主要作用是确保矿井内部空气流通,排除有害气体和粉尘,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为确保煤矿矿井通风的安全运行,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通风系统设计、运行管理和设备维护保养。
通风系统设计应根据矿井产量、瓦斯涌出量、矿井深度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参数配置和系统布局。
通风系统的运行管理也至关重要,需要建立健全的运行制度和细致的巡视检查制度,加强对通风设备和巷道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1.3 煤矿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技术研究为提高矿井通风系统的效率和能耗利用,需要进行通风系统优化技术研究。
通过对通风系统进行数值模拟和仿真试验,找出系统的瓶颈和优化空间,对通风参数和系统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提高通风系统的运行效果和资源利用率。
二、煤矿瓦斯防治技术研究2.1 煤矿瓦斯特性及危害分析煤矿瓦斯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天然气体,但其具有爆炸性,一旦积聚到一定浓度就会发生爆炸事故。
煤矿瓦斯事故是煤矿生产中的一大安全隐患,给矿工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煤矿瓦斯防治技术主要包括瓦斯抽放、瓦斯抑制和瓦斯监测等方面。
瓦斯抽放是通过在煤矿井下设置抽瓦斯工作面、瓦斯抽采孔等设施,将瓦斯从煤层中抽放出来;瓦斯抑制是通过注入硅铝灰等物质到煤层中,阻止瓦斯向矿井内部扩散;瓦斯监测是通过设置瓦斯传感器、瓦斯检测仪等设备,对矿井内的瓦斯浓度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瓦斯异常情况。
地下工程施工通风

地下工程施工通风1.地下工程施工环境及通风管理的重要性地下工程施工是指在地下进行的工程建设,如地铁、隧道、地下室等。
由于地下环境的封闭性和容易积聚有害气体,地下工程施工通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通风管理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工人职业病的发生率,还可以保障工程施工的质量和进度。
2.地下工程施工通风管理的法律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施工单位有责任对地下工程施工环境进行有效的通风管理,确保施工环境符合安全生产要求。
施工单位应当制定相应的通风管理制度,配备相应的通风设备,并严格执行通风管理要求。
3.地下工程施工通风管理的现状目前,地下工程施工通风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缺乏足够的通风设备,很多地下工程施工现场通风设备不足,导致工人长时间处于封闭环境中,容易中毒或出现其他健康问题。
二是通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很多施工单位对通风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相关制度和规范未能得到有效执行。
三是施工现场通风监管不到位,监管部门对地下工程施工通风管理的监督和检查不够严格,导致一些施工单位存在违规现象。
4.地下工程施工通风管理的措施和建议为了改善地下工程施工通风管理的现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和建议:- 增加通风设备投入:施工单位要加大对通风设备的投入,确保施工现场通风设备齐全,保证施工现场通风良好。
- 完善通风管理制度:施工单位要制定完善的通风管理制度,明确通风管理的责任人、管理程序和工作要求,确保通风管理得到有效执行。
- 加强通风监管: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地下工程施工通风管理的监督和检查,建立健全的通风管理监管机制,严厉打击违规行为,保障施工环境的安全与卫生。
- 进行通风技术培训:对施工人员进行通风技术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通风管理意识和技能,保障其在施工现场的安全。
