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金的制备及应用11
胶体金试纸条的制备

引言概述:胶体金试纸条是一种常用的分析试剂,广泛应用于生化分析、环境监测等领域。
它以胶体金作为指示剂的主要成分,结合纸条的吸附性能,通过改变颜色来检测目标物质的存在。
本文将详细介绍胶体金试纸条的制备方法和其在分析应用中的优势。
正文内容:一、胶体金试纸条的制备方法1.胶体金的制备1.1还原法制备胶体金1.2化学合成法制备胶体金1.3生物法制备胶体金2.纸条的处理2.1选用合适的纸质材料2.2纸条的预处理2.3纸条的涂覆二、胶体金试纸条的特点和优势1.高灵敏度1.1胶体金的特殊光学性质1.2微米级纳米颗粒的高表面积1.3足够的反应时间2.简单易用2.1操作步骤简单2.2结果直观可见2.3不需要专业设备3.高选择性3.1可调控的颗粒大小和形状3.2可调控的胶体金表面性质3.3可选择性修饰纸条反应区域4.低成本4.1胶体金制备成本低4.2纸条材料成本低4.3适用于大规模生产5.广泛应用5.1生化分析5.2环境监测5.3食品安全检测5.4临床诊断三、胶体金试纸条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案例1.蛋白质分析1.1检测蛋白质的存在及浓度1.2快速筛选蛋白质结构1.3监测酶活性变化2.DNA分析2.1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2.2基因突变检测2.3DNA序列鉴定3.药物检测3.1药物快速筛选3.2药物代谢产物检测3.3药物治疗监测四、胶体金试纸条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案例1.水质监测1.1水中重金属离子检测1.2水中有机物污染物检测1.3水中微生物检测2.大气监测2.1空气中有害气体检测2.2空气中颗粒物检测2.3气候变化指示剂监测3.土壤监测3.1土壤中有害物质检测3.2土壤中养分成分检测3.3土壤微生物检测五、结合与总结胶体金试纸条作为一种快速、简便、低成本的分析工具,在生化分析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不仅可以满足快速检测的需要,还能提供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结果。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胶体金试纸条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其优势和应用价值。
胶体金的制备方法

胶体金的制备方法胶体金是一种具有尺寸在1到100纳米范围内的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光学特性。
它在生物医学、电子学和光学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制备胶体金的方法。
1.湿法还原法湿法还原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制备胶体金的方法。
首先,将对金离子具有还原能力的化合物如柠檬酸、乳酸、氯化亚锡溶解在溶剂中,调节溶液的ph值。
然后,向该溶液中加入氯金酸(HAuCl4)并搅拌,利用还原剂将金离子还原为金颗粒。
最后,通过离心或过滤的方式将胶体金分离出来。
2.滴定法滴定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制备胶体金的方法。
首先,将一定浓度的氯金酸(HAuCl4)溶解在溶剂中,并加入少量的还原剂,如氢氯酸或异硫脲。
接下来,使用滴定管将还原剂溶液滴加入氯金酸溶液中。
滴加过程中,溶液的颜色逐渐由黄色变为红色,直到达到滴定点。
在滴定过程中,还原剂将金离子还原为金纳米颗粒。
3.还原法还原法是一种通过还原剂直接将氯金酸还原为金颗粒的方法。
在制备中,首先将氯金酸溶解在溶剂中,并加入一定浓度的还原剂,如硼氢化钠(NaBH4)或乳酸铺盖。
接下来,向该溶液中滴加还原剂溶液,溶液的颜色会逐渐转变为红色。
当滴加过程停止后,胶体金制备完成。
4.光化学法光化学法是一种利用光能进行胶体金制备的方法。
在制备中,首先将氯金酸溶解在溶剂中,并加入表面活性剂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
接下来,向该溶液中加入光敏剂如染料丙酮酸(AA),并进行紫外光照射。
在光照射的作用下,金离子将被还原为金纳米颗粒。
上述方法是一些常见的制备胶体金的方法,它们各有优劣。
在具体选择时,需根据实际需求和实验条件来确定最适合的方法。
胶体金的制备方法还在不断发展中,有些新的制备方法如微乳液法和微流控法也被广泛应用。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胶体金的制备方法

胶体金的制备方法1. 胶体金的概述胶体金是一种由纳米级金颗粒组成的胶体溶液。
胶体是指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系统,其中一种物质以微细颗粒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
胶体金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如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可调控的光学吸收谱、生物相容性等,因此在生物医学、光学传感、催化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2. 胶体金的制备方法胶体金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制备方法。
2.1 化学还原法化学还原法是制备胶体金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其主要步骤如下:1.制备金盐溶液:将金盐(如氯金酸钠)溶解在适量的溶剂中,如水或有机溶剂。
2.还原反应:向金盐溶液中加入一种还原剂,如氢氯化酸、乙酰丙酮、氢气等,使金离子还原为金原子。
