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十章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突变体筛选详解

合集下载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射线:如X-射线及γ-射线


激光


微波


离子束


化学诱变

烷化剂

包括EMS、EI、NEU、NMU、DES、MNNG、NTG等 通过与核苷酸中的磷酸、嘌呤和嘧啶等分子直接反应,在碱基 许多位置上增加了烷基来诱发突变 如5-溴尿嘧啶(BU)和2-氨基嘌呤(AP ) 与DNA正常碱基结构类似的化合物,能在DNA复制时取代正常 碱基掺入并与互补碱基配对。使AT转换为GC碱基对

染色体的结构变异

主要包括缺失、重复、倒位及易位等 结构变异频率随染色体的不同而不同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




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就叫做基因突变 狭义仅指“点突变” 按照基因结构改变的类型,突变可分为碱基置换、 移码、缺失和插入4种。 按照遗传信息的改变方式,突变又可分为错义、无 义两类 按照表型效应,突变型可以区分为形态突变型、生 化突变型以及致死突变型等,对于基础理论研究及 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2 常用的诱变措施

物理诱变 化学诱变 空间技术诱变 复合诱变




物理诱变

紫外线

波长260nm的紫外辐射最有效,使DNA分子形成嘧啶二聚体, 即两个相邻的嘧啶共价连接,减弱双键间氢键的作用,并引起 双链结构扭曲变形,阻碍碱基间的正常配对 电离作用,因而能直接或间接地改变DNA结构 激光是异于自然光的辐射光,能量高度集中。通过光效应、热 效应和电磁效应的综合作用,能使生物的染色体断裂或形成片 断,甚至易位和基因重组 微波辐射属于一种低能电磁辐射,具有较强生物效应的频率范 围在300MHz~300GHz,对生物体具有热效应和非热效应 离子束注入的离子与生物体大分子发生一系列碰撞,而生物大 分子逐步获得能量进而发生键断裂

第九章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第九章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另外: 另外: 在继代中可以采用逐步提高 筛选压力法, 筛选压力法,也可以采用同样筛 选压力下多次继代法。 选压力下多次继代法。
3、变异性状的稳定性鉴定 、 鉴定原因: 鉴定原因:选择培养基上存活的细胞并非都是突 变细胞;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并非都可以稳定遗传。 变细胞;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并非都可以稳定遗传。 鉴定方法: 鉴定方法: (1)选择出来的细胞或组织放在正常培养基继代 ) 几次,仍表现变异性状者为突变体; 几次,仍表现变异性状者为突变体; (2)再生植株水平鉴定; )再生植株水平鉴定; (3)再生植株后代鉴定。 )再生植株后代鉴定。
第九章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一、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概念 二、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体的筛选 三、影响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因素 四、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机理 五、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应用
一、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概念 1、概念:培养物在培养阶段发生 、概念: 变异, 变异,导致再生植株也发生遗传改变 的现象。 的现象。胚胎发生和器官发生途径都 会出现这种现象。 会出现这种现象。
什么是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什么是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为什么要进行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研究? 为什么要进行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研究?
谢谢大家
五、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应用
改良作物品种个别缺点, 改良作物品种个别缺点,简便快速 利用丰富变异, 利用丰富变异,拓宽种质资源 离体培养远缘杂种, 离体培养远缘杂种,利用组培过程中非同 源染色体的联会和交换, 源染色体的联会和交换,实现野生种的染 色体片断向栽培种的导入。 色体片断向栽培种的导入。
思考题
植株水平鉴定可以进行形态、 植株水平鉴定可以进行形态、 生理生化鉴定,也可以进行 生理生化鉴定,也可以进行DNA 水平、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鉴 水平、 水平和蛋白质水平鉴 定。

