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翻译史

合集下载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



翻译史的客观的因素: 时期 人物 事件 翻译对象

特定历史时期对翻译提出的要求 翻译家或翻译理论家在翻译领域的重要性 特定翻译事件在翻译活动的历史发展上的作用 翻译对象的选取与历史背景的关联 翻译活动的操作模式 翻译成果的产生的影响
-------------需要一定的学术方法 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

由于全球化时代翻译的作用体现在更多的 方面,因而我们对传统的翻译之定义也应 当作出适当的修正。
图像转向




西方翻译史上的几个主要阶段:文学翻译 阶段的分期(P24): 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翻译(18世纪末到19 世纪三四十年代) 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学翻译(19世纪末到二 战结束)


蒲柏的荷马史诗----英国的时代精神
语言差

“语种”---“谁的语言”:一小部分人推 崇使用的语言,还是大部分人能接受的语 言



唐宋译场----“梵呗”通过唱念译文,以求 音调协调,便于僧侣诵读。(P55) “官话和合译本”《圣经》翻译工作的负 责人富善列出的五条翻译原则,前三条强 调可读性,要求使用口语化的通用语言, 文体浅近明白-----平衡西语与中文之间的 语言差和文化差,主要是便于接受

展望翻译未来趋势

第十五章:翻译现状与展望
《翻译研究新视野》 “附录四:论翻译的 职业化时代”

文化差

比附-----借助 佛教概念比附道学概念(P47) 7世纪至9世纪《圣经》中译多用中文类似 概念比附
清末民初----译介西方文学的时候创造新词 汇,打破文言文的规矩,通过翻译借鉴西 方语言和文化,构建了现代白话文的句式、 文法、词汇,实现了白话文体系的现代化

《中西翻译简史》读书报告

《中西翻译简史》读书报告

- 235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中西翻译简史》读书报告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张芳2009年10月,由谢天振等人合著的《中西翻译简史》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本书将中西翻译史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然后按时间顺序、从历史、宗教、语言、文化、价值、交流等方面对中西方翻译史的发展状况对比陈述,使本书的整体内容清晰而又全面。

本文从主要内容,整体优点和不足三个方面对《中西翻译简史》一书进行陈述。

一、主要内容在《中西翻译简史》一书中,作者采用对比研究的形式,以时间为横轴,从多方面对中西方翻译历史展开陈述,同时,又对比研究了两者存在的异同。

全书共十五章,涉及的内容系统全面,不仅对中西翻译史的宗教翻译阶段、文学翻译阶段和非文学翻译阶段进行客观陈述,又对各个发展阶段的重大翻译事件、主要代表人物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本书内容可以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指出了本书所采用的研究视角、翻译产生的原因、中西翻译发展与宗教典籍翻译、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的关系以及对中西翻译史的发展进行时间划分。

其中西方翻译史的文学阶段又被分为早期文学翻译、启蒙时期文学翻译、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翻译和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学翻译。

第二部分着重叙述了中西方翻译史在宗教文献翻译阶段的发展。

作者指出中国的佛教典籍翻译和西方的圣经翻译发展的三个阶段。

作者对中国各阶段所涉及的翻译家、使用的翻译方式和译经的特点和西方的译家译论进行详细的叙述。

并且作者对《圣经》的中译发展进行了梳理。

第三部分对中国和西方的科技文献翻译作了论述。

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科技翻译和中世纪阿拉伯文献翻译。

然后作者同样介绍了我国的科技文献翻译,内容包括了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

第四部分侧重阐述中西翻译活动对中西各民族语言形成的作用。

作者介绍了翻译对近代欧洲各国民族语的形成对中国文化造成的影响。

比如:翻译对古英语时期、中古英语时期和近代英语时期的影响;古代的佛教典籍翻译对中国现代语言与文学的影响以及对文学语言方面所奠定的基础;明末清初的翻译促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摘要:
1.引言
2.中国翻译简史
2.1 古代翻译
2.2 近现代翻译
3.西方翻译简史
3.1 古代翻译
3.2 近现代翻译
4.中西翻译交流与影响
5.结论
正文:
【引言】
中西翻译简史是对中西方翻译发展历程的概述。

本文将从中国翻译简史、西方翻译简史以及中西翻译交流与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中国翻译简史】
2.1 古代翻译
中国古代翻译起源于佛教传入时期,如玄奘翻译的《大般若经》等。

古代翻译以文学、宗教为主要内容,形式上以口译和笔译为主。

2.2 近现代翻译
近现代翻译以严复为代表,他翻译的《天演论》等著作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变革。

此外,鲁迅、茅盾等文学家也积极参与翻译工作,促进了中西文化
的交流。

【西方翻译简史】
3.1 古代翻译
西方古代翻译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文学、哲学作品翻译。

如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等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3.2 近现代翻译
近现代翻译以翻译家如傅雷、罗曼·罗兰等人为代表,他们将大量中西方文学作品翻译成各自语言,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中西翻译交流与影响】
中西翻译交流对于推动中西文化的互相了解和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从中国古代的佛教翻译,到近现代的文学翻译,都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桥梁。