3.形成胶体金:在还原反应中,金原子会聚集形成纳米级金颗粒,从而形成胶体金溶液。
化学还原法制备的胶体金具有粒径分布较广、形貌不规则的特点,但制备过程简单,操作方便。
2.2 光化学还原法光化学还原法是一种利用光照射来促进金离子还原反应的方法。
其主要步骤如下:1.制备金盐溶液:同化学还原法。
2.光照射:将金盐溶液暴露在紫外光或可见光照射下,光照射会激发金盐中的电子跃迁,从而促进金离子的还原反应。
3.形成胶体金:同化学还原法。
光化学还原法制备的胶体金具有尺寸均一、形貌规则的特点,但制备过程较为复杂,需要精确控制光照条件。
2.3 纳米颗粒生长法纳米颗粒生长法是一种通过控制金离子在溶液中的生长过程来制备胶体金的方法。
其主要步骤如下:1.制备金离子溶液:将金盐溶解在适量的溶剂中。
2.加入还原剂:向金离子溶液中加入一种还原剂,如某种有机物或金属盐。
3.控制生长条件:通过调节溶液的温度、pH值、浓度等参数,控制金离子的生长速率和方向。
4.形成胶体金:金离子在溶液中生长形成纳米级金颗粒,从而形成胶体金溶液。
纳米颗粒生长法制备的胶体金具有尺寸可调控、形貌可控制的特点,但制备过程较为复杂,需要精确控制生长条件。
3. 胶体金的应用胶体金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在多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胶体金制备方法

胶体金制备方法胶体金是一种由纳米颗粒组成的胶体溶液,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胶体金的制备方法有多种,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制备方法。
一种常见的胶体金制备方法是还原法。
该方法通常使用氯金酸盐作为金源,还原剂如氢氯酸、次氯酸钠、亚硫酸钠等,以及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等。
首先,将氯金酸盐溶解在水中,加入适量的还原剂和表面活性剂,经过搅拌和加热处理后,溶液中的金离子被还原成金纳米颗粒,形成胶体金溶液。
另一种常见的制备方法是光化学法。
该方法利用光的照射作用,将金离子还原成金纳米颗粒。
一般使用紫外光或可见光作为光源,将含有金离子的溶液暴露在光源下,金离子在光的作用下逐渐被还原成金纳米颗粒。
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的特点,适用于大规模制备。
电化学法也是一种常用的胶体金制备方法。
该方法利用电化学反应将金离子还原成金纳米颗粒。
首先,在电解质溶液中放置两个电极,其中一个电极为金电极,另一个电极为参比电极。
然后,将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在金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金离子被还原成金纳米颗粒,并被带到溶液中形成胶体金溶液。
还有一种常见的制备方法是化学共沉淀法。
该方法通常使用金盐和还原剂共同作用,使金离子被还原成金纳米颗粒。
首先,在含有金离子的溶液中加入还原剂,如氢氯酸或亚硝酸钠,然后通过搅拌和加热处理,金离子被还原成金纳米颗粒,形成胶体金溶液。
通过上述几种制备方法,可以得到不同形状和大小的胶体金纳米颗粒。
这些胶体金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可以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光学、催化等领域。
在生物医学中,胶体金纳米颗粒可以用于肿瘤治疗、生物传感器等。
在光学领域,胶体金纳米颗粒可以用于制备纳米光学材料、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等。
在催化领域,胶体金纳米颗粒可以用于催化剂的制备和催化反应的促进。
胶体金的制备方法有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
通过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和调控制备条件,可以得到具有不同性质和应用的胶体金纳米颗粒。
胶体金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的研究和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胶体金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胶体金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英文回答:Colloidal gold, also known as gold nanoparticles, is a suspension of tiny gold particles in a liquid medium. It is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due to its unique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In this response, I will discuss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applications, and the overall process of colloidal gold.Preparation Methods:There are several methods to prepare colloidal gold, including the Turkevich method, the citrate reduction method, and the seed-mediated growth method. The Turkevich method involves the reduction of gold ions with sodium citrate,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gold