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日政策调整对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影响
“广场协议”及其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61International FinancingOctober 2018 国际融资● 专家谈“广场协议”对解决贸易争端的启示在中美发生贸易战以后,当年的“广场协议”又受到广泛的关注,不少学者强烈呼吁中国要避免签订类似的协议。
本文通过对战后的日元汇率变化情况的回顾分析后认为,“广场协议”实际上推动了日元汇率向市场均衡回归。
日本20世纪80~90年代经济指标显示,“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的不良影响被很多人夸大了。
“广场协议”作为一种和平解决贸易争端的方式,是值得中国参考的战后日本汇率变动回顾在二战中日本战败,日本国内很多重要城市受到战火摧毁,经济受到重创,物资短缺,消费乏力、物价暴涨。
在这样的一片废墟上,日本经济通过重建实现了再度崛起。
从英法德日意等传统的发达国家在战后重建和经济迅速恢复及发展的状况看,教育和科技基础确实是一国最重要的竞争力。
教科书对于日本后来的经济重新崛起基本上罗列了如下几个原因:一是美国在日本推行了非军事化的社会改革;二是美国从冷战的全球战略需要,扶持日本发展;三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美国在日本的军事采购,推动了日本的发展;四是日本实行适当的经济政策,注重发展教育和科技。
以上无疑都对日本战后的发展提供了解释。
不过,通过日元汇率的走势,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日本经济再度崛起的过程。
Plaza Accord and Its implication on Japanese Economy“广场协议”及其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蓝裕平大体上日元汇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急剧贬值阶段(1945~1949年)日元汇率在1949年以前基本上属于政府管制汇率,1945年美元兑日元的汇率为1:15的水平。
价格管制肯定带来黑市,因此会有管制汇率和黑市汇率之间的差异。
战后物价暴涨的结果,导致日元在黑市的汇率持续大跌,倒过来也推动官方管制汇率下跌。
1946到1949年,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分别跌到1:100、1:150、1:200和1:270的水平。
广场协议与人民币升值

广场协议与人民币升值摘要在中国,广场协议成为金融危机之后的热门话题,因为人们通常认为,正是美国搞阴谋,日元才急剧升值,才导致日本经济出现上世纪90年代的“失落十年”。
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的,日本经济衰退最主要的原因是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再加上日本技术创新停滞,社会进入老龄化等因素。
这对中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避免人民币过快升值,加速调整经济结构,加强自主创新。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之后,五个国家的央行联手在外汇市场上抛售美元,引发全世界投机者跟风,美元对主要货币明显下挫。
以日元为例,广场协议前一个交易日,美元兑日元收报240.1,到9月底收报216.5, 12月31日收报200.25。
极端的情况是,1995年1美元兑79.7日元。
从1985年到1995年的十年时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201.26%。
①1.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日元升值全面抬高了日本产品的成本和价格。
抑制了国际市场对日本产品的需求,从而对生产这类产品的企业造成打击。
这种打击还会通过产业链条波及其他产业,甚至有可能形成对日本经济增长的全面抑制。
另外,日元升值降低了日本的进口价格。
这固然可以使资源短缺的日本用较少的支出换取所需要的资源,但是,廉价的外国制成品也同时涌入日本,冲击着日本原有的产业结构。
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技术含量不高,但对维持就业具有重要意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些制造型行业受到冲击后,必然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因为一旦没有了这些产业,日本的就业等社会问题将会凸现,进而演化为政治危机。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学生)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选作一题,要求逻辑思路明晰,分析透彻)案例1:利用AD-AS模型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具体问题:中国经济在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后的AD—AS模型分析。
案例内容提示:中国经济在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后的AD—AS模型分析。
从1996年开始,中国政府就已经开始谨慎地启动经济,以避免经济的过度衰退。
然而,企业经营困难和亏损面的扩大导致大批工人下岗失业,收入减少。
这种情况使无论下岗的还是仍在岗的工人都对未来收入产生不确定性预期,而社会保障、住房、教育等领域改革的推进却清楚地预示着未来支出的增加。
于是人们就合理地选择减少当前消费、储蓄更多的钱以备未来之需,消费需求也进一步萎缩。
再加上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产品出口需求的影响,总需求曲线发生变化,总供给曲线没有发生变化。
案例2:利用“总需求”原理分析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衰退。
案例内容: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在多年迅速增长和极度繁荣之后经历了长期衰退。
由于日本经济的长期增长以及日本企业采用终身雇佣制度等因素,日本历史上的失业率是极低的,但这次失业率却从1990年的2%上升到1998年的4%。
在1990年以前的20年中,日本的工业生产翻了一番,但1998年和1990年GDP仍然一样,实际GDP停滞,有时甚至还下降。
在政府治理持续性经济衰退过程中,日本经济出现了典型的零利率、负通货的经济局面。
1995年9月,为了促进经济复苏,日本中央银行采取了把贴现率降到0.5%的超低利率政策;1999年2月,中央银行为进一步减轻企业利率负担和刺激国内消费,在维持贴现率不变的情况下,将短期利率0.25%降到0.15%;同年3月份以后,日本央行大规模发行超出市场需求的货币,促使市场利率基本降到了“零”。
同期,日本的消费物价指数自1999年第三季度开始低于上年同期水平,1999年全年物价水平与上年持平,2000年负增长0.4%,2001年负增长0.9%。
新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试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1.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掀起了实现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浪潮,亚非拉国家获得新发展。
