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 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
《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的读后感

《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的读后感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是由罗伯特·E.贝蒙特(Robert E. Barro)和拉希茨·马尔金科(Rachel M. McCleary)共同撰写的一本经济学著作。
本书主要探讨了宗教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宗教竞争背后的策略。
读完这本书,我深信宗教的力量与影响超出我们的想象,并且宗教竞争是如何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
本书的优点之一在于作者对经济理论和历史事实的巧妙结合。
通过对宗教历史和经验的深入研究,贝蒙特和马尔金科提供了大量的实证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他们精确而详尽的统计数据以及生动的案例分析使得这本书更加有说服力和有趣。
为了更好地理解宗教竞争的经济效应,作者提供了清晰的框架,并深入解析了各种不同宗教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例如,基督教之间的竞争对欧洲的宗教改革和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作者还研究了伊斯兰教和亚洲传统宗教等其他宗教的案例,揭示了它们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方面是书中关于宗教自由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贝蒙特和马尔金科指出,当政府承认和尊重宗教自由时,社会和经济都会受益。
他们的研究显示,宗教自由度越高的国家,人均GDP和创新程度也越高。
作者提出了一种观点,认为宗教自由不仅是一种伦理要求,也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有益条件。
这种观点颠覆了人们常常认为宗教会妨碍经济发展的普遍观点。
此外,书中的一章特别深入地研究了宗教奋斗者的经济模式。
通过探讨宗教狂热者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作者强调了宗教与经济之间的紧密联系。
他们认为,宗教对于激励个人积极投入到经济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信神的人更有可能努力工作,并在各种竞争中获得成功。
反过来,经济繁荣又会提供给宗教组织更多的资源,并促进宗教的传播和影响。
然而,本书也有一些潜在的弱点。
首先,由于篇幅的限制,作者没有进一步探讨宗教标准化和解释的作用。
他们把所有的宗教都看作是一种独特的经济消费品,而没有仔细研究宗教的内涵和实际应用。
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

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罗伯特贝拉是20世纪著名的宗教社会学家,他对宗教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他的宗教社会学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宗教的定义、宗教的功能以及现代社会中宗教的变化。
首先,贝拉对宗教的定义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宗教是一种信仰和世界观的体系,是人类对终极现实的理解和回应。
他强调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
其次,贝拉探讨了宗教在社会中的功能。
他认为,宗教不仅是一种信仰和仪式,更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支撑。
宗教可以提供人们对生活意义的思考,引导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凝聚力提供支持。
最后,贝拉着重分析了现代社会中宗教的变化。
他指出,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功能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宗教信仰和教会组织受到了挑战,但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资源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他主张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这种变化,探讨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新意义和新功能。
总的来说,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宗教与社会关系、探讨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我们认识和解决当代宗教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抛开传统的宗教社会学研究,贝拉的思想还聚焦于宗教的符号和象征意义。