5.地下工程施工通风管理的案例在某地铁隧道施工现场,由于通风设备不足,施工人员在隧道内长时间作业,导致多名工人中毒,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
经调查发现,施工单位未能严格执行通风管理制度,导致了上述事件的发生。
地下车库建筑的通风排烟和消防设计研究

地下车库建筑的通风排烟和消防设计研究摘要: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
为解决停车方面的问题,建筑设计工作者要优化地下车库建筑设计,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环境生态方面的需求,重点做好通风排烟和消防设计,消除地下车库设计方面的安全隐患问题。
因此,要探讨地下车库火灾的成因,通过做好地下车库的使用设计及消防安全管理,提高地下车库综合设计的质量。
基于此,文章就地下车库建筑的通风排烟和消防设计要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地下车库;通风;排烟;消防引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大量新建了与各种功能的大楼配套的汽车库,且大多都为地下停车库,因此在汽车库的防火设计中,应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全局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采用先进的防火与灭火技术,做到确保安全、方便使用。
目前我们国家的防火经验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故需要设计人员建立起统一化的管理、设计标准,通过评估出通风排烟设计的重点,确定造成地下车库火灾的实际因素,提高防火排烟设计的有效性。
一、地下车库火灾隐患及其特性造成地下车库火灾隐患的因素较多,在相关风险评价报告中发现,风机房线路、强电机、弱电机以及控制室中的线路老化、损坏是地下车库的重要危险源。
目前,地下车库的火灾特定如下:首先,地下车库的入(出)口数量相对较少,大多数汽车处于一个封闭的环境当中,其自然通风效果较差、泄压面积小,如果过程中车库出现火灾,地底的烟气、灰尘、热量、可吸入颗粒无法及时排出,致使车库内的温度不断升高[1]。
其次,车库的能见度相对较低,这对人员疏散、消防支持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挑战,如果车辆的燃油、合成装饰出现载荷,可能会导致燃油箱在持续热辐射的过程中出现燃烧现象,诱发爆炸问题。
同时,地下车库车辆的相对密集,疏散库困难度相对较高,而这一问题势必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二、地下车库建筑的通风排烟设计措施当建筑内发生火灾时,烟气的危害非常严重,设置防排烟系统的作用是将火灾产生的烟气及时排除,防止和延缓烟气扩散,建筑火灾烟气控制分为防烟和排烟两个方面,防烟采取自然通风和机械加压送风的形式;排烟则包括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两种。
对矿山通风系统技术改造的研究

表 2 风 井 方 案 可 比工 程 量 及 投 资 比 较 表
该 矿 属 于 小 型矿 井 , 三 条 井筒 断 面 均偏 小 , 通 风 断 面 过 小 严 其 其
重 制 约矿 井 生产 能 力 的提 高 。 能 满 足 矿 井 安 全 生 产 的 需 要 , 以通 不 所
1 矿 井 系统 概 述 该 矿 井通 风 方式 为 中央 并 列 式 , 风 方 法 为抽 出 式 。 主 , 斜 井 通 副
为主要进风 井, 皮带斜井为辅助进风井 , 风井 为回风井。矿井主要进 风 井 2个 主斜 井 ,30 , 1 mz副斜井 ,31 , 1 .m 辅助进 风 井 1个 : 皮带 斜 井 ,O2 。矿 井回风井 1个 : 1 .m2 风井 , mz 因进 、 85 。 回风 井垂 高较 小 , 差 变化不大 , 温 自然 风压 对 矿 井 常 年 总 进 风 量 的 影 响 变 化 不 大 , 主 要 通 风 机 的 风 压 完 全 能 克 服 自然 风 压 的 影 响 。 矿 井 总 进 风 量 :
312 缺 点 ._
①井筒不装备提升设备 , 东采区辅助运输较困难。 ②井筒施工技术水平要求高, 井筒施工速度慢。 ③井筒装备及管路安装相对困难 。
32 方案 二 . 321 优 点 ..
安全 出口。该 方案将 东翼采 区划分为一个水 平 , 该回风井前期 与皮 带 大 巷 沟 通 形 成 通 风 系 统 , 期 待 回 风 大 巷 建 成 后 , 回 风 大 巷 沟 后 与
单, 涌水量较 小, 完全可 以进行井筒建设。 22 回 风 立 井 方 案 选 择 .
