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

合集下载

宗教社会学

宗教社会学

1.宗教社会学的性质:是宗教学与交叉的边缘学科和实证社会科学。

宗教社会学以宗教学发展为前提,现已发展为独立的人文科学,把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以社会学角度加以研究的学科。

2.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宗教信仰者及其宗教行为,宗教组织及其制度,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与现代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当今宗教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宗教的特色,尤其是改革发放以来的宗教变化情况。

3.宗教社会学的特点:(1自觉地置身于宗教之外来看待和解释宗教现象。

坚持宗教的社会性时,一般不过与看重宗教信徒对信仰的看法,(2把宗教作为社会现象作描述性研究,而非规范性研究,这种研究立场称为外部研究法。

(3宗教社会学家大多数标榜价值中立,坚持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其研究对象。

不需要谈论宗教是真是假。

(4重视经验依据,坚持研究能够观察到的宗教现象,拒绝非经验性问题。

(5比较分析法是重要特点,宗教学的兴起是对任何一种宗教自身的优越感或中心论的突破与抛弃。

4.宗教市场理论及其对观察分析当代中国宗教现象的启示宗教市场理论:斯达克——宗教新范式,用经济学的供需关系来解释宗教,主要观点有:(1、一个社会的所有宗教活动构成宗教市场,包括信徒、宗教组织、宗教文化(2、宗教选择是理性的(3、宗教市场无管制规则自由竞争,形成宗教超市(4、如有管制则导致宗教参与总程度降低。

启示:6.社会学意义上的宗教名义:宗教是一种对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或神圣信仰与崇拜为核心的社会意识,是通过特定的组织制度和行为活动来体现这种意识的社会体系。

5.宗教有哪些特征:(1是一种社会群体现象。

(2具有一套以崇奉超自然,超人间力量或神灵为核心的信仰体系。

(3具有一套特定的实践活动。

(4具有特定的感情与体验,对神灵权威的敬畏感,对其万能的惊异感,其存在的依赖感,审判的罪恶感。

7.何为宗教性:判定一个人是否信教及其虔诚度的标准,教徒与非教徒的主要区别在于政治态度和经济行为。

8.如何测量宗教性: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信教者及其虔诚度的标准(宗教性的含义)1、一维测定法:只有一个单一的标准,以参加宗教仪式的频率为标准(1)统计人们上教堂或参加礼拜次数(2)用问卷询问人们参加宗教活动情况2、主观态度测量法:根据被询问者自己的陈述表明是否为某一宗教群体的成员或表明个人对宗教的态度来判断宗教性。

超越基督宗教社会学——兼论宗教市场理论在华人社会的适用性问题

超越基督宗教社会学——兼论宗教市场理论在华人社会的适用性问题

超越基督宗教社会学*———兼论宗教市场理论在华人社会的适用性问题卢云峰提要:二战以来,由于研究对象过分集中于西方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社会学在很大程度上沦为基督宗教社会学。

作为宗教社会学的新范式,宗教市场理论对西方社会的排他性宗教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但是它忽略了对东亚社会中非排他性宗教的分析。

当我们把该理论运用到华人社会时有必要对其适用性进行反思。

我们希望这种反思有助于纠正宗教社会学的基督教中心主义,同时对未来的中国宗教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宗教市场理论 排他性宗教 非排他性宗教一、导 言过去20年里,宗教社会学经历了“范式的转换”(Warner,1993)。

世俗化理论受到宗教市场理论(religious economy model)的挑战。

通常情况下范式的转换源于人的自然更替:旧范式拥护者的凋零之时也即新范式的确立之日,大师们很少会公开承认自己的理论有误,但这次我们遇到了例外。

1997年,世俗化理论的旗手彼得·伯格承认: 我想我和大多数其他宗教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就世俗化所写的东西是个错误。

我们的潜在论述是说世俗化和现代性携手并行。

越现代化就越世俗化。

它并不是个荒诞的理论,有些支持的证据。

但是我想它基本上是错误的。

今日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确实是富有宗教色彩而不是世俗化的。

(Berger,1997:974)这段话基本上宣告世俗化理论已经走进历史(Warner,1997)。

罗*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07J C840001)资助。

文章的写作和修改受益于何蓉和方文,在此表示感谢。

社会学研究 2008.5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在这轮范式转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斯达克在学生时代便已崭露头角,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美国宗教性的雄文。

