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基本不等式

证明基本不等式

证明基本不等式

引言

基本不等式是初中数学中最重要的不等式之一。它是数学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定理,也是高中数学和大学数学的基础。本文将详细介绍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定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对于任意正整数 $n$ 和$n$ 个正实数 $a_1,a_2,\cdots,a_n$,有以下不等式成立:

$$\frac{a_1+a_2+\cdots+a_n}{n}\geq\sqrt[n]{a_1a_2\cdots

a_n}$$

即算术平均数大于等于几何平均数。

证明过程

为了证明基本不等式,我们需要用到以下两个引理:

引理 1:对于任意正实数 $x$ 和 $y$,有以下不等式成立:

$$\sqrt{xy}\leq\frac{x+y}{2}$$

引理 2:对于任意正整数 $n$ 和 $n$ 个正实数 $a_1,a_2,\cdots,a_n$,有以下不等式成立:

$$\sum_{i=1}^{n}(a_i-\bar{a})^2\geq0$$

其中 $\bar{a}$ 表示这些实数的算术平均值。

现在我们来证明基本不等式。

证明 1:当 $n=2$ 时,基本不等式成立。

这是显然的,因为对于任意两个正实数 $a$ 和 $b$,有:

$$\frac{a+b}{2}\geq\sqrt{ab}$$

证明 2:假设当 $n=k$ 时基本不等式成立(其中 $k\geq2$),即对于任意正整数 $k$ 和 $k$ 个正实数 $a_1,a_2,\cdots,a_k$,有以下不

等式成立:

$$\frac{a_1+a_2+\cdots+a_k}{k}\geq\sqrt[k]{a_1a_2\cdots

a_k}$$

现在我们来证明当 $n=k+1$ 时基本不等式也成立。

考虑任意正整数 $k+1$ 和 $k+1$ 个正实数

$a_1,a_2,\cdots,a_{k+1}$。令:

$$A=\frac{a_1+a_2+\cdots+a_k}{k}$$$$B=\frac{a_{k+1}}{1}$$

则有:

$$\frac{a_1+a_2+\cdots+a_{k+1}}{k+1}=\frac{kA+B}{k+1}=\frac{ kA+(k+1)B-B}{k+1}=A+\frac{(B-A)}{k+1}$$

根据引理 1,有:

$$\sqrt{kAB}\leq\frac{kA+B}{2}=A+\frac{(B-A)}{2}$$

即:

$$kB+2\sqrt{kAB}-2kA\leq B$$

移项得:

$$kB-B\leq2k(A-\sqrt{kAB})$$

因为 $B>0$,所以有:

$$k\left(1-\frac{A}{\sqrt{kAB}}\right)\leq1$$

即:

$$1-\frac{A}{\sqrt{kAB}}\leq\frac{1}{k}$$

两边同时平方,得:

$$\frac{(A-\sqrt{kAB})^2}{kAB}\leq\frac{1}{k^2}$$ 根据引理 2,有:

$$(a_1-A)^2+(a_2-A)^2+\cdots+(a_k-A)^2+k(B-\sqrt{kAB})^2\geq0$$

展开得:

$$a_1^2+a_2^2+\cdots+a_k^2+kB^2-k(A+B)\sqrt{kAB}-kA^2-2kB^2+4kAB-4AkB+Ak^3-3Ak^2+3Ak+A-

B(k+1)A+B(k+1)\sqrt{kAB}\geq0$$

将 $B=\frac{a_{k+1}}{1}$ 和

$A=\frac{a_1+a_2+\cdots+a_k}{k}$ 带入上式,得:

$$(a_{k+1}-A)^2+k(A-\sqrt{kA\times a_{k+1}})^2+(kB-

a_{k+1})^2-k(A-B)^22^{(n-3)/n}\geq0$$

因为 $n=k+1$,所以有:

$$(a_{k+1}-

\frac{a_1+a_2+\cdots+a_k}{k})^2+k(\frac{a_1+a_2+\cdots+a_k}{ k}-\sqrt{\frac{a_1a_2\cdots a_{k+1}}{k}})^2+(k\frac{a_{k+1}}{k}-a_{k+1})^2-k(\frac{a_1+a_2+\cdots+a_k}{k}-

\frac{a_{k+1}}{1})^22^{(n-3)/n}\geq0$$

展开得:

$$\sum_{i=1}^{n}(a_i-\bar{a})^2\geq0$$

因此,当 $n=k+1$ 时基本不等式也成立。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证明了基本不等式的正确性。基本不等式在数学分析和应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数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基本不等式证明过程

基本不等式证明过程 一、引言 基本不等式是高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是解决不等式问题的基础。本文将详细介绍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二、基本不等式的定义 在高中数学中,我们通常将两个正数a和b的平方和表示为a²+b²,而(a+b)²则表示它们的平方和加上2ab。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公式: (a+b)² = a² + 2ab + b²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和b,都有以下不等式成立: (a+b)² ≥ 4ab 这就是基本不等式。

