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简史】

合集下载

教案2:中西翻译简史

教案2: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ranslationin China and the West中国翻译简史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

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正在神州大地蓬勃推进,方兴未艾,景况壮观。

——《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总序言陈福康编著的《中国译学理论史稿》把中国翻译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部分:古代翻译史——起于先秦时有关翻译的零星论述,至清干隆初年《番清说》为止。

(包括东汉至宋代的佛经翻译,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明清的宗教、科技翻译,等等。

)近代翻译史——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现代翻译史——从“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代翻译史——则从建国后至今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Three Periods of Ancient Buddhist Scripture Translation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第二阶段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翻译由私译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

支谦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开始追求文字的典雅;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慧远等人则对译文的风格和文体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第三阶段在唐朝主要译者多为本国人,他们除了精通佛理以外还精通梵汉两种语言,其译作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

加上唐朝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这一阶段的译经活动达到顶峰,出现了玄奘、不空、义净等著名的僧人译经家。

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的原则,并为译经者进行了十一种详细的分工。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三藏法师,僧人,佛教学者、旅行家、佛经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

2024年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2024年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2024年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尊敬的教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翻译专业的同学小明,今天我将为大家做一篇关于2024年中西翻译简史的期末总结。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对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中西翻译的历史概述、中西翻译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中西翻译的历史概述。

中西翻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古希腊罗马时期,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就开始进行中西翻译。

著名的翻译家奥雷斯提亚•凯拉提斯在公元前2世纪将柏拉图的《理想国》等作品翻译成拉丁语,为西方古典哲学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翻译逐渐发展,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下中西翻译的现状。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翻译的需求越来越大。

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中西合作日益加深,因此需要大量的中西翻译人才来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随着机器翻译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西翻译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机器翻译在某些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语言学、医学等领域。

然而,机器翻译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不能很好地理解上下文和语境等,这就需要人工翻译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进行校对和修正。

最后,让我们展望一下中西翻译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翻译的质量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而人工翻译则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另外,中西翻译领域的专业化也将成为一个趋势。

例如,医学翻译、法律翻译等领域需要翻译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此外,跨文化交流和交流能力也是中西翻译人才需要不断培养和提升的能力。

总之,中西翻译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西翻译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中西翻译人才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不断适应新的技术和形式。

中西翻译的未来发展充满挑战,但也充满机遇。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
路德(Luther) (1483-1546)
•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
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唐代(全盛时期)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奈达(Nida)
• 理论原则: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 翻译的性质
• 翻译的功能
•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成为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 的标志。
费道罗夫
• 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 • (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 •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



翻译史的客观的因素: 时期 人物 事件 翻译对象

特定历史时期对翻译提出的要求 翻译家或翻译理论家在翻译领域的重要性 特定翻译事件在翻译活动的历史发展上的作用 翻译对象的选取与历史背景的关联 翻译活动的操作模式 翻译成果的产生的影响
-------------需要一定的学术方法 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

由于全球化时代翻译的作用体现在更多的 方面,因而我们对传统的翻译之定义也应 当作出适当的修正。
图像转向




西方翻译史上的几个主要阶段:文学翻译 阶段的分期(P24): 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翻译(18世纪末到19 世纪三四十年代) 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学翻译(19世纪末到二 战结束)


蒲柏的荷马史诗----英国的时代精神
语言差

“语种”---“谁的语言”:一小部分人推 崇使用的语言,还是大部分人能接受的语 言



唐宋译场----“梵呗”通过唱念译文,以求 音调协调,便于僧侣诵读。(P55) “官话和合译本”《圣经》翻译工作的负 责人富善列出的五条翻译原则,前三条强 调可读性,要求使用口语化的通用语言, 文体浅近明白-----平衡西语与中文之间的 语言差和文化差,主要是便于接受

展望翻译未来趋势

第十五章:翻译现状与展望
《翻译研究新视野》 “附录四:论翻译的 职业化时代”

文化差

比附-----借助 佛教概念比附道学概念(P47) 7世纪至9世纪《圣经》中译多用中文类似 概念比附
清末民初----译介西方文学的时候创造新词 汇,打破文言文的规矩,通过翻译借鉴西 方语言和文化,构建了现代白话文的句式、 文法、词汇,实现了白话文体系的现代化