1971年从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他立即被华盛顿大学社会学系聘为终身任职的正教授。

从那时起,斯达克致力于构造一套有关宗教的演绎理论,也即是宗教市场理论。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1. 引言1.1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范式,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范式、西方史学范式以及当代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新范式等。

这些不同的范式对于研究者的思维方式、研究取向和研究成果均有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范式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对社会阶级、生产关系等因素的分析,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矛盾性。

西方史学范式则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方法,使研究者能够站在全球视野下审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不同范式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能够为未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提供新的启示和方向。

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复杂背景下,新的范式将不断涌现,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创新和发展至关重要。

2. 正文2.1 范式的概念及意义范式是指在特定领域内被广泛认可的理论模式或方法论框架。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范式的概念和意义十分重要。

范式提供了研究者们对于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认知和解释的一种基本方式。

通过建立范式,研究者可以对复杂的历史材料进行分类和整合,形成系统性的历史理论,从而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内在关系。

范式具有指导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的作用。

在选择和应用范式的过程中,研究者会受到范式所包含的理论观念和方法论倾向的影响,从而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

范式还具有启发研究者思考和探索新的历史认识的作用。

通过对不同范式之间的比较和对话,研究者可以超越已有的研究框架,开创性地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范式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促进历史学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2.2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存在的不同范式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存在的不同范式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范式、国家建构范式、社会运动范式和文化史范式等。

这些不同的范式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范式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重要范式之一。

与文本世界、实践者主体世界的双重视域融合——一个宗教社会学研究新范式的尝试

与文本世界、实践者主体世界的双重视域融合——一个宗教社会学研究新范式的尝试

与文本世界、实践者主体世界的双重视域融合——一个宗教社会学研究新范式的尝试近年来,在宗教社会学研究领域中,涌现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双重视域融合”。

这一研究范式的核心思想是,将文本世界和实践者主体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宗教现象,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需要以两者相互作用的方式来理解宗教。

文本世界是指宗教信仰的经典文本,如圣经、古兰经、《金刚经》等,这些文本被认为是宗教信仰的根本,是对信仰的规范和指导。

实践者主体世界则是指宗教信仰的实践者,他们根据文本世界中的教义和规定,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宗教实践和生活,产生着具体的宗教行为和现象。

传统上,宗教社会学研究主要关注文本世界,将其视为宗教研究的重点。

然而,随着对实践者主体世界的逐渐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仅仅关注文本世界是不足以理解宗教现象的,实践者主体世界的作用也不能忽略。

这种“双重视域融合”的研究范式,打破了传统的两者分离的模式,将文本世界和实践者主体世界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两者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下面将从5个例子入手,展示这种研究范式的重要性和价值。

例子1:基督教的耶稣教义基督教的经典文本——圣经中,记载着基督教的耶稣教义。

耶稣教义强调的是爱、仁慈、宽恕等等,这些都是基督教实践者主体世界中的行为准则。

传统的宗教社会学研究主要关注耶稣教义本身,而双重视域融合的研究范式则会将耶稣教义和基督教实践者主体世界中的行为联系起来,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深入探究实践者如何将耶稣教义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

例子2:伊斯兰教的朝拜习惯伊斯兰教的经典文本——古兰经中,规定了穆斯林的朝拜习惯。

在实践者主体世界中,穆斯林会按照古兰经中的规定进行朝拜,这是他们信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宗教社会学研究可能只是关注古兰经中的规定,而双重视域融合的研究范式则会将古兰经中的规定和实践者主体世界中的朝拜习惯联系起来,探究穆斯林朝拜的真正含义和价值。

例子3:佛教的禅修佛教经典文本——《金刚经》中,强调了无我、无相、无我相等概念。

《宗教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宗教社会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社会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 2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本教材将首先介绍宗教社会学的性质与特点、研究对象与范围,然后介绍几种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宗教进行界定。

