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的功能及其发展前景

城市轨道交通的功能及其发展前景
城市轨道交通的功能及其发展前景

课程论文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2014年 6 月 25 日

城市轨道交通的功能及其发展前景

摘要:在各种交通发展异常迅速的今天城市轨道交通(Rail Transit)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用地等特点。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我国的轨道交通也是这一发展中的重头戏。其中很多的一线城市都在发展关于地铁,或者轻轨的工程。其中我省的省会郑州也不甘落后,终于地铁1号线也已投入使用,其他线路也都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由此,我不由想起我国的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而且我相信我国的轨道交通的前景更是一片

光明。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高铁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正文:

城市轨道交通概念

城市轨道交通是指具有固定线路,铺设固定轨道,配备运输车辆及服务设施等的公共交通设施。“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包含范围较大的概念,在国际上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而言,广义的城市轨道交通是指以轨道运输方式为主要技术特征,是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中具有中等以上运量的轨道交通系统(有别于道路交通),主要为城市内(有别于城际铁路,但可涵盖郊区及城市圈范围)公共客运服务,是一种在城市公共客运交通中起骨干作用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在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

⑴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干线,客流运送的大动脉,是城市的生命线工程。建成运营后,将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出行、工作、购物和生活。

⑵是世界公认的低能耗、少污染的“绿色交通”,是解决“城市病”的一把金钥匙,对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⑶是城市建设史上最大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对城市的全局和发展模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建设生态城市,应把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改变为伸开的手掌形模式,而手掌状城市发展的骨架就是城市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可以带动城市沿轨道交通廓道的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形成郊区卫星城和多个副部中心,从而缓解城市中心人口密集、住房紧张、绿化面积小、空气污染严重等城市通病。

⑷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提高市民出行的效率,节省时间,改善生活质量。国际知名的大都市由于轨道交通事业十分发达方便,人们出行很少乘私人车辆,主要依靠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故城市交通秩序井然,市民出行方便、省时。

城市轨道交通类型的多元化

目前,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已不再是单一的地铁交通。北京建成了市郊城市铁路交通;天津建成了滨海快速轨道交通;大连、长春、武汉建成了轻轨交通;重庆建设了跨座式单轨交通;上海开通了常导高速磁悬浮交通;广州出现了直线电机驱动的列车。城市供电系统不仅有第三轨供电,而且还有架空线接触网供电形式:轨道交通类型置多元化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的现代化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以车辆为代表的技术体系也实现了现代化。通过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实现设计制造技术的现代化。在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也促进了国产化的进程。

中国高速铁路最初的构想起源自1982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日本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乘坐体验了新干线列车。邓小平同志在乘坐新干线的时候谈起了自己的感受:“感觉就是速度快,有一种催人跑的感觉。”这位世纪伟人的话一语双关,其中暗含了对中国改革开发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期盼,同时又对中国的铁路事业给予了厚望。

我国高速铁路研究的起步阶段开始于90年代,在这一阶段里,我国自主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准高速的电动车组列车——“中华之星”号,通过消化引进吸收国外技术,制造了“蓝箭”号准高速动车组列车。1998年,我国第一条准高速客运专线铁路秦沈客运专线建成通车,这标志着我国高速铁路事业进入实质性尝试阶段。

我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1、开始建设阶段

这一阶段以北京地铁1号线完全建成(复八线建设和1号线改造)、上海地铁1号线(上海火车站至莘庄)、广州地铁1号线(西朗站至广州东站)的建成为标志。在这一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城市交通需求剧增,

导致道路交通供给能力严重不足,交通供需矛盾突出,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缓解城市交通的紧张状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强调轨道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和引导城市发展的作用。从此,发展大容量轨道交通方式的理念开始显现,我国开始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阶段。在这一阶段除地铁建设外,以上海明珠线一期工程为代表的轻轨交通也开始建设。

2、建设高潮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的规模和人口在不断扩大,城市交通问题更加突出。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公共交通的发展,大城市及特大城市还必须建设一个以轨道交通系统为骨干,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多种交通方式相互协调的综合交通系统,已成为共识。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自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快速发展的建设高潮阶段。