谢天振《中西翻译简史》课件

谢天振《中西翻译简史》课件
《中西翻译简史》课
教学探讨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谢天振
引言:主导思想
1.
2.
3. 4.
“中西翻译简史”课的必要性 追求目标(翻译史知识、修养,中西 翻译史整体观,译学观念演变轨迹) MTI等课程设置的历史必然
教学前提:学生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 或未接触过“简明中西翻译史”或类 似教材、课程(两种不同教法)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
第八章 翻译与民族语(上):近代欧洲各国 民族பைடு நூலகம்的形成
第一节 翻译在英语发展中的影响 第二节 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与德语的形成 第三节 翻译与欧洲民族语的发展
第九章 翻译与民族语(下):翻译对中国文 化的影响
第一节 佛教典籍翻译等对中国现代汉语的影响 第二节 清末民初林纾等人的翻译与中国的新文化 运动 第三节 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十四章 中西翻译思想和理论 第一节 从西塞罗到泰特勒 第二节 从支谦到钱钟书 第三节 当代西方翻译思想的最新发展 第十五章 翻译现状与展望 第一节 “二战”以后世界各国翻译的职 业化趋势 第二节 翻译专业教学与学科的发展 第三节 机器翻译与网络翻译
第十二章 翻译与当代各国的文化交流(上):国外对 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方各国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翻译 第三节 西方各国对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的翻译 第四节 西方各国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 第十三章 翻译与当代各国的文化交流(下):我国新 时期以来对外国文学的翻译 第一节 我国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翻译 第二节 我国对当代西方通俗文学的翻译 第三节 我国对世界文学经典名著的翻译
二、了解中西翻译史的差异
1.因中西两地宗教地位不同,故宗教 文献翻译的影响有异 2.因中西民族特性有异,两地译学理 论的走向不同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摘要:
1.引言
2.中国翻译简史
2.1 古代翻译
2.2 近现代翻译
3.西方翻译简史
3.1 古代翻译
3.2 近现代翻译
4.中西翻译交流与影响
5.结论
正文:
【引言】
中西翻译简史是对中西方翻译发展历程的概述。

本文将从中国翻译简史、西方翻译简史以及中西翻译交流与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中国翻译简史】
2.1 古代翻译
中国古代翻译起源于佛教传入时期,如玄奘翻译的《大般若经》等。

古代翻译以文学、宗教为主要内容,形式上以口译和笔译为主。

2.2 近现代翻译
近现代翻译以严复为代表,他翻译的《天演论》等著作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变革。

此外,鲁迅、茅盾等文学家也积极参与翻译工作,促进了中西文化
的交流。

【西方翻译简史】
3.1 古代翻译
西方古代翻译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文学、哲学作品翻译。

如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等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3.2 近现代翻译
近现代翻译以翻译家如傅雷、罗曼·罗兰等人为代表,他们将大量中西方文学作品翻译成各自语言,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中西翻译交流与影响】
中西翻译交流对于推动中西文化的互相了解和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从中国古代的佛教翻译,到近现代的文学翻译,都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桥梁。

同样,西方翻译家也将大量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

【结论】
中西翻译简史展现了中西方翻译发展的历程,以及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中西翻译简史和翻译的标准

中西翻译简史和翻译的标准

神似(傅雷);(similarity in spirit)
一当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鲁迅);
信达雅(严复);(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化境(钱钟书);(sublimation)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 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 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
翻译的标准 The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翻译标准就是指翻译实践时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翻译批评家批评译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01
02
Theories of Chinese scholars’ 中国: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文”“质”之争(实际为“意译”与“直译”之争)(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时期(东汉至元末,2世纪至16世纪) 特点:时间长;译量大;译者多为佛教高僧;以梵汉互译为主
释道安: “五失本,三不易”,主张直译 鸠摩罗什:主张意译;第一次主张译者署名;组织翻译《金刚经》《法华经》等300余种佛经,译著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表达了原作的神情。
我国佛经三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和玄奘
“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常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季羡林,孙,P3)
社会科学及文学翻译时期 (清末至“五四”时期)
林纾:《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王子复仇记》等文学作品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1. 中西翻译的源流
中西翻译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三世纪齐国智者孔子的弟子扬雄,他翻译了荀子的《大略》一书,堪称中西翻译史上的先驱。

此后,中西文化交往在丝绸之路的背景下越来
越频繁,民族间贸易和文化往来的航线不断拓宽,翻译贡献也不断加大。

中西翻译的历史可以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三个时期。

古代时期主要有阮籍、王通
和梁启超等人的翻译成就;中世纪时期主要有后唐时期沈约的翻译的巨著《太上感应篇》;近代时期主要有林则徐、严复、胡适等人翻译的名篇佳作。

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是一段注重译者“译文信达”的历史。

尽管在中国翻译学的发展
历程中,译者总是被认为是语言工具的中介,但是无论古代还是近代,译者在中西翻译的
过程中都越来越注重意译和文化译注的问题。

如赵景春在翻译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问题》时,突出了翻译者角色,注重特定情境译法和表述模糊性处理;周诚在翻译莎士比亚《哈
姆雷特》时,则是深入剖析了作品中的隐性寓言和文化背景,对一些不好翻译的词语进行
了解释和补充。