本教材将重点探讨宗教性的意义系统之获得与维系,分析神义论在宗教性意义系统中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并勘定宗教性的意义系统之社会实在基础;以功能主义的方法和理论分析宗教与社会秩序之间的互动,及宗教的各种功能;就世俗化与去世俗化两种势力和趋势的对立与共存--此为该教材新增内容--等问题进行深入和广泛的讨论,展现国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各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并阐发授课者本人的理解;本课还将对举世瞩目的公共生活中的宗教(新增内容)、新兴宗教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将回归中国境遇,深入探讨宗教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复杂的互动关系,以期昭示正确理解中国境遇中的宗教问题之路径与视野。

二、课程教学要求为了教好、学好这门课程,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讲究方式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向,介绍学科前沿动态,讲述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理论观点;学生应该按照教师的要求,阅读有关文献并积极完成关于社会现象的课堂讨论。

教师要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学生应积极进行思考,反思社会问题,并形成自己的正确观点,以指导自己的社会行为。

有条件的话,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深入实际,进行社会调查研究。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学的一般理论;分析、讨论和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法;课堂讨论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4学时)1. 教学内容:(1)宗教社会学的性质与特点(2)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3)宗教社会学简史2. 重点、难点提示:(1)宗教社会学的性质与特点(2)宗教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范式第二章宗教社会学研究方法摘要(4学时)1. 教学内容:(1)研究类别的划分与若干重要概念简介(2)抽样(3)几种基本的研究方式2. 重点、难点提示:(1)研究类型的划分(2)研究方式第三章社会学视野中的宗教定义与本质( 4学时)1. 教学内容:(1)定义问题(2)本质问题再探(3)宗教的构成要素(4)宗教类型2. 重点、难点提示:(1)宗教类型第四章宗教性的意义系统(4学时)1. 教学内容:(1)宗教与意义系统(2)神义论问题(3)宗教意义的社会实在基础2. 重点、难点提示:(1)神义论(2)宗教意义第五章宗教与社会秩序(4学时)1. 教学内容:(1)宗教与秩序的维系(2)宗教的社会功能的复杂性(3)宗教与社会冲突(4)宗教与社会变迁2. 重点、难点提示:(1)宗教的社会功能(2)社会变迁第六章世俗化与神圣化:两股奔涌不息的浪潮(4学时)1.教学内容:(1)世俗化释义与世俗化理论简史(2)世俗化探源(3)世俗化的类型与表现形式(4)世界的去世俗化(5)世俗化与去世俗化的对立与共存2.重点、难点提示:(1)世俗化探源(2)世俗化与去世俗化的对立与共存第七章现代社会中的新兴宗教运动(4学时)。

宗教社会学新范式探究——以罗德尼·斯达克的宗教市场论为中心

宗教社会学新范式探究——以罗德尼·斯达克的宗教市场论为中心
“ 宗教 市场 ” , 并 作 为其 研 究 对 象 , 注重 实证 资 料 的 收 集 , 为 中 国 宗教 社 会 科 学研 究提 供 了一 个 全 面的 、 系统 的新 范 式 、
关键 词 : 实证 性 ; 宗 教 市 场论 : 世俗化 ; 新 范 式
中 图 分类 号 : B 9 2 0

自从 在 加 利 福 尼 亚 大 学 出 版 以 来 . 一 直 以 其 独
特 的视 角 和观点 , 激 发 着 西 方 学 界 的 强 烈 反 响 而
随着此 书 巾 译本《 信 仰 的法 则—— 解释 宗 教之 人 的 方面》 在f } 1 圈 人 民大 学 “ 宗 教学 译 从 ” 中 出版 , 中同

宗 教 研 究 的 科 学 性 与 实 证 性
宗 教 学或 宗教 研究 ( r e l i g i o u s s t u d i e s ) 从其 在两
方 的发 展 过程 和 现状 来 看 , 包 括 了神 学 的 、 人 义 的 和科学 的 一大进 路 。 如 果说 神学是 从宗 教 内部 进行 的 辑 推 演和论 证 , 人 义 的宗 教 学足从 哲 学 、 文学 、 思想 史等 的角 度对 于 宗教 的反思 和 阐释 ,_ 月 l 5 么, 科 学 的宗教 学 则使用 实 证 的方法 ( 包 括量 化和 质化 的 研究) . 收集 实证 的数 据 和材料 , 并 且进 行客 观 的分 析 和归纳 . 从 而得 出科 学 的理 沦 来理解 宗教 现象 以 及 宗教 与社会 其它 方 面的互 动关 系。 这种 区分得 到 学 界 的一致 认 同- - 。 。 ,其特 点往 于 突 f } { 了宗 教社会 科 学 研究 的“ 科 学性 ” 与“ 实证性 ” : 研 究过 程 必须 以搜