矿井通风智能化设计与技术研究

矿井通风智能化设计与技术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矿井通风智能化技术也得到了广泛推广,这种技术已经应用于多个领域中,如智能装备及通风网络解算等。
本文针对矿井通风智能化系统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两种解决思路及方式,同时指出了該项技术的发展趋势:以“互联网+”技术及现代矿山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实现该系统的无人化及自动化管理。
标签:矿井通风;智能化技术;互联网+1 对矿井通风智能化重要性进行分析在矿井工作环境中,矿井通风是确保矿井安全性的重要方式。
在矿井生产期间,必须将地面空气连续不断的输入到矿井下,以保障工人可以正常呼吸,同时也稀释了矿井中的有害气体及矿尘。
只有有效控制矿井中的风流,才能防止出现瓦斯及煤尘爆炸事故的发生。
在较大的矿机系统中,一般存在成百上千风道构成的通风系统。
当地面环境、推进工作面以及设备发生变化以后,风道的风阻以及自然风压都会产生变化。
国内外学者都在研究矿井通风理论、技术以及应用,不但,在矿井通风状态识别以及自动调控领域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和现代物联网技术也得到了推广,并被应用到了多个领域中,与此同时,矿山物联网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在矿井工作的多个环节安装了传感器,如环境监测、人员定位方面以及故障诊断等。
通过安装的传感器,管理人员可以随时了解工作情况。
截止到目前,已经出现了万兆工业以太网,同时也完成了井下4G基站的铺设工作。
不过,目前还没有研发出完整的智能化矿井通风系统。
如果利用矿山物联网技术以及智能设备实现通风系统的智能化以及自动化,可以大大提高矿井生产的效率,也提高了矿井工作的安全性。
2 矿井通风智能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对于矿井通风智能化技术而言,其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网络解算而言,其是完成的通风系统优化、分析以及调控的基础。
早在1936年时,Cross H就提出了流体网络分析方法,从此以后,科研工作人员利用数值计算的方式及图论理论来处理矿井自然分风问题。
李楼铁矿500万t工程井下基建通风技术研究

35m 平 被 罐 桶 封 口盘 堵 住 , 断 了 风 流 导 致 2 水 隔
污风无 法排 出 , 下作 业环 境 恶 劣 , 致 一45m水 井 导 2
平 1 脉 、2 穿 脉 、 4 5~ ~ 0 I 平 斜 坡 道 0穿 1 _ .2 4 0I 水 T
张立新 (9 0 ) 男 , 1 8一 , 博士 , 副主任 ,3 40安徽省霍邱县。 270
工程 顺利进 行 , 从理 论和 实践 上对 李楼铁 矿矿 井基 建过 程 中存 在 的通 风技 术 问题进 行 了研 究 , 出 提
了基 建 时期 井下通风 技 术方案 并加 以实施 和调 整 改进 , 达到预 期 效果 , 5 0万 t 为 0 工程 项 目的安 全 顺利 实现 创造 了有 利条 件 。
柱 的二 步 回采 方 案 。一 步 采 时 隔 一采 一 , 后 用 采
程已投入生产 , 年可实现产值 15亿元以上。二期 . 采选规模 5 0 ta项 目 0 万 / , 建设总投资约 l. 亿元 , 67
建成 后将 成为 国内地 下 黑 色金 属 矿 山 中规模 大 、 装
胶结 充填 。待充 填 体 达 强度 后 再 回采 二步 矿块 , 二 步采 矿块顶 、 部用胶 结充 填 , 底 中间部分 用分级 尾砂 充填 。
4 8. 5 m。 6 7 /s
,
1 1 开拓 系统 .
