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民俗风情

合集下载

农村瑶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分析

农村瑶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分析
【 中图分类号 】F 9 . 52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0 — 1 12 1) 8 0 6 — 2 0 8 1 5 (0 1 0— 2 4 0
An l ss f o rs r s u c e t r so l u t msa d c lu eo o M i o i a ta m n a y i o u i m e o r e f a u e ff k c so n u t r f t o Ya n r t i W n i n Gu y n Lnk n i a g
d v l p 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o .
Ke wo d : a t no in Ya n rt; okc so n utr ; uim eo c ;e tr n lss y r s W ni f l ; oMioi fl u tms dc l et rs rs u e fauea ay i a Gu i y a u o r
M io t,aiu olfsiasfl o g n a c swi p ca h r ce sisec. sc n ld dta ermak b edsic o si n ry v ro sfl et l, ks n sa dd e t se il aatr t ,t.t o cu e t h e r a l it t n n i ( v o n h c i c Iwa h t ni Ya n rt okc l r mo gdfee t ra f oi a ear a yatatdtu it n ec l r swo t iigp o t o o Mio y fl ut ea n ifrn e so t h v le d t ce o rssa d t u t ewa rhgvn r r t i u a Ya a n r h u ii y

瑶族概况

瑶族概况

5.婚姻、节日
盘王节
7.歌节
8.敬鸟节
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 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男孩到十六、七岁要经过“度 戒”,度戒具有成丁礼的性质。一些瑶寨为了宣传“十 戒”, 还特意请老艺人说唱,教育青少年勿淫、勿盗、 勿奸、勿懒,要好学上进,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瑶 族婚恋自由,婚礼也比较节俭。蓝靛瑶有上门入赘的习 俗。
留官吃住一天,不觉一年过去。官府又派官员进峒,仍被款
待一年。官府误以为瑶民杀了官员,于是派兵血洗,二是一 只水獭钻进千家峒的杉木坝土洞里,附近瑶民放火薰洞欲抓 水獭,不料大坝被烧毁,发生水灾。没有大坝,不能积水,紧 接着又发生了旱灾。这年颗粒无收,无法向官府交税,瑶民 只好逃离了千家峒。
三是千家峒出了一个名叫盘宅妹的女瑶王,领 导瑶民反抗官府,官府打败了瑶民的队伍,血 洗了千家峒。这三种传说都强调瑶民在离峒前, 将一只牛角断为十二截,一姓瑶族保存一截, 又将盘瓠偶象埋在平石岩下的山洞里,洞口有 一座“石童子”为标记。嘱咐数百年后,瑶族 子孙要返回千家峒,将十二截牛角拼合吹响, 洞门会自动打开,将盘瓠偶象取出进行祭祀。 从此,千家峒内的瑶民背井离乡,逃亡到南方 各地的深山老林里,顶风冒雨,刀耕火种,过 着极其悲惨的生活。
瑶族民俗风情旅游
一、瑶族概况
瑶族现有人口213.4万人,分布于广西、广东、湖南、 贵州和云南等省。 是我国9个人口超400万的少数民 族之一,在我省主要分布在永州市的江华瑶族自治县 和江永县及道县部分乡镇。
二、瑶族的起源
流传着千家峒的故事.这是一个美丽凄清的“失乐园”的传说据《千家峒源流 记)记载:“相传彭藩二王之战,藩王屡胜.彭王欲胜,令臣出示榜文:能降藩 王者,吾有三女,任择配一女为妻.’一日,有一黄犬,将榜文爪坏,守榜人 即报彭王。彭王曰:“难道此犬有降藩之术。”即令臣唤犬入内。彭王曰: ‘汝能降藩否?如能降藩吾有三女,任择配一女为妻。’犬点头而赴藩室;待 藩王大便时,将阴具全部咬下,含归彭王.彭王见之大喜,惟第三女儿,天姿 美貌,犬即择配三女为妻.日后臣民取笑彭王招犬为婿,三女日啼诉于彭王, 彭王曰:“犬有功于我,女儿何奈?吾有一地,四面高山,有石洞一座四大 丘。”根据传说,这犬名叫盘瓠,即为瑶族祖先盘王.他们生息繁殖,居住在 千家峒里.千家 峝