nanoparticles. The citrate reduction method utilizes citrate as both a reducing agent and a stabilizing agent. The seed-mediated growth method involves the use of preformed goldnanoparticles as seeds to grow larger nanoparticles.Applications:Colloidal gold ha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various fields. In medicine, it is used in diagnostics, drug delivery systems, and cancer treatment. For example, gold nanoparticles can be functionalized with antibodies to target specific cancer cells for imaging and treatment. In the field of electronics, colloidal gold is used in the fabrication of conductive inks for printed electronics. It is also used in catalysis, where gold nanoparticles act as catalysts in various chemical reactions.Process:The process of preparing colloidal gold involves several steps. Firstly, the gold precursor, such as gold chloride, is dissolved in a solvent. Then, a reducing agent is added to the solution to reduce the gold ions to gold nanoparticles. The reducing agent can be sodium citrate, sodium borohydride, or other chemicals depending on thechosen method. The solution is then heated or stirred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gold nanoparticles. Finally, the resulting colloidal gold solution is purified andstabilized using surfactants or other stabilizing agents.中文回答:胶体金,也称为金纳米颗粒,是微小金颗粒在液体介质中的悬浮液。
干化学法 胶体金

干化学法胶体金
胶体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纳米材料。
它是由小至10纳米大小的金粒子组成的,具有独特的光学和光电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光电子学、催化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一种使用干化学法制备胶体金的方法。
第一步,将氯金酸溶液与还原剂溶液混合。
其中,氯金酸是含有Au3+离子的化合物,还原剂通常选择为维生素C、氨水等。
混合后的溶液会呈现颜色变化,从黄色逐渐过渡到红色;这是由于金离子逐渐被还原为金原子,并组装成金纳米粒子。
第二步,通过电子显微镜和粒度分析仪观测金纳米粒子的粒径和形状。
在实验条件下,最好要控制金纳米粒子的粒径在10至50纳米之间。
同时,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如pH值、还原剂用量等,可以调控金纳米粒子的形状(如球形、椭球形等)。
第三步,通过添加稳定剂,如PEG(聚乙二醇)、CTAB(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等,稳定金纳米粒子。
稳定剂可以形成保护层,防止金纳米粒子产生团聚,同时也可以改变胶体金对生物组织和细胞的相容性。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稳定剂对金纳米粒子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选择稳定剂时需根据具体应用来进行选择。
最后,在制备胶体金后,可以通过表征手段如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对其进行表征。
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功能化处理胶体金,如通过修饰表面结构、连接生物分子等方法赋予其特殊性能和功能,如药物传递、成像等。
综上所述,干化学法制备胶体金需要掌握一系列技术。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选择稳定剂等方法,可以制备出具有特定粒径和形状、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的胶体金,为其在生物医学和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撑。
胶体金法实验报告

胶体金法实验报告胶体金法实验报告背景介绍:胶体金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用于检测溶液中金离子的浓度。
