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概念题库答案

钢结构概念题库答案
钢结构概念题库答案

1.绪论

1-1.建筑钢材的( D )差。

(A)强度 (B)塑性 (C)韧性 (D)耐腐蚀性 1-2.钢结构的缺点之一是( C )。

(A)自重大 (B)施工工期长 (C)耐火性差 (D)耐热性差 1-3.钢结构的优点之一是( A )。

(A)密闭性较好 (B)耐火性好

(C)不发生脆性破坏 (D)能充分发挥材料强度

1-4.钢结构的实际受力情况和工程力学计算结果( C )。

(A)完全相同 (B)完全不同 (C)比较符合 (D)相差较大

1-5.钢结构在一般条件下不会因偶然超载而突然断裂。这主要是由于钢材( B )好。

(A)强度 (B)塑性 (C)韧性 (D)均匀性

1-6.在地震多发区采用钢结构较为有利。这主要是由于钢材( C )好。

(A)强度 (B)塑性 (C)韧性 (D)均匀性

1-7. 由于钢材( C ),所以钢结构适宜在动力荷载作用下工作。

(A)强度高 (B)塑性好 (C)韧性好 (D)密度/强度比小 1-8. 因为钢材( A ),所以钢材适用于建造大跨度钢结构。

(A)强度高 (B)塑性好 (C)韧性好 (D)密度/强度比小 1-9. 在结构设计理论中,荷载分项系数( C )的形式出现在设计表达式中。

(A)<1.0的乘积因子 (B)<1.0的倒数乘积因子

(C)>1.0的乘积因子 (D)>1.0的倒数乘积因子

1-10.在结构设计理论中,抗力分项系数( D )的形式出现在设计表达式中。

(A)<1.0的乘积因子 (B)<1.0的倒数乘积因子

(C)>1.0的乘积因子 (D)>1.0的倒数乘积因子

1-11.应该按照结构的( A )来决定结构或构件的目标可靠指标。

(A)破坏类型和安全等级 (B)材料性能和施工质量

(C)作用类别和抗力特性 (D)破坏后果和建筑类型。

1-12.在一般情况下,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分别为

( A )。

(A)γG=1.2, γQ=1.4 (B)γG=1.4, γQ=1.2

(C)γG=γQ=1.2 (D)γG=γQ=1.4

1-13.当永久荷载对设计有利时,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分别为( B )。

(A)γG=1.2, γQ=1.4 (B)γG=1.0, γQ=1.4

(C)γG=γQ=1.2 (D)γG=γQ=1.4

1-14.在一般情况下,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γQ=( D )。

1

(A)1.0 (B)1.1 (C)1.2 (D)1.4

1-15.当永久荷载对设计有利时,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取γG=( A )。

(A)1.0 (B)γG=1.2 (C)1.3 (D)1.4

( D )。 1-16.当可变荷载效应对结构构件承载力不利时,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取γQ=

(A)0 (B)γG=1.0 (C)1.2 (D)1.4

1-17.当可变荷载效应对结构构件承载力有利时,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取γQ=( A )。

(A)0 (B)γG=1.0 (C)1.2 (D)1.4

1-18.钢结构设计规范中钢材的强度设计值f=( A )。

(A) fy /γR (B)γR fy (C) fu /γR (D) γR fu

1-19. 结构承载力设计表达式γ0(σGd+σQ1d+∑ψiσQid)≤f中,ψi是荷载组合系数,它的

i=2n

取值( B )。

(A) ψi﹥1 (B) 0﹤ψi﹤1 (C) ψi=1 (D) ψi﹤0

1-20. 在对结构或构件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应分别采用( B )。

(A)设计值,设计值 (B)标准值,标准值

(C)设计值,标准值 (D)标准值,设计值

1-21. 按近似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设计的各种结构是( D )。

(A)绝对可靠的 (B)绝对不可靠

(C)存在一定风险的 (D)具有相同可靠性指标的

1-22. 一简支梁受均布荷载作用,其中永久荷载标准值为15kN/m,仅一个可变荷载,其标准值为20kN/m,则强度计算时的设计荷载为( A )。

(A) q =1.2×15+1.4×20 (B) q =15+20

(C) q =1.2×15+0.85×1.4×20 (D) q =1.2×15+0.6×1.4×20

1-23. 当结构所受荷载的标准值为:永久荷载qGk,且只有一个可变荷载k,则荷载的设计值为( D )。

(A) 1.4qGk+1.2k (B) 1.2(qGk+k)

(C) 1.4(qGk+k) (D) 1.2qGk+1.4k

1-24.钢材的设计强度是根据( D )确定的。

(A)比例极限 (B)弹性极限 (C)极限强度 (D)屈服强度。

1-25.在对钢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荷载组合计算时, ( B )。

(A)永久荷载用标准值,可变荷载用设计值

(B)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都用标准值

(C)永久荷载用设计值,可变荷载用标准值

(D)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都用设计值

1-26.在验算梁的强度或整体稳定性时,采用( A )计算。

(A)荷载设计值 (B)荷载标准值 (C)永久荷载值 (D)可变荷载值

2

1-27.验算组合截面梁刚度时,荷载通常取( A )。

(A)标准值 (B)设计值 (C)组合值 (D)最大值。 1-28. 进行钢吊车梁的疲劳计算时,其荷载应采用( A )

(A)标准值 (B)设计值 (C)组合值 (D)最大值。 1-29.进行疲劳验算时,荷载( D )