绚丽多彩的钟山瑶族文化

绚丽多彩的钟山瑶族文化

在钟山县的几天,我们的早点都是钟山独特的油茶和粘粑。

粘粑像蒸饺一样,内有雪菜肉丝的馅,油茶似汤,香气扑鼻,喝到嘴里仍会留有异香,非常好吃。

同行的钟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振告诉记者,这油茶就是钟山瑶族的食物,吃了后对身体非常好,是一种很好的长寿食品。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几个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他们以务农为主,实行轮耕,兼营狩猎、捕捞与采集,手工业较发达;聚居区出产优质红米和药材。

钟山县的瑶族属于广西境内瑶族的一个分支,居住在两安乡的山山水水间。

他们在长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农耕文明中,传承了非常丰富的民族文化。

两安瑶族乡受地理位置、风土人情、民族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物质形态的民族文化,非物质形态的民族风情、民俗文化都丰富多彩却又别具一格,无论是婚丧嫁娶、生朝满月时的习俗仪式,还是修房造屋、犁田种地时习惯传统,或是节日、节庆活动表演,以及在人民中流传甚广的民间故文 胡三哥红牛 摄绚丽多彩的钟山瑶族文化The Colorful Yao Nationality Culture of Zhongshan事、神话、传说、歌谣等,在钟山县12个乡镇中,都与众不同,有着自身民族的、区域的特色。

两安乡瑶族群众无论男女,每逢盛大节庆,所穿的民族服饰,都是千姿百态,款式多样,图案、工艺、色彩美得惊人,用“五彩斑斓”、“美轮美奂”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两安瑶族民众在饮食方面也很有特色,他们爱吃油茶并“倚之为性命”,逢年过节,婚姻嫁娶,外出回归,聚会议事,日常生产生活,一日三餐都要煮油茶吃,可以说瑶族同胞们是一天也离不开油茶,而且吃法甚多:油茶饭、油茶酒、油茶糍等等,尽显民族风貌。

在瑶族人眼里,用油茶泡饭吃,似乎要比汉族人用稀饭送馒头和包子强得多。

因为吃油茶饭既解渴又解饿,且比喝粥少解小便。

为此,两安瑶族人有一句口头禅:“吃碗油茶饭,好过你吃三样”。

这,也许就是瑶族人为自己开创了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而感到骄傲的表现吧。

瑶族民俗瑶族服饰教学设计

瑶族民俗瑶族服饰教学设计

瑶族民俗瑶族服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对乳源瑶族服饰感兴趣,愿意了解瑶族的相关风土人情与文化背景。

2、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挖掘本地瑶族服饰等风土人情的活动,从中体验瑶族文化及风土人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室、相关瑶族服饰教学过程:一、音乐情境导入师:故事:过山瑶族百褶裙裙摆来历。

(略)同学们,衣着服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瑶族服饰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华,而我们乳源的过山瑶服饰也是光辉灿烂的瑶族服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能让悠久的瑶族民俗文化能继承有人,发扬光大。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了解和学习《乳源瑶族服饰》。

幻灯片切入《乳源瑶族服饰》据我了解,在坐的各位同学的家基本分布在乳源的四个瑶族乡镇里。

对自己老一辈的服饰穿着有一定的了解。

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己家乡的瑶族人们的穿戴进行讨论,讨论完有请每个组推举一名同学来给大家讲讲自己家乡的服饰穿戴。

二、探索与交流学生讨论和讲演(略)三、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课件展示瑶族服饰图片、民俗风情图片,学生欣赏感受与体验。

)1、瑶族女子头饰(幻灯片切入头饰)头饰是瑶族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说瑶族祖妣为“皇帝公主”,高架的头饰是皇帝所赐的“凤冠”。

