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二节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突变体筛选
植物体细胞变异

changes may remain
through cell division
for the remainder of
the cell's life and may
also last for multiple
generations. However,
there is no change in
the underlying DNA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体细胞培养的任何阶段所产生的变异(细胞,原生 质体,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等)的统称 。
5
3.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主要表现
A 培养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生长能力的变化
不同的培养条件下棉花细胞的形态结构
6
B 细胞器官分化或体细胞胚胎发生能力的改变
长期继代培养容易导致植物愈伤组织丧失胚胎发生能力
19
7 DNA 甲基化变化与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DNA methylation: Addition of a methyl group to the 5 position of cytosine pyrimidine ring or the number 6 nitrogen of the adenine purine ring . ➢This modification can be inherited through cell division. DNA methylation is typically removed during zygote formation and reestablished through successive cell divisions during development. ➢A crucial part of normal organismal development and cellular differentiation in higher organisms.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与体细胞遗传

第十二章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与体细胞遗传第一节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概念与应用一、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及其变异概念体细胞无性系和体细胞无性系变异(somaclone and somaclonal variation ):植物细胞、组织、器官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离体人工培养,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重新形成愈伤组织和完整植株,称为体细胞无性系。
其所产生的变异称为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二、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应用1、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与抗病育种2、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与抗非生物胁迫(耐盐、耐铝、耐旱、抗除草剂、抗虫;种子品质改良;外源基因的整合)。
3、遗传研究4、发育生物学研究5、生化代谢途径研究第二节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遗传学基础与特点一、遗传学基础1、染色体数目变化大量研究表明,染色体变异是植物组织培养的一个基本特点。
培养时间的长短(时间延长染色体变化明显) 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数目 植物种类不同而不同同一物种不同基因型同一基因型不同外植体(细胞、原生质体、器官) 同一外植体不同生理年龄李士生和张玉玲(1991)以小麦幼穗为外植体于不同培养基和不同培养时间研究愈伤组织染色体的变化如下表:培养时间延长,各培养基上愈伤组织中正常二倍体细胞的频率有逐渐上升趋势。
细胞和原生质体培养较难,尤其是禾本科植物,因此有关他们的染色体数变化的详细报道还很少,有待进一步研究。
2、染色体结构变化染色体断裂与重组。
在马铃薯、黑麦草和燕麦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中发现染色体易位。
在黑麦草和大麦等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中发现染色体缺失、重复、到位以及其它的微小的染色体重组。
