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选修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斌 我学习法律,觉得中西方在看待正义的态度上 存在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人喜欢(或倾向于)实质 上的正义,即“好人”得申正义,“坏人”受到惩罚; 西方人则注重程序上的正义,如嫌犯涉嫌杀人,但 检方取证手段不合法,法院会认定证据无效,宣判被 告无罪,他们认为这也是正义,是程序正义.
宿沛然 我的专业是物理.我认为在这方面的跨文化交流的问 题很多反映在对事物客观的认识态度及方法上。物理系有 一句名言: 理运有时常,物格无止境,正是反映了着一点。 学物理的平时说话注重严谨,这并非刻意使然。如在<<跨 文化交流学>>的期末论文中,我的第一句话本来是“密封 的一定体积的气体”,但是考虑了一下,还是改成“在罐子 里的气体”,虽然前者更严密且是自然产生的。当然学科 方面的差异固然是跨文化交流的一个方面,但我要讲的却 是学科对人的性格的影响。物理需要全身心的思考,日常 的生活琐事被抛之脑外,去食堂吃饭是机械的重复。我觉 得同僚们都很少谈论饭菜的质量,当然更无挑剔。所以我 认为,文化或亚文化的根深蒂固的影响是跨文化交流的根 本问题;其次是对异文化的适应能力或接受能力;再次是 本文化是否具有感染力,即将持异文化的群体迅速融进的 能力。
马青山 在国际商务合作中,跨文化交流的成败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知 道这样一个案例,90年代初期,中国制造的一批玩具出口到了一个伊斯兰 国家。没想到居然引起了一个外交事件。原来在这批玩具中有十二生肖的 卡通造型,其中猪的形象严重损害了当地人民的民族感情。从这个例子中 我们可以看到,在进行国际贸易时,要了解目标市场和文化,适合于一种 文化氛围的产品,可能并不能行销全球,最近的一个例子发生在上海。德 国的一家著名建筑公司承揽了某项工程,与中国的一家建筑公司合作修建。 然而在合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文化交流方面的困难,中德双方的人员在本 国的行业内各有一套合作习惯,当他们按照各自的习惯去行事时,马上发 现对方的反应远远偏离自己的预期。这种文化冲突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进度, 引起了公司高层的关注,立即召开了以跨文化交流为议题的联席会议,聘 请专家对跨文化交流的事务进行了指导。于是,这个合作团队形成了新的 合作制度,中德双方的技术人员,财务人员,管理人员,监理人员也定期 进行交流,开诚布公地谈出自己对对方的看法与疑问。实行了这些措施后, 工程效率大为提高,工程顺利完工。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跨文化 交流在中外合作的项目进行中至关重要,两种文化的冲突有可能毁了一个 很好的项目。
管延军 跨文化的心理学研究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 心理学的一个课题,智力的测量是从美国的智力量表引进到中 国的。当研究者把美国的智力量表翻译过来在中国使用时,发现 这个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上存在很大问题,所得结果十分的不理想。 我想,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首先,美国人认为智力是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他们把学习能 力,逻辑分析能力,人际关系等等都归入了智力范畴,而中国 人对智力的理解只限于学习,思维能力。其次,两国教育制度的 差异,美国是实行素质教育较早的国家而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 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在测得的结果中会发现学习成绩好的 学生在美国人的智力测量中不一定得高分。现在经过改良,中 国的智力测量量表已经很完备有效了。我想这是在跨文化的交 流中要注意的文化差异的一个例子.