(A)要考虑分项系数,不考虑动力系数

(B)要同时考虑分项系数和动力系数

(C)要考虑动力系数,不考虑分项系数

(D)不考虑分项系数和动力系数。

3

2.钢结构材料

2-1.钢材中的主要有害元素是( C )。

(A)硫、磷、碳、锰 (B)硫、磷、硅、锰

(C)硫、磷、氧、氮 (D)氧、氮、硅、锰

2-2.严重降低钢材的塑性与韧性,特别是低温时促使钢材变脆的元素是( B )。

(A)硫 (B)磷 (C)碳 (D)锰

2-3.钢中硫和氧的含量超过限制时,会使钢材( B )。

(A)变软 (B)热脆 (C)冷脆 (D)变硬

2-4.影响钢材基本性能的因素不包括( D )。

(A)化学成分 (B)冶金缺陷 (C)温度变化 (D)应力大小

2-5.理想的弹塑性体的应力-应变曲线在屈服点前、后 ( A )。

(A)分别为斜直线和水平线 (B)均为斜直线

(C)分别为水平线和斜直线 (D)均为水平线

2-6.( D )破坏前有明显的预兆,易及时发现和采取措施补救。

(A)屈曲 (B)失稳 (C)脆性 (D)塑性

2-7.结构工程中使用钢材的塑性指标,目前主要采用( D )表示。

(A)屈服极限 (B)冲击韧性 (C)可焊性 (D)伸长率

2-8.钢材的硬化是指钢材的( A )。

(A)强度提高,塑性和韧性下降 (B)强度、塑性和韧性均提高

(C)强度、塑性和韧性均降低 (D)塑性降低,强度和韧性提高

2-9.钢材经历应变硬化后( A )提高。

(A)强度 (B)塑性 (C)冷弯性能 (D)可焊性

2-10.钢材经冷作硬化后屈服点( C ),塑性降低了。

(A)降低 (B)不变 (C)提高 (D) 变为零

2-11.当温度从常温开始升高时,钢的( A )是单调下降的。

(A)弹性模量和屈服极限 (B)弹性模量和强度极限

(C)弹性模量和伸长率 (D)屈服极限和强度极限

2-12.当温度从常温逐步下降时,钢的( B )是降低的。

(A)强度和塑性 (B)塑性和韧性

(C)强度和韧性 (D)强度、塑性和韧性

2-13.钢结构材料的良好工艺性能包括( A )。

(A)冷加工、热加工和焊接性能 (B)冷加工、热加工和冲击性能

(C)冷加工、焊接和冲击性能 (D)热加工、焊接和冲击性能

2-14.承重用钢材应保证的基本力学性能内容应是( C )。

(A)抗拉强度、伸长率 (B)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冷弯性能

4

(C)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 (D)屈服强度、伸长率、冷弯性能

2-15. 结构钢的三项主要力学(机械)性能为( A )。

(A)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 (B)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冷弯

(C)抗拉强度、伸长率、冷弯 (D)屈服强度、伸长率、冷弯

2-16.材料脆性破坏的特点是( A )。

(A)变形很小 (B)变形较大 (C)无变形 (D)变形很大

2-17.在静荷载作用下,可能引发结构钢材脆性破坏的因素不包括( D )。

(A)应变硬化 (B)低温环境 (C)残余应力 (D)弹性模量

2-18.为防止钢材在焊接时或承受厚度方向的拉力时发生分层撕裂,必须对钢材的( C )进行测试。

(A)抗拉强度fu (B)屈服点fy

(C)冷弯性能 (D)延伸率

2-19.对不同质量等级的同一类钢材,在下列各指标中,它们的( D )不同。

(A)抗拉强度fu (B)屈服点fyδ (D)冲击韧性CV

δ5>δ10 (B)δ5=δ10 (C)δ5<δ10 (D)不能确定

2-21.钢材的伸长率δ用来反映材料的( C )。

(A)承载能力 (B)弹性变形能力 (C)塑性变形能力 (D)抗冲击荷载能力 2-22.某钢构件发生了脆性破坏,经检查发现构件内部存在下列问题,但可以肯定其中( A )对该破坏无直接影响。