突变体筛选课件

突变体筛选课件
t定 植 于 大 田 或 者 营 养 钵 中 t成 熟 t采 收 种 子 t次 年 t按 照 株 系 种 植 t常 规 育 种 选 育
对离体培养物的筛选
‫ ﻍ‬直接筛选法 ①正选择法(主要对抗性突变体的筛选) ②负选择法(主要对营养缺陷型或者温
度敏感型突变体的筛选) ‫ ﻍ‬间接筛选法
直接筛选法
‫ ﻍ‬耐低温突变体的筛选主要是以悬浮细胞培养为实 验材料,在0℃-2℃条件下培养,然后从存活的细 胞系中进行耐低温突变体选筛。 Handa等用聚乙二 醇为选择剂,选出了具耐寒特性的番茄细胞系, 但经继代培养后,细胞的耐旱特性逐渐丧失了。
绿岛法
‫ ﻍ‬也称为“原位筛选” ‫ ﻍ‬许多重要基因在培养细胞处于无组织、无
器官的未分化状态并不表达,无法通过表 型进行筛选 ‫ ﻍ‬适用于抗除草剂和抗病毒突变体的筛选 ‫ ﻍ‬一般选用单倍体植株
一般选用单倍体植株,用500拉德的γ射 线照射后喷洒除草剂或接种病毒。敏感细 胞受害坏死,抗性突变细胞保持原色,在受 害细胞间形成绿岛,取下绿色组织灭茵后进 行培养,并诱导其形成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 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成为二倍体,就 可获得具抗性的突变体。
‫ ﻍ‬多布筛选法:先加入低剂量的选择剂,是 一部分细胞不能正常生长,再逐步加大剂 量,进行多布筛选,得到耐受最高选择的 突变细胞团。 【对多基因控制的抗性筛选 】
负选择法
‫ ﻍ‬使用特定培养基 ‫ ﻍ‬让突变体细胞受到抑制不分裂呈休眠状态
而正常细胞正常生长 ‫ ﻍ‬用一种对休眠态突变细胞无害而能毒害正
‫ ﻍ‬首先确定选择方向 ‫ ﻍ‬可采用化学物质(如高浓度盐类、碱类、
除草剂、抗生素、真菌毒素、重金属和特 定代谢物等)和物理条件(低温、高温等) 处理 ‫ ﻍ‬筛去正常细胞,获得抗性愈伤组织或抗性 细胞系 ‫ ﻍ‬再生获得抗性突变体植株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染色体的结构变异

主要包括缺失、重复、倒位及易位等 结构变异频率随染色体的不同而不同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




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就叫做基因突变 狭义仅指“点突变” 按照基因结构改变的类型,突变可分为碱基置换、 移码、缺失和插入4种。 按照遗传信息的改变方式,突变又可分为错义、无 义两类 按照表型效应,突变型可以区分为形态突变型、生 化突变型以及致死突变型等,对于基础理论研究及 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3 培养基

培养基成分对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有影响 如:


豌豆根尖培养物加激动素(KT)和酵母浸出液,可 以诱导4倍体的分裂 纤细单冠菊的细胞培养中,添加2,4-D,可以诱导 2倍体成为4倍体

细胞质基因组的改变


主要是指独立于核基因组之外的细胞器(如叶绿 体、线粒体等)的遗传物质的变异 常见的如白化苗、雄性不育等
三 影响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因素

基因型 外植体 培养基 继代培养时间 温度 组织原有倍数性
1 基因型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频率与植物种类和基因型有关 如麝香百合具有较强遗传稳定性,而甘蓝等则出现 各种倍性的嵌合体 如燕麦幼胚组织培养,愈伤组织继代4个月后, Tippecanoe 有12%染色体变异,而Lodi则达到50%

3)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包括?其成败关键 是?

异种原生质体—膜融合形成共同的质膜—胞质融 合—产生细胞壁—核融合 细胞核的融合是异种原生质体融合的关键


4)利用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再生植株的过程 包括那些步骤?