顿楠 我所学习的是计算机专业。计算机领域,由其性质所决 定了在这一范围中,我们面临的是广泛的,世界意义上的合 作与交流,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更使跨文化交流成为必要 的手段。比如,全世界各科技公司的业务的拓展,必然需要 在进入其他文化之前进行必要的了解,例如,对不同国家、 民族,对语言色彩等因素的偏好,跨国公司往往针对其制定 不同的产品,如windows操作系统的多种语言版本,世界各 网站的多语言版本现象便是如此,这样便能更好地缩小本国 产品与其他文化的差异,增强其竞争力和适应性。但另一方 面,计算机科技作为新兴科技领域,其具有较多的中性成分。 不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等较为敏感的文化方向,致使大范 围的学术交流成为可能。如全世界各国计算机爱好者在网络 上共同编制的linux程序就是如此,他们之间并无需要掌握太 多的跨文化知识。因为,在其领域中,有共同的技术性语言, 交流冲突、文化障碍较少。
姚君华 我的专业是心理学.下面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举例说明 跨文化交流中的归因问题。所谓归因是指解释对方和自己 行为的原因,人们存在一种基本归因偏差(fundamental attributional error)。这种偏差是指: 观察者倾向于将行为者 的行为归因于行为者个人素质,而行为者则将自己的行为归 因于环境的这种倾向。 这两种倾向的区分界限在于掌握的 信息量的多少.若对行为者的信息知道得多,那么就倾向归因 于环境,若知道的少,则倾向归因于个人素质。所以,我们在给 熟悉的人的行为归因时,会像与自我归因时一样,多归因于环 境。而给陌生人行为归因时,多归因于个人素质,且多为消极 的归因。由于跨文化交流中,个体对异文化中成员的了解程 度较浅,且很大程度上受定型观念影响,所以,他在给异文化成 员的行为归因时会犯这种基本归因偏差,即将他人的成功归 因于“luck”,而将失败归因于个人水平较低。以上就是我从 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跨文化交流中的归因偏差.
跨文化交际选修课 精彩问答录
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 彭石玉 E-mail : wit-trevorpeng@163.com Tel : 87992079 (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Room 323
包明明 作为一名学习外语的学生,我与外教打交道,发现外国文 化与中国文化在思维方式上存在明显的不同。举例来说,我们 考试时经常会有一些阅读理解的题目。通常在这类题目中,归 纳中心思想我们一般做得较好,但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对错就比 较差。这表明,中国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强于逻辑思维能力. 而外教的逻辑思维能力显然强于一般的中国学生,平常的阅读 理解他却擅长推理。为什么会产生此种现象呢?这是因为德语 类似英语,结构是字母-->词汇-->句子-->文章.因此,犹太人擅 长于逻辑思考,将字母连成单词,单词成句,再成文章.而中国学 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喜欢通篇思维。因为古文无断句,因 此文章就要求综合思维理解。另外,外国人比较喜欢直线型思 维方式,而中国人擅长环型思维方式。比如我们作文时,如果能 够引经据典,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句型,作出一篇长而华丽的 文章,外教通常不喜欢。但如果我寥寥数笔即阐明中心观点, 往往能够得高分。这就说明思维方式影响行文,这也是在跨文 化交流中必须注意的.
drink / soft drink )
朱珊 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跨文化研究中发现,中国人擅长利 用关系信息对人进行判断,而美国人擅长于利用个人信息。 就是说,如果给中国人提供有关陌生人的社会地位,所处的 社会环境等信息,他可以对这个人作出肯定判断。而美国人 却不擅长利用这类信息,当知道这个人的兴趣,能力等方面 信息时,他更能对这个人作出肯定判断。这一研究结果可以 用集体-个人主义文化来解释。中国人以集体主义文化为主, 把人归入一个一个群体,并把群体中的个体看作相似的,因 此已知了群体,即认为了解了个体。而美国人以个人主义文 化为主,美国人把人看成单独的有个性的个体,与他所处的 群体无关,因此他们只有获得了个体独特的信息时,才能认 为了解他。