有"龙盘"形、"A"字形、"月牙"形、"飞燕"形等;有的戴竹箭,有的竖顶板,有的戴尖帽,有的戴竹壳。

(展示实物)2、乳源瑶族妇女服饰(切入幻灯片)乳源过山瑶妇女身穿无领大襟长衫,衣衫胸前背后均绣有方形图案,上衣的领边袖口衫脚等处用白蓝黑三色布条镶嵌腰围短裙,胸前再挂一条长围裙,下身穿裤,扎绑腿。

盛装时,腰间加扎一条挂有铜币,两端缀有彩色条丝的腰带。

(展示实物)3、瑶族男子头饰(切入幻灯片)乳源过山瑶男子头上围7尺黑布巾或白头巾。

头巾中央绣四方形图案。

4、乳源过山瑶男子服饰(切入幻灯片)过山瑶的男子多数裹黑色或淡绿色头帕,有的人亦戴磨盘式的头巾帽。

中国少数民族瑶族

中国少数民族瑶族

民间组织传承
瑶族地区有许多民间组织,如歌堂、 鼓社等,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传承文化 。
瑶族文化传承的困境与出路
困境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外界文化的冲击,瑶族传统文化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困境。
出路
为保护和传承瑶族文化,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如加强立法保护、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开展学校教育等。
06
瑶族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共同作用
瑶族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共同作用于他们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为瑶族提供了精 神支持和道德指引。
04
瑶族的经济生活与社会组织
瑶族的经济生活
传统农业
瑶族地区主要依靠传统农业 为生,耕种水稻、玉米、红 薯等农作物。
林业
瑶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 源,人们通过砍伐树木、采 集林产品等方式获取经济收 益。
游业的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历史记载
瑶族在秦汉时期就有记载 ,宋代以后瑶族社会有,瑶族被确定为单一 民族。
瑶族的人口分布与地理分布
人口数量
瑶族人口数量在世界各民族中排 名前十,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 、湖南、广东、云南等省份。
地理分布
瑶族主要居住在山地和丘陵地区 ,分布在南岭山脉的南北两侧。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 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包括瑶 族语言文字。
在学校教育中,一些瑶族聚居区的学 校开始引入瑶文课程,以增强学生对 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在广西、湖南等地,政府设立了瑶文 培训中心,推广瑶文教育,培养新一 代精通瑶族语言文字的人才。
此外,一些瑶族文化机构和民间组织 也积极开展文化传承活动,推广瑶族 语言文字的使用,以保护和传承这一 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
文化展览
通过展览展示瑶族的传统手工艺品、民族服饰、乐器等,让游客 了解瑶族文化的魅力。

龙胜地区红瑶“晒衣节”民俗文化的考察研究

龙胜地区红瑶“晒衣节”民俗文化的考察研究

智观天下智库时代龙胜地区红瑶“晒衣节”民俗文化的考察研究黄蕾 葛俊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桂林 541000)摘要:每年农历六月六,是龙胜地区红瑶民族传统的“晒衣节”,(也被称为红衣节、半年节、粽粑节),这是当地族民除春节外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红瑶民族,历史文化悠久,是瑶族中的一个支系。

其中红瑶服饰于 2014 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红瑶凭借其典型而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获得了越来越多来自社会各群体的关注与探究。

当今社会,就如何将这些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好并传承下去,成为不少学者研究的一个方向。

关键词:龙胜红瑶;晒衣节;民俗文化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0016-002一、龙胜梯田上的红色印记龙胜县全称龙胜各族自治县,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位于桂林市西北部,地处越城岭山脉西南麓的湘桂边陲。

有“天下一绝”的国家一级景点龙脊梯田景观,也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境内居住着瑶、苗、侗、壮、汉等十个民族,众多的民族和悠久的历史,造就了龙胜县独特的民俗文化及特色资源。

红瑶是龙胜特有的一个瑶族支系,因其妇女传统服饰颜色以红色为主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龙胜县的龙脊镇、泗水乡一带的山区里,以女性文化最具独特魅力。