3、单基因突变4、细胞质遗传上的改变5、DNA序列的选择性扩增和丢失与核的变化6、转座子激活7、DNA甲基化8、非正常有丝分裂二、影响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因素1.供体植物供体植物的倍性、基因型、外植体等2.培养基及培养方式不同激素浓度与染色体倍性。
3.继代培养的次数一般而言,离体培养时间越长,继代次数越多,细胞变异的几率就越高。
体细胞遗传变异

第三章
体细胞遗传变异
体细胞无性系:由任何形式的细胞培养 所产生的植株统称为体细胞无性系。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由体细胞无性系表 现出来的变异。 从对生物遗传的影响而言,细胞工程技 术本身即包含了双重性:遗传稳定性和 变异性。
主要内容
离体培养中的遗传与变异特点 体细胞变异的细胞遗传学基础 体细胞变异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诱导与选择应用
继代次数 由继代次数引起的体细胞变异几乎在 各种类型的植物中均有报道。一般来 讲,继代时间越长,继代次数越多, 细胞变异的机率就越高。
第二节 体细胞变异的细胞遗传学基础
一、DNA核内重复复制
二、染色体断裂与重组
三、非正常有丝分裂
纺锤体 形成异 常使得 有丝分 裂不正 常是其 原因之 一。
二、离体培养下变异特点 变异的普遍性
变异的局限性 嵌合性
变异的普遍性
变异发生在各 种培养类型中
不同培养类型 变异频率不同
部分植物离体培养再生植株的表型变异频率
与有性重组相比,体细胞突变性状具 有一定局限性。
从表型上看,在不同植物类型中经常发生 的变异主要是植株形态(株高、叶形、叶 色等)、生长势、育性、某些抗性等性状 的变异。
一、诱变起始材料的选择 原则: 1)目标性状的可行性 2)试验植物的细胞培养技术水平 3)适当的细胞类型
二、自发诱变
三、细胞诱变
物理诱变 化学诱变 转座子插入诱变
物理诱变
化学诱变
转座子插入诱变
四、突变体的选择
直接选择
间接选择
直接选择
间接选择
五、体细胞变异的应用
第一节 离体培养中的遗传与变异特点 1、离体培养中的遗传稳定性
中国农业大学861园艺作物育种与栽培考试大纲

中国农业大学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考试大纲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招生考试大纲园艺作物育种与栽培园艺作物育种与栽培包括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栽培学和设施园艺学等三门课程,每门50分,共150分。
主要考察考生对从事园艺作物育种和栽培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园艺作物育种与栽培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涉及植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物理学、气象学、生物统计学等学科的知识。
园艺作物育种与栽培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具备一定的实践知识更有助于掌握本课程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但要掌握栽培和培育园艺作物新品种的基本原理,而且要掌握栽培和培育园艺植物新品种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第一部分【园艺植物育种学】50分第一章品种概念和园艺植物育种目标第一节品种的概念和优良品种在生产中的作用第二节园艺植物育种的主要目标和制定育种目标的基本原则第三节园艺植物育种学研究内容及特点第二章种质资源第一节种质资源的概念、类别和特点第二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创新)和利用第三章引种第一节引种的概念、原理与方法第二节引种的程序第四章选种第一节选择育种的概念、选择方法第二节株选的标准、时期和方法第三节遗传力和选择效果的评估第四节芽变选种的概念、原理与选择程序第五节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在园艺选择育种中的应用。
第五章有性杂交育种第一节有性杂交育种的基本概念和意义第二节亲本选择和选配的原则第三节有性杂交的方式和技术第四节杂种后代的选择方法第五节远缘杂交的概念和特点第六节营养系杂交育种的特点第六章杂种优势的利用第一节杂种优势的概念和简单度量方法第二节优良自交系的选育及其配合力的测定第三节杂种种子的生产途径第四节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和利用第五节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和利用。