中西翻译的困境就在于两种语言和思想文化的差异性太大。

因为语言体系、表达方式
和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在中西翻译过程中常常出现语种难题、表述难度和文化差异等问题,有的甚至是一个个无解的悬案。

而且这种困境也常常导致了译者的自由判断,使翻译的最
终效果变得不可预测。

总体而言,中西翻译是一门充满挑战和诱惑的学科。

尽管碰到了很多的困境和挑战,
但是掌握中西翻译的技能和艺术,还是能使我们从某种程度上掌握和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
的精髓,为语言和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史复习重点
依据历史上主流翻译对象的变化,中西翻译发展史可被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一,宗教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宗教翻译阶段,宗教典籍翻译开启了中西翻译史的帷幕。

二,经典名著为主要翻译对象的文学翻译阶段,文学翻译丰富、深化了对翻译的认识。

三,实用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非文学翻译阶段,非文学翻译带来了翻译的职业化时代。

中国古代佛经的翻译历史,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每个阶段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P45~53
1.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此时翻译阶段为佛经翻译的初期,译者没有原本,全凭外来僧人“以口授相付,不听载文“。

译者多为中亚和中国新疆的僧人,此时的翻译方法为集体翻译,称为”译场”包括三部分:口译(传言)记录(笔受)检验(证义)。

此时多采用直译法。

2.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此时由于统治者对佛
教的逐渐接受,佛经翻译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逐渐脱离了私人的小规模翻译,变为大规模的译场,由私译转为官译,由个人翻译转为大规模的集体翻译。

佛经翻译采用传译和讲习相结合的方法。

由于译出的经典不断增加,佛经的目录整理应运而生。

总体来说,翻译理论和技巧在这一时期得到初步的总结与整理。

道安总结出“五失本,三不易”的佛经规律。

彦宗提出“八备说”,鸠摩罗什主张“依实出华”。

译文质量较前一阶段有多提高。

此时多采用意译。

3.隋唐北宋时期:此时的翻译活动与之前有明显不同,译场较大程度缩小规模,译场在参加人员方面极为挑剔,只有具备特殊能力的僧人或世俗官员才能参加,除工作人员,其它人禁止入内。

各职司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为培养新一代译者,各地僧院设立翻译学校。

然而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导致中国佛经翻译活动从公元11世纪迅速衰落,译场时代随之结束。

佛经翻译对中国的文化和语言有哪些影
响?P56~57
1.印度语支的文本给中文带来大量陌生的
语言形式:名词三个数格和三个人称的复杂语法结构,过去时和现在时等。

2.影响宋明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受佛教的激发。

3.佛教理论武装当时学术名流的思想,研究佛学蔚然成风。

4.佛教的慈悲、平常、无常、无我的思想深入人心,人民受其鼓舞。

5.佛教为中国的文学带来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

鼓舞晋唐小说创作,禅宗思想影响诗歌创作。

6.促进形成文词酣畅,想象力丰富的新文学——变文。

朴素而活泼的语录体的产生。

圣经翻译对西方宗教改革起了什么作用?
P64
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带来技术上的便利,译为民族语的《圣经》广泛流传,早期的宗教改革家借助《圣经》新译本传播其宗教思想。

翻译在宗教和政治斗争中被用作反对当时
罗马教廷的武器。

促进民族国家的独立。

马丁路德在避难期间,与学者合作翻译《圣
经》,其译本促进了现代德语的形成。

威克
利夫译本《圣经》。

是第一部完整的英语《圣
经》译本,文字浅显流畅,琅琅上口。

使《圣
经》得以为普通人阅读,并形成自己的理解,
打破了教会垄断特权。

之后出现大量英译
本,随之带来的是对教会使用文本的态度的
变革,而这直接促发了英国的宗教改革。

19世纪西方的圣经翻译有哪些特点?P67
此时的《圣经》翻译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里,产生欧洲主要语言的大量修订本和新译本,多为考古学和《圣经》手抄本研究带来的新发现和新见解。