在龙胜县2007年公布的23项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红瑶女性就占了红瑶服饰和红瑶长发两项,作为红瑶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红瑶服饰于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晒衣节”当地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一)“晒衣节”由来的传说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红瑶自古来传承至今的民族节日,当天,家家户户晒红衣,准备丰盛的宴饮,与家人吃团圆饭。

关于晒衣节由来的传说,网上也流传着几种说法:(1)当年乾隆皇帝到江南,下雨弄湿了衣服,在6月6这天把衣服晒干了,因此这一天就被称为晒龙袍的日子,在民间就有了“人晒衣服,龙晒袍”这么一说。

千年瑶寨景点介绍

千年瑶寨景点介绍

千年瑶寨景点介绍千年瑶寨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凤凰山上,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景点。

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在瑶寨中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

千年瑶寨的建筑风格独特,大部分建筑都是用木材建造的,风格简朴而具有原始的美感。

瑶族人民在寨内居住,他们打造了各种用途的建筑,如民居、祭祀堂和宴会厅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山顶的瑶寨中心广场,这是寨民举行各种仪式和庆典的地方。

参观瑶寨时,游客可以欣赏到瑶族人民的民俗表演和手工艺制作。

瑶族人民以歌舞和音乐为主要表演形式,他们穿着传统的服饰,演唱着富有瑶族特色的歌曲,配合舞蹈动作展示瑶族的风情。

此外,瑶族人民还擅长制作手工艺品,如竹编、刺绣和染布等。

游客可以在当地的手工艺品店购买到这些精美而独特的艺术品。

千年瑶寨周边的自然景观也十分壮观。

寨区由凤凰山组成,山势险峻、风光秀丽。

登上山顶可以俯瞰整个寨区的美景,同时还能欣赏到远处的壮丽山河。

这里的空气清新、环境幽静,非常适合进行徒步旅行和探险活动。

瑶寨周边还有一些瑶族人民的村落,这些村落保留了瑶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游客可以和瑶族人民共进晚餐、参加传统的节日庆典,深入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统。

此外,瑶族人民还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开展了一些特色农业和手工业,如种植茶叶和制作瑶族药酒等。

游客可以参观这些农田和工坊,亲身体验瑶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精神。

千年瑶寨也是一个瑶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保护区。

游客可以参观当地的瑶族博物馆,了解瑶族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

博物馆内陈列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和民俗展品,讲述了瑶族人民的传说故事和传统生活方式。

这对于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千年瑶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景点。

游客可以欣赏到瑶族人民的民俗表演和手工艺制作,感受到瑶族人民的热情和友好。

此外,还可以探索周边的自然景观和参观瑶族人民的村落,深入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统。

崀山民俗风情

崀山民俗风情

(新建)新宁县聚居着汉、瑶、苗、壮、侗、回、蒙古、土家、彝、朝鲜、藏、黎、满、布依、维吾尔、白、哈尼、佤、畲、京族等20个民族,由于多民族杂居,互通有无,造就了新宁独特多样的风土人情。

这里民风淳朴,瑶族因其居住、服饰和语言的不同,有红瑶(红头瑶)、花瑶(花衣瑶)、青瑶(青衣瑶)、过山瑶(盘古瑶)、背篓瑶、顶板瑶、长衫瑶、白裤瑶、黑裤瑶等30多个称谓。

新宁的瑶族主要是过山瑶,也就是盘古瑶,散居在“八峒瑶山”,主要习俗有“庆古堂、祭盘王、接四姑娘”等。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跳鼓坛是新宁八峒瑶族的一种祭祀活动,俗称打鼓堂,庆盘王,又称盘王节,可追溯到三国时期。

即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相传是瑶族祖先盘王的生日,时值丰收季节,瑶族人民为纪念先人的艰苦奋斗精神,饮水思源,杀猪宰羊,隆重庆祝。