下列历史事件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有①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②万隆会议③埃及华夫脱运动④纳米比亚独立⑤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②④⑤2.新航路开辟后,非洲逐渐沦为任人宰割的“黑暗大陆”。
非洲人民通过500多年坚持不懈的斗争,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使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寿终正寝。
其“寿终正寝”的标志是A.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B.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C.阿尔及利亚独立D.纳米比亚独立3.斯大林曾经说过:“谁解放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的军队所到之处。
”下列史实能印证斯大林这句话的有①二战后,美国援助英国②二战后,美国扶植日本③民主德国的成立④东欧剧变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其根本目的是A.保障弱势群体生活B.减少政府开支,减轻民众纳税负担C.提高社会消费水平D.缓和社会矛盾,稳定资本主义制度5.战后,日本、西欧、美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有()①重视高科技的发展②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③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④推行非军事化政策A.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①②③6.20世纪90年代日本对外实实行“经济援助方式”的外交,这既是在政治、军事外交能力薄弱的历史条件下列形成的手段,也是经济大国日本所拥有的优势,通过经济合作扩大对他国的影响。
材料表明当时的日本意在A.推动他国经济的发展B.成为发达经济强国C.挑战经济全球化D.谋求政治大国地位7.“它是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会议的成就表明亚非国家已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引文中的会议是指A.日内瓦会议B.慕尼黑会议C.雅尔塔会议D.万隆会议8.1959~1961年,欧洲六国工业生产和出口贸易增长了26%、42%,欧洲没有参加共同体的其他国家仅增长了14%、20%。
日本失去的十年

日本失去的十年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黄金发展时期,经济高速增长,出口大幅提升,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其中主要是对美国的顺差。
80年代之后,日本与美国的双边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贸易战逐渐升级到汇率战,美国认为是日元低估造成日本对美的巨额贸易顺差。
在美国的压力下,1985年,五国集团(G5)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日元被迫大幅度升值。
其后,由于日本宏观政策的失误,日本遭遇了严重的资产泡沫,并于90年代初破灭,此后日本进入长达十年的经济萧条。
图一:日本经济增速的超级L型一、80年代日本的政治经济格局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日本经济的封闭性、管制性受到了当时国际社会的极大批判。
日本在70年代开始了经济结构调整、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改革,但是进程缓慢。
80年代之后,日本出于自身需要和国际压力的考虑,经济改革、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日本政治经济面临三个重大的战略调整。
一是政治国际化。
日本政府一直希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行动,扩大国际影响、提升国际地位,实现其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理想。
1983年,曾根康弘提出了日本的“大国思维战”战略,并把对美关系作为这一战略的基石。
二是金融、经济自由化、国际化。
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放弃了战后一直延续的封闭和管制,逐步放宽了利率限制,修订了外汇与外贸管理法,开放了日本金融市场,并积极拓展日本银行海外业务。
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推进了日本利率市场化、金融业务开放、资本流动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等进程。
三是经济结构调整。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社会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呼声日高,日本的经济增长模式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的压力渐升。
日本政府也认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日本必须扩大内需,以缓和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简言之,80年代中期,日本面临着三个重大的战略转变:一是由“管制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二是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三是由“外需主导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的转变。
日本九十年代经济危机始末

日本经济危机(20世纪90年代)战后,日本在美国的帮助下,经过民主化改革,在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冷战格局对日本的有利条件实施了一整套政策措施:制订和平宪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对企业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等,使日本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腾飞,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但是,冷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金融危机的暴发导致了全面经济萧条,其持续时间之久,下降幅度之大,为战后之最,使日本经济发展步入极为艰难的阶段。
为此,日本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便开始对本国经济体制和模式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改革。