宗教组织及其服务社会的认同模式

宗教组织及其服务社会的认同模式

宗教组织及其服务社会的认同模式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它们也在这样一个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及能够与其他社会组织彼此协调的机制,尤其是在国家与市场之外的社会协调功能亦日益显得重要起来。

为此,中国当代宗教如何能够在国家与社会、宗教与公民之间,建立一种新的互动结构和分析范式,基于正在发展建构的中国社会的中间领域和第三领域,从而充分揭示宗教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协作共存、协调互动诸关系。

这应当是中国社会及其社会协调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宗教组织实际上就是一种意义系统,亦可以称之为“信仰型社会组织” FBO(Faith-Based Organizations),则可以利用它们灵活的A组织形式、活动具有自愿特点,充分发挥其他社会组织困难没有的社会功能,起到更加重要的社会自我服务功能。

其中,它们包含了社会服务内涵和福利互助特征,而且这些宗教组织的价值取向,正好也适应了当代中国社会在意义选择层面从单一向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所以,中国宗教能够适时地进入社会,以其独特地意义系统、服务方式和民间组织,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社会自我服务,发挥出它们应有的社会协调功能。

基于当代中国宗教进入社会的基本路径或准入机制,主要集中在社会服务、社会公益事业的这一特征,故而本文以“宗教组织及其服务社会的认同模式”为题,着重于对中国当代社会影响最大的两大宗教——佛教、基督教所从事的社会服务、公益事业,讨论当代中国宗教在社会协调的组织适应性、社会协调功能及其发挥路径等方面的问题。

二、社会组织与“中间领域”宗教组织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第三部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当代中国社会中作为一种亚制度领域而存在的“宗教领域”。

宗教组织是这个领域最为重要的支撑。

目前,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学术界,对当代中国宗教界“社会性”的强调,除了立基于倡导公序良俗、重建社会道德、扶正祛邪、稳定人心等传统的精神与伦理道德领域外,更希望宗教界以各种类型的宗教组织为基础,在诸如希望工程、扶贫抗灾、社会福利、社会公益慈善、民间互助及社会控制方面,体现出更加具体的参与。

