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故事的文本流变和中国古代的价值观_杨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春秋战国的杀身成仁、名不可废与循礼复仇 《左传》一方面通过伍尚的自我评判,对其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 行,仁也;择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伍尚赴死集“孝、仁、知、勇”于一身;一方面又认 为“名不可废”,“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伍员避居吴国,等待时机复仇,也是非常必要的。 《左传》对伍尚的评价极高,对伍员的行为也无贬低。其观点表明了当时社会行为价 值评判的多向性,“立德”、“立功”两种不同的社会观念的自足性和互补性。如《左传》襄公 二十四年,穆叔答范宣子问:“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 朽。”立德、立功倶为不朽。 伍尚的赴死致孝为当时所肯定,部分是因为春秋时“尚志”的观念,《论语》云:“志士仁
一、文本的衍变
《左传》为伍子胥故事提供了基本的事实,《史记》则在《左传》的基础上加入了不少故 事要素,正如宫崎市定所言,《史记》列传有很多故事要素,而其中故事色彩最强的当属《伍
———————————————
刘树胜:《正史·传说·讲唱文学——由〈伍子胥变文〉看伍子胥故事的嬗变》,《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9 年第 4 期;顾永新:《伍子胥故事丛考》,《国学研究》第 10 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黄亚平:《伍子胥 故事的演变——史传系统与敦煌变文为代表的民间系统的对比》,《敦煌研究》2003 年第 2 期;高云萍:《伍子胥 故事的历史演变》,《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 年第 2 期;高云萍:《伍子胥故事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 文,2004 年;单芳:《〈伍子胥变文〉与〈伍员吹箫〉杂剧比较》,《敦煌研究》2008 年第 5 期。
爱身之死,绝父之望, 物……吾如得返,是天祐之,其
贤士不为也。”
遂沉埋,亦吾所喜。”
○伍员云:“与父俱诛,何明于
世,冤雠不除,耻辱日大。”
○伍奢云:“勇且智”。 ○伍奢云:“好于文,长习于武,
○伍员云:“入者皆死, 文治邦国,武定天下,执纲守
是不智也。死而不报父 戾,蒙垢受耻,虽冤不争,能成
伍员
“父不可弃,名 不可废,尔其 勉之!相从为 愈。”
臣 来 奉 进 印 济达。”
从是决。”
绶。”
“吾之生也,为世所 “尚且行矣,吾去不
“父囚三年,王 笑,终老地上,而亦 顾,勿使临难,虽悔
今幸赦,无以 何之?不能报仇,毕 何追!”
赏赐,封二子 为废物。汝怀文武,
为侯。一言当 勇 于 策 谋,父 兄 之
至,何 所 陈 雠,汝可复也。吾如
哉?”
得返,是天佑之,其
楚国忧者必此
子。”
“胥 亡,楚 国 危
哉。”
……入者穷也,出

者葆(保)也。入而

皆死,不智也。死

而……
故 事 残
……於罪。杀其父 而並其子,將何益

乎?固 以 臣 父
……
———————————————
宮 市定:《史記を語る》第 167、176 页,岩波文库 1996 年版。
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第 116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
罗运环:《楚国八百年》第 234 页,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杨华 冯闻文:伍子胥故事的文本流变和中国古代的价值观 147
《吴越春秋》、《伍子胥变文》、《新列国志》中虽然是伍尚较早见到使者,听说父亲的情 况,但是他已经不能像《左传》和《史记》的记载那样,对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洞悉平王的 意见,为父亲和弟弟做周全的考虑。智者的形象改由伍子胥充任。《吴越春秋》中伍尚泣 涕涟涟,《伍子胥变文》中手持家书催促弟弟归楚,已经完全没有《左传》和《史记》中智慧决 断的形象。
守 戾,蒙 垢 受 鸿都侯,胥赐 “岂贪于侯,思见父 敢杀;兄若误往,必

耻,虽冤不争, 盖侯,相去不 耳。一面而别,虽死 死不脱。”