胶体金是由纳米尺寸的金颗粒组成的胶体溶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高度的表面活性。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还原剂的作用将金离子还原成金颗粒,从而形成胶体金溶液,并通过测量其吸收光谱来确定金离子的浓度。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所需试剂准备好,包括金离子溶液、还原剂、稳定剂等。
2. 制备胶体金溶液:将金离子溶液与还原剂混合,加入适量的稳定剂,搅拌均匀。
3. 测量吸收光谱: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胶体金溶液的吸收光谱,记录吸光度与波长的关系。
4. 确定浓度:根据吸收光谱的特征峰,使用标准曲线法或比色法来确定金离子的浓度。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胶体金溶液的吸收光谱图,其中在波长为520 nm附近有一个明显的吸收峰。
根据标准曲线法,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吸光度与金离子浓度的关系,来确定溶液中金离子的浓度。
讨论与分析:胶体金法是一种简单、快速、灵敏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环境监测等领域。
由于胶体金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高度的表面活性,可以用于载体材料、催化剂、生物传感器等方面。
此外,胶体金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用于生物标记、药物输送等应用。
实验中的误差与改进:在实验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来源,如实验操作不精确、仪器仪表的误差等。
为减小误差,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 精确称量试剂:确保试剂的质量准确,避免误差的积累。
2. 控制反应条件:控制反应温度、时间等条件,确保反应的充分性和一致性。
3. 校正仪器误差:定期校正分光光度计等仪器,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结论:通过胶体金法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胶体金溶液,并通过测量吸收光谱来确定金离子的浓度。
胶体金法是一种简便、灵敏的分析方法,在生物医学研究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胶体金颗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应用潜力,可用于生物标记、药物输送等领域。
胶体金试纸条的制备

抗体与胶体金的偶联机制
抗体活性的保持
在抗体与胶体金结合过程中,应确保 抗体的活性不受影响,以保证检测的 灵敏度和特异性。
抗体与胶体金的结合是通过共价键或非共价 键实现的。共价键结合力较强,但不易解离 ;非共价键结合力较弱,但易于解离。
试纸条的制备工艺
基材选择与处理
选择合适的支持膜作为试纸条的基材,如硝酸纤维素膜、 聚酯膜等,并进行预处理,以提高其亲水性和结合力。
流感检测
在流感高发季节,胶体金试纸条可以快速检测流 感病毒抗原,为防控流感提供有力支持。
食品安全检测
农药残留检测
胶体金试纸条可用于检测果蔬等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保障食品 安全。
兽药残留检测
通过胶体金试纸条检测肉类、禽蛋等食品中的兽药残留,有助于 监控食品安全,防止药物滥用。
重金属离子检测
用于检测食品中重金属离子的胶体金试纸条,能够快速、准确地 检测出食品中的重金属含量。
新材料的应用
高分子材料
研究新型高分子材料,提高试纸条的灵敏度、稳定性和耐用性。
纳米材料
利用纳米材料的特点,增强试纸条的信号放大效果和特异性。
生物材料
探索生物相容性更好的生物材料,降低试纸条对人体的潜在风险。
新技术的开发
免疫分析技术
研究更高效、特异的免疫分析技术,提高试纸条的检测准 确性。
微流控技术
环境监测
1 2
水质监测
胶体金试纸条可用于快速检测水体中的有害物质, 如铅、汞、砷等,确保水质安全。
大气污染监测
通过胶体金试纸条检测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 物,有助于及时发现和防控空气污染。
3
土壤污染监测
胶体金试纸条可用于检测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机 污染物,为土壤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胶体金的制备及应用蓝巧玉08材料科学与工程,海南大学,570228摘要:关键词:1 前言胶体金(Colloidal gold)是一种疏水胶溶液,也称金溶胶(Coldsol),因其纳米尺寸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常作为免疫胶体金标记。
自1971年,Faulk首次用免疫金标记技术研究沙门菌壁细胞抗原成分,将胶体金与抗体结合,应用于电镜水平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1974年,Romano等用胶体金标记抗球蛋白抗体,建立间接免疫金染色法。
1983年,Holgate等建立了免疫金银染色法(LGSS),极大地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
1989年, Spielberg等通过检测抗 HIV的斑点免疫金渗滤试验,首次建立了斑点金免疫渗滤法 (DIGFA)。
1990年,Beggs等在免疫渗滤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更加坚毅快速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即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LCA),用于检测人尿和血清中的HCG。