宗教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宗教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宗教论文题目一、最新宗教论文选题参考1、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教关系——学习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3、社会主义与宗教的历史新篇4、在校大学生的宗教文化知识状况值得关注5、公共文化供给的宗教信仰挤出效应检验——基于河南农村调查数据6、我国区域宗教文化景观及其旅游开发7、信仰·宗教·哲学·终极关怀8、宗教是什么?——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9、"民俗宗教"与国家的宗教政策10、全球化与当代宗教11、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与思考——西北民族学院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12、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13、风险、社会保障与农村宗教信仰14、宗教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15、对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透视16、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17、风险、社会保障与农村宗教信仰18、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杨庆堃眼中的中国社会宗教19、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20、中国宗教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现状研究二、宗教论文题目大全1、英语政治演说辞的宗教色彩2、民族宗教与社会和谐3、宗教化的法律仪式——证人宣誓本源意义初探4、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基于浙江省几所在杭高校的调查分析5、宗教人类学导论6、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7、论法的品质——兼谈宗教、道德与法律的关系8、当前我国的宗教问题——关于宗教五性的再探讨9、论公民宗教10、宗教与文学11、民间信仰——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传统12、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13、试论宗教与地理学14、论托马斯·哈代的宗教思想15、关于宗教本质问题的思考16、中国宗教的百年回顾与前瞻17、究竟怎样认识宗教的本质18、张承志的文学和宗教19、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宗教的作用20、“法律信仰”:一个被过度误解的神话——重读《伯尔曼法律与宗教》三、热门宗教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美国政府外交决策中的宗教因素2、宗教在当前美国政治与外交中的影响3、论苏曼殊、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4、图腾崇拜与宗教信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精神力量5、社会转型与宗教皈依:以基督教徒为对象的考察6、高校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7、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研究——以民族大学学生为主要对象的报告8、美国宗教团体的社会资本9、财团法人财产所有权和宗教财产归属问题初探10、在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对策分析11、论宗教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开发原则12、西藏宗教艺术13、南岳衡山宗教文化旅游内涵及其开发策略14、民族、宗教和文化:东亚发展与合作中的重要因素15、新疆宗教演变史16、宗教冲突是影响南亚安全的重要因素17、宁夏回族聚居区城市回族穆斯林民俗宗教活动中养生健身行为的研究18、论新时期高校青年学生科学宗教观教育19、宗教与妇女的心理需求20、大学生宗教观现状分析及良性变化对策——基于河北省五所高校的抽样调查四、关于宗教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宗教的三色市场2、新时期大学生信仰宗教的调查分析3、论宗教旅游的生态化趋向4、翻译──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评《翻译:宗教、意识形态、政治》5、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6、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及德育对策研究7、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以安徽合肥高校大学生为例8、论宗教旅游的生态化趋向9、我国区域宗教文化景观及其旅游开发10、宗教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双重作用11、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12、进一步发展我国现代宗教文化旅游事业13、现代宗教是理性选择的吗质疑宗教的理性选择研究范式14、宗教与科学15、从以天论德看儒家道德的宗教作用16、宗教信仰与宗教道德——兼论学校德育的相关问题17、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解析18、委婉语与宗教19、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与国际恐怖主义辨析20、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综述五、比较好写的宗教论文题目1、宗教的本质2、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形式3、美国高等教育捐赠的动因考察——宗教与文化的视角4、北京妙峰山的进香之旅:宗教组织与圣地5、从人类学视野看宗教仪式的社会功能6、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J]7、宗教信仰与族群边界--以保安族为例8、关于宗教认同的调查与分析9、宗教在当代社会的蜕变10、宗教与生态关怀11、当前农村宗教盛行的原因12、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13、北京妙峰山的进香之旅:宗教组织与圣地14、从《红字》中的《圣经》原型看霍桑的宗教观15、河南农村宗教活动对基层政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6、国际政治中的“宗教因素”17、论宗教的世俗化及其问题18、格雷厄姆·格林长篇小说“宗教”主题初探19、认知方式与情绪唤醒对大学生从事宗教信仰决策的影响20、美国宗教及其对政治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2007・1S ociety 第27卷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杨庆堃眼中的中国社会宗教3金耀基 范丽珠金耀基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范丽珠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博士3Yang,C .K .1961.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 2ti ons of Religi on and Some of Their H ist orical Fact or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 ornia Press .摘 要:本文通过杨庆堃教授对中国宗教极其卓越和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来审视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

杨氏的《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一部堪称现代经典的华丽巨著,是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典范之作,是社会学学者研究中国宗教的重要参考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意义。

相对于西方宗教的制度性,杨氏提出发散性宗教的概念,指出散开宗教的信仰和仪式有机会发展为有组织的社会体系,同时它是作为社会组织模式整体的一部分,在散开的形式中,宗教发挥着多样的功能,以组织的方式出现在中国社会生活中。

杨氏是第一个从宽阔的社会学角度来证明中国宗教存在形式、合理性以及历史传统的华裔学者,对于其后学者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基础。

关键词:杨庆堃 中国宗教 宗教社会学 杨庆堃教授对社会学研究领域的贡献决不仅仅局限于对中国宗教的研究,他的研究涉猎于中国家庭和农村社区以及儒家传统等,而尤以杨氏对中国宗教的研究,极其卓越且具有开创性。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一部堪称现代经典的华丽巨著,是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典范之作,被著名中国宗教研究大师欧大年(Daniel Over myer )赞誉为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是不少社会学学者研究中国宗教的重要参考书。

此书于1961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即使在40年后的今天重读此书,我们仍然发现这本书充满着新意和启发性,并有极高的社会・2007・1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的意义。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他讨论的问题以及书中相关内容的阐释远不止于中国宗教,因为实际上他所研究和描述的是中国社会和宗教的整合。

像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一样,杨氏的著作可以作为不同宗教和文明的相关比较。

一、宗教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杨庆堃写这本书的动机是什么呢?作者在自序中写道,“多年以来,我一直被传统中国社会里宗教的地位问题所困扰。