第八章倍性育种第一节多倍体的诱导、鉴定及其选择和应用第二节单倍体育种技术在园艺作物育种上应用第九章诱变育种第一节诱变育种的特点和类别第二节空间诱变育种第三节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与突变体的离体筛选和应用第十章新品种保护与品种审定、保护第一节新品种保护第二节新品种的审定与登记制度第二部分【园艺植物栽培学】50分第一章园艺植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第一节园艺植物的起源与演化第二节园艺植物的分类第二章园艺植物生物学特性第一节园艺植物的营养生长第二节园艺植物的生殖生长第三节园艺植物的果实、种子第四节园艺植物生长发育周期第五节园艺植物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第六节园艺植物的品质第三章园艺植物园地规划与建设第一节园地选择第二节园地规划第三节种植制度第四节园艺植物的栽植规划第四章园艺植物繁殖与育苗第一节种子繁殖(实生繁殖)与育苗第二节嫁接繁殖技术第三节自根繁殖第四节工厂化育苗第五章园艺植物栽培管理技术基础第一节园艺植物的栽植第二节种植园土壤管理技术第三节园艺植物施肥技术第四节园艺植物灌溉技术第五节园艺植物的整形与修剪第六节园艺植物的花果调控第七节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园艺植物生产中的应用第3部分【园艺植物育种学】50分第一章园艺设施的类型、结构、性能和应用第一节简易园艺设施第二节塑料薄膜拱棚第三节温室第二章园艺设施的覆盖材料第一节园艺设施对覆盖材料的要求第二节透明覆盖材料及其应用第三节半透明与不透明覆盖材料第三章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第一节光照环境及其调节控制第二节温度环境及其调节控制第三节湿度环境及其调节控制第四节设施园艺的综合环境管理第四章园艺设施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第一节园艺设施的总体规划与设计第二节园艺设施的结构设计第五章园艺植物设施栽培特点与关键技术第一节设施园艺植物栽培特点第二节蔬菜设施栽培关键技术(以黄瓜和番茄为例说明)第三节果树设施栽培关键技术(以葡萄为例)第四节花卉设施栽培关键技术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课件

未来研究方向
在未来,研究人员将进一步探索体细胞无性系变 异的分子机制和应用领域。
总结
1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重要性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2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的方向
未来的研究应该聚焦于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机制、调控以及在医学和农业领域的应用。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PPT课件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指体细胞中染色体在无性繁殖过程中发生的异常变化。 本课件将介绍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概述、分类、诱发因素、检测和诊断、应 用以及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指体细胞中染色体在无性繁殖过程中发生的异常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应用
1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研究为遗传疾病的治疗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农业上的应用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研究为改良农作物的耐性和产量提供了新的途径。
研究进展
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
随着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进展,体细胞无性系变 异的研究正日益受到重视。
2 辐射
高能辐射,如X射线和γ射线,可能会导致细胞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异常。
3 病毒感染
某些病毒感染可能会引起细胞染色体的变异,以及遗传信息的改变。
检测和诊断
常用的检测技术
• 核酸杂交技术 • 染色体核型分析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临床诊断应用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检测和诊断在遗传疾病的 预防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发生的原因可能涉及化学物质、辐射和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
分类
染色体数目变异
染色体结构变异
- 多染色体综合征 - 单染色体缺失 - 单染色体重复 - 倒位重组 - 染色体环形结构 - 染色体片段缺失或重复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

⑵非整倍体变异 在离体培养中,经常也会出现奇数(n、3n等)的变异。这 可能是因为核融合,或者多被体细胞有丝分裂期间染色体 发生错配造成的。 染色体结构变异
李耿光等报道的玉米等再生植株中染色体结构 的变化频率显著高于染色体数目的异常,主要是染 色体断裂所引起的缺失以及粘合后出现的易位、 倒位、重排等引起的。
• 后代稳定快
一般无性系二代就可获得稳定株系,这是优良性状选择的 关键时期,从而大大缩短育种年限。但也有少部分无性系 是杂合体,要继续分离,不过多属简单分离,像株高,芒性等, 分离程度与供体植株的遗传背景有关,如水稻稳定无性系