同样,西方翻译家也将大量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

【结论】
中西翻译简史展现了中西方翻译发展的历程,以及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

1、汉唐时期的佛经翻译/从东汉(东汉恒 帝 建和二年,即公元148年)到唐宋的佛经翻 译 《佛经》的翻译在中国古代的翻译史上具 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西方《圣经》的翻 译辉光相映,是翻译史上空前绝后的两大 译作工程。
2、明清时期的西方近代科学的翻译/明末清初的西方科技 著作的汉译和中国典籍的西译 明万历年间到清代“新学”时期,出现了徐光启和意大利 人利玛窦(1552-1610)合作翻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 本》、《测量法义》等书。利玛窦也是最早将“四书”译 成拉丁文的译者。1687年比利时教士柏应理在巴黎首次 刊印《中国哲学家孔子》。“五经”中最早受到注意的是 《易》和《尚书》。康熙年间,法国人白晋、刘应、马若 瑟和雷孝思先后对《易》和《尚书》进行过翻译和研究。 中国经典和儒家学说就这样通过意大利和法国传教士的翻 译与介绍,先后有了拉丁文和法文译本,流传到欧洲知识 界和上层社会。
3. 中世纪西方翻译 中世纪中期,即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 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 作品从阿拉伯语议成拉丁语。这是历史上 少有的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也是 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
4.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 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 的一次大发展。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 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 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 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 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 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在德国,宗教改革 家路德顺从民众的意愿,采用民众的语言,于 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 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4、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对西方的 全面译介 这一次翻译高潮的出现,首先是全球信息时代降 临的结果,是以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新政,走上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强国之路为契机的。这 一次翻译高潮,无论在规模上、范围上,还是在 质量水平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是前三 次翻译高潮无法比拟的。它正在中国大地上蓬勃 推进,方兴未艾,景况壮观。

中西翻译简史 期末

中西翻译简史 期末

1.谢天振教授以什么为依据将中西翻译史划分为哪几个阶段?在不同阶段,翻译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历史上主流翻译对象的变化,结合人类对翻译活动认识的发展以及翻译在各历史阶段的社会中所占据的地位和影响,把中西翻译史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①以宗教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宗教翻译阶段,奠定了人类对翻译的最基本的认识,确立了翻译的基本理念,如直译、意译、可译、不可译等问题。

②以文学(也包括一定社科)经典名著为主要翻译对象的文学翻译阶段,丰富、深化了人类关于翻译的基本理念,并产生了针对各种文类、题材作品的翻译理论。

③以实用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非文学翻译阶段,把翻译带入了职业翻译时代,为传统的翻译理念注入了新的、不同于建立在宗教文献翻译和文学翻译基础上的翻译理念,同时也促进了当代翻译事业的进一步繁荣。

2.中国古代佛经的翻译历史,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每个阶段的特点分别是什么?三个阶段: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①翻译佛经的主要力量是中亚和中国新疆的僧人,而以汉族知识分子僧徒为辅助力量。

此时期的翻译尚未得到政府的支持,而是在民间信徒们的自主下分散进行的。

②古代印度佛经原无写本,译者没有原本,所以早期翻译佛经,全凭口授。

③此时的翻译方法为集体翻译,称为”译场”。

④译经僧侣一般都采用直译法,译文晦涩难懂。

⑤具有很强的中国化倾向,翻译中介绍的哲学名词、概念往往是从当时流行的道家著作中寻找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

从两晋到南北朝时期;①脱离了私人的小规模翻译,变为大规模的译场,选拔大批人才参加翻译活动,由前一阶段的私译转入官译,由个人翻译转入集体翻译。

②佛经翻译采用传译和讲习相结合的方法,翻译同时带有研究的性质。

③此阶段的翻译原本往往不止一种,这就便于相互校勘,使译文更为正确。

④在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研究上有所进步。

道安总结出“五失本,三不易”的佛经规律,彦琮提出“八备说”,鸠摩罗什主张“依实出华”。

多采用意译,译文质量较前一阶段有多提高,但有时可能会因为润色过多而导致对原文信息的变异。

中西翻译史对比解读

中西翻译史对比解读

事件
特点
佛经翻译 科技翻译
代表作
金刚经 法华经 几何原理 测量仪法 天演论 原富论
鸦片战争到 五四运动
对西方政治 思想和文学 翻译
时间
五四运动至 新中国成立 期间 新中国成立 至今
事件
对中国该走 的道路的翻译 翻译工作日 益完善
代表作
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 理论


《佛经》: 从梵语(或波斯语)到汉语的转换
结论3:具有世界性与地方性的差异
西方圣经“一语多译”,以输出为主,促成了 多种民族语言的发展和成熟。 中国佛经以输入为主,汉语从中受益,具有一 定的地区性特征。
结论4:每一次翻译高潮的产生都是当 局政府对外来文化持宽容态度的表现。 结论5:翻译高潮持续时间不同。 结论6:每一次翻译高潮所产生的特点 都与当时社会、政治等因素有关
时间