”在导论中他又提到:“本书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在中国社会生活和组织中,宗教承担了怎样的功能,成为社会生活与组织发展与存在的基础,而这些功能是以怎样的结构形式来实现的?因此,本书最基本的目的是对一些重要事实作功能性解释,以便展示宗教和社会秩序的关系模式。

”那么,致使杨庆堃对中国宗教“困惑”多年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在看到“在欧洲、印度和中国三大文明体系中,唯有中国的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最为模糊。

”(导论)于是,杨氏问道,这是为什么呢?根据杨氏的观察,在民间层面上的普遍深入的神秘体验和信仰,在表面上几乎看不出明显的道德寓意,因此,熟悉制度性宗教的人,会很自然地将中国人看成是一群迷信的人,西方基督教徒拒绝承认中国人的实践是宗教的一部分。

另外,由于存在着其他令人费解的现象,使得宗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非常模糊。

对于这个问题,杨氏的见解尤其值得参考:(在中国)取代宗教教义、强大的神职势力在社会和政治等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世俗取向的、持不可知论(agnostic)的儒家传统。

在这个传统里,高级士绅基本上是没有任何宗教背景的。

在中国历史上,多数时间里没有强大的、高度组织性的宗教,也没有教会与国家之间长期无休止的斗争。

(Yang,1961)不仅受基督教影响的西方人没能认识到中国宗教存在的价值,19世纪晚期,那些在东西方文明冲突中致力于证明和审视中国文化特征的现代文化精英们,也以同样的观点来区分中西文化:“中国是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个不迷信宗教的民族”———作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胡适所持的观点,恰恰反映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精英对中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国宗教的基本态度。

在以往社会学的传统中,基本上没有将中国宗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甚至在研究中国时常常将社会与宗教截然分开来对待,很显然这是按照西方宗教价值观来看待中国文化的直接反映。

西方人对于中国宗教的困惑并非新近产生的,它始于与中国的最初接触。

值得正视的是,这种困惑至今仍没有消失,我们依然能在今天的学术著作中找到它的痕迹。

其实困惑之源并不是由于双方缺乏了解,而是来自一种复杂的过程,即欧洲文化概念被强行移植于东方文化中的后遗症。

应该说,在杨氏之前,中国是否存在宗教,宗教在民间的形态是否可以被视为宗,始终受到学者的质疑,甚至绝大多数受过西方影响的中国学者也坚持中国是“非宗教的”国度。

我们可以举很多的例子来说明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以西方价值为标准来看待自己的宗教。

梁漱溟(1922:198)就曾指出:“世界上宗教最微弱的地方就是中国,最淡于宗教的人是中国人,而此时宗教最式微,此时人最淡于宗教;中国偶有宗教多出于低等动机,其高等动机不成功宗教则别走一路,而此时便是别走一路,其路还即是中国要走的那路;中国的哲学几以研究人生占他的全部,而此时的哲学亦大有此形势;诸如此类,不必细数。

”杨氏非常敏锐地指出近现代中国学者有关中国社会非宗教的看法,部分地是对全球世俗化潮流的响应。

因为近代以来科学给予人类迄今为止最强有力的武器,帮助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获得并非梦想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而对那些接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他们提出中国社会“非宗教”与“理性化”的假设,其背后还另有难言之隐,因为面对西方世界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唯有通过强调中华文明的伟大,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杨氏以其相当敏锐的社会学理论触角,发现诸如此类的观点并不能在现实中找到有力的证据支持。

他指出:“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几乎每个角落都有寺院、祠堂、神坛和拜神的地方。

寺院、神坛散落于各处,举目皆是,表明宗教在中国社会强大的、无所不在的影响力,它们代表了一个社会实在的象征。

”(Yang,1961:6)值得一提的是,杨氏之所以能够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反驳被广为接受的宗教在中国社会所处地位的观点,完全是因为他慧眼独具地利用历史资料,尤其是地方志的资料。

尽管大量使用了地方志资料,杨氏仍然较好地把握住了宗教与社社会・2007・1会之间更为全面的关系。

为了证明中国宗教存在的普遍性,杨氏引用了南方、北方地方志中记载的庙宇数量和类型,同时他还分别探讨了宗教在社会不同层面的作用,它包括:家庭整合中的宗教、社会和经济团体中的宗教、社区层面的宗教活动、宗教的政治作用、天命信仰、政治伦理信仰、国家对宗教的控制、宗教与政治暴乱、儒家学说与实践的宗教成分、宗教和传统道德秩序。