• 能基本保持原品种的优良特性 仅改变1-2个性状,这就可以根据育种目标 , 针对现有品种的个别缺点进行选育,以期在短期 (2-3d)内筛选出所需的性状,避免基因重组带来 的麻烦。刁现民等认为 ,虽然利用无性系变异在 短时间内创造有很大突破的全新品种可能性比较 小,但针对现有 品种在株高、株型、抽穗期、粒 型、熟性、抗病性等单个性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 善是非常有效的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提出
Larkin和Scowcroft对有关植株变异的研 究结果进行总结,正式提出了植物细胞无 性系变异这一术语。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类型
遗传变异:自发变异,也有一部分是外植体中预先 存在的变异(个体发育中自然发生)
生理适应 非遗传变异 后生遗传变异
体细胞无性变异的类型
1) 生理适应是指由于某种外界条件存在而引起的性 状变异,这种变异会随着外界因素的消失而消失。 2) 后生遗传变异是指在基因的DNA序列没有发生变 化的情况下,基因功能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 了表型变化,它是由基因表达调控发生变化,并不涉及基 因结构的改变。 后生遗传变异在细胞水平上可遗传的,在诱发条件消 除后,也能通过细胞分裂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存在,但不能 通过再生植株的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植株,也不能继续表 现在再生植株的二次培养物中。
植物遗传工程 二、突变和突变体的筛选

39- 41 19R2
植
物
遗
传
工
程
二、突变和突变体的筛选
彼 ・ 尔 得 卡 进
( 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土壤和作物科学系 )
植物细胞和植物系统的突变体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 是可 用选择系统 回收 的突变体 ;一类是不 能用选 择系统回收 的自发突变体。 这里 , 们只讨论第一类。 我 在细 菌中,可以利用正选 择系统和负选 择系统 回收突
再者 ,所用 的正选 择系统的类9还决定 着突变 休 } l i 的性 质。 用一步选择 系统得到的突变体一般 是单基 因 突变。在 细菌中 , 单基因缺陷 多为隐 性突变 , 而且按 孟 德尔定律 传递。 在植 物细胞中 , 抗代谢物 「 例如 , 甲基 弓 一 色氨酸 、 蛋氨酸 磺酸亚胺 ( e i i s f iie, m t o n u o mn) S h n e x l - 氨 乙基半 眺氨酸 等〕和抗[ 素抗性突变休也是很好 的 M f l 例 子,它 们都是 用一 步选择系统得到 的单基 因隐性 突 变。 在植 物中, 多步选 择的例子很 少, 但很有趣 o o N br a s 用多步选择获得了抗氯 化钠 的烟草细袍 系和植株。他 先用低浓 度氯化钠使 。% 的悬浮细 胞的生长受 到 抑 0 制 . 出能够生长约细胞 , 选 然后再依次 增加盐浓度 , 进 行多次选择 , 最后得到了耐盐 的细胞系和再生植株 。 业 已证明 ,多步选择系 统对于那些生化 背景不 详但可能 颇为复杂的突变体 的获 得,颇为有效 ,因此 可用于 抗 盐 、抗低温和抗旱等突 变体的筛选。 多步选择得到 的 突 变体, 不是 由于单基因 的变 化, 而是 由于多基 因的变 化, 因此需要更多的步骤 , 以便 发生更多的突变事件 , 从 而使有 关 的各基 因在 所处的环境 中逐步发挥 功能。 多步选择系 统还有 一个更令人感兴趣 的优点,即 可 以增加特定基 因的拷 贝数。 在动植物任何 特定组 织 中,某种蛋 白质 的总量 决定于 细胞内该蛋 白质编码基 因的拷贝数。因此 ,可 以用增加特异 基因拷 贝数的方 法 提高细 胞中相应蛋 白质的含量 ,例如特异地增加胚
植物突变体的筛选和利用研究

植物突变体的筛选和利用研究随着生命科学和遗传学的发展,现代生物学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
植物突变体的筛选和利用研究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它成为解决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能源短缺等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植物突变体是指植物在自然环境或人为干预下发生的基因突变,包括形态、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等多个方面。
与传统育种不同的是,突变体的出现是随机的,传统育种的选择则是基于优胜劣汰的原则和人为选择的方向,几乎是不同的。
植物突变体的筛选植物突变体的筛选是一项耗时且需要高度专业技能的工作。
常用的筛选方法包括:荧光素酶筛选法、放射射线诱变、化学诱变和基因编辑等。
放射射线诱变是常用的筛选方法之一。
在自然环境下,植物可以处于放射性物质的辐射下。
德国已经对甜菜进行了长达15年的放射线诱变实验,并获得了突变体苗株。
在结合其他筛选方法的前提下,学者们发现,放射射线诱变方法可以产生多个不同性状的突变体,且有多项经济实用性状的突变率在3.5% - 21%之间。