能 成 大 事。此 远三百余里。 而生。”
“与父俱诛,何明于

前知之士,安可 奢久囚系,忧 “父子之爱,恩从中 世,冤雠不除,耻辱

致耶?”
思二子,故遣 出,徼幸相见,以自 日大。尚从是往,我
忧。可以
来。胥 为 人 少 臣,外愧诸侯 何敢贪印绶哉?” 父欺 其 子。今 往方
其父为
好于文,长习于 之耻,反遇奢 “父幸免死,二子为 死,何侯之有?”
质而召
武,文治邦国, 为国相,封二 侯,使者在门,兼封 “尚且无往。父当我
之。”
武定天下,执纲 子为侯,尚赐 印绶,汝可见使。” 活,楚畏我勇,势不
从情节来看,《史记》增加了“子胥射使”,《吴越春秋》增加了“封侯相诱”和“子胥占卜”, 《伍子胥变文》增加了“伍奢书信”。《新列国志》将这些新增的情节全部运用。而《伍子胥》 又复归于《左传》,将封侯相诱等情节虚化。“伍奢预言”之事,由仅做长远的预测即预测楚 国将面临的灾难(《左传》),发展到兼做短期的预测即预测二子孰来(《史记》已降)。
○ 伍 尚 云:“父 戮 莫 报,无 谋 也。” ○ 伍 员 云:“父
之仇,是非勇也。” ○伍尚云:“不入则不 仁。爱身之死,绝父之 望,贤士不为也。”
大 事。此 前知之士,安可 致 耶?”伍尚云:“汝怀文武,勇于 策谋,父兄之雠,汝可复也。” ○伍员云:“与父俱诛,何明于
有罪,何以召其 子为?”
世,冤雠不除,耻辱日大。”
这些变化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波折,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伍尚、伍员两个人物所担当的 角色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左传》以降,对伍尚兄弟二人知悉父亲情况到做出决断的过程,做了不同的叙述,如 下表:
表三:伍尚、伍员人物形象的变化
所在地
情况得悉
情况判定
左史越吴伍新伍左史越吴伍新伍左史越吴伍新伍
传记绝越子列子传记绝越子列子传记绝越子列子
选择“伍尚决死”情节各时代的文本进行研究,原因诚如柯林伍德所言:批判的历史学 家对故事失去兴趣,将其扔进字纸篓里,而科学的历史学家却对他开始产生兴趣。因为他 是一个“科学的思想家” 。以罗兰·巴尔特的结构主义方法来看,伍子胥故事的基本框架 中有诸多对应关系,“伍尚决死”部分尤为明显。以大局观之,吴楚相对立;从利益关系上 讲,楚平王和太子建相对立,费无忌和伍奢相对立;而人生选择上,伍尚和伍员对应。后者 反映的是一种观念差异,而历代文本对二人选择的描述和评价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历代价值观念的变迁。这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文本的演绎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左传》以降,随着人物和情节的加入,伍尚、伍员兄 弟二人的对应性、差异性更强,文本的偏向性更加明显,今列表对照如下:
表一:不同文本的人物语言行为差异
费无忌 (或作费无极)
楚平王
伍奢
使者
伍尚
伍员(伍子胥)
“奢之子 “来,吾免 “楚君、大夫其旰
“尔适吴,我将归死。吾
材,若在 而父。” 食乎?”
度功而行,仁 仁。”
是不智也。死而不报父 出,徼幸相见,以自济达。”“吾
伍尚
也;择任而往, ○伍尚云:“闻 知也;知死不 父免而莫奔,不 辟,勇也。” 孝也。”
○伍尚云:“亲 ○伍奢云:“智 戚为戮,不可 而好谋,勇而矜 以莫之报也。” 功。”
之仇,是非勇也。”
之生也,为世所笑,终老地上,
伍尚云:“不入则不仁。 而亦何之?不能报仇,毕为废
二子,不 则生,不能 “尚之为人,廉,死 父。”
也;父戮莫报,无谋也; 者,曰:“父有罪,
杀 者 为 将死。” 节,慈孝而仁,闻
度能任事,知也。子其 何以召其子为?”
楚国患。
召而免父,必至,
行矣,我其归死。”
盍以免 史 其父召 记 之,必
不顾其死。胥之为 人,智而好谋,勇 而 矜功,知来必
至。”
死,必不来。然为
书春胥国胥
书春胥国胥
书春胥国胥
秋变志
秋变志
秋变志









后先先先
√√××××√






先后后后
××√√√√√
在《左传》和《史记》的叙述下,伍尚最先做出对父亲情况的正确判断,并决定自己赴死 而子胥复仇。“为了两全起见,二人‘择任’而行” 。
到了《越绝书》的文本中,却是伍子胥最先得知楚王的企图,并且规劝兄长不要归楚。
二、文本价值观的变化
不仅如此,对伍尚和伍子胥的生死选择,赴死还是复仇,《左传》、《史记》、《越绝书》和 《吴越春秋》分别作出了不同的评价。
表四:伍尚、伍员行为文本内部评价的变化
评价 人物
左传
史记
越绝书
吴越春秋
○伍尚云:“奔 ○伍奢云:“廉, ○伍奢云:“仁且智”。 ○伍奢云:“慈温仁信”。
死免父,孝也; 死 节,慈 孝 而 ○伍员云:“入者皆死, ○伍尚云:“父子之爱,恩从中
表二:各文本的情节变化
左传
伍奢预言(或答对) 伍奢书信