3、建设调整阶段

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过程中,值得指出的是,从1995年到1998年,由于地铁建设发展迅猛,有部分城市不顾地方经济实力,盲目上马建设轨道交通项民,速度过快、过猛。还有的城市盲目追求高标准,忽视了是否适合本城市的实际情况等问题,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针对工程造价高(每公里地铁造价接近7亿元人民币)、车辆全部引进、大部分设备大量引进等问题,1995年国务院办公厅60号文件通知,除上海地铁2号线项目外,所有地铁建设项目一律暂停审批,并要求做好发展规划和国产化工作。2002年l0月中旬国务院冻结了近20个城市的地铁立项,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国内的地铁项目做全面的调查分析,准各出台一系列有关地铁项目审批的新政策,加大地铁项目的宏观调控力度。从1995年到1998年,近3年时间国家没有审批城市轨道项目,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发展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

4、蓬勃发展阶段

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经历了早期建设、高速发展、建设调整等曲折过程后,正步入稳步、持续、有序的蓬勃发展阶段。《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城市公共综合交通体系,我国城市

轨道交通建设在“十一五”期间迎来真正的建设高潮。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轨道交通“超前规划、适时建设”。有条件的大城市和城市群地区要把轨道交通作为优先发展领域。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今后一段时间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时期,各地规划建设轨道交通约500~600 km,总投资约1 700亿元;目前在建的有20余个项目,线路里程420多公里,投资规模1⒛0亿元。“十一五”期间轨道交通的建设速度远远超过过去的十年建设历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将会快速发展。在肯定我国轨道交通长足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轨道交通的发展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城市轨道交通规模小,财务效益差,对经济社会发民的“瓶颈’制约仍较严重。高峰期运输紧张问题突出,路网规模总量、结构仍然有待提高和改善。二是在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尖锐,大城市交通拥堵,路网结构不够合理的状况下,大城市快速大容量的轨道交通方式发展仍较缓慢。三是城市群快速发展,城际旅游流量不断增加,城际间交通运输能力愈来愈不适应,城际间大容量、高效、低污染和节省资源的轨道交通建设滞后。四是国产化率偏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望未来,轨道交通作为一种与我国国情和资源禀赋相适应的交通运输方式,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展望城际高铁版块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城际轨道交通由城际铁路和高速铁路组成,他们将覆盖国内大部分省会城市、经济发达城市和重点城市,对大多数城市来说,他们自身没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或者暂时建不起来完备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但是他们有城际轨道交通作为补充。对于居住在这些城市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将会随着高铁的开通而发生悄然变化,交通生活上的变化符合我们“都市.城铁.生活”的发展思路,也符合地铁族的核心价值观。我们的城际轨道交通讨论区有别于讨论传统铁路的那些网站,我们的舆论主导方向是城际铁路与都市生活的衔接,重点放在城市发展、引导消费、生活资讯等方面,而不像传统的铁路类论坛那样,专注于铁路技术和铁路运转。俗话说“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我们必须抢在国家建成相当完备的城际轨道交通体系之前,构建起自身的城际轨道交通讨论区,以吸引

这些城市人们的眼球,做强我们的人气,这就是所谓的“筑巢引凤”。

建设城际轨道交通讨论区必须符合城际轨道交通的基本属性,即“城际”二字。客运专线也好,高速铁路也好,他们都服务于某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加强本区域内的人员往来和信息沟通,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动。我们的城市轨道交通区是以城市为单位开设讨论版面,这是地铁族论坛的一大特色。

结语: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它不仅是现在人们所急需的,也是未来的人们在生活中所必需的,它的存在,注定会使一个城市多一份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 焦桐善.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和相关政策.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6(5)