荧光素酶筛选则是最新的筛选方法之一。
与传统方法不同的是,它是通过高通量自动化的技术,利用荧光素酶标记、荧光成像等方法筛选突变体。
这种方法不仅增加了植物发生突变的可能性,而且还可以准确、方便地筛选出特定性状的突变体,突变效率更高。
化学诱变则是一种利用化学物质诱导产生植物突变体的方法。
与放射射线诱变有所不同的是,化学诱变方法可以对遗传物质产生特定的损伤,并诱导产生特定的突变效应,使得所得到的突变体能够实现人为的选育和改良。
基因编辑是利用基因编写工具,例如CRISPR/Cas9, TALEN, ZFN等,对细胞的基因进行切割、粘贴和修复等操作,从而产生具有新性状的植物突变体。
基因编辑具有针对性、高效、准确的特点,有望成为未来突变体筛选的重要手段。
植物突变体的利用自然状态下,植物的突变体在数量和质量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如何充分利用植物突变体的优势,实现产品的高产、高效、高质量,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悬浮细胞: 广泛采用的材料; 缺点是存在细胞聚集的现象影响诱变效果。 (3)原生质体:
是比较理想的诱变细胞来源。
缺点是植株再生困难。
3、突变的诱发:
(1)诱变因素:
可以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进行诱变处理。如, 如EMS,NG(亚硝基胍),和r射线等。 但诱变剂并非必需,许多突变体的获得不需添加诱 变剂,如抗菌素突变体的获得无需加入诱变剂,直接 利用选择剂进行筛选。
(1)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
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是诱导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重要原因 之一,培养基中含有多种激素时,其诱变率大于单一激素。 生长素既能促进多倍体细胞分裂,又能诱导多倍体,尤其是2, 4-D具有更强的诱变作用。
此外,高温、低温等培养条件也能促进染色体变异。部分植物 细胞悬浮培养比固体培养易变异。
(2)负选择法: 采用某一非允许条件的培养基,使突变体 不能生长,而野生型能够生长,然后添加一 负选择剂,杀死生长细胞,而不能杀死不生 长的突变细胞,而保留下来受到选择。
(3)突变体鉴定: 细胞从选择性培养基转移到非选挥性培养基 上快速生长,当细胞团达到足够大时再转移到 选择性培养基上,然后再转移到植株分化培养 基上(非选择性培养基),可在植株水平上检测 突变的表达。
(4)母本植株的遗传状态:
不同物种再生植株变异率存在差异,同意物种不同品种 无性系变异率也有差别,同一物种多倍体变异率高于二倍 体。同一植株不同外植体变异率也存在差异。
三、体细胞突变体的特征和类型: 1. 特征:
(1) 突变发生的频率较低;
(2) 突变随机发生具有偶然性;
(3) 突变的表型在没有选择压力的条件下仍然稳 定;
(3)基因突变 包括核基因突变和细胞质基因突变。基因突
变分为隐形单基因或多基因突变和显性单基因或多基因突变。
(4)转座因子活化 转座因子是指能在基因组中移动和修
饰基因表达的DNA序列。转座因子插入到新的基因位点引起邻 近基因转录特性不稳定地抑制或修饰,转座作用可可以造成染 色体断裂、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而引起性状变异。 转座子激活也是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诱变处理时,可在培养基中加入诱变剂。 诱变处理后用大量稀释法或用解毒剂终止诱变 剂的作用。 诱变处理的另一种方法是,先在植株水平 上进行诱变处理,再在组织培养中筛选.如抗 除草剂突变体的获得。
4、突变体的选择:
(1)正选择法:直接选择法,突变细胞能够 在有毒或有害培养基上生长。抗性突变体, 激素自养型突变体等。
(1)整倍体变异 染色体自然加倍现象称为体细胞内
多倍化,可能是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合成受阻引起, 也可能是细胞质不分裂而形成多核细胞。 (2)非整倍体变异 非正倍体的出现多是由于多级纺 锤体出现、染色体不分离或滞后以及核碎裂等导致。
2. 染色体结构变异
包括染色体断裂后经过修复和重新连接形成的易位、 倒位、缺失和重复等结构变异。
六、突变体的利用:理论研究和品种改良方 面应用。 1. 生化代谢途径的研究; 营养缺陷型突变体研究,如烟草硝酸还原 酶突变体研究。
2、植物细胞遗传操作中的选择标记 体细胞杂交中作为选择标记,硝酸还原酶 细胞突变体及激素自养型突变体的利用。
3、基因突变位点的分析: 硝酸还原酶cnx和nia突变体细胞融合后, 恢复硝酸还原酶活性表明二者突变位点不 同。
4、筛选有益突变进行品种改良
抗氨基酸突变体中氨基酸含量提高,可 以用于高品质育种的材料。 抗性突变体筛选可以获得抗性株系。
20130402
(5) DNA甲基化 甲基化是指DNA复制后,在DNA甲基化酶
的催化下,将S-腺苷酰甲硫氨酸(SAM)上的甲基转移到 DNA分子的胞嘧啶碱基上的DNA修饰过程。当一些基因的某 些位置甲基化后,其基因表现为不活跃的非表达基因;去甲基 化后,则活跃表达。组织培养诱发的突变直接或间接与DNA甲 基化状态改变有关。