第二时期,大量传教士翻译成“第三世界”国家语言的新译本。

1870年至1881年对《钦定版圣经》的修改
仍然采用集体合作的模式,追求的目标是平
易通俗的译文。

20世纪后半期出现的两个英
译本圣经,影响这些译本的都是独立译者的
译本,宗教文本的翻译与宗教机构的权威性
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对新大陆的及
更多殖民地的开垦,《圣经》在某种程度上
帮补了欧洲殖民国家的殖民征服。

P69第二个时期中出现了几百种其它语言的
译本......
20世纪末,很多人使用“无性别歧视”语言。

女性主义的翻译已有突出的影响。

“译名之争”仅仅是一个语言理解和表达的问题吗?为什么?P83
圣经中译与中国新文学有什么关联? P87 官话和合译本是公认的圣经中译的杰作,其出版在五四时期,对于“白话文”和“新文学”运动,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圣经故事的意象和“雅歌”式的文体,是冰心,矛盾,周氏兄弟等新文学作家的重要学习资源,他们的创作,都与《圣经》中译本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以佛经翻译为例,翻译活动在哪些层面上悄然改变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P141
自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开始了将近千余年的翻译历程。

中国的语言,文学,文化更是经由翻译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1.佛教典籍的翻译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
和语言。

P143
佛经翻译不仅为汉语语言增加了很多新词
汇,还促进了汉语构词方式的发展。

有很多研究显示,汉语的双音化过程在魏晋以前是缓慢的,但自从佛经翻译盛行的魏晋以后,开始出现更多的双音词和多音节次,四字格成语更是明显增加......
2.佛教典籍的翻译丰富了汉语的音韵,语法和文体,为现代汉语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佛教典籍对中国音韵学最重要的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是四声,二是字母,三是等韵图表。

佛经译者根据梵文字母,创造了汉子的拼音方式。

在句法方面,佛经翻译使用大量的倒装句,提问句以及解释句。

助词“于”的被动句式也取自佛经。

在文体方面,由于佛经翻译讲求思想的普及性,因此引用了一种散文和韵文交错使用的口语化文体—变文。

这种形式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读起来琅琅上口。

还出现了一种记录禅师谈话的特殊文体—语录体,这种口语文体朴素而活泼且自由。

这种朴实平易的口语化文体的普及与发展,佛寺禅门遂成为白话文与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

3.佛教典籍的翻译为中国文学提供的肥沃
的土壤。

佛经译本的广泛流传,对于文学题材,文学结构,文学语言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文学题材:由于印度思想的渗透,以及佛教神话与寓言故事的传播,志怪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开始盛行。

明代的白话小说更是文学题材受佛经翻译影响的典型代表。

不仅小说的主线围绕佛教的传播,主要人物和故事也是基本取自佛经。

文学结构:佛经译本不仅影响了白话小说的内容,而且还影响着其文化结构。

自唐代起,佛经翻译还因讲经的方式,衍生出一种韵散交错的变文形式。

即散文体中穿插诗词。

这种文体被广泛运用到我国的白话小说。

两宋时期的“话本”甚至把佛经的文学结构囊括入内,可见佛经在当时已经被看作一中独特的文学形式。

文学语言: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语言产生很大影响,一部分归功于佛经原文独特的文学性,还有很大部分归功于译者译笔的文学性。

P148 还在于很多诗人和文学家走在
思想和文学观上深受佛经影响。

如唐代诗人王维,在诗中他把佛家清净理念加诸于自然景物。

营造一种禅定境界。

甚至中国诗歌评论和其它文论都采用了很多佛教语言。

佛教典籍的翻译不仅引发了中国翻译史上历时极为长久的第一次翻译高潮,而且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语言和文化。

为中国民族的文学,文化构建和创新做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由此也看出清翻译在接纳,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为例,译者是如何通过翻译选材影响译入语社会思想观念的?翻译改变了清末民初的社会文化道德观;A爱情小说的翻译有助于打破当时的封建礼教束缚
B侦探小说的翻译有助于引进西方的法制观和人权观
C科学小说的翻译有助于破除迷信,增强科学意识
严复等人的社科翻译改变了中国社会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引进态度的理解
《天演论》是严复在1894年根据英国生物
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编译的。

该译文语言使用骈文,读起来音节婉转,极富节奏感;其内容更突出“社会进化”的观点,1897年在《国文汇编》上刊载后影响非凡,使读者深受震撼,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该书一方面给读者敲响警钟,加深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另一方面用“物竞天择”的进化理论号召读者自强奋起。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不仅是中国人获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新鲜知识,而且“还获得了一种观察事物和知道自己如何在危机时代生存、行动的方法和态度”,使得中国的知识份子进一步坚定引进西方文化的决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