他认为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组织或信仰系统,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其象征和符号对于社会秩序和集体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他深入研究了宗教仪式、神话和象征,探究它们在社会中的功能及意义。
此外,贝拉还探讨了宗教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例如政治、经济、文化等。
他着重探讨了宗教对于社会变革和社会运行的影响,以及宗教在不同社会结构中的角色。
他的研究框架开阔了宗教社会学的视野,使人们更全面地理解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总的来说,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学者和研究者,不仅为宗教社会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也为我们理解宗教与社会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

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o.5,2011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李峰(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上海,201620)摘要:作为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贝拉的思想主要围绕着现代性议题中宗教的意义和功能而展开。
从其宗教社会学大致可分为求学阶段的学术积累、哈佛大学时期的“悲观的乐观主义”、20世纪60 年代中后期的“乐观的悲观主义”和70年代后的“后新教徒”问题四个时期,他分别对宗教的本质、宗教研究的路径、宗教与现代化、宗教进化、美国公民宗教和美国道德生态重建等具体议题进行了分析。
但我国学界对贝拉的介绍和研究多具碎片化。
贝拉宗教社会学的基石是其宗教观,而这种宗教观又主要扎根于西方特别是美国社会之中。
为此,我们对贝拉理论的接受和批判都必须以此为逻辑起点;同时,我们更不应仅拘囿于他的某个论说,而应对其学说有着整体的把握。
关键词:贝拉;宗教观;宗教与现代化;宗教进化论;公民宗教罗伯特·贝拉(Robert Neeley Bellah,1927—)现为美国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学和比较研究教授,他是少有的一位精通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哲学和神学的学者。
在汉语学术界,对贝拉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最早的贝拉是作为一个美国文化研究者而被译介到国内。
随后,高师宁①和赵沛鐸②等学者对贝拉的早期思想进行了介绍,其重点其宗教进化论。
第三个阶段的研究主要在韦伯命题之下对贝拉的现代化论进行探讨,这体现于贝拉的《德川宗教》的翻译和出版。
伴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强大,对何为中国人的共同精神家园,以及儒家是否为教等的探讨成为学界的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贝拉的“公民宗教”成为学界关注的第四阶段的重点。
③本文认为,对贝拉宗教社会学思想的了解不应局限于片段式地探讨,而更应做整体性的分析,同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有必要对其思想的内在逻辑及其所处的社会情境进行梳理。
对个人主义的超越与公共性品质的生成——罗伯特·贝拉《心灵的习性》读解

""作为&杰出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家'" 罗伯特3贝 拉& 让我们注意到了那些处于 我 们 民 主 体 制 核 心 的 价值" 也让我们认识到了未经社会责任检验的个人 主义的危险' (%) ! 在我国的当前现实中" 这种危险 已不是深藏着的危机" 而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显现 出来" 并产生了不良后果! 贝拉及其合作者们以 *心灵的习性% 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 任+-以下简称&* 心灵的习性+'. 一书& 为我们人类 如何减轻甚至克服个体化时代所带来的困境与纷扰 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作用' (#) ! 为此" 笔 者拟以公共性为视角解读其著作及其思想" 为当前 我国公民的公共性品质培育提供积极的参鉴资源和 思路!
他对幸福的既有观念" 于是" 他将人生目标从追求 物质成功转向献身于婚姻和孩子! 布莱恩无论是单 单追求事业成功还是献身于婚姻和孩子" 根据都在 于个性倾向" 只是在追求功利的献身于自我利益的 目标过程中个人优先选择系统内发生了一种靶位转 向而已!
乔3戈 曼 挚 爱 的 家 乡 小 镇 已 被 现 代 发 展 所 侵 蚀" 不再是有着多年传统的交往甚密的家庭组成! 住在小镇 上 的 大 多 数 人 参 与 社 区 生 活 的 程 度 并 不 深" 对小镇的传统浸淫得很浅" 社区价值观念很淡 薄! 而且" 即使是小镇观念浓厚的乔" 他的社会即 小镇价值观念也相对狭隘" 他在面对社区生活中充 满矛盾问题时" 往往只是立足于他的小镇" 忽略他 的小镇问题所处的一个更大的社会背景! 在乔3戈 曼的语言中" 成功指的是通过他的个人努力促成的 社会集体意识的体验" 成功意味着实现家庭和社会 的目标! 他是设在他所住小镇的一家大型制造业公 司的公共关系部主任" 乔乐于为社区服务" 他将成 功生活的 目 标 确 定 为 家 庭 和 社 会 传 统 赋 予 他 的 东 西" 而不是跟从眼前的优先选择!