(A)材料的屈服点较低 (B)荷载速度增加较快

(C)存在加工硬化现象 (D)构造引起应力集中

2-23. 结构钢的屈服强度( A )。

(A)随厚度增大而降低,但与质量等级(A、B、C、D)无关

(C)随厚度增大而降低,并且随质量等级从A到D逐级降低

(D)随厚度增大而提高,而且随质量等级从A到D逐级降低

2-24.钢板的厚度越大,其( C )。

(A) f越高、fy越低 (B) f越低、fy越高

(C) f和fy均越低 (D) f和fy均越高

2-25.同类钢种的钢板,厚度越大,( A )。

(A)强度越低 (B)强度越好 (C)塑性越好 (D)韧性越好

2-26. 随着厚度的增加,钢材的 ( D )强度设计值是下降的。

(A)抗拉 (B)抗拉和抗压

(C)抗拉、抗压和抗弯 (D)抗拉、抗压、抗弯和抗剪

2-27.有四种厚度不等的Q345钢板,其中( A )厚的钢板设计强度最高。

(A)12mm (B)18mm (C)25mm (D)30mm

5

2-28. 有四种钢号相同而厚度不同的钢板,其中( D )mm厚的钢板强度最低。

(A)8 (B)12 (C)20 (D)45

2-29.在碳素结构钢的质量等级中,( A )最差。

(A) A (B) B (C) C (D) D

2-30.在碳素结构钢的质量等级中,( D )最好。

(A) A (B) B (C) C (D) D

2-31.Q235-D要求保证( C )℃下的冲击韧性。

(A)+20 (B) 0 (C)-20 (D) -40

2-32.Q390-E要求保证( D )℃下的冲击韧性。

(A)+20 (B) 0 (C)-20 (D) -40

2-33.低合金高强度钢一般都属于( C )。

(A)沸腾钢 (B)半镇静钢 (C)镇静钢 (D)特殊镇静钢

2-34.Q295表示钢材( A )为295MPa。

(A)厚度不超过16mm时的屈服点 (B)厚度不超过16mm时的强度极限

(C)任意厚度时的屈服点 (D)任意厚度时的强度极限

2-35.按脱氧方法钢材分为沸腾钢(F)、半镇静钢(B)、镇静钢(Z)和特殊镇静钢(TZ)。其中( C )的代号可以省去。

(A)F和b (B)b和Z (C)Z和TZ (D)F和Z

2-36.在下列各种钢中,( A )脱氧程度较差。 (A)沸腾钢 (B)半镇静钢 (C)镇静钢 (D)特殊镇静钢

(A)A级 (B)C级 (C)D级 (D)E级

2-38.在( A )级碳素结构钢中,不要求保证冲击韧性性能。

(A)A (B)B (C)C (D)D

2-39.钢材的弹性模量E 约等于( A )。

2 (A)206GPa (B)206N/mm .2.06kN/mm2 (D)2.06MPa

2-40.处于常温工作的重级工作制吊车的焊接吊车梁,其钢材不需要保证( D )。

(A)冷弯性能 (B)塑性性能 (C)常温冲击韧性 (D)-20℃冲击韧性

2-41.在钢结构的构件设计中,认为钢材屈服点是构件可以达到的( A )。

(A)最大应力 (B)设计应力 (C)疲劳应力 (D)稳定临界应力

2-42.在连续反复荷载作用下,当应力比ρ=σmin/σmax=-1时,称为( A )。

(A)完全对称循环 (B)脉冲循环

(C)不完全对称循环 (D)不对称循环

2-43.对直接承受动荷载重复作用的钢结构构件及其连接,当应力变化的循环次数n≥( B ) 次时,应进行疲劳计算。

4456(A)1×10 (B)5×10 (C)1×l0 (D)2×10

2-44.在进行吊车梁设计时,对( A )部位可不必验算疲劳强度。

(A)上翼缘中部 (B)下翼缘中部 (C)腹板的下端 (D)横肋的下端

6

2-45.影响焊接钢构件疲劳性能的因素有( C )。 (A)塑性、韧性和最大应力σmax

(B)最大拉应力σmax、应力循环次数n和应力比σmin/σmax

(C)构造状况,应力幅△σ和应力循环次数

(D)构造状况、应力比σmin/σmax和应力循环次数

2-46. 一座简支钢板梁桥,应对主梁跨中截面( B )部位进行疲劳应力幅度验算。

(A)上翼缘 (B)下翼缘 (C)上、下翼缘 (D)中性轴

2-47.重级工作制吊车梁疲劳计算采用容许应力幅法时,( C )部位可不计算疲劳。

(A)简支实腹式吊车梁的下翼缘板 (B)简支桁架式吊车梁端拉杆

(C)简支桁架式吊车梁端压杆 (D)简支桁梁式吊车梁下弦杆

2-48.在钢桥中,对于同样的焊接型式和受力部位,Q235与Q460钢材相比较,其抗疲劳的容许应力幅度值的关系是( A )。

(A)两者相差不大 (B)两者相同 (C)两者相差很大 (D)没有规律

2-49.对钢结构焊接部位的疲劳强度影响不显著的因素是( D )。

(A)应力幅 (B)应力集中 (C)应力循环次数 (D)钢的种类

2-50.对钢材或非焊接结构疲劳强度影响不显著的因素是( B )。

(A)应力比 (B)钢材强度 (C) 应力循环次数 (D) 应力集中程度

2-51.影响焊接钢构件疲劳寿命的主要因素是( B )。

(A) 应力比 (B) 应力幅 (C) 应力最大值 (D) 应力最小值

2-52.( A )因素对焊接钢构件的疲劳寿命影响最小。

(A)钢材强度 (B)应力幅 (C)焊接缺陷 (D) 应力集中程度

2-53.疲劳计算的容许应力幅与( A )无关。

(A)钢的强度 (B)残余应力 (C)应力集中的程度 (D)应力循环次数2-54. 引起钢材疲劳破坏的荷载为( B )

(A)静力荷载 (B)产生拉应力的循环荷载

(C)冲击荷载 (D)产生全压应力的循环荷载

2-55. 常幅疲劳容许应力幅[△σ]中的系数c和β与( D ) 有关。

(A)钢材种类 (B)构件中的应力分布

(C)循环次数 (D)构件和连接构造类别

2-56.根据规范的规定,吊车梁的疲劳计算按( C )。

(A)变幅疲劳考虑 (B)常幅疲劳考虑

(C)等效常幅疲劳计算 (D)累积损伤原则计算

2-57. 疲劳计算中,我国规范将构件和连接分为八种类别,分类是根据( A )。

(A)细部构造所引起应力集中程度

(B)钢材的强度级别及细部构造所引起应力集中程度

(C)钢材的强度级别及应力循环的次数

(D)应力循环的次数及细部构造所引起应力集中程度

2-58.吊车梁的受拉下翼缘在( A )板边加工情况下,疲劳强度最高的。 7

(A)两侧边为轧制边 (B)一侧边为轧制边,另一侧边为火焰切割边(C)两侧边为火焰切割边 (D)一侧边为刨边,另一侧边为火焰切割边

2-59.钢材的抗剪设计强度 fv 与 f 有关,一般而言,fv =( A )。

(A)f/√3 (B)√3f (C) f/3 (D)3f

2-60.最易产生脆性破坏的应力状态是( B )应力状态。

(A)单向压 (B)三向拉 (C)单向拉 (D)二向拉一向压

2-61. 在多轴应力状态下,在钢结构中采用的钢材极限条件是

( C )

(A)主应力达到fy (B)最大剪应力达到fv

(C)折算应力达到fy (D)最大拉应力或最大压应力达到fy

2-62.规范对钢材的分组是根据钢材的( D )确定的。

(A)钢种 (B)钢号 (C)横截面积 (D)厚度或直径

2-63.钢材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屈服条件是由( D )等于单向拉伸时的屈服点决定的。