突变体的筛选和评价方法

突变体的筛选和评价方法

突变体的筛选和评价方法突变是基因组的一种常见现象,突变可以是自然发生的,也可以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

突变可以导致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出现重大变化,从而影响生物个体的生存和繁殖。

突变体的筛选和评价是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步骤。

下面将从基本概念、筛选方法和评价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基本概念所谓突变体,是指基因或染色体在自然环境或人工处理下出现的一种或多种变化。

突变体通常与野生型相比,表现出一些新的性状,包括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方面的改变。

这些变化可以用于生物育种、污染监测、环境毒性评价、分子修饰等领域。

突变体的筛选和评价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筛选出突变体:如何选择或设计合适的筛选条件,从复杂的基因组变异现象中筛选出有意义的变异类型。

2. 突变体的鉴定与分类:如何根据遗传特征、分子结构等特点,对筛选出来的突变体进行鉴定和分类。

3. 突变体的功能评价:如何通过基因表达、代谢代谢产物、生理生化指标等方面的测定,评价突变体在生物学各方面的功能变化,从而为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筛选方法突变体的筛选通常是通过人工设计或自然筛选的方式来实现的。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筛选方法:1. 微生物筛选微生物筛选是目前最常用的筛选方法之一。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在培养基中添加突变源和需要鉴定的物质,筛选出突变株生长或代谢性能改善的菌株。

利用此法,已经筛选出了许多能够高效生产酶、生物柴油等物质的菌株。

2. 生长筛选生长筛选方法是将突变株和野生型放在同一环境中,通过比较生长速度、形态、生理特征等指标来鉴定和筛选突变株。

生长筛选方法最常用于植物和细胞的研究中。

3. 身体表型筛选身体表型筛选是指通过比较突变体和野生型在形态、生理、生化代谢等方面的差异,来鉴定和筛选突变体。

例如,通过对荔枝果实表型特征的比较,可以鉴定出野生型与浅色肉品种间对比浓色肉品种等突变体。

三、评价方法突变体的评价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分子鉴定方法分子鉴定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课件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课件

未来研究方向
在未来,研究人员将进一步探索体细胞无性系变 异的分子机制和应用领域。
总结
1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重要性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2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的方向
未来的研究应该聚焦于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机制、调控以及在医学和农业领域的应用。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PPT课件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指体细胞中染色体在无性繁殖过程中发生的异常变化。 本课件将介绍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概述、分类、诱发因素、检测和诊断、应 用以及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指体细胞中染色体在无性繁殖过程中发生的异常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应用
1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研究为遗传疾病的治疗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农业上的应用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研究为改良农作物的耐性和产量提供了新的途径。
研究进展
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
随着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进展,体细胞无性系变 异的研究正日益受到重视。
2 辐射
高能辐射,如X射线和γ射线,可能会导致细胞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异常。
3 病毒感染
某些病毒感染可能会引起细胞染色体的变异,以及遗传信息的改变。
检测和诊断
常用的检测技术
• 核酸杂交技术 • 染色体核型分析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临床诊断应用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检测和诊断在遗传疾病的 预防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发生的原因可能涉及化学物质、辐射和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
分类
染色体数目变异
染色体结构变异
- 多染色体综合征 - 单染色体缺失 - 单染色体重复 - 倒位重组 - 染色体环形结构 - 染色体片段缺失或重复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

⑵非整倍体变异 在离体培养中,经常也会出现奇数(n、3n等)的变异。这 可能是因为核融合,或者多被体细胞有丝分裂期间染色体 发生错配造成的。 染色体结构变异
李耿光等报道的玉米等再生植株中染色体结构 的变化频率显著高于染色体数目的异常,主要是染 色体断裂所引起的缺失以及粘合后出现的易位、 倒位、重排等引起的。
• 后代稳定快
一般无性系二代就可获得稳定株系,这是优良性状选择的 关键时期,从而大大缩短育种年限。但也有少部分无性系 是杂合体,要继续分离,不过多属简单分离,像株高,芒性等, 分离程度与供体植株的遗传背景有关,如水稻稳定无性系
• 能基本保持原品种的优良特性 仅改变1-2个性状,这就可以根据育种目标 , 针对现有品种的个别缺点进行选育,以期在短期 (2-3d)内筛选出所需的性状,避免基因重组带来 的麻烦。刁现民等认为 ,虽然利用无性系变异在 短时间内创造有很大突破的全新品种可能性比较 小,但针对现有 品种在株高、株型、抽穗期、粒 型、熟性、抗病性等单个性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 善是非常有效的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提出
Larkin和Scowcroft对有关植株变异的研 究结果进行总结,正式提出了植物细胞无 性系变异这一术语。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类型
遗传变异:自发变异,也有一部分是外植体中预先 存在的变异(个体发育中自然发生)
生理适应 非遗传变异 后生遗传变异
体细胞无性变异的类型
1) 生理适应是指由于某种外界条件存在而引起的性 状变异,这种变异会随着外界因素的消失而消失。 2) 后生遗传变异是指在基因的DNA序列没有发生变 化的情况下,基因功能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 了表型变化,它是由基因表达调控发生变化,并不涉及基 因结构的改变。 后生遗传变异在细胞水平上可遗传的,在诱发条件消 除后,也能通过细胞分裂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存在,但不能 通过再生植株的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植株,也不能继续表 现在再生植株的二次培养物中。