公元前四世纪 罗马帝国后期到中世纪 初期 中世纪中期(11世纪至 12世纪) 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 十七世纪下半叶以来





公元25年东汉到西晋时 期 明末清初 (16世纪到17 世纪) 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 (1939-1919) 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1919-1949) 新中国成立之后
中西翻译发展的时间先后不同

西方的翻译比中国早200多年 东方和西方迥然各异的地貌特点是造成这种差异 的一个重要原因。
翻译的起源

西方:《荷马史诗》、《圣经》 中国:《金刚经》、《法华经》
结论2:都起源于宗教翻译,对文化渗透力强


在西方,圣经问世之前,日耳麦语还是一个迷, 语言学家们还不清楚其真实面貌。 中国文化更是深受佛经翻译的影响。

从中西翻译史看翻译的发展

从中西翻译史看翻译的发展

55语言研究从中西翻译史看翻译的发展胡雅文河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2016MTI摘要:自历史记载以来,就存在翻译。

翻译与人类的历史并道而驰,甚至先于历史记载。

无论在我国,还是西方国家,悠久的翻译传统俨然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一颗最别致、耀眼的明珠。

它照亮中世纪的黑暗,见证历史的演进,一次次地开启人类社会互通有无,往来交流的新篇章。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因此,翻译史料的分析与比较,不仅可以清晰明了的认识翻译进程,与此同时,对促进翻译发展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类文明;翻译史;翻译进程;发展;借鉴如果说中国的翻译史是一幅细腻精致的刺绣,那么西方的翻译史便是多元交织的映画。

过渡到对西方国家悠久翻译传统的窥探,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的文明,首先应归功于翻译工作者。

从古罗马帝国到欧洲联盟,从民族国家的建立到联合国组织的形成,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包括哲学、文艺、科学、技术等)和政治、经济各方面的交往和沟通,无不通过翻译人员而日益扩大和加强的。

论及翻译发展的历史,谭载喜先生的《西方翻译简史》考量了西方翻译进程,此外,不得不提马祖毅先生的《中西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这两部史书巨著互为补充,向读者完整地展示了人类翻译发展的历史,是中西翻译认识与翻译研究的重要记载,同时也是进一步进行中西翻译认识与研究的重要辅助。

通过这两部横贯中西的翻译巨著,可见谭载喜先生在史书的行文上更加灵活,涉及对史学研究方法的讨论,分类明晰,成书的框架条理性更强,总结评述往往发人深省,《西方翻译简史》一书在对史料的归纳整理上可以说是更胜一筹,当然,行文灵活往往造成对史料考据的严谨性有待考察,书中涉及对西方各个历史时期影响翻译发展大环境的客观考察乏陈可数,而过多地引用翻译研究者的结论性、总结性的的评述介绍翻译的历史进程,以此作为翻译历史的呈现,是否略显主观?而马祖毅先生的《简史》对史料的考察则更为严谨,每有不确定之处,便拿出与大家共同讨论不草率定论,也不轻易略过,这也是马祖毅先生严肃认真治学的充分体现。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摘要:一、引言- 介绍中西翻译简史的背景和意义二、古代翻译1.汉朝到唐朝的佛经翻译- 鸠摩罗什的贡献- 玄奘的西行取经2.欧洲的翻译活动- 拉丁文和希腊文的翻译- 圣经翻译三、近现代翻译1.近现代中国翻译的发展- 严复的翻译思想- 鲁迅的翻译实践2.近现代欧洲翻译的发展- 法国的翻译理论家们- 德国的翻译研究四、当代翻译1.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 跨文化交流的需求- 机器翻译的发展2.中西翻译的交流与互动- 中西翻译家的合作- 翻译教育的交流五、结论- 总结中西翻译简史的主要内容- 展望未来翻译的发展趋势正文: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概括了中西翻译从古代到当代的发展历程。

在引言部分,作者阐述了研究中西翻译简史的背景和意义,为后续内容的阐述做了铺垫。

古代翻译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汉朝到唐朝的佛经翻译,其中包括鸠摩罗什的贡献以及玄奘的西行取经。

鸠摩罗什通过翻译大量佛经,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玄奘则通过西行取经,带回了大量佛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后,作者简要介绍了欧洲的翻译活动,包括拉丁文和希腊文的翻译以及圣经翻译。

近现代翻译部分,作者首先关注了近现代中国翻译的发展。

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对后来的翻译家产生了重要影响;鲁迅通过翻译大量外国文学作品,推动了文学改革。

同时,作者也简要介绍了近现代欧洲翻译的发展,如法国的翻译理论家们和德国的翻译研究。

当代翻译部分,作者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需求,尤其是跨文化交流的需求,以及机器翻译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翻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角色日益重要。

而机器翻译的发展则为翻译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结论部分,作者总结了中西翻译简史的主要内容,回顾了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并展望了未来翻译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翻译工作将面临更多的变革,但始终不变的是翻译家们为沟通中西文化所做的努力。

通过这篇笔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