宗教社会学重点

1、宗教社会学的性质、研究范围和特点。
宗教社会学是宗教学与社会学较差的边缘学科和实证社会科学,以宗教学发展为前提,把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之加以分析。
宗教行为系统为研究对象,重视宗教实践的作用,对宗教仪式,活动非常重视,对个体和群体的宗教行为进行研究。
特点:自觉置身宗教之外来看待和解释宗教现象。
宗教社会学家大都标榜中立,坚持以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其研究对象。
2、简述宗教社会学历史分期:1.关于宗教与社会关系的思想,柏拉图的理念论,奥古斯丁的宗教论。
2.形成时期的理论:迪尔凯姆,1899年《宗教现象的世界学》宗教史社会现象特别突出的东西。
韦伯:任何一项失业的表象背后都有一种无形的支撑这一失业的时代精神力量与特定社会文化背景又内在渊源关系,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力量决定失业成败。
齐美尔:开启个体宗教研究视角。
马克思:3.发展阶段:进化论、功能论、冲突论、补偿论、市场论。
3、什么是宗教市场论,对分析中国宗教现象有什么启示:一个社会的所有宗教活动构成宗教市场,包括信徒,组织,文化。
宗教选择是理性的,宗教市场无管制自由竞争,形成宗教超市。
反之则降低。
4、社会学如何鉴定宗教含义:是一种对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或神圣之信仰与崇拜为核心的社会意识,是通过特定的组织制度和行为活动来体现这种意识的社会体系。
2构成要素:宗教信仰。
宗教仪式。
宗教经验。
宗教群体与组织。
5、宗教有哪些特点,如何理解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的宗教:1宗教是一种社会群体现象。
2宗教是具有一套以崇拜超自然超人间力量或神灵为核心的信仰体系。
3宗教具有特定的实践活动。
4宗教具有特定的感情与体验。
5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
宗教与人类文化同时形成,是人类文化早期阶段的主要表现形式。
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之一。
是各种文化模式中起重要的因素。
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内容。
6、如何测量宗教性定义:判断一个人是否信教及其虔诚程度的标准⑴一维测定法:以参加宗教仪式的频率为标准;①上教堂或参加礼拜的次数②用问卷询问人们参加宗教活动情况⑵主观态度测量法⑶多维测量法:八个维度测量:体验、仪式、虔诚、信念、知识、伦理、社会关系、个人得救信念7、什么是宗教认同,宗教皈依?结合实例说明宗教皈依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宗教认同:对宗教的接纳和认可,宗教信仰是宗教认同的必然结果。
美国的公民宗教

美国的公民宗教
罗伯特·贝拉(Robert Bellah);孙尚扬
【期刊名称】《宗教社会学》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有些人辩称,基督教就是(美国的)国家信仰,而另外一些人则辩称,(基督教)教会与(犹太教)会堂只赞美“美国的生活方式”这种一般的宗教,很少有人认识到,在美国存在着一种与各种基督教教会并肩相随而又明显不同的、精心炮制的且充分建制化了的公民宗教。
本文要论证的是,美国不仅有这么个东西,而且这种宗教——也许说这种宗教向度更好——具有其自身的严肃性和整全性,在理解方面,它需要像任何其他宗教一样得到了认真的关注。
【总页数】22页(P3-24)
【作者】罗伯特·贝拉(Robert Bellah);孙尚扬
【作者单位】[1]Russell E. Richey and Donald G. Jones, New York, Hagerstown, San Francisco, London;[2]北京大学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78
【相关文献】
1.美国中东外交政策与公民宗教 [J], 托马斯·班科夫;陈杰
2."公民宗教"对美国外交理念的影响 [J], 余日昌
3.美国“公民宗教”的概念及来源 [J], 威尔·赫伯格(Will Herberg);柏宇洲;
4.美国的宗教信仰之谜:探析《圣洁百合》中的公民宗教 [J], 孙璐
5.论美国公民宗教的内涵 [J], 聂迎娉;傅安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轴心文明与儒家传统(杜维明)

轴心文明与儒家传统(杜维明)今天的主题主要是对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的关系进行反思,因此可以把它摆在一个宏观的背景,从轴心时代文明发展的脉络来看。
所谓轴心时代这个观点,来自雅斯贝尔斯所发表的一系列关于人类文明发展史,尤其是对哲学发展特别关注的专论中所提出的观点。
尽管所谓的轴心时代或轴心时代文明的提出,表面上看来和我们要讨论的课题好象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如果想对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作一平实的理解,轴心文明的讨论可以提供宽广的背景。
西方学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对西方文化进行了很多激烈的批判。
譬如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
其中有个强烈的意愿,就是要脱离欧洲中心主义,在更广阔的世界文明发展的背景下来探讨现代西方。