三、证明过程 1. 将(a+b)²展开 首先,我们需要将(a+b)²展开,得到以下结果:(a+b)² = a² + 2ab + b² 2. 将2ab移到左边,并化简 接下来,我们将2ab移到左边,并进行化简: (a+b)² - 4ab = a² - 2ab + b² (a-b)² ≥ 0 由于平方永远大于或等于0,所以最后一步成立。 3. 化简左边表达式 现在我们需要化简左边的表达式: (a+b)² - 4ab = (a-b)² + 4ab - 4ab (a+b)² - 4ab = (a-b)²

4. 得出结论 由于(a+b)² ≥ 0,所以(a-b)² ≥ 0。因此,我们得出结论: (a+b)² ≥ 4ab 这就是基本不等式。 四、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基本不等式在高中数学中非常重要,它可以用于解决各种不等式问题。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它来证明以下结论: 对于任意三角形ABC,有以下不等式成立: AB² + AC² + BC² ≥ 4S² 其中S表示三角形ABC的面积。 证明过程如下: 1. 将三角形ABC分为四个小三角形:ABD、ACD、BCE和BDE。

不等式证明的几种方法

不等式证明的几种方法 1.直接证明法 直接证明法是最常用的证明方法之一、该方法是通过运用数学定义、 公理和已知条件,直接推导出要证明的不等式。例如,要证明 a+b≥2√ab,我们可以通过平方两边的方式将不等式变形为(a-b)^2≥0 的形式,再通过数学运算的方式得出结论。 2.反证法 反证法是常用的证明方法之一,尤其适用于不等式证明。该方法是先 假设要证明的不等式为假,然后通过推导得出与已知条件矛盾的结论,从 而证明所假设的不等式为真。例如,要证明3√ab≥2(a+b)不成立,我们 可以先假设不等式成立,然后通过运算推导出与已知条件不符的结果。由 此可知,不等式不成立。 3.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适用于一类特殊的不等式,即对于其中一自然数n,当 n=1时不等式成立,且当n=k时不等式成立,则当n=k+1时不等式也成立。通过反证法证明。例如,要证明n^2<2^n,首先当n=1时,不等式成立。 假设当n=k时,不等式也成立,即k^2<2^k成立。我们需要证明当n=k+1时,不等式也成立,即(k+1)^2<2^(k+1)成立。通过反证法推导出与已知 条件矛盾的结果,即可证明不等式成立。 4.几何法 几何法可以通过将不等式转化为几何问题来证明。例如,要证明 a^2+b^2≥2ab,可以将不等式转化为平面上两点的距离的问题。通过建立

几何模型,可以直观地看出不等式成立的原因。例如,可以将两个正方形 的面积进行比较,或者使用勾股定理来解决问题。 5.代数方法 代数方法是通过将不等式转化为代数方程或函数的性质来证明。例如,要证明3a^2+3b^2+2c^2≥4ab+4bc+4ca,可以通过将不等式整理为一个二 次函数的形式,然后通过对函数进行研究来得出结论。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不等式证明方法,其中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适用 范围和优势。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的题目和情况选择合适的证明方法 可以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技巧

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技巧 证明方法有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放缩法、数学归纳法、反证法、换元法、构造法等。作差比较法:根据a-b>0↔a>b,欲证a>b,只需证a-b>0。换元法:换元的目的就是减少不等式中变量的个数,以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1不等式证明方法 比较法 ①作差比较法:根据a-b>0↔a>b,欲证a>b,只需证a-b>0; ②作商比较法:根据a/b=1,当b>0时,得a>b;当b>0时,欲证a>b,只需证a/b>1;当b<0 时,得 a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要注意两步一结论。 在证明第二步时,一般多用到比较法、放缩法和分析法。 反证法 证明不等式时,首先假设要证明的命题的反面成立,把它作为条件和其他条件结合在一起,利用已知定义、定理、公理等基本原理逐步推证出一个与命题的条件或已证明的定理或公认的简单事实相矛盾的结论,以此说明原假设的结论不成立,从而肯定原命题的结论成立的方法称为反证法。 换元法 换元的目的就是减少不等式中变量的个数,以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常用的换元有三角换元和代数换元。 构造法 通过构造函数、图形、方程、数列、向量等来证明不等式。 2基本不等式 基本不等式是主要应用于求某些函数的最值及证明的不等式。其表述为:两个正实数的算术平均数大于或等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在使用基本不等式时,要牢记“一正”“二定”“三相等”的七字真言。“一正”就是指两个式子都为正数,“二定”是指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和或积为定值,“三相等”是指当且仅当两个式子相等时,才能取等号。 一、常用基本不等式 我们先来看几种平均数:

不等式的性质与证明方法

不等式的性质与证明方法 不等式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种数对关系,描述了数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在不等式中,我们关注的是不同数值之间的相对大小,而不是它们的 具体数值。本文将介绍不等式的一些基本性质以及一些常用的证明方法。 一、不等式的性质 1. 传递性 在不等式中,如果a>b,且b>c,那么有a>c。这个性质叫做不等式的传递性。传递性是不等式证明中常用到的性质,可以通过多次使用 传递性来推导出一些复杂的不等式。 2. 反身性 在不等式中,对于任何一个数a,都有a≥a。这个性质叫做不等式 的反身性。即一个数总是大于等于自身。 3. 反对称性 在不等式中,如果a≥b且b≥a,那么有a=b。这个性质叫做不等式 的反对称性。反对称性表示如果两个数既大于等于彼此又小于等于彼此,则这两个数应该相等。 4. 加法性和减法性

在不等式中,如果a≥b,那么有a+c≥b+c;如果a≥b,那么有a-c≥b-c。这个性质叫做不等式的加法性和减法性。加法性和减法性表示在不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常数,原不等式的大小关系仍然成立。 5. 乘法性和除法性 在不等式中,如果a≥b且c>0,那么有ac≥bc;如果a≥b且c<0,那么有ac≤bc。这个性质叫做不等式的乘法性和除法性。乘法性和除法性表示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一个正数(或负数),原不等式的大小关系仍然成立,但需要注意,当乘或除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会颠倒。 二、证明方法 1. 直接证明法 直接证明法是最常见的证明方法之一,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对不等式进行一系列的推导和化简,最终直接得出结论。例如,对于不等式a+b≥2√(ab),可以利用乘法性、加法性和反身性进行证明。 2. 对偶证明法 对偶证明法是一种证明方法,通过将不等式中的符号进行翻转,然后利用已知的性质或定理进行证明。例如,对于不等式a+b≥2√(ab),可以对偶后得到4ab≥(a+b)²,然后再利用乘法性和加法性进行证明。 3. 数学归纳法

证明基本不等式

证明基本不等式 证明基本不等式 引言 基本不等式是初中数学中最重要的不等式之一。它是数学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定理,也是高中数学和大学数学的基础。本文将详细介绍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定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对于任意正整数 $n$ 和$n$ 个正实数 $a_1,a_2,\cdots,a_n$,有以下不等式成立: $$\frac{a_1+a_2+\cdots+a_n}{n}\geq\sqrt[n]{a_1a_2\cdots a_n}$$ 即算术平均数大于等于几何平均数。 证明过程

为了证明基本不等式,我们需要用到以下两个引理: 引理 1:对于任意正实数 $x$ 和 $y$,有以下不等式成立: $$\sqrt{xy}\leq\frac{x+y}{2}$$ 引理 2:对于任意正整数 $n$ 和 $n$ 个正实数 $a_1,a_2,\cdots,a_n$,有以下不等式成立: $$\sum_{i=1}^{n}(a_i-\bar{a})^2\geq0$$ 其中 $\bar{a}$ 表示这些实数的算术平均值。 现在我们来证明基本不等式。 证明 1:当 $n=2$ 时,基本不等式成立。 这是显然的,因为对于任意两个正实数 $a$ 和 $b$,有: $$\frac{a+b}{2}\geq\sqrt{ab}$$ 证明 2:假设当 $n=k$ 时基本不等式成立(其中 $k\geq2$),即对于任意正整数 $k$ 和 $k$ 个正实数 $a_1,a_2,\cdots,a_k$,有以下不

等式成立: $$\frac{a_1+a_2+\cdots+a_k}{k}\geq\sqrt[k]{a_1a_2\cdots a_k}$$ 现在我们来证明当 $n=k+1$ 时基本不等式也成立。 考虑任意正整数 $k+1$ 和 $k+1$ 个正实数 $a_1,a_2,\cdots,a_{k+1}$。令: $$A=\frac{a_1+a_2+\cdots+a_k}{k}$$$$B=\frac{a_{k+1}}{1}$$ 则有: $$\frac{a_1+a_2+\cdots+a_{k+1}}{k+1}=\frac{kA+B}{k+1}=\frac{ kA+(k+1)B-B}{k+1}=A+\frac{(B-A)}{k+1}$$ 根据引理 1,有: $$\sqrt{kAB}\leq\frac{kA+B}{2}=A+\frac{(B-A)}{2}$$ 即:

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

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 目标认知 学习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证明依据是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实数的性质,以及一些基本的不等式及不等式定 理,掌握不等式的证明方法:①比较法;②分析法;③综合法;④反证法;⑤放缩法; 2、感受与理解不等式的证明过程,能够进行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理解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的过程、 方法,找出证明规律. 3、通过不等式的证明,及诸多方法的使用,感受数学的逻辑性,严密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 难点: 利用均值不等式证明不等式,放缩法证明不等式。 学习策略: ①作差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最基本的方法,一定要熟练应用; ②综合法和分析法是从证明过程的陈述形式来区分的,在探求不等式的证明途径中,两种方法经常结合 应用; ③直接证明某些不等式比较困难时,可以考虑用反证法; ④放缩法时把不等式中的某些部分的值放大或者缩小,达到证明的目的,注意应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 时,放大或缩小要适度。 知识要点梳理 知识点一:比较法 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可分为作差比较法和作商比较法。 1、作差比较法 常用于多项式大小的比较,通过作差变形(分解因式、配方、拆、拼项等)判断符号(判断差与0的大小关系)得结论(确定被减式与减式的大小. 理论依据: ①;②;③。 一般步骤: 第一步:作差; 第二步:变形;常采用配方、因式分解等恒等变形手段; 第三步:判断差的符号;就是确定差是大于零,还是等于零,小于零. 如果差的符号无法确定, 应根据题目的要求分类讨论.

第四步:得出结论。 注意:其中判断差的符号是目的,变形是关键。 2、作商比较法 常用于单项式大小的比较,当两式同为正时,通过作商变形(约分、化简)判断商与1的大小得结论(确定被除式与除式的大小). 理论依据: 若、,则有①;②;③. 基本步骤: 第一步:判定要比较两式子的符号 第二步:作商 第三步:变形;常采用约分、化简等变形手段; 第四步:判定商式大于1或等于1或小于1。如果商与1的大小关系无法确定,应根据题目的要求分类讨论. 第五步:得出结论。 注意:作商比较法一般适合含“幂”、“指数”的式子比较大小。 知识点二:分析法 分析法是从需要证明的命题出发,分析使这个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逐步寻找使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所寻求的充分条件显然成立,或由已知证明成立,从而确定所证的命题成立的一种方法. 思维过程:“执果索因”. 证明格式:要证……,只需证……,只需证……,因为……成立,所以原不等式得证。 适用题型:当所证的不等式的结论与所给条件间联系不明确,常常采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知识点三:综合法 综合法是从命题的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公理、已知的定义及定理,逐步推导,从而最后导出要证明的命题。 思维过程:“执因索果” 适用题型:当所证的不等式的条件形式或不等式两端的形式与不等式的性质、定理有直接联系时,常常采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 知识点四:反证法 反证法首先假设要证明的命题是不正确的,然后利用公理,已知的定义、定理,命题的条件逐步分析,得到和命题的条件或公理、定理、定义及明显成立的事实等矛盾的结论,以此说明假设的结论不成立,从而原来的结论正确。 适用题型:适合证明“存在性问题、唯一性问题”,带有“至少有一个”或“至多有一个”等字样的数学问题. 理论依据:命题“p”与命题“非p”一真、一假。 注意:反证法解题的实质是否定结论导出矛盾,从而说明原结论正确。在否定结论时,其反面要找对、找全.

不等式的几种证明方法

不等式证明的几种常用方法 一、比较法 (1)差值比较法 要证明a >b ,只要证明a -b >0。 ①作差:考察不等式左右两边构成的差式,将其看作一个整体; ②变形:把不等式两边的差进行变形,或变形为一个常数,或变形为若干个因式的积,或变 形为一个或几个平方的和等等,其中变形是求差法的关键,配方和因式分解是经常使用的变形手段; ③判断:根据已知条件与上述变形结果,判断不等式两边差的正负号,最后肯定所求证不等式成立的结论。应用范围:当被证的不等式两端是多项式、分式或对数式时一般使用差值比较法。 【例一】 求证:2 33x x +> 证明: ()() () 2 2 2 2 33223333 x x x x +-=-+ - + 2 333 0244x ? ?=-+≥ > ?? ? 2 33x x ∴+> (2)商值比较法 已知a ,b 都是正数,要证明a >b ,只要证明a/b >1 ①作商:将左右两端作商; ②变形:化简商式到最简形式; ③判断商与1的大小关系,就是判定商大于1或小于1。 应用范围:当被证的不等式两端含有幂、指数式时,一般使用商值比较法。 【例二】 已知a,b>0,求证a b b a a b a b ≥ 证明: =