一、日本经济危机的特点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暴发的经济危机,被称为是日本“失去的十年”。
此次危机以1991年初四大证券公司舞弊丑闻被曝光为暴发点,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从泡沫景气转为衰退和萧条。
与以往经济危机相比,其发生和发展有许多不同点。
(一)经济增长持续低靡日本经济自1992年以来持续低靡,平均增长率仅为0.9%,有7年时间经济增长率低于1%。
在1995和1996年虽然有短暂的恢复(实际GDP增速分别达2.5%和3.4%),但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在1997年GDP增速又跌落到0.2%,1998年跌落为-0.6%。
1999年和2000年虽又有所回升,但GDP的增速也仅为1.4%和0.9%。
(二)企业大量倒闭,负债规模空前,失业率攀升从1991年开始,资产负债额在1000万日元以上的倒闭企业每年都达1万家以上。
1995年达到1.51万家,1996年虽有所减少,也为1.48万家,但到1997年又比1996年增高12.5%,达到1.64万家。
1998年再创新的记录,又有1.92万家企业破产,比上一年高出17.1%。
与此同时,倒闭企业的负债规模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从战后到1990年的45年间,倒闭企业负债规模超过4万亿日元的仅有一次,即1985年的4.2万亿日元。
日本经济低迷三十年:特征事实、政策应对与启示镜鉴

日本经济低迷三十年:特征事实、政策应对与启示镜鉴闫坤;周旭海【期刊名称】《财经问题研究》【年(卷),期】2024()6【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具体表现为经济长期低速增长、持续通缩、消费持续疲软、私营部门投资长期不足和低利率成为常态。
分要素来看,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均呈现下降趋势,全要素生产率逐渐成为日本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
日本潜在经济增速维持在0.5%—1%,增速缺口多数年份为负,且绝对值明显拉大。
通过国际比较可发现,日本经济增速放缓属正常现象,但在面对“黑天鹅”事件和“灰犀牛”事件时表现得较为脆弱。
从宏观经济的短期走势来看,日本经济周期波动呈现以下新趋势:一是经济周期平均时间拉长,特别是扩张期明显变长;二是经济周期波动变小,扩张期经济增长乏力。
此外,日本和美国经济周期协同性较强。
为应对经济长期低迷,日本先后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解决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问题为出发点,对产业政策进行了两次调整,并通过财政重建路线和再通胀路线的交替,不断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日本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国的启示在于,不断优化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重视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总页数】16页(P15-30)【作者】闫坤;周旭海【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31.3【相关文献】1.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原因及其启示2.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3.日本经济低迷期财政政策运用的思考4.蔡昉:疫情冲击下关于经济应对政策的五个特征化事实5.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增长问题研究与启示——剖析日本经济低迷之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9-2020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练习)(带答案解析)

第17课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堂检测一、选择题1.下图中,日本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快速发展的外部原因是( )A. 美国的大力扶持B. 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C. 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D. 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日本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快速发展的外部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间,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发展的原因有内部和外部因素,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大扶植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外部原因,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CD属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自身原因,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速度处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前列,下列不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原因的是( )A. 美国国际地位提高和政治经济实力大增B.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C. 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自我调节D. 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掠夺原料、倾销商品【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政治、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选项ABC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原因;而选项D 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掠夺原料、倾销商品,不符合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史实。
因此不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原因的是选项D,故选D。