这种尝试有的很成功,有的则否;有的较全面,有的还是很片面。
像雅斯贝尔斯这种有全球视野的提法,很少见。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对于欧洲以外的文明,基本上还有一种平等互惠的原则,甚至一种由衷敬佩之感。
如伏尔泰是个很明显的例子。
他对中国文化极为重视。
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他晚年所写的《单子论》,表现了明显的世界性。
莱布尼茨从天主教,特别是耶稣教的教士的通讯中,发现中国哲学中朱熹对理的讨论乃至《易经》的思想,和他的思考有相契之处,感到很高兴。
这是18世纪的状况。
19世纪以来,特别是从黑格尔开始,绝大多数的西方思想家(包括马克思和韦伯在内),都认为现代西方的发展才是人类走向未来的趋向,所谓“以动力横绝天下”(梁启超语),于是判定人类文明的焦点是西欧,因此产生强烈的欧洲中心主义。
他们对其他文化不是使之历史化,作为人类文明的初期,就是使之特殊化、相对化,当作各种被西方逐渐转换、消解而且必然过时的对象。
动力全在西方,没有例外。
钱新祖先生所写的《黑格尔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一文认为,这个典范影响到马克思。
马克思在安排五种生产方式的时候,把亚细亚的生产方式摆在人类文明发展脉络以外。
他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必须经历早期公社、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而中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另一条路径。
宗教社会学相关书籍

宗教社会学相关书籍宗教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的学科。
它探讨宗教对社会结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塑造力,分析宗教与社会互动的深层次机理。
许多书籍在宗教社会学领域都提供了精彩的洞见和独特的理论观点,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几本具有生动、全面和指导意义的著作。
首先,法曼·E·泰摩(Peter L. Berger)的《社会学的圣经:宗教的论述与社会理论》是一本经典之作。
这本书深入研究了宗教如何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发挥作用。
泰摩通过独到的洞察力,揭示了宗教对于个体认同、社会秩序和意义构建的重要性。
他强调宗教是一种社会构造,可以塑造个人行为和群体动态。
其次,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必不可少。
这本书探讨了宗教如何塑造经济和社会发展。
韦伯认为,新教伦理的价值观和信仰对于资本主义的兴起具有重要影响。
他通过深入研究新教教义,分析了如何从内部因素解释了欧洲历史上资本主义出现和扩张的原因。
这本书不仅对历史有着重要意义,也提供了一种对宗教和经济关系的理论框架。
此外,艾伦·D·谢尔曼(Alan D. Sherman)的《宗教与社会变迁:从现代化到全球化》也是一本值得一读的著作。
这本书探讨了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和适应。
谢尔曼通过研究不同宗教团体的社会互动,分析了宗教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维持和转变。
他认为,宗教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继续存在和塑造社会的重要作用。
这本书对于理解宗教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变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彼得·百花尹(Peter L. Berger)和托马斯·休贝尔(Thomas Luckmann)的合著《社会建构的现实性》是一本经典之作。
这本书详细探讨了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是如何通过社会互动和集体意识构建的。
百花尹和休贝尔通过对宗教的研究,揭示了社会现实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并且如何通过宗教仪式、信仰共同体和符号系统来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o.5,2011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李峰(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上海,201620)摘要:作为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贝拉的思想主要围绕着现代性议题中宗教的意义和功能而展开。
从其宗教社会学大致可分为求学阶段的学术积累、哈佛大学时期的“悲观的乐观主义”、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乐观的悲观主义”和70年代后的“后新教徒”问题四个时期,他分别对宗教的本质、宗教研究的路径、宗教与现代化、宗教进化、美国公民宗教和美国道德生态重建等具体议题进行了分析。
但我国学界对贝拉的介绍和研究多具碎片化。
贝拉宗教社会学的基石是其宗教观,而这种宗教观又主要扎根于西方特别是美国社会之中。
为此,我们对贝拉理论的接受和批判都必须以此为逻辑起点;同时,我们更不应仅拘囿于他的某个论说,而应对其学说有着整体的把握。