选择相应的氨基酸生产过量的抗性突变体, 原理是关键酶对反馈抑制不敏感,超越常量的 合成对应氨基酸,或能减少或拒绝摄入氨基酸 或类似物,或能分解和转化而解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 抗抗菌素药物突变体: 抗链霉素、卡那霉素和氯霉素等突变体, 多为细胞质遗传。 烟草细胞抗链霉素细胞系在(250500ug/ml)的链霉素培养基上再生植株表现 绿色。
C. 抗除草剂突变体:
培养在添加除草剂Picloram(4-氨基-3,5, 6三氯吡啶羧酸)培养基上的烟草中,分离出 抗除草剂突变体。 这类抗性属于单个显性或半显性突变遗传。
D. 抗病突变体:
烟草单倍体细胞经EMS处理后,培养在添 加蛋氨酸磺基圬(病毒素类似物)的培养基上, 由存活的细胞产生愈伤组织并分化成植株,对 病原体感染不敏感。
五、体细胞突变体的诱发和筛选: 1、材料的选择: 选择原则:避免采用不能再生或难以再生的材 料;要选用染色体稳定的细胞系进行起始诱导。 要选择生长速度快的细胞。
2、细胞的来源: 愈伤组织、悬浮培养细胞和原 生质体。 (1)愈伤组织:
优点:取材方便
缺点:生长较悬浮细胞慢; 接触选择剂不均匀;聚集体较大, 抗性细胞不易正常生长;物理或 化学诱变作用不均一。
(4) 表现型应能通过有性传递保持其特性。
2. 体细胞突变体的类型:
(1)营养缺陷型:
EMS(甲基磺酸乙酯) 处理烟草悬浮细胞诱导突 变,通过加入BUdR(5-溴脱氧尿苷)进行筛选。 已 选择出需要生物素、次黄嘌呤、对氨基苯甲 酸、赖氨酸、精氨酸及脯氨酸的六种营养缺陷型。
(2)抗性突变体: A. 抗氨基酸及类似物的突变体
一、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广泛性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主要表现:
(1) 植株外部形态变异,如株高、叶形、叶色等; (2) 育性上的变异; (3) 生长势上的变异; (4) 抗性变异; (5) 某些酶及同工酶变化;
(6) 次生代谢物的差异。
二、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来源 1.源于外植体预先存在的变异 所用外植体体内存在变异细胞,由变异细胞再生 的植株可能为变异植株。 2. 离体培养诱导的变异: 植物组织培养本身对植物细胞产生一种胁迫作用, 从而诱发植物细胞发生可遗传变异和表观遗传变异 (epigenetic variation)。表观遗传变异是指不是由 DNA序列改变而引起的植株表型变异。
B. 天然碱基类似物,在核酸复制时,它们可掺入到 新合成的DNA分子中。如BUdR,8-氨基鸟嘌呤,2氨基嘌呤等;
C. 移码突变,如丫啶类物质等。
(2)诱变因子剂量与诱变方法选择: 诱变时期、诱变剂量、剂量率影响诱变效果。
诱变方法:较低剂量的诱变剂处理,或不同 剂量率的诱变剂处理,或采用复合诱变,两种 诱变剂同时使用;一种诱变剂多次使用;两种 诱变剂交替使用。
E. 其他突变体: 抗核酸碱基类似物的突变体体;碳源利 用突变体;激素自养型突变体;温度敏感突 变体;耐盐、耐早等环境胁迫的突变体等。
四、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遗传学基础: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具有其遗传基础,表现在染色体结构和 数量的变异、基因突变、扩增、丢失、重排和转座子激活等。
1.染色体数目变异
体细胞培养中产生的染色体数目变异主要源自有丝分裂过 程中纺锤体的异常。在细胞分裂的后期,不同程度的纺锤体缺 失导致染色体不分离、移向多级、滞后或不聚集,最终产生变 异。
(2)植株再生途径:
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遗传稳定性优于器官发生途径,尤其是 经历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间接器官发生途径变异频率较高。
(3)培养时间和继代频率:
继代培养时间越长,变异率越高。如香蕉茎尖繁殖经过 5、 7、9、11次继代培养,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率分别为1.3%、 1.3%、2.9%、3.8%。
第二节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突变体筛选
将植物外植体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由于受到非生 物因子的诱导发生变异,进而导致再生植株发生遗 传变异的现象称为体细胞无性系变异(somaclonal variation)。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现象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 普遍现象。并可产生有益变异性状,对品种改良具 有重要意义,已成为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品种选育 的有效途径。
物理诱变剂: 优点不需洗涤诱变剂,
缺点是需要特定的设备。UV是常用的诱变 因子;Γ射线等进行辐射处理诱变。
化学诱变剂:诱变处理后需要去除。
依据对DNA作用方式可分为三类: A. 与核酸碱基反应而且留在原位,从而引起DNA复 制时碱基配对的改变。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EMS, 乙烯亚胺,亚硝基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