突变体筛选及其应用研究

突变体筛选及其应用研究

突变体筛选及其应用研究突变体是指受到某些外在因素影响而在其基因结构上发生变异的生物体。

突变体筛选则是指通过筛选方法选出存在特定突变的生物体。

突变体筛选在生物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突变体筛选的研究方法1.物理诱变法物理诱变法是通过物理方法对生物体的DNA进行损伤,进而使其产生随机的突变。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但其产生的随机性比较大,不易筛选出基因位点。

2.化学诱变法化学诱变法是使用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DNA进行损伤,产生突变。

化学诱变法不仅可以在诱变效率上有比物理诱变法更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也有较高的突变位点特异性。

3.基因工程法基因工程法是一种专门利用重组DNA技术制造突变的方法。

通过建立对照样品和突变样品的数据库,来筛选出具有变异后的功能和其他特定性质的生物体。

基因工程法产生突变的特异性也比较高,但是其成本较高,仅适用于特定需要的基因。

二、突变体筛选的应用1.药物筛选药物筛选是指在种群中筛选特定的突变细胞,用于测试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

经过我们的实验得到的成果表明,具有特定突变的细胞可能对某些药物出现异质反应,这对临床治疗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2.分子生物学研究通过筛选特定突变基因,研究人类细胞的生物学进程和基因调控的机制。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突变体筛选的方法来筛选特定的DNA断裂点,从而发现特定基因的突变情况并研究其功能。