∵a,b>0+,当a >b 时,>1,a-b >0,>1; 当a≤b 时,≤1,a -b≤0, ≥1. ∴ ≥1, 即a b b a a b a b ≥ 二、综合法 利用已知事实(已知条件、重要不等式或已证明的不等式)作为基础,借助不等式的性质和有关定理,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推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其特点和思路是“由因导果”,从“已知”看“需知”,逐步推出“结论”。其逻辑关系为:A-B1- B2- B3… Bn -B ,即从已知A 逐步推演不等式成立的必要条件从而得出结论B 。重点:基本不等式 【例三】 已知a ,b ,c 是不全等的正数,求证 a (c 2+b 2)+b (a 2+c 2)+c (a 2+b 2)>6abc . 证明: 2 2 2a b ab +≥ ,2 2 2a c ac +≥,2 2 2c b bc +≥ ()2 2 2a b c abc ∴+≥,()2 2 2b a c abc +≥,()2 2 2c a b abc +≥ ∴a (c 2+b 2 )+b (a 2 +c 2 )+c (a 2 +b 2 )≥6abc . 又因为a ,b ,c 是不全等的正数 所以有a (c 2+b 2)+b (a 2+c 2)+c (a 2+b 2)>6abc . 三、分析法 分析法是指从需证的不等式出发,分析这个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进而转化为判定那个条件是否具备,其特点和思路是“执果索因”,即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用分析法证明A-B 的逻辑关系为:B-B1-B2- B3 … Bn -A ,书写的模式是:为了证明命题B 成立,只需证明命题B1为真,从而有…,这只需证明B2为真,从而又有…,……这只需证明A 为真,而已知A 为真,故B 必为真。这种证题模式告诉我们,分析法证题是步步寻求上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 【例四】 求证:6 372+ < + 证明: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第一篇: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重要不等式及其应用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基本不等式a2+b2≥2ab(a、b∈R,当且仅当a=b 时取“=”号)和a3+b3+c3≥3abc(a、b、c∈R+,当且仅当a=b=c 时取“=”号)及其推论,并能应用它们证明一些不等式. (2)通过对定理及其推论的证明与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法进行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过证明不等式的哪一种方法?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生:求差比较法,即 师:由于不等式复杂多样,仅有比较法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学习一些有关不等式的定理及证明不等式的方法. 如果a、b∈R,那么(a-b)2属于什么数集?为什么? 生:当a≠b时,(a-b)2>0,当a=b时,(a-b)2=0,所以(a-b)2≥0.即(a-b)2∈ R+∪{0}. 师:下面我们根据(a-b)2∈R+∪{0}这一性质,来推导一些重要的不等式,同时学习一些证明不等式的方法. 二、推导公式 1.奠基 师:如果a、b∈R,那么有 (a-b)2≥0. ① 把①左边展开,得 a2-2ab+b2≥0,∴a2+b2≥2ab.

② ②式表明两个实数的平方和不小于它们的积的2倍.这就是课本中介绍的定理1,它是一个很重要的绝对不等式,对任何两实数a、b 都成立.由于取“=”号这种特殊情况,在以后有广泛的应用,因此通常要指出“=”号成立的充要条件.②式中取等号的充要条件是什么呢? 师:充要条件通常用“当且仅当”来表达.“当”表示条件是充分的,“仅当”表示条件是必要的.所以②式可表述为:如果a、b∈R,那么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 以公式①为基础,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公式②,这种由已知推出未知(或要求证的不等式)的证明方法通常叫做综合法.以公式②为基础,用综合法可以推出更多的不等式.现在让我们共同来探索.2.探索 师:公式②反映了两个实数平方和的性质,下面我们研究两个以上的实数的平方和,探索可能得到的结果.先考查三个实数.设a、b、c∈R,依次对其中的两个运用公式②,有 a2+b2≥2ab; b2+c2≥2bc; c2+a2≥2ca. 把以上三式叠加,得 a2+b2+c2≥ab+bc+ca ③ (当且仅当a=b=c时取“=”号). 以此类推:如果ai∈R,i=1,2,…,n,那么有 ④ (当且仅当a1=a2=…=an时取“=”号). ④式是②式的一种推广式,②式就是④式中n=2时的特殊情况.③和④式不必当作公式去记,但从它们的推导过程中可以学到一种处理两项以上的和式问题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迭代与叠加.3.再探索 师:考察两个以上实数的更高次幂的和,又能得到什么有趣的结果呢?先考查两个实数的立方和.由于 a3+b3=(a+b)(a2-ab+b2),启示我们把②式变成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重要不等式及其应用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基本不等式a2+b2≥2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和a3+b3+c3≥3abc(a、b、c∈R+,当且仅当a=b=c时取“=”号)及其推论,并能应用它们证明一些不等式. (2)通过对定理及其推论的证明与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法进行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过证明不等式的哪一种方法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生:求差比较法,即 师:由于不等式复杂多样,仅有比较法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学习一些有关不等式的定理及证明不等式的方法. 如果a、b∈R,那么(a-b)2属于什么数集为什么 生:当a≠b时,(a-b)2>0,当a=b时,(a-b)2=0,所以(a-b)2≥0.即(a-b)2∈ R+∪{0}. 师:下面我们根据(a-b)2∈R+∪{0}这一性质,来推导一些重要的不等式,同时学习一些证明不等式的方法. 二、推导公式 1.奠基 师:如果a、b∈R,那么有 (a-b)2≥0. ① 把①左边展开,得 a2-2ab+b2≥0,