有三年一大庆,一年一小庆之习俗,小庆为3天,大庆为7天。

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主要包括告报(设圣);清水净坛;立五楼、四寨;朝幡、朝榜;打五猖;接姑娘;上刀山、下火海(穿犁头);开天煞(传说谁要喝了开天煞的血酒百病不侵,心想事成,消灾除邪,延年益寿);五祭盘王、庆五大王、跳鼓堂舞;游山打猎、走长风、唱谢情歌;打清醮、收五猖、扎三殃、纸船收瘟、做辞送;古堂会(在空旷的古堂地燃起熊熊柴火,人们围着火堆尽情歌舞,演示瑶族人民驱魔赶兽,开山辟地,顽强生存的雄风)等个部分。

是集歌、舞、乐、傩及祭祀仪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是新宁瑶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跳鼓坛是瑶民一种流传久远的祭祖仪式,一般在秋后举行,包括上云梯、过火海、五祭盘王等23项内容,它集歌、舞、乐、傩及祭祀仪式于一体,集中体现了瑶族的传统文化,被称为瑶族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2006年,“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被列入我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跳古坛”源起于瑶族图腾崇拜的“盘瓠祭”,因为盘瓠图腾崇拜是瑶族最原始的祖先崇拜,晋代干宝《搜神记》中就载有“用糁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盘瓠”的礼俗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瑶族民俗风情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

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

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

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

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

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

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礼仪】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

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

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

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

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

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

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

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

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

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

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

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

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

这种酒用糯米制成。

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

酒度不高,香甜可口。

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

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

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

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

在达山瑶中,也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

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

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

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

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

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

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

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服饰】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

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

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

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习俗】到瑶家做客,还要懂得当地的禁忌,否则会引起主人的反感。

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脚踏火炉撑架;忌在火炉里烧有字的纸张;进入瑶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为象征丧事;忌坐门槛;穿草鞋不能上楼;不能坐主妇烧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伞”,言及“雨伞”时,要说“雨遮”,因“伞”与“散”谐音;遇人伐木时,忌说“吃肉”、“死”之类不祥之语等等。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

湘西南辰溪县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

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

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

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

【婚俗】男女青年社交自由,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

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

但不与他族通婚。

家庭组织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舅表婚。

同姓通婚不忌讳。

蓝靛瑶上门入赘较盛行,白头瑶流行“抢婚”习俗。

瑶族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一般不与他族通近日,首届中国(连南)瑶族文化艺术节于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隆重开幕。

本次艺术节借连南自治县成立55周年之机,由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员会、清远市人民政府主办,连南瑶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承办,通过文化搭台,进一步挖掘、弘扬、发展民族历史文化,向世界全面展示瑶族风情魅力,打造瑶族文化品牌,把瑶族文化与开放的连南推向世界。

连南瑶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排瑶聚居地,是广东省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县。

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瑶族人民创造和积累了丰富而颇具特色的传统文化。

“瑶族耍歌堂”、“瑶族长鼓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岗、油岭村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南岗古排被列为广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

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几千年历史文明的浓缩,是瑶族儿女勤劳智慧的结晶。

排瑶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正为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所接受和推崇。

为更好地弘扬、挖掘、发展瑶族传统文化,全面展示浓郁神秘、多姿多彩的瑶族风情魅力,充分发挥瑶族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08年,连南县委、县政府把建设“科学发展之城、美丽和谐之都”定位为连南新的战略发展目标,并围绕此目标将连南打造成为“绿色产业强县、民俗文化圣地、休闲品质之城”,将连南建设成为粤北一颗璀璨明珠,使连南成为清远乃至广东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以“幸福瑶山丽质连南”为主题的中国(连南)瑶族文化艺术节,旨在通过展示风光旖旎的连南山水、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灿烂的瑶族文化,打造连南文化品牌,宣传推介连南,带动自治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实现“民俗文化圣地”、“世界瑶族文化艺术之都”的目标,推动连南经济社会科学快速发展。

本次瑶族文化艺术节邀请了来自国家民委、省、市祝贺团的领导、全国11个瑶族自治县的代表和国内外众多游客等各界人士。

在为期四天的活动中,陆续展开的庆典大会、大型歌舞表演、连南瑶族耍歌堂(含公祭盘古王)、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先锋论坛、瑶族民间服饰展览、评奖和瑶族绿色农副产品展、连南瑶族风情摄影展览等精彩纷成的活动,使得各界来宾充分领略到了瑶族文化的魅力与连南特色经济的潜力。