×
封侯相诱 ×
史记

×
×
越绝书

×
×
吴越春秋

×

伍子胥变文

×
新列国志

伍子胥
×


×
×
子胥占卜 × × × √
√ ×
子胥射使 × √ √ √
√ √
从人物来看,《史记》增加了“使者”,《吴越春秋》增加了“伍子胥妻”,冯至的《伍子胥》 增加了“伍尚妻”。
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增补版)第 266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144
2013 年第 3 期
子胥列传》,后代史书也无出其右,而伍子胥故事也被后人不断演绎 。至东汉,以复仇为 主题的杂史小说《越绝书》和《吴越春秋》将伍子胥故事进一步细节化,正史向传说转化,官 方写作向民间写作转化。其中“凝聚了秦汉间的民间情绪和原始生命” 。至唐代,《伍子 胥变文》已经在大的情节上改写历史,变文作者天马行空地创作。至明代,冯梦龙《新列国 志》汲取历代文本的要素,将伍子胥故事进一步完善。现代诗人冯至的诗化小说《伍子胥》 则将伍子胥故事文本创作推到了哲学的高度。
关键词:伍子胥 文本流变 复仇 《左传》 《越绝书》
关于伍子胥的历史记载,见于《左传》、《史记》,此外《韩非子》、《新序》、《说苑》、《吴越 春秋》、《越绝书》、《伍子胥变文》、《伍员吹箫》、《浣纱记》、《二胥记》、《新列国志》等历代文 本亦有叙述;近期公布的材料中,云梦睡虎地汉简中也有“伍子胥故事残简”。前人对这些文 本均作过研究,特别是对伍子胥故事文本变化的比较研究,已有相当丰富的成果可资借鉴 。 我们注意到相关文本记子胥奔吴之前的内容大致有王子建遭谗、伍奢直谏、伍奢被囚、伍 尚决死等情节。本文拟对有关“伍尚决死”情节的各种文本进行比较分析。
有大忧。”
“伍奢有 “能致二子 “臣有二子,长 “贺 二 子 父 奢 “父系三年,中心切 “尚且安坐,为兄卦
二子,皆 则 生,不 曰尚,少曰胥。 以忠信慈仁去 怛,食不甘味,尝苦 之。今日甲子,时加
贤,不诛 然,则死。” 尚为人慈温仁 难就免。平王 饥渴,昼夜感思,忧 于巳,支伤日下,气
且为楚
信,若闻臣召辄 内 惭 囚 系 忠 父不活,惟父获免, 不相受。君欺其臣,
子 之 心 者。尚 入,则杀之。” 死,绝父之望,贤士 子必毋入。胥闻之,
为 人 也,仁 且
不为也。意不同,谋 入者穷,出者报仇。

智,来之必入,
不合,子其居,尚请 入者 皆 死,是 不智

胥为人也,勇且
入。”
也。死 而 不 报 父 之

智,来必不入。
仇,是非勇也。”
胥且奔吴邦,君
王必早闭而晏
开,胥将使边境
遂沉埋,亦吾所喜。”
“… 孝 之 心,□ “卿 父 今 被 严 “今为平王无道,信 “平王无道,乃用贼
果(来)救吾之 刑,囚繋□於 受佞臣之言,囚繋慈 臣之言,囚禁父身,
难,幽冥悬□□ 穽(牢)□□□ 父之身,擬将嚴峻。 擬将诛剪。见我兄弟
□□□□□□ □□。□(不) 吾 今 远 至,唤 弟 相 在外,虑 恐在 后讐
143
伍子胥故事的文本流变和中国古代的价值观
杨 华 冯闻文
摘 要:本文对《左传》、《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新列国志》、《伍子胥》等有关“伍 尚决死”的文本进行比较,这些文本对于伍子胥兄弟避吴和决死的不同选择做出了不同的评价。 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之间的差异、官方文本与民间传说的差异、故事的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观 念的变异造成了文本的流变。

别。”
救 ,何 名 孝 随。事意不得久停, 怨,诈作慈父之書,

子?卿 须 急 愿弟急须装束。” 远道妄相下脱,此之

去,更 莫 再
情况,足得一□□□

三。”
□□□□□诛戮,驰

书相命,必是妖言,
擬 收□□□□□□
□□ 不 可 登 途,由
(犹)如鈍鸟盪羅,泉
鱼(下阕)。”
146
2013 年第 3 期
知不逮,我能死,尔能
吴,必忧
报。闻免父之命,不可
楚国,盍
以莫之奔也;亲戚为
左 以免其
戮,不可以莫之报也。
传 父召之。
奔死免父,孝也;度功
彼仁,必
而行,仁也;择任而往,
来。不
知也;知死不辟,勇也。
然,将为
父不可弃,名不可废,
患”。
尔 其 勉 之!相 从 为
பைடு நூலகம்
愈。”
“伍奢有 “能致二子 “尚至,胥不至。” “来,吾免尔 “闻父免而莫奔,不孝 弯弓属矢,出见使
杨华 冯闻文:伍子胥故事的文本流变和中国古代的价值观 145
费无忌 (或作费无极)
楚平王
伍奢
使者
伍尚
伍员(伍子胥)
“若 召 子, “王问臣,对而 “子父有罪,子 “入则免父之死,不 使 人 告 子 尚 于 吴:
孰来也?” 畏死,不对不知 入,则免之,不 入 则 不 仁。爱 身 之 “吾闻荆平王召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