新鲜 风 流 由 1 副 井 、 助 斜 坡 道 进 入 辅
李楼 铁矿 50万 t 程项 目采 用 竖 井及 辅 助 斜 0 工
井 下各工 作 面 , 洗工作 面后 的污 风通 过 回风巷道 、 清 两 翼 的南 北 风井排 出地表 。
表 1 李楼铁矿 开拓 系统各 井筒参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与市场 技术研发 2013年第20卷第12期
地下通风技术研究 王 记 (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三明353300) 摘要:介绍地下通风系统的组成,并以沈阳地铁松山站和钱家营矿井巷道通风工程为例,说明地下通风技术研究的重 要性,以期对同行业者能够起到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地下通风系统;地铁;矿井;通风技术 doi:10.3969/j.issn.1006—8554.2013.12.051
0引言 地铁通风空调系统地铁车站及区间隧道是狭长的地下建 筑,除各车站出入口、送排风口与外界相通外,基本上与外界隔 绝。由于列车运行及大量乘客的集散,地铁环境具有如下特 点:列车运行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被带入车站;列车设备的运 行产生的噪声不易消除,对乘客造成很大影响;地铁列车运行 时产生活塞效应,若不能合理利用,易干扰车站的气流组织,影 响车站的负荷;地层具有蓄热作用,随着运营时间的增加,地铁 系统内部的温度会逐年升高;当发生火灾事故时,将导致环境 恶化,不易救援。 1地下通风系统 地铁通风系统一般分为开式系统、闭式系统和屏蔽门式系 统。根据使用场所不同、标准不同又分为车站通风空调系统、 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和车站设备管理用房通风空调系统。开式 系统是应用机械或活塞效应的方法使地铁内部与外界交换空 气,利用外界空气冷却车站和隧道。这系统多用于当地最热月 的月平均温度低于25℃,且运量较少的地铁系统。 1.1 活塞通风 当列车的正面与隧道断面面积之比(称为阻塞比)>0.4 隧道中速度,‘形成负压,由此产生空气流动。利用这种原理通 风,称之为活塞效应通风…。活塞风量的大小与列车在隧道内 的阻塞比、列车行驶速度、列车行系气流经隧道的阻力等因素 有关。利用活塞风来冷却隧道需要与外界有效交换空气。因 此,对于全部应用活塞风来冷却隧道的系统来说,应计算活塞 风井的间距及风赶时井断面尺寸,使有效换气量达到设计要 求。实验表明:当风井间距<300 m、风道的长度在25 m以内、 风积>10 m 时,有效换气量较大。在隧道顶上设风口效果更 好。由于设置许多活塞风井对大多数城市来说都是很难实现 的,因此全“活塞通风系统”只有早期地铁应用,现今建设的地 铁多设置活塞通风与机械通风的联合系统。 1.2机械通风 当活塞式通风不能满足地铁除余热的要求时,要设置机械 通风系统。根据地铁系统的实际情况可在车站与区间隧道分 别设置独立的通风系统。车站通风一般为横向排风系统;区间 隧道一般为纵向的送排风系统。这些系统应同时具备送排功 能。区间隧道较长时,宜在区间隧道中部设中间风井。对于当 地气温不高,运量不大的地铁系统,可设置车站与区间连成一 起的纵向通风系统,一般在区间隧道中部设中间风井,但应通 过计算确定。 1.3 闭式系统 使地铁内部基本上与外界大气隔断,仅供给满足乘客所需 的新鲜空气量。车站一般采用空调系统,而区间隧道的冷却是 借助于列车运行的“活塞效应”携带一部分车站冷风来实 现 。这种系统多用于当地最热月的月平均温度高于25%, 且运量较大、高峰时问内每小时的列车运行对数和每列车车辆 数的乘积>180的地铁系统。 1.4屏蔽门系统 在车站的站台与行车隧道间安装屏蔽门,将其分隔开,车站安 装空调系统,隧道用通风系统(机械通风或活塞通风,或两者兼 用)。若通风系统不能将区问隧道的温度控制在允许值以内时,应 采用空调或其他有效的降温方法。车站成为单一的建筑物,它不 受区间隧道行车时活塞风的影响。车站的空调冷负荷只需计算 车站本身设备、乘客、广告、照明等发热体的散热,及区间隧道与 车站间通过屏蔽门的传热和屏蔽门开启时的对流换热。 