(A)最大拉应力 (B)最大剪应力 (C)最大压应力 (D)折算应力

2-64.Cv是钢材的( A )指标。

(A)韧性性能 (B)强度性能 (C)塑性性能 (D)冷加工性能

2-65.( D )冷加工在钢材中不会出现明显的冷作硬化现象。

(A)冷拉或弯 (B)冲孔 (C)机械剪切 (D)车削或刨切

2-66. 在( A )情况下,计算钢结构构件承载力可以不考虑应力集中的影响。

(A)常温静载 (B)常温疲劳 (C)常温动载 (D)低温动载

2-67. 以下关于应力集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应力集中降低了钢材的屈服强度

(B)应力集中产生同号应力场,使塑性变形受到限制

(C)应力集中产生异号应力场,使钢材变脆

(D)应力集中可以提高构件的疲劳强度

2-68.应力集中越严重,钢材也就变得越脆,这是因为( B )

(A)应力集中降低了材料的屈服点

(B)应力集中产生同号应力场,使塑性变形受到限制

(C)应力集中处的应力比平均应力高

(D)应力集中降低了钢材的抗拉强度

2-69.钢材的塑性性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C )

(A)温度降低对钢材塑性性能影响不大

(B)二(三)向拉应力导致钢材塑性增加

(C)加载速度越快,钢材表现出的塑性越差

(D)应力集中对钢材的塑性变形无显著影响

2-70.符号L125×80×10表示( B )。

(A)等肢角钢 (B)不等肢角钢 (C)钢板 (D)槽钢

2-71.工字钢代号I50c表示( D )。

(A)截面高度h=50mm、腹板较薄 (B) 截面高度h=50mm、腹板较厚

8

(C)截面高度h=50cm、腹板较薄 (D) 截面高度h=50cm、腹板较厚2-72.截面高度500mm、腹板较薄的热轧工字钢用( B )表示。

(A)I500a (B) I50a (C) I50b (D) I50c 2-73.热轧H型钢HW200×200×8×12的翼缘与腹板厚度分别为( B )。

(A)8mm,12mm (B)12mm,8mm

(C)8mm,8mm (D)12mm,12mm

2-74.宽翼、中翼和窄翼H型钢的代号分别是( C )。

(A)HM、HW和HN (B)HW、HN和HM (C)HW、HM和HN (D)HN、HM和HW 2-75.翼缘宽度与截面高度相等的H型钢是( A )。

(A)HW (B)HM (C)HN (D)HW和HM

9

3.连接

3-1.现代钢结构最主要最常用的连接方法是( B )。

(A)铆钉连接 (B)焊接连接 (C)普通螺栓连接 (D)高强螺栓连接

3-2.在下列四种施焊方位中,( A )的施焊质量最难保证。

(A)仰焊 (B)横焊 (C)立焊 (D)平焊

3-3.在下列四种施焊方位中,( D )的施焊质量最易保证。

(A)仰焊 (B)横焊 (C)立焊 (D)平焊

3-4.连接中使用的焊条应与被连接构件的强度相匹配,通常在被连接构件选用Q235时,焊条选用( A ) 型。

(A)E43 (B)E50` (C)E55 (D)前三种均可

3-5.当Q235钢与Q345钢手工焊接时,宜选用( A ) 型焊条。

(A)E43 (B)E50 (C)E55 (D)E50或E55

3-6.对接焊缝的平接接头(图a)与角焊缝搭接接头(图b)相比,前者的缺点是( D )。

(A)用料不经济 (B)应力集中严重 (C)使用强度低 (D)制造费工

(a) (b)

3-7.角焊缝搭接接头的优点是( D )。

(A)用料经济 (B)应力集中小 (C)疲劳强度高 (D)制造省工

3-8.斜角焊缝主要用于( C )。

(A)梁式结构 (B)桁架 (C)钢管结构 (D)轻型钢结构 3-9. 在直接动荷载作用下,采用自动焊的结构,( A )。

(A)正面角焊缝宜用平坦型,侧面角焊缝宜用凹面型

(B)正面角焊缝宜用凹面型,侧面角焊缝宜用平坦型

(C)正面角焊缝和侧面角焊缝都宜用普通型

(D)正面角焊缝和侧面角焊缝都宜用平坦型

3-10. 在直接动荷载作用下,角焊缝采用平坦型或凹面型为了( B )。

(A)便于施工 (B)减小应力集中 (C)提高焊件稳定性 (D)提高焊件刚度 3-11.在静荷载或间接荷动载作用下,侧面角焊缝的强度增大系数βf =( A )。

(A)1.0 (B)1.1 (C)1.22 (D)1.5

3-12.在静荷载或间接荷动载作用下,端面角焊缝的强度增大系数βf ( C )。

(A)=1.0 (B)=1.1 (C)=1.22 (D)1.5

3-13.在静荷载或间接荷动载作用下,斜向角焊缝的强度增大系数( D )。

(A)βf =1.0 (B)βf =1.1 (C)βf =1.22 (D)1<βf <1.22

10

3-14. 在直接动荷载作用下,正面角焊缝和侧面角焊缝的强度增大系数βf( C )。

(A)分别取1.0、1.22 (B)分别取1.22、1.0

(C)均取1.0 (D)均取1.22

3-15.在静荷载或间接荷动载作用下,对( D

)斜角角焊缝,取强度增大系数βf =1.0。

(A)正面 (B)侧面 (C)斜向 (D)任意方向 3-16.手工焊的角焊缝最小焊脚尺寸hfmin=( A )。

(A)1.5tmax (B)1.5min (C)1.5tmax-1 (D)1.5max+1 3-17.自动焊的角焊缝最小焊脚尺寸hfmin=( C )。

(A)1.5tmax (B)1.5tmin (C)1.5tmax-1 (D)1.5max+1 hfmin=( D )。

(A)1.5tmax (B)1.5tmin (C)1.5max-1 (D)1.5max+1 3-19. 对T形连接的角焊缝,最大焊脚尺寸hfmax=( C )。

(A)1.5tmax (B)t-(1~2) (C)1.2tmin (D)1.2tmax

3-20. 两等厚度板件搭接时,如厚度t>6mm,则其边缘的角焊缝的最大焊脚尺寸hfmax=( D )。

(A)1.5t (B)t-(1~2)