关键词:贝拉;宗教观;宗教与现代化;宗教进化论;公民宗教罗伯特·贝拉(Robert Neeley Bellah,1927—)现为美国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学和比较研究教授,他是少有的一位精通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哲学和神学的学者。
在汉语学术界,对贝拉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最早的贝拉是作为一个美国文化研究者而被译介到国内。
随后,高师宁①和赵沛鐸②等学者对贝拉的早期思想进行了介绍,其重点其宗教进化论。
第三个阶段的研究主要在韦伯命题之下对贝拉的现代化论进行探讨,这体现于贝拉的《德川宗教》的翻译和出版。
伴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强大,对何为中国人的共同精神家园,以及儒家是否为教等的探讨成为学界的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贝拉的“公民宗教”成为学界关注的第四阶段的重点。
③本文认为,对贝拉宗教社会学思想的了解不应局限于片段式地探讨,而更应做整体性的分析,同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有必要对其思想的内在逻辑及其所处的社会情境进行梳理。
基于此,本文从贝拉的宗教观及分析路径、宗教与现代化、宗教进化论和公民宗教论等方面展示其宗教社会学的全息图。
一学术背景和概要贝拉出生在一个虔诚的基督教长老会家庭,但二战使他开始质疑以前的宗教和政治信仰。
在高中的最后一年,贝拉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读物。
考入哈佛大学社会关系学系后,贝拉抛弃了基督教信仰,转而认同马克思主义。
同时,贝拉认为,对现代社会的把握应该从人类初民状态和异文化中去探寻。
为此,他将人类学作为自己本科阶段的主修方向。
随后,贝拉在硕士阶段的主攻东亚文明。
为从理论上更深层次探讨现代性的实质,博士期间他追随帕森斯等探究日本德川时期的宗教与现代化的关系。
此间,在接触到神学家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的思想后,贝拉开始重新思考基督教信仰。
在毕业之际,贝拉放弃了马克思主义,重新皈依基督教。
博士毕业后,由于他曾是位马克思主义者,在麦卡锡主义盛行的背景下,贝拉选择前往加拿大McGill大学伊斯兰教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博士后出站后,麦卡锡主义也在美国逐渐平息,贝拉回到哈佛大学,并完成了《宗教进化》和《德川宗教》的写作。
“悲观的乐观主义”是贝拉此阶段的学术基调。
其乐观主义与当时的现代化理论一致:认为现代化的结果是诞生一个民主、自由和富裕的美好社会。
悲观主义则主要体现在贝拉在讨论进步时发现,每个阶段在自由增多的同时,人们破坏自由的可能也在增多。
1967年,贝拉调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同年,他发表了影响深远的论文《美国公民宗教》。
此阶段贝拉的学术基调可概括为“乐观的悲观主义”。
乐观表现为贝拉一直试图为现代自由社会进行辩护;悲观主义则表现为他越来越认可韦伯所说的理性化“铁笼”。
20世纪70年代后,贝拉越来越关注“后新教徒(post-Protestant man)”问题。
他开始从对宗教的关注过渡到对文化的关注,从对现代化的关注过渡到对个人主义与公民道德间张力的关注。
这些主要反映于《心灵的习性》、《破碎的盟约》和《美好社会》等著作中。
一言以蔽之,贝拉的宗教社会学集中于对宗教意义的探讨,他的核心议题是分析在社会中被视为神圣的价值象征体系及其功能,而这又被他近来表述为“置于人类整个历史框架中进行理解的现代性议题……并对我们最深层次,且将现代性置于危险状态的社会和文化困境进行思考”①。
二宗教之本质及分析路径贝拉的宗教观是其整个理论的基石,当然,其宗教观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对宗教的本质,贝拉最初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论。
后来受蒂利希的影响,他转而从宗教内部来探讨宗教。
而舒茨等人的现象学社会理论和弗洛伊德的学说则为他深入的分析提供了主要的思路。
依照舒茨关于社会实在的理论,贝拉认为,只有在自我和外在世界相遇时才能产生实在。
如果某种超验能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得到互证,那么它就具有了真实性。
而宗教本身就是一个宗教体验集合。
为此,与涂尔干一样,贝拉也认为它是实在的。
但贝拉又认为,涂尔干等虽然认识到宗教中诸如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重要性,然而他们都没对此进行细致分析,而这在弗洛伊德关于宗教是现实的投射性产物的论述中得到了弥补。
为此,对宗教的探讨一方面需要从其内部入手,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现实的投射,在内在宗教与外在现实间建立联系。
基于此,贝拉认为,宗教是作为人自身与其终极关怀联系的意义结构,宗教体验能带来整体感,为此,“宗教是人之生活的一个部分,如同语言之于自我界定一样重要”②。
也就是说,个体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有着对意义和整体感的追求。
整体感是借助超验性的象征符号来获得,而宗教是一个包括主观和客观的整体,它提供了一个使生命和行动都具有意义感的脉络。
③基于上述宗教观,贝拉提出了一种宗教研究的分析策略:象征实在论(Symbolic Realism)。