此后,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不断成熟,成为继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和酶之后,又一大免疫标记技术。
胶体金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标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镜水平研究、光显微细胞化学、免疫沉淀以及蛋白质染色技术上,并被引入免疫诊断领域中,尤其在快速诊断方面显示了巨大的前景。
胶体金在弱碱环境下,由于带负电,可与蛋白质分子的正电荷基团形成牢固的结合,由于这种结合是静电结合,所以不影响蛋白质的生物特性。
胶体金除了与蛋白质结合以外,还可以与许多其它生物大分子结合,如SPA、聚羟基脂肪酸酯(PHA)、伴刀豆球蛋白(ConA)等。
根据胶体金的一些物理性状,如高电子密度、颗粒大小、形状及颜色反应,加上结合物的免疫和生物学特性,可以应用于免疫学、组织学、病理学和细胞生物学等领域。
胶体金标记物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敏感性、精确性并可人工制备,其操作简单、快速和无污染等,另外胶体金标记复合物在干燥状态下室温贮存相当稳定。
2胶体金技术的原理及特点免疫胶体金技术(ICG) )是一种常见的标记技术,它是以胶体金为标记物,是利用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在光镜电镜下对抗原或抗体物质进行定位、定性乃至定量研究的标记技术,是继三大标记技术(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和酶)后发展起来的固相标记免疫测定技术。
免疫胶体金技术具有操作方便快捷、灵敏度高、无污染、安全、特异性好、易于判断等优点,可对产品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
【oxLDL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制备】目前,常用的胶体金技术检测方法主要有:(1)免疫胶体金光境染色法,细胞悬液涂片或组织切片,可用胶体金标记的抗体进行染色,也可在胶体金标记的基础上,以银显影液增强标记,使被还原的银原子沉积于已标记的金颗粒表面,可明显增强胶体金标记的敏感性。
(2)免疫胶体金电镜法,可用胶体金标记的抗体或抗抗体与负染病毒样本或组织超薄切片结合,然后进行负染。
可用于病毒形态的观察和病毒检测。
(3)斑点免疫金渗滤法(IFA),是以微孔滤膜(如膜)作载体,其上固定已知的特异性抗原或抗体,将其装入特殊的渗滤装置中,后加如免疫金探针发生免疫,检测相应的抗原或抗体。
该方法简便、快速、结果直观。
(4)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是以微孔膜为载体,利用微孔膜的毛细管虹吸作用,如同层析过程,是滴加在膜条一端的液体慢慢向另一端渗移,使标本中的抗原与免疫金探针结合生成免疫金复合物并被固相载体捕获呈现红色的控制线条。
整个检测过程操作简单、试剂少、快速,可通过肉眼观察打显色结果。
该法现已发展成为诊断纸条,使用十分方便,对动物及人体检疫的快速诊断很有影响力。
【胶体金标记技术在免疫分析中的研究进展】3胶体金的制备原理及方法3.1 胶体金的制备原理胶体金是由氯金酸(HAuCl4)在还原剂如白磷、抗坏血酸、枸橼酸钠、鞣酸等作用下,可聚合成一定大小的金颗粒,并由于静电作用成为一种稳定的胶体状态,形成带负电的疏水胶溶液,由于静电作用而成为稳定的胶体状态,根据还原剂类型以及还原作用的强弱,可以制备 5 - 150 nm不等的胶体金颗粒,一般还原剂用量越大制备的胶体金颗粒越小。
胶体金标记物又被称为胶体金结合物、胶体金探针或免疫金。
被标记物须经过彻底除盐的预处理,而制备稳定的胶体金结合物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金颗粒大小、离子浓度、被标记物用量及标记体系的pH值等。
最适pH值一般接近或略大于被标记物的等电点,而被标记物的用量取决于金颗粒的大小。
3.2 胶体金的制备方法胶体金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如溶液还原法、电化学法、、微波法等,但化学还原法具有操作简单、设备简单等优点,一般都采用化学还原法,其主要有白磷还原法、抗坏血酸还原法、柠檬酸三钠还原法、鞣酸原柠檬酸三钠还原法、乙醇超声波还原法和硼氢化钠还原法。
常用的还原剂有柠檬酸钠、鞣酸、抗坏血酸、白磷、硼氢化钠等。
由于白磷易燃易爆,一般实验室不宜采用。
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胶体金时,通过改变反应体系中氯金酸与还原剂的比例(增加或减少还原剂的量)可得到所需不同直径的金颗粒。
但制备的胶体金颗粒分散性不是很好,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2010年,高燕红等首次通过改进的方法,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做稳定化试剂,用硼氢化钾化学还原法和晶种生长法结合,制备出具有良好分散性、无团聚现象及粒径均匀的胶体金和金纳米棒。
4、胶体金的应用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胶体金探针、免疫胶体金试纸,以及在光境电镜上的使用等,使得免疫胶体金技术在食品安全、生物医用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4.1胶体金在医学中的应用4.1.1、胶体金在电镜水平的应用胶体金应用电镜水平的研究最早,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
其最大优点是可以通过应用不同大小的颗粒或结合酶标进行双重或多重标记。
直径为3~15nm 胶体金均可用作电镜水平的标记物。
3~15nm 的胶体金多用于单一抗原颗粒的检测,而直径15nm 多用于检测量较多的感染细胞。
胶体金用于电镜水平的研究,主要包括:细胞悬液或单层培养中细胞表面抗原的观察,单层培养中细胞内抗原的检测,组织抗原的检测。