3.雨果曾说:“总会有这么一天,到那时,你们法国、俄国、英国,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为“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打下坚实基础的是()A. 建立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B. 成立联合国C. 成立欧盟D. 成立世界贸易组织【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即欧洲各国友爱相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贸易保护又能够促进出口的国际环境, 从而对日本奇迹
[ 3 ] ( P9 ) 。 然而, 随着东西方 作出了贡献 ” 80 年代中期以来,
国政府对日本高压式的货币谈判就是以这份报告为基础 “国 家 经 济 会 议 ” 克林顿入主白宫后, 设立了 展开的。 “国家安全会议” ( NEC ) , ( NSE ) 并列, 与 将对日金融政策提 升到国家经济战略的高度来实施 [5 ] ( P121) 。 具体来看, 主要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敦促日本实行金融自由化 。80 年代以来, 随着 金融自由化的发展,美日两国先后在金融领域采取了不
[ 4 ] ( P7 ) “排除抑制日元需求的人为的措施 ” 。 此后, 美 彻底地
整个六 、 七十年代, 对于日本向美国 伯特 · 吉尔平认为, “仁慈的疏忽 ” , 美国 市场的渗透, 美国表现出的是一种 在处理美日经济争端时继续以维持联盟为出发点
( P255 - 256 ) [2]
“美国通过为日本培育一个有利于日本既实行 。
[ 13 ] ( P214 ) “紧随广场协议 。 他国家对外汇市场的官方干预 ”
。 在此背景下, 1983 年
10 月,美国财政部长里甘致函日本大藏大臣竹下登,正 式提议美日双方就美元和日元的问题建立一个协商谈 正在日本访问的里根总统与日本 判的机制 。同年 11 月, 首相中曾根举行了会谈,两国首脑同意共同建立 “美元 美国副总统专程访日 日元委员会 ” 。 1984 年 5 月 29 日, 与日本首相中曾根进行了会谈,并达成了日美金融协 《日美日元美元委员会报告书 》 。在该报告书中, 美 定, 即 国要求日本开放金融市场,执行利率自由化,促进日元 国际化以及推动日元升值 。 此后,在定期召开的日美双 边会谈中,美国均以此该报告书来衡量日本国内金融市 场开放的进展状况,对日本金融市场开放进行监督和控 “日本的金融自由化在美国的压力下不断得到 制 。这样,
江西社会科学
2011. 7
2011 年第 7 期
美国对日政策调整 对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影响
■刘自强
随着东西方缓和与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 为了扭转美国在对外贸易 、 投资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 国际金融领域的颓势, 制约日本的经济扩张及其对美国的经济挑战, 美国开始对对日政策做全面调整 。 随着 金融 、 科技 、 安全关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从而使日本经济 美国对日政策的调整, 冷战时期存在的美日贸易 、 陷入长期衰退的泥潭 。 [ 关键词 ] 美国对日战略; 日美关系; 日本经济; 长期衰退 [ 中图分类号 ] K313. 5 潭 411105 ) ( 项目编号: 09YBB376 ) 、 本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世界体系与日本经济的兴衰 ” 湖南省教 ” ( 项目编号: 11A126 ) 和湘潭大学科研启动费项目的阶 育厅重点课题“世界体系转型与日本‘失去的 20 年 ’ 段性成果 。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4 - 518X( 2011 ) 07 - 0126 - 06 男, 湘潭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博士, 研究方向为亚太经济关系和东亚现代化 。 ( 湖南湘 刘自强 ( 1968 — ) ,
缓和 与国 际 战略 形势 的 变化 , 为了 彻 底扭 转美 国 在外 贸、 投资与国际金融领域的颓势, 制约日本对美国的经 济挑战, 美国开始进行对日政策全面调整, 从而导致日 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的泥潭 。 本文拟从金融对此做一些探讨 。 战略 、
二战结束以来, 日本经济奇迹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 “堡 离不开美国的庇护与支持。 为了将日本变成反共 “美国向日本提供了安全保障和在一个开放的世界 垒” ,
[ 1 ] ( P39 ) 经济体系中充分获得美国的市场 、 技术和物资 ” 。 罗
一、 美国对日金融政策的调整 金融是为国家战略服务的重要工具。 在国 1983年9月, 际竞争中屡次败给日本小松制作所的美国卡特彼勒公司 华盛顿霍雷 的总裁李·摩根联合斯坦福大学教授索罗门、 ·西蒙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戴维·马金松等3人共同起草了 “美元与日元不平衡发展及其对策” “摩根报告” 的 。 其 题为 “金融自由化、 核心是, 迫使日本实现 日元的国际化” , 从而
[ 7 ] ( P34 ) 。 强化 ”
而来的美元贬值,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使市场向美国公司 开放的美国单边主义战略的手段,它主要针对的就是日
[ 14 ] ( P32 ) “政策协调的任务就是要把美元价格降下来, 。 本” [ 15 ] ( P179 ) 使美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再次具有竞争力 ” , 然而
它却给日本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 三是要求日本参与国际利率协调 。 广场协议签订 后,为了预防“日元升值萧条 ” ,日本央行下调再贴现率 到 1987 年中, 日本经济开始复苏, 日本央行本 至 2. 5% 。 来应该考虑加息 。 然而 1987 年 10 月 19 日美国股市大 “黑色星期一 ” 泻, 出现 。在此情况下, 美国与西方主要国 家达成了“卢浮宫协议 ” , 通过使其他国家利率低于美国 利率来稳定美元汇率,避免美元过度贬值 。 日本央行积 “国际 ” 协调, 将 2. 5% 的超低利率维持了 2 年零 3 极配合 个月 。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造成日本经济体系内到处充 斥着廉价资金,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急剧膨 “广场协 胀。 美国政府还逼迫日本实行超低利率 。 1985 年 “美国财政部对日本央行施压,要求它降低 议 ”签署后,
126
美国对日政策调整对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影响 “美国对日本金融自由化的 同程度的自由化措施 。然而, “要求日本开放金融市场,为美国资本 迟疑深感不满 ” , 进入日本提供平等机会 ”
[ 6 ] ( P188 - 189 )
发达国家之间政策协调的产物 。 以此为开端,日元开始 大幅度升值 。1985 年末日元汇率上升到 1 美元兑换 200 日元左右, 而到 1995 年 4 月份日元汇率突破了 1 美元兑 换 80 日元的历史大关 。 美国政府之所以能够按照自己 的意志推行战略汇率政策,是 “由于美国处于国际货币 体系的中心地位,向来自主决定货币政策,无需考虑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