贝拉认为,以往的宗教研究大致存在几种化约主义倾向④:一种是结果化约主义,它强调启蒙理性,视宗教为虚妄之物。
另一种是“象征化约主义”,它认为宗教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宗教研究就是要去客观地分析宗教象征背后的社会事实。
但贝拉认为这两种化约主义实质都是17世纪出现的主宰着西方思想界的科学方法的反映。
贝拉反对这种研究取向。
他认为,经验科学的方法仅适合于探讨客观物质属性,不能无原则地拓展到宗教分析;同时,脱离了社会科学的神学式宗教研究又会导致“形而上学的化约主义”⑤。
为此,“我们应杜绝任何化约主义,象征实在论是宗教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唯一合适的认识论原则⑥”,它提供“双重视角,一方面我们要尽力分析作为客体存在的宗教系统;另一方面,我们也需将之视为作为主观存在的宗教……虽然路径不同,但宗教与科学各自都是一个整体”⑦。
①Bellah,Robert N.&Steven M.Tipton(ed.),Robert Bellah Reader,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2006.pp.vii.②③⑥Bellah,Robert N.Beyond Belief:Essays on Religion in a Post-Traditional World,NY:Harper&Row.1970,pp.223;pp.李峰: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三宗教与现代化贝拉对宗教与现代化间的关系的分析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大致为20世纪50年代,此时贝拉对现代化基本持乐观主义态度,他重点探讨了日本崛起背后的韦伯命题逻辑;同时,他也对中国和伊斯兰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宗教问题也进行一定的研究。
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后,贝拉开始更深刻的反思韦伯命题和现代化理论。
(一)德川宗教:韦伯命题下的日本检验贝拉的问题意识是,“日本的成功并不能归因于人们所想象的日本人所具有的某种神秘的模仿能力,而要归因于为日后发展奠定了基础的前现代时期中的某种因素……问题在于日本的宗教中是否存在着与新教伦理相似的功能。
”①贝拉的问题是韦伯式的,但其分析模式却是帕森斯式的结构功能主义。
与韦伯提出的新教伦理促使经济理性化不同,贝拉提出了另一种从传统社会成功转型为工业社会的路径,即“还可以通过以政治理性化(关注政治价值)为媒介间接地实现其转变”②。
首先,贝拉接受保罗·蒂利希的定义,认为宗教是指人对终极关切的态度和行动。
现代工业社会是指以经济在社会体系中以及经济价值在价值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特征的社会。
贝拉认为,日本作为一个以政治价值为优先的国家,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形:“权力变得普遍化并得到扩大,相对地摆脱了传统主义的束缚,仅受到理性规范的支配……政治理性化所具有的相对的自由可能产生惊人的结果……日本给我们树立了这种理性化过程的一个活生生的独特样板,只有通过对这一点的了解,才能够理解日本的独特的经济发展。
”③基于此,贝拉从宗教文化入手,通过对德川时期日本宗教状况、伦理价值以及社会政治结构的分析,揭示了日本传统社会以政治价值为中心的价值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并构成日本现代化的文化渊源。
(二)中国当代社会的宗教象征化对中国的分析并非贝拉的重点。
与对日本社会的分析不同,贝拉对中国的论述并不全是在韦伯式问题下进行。
他集中关注两个方面:第一,贝拉以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家庭与宗教象征体系间的关系以及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为切入点,通过对基督教和儒教中的父与子关系的分析,来探讨中国革命的本质。
贝拉认为,共产主义可部分地解释为是对基督宗教的一种富于侵略性的模仿。
而中国的革命可被理解为子对父的直接侵犯,这虽然表面上似乎有违儒教,但其动员手段却是与过去道教、佛教起着类似功能的共产主义;在此过程中,对社会的诸阶层实行的共产主义再教育又类似于儒教所提倡的象征性谴责;同时,儒教在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后,又赋予父子关系新的象征和阐释。
因此,中国的共产主义道路也必须依照基督教和儒教象征化的双重背景来理解。
第二,结合《德川宗教》的思路,他也对社会主义中国进行了较为简单的分析。
贝拉认为,近代中国之所以未能走上现代化道路,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是以整合价值占首位为其特征,而日本则以重视政治或达到目标为特征”④。
但类宗教的共产主义的成功使得中国形成了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和政治价值,它完全取代了中国传统的整合价值。
儒教的现世理性主义和政治系统的意识形态相结合成为中国迅速工业化的启动力。
为此,“在儒教传统的残存因素与隐秘的基督教共产主义之间的微妙辩证法有助于解释当前中国社会的动力机制。
”⑤基于此,贝拉在《德川宗教》中预言,“中国将会作为实现工业化的第三个伟大的非西欧社会而加入日本和俄国的行列”⑥。
(三)伊斯兰教传统与现代化贝拉也对伊斯兰教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