陈玮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与外教交流是我们最主要的跨 文化交流。大一时口语外教是一位年青的男老师,他幽默 风趣,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刚开始时,我们一点也不适应.开 学第一节课下课,他站在教室门口,让我们每个人出去都与 他“深情”对视,以示友好。我们女生特别不好意思地望 着他,脸都红了,目光也躲躲闪闪。其实事后一想,美国老师 认为中国学生不够活泼,课堂反应也不积极,不愿与老师进 行目光交流。而中国学生尤其是女学生偏于沉默,不好意 思,与老师对视也是一种羞涩,尊师的表现。还有一次,我 们大二教<<美国文化>>的老师是一位美国老太太,一次 她脚拐了来上课,不太方便.当我们班的男生主动去扶她走 路时,她显得有些不太高兴.这也体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尊老爱幼是美德,帮助老年人是年青人理所应该的。 但美国人十分重视独立与自助,他们不愿意别人随便帮助, 老年人和残疾人也不例外。
左娅 举中美人士在交流中因价值观不同造成的差异为例: 中国人在交谈尤 其是在将对问题作出某种决定时,会更多地试图顺从对方的意见,从而避免 矛盾的发生。比如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商量去哪里共进午餐,中国 人常常说随便你,而美国人往往反感这种回答,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意愿.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差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中国人以儒 学为主线的思想文化主脉络绵延逾数千年,儒学是始终主张“教化”“德 治”也就是以道德为统治,以道德代宗教的,这是思想文化层面。从现实 的政治来看,早在周朝中国人就建立了把种姓制度,宗法制度密密连结在一 起的统治,氏族血统因素在文明形成后还存在了相当一段时间,并起着重要 作用.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统治,以道德教化为指导的思想文化,自然 是越模糊越好了。关键是要用道德维护整个家族,整个国家的整合。中国 文化因此历来十分重视“统一”,而反感“分裂”。即使在最具包容精神 的唐朝,中国文化也是在异中求同,追求大一统的极致。这便是中国人在交 流中尽力回避矛盾和分歧的历史原因之一。而美国文化不具备这样的历 史背景,它是欧洲文化的移植,有着推崇鲜明法律传统和强调个人意愿的传 统。因此美国人会更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洪玮 我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我正在学习一门课程叫做普通 语言学。其中就说到了不同文化语义的问题。我们知道, 各国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பைடு நூலகம் 跨文化交流中的重大障碍之一。特定文化的语言中的语义 区别与文化差异关系密切,对跨文化交流影响突出。不同 语言的词汇之间有重合,平行,半空缺,全空缺和冲突的 关系。例如,上课时,我们老师讲的英语中的“wine”在 中文中译为“酒”,而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译。因为“wine” 实际上是专指用葡萄酿成的酒,与中国话该意义上常见的 “酒”有很大区别。因此给中文读者和英文读者不同的印 象,而这样显然是会影响交流的.在这里,英文中就没有可 以替代中文中“酒”全部含义的词,“酒”和“wine”是 半空缺的关系。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注意这种词义的差 异,保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wine / spirits / liquor / alcoholic
谭洁瑜 我的专业是广告设计。我希望通过国际化商品的全球化广 告诉求策略来分析一下跨文化交流的现实。各国人民构筑了互 异的文化体系,国际化商品在不同国家的推广必然面临不同的 文化沟通,传播,和说服方面的问题。作为国际化的商品首先 应把握各国人民的共通处,这些共通处要超越各种文化差异而存 在,在准确把握各国人民的共通处的基础上再推广国际化商品, 跨文化交流中的种种障碍便可迎刃而解。以宝洁公司的日用洗 涤品为例:宝洁的各大品牌洗发水畅销世界各国,无论哪种文化 的人民都喜欢使用它的洗发水,那宝洁的洗发水是如何成功克服 文化差异达到全球推广呢?关键是把握住全世界人民都共有的需 求:追求清洁与美。无论文化被构筑得如何彼此差异,不同文 化的人总有一些一致的需求,这些需求有物质上(如吃饭)的,也 有精神上的(如追求快乐)。从共同的需求出发,也可以建立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宋芳芳 跨文化交流中,由于文化不同,形成冲突、造成痛苦 是不可避免的,在感情上我们应该同情,但在理智上,我 们要认识到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如日本遗华孤儿,从小在 中国长大,习惯了中国大家庭,返日寻找亲属时,受到了 亲友的冷淡,他们在感情上无法接受,从中表现了跨文化 交流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就长期而言,调整是必要的:或 者接受日本的观念;或接受中国人的观念。从中我们又可 以见到跨文化交流所形成的短期的和长期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