(C)1.2t (D)min{t-(1~2), 1.2t}

则t1、t2分别为( A )。3-21. 直角角焊缝的焊脚尺寸应满足hfmin ≥1.51及hfmax≤1.2t2,

的厚度。

(A) t1为厚焊件,t2为薄焊件 (B) t1为薄焊件,t2为厚焊件

(C) t1、t2皆为厚焊件 (D) t1、t2皆为薄焊件

3-22. 图示两块钢板用直角角焊缝连接,最大的焊脚尺寸

hmax=( A )mm。

(A) 6 (B) 8 (C) 10 (D) 12.

6

10

题3-22图题3-23图 8 3-23.图示两块钢板间采用角焊缝,其焊脚尺寸可选用( A )mm。

(A) 7 (B) 8 (C) 9 (D) 6

3-24.规范规定侧焊缝的设计长度lwmax在动荷载作用时为40hf,在静荷载作用时为60hf,这主要考虑到( B )。

11

(A)焊缝的承载能力已经高于构件强度

(B)焊缝沿长度应力分布过于不均匀

(C)焊缝过长,带来施工的困难

(D)焊缝产生的热量过大而影响材质

3-25.侧面角焊缝的计算长度不宜大于( B )

(A)40hf (B)60hf (C)80hf (D)120hf

3-26.角焊缝的计算长度不得小于( A )

(A)8hf和40mm (B)8hf和25mm

(C)60hf和40mm (D)60hf和25mm.

3-27.钢结构在搭接连接中,搭接长度不得小于焊件较小厚度的( B )。

(A)4倍,并不得小于20mm; (B)5倍,并不得小于25mm;

(C)6倍,并不得小于30mm; (D)7倍,并不得小于35mm.

3-28.直角角焊缝的有效厚度he=( A )hf.

(A)0.7 (B)1 (C)1.2 (D)1.4

3-29.在轴心力作用下,角钢与钢板连接的肢背焊缝与肢尖焊缝所承受的内力之比近似为( D )。

(A)0.5 (B)1 (C)1.5 (D)2

3-30.设图示角焊缝的计算公式为τf =N/A≤ffw ,则其中A=( D )。已知焊脚尺寸为hf 。

(A)1.4hf l (B)1.4hf (l- hf) (C)2hf (l-2 hf) (D)1.4hf (l-2 hf)

题3-30图题3-31图

3-31.设图示角焊缝的计算公式为τf =N/A≤ffw ,则其中A=( B )。已知焊脚尺寸为hf 。

(A)1.4hf l (B)1.4hf (l- hf) (C)2hf (l-2 hf) (D)1.4hf (l-2 hf) 3-32.在弹性阶段,侧面角焊缝上应力沿长度方向的分布为( C )。

(A)均匀分布 (B)一端大一端小

(C)两端大而中间小 (D)两端小而中间大

3-33.角钢和钢板间用侧焊缝搭接连接,设角钢背与肢尖焊缝的焊脚尺寸和焊缝的长度都

相同时。在轴心力作用下,( C )。

(A)角钢背的侧焊缝与角钢肢尖的侧焊缝受力相等

(B)角钢肢尖侧焊缝受力大于角钢背的侧焊缝

(C)角钢背的侧焊缝受力大于角钢肢尖的侧焊缝

(D)角钢背的侧焊缝与角钢肢尖的侧焊缝应力相等

12

3-34.将一轴心受力角钢搭接焊在一钢板上,采用图( C )所示方案焊接,其承载力最高。设采用统一的焊脚尺寸,且角钢搭接长度相同。

题3-34图

3-35.在题3-34中,采用图( B )所示方案焊接,其承载力最低。

3-36.在满足强度的条件下,图示①号和②号焊缝合理的hf应分别是( D )。

(A)4mm,4mm (B)6mm,8mm

(C)8mm,8mm (D)6mm,6mm

题3-36图题3-37图

3-37.图示的角焊缝在P的作用下,最危险点是( B )。

(A)a、b点 (B)b、d点 (C)c、d点 (D)a、c点.

题3-38图13题3-39图

3-39. 图示焊接连接中,最大焊缝应力发生在( D )。

(A) a点 (B) b点 (C) c点 (D) d点

3-40.受拉( A )对接焊缝可不计算焊缝强度。

(A)一级和二级 (B)一级和三级 (C)二级和三级 (D)三级

3-41. 对接焊缝一般只在( D )情况下,才须进行强度计算。

(A)三级焊缝 (B)三级焊缝受压 (C)三级焊缝受剪 (D)三级焊缝受拉 3-42.对接焊缝采用不同的坡口形式并非是为了( D )。

(A)便于施焊 (B)节省焊料 (C)降低残余应力 (D)提高焊缝强度

3-43.发现未用引弧板施焊对接二级直焊缝的强度不足时,采用( C )措施效果不大。

(A)改用引弧板 (B)改用斜焊缝

(C)改用一级焊缝 (D)将拼接放在内力更小的部位

3-44.对接焊缝采用引弧板是为了( D )。

(A)便于施焊 (B)消除残余应力 (C)节省焊料 (D)消除弧口缺陷。3-45.对接斜焊缝当轴线与外轴心拉力之间的夹角满足条件( A )时,不需要验算焊缝强度。