2地下通风系统的应用实例 2.1地铁车站通风实例 沈阳地铁二号线工程松山路站主体结构为二层三跨岛式 站台车站,车站结构总长150 m,有效站台长118 m。车站标准 段总宽度为20 m,有效站台宽度12 m。因该地区施工条件开 阔,该站采取明挖法施工。由于黄河北大街上的松山路站地处 沈城交通繁华地区,行经车流量很大。施工期间,将对位于车 站西处的黄河北大街上的机动车道加宽,还将对其附近的交通 进行临时改流。施工虽然会占用部分机动车道,但不会对车辆 正常通行造成影响 。届时,途经松山路站附近的黄河北大街 机动车道预计将由目前的双向8车道临时改为双向6车道。 工程地质的概况是沈阳位于辽东山地与辽河平原的交接地带。 沈阳城区北东~东南与天柱山、辉山坡麓相连,西北~西南与 辽河冲积平原相接。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其高程一般在 40—60 m之间。浑河自东部山区流向西部平原的出口处,将 大量的碎屑物沉积下来,在宏观上形成东窄西宽、东高西低如 同扇面状的浑河冲洪积扇。地貌成因类型属河流侵蚀堆积地 貌。微观形态为低漫滩、高漫滩、浑河新扇、浑河老扇。根据钻 探资料,按成因可分为人工填土层、冲淤积土层、残积土层。基 岩为白垩系上统碎屑沉积岩。水文地质概况:本区段地下水类 型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赋存在中粗砂、砾砂及圆砾 层中,主要含水层厚度20.9—32.2 m,单井单位涌水量 技术研发 TECHNoL0GY AND mRKET 673.49~430.49 m /d,属水量丰富区。出入口通道与通风设 计,松山路站共有3个}lJ入口和2个风道,采用明挖法施工。 一号风道的结构型式为单层三跨和单层双跨框架结构 ,二号 风道采用双层三跨和单层双跨结构形式。风道三跨框架结构 中间设2排立柱,双跨结构中间设中隔墙。出入口均采用单层 单跨矩形框架结构型式。各出入口通道和风道与车站主体结 构的连接处设变形缝。 2.2矿井巷通风实例 钱家营矿业分公司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钱家营镇,地 理坐标为北纬39。33 ,东经118。28 。位于华北平原,属于平原 地区,地势平坦,没有高山及丘陵。井田范围内有北阳庄、林子 里、小屯、钱家营等村庄,井田西南有工人家属居住区,距工业 广场约3 km。矿区内有铁路与京山线古冶车站和林西矿业有 限公司接轨,铁路交通方便有公路干线通过井田,公路交通十 分方便,属京、津、唐三角区,距北京、天津均为100 km。根据开 滦矿务局地震办公室1991年5月31日提供的《钱家营矿区地 震基本烈度评定报告》 ,钱家营矿区地震基本烈度为七度。 井田内有沙河、老牛河。基盘地层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石灰 岩 。煤系地层总厚度约为500 m。含煤十几层,煤层总厚达 19.79 m,含煤系数3.96%,地层特征与开平煤田其他井田基本 相同,现由老至新,从煤系的基盘~奥陶系中统描述如下:奥陶 系中统马家沟组(O:):本组为岩性单调、质纯的碳酸盐相沉 积。以厚层状,灰褐~淡玖瑰色豹皮状灰岩为主,夹白云岩和 薄层状白云质灰岩。后者多赋存在本组地层的上部。井田内 共四个钻孔揭露了该层,最厚达95.53 m。根据岩芯观察其顶 部大约40 m以浅部分属古风化壳,最顶部约2O m风化程度甚 强,常具黄褐色斑状杂色,向下逐渐减弱。裂隙中见有浅灰杂 色铝土岩充填,系属石炭系中统G层铝土岩沿裂隙填入的堆积 物。本组厚度约300 m。 2.3 通风技术措施要求 1)开拓巷道内风筒吊挂要平直,做到环环必吊,风筒无破 口,无死弯,风筒接口要严,不得接反茬,风筒距迎头不>10 m, 当遇煤或有瓦斯时,风筒口距迎头不>5 m。迎头100 rfl以内 可以使用直径600 mm的胶质风筒。爆破后对损坏的风简要及 时更换与修补 。 2)开拓工作面必须坚持使用隔爆性能良好的电器设备,并 Vo1.20,No.12,2013 实行电器设备个人包机制、挂牌制。凡进入工作面的电器设 备,必须用风电闭锁保护,否则不得使用。 3)施工工作面的局扇必须24 h连续运转,并指定专人负 责(或兼职司机),并且挂牌管理。