4.1.2、胶体金在光镜水平的应用胶体金同样可用做光镜水平的标记物,取代传统的荧光素、酶等。
各种细胞涂片、切片均可应用。
主要用于:用单克窿抗体或抗血清检测细胞悬液或培养的单层细胞的膜表面抗原。
检测培养的单层细胞胞内抗原,组织中或亚薄切片中抗原的检测。
4.1.3、凝集试验:单分散的免疫金溶胶呈清澈透明的溶液,其颜色随溶胶颗粒大小而变化,当与相应抗原或抗体发生专一性反应后出现凝聚,溶胶颗粒极度增大,光散射随之发生变化,颗粒也会沉降,溶液的颜色变淡甚至变成无色,这一原理可定性或定量地应用于免疫反应。
此外,胶体金在流式细胞仪,免疫印痕技术,免疫层析快速诊断技术,胶体金早孕检测试纸也有很广泛的应用。
4.2 在禽病检疫中的应用随着世界范围内养禽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禽病对养殖的危害也随之加剧。
对家禽疾病进行有效防治的关键是快速准确地进行诊断并弄清致病因子。
伴随着病原检测技术的进步,免疫胶体金技术以其快速、简便、可单份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检测标本种类多等优点开始被逐渐应用于禽病的病原诊断。
郝桂兰、王长美等人利用免疫胶体金试验,成功实现了对禽Ⅰ型副黏病毒病的快速鉴别诊断。
郑鸣等用胶体金标记抗原,运用双抗原夹心法于国内首先建立了猪瘟病毒抗体检测免疫层析试纸条。
刘春龙等建立了检测牛初乳中免疫球蛋白( IgG) 含量的免疫胶体金法,并与常用的免疫单扩散法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免疫胶体金法灵敏度为200 μg/mL,操作简单快速,不需要特殊仪器和设备,适合现场的快速检测。
李恪梅等用布鲁菌纯蛋白衍化物作为该检测板的包被抗原,建立了用胶体金标记抗原,利用间接法检测人和不同动物血液样品中的抗布鲁菌抗体的新方法。
王中力等采用柠檬酸三钠法制备胶体金颗粒,标记纯化的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单克隆抗体。
徐葛林等[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颗粒标记抗狂犬病病毒单抗,制成免疫层析试纸条。
4.3 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随着我国水产集约化养殖业的迅速扩大,El趋严重的病害威胁已经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于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选择科学合理、绿色环保的养殖模式已是今日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4.3.1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GICA)在水生动物检疫中的应用GICA作为一种可靠的免疫学检测技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便快速、无需特殊仪器设备,在动物检疫工作中广泛用于传染病病源微生物的抗原、抗体检测。
目前已有少量兽医用商品GI2CA试纸条生产,可是还未有水产用的商品GICA试纸条。
武汉大学的孟小林等发明了一种检测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试纸条制备方法,并申请了专利。
很多学者也对单增李斯特菌、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O157:H7等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
制备各种疾病的试纸条,在方法上是可行的,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可望将GICA技术广泛用于各种水产养殖疾病的快速诊断和检测。
届时,养殖户在购入苗种时可用GICA试纸条自行检测,以挑选健康合格的苗种。
4.3.2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水产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水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各级政府部门都在加大质量监督的力度。
传统的液相、液质、气相等方法虽然灵敏度高、检测结果准确可靠,但是检测周期长、费用高,不能完全符合市场化的需求。
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了快速检测中心。
目前市场上也已有很多水产品抗生素残留、农药残留的GICA试纸条在销售,如氯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有机磷农药等。
很多参数的检测灵敏度也足够满足限量要求,如有些厂家生产的氯霉素试纸条灵敏度可达到0.1ng/mL,而限量是0.3ng/mL,检测时间基本在20min~30min,比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还快两个小时左右。
4.3.3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水产养殖投入品检测中的应用很多水产品质量问题是由饲料等投入品的问题引起的,如抗生素、激素等违禁药物的添加,此外也存在由于生物毒素等引起的质量问题。
投入品的质量问题增加了水产品质量风险,影响到消费者的健康和养殖户的切身利益。
为了从源头上控制水产品质量安全,政府部门也逐渐开始着手投入品的质量监控。
目前,很多专家学者也正在建立激素、生物毒素等的GICA检测法。
饲料真菌毒素是普遍存在的,黄曲霉毒素是一种致毒性和致癌性很强的真菌毒素。
江南大学的赵晓联等早在2005年就对GICA检测黄曲霉毒素B1进行了研究,该方法最低检出限为2.5ng/mL,且重复性好。
5 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