在本次瑶族文化艺术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文化节的开幕晚会,整台晚会由知名策划人海雅策划,国家一级舞蹈编导邓林导演的《瑶山瑶》歌舞晚会拉开序幕,全场以<瑶族舞曲>为线索,不仅展示了华丽绚烂民族服饰,而且全部由普通瑶族同胞表演的原滋原味的欢快热烈的传统歌舞,展现了连南独特浓郁的民俗风情,也展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歌堂长鼓舞”“耍歌堂”的独特魅力,整场晚会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嘉宾尤其是摄影家的镜头和惊叹。

据悉,此次瑶族文化节的服装是由著名服装设计师,奥运服装设计者许茗设计。

“近二十年来,”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倍,年均递增8.6%;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5倍,年均递增13%。

一串串醒目的数字,标志着勤劳的连南人民建设家乡的丰硕成果。

此次举办瑶族文化艺术节,吹响了快速发展中的连南以及宝贵的瑶族文化走向全国和世界的号角,连南欢迎来五湖四海的朋友们前来合作、观光。

”连南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崔建军表示。

目前,发展地方经济和民族文化相结合已成为一种全新发展模式。

连南人立足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结合自身特色,打出了新时代的瑶族文化发展牌,从而为连南经济发展成功地树立了形象,营造了品牌。

广东省连南瑶族的基本状况三、瑶族。

1、人口人口82398人,占总人口的51.49%,占全县少数民族人口的97.75%;居住在连南境内的40个瑶族村委近300个自然村中,散居面积占全县的80%以上。

是全国唯一的排瑶聚居地。

2、支系、来源连南的瑶族,分两个支系,排瑶(或称八排瑶)和过山瑶。

他们的语言、服饰等风俗习俗各具特色,并仍比较完整地保存着。

(1)排瑶排瑶,或称八排瑶,因元明时期,聚居于连南油岭、南岗、横坑、军寮、马箭、里八垌、火烧坪、大掌八大排(寨子)而得名。

排瑶,相对于整个瑶族“食尽一山过一山”迁徙不断的特点而言,其成寨定居并历经1000多年,是及不同寻常的,罕见的。

根据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述,瑶族迁到连南已一千多年。

唐朝诗人刘禹锡,贞观年间被贬连州刺史,写有《莫瑶歌》:“莫瑶自生长,名字无符籍。

市易杂鲛人,婚姻通木客。

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

夜度千仞溪,含沙不能射。

”以后,历代文献都有瑶族在连南的记载。

例如,清.同治袁永锡的《连州志》卷八中,有“徭本盘瓠遗种,产湖广溪洞间,即古长沙黔中五溪蛮也,其后生息繁衍,面接二广,右引巴蜀,绵亘千里,在连者八排洞瑶,崇山峻岭,错处其间”的记载。

目前,排瑶人口78000多人,占连南瑶族人口的95%以上,约占全县总人口的49%。

(2)过山瑶,4000多人,约占瑶族人口的5%左右,主要居住在寨岗镇和大麦山镇的边远高山上。

是清朝后期才陆续从广西等周边省份迁居连南。

3、文化瑶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其传承历史、文化、教授知识,全都靠口头相传。

其特有文化形式有:千年古寨、语言、服饰、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婚姻习俗、丧葬习俗、社交礼仪、社会组织、节庆娱乐、民间故事、历史传说、民谣、童话、歌舞、扎染、绣花、雕刻技艺等。

建国前,瑶区中只有极少数人(大多是男性)懂汉语,与汉区交往、交流的只有少数;而能懂汉字的更是稀少。

建国后,政府对瑶区一视同仁,实行汉文初中文化普及教育,现今,50岁以下的瑶民大部分都能自主与汉区交流。

文字书写全部采用汉字。

瑶族中的宗教司职人员保持有借用汉字记录的瑶族经书并并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