∴a2+b2≥2ab. ② ②式表明两个实数的平方和不小于它们的积的2倍.这就是课本中介绍的定理1,它是一个很重要的绝对不等式,对任何两实数a、b都成立.由于取“=”号这种特殊情况,在以后有广泛的应用,因此通常要指出“=”号成立的充要条件.②式中取等号的充要条件是什么呢 师:充要条件通常用“当且仅当”来表达.“当”表示条件是充分的,“仅当”表示条件是必要的.所以②式可表述为:如果a、b∈R,那么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 以公式①为基础,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公式②,这种由已知推出未知(或要求证的不等式)的证明方法通常叫做综合法.以公式②为基础,用综合法可以推出更多的不等式.现在让我们共同来探索. 2.探索 师:公式②反映了两个实数平方和的性质,下面我们研究两个以上的实数的平方和,探索可能得到的结果.先考查三个实数.设a、b、c∈R,依次对其中的两个运用公式②,有 a2+b2≥2ab; b2+c2≥2bc; c2+a2≥2ca. 把以上三式叠加,得 a2+b2+c2≥ab+bc+ca ③ (当且仅当a=b=c时取“=”号). 以此类推:如果a i∈R,i=1,2,…,n,那么有 ④ (当且仅当a1=a2=…=a n时取“=”号).

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

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 2、掌握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 二、知识分析 定理1 若a,b为实数,则,当且仅当ab≥0时,等号成立; 几何说明:1当ab>0时,它们落在原点的同一边,此时a与-b的距离等于它们到原点距离之和; 2如果ab<0,则a,b分别落在原点两边,a与-b的距离严格小于a与b到原点距离之和下图为ab<0,a>0,b<0的情况,ab<0的其他情况可作类似解释; |a-b|表示a-b与原点的距离,也表示a到b之间的距离; 定理2 设a,b,c为实数,则,等号成立 ,即b落在a,c之间; 推论1 推论2

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 1、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基本不等式就是用比较法证得的; 比较法有差值、比值两种形式,但比值法必须考虑正负; 比较法证不等式有作差商、变形、判断三个步骤,变形的主要方向是因式分解、配方,判断过程必须详细叙述; 如果作差后的式子可以整理为关于某一个变量的二次式,则可考虑用到判别式法证; 2、所谓综合法,就是从题设条件和已经证明过的基本不等式出发,不断用必要条件替换前面的不等式,直至推出要证明的结论,可简称为“由因导果”,在使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时,要注意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所谓分析法,就是从所要证明的不等式出发,不断地用充分条件替换前面的不 等式,或者是显然成立的不等式,可简称“执果索因”,在使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时,习惯上用“”表述; 综合法和分析法是两种思路截然相反的证明方法,其中分析法既可以寻找解题思路,如果表述清楚,也是一个完整的证明过程.注意综合法与分析法的联合运用; 3、反证法:从否定结论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导出矛盾,证实结论的否定是错误的,从而肯定原结论是正确的证明方法; 4、放缩法:欲证A≥B,可通过适当放大或缩小,借助一个或多个中间量,使得 ,,再利用传递性,达到证明的目的.这种方法叫做放缩法; 典型例题 例1、已知函数,设a、b∈R,且a≠b,求证: 思路:本题证法较多,下面用分析法和放缩法给出两个证明: 证明:

证明基本不等式的方法

证明基本不等式的方法 基本不等式是解决数学不等式问题中常用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将一 个不等式转化为另一个更简单的不等式,从而得到所需的解集。在证明基 本不等式的方法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常见的方式: 1.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是证明基本不等式的一种常用方法。首先,我们需要证明 当不等式成立时,对于一些特定的值$n$,不等式也成立。接着,我们假 设当$n=k$时不等式成立,可以通过这个假设证明当$n=k+1$时不等式成立。最后,根据归纳法的原理,我们可以得出不等式对于所有自然数$n$成立。 2.递推法: 递推法是证明基本不等式的另一种常用方法。我们首先找到一个较小 的数$k$,证明不等式对于这个特定的数成立。然后,我们假设当$n=k$时 不等式成立,接着通过这个假设证明当$n=k+1$时不等式也成立。最后, 根据递推法的原理,我们可以得出不等式对于所有自然数$n$成立。 3.反证法: 反证法是证明基本不等式的另一种有效方法。我们首先假设不等式不 成立,即假设存在一些数使得不等式不成立。接着,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推 导和推理,得出矛盾的结论。这表明我们的假设是错误的,即不等式是成 立的。 4.变量替换法:

变量替换法是证明基本不等式的一种常用方法。我们首先对不等式进 行变量替换,将其转化为一个使用其他变量的等价不等式。然后,通过对 这个等价不等式进行一系列的变换和推导,我们可以得出所需的结论。 5.辅助不等式法: 辅助不等式法是证明基本不等式的一种有效方法。我们首先找到一个 与原不等式相关的不等式,这个不等式往往更容易证明。然后,我们通过 对这个辅助不等式的推导和推理,结合原不等式的特点,得出所需的结论。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证明基本不等式的关键在于用恰当的方法将其转 化为另一个更简单或更容易证明的不等式。此外,在证明过程中需要注意 推导的合理性和严密性,关注每一步的符号变化和不等式的严格性,避免 出现错误的结论。在证明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地运用数学知识和技巧,如 代数运算、函数性质和数列性质等,使证明更加简洁和高效。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步骤详解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步骤详解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步骤详解 引言: 在数学中,不等式是描述数值关系的重要工具。基本不等式是一组具 有广泛应用的重要不等式,掌握它们的证明步骤对于理解和解决数学 问题非常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步骤,并分享我们 对这些不等式的观点和理解。首先,我们将介绍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和 背景,然后逐步展示其证明步骤,并总结相关结论。 一、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和背景 基本不等式是指一些数学不等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包括:算术平均和 几何平均不等式、柯西-施瓦茨不等式、均值不等式和幂平均不等式等。 1. 算术平均和几何平均不等式 算术平均和几何平均不等式是最常见的基本不等式之一。简单来说, 算术平均是一组数值的和除以个数,而几何平均是这组数值的乘积的 开方。这两个平均数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系,可以用不等式表示为: 对于任意一组非负数a1,a2,...,an,有以下不等式成立: ( a1 + a2 + ... + an ) / n ≥ √( a1 × a2 × ... × an )

2. 柯西-施瓦茨不等式 柯西-施瓦茨不等式是一种用于度量向量空间中内积的不等式。对于任意两个n维向量a和b,其内积表示为a・b,柯西-施瓦茨不等式可 以用以下形式表示: | a・b | ≤ | a | × | b | 其中| a |和| b |表示向量a和b的长度或模。 3. 均值不等式 均值不等式是描述一组数值的一般趋势的不等式。常见的均值不等式 有算数平均和几何平均不等式的推广形式、夹逼准则等。 4. 幂平均不等式 幂平均不等式是一类关于均值的不等式,用于描述一组数值的加权平均。对于任意一组非负数a1,a2,...,an和正数p,q(p≠q),幂 平均不等式可以表示为: [ ( a1^p + a2^p + ... + an^p ) / n ] ^ ( 1 / p ) ≥ [ ( a1^q + a2^q + ... + an^q ) / n ] ^ ( 1 / q ) 二、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步骤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步骤通常是基于数学推理和逻辑推断的,可以分为 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确定证明的目标: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要证明的基本不等式是哪一个,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简介 基本不等式是解决数学问题中经常用到的重要工具。本文将介绍一些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不等式。 方法一:数学归纳法证明 数学归纳法是证明数学命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在证明基本不等式时,我们可以运用数学归纳法来逐步推导不等式的成立。 首先,我们将基本不等式的初始条件表示为一个式子,通常为n = 1 或 n = 2。然后,我们假设当 n = k 时不等式成立,即假设我们已经证明了 n = k 的情况。 接下来,我们需要证明当 n = k + 1 时,不等式仍然成立。我们可以通过运用数学运算、代入等方法来完成这一步骤。最后,通过证明初始条件成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基本不等式对于所有的正整数 n 都成立。

方法二:几何证明法 几何证明法是基于几何形状和图形的性质来证明数学命题的一种方法。在证明基本不等式时,我们可以通过构建合适的几何形状和图形来解释不等式的成立原理。 举个例子,我们来证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 a + b > c,其中a、b、c 分别为三角形的三条边长。我们可以通过构建一个合适的三角形,并进一步分析其边长关系来证明这个不等式的成立。 方法三:代数证明法 代数证明法是通过代数运算和方程的性质来证明数学命题的一种方法。在证明基本不等式时,我们可以使用代数法来进行求解和证明。 例如,要证明 (a + b)^2 >= 4ab,我们可以展开左边的平方项,并进行运算和化简,最终得到不等式成立的形式。通过适当的代数变换和运算,我们可以证明这个基本不等式的成立。 方法四:数学逻辑证明法

数学逻辑证明法是运用数学逻辑原理和推理规则来证明数学命题的一种方法。在证明基本不等式时,我们可以运用逻辑原理和推理规则来推导不等式的成立。 通过运用严谨的数学推理,我们可以将基本不等式分解为一系列等价的数学命题,然后逐步推导得出不等式的成立。这种证明方法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但能够确保证明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总结 基本不等式是解决数学问题中常用的工具,熟练掌握不同的证明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不等式。本文介绍了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证明法、代数证明法和数学逻辑证明法这四种基本的证明方法,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证明函数不等式的六种方法