[2] 赵有明,孙宁. 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 中国铁路,2006(11)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方向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方向 辇伟恒 上海伟珂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上海201900 摘要:人类社会发展正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超前消耗、环境急剧恶化的空前挑战,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的现代城市规划,决定了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只能追求以公共交通为基础的高质量的可达性。具有多项显著优点的轨道交通(尤其是地铁运输模式),是解决大城市中心区域交通拥堵问题的最佳途径,但必须在依托改善既有公交系统、并通过优化网络便捷换乘而达到相互协调配合的前提下,注意降低它的建造运营成本。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s faced with population expansion,resource consumption,ahead of sharp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of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modern city planning,decided our country in most areas of pursuing only to public transportation based on the high quality of sex.Has a number of advantages of rail transportation(especially the metro transport mode),is the city center area traffic congestion problems in the best way,but must rely on improving existing bus system,and by optimizing the network convenient transfer to coordinate each other under the premise,pay attention to reduce its operation cost.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轨道交通;建造运营成本 Key wor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city planning;rail transit;operation cos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作为文明历史发展中的崭新时代,城市的诞生宣告了人类生存方式的彻底变革,也由此开创了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初始形态。今天,伴随全球化的大潮,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人口迁移与国土城市化过程,充满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实践,越来越体现出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交通是现代城市规划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各方面处于跳跃式发展的人口大国,科学地制定切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城市交通规划,意义尤其重大深远。 主要以上海市为例,城市化加速背景下城市交通规划面临的重大选择作为切入点,对如何进行城市格局系统规划和解决轨道交通与现存城市公交系统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如何经济、优化地建造与运营城市轨道交通,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世界发达城市轨道交通三大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在对世界发达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资、建设、经营和管理模式进行定性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世界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和管理法制化三大发展趋势,以求对快速发展的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有所借鉴。 关键词:世界城市;轨道交通;趋势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轨道交通在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等方面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和完善。世界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呈现以下三大发展趋势。一、世界发达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多元化趋势———多元化的投资共同推动轨道交通投资和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之初,其投资主体比较单一,有的由私人主体来投资,有的由政府财政直接投资。随着轨道交通规模的越来越大,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和提高轨道交通的效率,很多城市轨道交通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等共同投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已成为世界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 1·轨道交通的准公共产品性质要求投资主体多元化。轨道交通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政府在投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轨道交通又可以进行如对沿线进行商业开发的商业化经营,因此决定了轨道交通投资需要政府和社会资金的共同参与,也就是说只有多元化投资才符合这种准公共产品的运行特点。实际上,许多城市政府积极鼓励社会资本介入轨道交通的投资,而政府只是投入少部分起导向作用的资金。 2·通过多元化投资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随着轨道交通的建设规模逐步增大、所需资金越来越多,政府和社会资本一般都不可能独资建设。通过由政府独家投资变为面向社会筹资而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可以解决资金问题,也可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东京都的地铁建设在前期主要由政府投资,但在地铁网络形成规模、地铁经营走向私有化后,1991年后新决定的新线建设部分所需巨额资金则大部分依靠企业债务筹措,即主要来自政府长期贷款、政府无息贷款、民间资金和政府补助金。3·投资多元化可以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可以发挥各个投资主体的优势,同时又可以相互监督和约束,从而使轨道交通更有效率。实际上,私人资金的介入不但能弥补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更大的作用在于促使轨道交通经营效率的提高。欧洲城市早期轨道交通建设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如伦敦世界第一条包括后来的几条轨道交通线均由私人来投资。现在,为了提高轨道交通的效率,欧洲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多元化趋向明显,其投资来源除了政府的财政支持外,越来越趋向于吸引私营公司的资金参与轨道交通建设,其结果自然提高了运行的效率。又例如,为提高轨道交通运营效率,东京市政当局根据不同路段的资金投入和回收情况,在投资环节尽可能的鼓励私人资金介入。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目前轨道交通也正朝向多元化投资方向发展,但多元化的领域仍不够宽、投资渠道还不够通畅。中国城市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进行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上海轨道交通的投资、建设和运营。二、世界发达城市轨道交通经营市场化趋势———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行能力在轨道交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的采取完全的国有垄断经营模式,有的采取市场化经营模式,有的介于这两者之间。现在,很多城市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在轨道交通运营上引入市场机制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1·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动轨道交通经营市场化。很多城市轨道交通通过招投标等多种方式引入竞争机制,促使轨道交通经营主体通过相互竞争提高运营效率。日本和东京市政当局在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中尽可能的引入竞争机制。除了鼓励私人资本参与市郊铁路的建设,日本铁道公司(jr)也吸收了很多私人股本。即使国有的市区地铁线路,也分成两家主体进行管理,使之相互竞争。2·打破垄断以促进轨道交通经营市场化。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轨道交通运行实践的变化,政府垄断经营或者政府干预太多使建设和运营成本相对较高而效率却很低,结果导致亏损越来越大。为了使轨道交通更有效率,有关部门改变政府或其他组织独家经营的方式,尽量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想法设法打破垄断。 3·运用轨道交通市场化经营放大资金的乘数效应。政府资金毕竟有限,通过市场化的经营,可以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积极参与,这些社会资金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能够更好的经营,其结果必然放大了政府资金的乘数效应。 4·通过轨道交通经营市场化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充分考虑到了市场经济规律 ,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