(A)tanθ≤1.5 (B)tanθ>1.5 (C)θ≥70° (D)θ<70°

3-46.根据( C )和施工条件选择对接焊缝的坡口型式。

(A)焊件的材料强度 (B)焊料的性能

(C)焊件的厚度 (D)焊件的表面质量

3-47. 两块钢板通过焊透的对接焊缝连接,钢材为Q235,采用手工焊,焊条为E43型,施焊时不采用引弧板,焊缝质量为三级,已知:ftw=185N/mm,f=215 N/mm,钢板的22截面尺寸为620×10mm,试问此连接能承受最大的轴心拉力为( D )kN。

(A) 1311.5 (B)1290 (C)1128.5 (D)1110

3-48.未焊透的对接焊缝的强度计算方法与( A )相同。

(A)直角角焊缝 (B)斜角角焊缝 (C)对接焊缝 (D)斜对接焊缝

3-49.产生焊接残余应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是( C )。

(A)钢材的塑性太低 (B)钢材的弹性模量太高

(C)焊接时热量分布不均 (D)焊缝的厚度太小

3-50.当钢材具有较好的塑性时,焊接残余应力( C )。

(A)降低结构的静力强度 (B)提高结构的静力强度

(C)不影响结构的静力强度

(D)与外力引起的应力同号,将降低结构的静力强度

3-51.残余应力对钢构件的( A )影响较小。

(A)常温静强度 (B)疲劳强度 (C)刚度 (D)稳定性

3-52.焊接残余应力的存在( B )。

(A)将增加构件的刚度 (B)将减小构件的刚度

(C)将对刚度无任何影响 (D)将提高构件的稳定性

14

3-53. 对于常温下承受静力荷载、无严重应力集中的碳素结构钢构件,焊接残余应力对下列没有明显影响的是( B )。

(A)构件的刚度 (B)构件的极限强度 (C)构件的稳定性 (D)构件的疲劳强度 3-54.产生纵向焊接残余应力的主要原因是( D )。

(A)冷却速度太快 (B)焊件各纤维能自由变形

(C)钢材弹性模量太大,使构件刚度很大

(D)施焊时焊件上出现冷塑和热塑区

3-55.在以下减少焊接变形和焊接应力的方法中,( C )项是错误的。

(A)采取适当的焊接程序

(B)施焊前使构件有一个和焊接变形相反的预变形

(C)保证从一侧向另一侧连续施焊

(D)对小尺寸构件在焊接前预热或焊后回火

3-56.下列做法不利于减小焊接残余应力的是( B )。

(A)合理的施焊次序; (B)减小焊缝长度;

(C)焊接前进行预热; (D)焊接后进行退火处理。

3-57.多块钢板用对接焊缝拼接,如图所示,最佳的焊接次序是( A )。

(A)1-2-3-4-5 (B)1-2-3-5-4 (C)4-5-3-2-1 (D)4-5-1-2-3

题3-57图题3-58图

3-58.在图示a、b两种焊缝布置中,( A )。

(A)a合理,b不合理 (B)a不合理,b合理

(C)a和b都不合理 (D)a和b都合理

3-59.在图示a、b两种节点焊缝布置中,( A )。

(A)a合理,b不合理 (B)a不合理,b合理

(C)a和b都不合理 (D)a和b都合理

题3-59图题3-60图

15

3-60.在图示a、b两种焊缝布置方案中,从尽量避免在母材厚度方向的收缩应力角度考

虑,方案( A )。

(A)a合理,b不合理 (B)a不合理,b合理

(C)a和b都不合理 (D)a和b都合理

3-61. 在图示工字形梁的翼缘与腹板的连接焊缝中,合理的施焊顺序是( A )。

(A)1-2-3-4 (B)1-3-2-4 (C)1-4-2-3 (D)1-3-4-2

题3-61图题3-62图

3-62. 如图所示普通螺栓连接中,受力最大的螺栓为( B )点。

3-63.普通螺栓和承压型高强螺栓受剪连接的五种可能破坏形式是:I.螺栓剪断Ⅱ.孔壁

承压破坏Ⅲ.板件端部剪坏Ⅳ.板件拉断Ⅴ.螺栓弯曲变形。其中( B )是通过计算

来保证的。

(A)Ι,Ⅱ,Ⅲ (B)Ι,Ⅱ,Ⅳ (C)Ι,Ⅱ,Ⅴ (D)Ⅱ,Ⅲ,Ⅳ。

3-64.螺栓连接采用端距≥2d0,是防止( A ).

(A)钢板被冲剪破坏 (B)螺栓杆被剪坏

(C)螺栓杆被压坏 (D)螺栓产生过大的弯曲变形

3-65.设螺栓孔径为d0,则螺栓连接的中距和端距应分别不小于( D )。

(A)2d0,2d0 (B)3d0,3d0 (C)2d0,3d0 (D)3d0,2d0

3-66.螺栓连接在( D )情况下,边距下限为1.2 d0。

(A)剪切边 (B)手工气割边

(C)轧制边,高强螺栓 (D)轧制边,普通螺栓

3-67.钢结构中常用的普通螺栓为( C )。

(A)A级 (B)B级 (C)C级 (D)8.8级

3-68.在下列四中螺栓中,钢结构中不常用( C )。

(A)M16 (B)M20 (C)M22 (D)M24

3-69. 当抗剪普通螺栓较细而连接板较厚时易发生( A )破坏。

(A)栓杆剪切 (B)栓杆弯曲 (C)孔边挤压 (D)板受拉。

3-70. 当抗剪普通螺栓较粗而连接板较薄时易发生( D )破坏。

(A)栓杆剪切 (B)栓杆弯曲 (C)栓杆挤压 (D)板受拉。

3-71. 采用普通螺栓连接钢板时,栓杆发生剪断破坏,是因为( A )。

(A)栓杆过细 (B)钢板过薄 (C)板截面削弱过多 (D)螺栓间距

过小。

16

3-72.图示螺栓的极限承载力Nb

min=min(nv

πd2fvb,dΣt?fcb),其中( C )。(A) nv=1.0 Σt=δ (B) nv=1.0 Σt=2δ;