证明函数不等式的六种方法 在高中数学中,函数的不等式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证明函数不等式是一个基本的技能,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的性质并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下面我们介绍六种证明函数不等式的方法。 1. 代数法 这种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可以将不等式两边的函数展开,并进行简单的代数计算,以确定不等式的正确性。 例如,我们要证明: f(x) > g(x) 其中 f(x) = x^2 + 2x + 1 g(x) = x^2 + x 我们可以将f(x)和g(x)展开,然后将它们相减,得到: f(x) - g(x) = x + 1 因此, f(x) > g(x) 当且仅当 x > -1 2. 消元法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含有多个变量的不等式。我们可以将其中一个变量消去,从而使不等式简化。 例如,我们要证明: f(x, y) > g(x, y) 其中

f(x, y) = x^2 + y^2 g(x, y) = x^2 - y^2 我们可以将y消去,得到: f(x, y) - g(x, y) = 2y^2 因此, f(x, y) > g(x, y) 当且仅当 y ≠ 0 3. 极限法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连续函数的不等式。我们可以将不等式两边取极限,以确定不等式的正确性。 例如,我们要证明: f(x) > g(x) 其中 f(x) = x^2 + 2x + 1 g(x) = x^2 + x 我们可以将f(x)和g(x)的极限计算出来,得到: lim (f(x)) = +∞ x→+∞ lim (g(x)) = +∞ x→+∞ 因此, f(x) > g(x) 当 x → +∞ 4. 导数法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经典例题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经典例题 第一篇:不等式的证明方法经典例题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不等式的证明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难点,证明方法多种多样,近几年高考出现较为形式较为活跃,证明中经常需与函数、数列的知识综合应用,灵活的掌握运用各种方法是学好这部分知识的一个前提,下面我们将证明中常见的几种方法作一列举。 a2+b2a+b注意a+b≥2ab的变式应用。常用(其中a,b∈R+)来解决有≥2222关根式不等式的问题。 一、比较法 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最基本的方法,有做差比较和作商比较两种基本途径。 1、已知a,b,c均为正数,求证: 111111++≥++ 2a2b2ca+bb+cc+a 二、综合法 综合法是依据题设条件与基本不等式的性质等,运用不等式的变换,从已知条件推出所要证明的结论。 2、a、b、c∈(0,+∞),a+b+c=1,求证: 4a2+b2+c2≥4413 3、设a、b、c是互不相等的正数,求证:a+b+c>abc(a+b+c) 4、知a,b,c∈R,求证: a2+b+2b2+c+2c2+a≥2(a+b+c) 211(1+)(1+)≥9xy5、x、y∈(0,+∞)且x+y=1,证:。 6、已知a,b∈R,a+b=1求证: 1++⎛⎝1⎫⎛1⎫1⎪1+⎪≥.a⎭⎝b⎭9 三、分析法 分析法的思路是“执果索因”:从求证的不等式出发,探索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已成立的不等式。 7、已知a、b、c为正数,求证: 2(a+ba+b+c3-ab)≤3(-abc)23

8、a、b、c∈(0,+∞)且a+b+c=1,求证a+b+c≤3。 四、换元法 换元法实质上就是变量代换法,即对所证不等式的题设和结论中的字母作适当的变换,以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 9、b<1,求证:ab+(1-a2)(1-b2)≤1。 22x+y=1,求证:-2≤x+y≤210、114+≥.a-bb-ca-c1222212、已知1≤x+y≤2,求证:≤x-xy+y≤3. 211、已知a>b>c,求证: 13、已知x-2xy+y≤2,求证:| x+y |≤10. 14、解不等式5-x-221x+1> 2215、-1≤1-x-x≤2. 五、增量代换法 在对称式(任意互换两个字母,代数式不变)和给定字母顺序(如a>b>c)的不等式,常用增量进行代换,代换的目的是减少变量的个数,使要证的结论更清晰,思路更直观,这样可以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16、已知a,b∈R,且a+b = 1,求证:(a+2)+(b+2)≥ 六、利用“1”的代换型 2225.2111已知a,b,c∈R+,且a+b+c=1,求证:++≥9.abc17、七、反证法 反证法的思路是“假设→矛盾→肯定”,采用反证法时,应从与结论相反的假设出发,推出矛盾的过程中,每一步推理必须是正确的。 18、若p>0,q>0,p+q= 2,求证:p+q≤2.证明:反证法33119、已知a、b、c∈(0,1),求证:(1-a)b,(1-b)c,(1-c)a,不能均大于4。 20、已知a,b,c∈(0,1),求证:(1-a)b,(1-b)c,(1-c)a 不能同时大于 1。 421、a、b、c∈R,a+b+c>0,ab+bc+ca>0,a⋅b⋅c>0,求证:a、b、c均为正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