为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规范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功能和技术要求,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本规范不适用于高速磁浮系统的建设和运营。 1.0.3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应满足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要求,并应做到以人为本、技术成熟、经济适用。 1.0.4 城市轨道交通应经验收合格后,才可投入使用。 1.0.5 本规范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的基本要求,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尚应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1 城市轨道交通urban rail transit 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单轨系统、 有轨电车、磁浮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 2.0.2 建设constru ction 新建、改建和扩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的规划、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施工安装、 调试验收和试运行,包括车辆和机电设备的采购、制造。 2.0.3 运营opera tion 为实现安全有效运送乘客而有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3.0.1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3.0.2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明确城市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关系、发展模式和不同规划期的发展目标,提出网络规划布局以及线路和设施等用地的规划控制要 求。 3.0.3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应以乘客需求为目标,应做到资源共享和方便乘客使用。 3.0.4 城市轨道交通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应确保正常使用时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的要求。 3.0.5 城市轨道交通应采用质量合格并符合要求的材料与设备。 3.0.6 城市轨道交通应具有消防安全性能,应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应具备乘客和相关人员安全疏散及方便救援的条件。 3.0.7 城市轨道交通应采取有效的防淹、防雪、防滑、防风雨、防雷等防止自然灾害侵害的措施。 3.0.8 车辆和机电设备应满足电磁兼容要求,投入使用前,应经过电磁兼容测试并验收