(C) nv=2.0 Σt=δ

(D) nv=2.0 Σt=2δ。 3-73.10.9级高强螺栓的( D )。

(A) 抗拉强度不低于900Mpa,屈强比为0.9

(B)抗拉强度不低于900Mpa,屈强比为9

(C)抗拉强度不低于1000Mpa,屈强比为9

(D)抗拉强度不低于1000Mpa,屈强比为0.9。

3-74.单个普通螺栓传递剪力时的设计承载能力由( B )确定。

(A) 单个螺栓抗剪设计承载力 (B)单个螺栓抗剪和承压设计承载

力中较小者

(C)单个螺栓承压设计承载力 (D)单个螺栓抗剪和承压设计承载力中较大者。 3-75.承压型高强螺栓比摩擦型高强螺栓( B )。

(A)承载力低,变形小 (B)承载力高,变形大

(C)承载力高,变形小 (D)承载力低,变形大。

3-76.计算摩擦型高强螺栓连接的轴心拉杆的强度时( B )。

(A)只需计算净截面强度 (B)需要计算净截面强度和毛截面强度

(C)只需计算毛截面强度 (D)视具体情况计算净截面强度或毛截面强度

b3-77.一个摩擦型高强螺栓的抗剪承载力为:Nv=αnfμP,式中α等于( A )。

(A)O.9 (B)0.8 (C)1.1 (D)1.2。

3-78.摩擦型高强螺栓与承压型高强螺栓的主要区别是( D ) 不同。

(A)接触面处理 (B)预拉力 (C)材料 (D)设定的极限状态。

3-79.摩擦型高强度螺栓受拉剪时与受剪时相比,其抗剪承载力( B )。

(A)提高 (B)降低 (C)不变 (D)按承压型高强度螺栓计算。

3-80.摩擦型高强度螺栓的抗拉承载力( B )。

(A)与作用拉力大小有关 (B)与预拉力大小有关

(C)与连接件表面处理情况有关 (D)与A、B相C都无关。

3-81.摩擦型高强度螺栓的抗剪承载力与( A )无关。

(A)荷载 (B)预拉力 (C)剪切面个数 (D)接触面处理情况。

3-82.承压型高强螺栓的抗拉承载力与( C )有关。

(A)荷载 (B)预拉力 (C)螺栓材料 (D)接触面处理情况。 3-83.摩擦型高强螺栓连接的轴心拉杆,验算净截面强度公式为σ=N1/An≤f,其中的N1与杆件所受拉力N相比( C )。

17

(A)N1>N (B)N1=N (C)N1<N (D)视具体情况而定

3-84.摩擦型高强螺栓抗剪时依靠( D )承载。

(A)螺栓杆抗压 (B)螺栓杆抗剪

(C)孔壁承压 (D)板件间的摩阻力

3-85. 承压型高强螺栓临近剪切破坏时依靠( B )承载。

(A)螺栓的预拉力 (B)螺栓杆的抗剪和孔壁承压

(C)螺栓抗拉 (D)板件间的摩阻力

3-86. 采用摩擦型高强度螺栓与承压型高强度螺栓两种连接形式,对比其规范要求的螺栓孔与螺杆之间的间隙,( A )。

(A)前者的间隙大于后者 (B)后者的间隙大于前者

(C)两者的间隙相同 (D)两者都没有间隙要求。

3-87.在直接受动力荷载作用的情况下,采用( C )连接方式最合适。

(A) 焊缝连接 (B)普通螺栓 (C)摩擦型高强螺栓 (D)承压型高强

螺栓。 3-88.摩擦型高强度螺栓特别适用于( A )结构的连接。

(A)直接承受动力荷载 (B)承受反复荷载作用

(C)冷弯薄壁型钢 (D)承受静力荷载和间接承受动力荷载。

3-89.承压型高强度螺栓不得用于( A )结构的连接。

(A)直接承受动力荷载 (B)桁架

(C)冷弯薄壁型钢 (D)承受静力荷载和间接承受动力荷载。

3-90. 螺栓连接受剪工作时,在τ-δ曲线上的最高点“3”作为连接的极限承载力,则其螺栓应为( C )。

A.摩擦型高强度螺栓和普通螺栓

B.摩擦型高强度螺栓和承压型高强度螺栓

C.普通螺栓和承压型高强度螺栓

D.摩擦型高强度螺栓

3-91.承压型高强度螺栓连接比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连接( B )。

(A)承载力低,变形大 (B)承载力高,变形大

(C)承载力低,变形小 (D)承载力高,变形小

3-92.摩擦型高强度螺栓的抗剪连接是靠( D )来传递剪力。

(A)螺杆抗剪和承压 (B)螺杆抗剪

(C)螺杆承压 (D)连接板件间的摩擦力

3-93.承压型高强度螺栓的抗剪极限承载力应按( D ) 确定。

(A)螺杆承剪 (B)孔壁承压 (C)螺杆承拉 (D)A或B

3-94.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连接部位,采用( D )连接好。

(A)对接焊缝 (B)角焊缝 (C)普通螺栓 (D)摩擦型高强螺栓 18

4.轴心受力构件

4-1.实腹式压弯构件在弯矩作用平面内的失稳是( B )。

(A)弯扭失稳 (B)弯曲失稳

(C)扭转失稳 (D)局部屈曲失稳

4-2.实腹式压弯构件在弯矩作用平面外的失稳是( A )。

(A)弯扭失稳 (B)弯曲失稳

(C)扭转失稳 (D)局部屈曲失稳

4-3.轴心拉杆应进行( D ) 计算。

(A)强度 (B)强度、整体稳定、局部稳定和长细比

(C)强度、整体稳定和长细比 (D)强度和长细比。

4-4.轴心受拉构件的强度计算公式为( A )。

(A)N/An≤f (B)N/A≤f (C)N/?An≤f (D)N/?A≤f

4-5.细长轴心压杆的钢种宜采用( A )。

(A)Q235 (B)Q275 (C)Q345 (D)Q420.