3.工业微生物筛选工业微生物筛选一般通过筛选具有突变性状、适应性强且生长速度快的菌株,来提高产量和降低生产成本。

在微生物筛选中,经常使用的是物理诱变法和化学诱变法,然后通过逐级筛选获得具有优异特性的菌株。

总的来说,突变体筛选是一种有着广泛应用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未来,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进行对突变体筛选方法的改进和突变细胞的筛选,为药物研发、基因治疗等领域提供更为重要的数据和发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六、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特点
3、能基本保持原品种特性 因为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大部为单一性状变异,做 能基本保持原品种的特性。 4、潜在隐性性状活化 在体细胞无性系后代中,常见一些原供体植株所 没有的隐性性状变异,象雄性不育性、矮杆、叶绿 体突变等,有些隐性特性对育种实践具有重大利用 价值。 由于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具有上述4个特点,因此, 在育种上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第一节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三、体细胞无性变异的表现及类型
2、育性上的变异 变异表现为全不育或半不育,如水稻、番茄等。 3、生长势上的变异 (1)抽穗期:早于或迟于原供体植株,如水稻, 玉米。 (2)花期:早于或迟于原供体植株 (3)成熟期:早于或迟于原供体植株 (4)杂种优势:生长势强于原供体植株,如玉米。
第一节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七、影响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因素
影响体细胞无性系变异频率的因素很多,主 要有: 1、植物的繁殖类型: 2、外植体的来源部位: 3、植物再生的方式: 4、继代培养次数和培养时间: 5、生长调节剂浓度的影响:
第一节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七、影响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因素
第一节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三、体细胞无性变异的表现及类型
1、植株外部形态的变异
(1)株高:高于或矮于原供体植株,如水稻、小麦,烟草等; (2)叶形:1)大于或小于原供体植株; 2)形状不同于原供体植株,如烟草; (3)叶色:1)有叶片条纹,如燕麦; 2)叶片缺绿(白化苗),如玉米 (4)茎色:茎有条纹,如甘蔗,茎有黄色条纹(呈黄绿相间), 像一种竹(斑竹)。 (5)穗型:1)大于或小于原供体植株; 2)密于或疏于原供体植株。 (6)粒型:1)大于或小于原供体植株; 2)大于或短于原供体植株。 (7)粒色:不同于原供体植株。 (8)芒性:1)芒有无;2)芒长短。
1、植物的繁殖类型: 一般认为长期营养繁殖的植物变异率较高,有人认为 这是由于外植体的体细胞中已积累着遗传差异。自然 条件下,如一些果树的芽变(在无性繁殖、扦插、嫁 接等)。 2、外植体的来源部位: 不同来源部位的外植体,无性系变异频率有较大的 差异。如菠萝,来源于顶芽组织(冠芽)的较低,而 其它来源的较高。 3、植物再生的方式: 通过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的方式再生的植株变异多, 通过胚状体途径再生的植株变异较少。通过茎尖或分 生组织培养增殖侧芽,可以保持基因型基本不变。
98 34 7
Wakasa(1979)
Wakasa(1979) Wakasa(1979) Wakasa(1979)
烟草
水稻 甘蔗 玉米
体细胞愈伤组 织
胚愈伤组织 幼穗愈伤组织 幼叶愈伤组织 体细胞愈伤组 织
10
71.9 97.3 >18
Popchristov和Zaganska(1977)
Oono(1978) 赵成章等(1982) Heinz(1971,1976)
第一节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一、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定义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Somaclonal variation)(我们在第一章 第二节“植物细胞工程常用术语”中曾叙述到)——指在组织培 养过程中,来自体细胞的培养物及再生植株发生的变异。 此句里面还有2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这一变异来自组织培养, 以区别于一般所指的自然变异、遗传变异和理化诱变;第二层意 思是这一变异发生在体细胞,而不是性细胞,以区别于花药(花 粉)培养。 这一定义最早来自Larkin(拉金)和Swwcroftl(斯考史罗 夫特)(1981),以后,Evanz(埃文斯)(1984)、 Larkin(1985)和朱自清(1991)等对此作过评述。1990年 又出版了Bajai(巴扎)主编的有关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专著。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有遗传性的和生理性的,遗传性的变异主要 为基因和染色体发生的变异,可代代遗传;生理性的变异主要是 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使组织或细胞的某些生理功能发生变化, 一般不能遗传。(在多种植物出现同种变异,在同种植物出现多 种变异)
第一节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八、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时间虽然不长 (从1971年开始系统研究甘蔗无性系算起,这方 面工作仅有20多年历史),但一些育种学家已利 用它有效地进行品种改良,并已育出一些新品种。 如台湾从甘蔗再生植株中选育高糖量的品种;中 国水稻研究所(赵成章)从水稻无性系中选出高产 新品种;美国的DNA植物技术研究所从番茄无性系 中选出了新品种;Shepard等和Matern等也分别 从马铃薯原生质体细胞系中选育出了一些新的高产 或抗病新类型,等等。
第一节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六、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特点
主要有4点: 1、变异广泛: 2、后代稳定性: 3、能基本保持原品种特性 4、潜在隐性性状活化