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研究的论文

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研究的论文 摘要:根据城市交通的骨干———城市轨道交通,分析了常规公共交通、出租车、私人机动车、自行车等其他地面辅助交通方式的特点和定位,介绍了乘客选择换乘交通方式的影响因素,说明了对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规划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交通衔接,辅助交通方式 实现交通网络运行的高效率,不仅体现在提高各种交通方式的性能上,更重要的是优化城市的交通结构,确立以城市交通为骨干,公共交通方式为主导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城市交通一体化的目标。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快捷、安全、方便的客运系统,但缺少了灵活性,需要依托地面其他交通方式来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效能,实现“门到门”的服务。城市轨道交通衔接规划主要是以满足换乘客流的方便性、安全性、舒适性等一些基本要求为标准[3 5]。包括人流与车流行驶路线的严格分开,以保证行人的安全和车辆行驶不受干扰;有效地控制换乘通道距离;客流在枢纽区的有限空间里能够进行交换,不发生滞留和过分拥挤的现象。与辅助交通方式的良好衔接,可以缩短人们的出行时间、提高出行舒适度,从而大大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吸引力,以刺激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最终优化城市居民出行结构。 1 城市轨道交通衔接规划的目标 城市轨道交通衔接规划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城市的公共交通客运供需体系,使该体系供需平衡、层次分明、各要素搭配得当,系统运行通畅,在客运供需体系和宏观规划的基础上,研究地面交通和快速轨道交通的衔接规模和衔接布局[1 2],对衔接体系进行层次分析,提出具体规划方案,建立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共电、汽车为主体,中小巴、出租车为补充,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以满足城市现代化运输需求。 根据地铁车站的区位、服务对象和规模,规划为不同等级、不同类别的客运枢纽,发挥各种交通的集聚效应,加强系统之间的有效衔接,来扩大快速轨道系统服务范围,提高公交整体运输能力。另外,还包括指导地铁站点周边土地规划,使其建筑发展与交通发展协调一致;提供良好的换乘空间和设施,通过对站点综合规划设计,合理组织换乘客流和集散人流的空间转移,达到系统衔接的整体化目标。 2 城市轨道交通的辅助交通方式 城市轨道交通的地面辅助交通方式有常规公共交通、出租车、私人机动车、自行车等,衔接换乘规划的关键在于减小轨道交通车站换乘其他交通方式的步行距离,减少乘客换乘过程中受到的交通干扰,要“以人为本”,为乘客提供便捷、舒适的换乘条件,提高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输效率。城市轨道交通辅助交通方式的具体定位如下: 常规公共交通 地面公交的载客能力相对较小、人力成本高、准点率往往不高,但与轨道交通相比,具有较大的弹性,更改线路和站点比较容易,是为轨道交通提供接运最合适的方式。所有常规公交线路,应尽最大可能与快速轨道线路衔接起来,以地铁线路为轴线形成“鱼骨”结构网络,以大型公共交通为主,巴士线路和郊区线为辅,小巴为必要的补充,形成城市综合公共运输体系。 公交与轨道交通的换乘,重点在公交的进入路线、停靠站台、换乘站内的行车路线以及车辆的班次等方面。要为乘客提供清晰的线路信息,使客流流向明确、通道畅通、换乘便捷无误。可以考虑让出站乘客通过人行天桥或地道直接进入街道外的公共汽车站台,使人流与车流分别在不同的层面上流动,互不干扰。 轨道交通的中间站与地面常规公共交通线路的中间站的换乘点,一般多位于市区,由于土地紧张,不可能也没必要进行大规模的站场布置,但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快速轨道交通换乘量大的特点,将公交车站设置成港湾式停车站,尽可能靠近快速轨道车站出入口。并且调整与轨道交通线垂直的公交线路,使公共交通车站与轨道交通车站紧密衔接,缩小换乘距离,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国向外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交通: 摘要拥堵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各大城市发展 的“瓶

颈”。如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将严重影响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要有前瞻性,要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各大城市自身特点来确定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战略。通过近几年对轨道交通的亲自参与和了解认识,现分析一下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特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关键词:轨道交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问题及原因,建设历程 1、前言 21世纪以来,具有节能、快捷和大运量特征

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愈趋受到众多城市的 关注。城市轨道交通是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有轨电车、单轨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和磁浮系统。由于畅通、高效、可靠的交通出行不仅是出行者选择出行方式的基础,更是城市交通管理者追求的目标,所以,城市轨道交通凭借快速、便捷、安全、运量大和运输效率高等特性,成为城市公共交. 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经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乘坐轨道交通出行。[1]

2、国内轨道交通建设历程 起步——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筹备北京地铁网络地铁建设,在1965-1976年建设了北京地铁一期工程(54Km)。随后建设了天津地铁(7.1Km,现已拆除重建)、哈尔滨人防隧道等工程。该阶段地铁建设以人防功能为指导思想。 发展——19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仅有上海、北京、广州等几个大城市规划建设轨道交通。该阶段地铁建设开始真正

城市轨道交通读书笔记

城市轨道交通读书笔记 13231108 城市轨道交通概念:一般指在市域或都市圈围,以导轨为导向方式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通常以电力为动力) 课外:都市圈:又称城市带、城市圈,指在城市群中出现的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化的圈域经济现象。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围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群为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区别:1在于城市间的联系紧密程度,都市圈一定是“一日生活圈”,而城市群却是一个资源优化配置、市场区域一体化、有密切生产和经济联系的空间区域。按照国际惯例,以人口指标作为基础,即周围市镇如果有15%的人口和中心城市连在一起,那么这一区域就属于该都市圈。以此确定某个都市圈的围,就意味着交通服务一定存在高频度、峰值等特性。城市群的成员之间虽有相当多的联系,但由于不是“一日生活圈”,所以联系频度要小得多。 2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功能强大,其他城市依附中心城市性质强,而城市群各个城市相对独立,具有各自的功能和分工,保持相互之间的影响和联系。 3我国有三大都市圈、七大城市群。