4-6.轴心受拉构件的强度极限状态是( C )。

(A)净截面的平均应力达到钢材的抗拉强度fu

(B)毛截面的平均应力达到钢材的抗拉强度fu

(C)净截面的平均应力达到钢材的屈服强度fy

(D)毛截面的平均应力达到钢材的屈服强度fy。

4-7. 轴心受力构件的强度计算,一般采用轴力除以净截面面积。这种方法对( A )连接是偏于保守的。

(A)摩擦型高强螺栓 (B)承压型高强螺栓

(C)普通螺栓 (D)铆钉。

4-8. 对于( A )连接的拉杆,除了验算净截面强度外,还应验算毛截面强度。

(A)摩擦型高强螺栓 (B)承压型高强螺栓

(C)普通螺栓 (D)铆钉。

4-9.对有孔眼等削弱的轴心拉杆承载力,我国规范采用的准则是:净截面中( B )

(A)最大应力达到钢材屈服点 (B)平均应力达到钢材屈服点

(C)最大应力达到钢材极限强度 (D)平均应力达到钢材极限强度。

4-10.对同牌号钢压杆,( B )对弹性屈曲承载力的影响不大。

(A)压杆的残余应力分布 (B)材料的强度极限变化

(C)构件的初始几何形状偏差 (D)荷载的偏心大小。

4-11.单轴对称轴心受压柱,不可能发生( B )。

(A)弯曲失稳 (B)扭转失稳 (C)弯扭失稳 (D)第一类失稳

4-12.理想弹性轴心受压构件的临界力与截面惯性矩I和计算长度l0的关系为( C )。 19。

(A)与I成正比,与l0成正比 (B)与I成反比,与l0成反比

(C)与I成反比,与l02成正比 (D)与I成正比,与l02成反比

4-13.理想轴心压轩的临界应力σcr>fp(比例极限)时,因( C ),应采用切线模量理论。

(A)杆件的应力太大 (B)杆件的刚度太小

(C)钢材进入弹塑性阶段 (D)杆件长细比太大

4-14.按照规范,主要受压构件的容许长细比为( B )。

(A)120 (B)150 (C)200 (D)250。

4-15.实腹式轴心受压构件应进行( B ) 计算。

(A)强度 (B)强度、整体稳定、局部稳定和长细比

(C)强度、整体稳定和长细比 (D)强度和长细比。

4-16.轴心受压构件的整体稳定系数?与构件( B )等因素有关。

(A)截面类别、两端连接构造、长细比

(B)截面类别、钢号、长细比

(C)截面类别、计算长度系数、长细比

(D)截面类别、两个方向的长度、长细比。

4-17.计算轴心受压构件整体稳定性的公式N/(?A)≤f 的物理意义是( D )。

(A)构件截面平均应力不超过钢材抗压强度设计值

(B)构件截面最大应力不超过钢材强度设计值

(C)构件截面平均应力不超过构件欧拉临界应力设计值

(D)构件轴心压力设计值不超过构件稳定极限承载力设计值。

4-18.组合工字形截面轴心柱,翼缘的局部稳定宽厚比限值条件是根据( C )确定的。

(A)σcr≥fy (B)σcr≤fy (C)σcr≥?fy (D)σcr≤?fy

4-19.轴心压杆的截面分为a、b、c、d类,其中( D )截面的稳定系数最低。

(A) a类 (B) b类 (C) c类 (D) d类

4-20.轴心压杆的截面分为a、b、c、d类,其中( A )截面的稳定系数最高。

(A) a类 (B) b类 (C) c类 (D) d类

4-21.a类截面的轴心压杆稳稳定系数?值最高,主要是由于( D )。

(A)截面是轧制截面 (B)截面的刚度最大

(C)初弯曲的影响最小 (D)残余应力的影响最小

4-22.轴心压杆整体稳定计算时,在下列截面中属a类截面的是( B )。

(A)轧制工字钢(弱轴y) (B)轧制圆管(任意轴)

(C)等边单角钢(任意主轴) (D)焊接工字钢(强轴x).

4-23.对长细比很大的轴压构杆,提高其整体稳定性最有效的措施是( A )。

(A)增加支座约束 (B)提高钢材强度

(C) 加大回转半径 (D)减少荷载。

4-24.规定缀条柱的单肢长细比λ1≤0.7λmax(λmax为柱两主轴

方向最大长细比)是为了( C )。

(A)保证整个柱的稳定。 (B)保证单肢的刚度

20

(C)避免单肢先于整个柱失稳 (D)构造要求。

4-25. 计算格构式柱绕虚轴x挠曲的整体稳定性时,其稳定系数应根据( B )查表确定。

(A)λx (B) λ0x (C) λy (D) λ0y 。

4-26. 格构式轴心受压构件绕虚轴(x轴)的稳定计算采用换算长细比λ0x是考虑( D ),使临界力降低。

(A)格构柱有较大的附加弯矩 (B)格构柱有较大的构造偏心

(C)分肢有较大的残余应力 (D)缀材剪切变形较大。

4-27. 在进行格构式轴心受压构件的整体稳定计算时,由于( A ),因此以换算长细比λ0x代替λx。

(A)格构式柱可能发生较大的剪切变形

(B)要求实现等稳定设计

(C)格构式柱可能单肢失稳

(D)格构式柱承载能力提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