第一节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六、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特点
1、变异广泛: 如前所述,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现象相当普遍,变 异所涉及到的性状也相当广泛,包括数量性状和质量性 状的变化,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化、DNA扩增或减 少,生化特性的变化等。 2、后代稳定性: 虽然体细胞无性系再生植物的绝大部分性状变异是生理 效应,不能遗传,但也有少数性状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如水稻的粒型、丛生型、抗病性等。这些可遗传的变异 通常在再生植株二代便可稳定下来,成为稳定株系。但 也有部分株系是杂合体继续产生分离。不过这种分离多 属简单分离,分离的程度与供体植株的遗传背景有关, 一般小麦稳定株系为30~50%,水稻为90%左右。
图: 孢子体体细胞[二倍体]无性系变异选育品种程序
待改良的品种 变异前自 然加倍 二倍体愈伤组织 变异 杂合二倍体植株(H1) 花药(粉)培养 单倍体花粉愈伤组织 变异 单倍体植株 人工加倍 纯合二倍体植株(H1) 选择变异株 变异后自然加 倍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频率在一些作物上是非 常高的,可达10%以上。 表14-4:一些植物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表型)出现的频率
表14-4:一些植物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表型)出现的频率
植物种 再生植株来源 表型变异频度 (%) 研究者
菠萝
幼果愈伤组织
裔芽愈伤组织 腋芽愈伤组织 冠芽愈伤组织
100
第一节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三、体细胞无性变异的表现及类型
5、某些酶或同工酶发生差异 (1)α—淀粉酶,如小麦 (2)酯酶同工酶,如甘蔗 6、次生代谢物的差异
第一节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三、体细胞无性变异的表现及类型
7、染色体结构或数量上的变异 (1)染色体结构: 1)染色体桥:如胡萝卜、单冠毛菊、烟草等 2)染色体X、2X、3X、4X、8X…… 3)落后染色体:如柳杉 (2)染色体数量: 1)非整倍体:如柳杉、常春藤、龙葵、小麦等; 2)多倍体:如五针松、西藏长叶松、烟草、大麦 等; 3)混倍体:如玉米、茄子等。
第一节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三、体细胞无性变异的表现及类型
4、抗性变异 (1)抗病性:强于原供体植株。 ①抗玉米小斑病毒; ②抗甘蔗斐济病毒,霜病毒; ③抗水稻白叶枯病; ④抗马铃薯晚疫病、枯萎病。 (2)抗代谢物: (3)抗铝毒性:如水稻(国际水稻研究所, Swwcroft,1986) (4)耐盐性:比原供体植株耐盐。
பைடு நூலகம்
马铃薯 幼叶愈伤组织
100
14
Shepard(1980)
Green(1977)
第一节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五、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机理
对体细胞无性变异现象,由于是在上世纪 七十年代末期才开始系统研究,所以迄今对 其起因尚未完全清楚。 总的来说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供体 组织的细胞中原已发生变异,当它们再生成 完整植株时,这种变异便表现出来。但对这 种看法目前尚无足够的实验证据。二是组织 培养循环过程诱导培养的细胞产生变异,这 点已为许多试验所证实。
第一节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二、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普遍性
大量资料表明,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出 现的普遍现象。已经观察到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农作物有:甘 蔗(Heinz,et al, 1971)、马铃薯(Oono,1987)、小麦 (Larkin,et al,1984)玉米(Peschke,etal,1987)燕麦 (Cummings etal,1976)大麦(Deambrogio,1980),小 黑麦(Nakamura,etal,1982)、谷子(赵连元等,私人通 信)、油菜(Hoffmann,etal.,1982)、大豆 (Freytag,etal.,1981)、兰花(魏亚鉥 ,1992)、蕃茄、 茄子、瓜类,甜菜、菊苣、烟草、草莓、桃、天竺葵、倒挂金 钟、香石竹、水晶掌和锦带花等(Bajaj,1990)。 1971年,Heinz(海因茨)和Mee(米)报道甘蔗再生植 株中存在广泛的变异,包括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和同工酶谱。 其中观赏植物的无性系变异可利用性很广泛,是值得注意的 新动向。 组织培养中的这种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既不限于某种物种,也 不局限于某些器官。变异所涉及的性状也相当广泛。

第一节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八、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用于育种的主要程序(2种)
待改良的品种 组织或细胞 培养物变异 R0
再 次 组 织 培 养
R1群体 选择(决选) 回交 改良了的无性系 田间试验
性状稳定性评价 多点试验 品系 区域试验 新品种
测定变异的遗传基础
第一节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八、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有如下主要优点:(6点)
1、变异率较高;(前已讲,高于自发变异和理化诱变)

如水稻,经组培获得的突变率可达16.7%,经理、化处理的诱变 率一般为7~8%,比高2倍。 2、致死和半致死突变率低于常规诱发突变; 用常规物理诱变, 如CO60照射,致死和半致死突变率较高 3、单基因变异频率高; 利用此种变异可改变作物的个别性状而不使其它优良性状发生重 组及分离。 4、可在试管中筛选特定的变异体; 5、如采用单倍体细胞作为培养物,隐性变异可在当代(Ro)表 现,利于选择; 6、育种周期较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