但通常都市圈和城市群概念区分不大。 专业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相关设施 市郊铁路:是由电气或燃机车牵引,轮轨导向,车辆编组运行在城市中心与市郊,市郊与市郊、市郊与新建城镇间,以地面专用线路为主的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系统。通常其所属权不属于所在的城市政 府,而由铁路部门经营。 课外: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气象卫星一样,故名。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卫星城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十分密切的

001与轨道交通衔接的常规公交一体化研究

与轨道交通衔接的常规公交一体化方法研究 【摘要】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能通达城市的每个角落,如何与地面常规公交网络相协调,规划建设一个服务范围更广、系统规模更大的多元化公共交通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与轨道交通衔接的常规公交一体化从原则及技术路线、衔接判断标准、衔接方法和客流分析反馈等方面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方法体系,为正在建设或准备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轨道交通;常规公交;衔接;一体化 1.前言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及机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大城市交通需求规模急剧扩大,交通拥堵日益严重。为缓解这种状况,大城市纷纷提出了要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体系。 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能通达城市的每个角落,需要考虑如何与地面常规公交网络相协调,规划建设一个服务范围更广、系统规模更大的多元化公共交通体系,以满足城市快速发展带来迅速增长的、多样化的客运交通需求。为实现上述目标,迫切需要对与轨道交通衔接的常规公交一体化进行研究。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开展了相关探索研究。 2.相关研究理论及经验 2.1相关研究理论 当前国内城市多数面临机制、体制分割问题,轨道交通网与公交网之间常常存在过多的竞争因素,难以形成协调统一,因此网络衔接的一体化首先需要在主要的认识与理念上达成一致。 轨道交通线路通常贯穿城市的主要客流通道,形成城市客流交通主轴,将分散的交通流进行集散,能够提供高水平的公共交通服务,且具有较高的运营效益,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支撑与引导作用。同时,轨道交通建设投资规模巨大,轨道交通线路具有固定结构,呈现刚性布局特征;地面公交线网呈现弹性布局特征,可调性较强。因此,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网络的一体化衔接要树立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基于轨道交通进行地面公交网络衔接优化的理念,整体公共交通的衔接组织强调自上而下的疏散和自下而上的汇集。随着轨道交通骨干功能地位的建立,常规地面公交网络向扩展服务范围、弥补走廊客运能力不足和向轨道线路集散客流的功能转化。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城市不断地发展和壮大,使得区域间人员流动日益增多,城市交通流量迅速扩大。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无法满足持续增长的地面交通道路需求,于是城市轨道交通营运而生。本文将在回顾梳理城市轨道交通精彩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问题;发展趋势;分析 [DOI]10.13939/https://www.360docs.net/doc/a611275864.html,ki.zgsc.2015.04.053 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地铁上的城市”已成为城市现代化的基石。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更是为轨道交通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成为真正的朝阳产业。伴随着政府适时提出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国产化政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将不断促进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发展。 1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 城市轨道交通是以电能为动力,通过铺设固定轨道线路,采取轮轨运转方式,配备专用运输车辆以及专业服务设施,主要用于城市区域内客运服务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设施。其具有运量小、速度慢、污染大等多方面的缺点也不能有效解决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具有运量大、速度快、舒适性好、安全性高、节能环保等优势按照车辆类型、技术参数以及运送范围等不同特征,城市轨道交通可以分为轻轨、地铁、有轨电车、单轨以及磁悬浮列车等。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用16年时间历程。起步阶段,于1965年北京地铁1号线,目前已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开始建设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真正以城市交通为目的的地铁项目开始建设。建设高潮开始阶段,20世纪90年代,沈阳、天津、南京、重庆开始计划建设轨道交通项。调整阶段,1997年年底,提出以深圳地铁1号线(19.5km)、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24.5km)和广州地铁2号线(23km)开始启动。建设高潮阶段,1999年之后,全国已建和在建轨道交通项目的城市有10个,超过前30年建设度和规模。 2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问题 2.1规划不合理 轨道交通因为交通设施的不同,存在着不可移植性等特点。这种特点就导致了在规划阶段如果规划不合理,就不能发挥规划引导作用。部分规划不合理的城市轨道交通,因为布局不尽合理,丧失了对于城市交通压力缓解的作用,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有的时候甚至造成交通堵塞。