杨氏揭示出中国宗教无处不在的事实,既存在于民众日常生活中,以社区的集体性活动为特征,更通过天命信仰,使宗教与政治伦理结合在一起,当然宗教也往往是政治暴乱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杨氏是第一个从宽阔的社会学角度来证明中国宗教存在的形式、合理性以及历史传统的人,他为后来学者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基础。

二、理解宗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功能性作用诚然,杨氏面临最具挑战性的任务是有关中国宗教的概念和理论。

杨氏力图发展的是一个诠释性的框架,并以此来解释和揭示中国社会宗教的这种复杂而尴尬的现实。

对于杨氏而言,中国社会宗教地位的模糊性是必须回答的问题。

“存在这种模糊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社会制度框架体系下缺乏一个结构显著的、正式的、组织化的宗教,故人们通常以为老百姓的仪式是非组织性的,而宗教在中国社会和道德秩序中好像不那么重要。

”(同上:20)可以这样说,杨氏能恰如其分地把中国宗教的“模糊”地位总结为“缺乏显著性结构”的特征,是源自其对宗教在中国社会功能性作用的富有洞察力的理解。

从结构功能主义学说的观点来看,杨氏受到帕森斯关于发散性和特殊性概念的启发,将瓦哈(Joachin W ach)的“功能观点”1创新扩展成为两种泾渭分明的宗教。

这种概念的创新提供了一个有说服力的解释框架,使得多元的、复杂的和看起来杂乱无章的宗教现象变得清晰而易于理解。

这样,一个清楚的宗教秩序在中国就出现了。

在杨氏的解释框架里,佛教和道教是两种制度化宗教,它们是自主1瓦哈(Joachin W ach)区分了两种宗教群体,一种是与“自然群体”等同的宗教群体;另一种是有特殊宗教组织的宗教群体。

见Joachi m W ach.1944.Soci ol ogy of Religi on.Chicago.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的社会机构,拥有自己的基本概念和结构体系。

然而,佛教和道教都不是像基督教那样在欧洲社会为世俗社会关系提供伦理价值(同上: 280);更重要的是,这两种宗教的结构性地位相对薄弱,而且统治中国社会宗教蓝图的是杨氏所描述的发散性的宗教。

依杨氏的观点,中国原始的本土宗教,几乎是作为发散性宗教的一种形式被整合到世俗社会制度里的(同上:303304)。

也就是说,发散性宗教虽然不是独立性宗教,却是有结构性基础的,并且其功能的实现是依托于诸如帝王体制和亲属系统这样的社会政治机构的。

在中国,正式的组织性宗教不够强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中国文化中宗教功能价值或宗教结构体系的缺乏。

而且散开宗教的信仰和仪式有机会发展为有组织的社会体系,同时它是作为社会组织模式整体的一部分,在散开的形式中,宗教发挥着多样的功能,以组织的方式出现在中国社会生活中。

周朝(公元前1122公元前221年)是本土宗教的核心充分发展时期,包括祭天、多神崇拜以及祖先崇拜(同上:23),这一切都早于在汉朝出现的本土道教和外邦传来的佛教。

杨氏运用功能分析方式,有力地展示了宗教在中国亲属体系、家庭和经济团体、社区、国家以及儒教作为制度化的正统学说中的位置。

诚然,杨氏最大程度地运用了结构功能理论,并一次性地回答了中国是不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的问题。

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把杨氏的著作视为“功能分析中国宗教之第一人”,赞扬他的“巨大的成就”,认为杨氏的研究超越其他对中国宗教解释的形式,是社会学解释的一个成功,一点也不夸张。

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在1962年的《亚洲研究学刊》(Journal of A sian Study)的书评中忽视了杨氏研究的价值,然而在其1974年的标题为“中国宗教的社会学研究”的文章中,对杨氏的成就有大为不同的看法,“毕竟这部著作是中国宗教研究中最新的尝试:试图把中国宗教作为一个整体来解释,并将其思考和实践融合进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