局扇需停电检修时,必须扦 停电票,任何人不得随意停局扇。 4)因故停风巷道施工人员不准入内,并在入口处打好栅 栏,写清“里边无风,禁止入内”字样。 5)施工工作面范围内的通风设施前后5m内无杂物、无积 水和无淤泥,不准破坏通风设施和敞风门。 6)主风机停电,备用风机开启时不允许施工。主、备风机 同时掉电时,复电后应人工开启主风机。 3结语 本文简要介绍了地下工程通风系统的技术措施,并以沈阳 地铁松山站和钱家营矿井巷道通风工程为例说明地下通风的 重要性。地铁车站埋深较浅,通风系统与各出人口通道和车站 主体结构的连接处应设变形缝,以保证人员安全和通风顺畅; 矿井通风则要求更为严格,风筒吊挂要平直、无破口、无死弯、 接口要严,以保证人员安全,并排除瓦斯等有害气体。地下通 风技术必须加以深入研究,以保证人们生命的安全,减低施:[ 风险。地下通风技术亦应从机械阶段发展到计算机智能阶段, 以期更好地保证地下建筑工程施工和生产运营安全。 参考文献: [1]施仲衡.地下铁道设计与施工[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7. [2] 夏明耀,曾进伦.地下工程设计施工手册[M].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 陈志龙,王玉北.城市地下空间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 出版社.2005. [4]傅冰俊.国际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动向[J].探矿工程, 2007(7):28—30. [5] 徐岩,赵文,李慎刚.地铁建设中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分 析[J].工程勘察,2007(7):11—14. [6] 陈康能.地铁的发展及其盾构施工环境岩土工程问题 [J].山西建筑,2010,36(10):322—323. [7] 刘建航.上海地铁施工与邻近建筑施工的环境保护技术 (上)[J].上海建设科技,1999(2):11—14.
(上接第92页) 区间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继电保护系统软件设计要满足用 户个性化需求,正确设计处理结构和算法,设计原则既要容易 操作又要提高运行效率。科学合理编写代码,及时发现测试过 程中的问题,数据输入和输出要保持一致,建立健全系统自查 自修功能,保证软件系统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3.4逐步提高安装人员素质,做好安全检查工作 要不断提高技术工人的综合素质,加大专业技能的培养, 增强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严格按操作程序安装装置,保证装置的合理安装。特别是继电 保护装置技术含量要求比较高,发展和更新速度快,这就需要 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定期委派员工去参加学习和考察,真正提 高员工专业水平。监督部门要严把质量关,定期开展全面安全 94 检查工作,针对检查项目逐步细心检查,一旦发现问题立即整 顿处理,确保设备没有安全隐患,为继电保护的安全运行奠定 基础。 4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安全可靠性对35 kV变电 站的自动化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必须不断提高安装人员素 质,做好安全检查工作;提高软件设计水平,保证软件正常运 行;革新继电保护技术,加大创新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继电 保护装置做到高效、安全、可靠的运行。 参考文献: [1] 暴瑞.35 kV变电站微机继电保护浅析[J].民营科技, 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