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分析 谢凡文明锐胥智强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摘要通过阐述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的主要内容,分析一体化的要点,包括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总体规划、常规公交、综合交通枢纽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一体化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一体化等。对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发展进行必要性分析,认识到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对城市的有效经营有一定的保障作用,缓解了拥堵,保护了环境,也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方便。以及对轨道交通网络的一体化的前景进行了展塑。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街接轨道交通网络地下空间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城市人口飞速增长,各种机动车数量在快速增加,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急需解决。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运量大、快捷、可靠性高的公共交通方式,是目前能有效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的途径之一。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1]:从2011到2017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条数和运营里程逐年增长,具体见图1。 图1 2011-2017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 路条数与运营里程情况(单位:条)[1] 截止2016年末,中国大陆共计30个座城市已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共计133条线路,运营线路总长度达高达4153公里。截止2017年末,中国大陆共计35座城市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共计171条线路,总里程高达5083.45公里,沿线车站3269座[1]。然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覆盖范围总是有限的,往往会限制其运输能力的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和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只有通过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的合理衔接,才能扩大沿线站点的服务范围,促进城市一体化,充分发挥轨道交通一体化的整体效益。 一、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发 展现状 (一)国外发展现状 自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英国伦敦诞生以来,各城市的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存在共识:重视整个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换乘,努力实现各层次如轨道交通和地面其他交通的一体化。但各城市在轨道交通的一体化侧重点又不一致,这与其城市形态、交通发展特征是分不开的:如巴黎、纽约等城市,城市空间尺度大,小汽车发达,主要通过设置一些换乘停车场(P+R),鼓励小汽车使用者换乘地铁;莫斯科是单中心圈层发展的城市,重点考虑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衔接换乘;东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或城市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更注重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策略[3]。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与趋势

摘要:21世纪以来,具有节能、快捷和大运量特征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愈趋受到众多城市的关注。本文通过系统地梳理国内外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给国内二线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与规划提出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轻轨 1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综述 1.1国外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 世界上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已有14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兴盛、衰退和复兴这样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 诞生(1863-1924) 第一条地下式铁路运营路线于1863年在伦敦通车,此后欧美城市纷纷借鉴,城市轨道交通得到了较快发展。其间,有13个城市建设了地铁,还有很多城市开始发展有轨电车。 停滞(1924-1949) 战争的爆发以及汽车工业的发展,轨道交通因投资高、建设周期长而导致了停滞和萎缩。这一阶段只有5个城市发展了地铁,有轨电车也停滞不前,有些线路还被拆除。 逐步发展(1949-1969) 二战后,各国小汽车快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交通问题,诸如道路拥挤、停车困难,影响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这一时期,城市轨道交通又得到了重视,从欧美扩充到南美和亚洲,如巴西、日本、中国等,二十年间共有17个国家新建了地铁。

高速发展(1970年至今)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确定了发展轨道交通的方针,立法解决轨道交通的资金来源问题,同时,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轨道交通的发展。轨道交通又扩展到了大洋洲的澳大利亚。 1.2国内轨道交通建设历程 起步——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筹备北京地铁网络地铁建设,在1965-1976年建设了北京地铁一期工程(54Km)。随后建设了天津地铁(7.1Km,现已拆除重建)、哈尔滨人防隧道等工程。该阶段地铁建设以人防功能为指导思想。 发展——19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仅有上海、北京、广州等几个大城市规划建设轨道交通。该阶段地铁建设开始真正以城市交通为目的。 政府调控——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一批省会城市开始筹划建设轨道交通项目,纷纷进行地铁建设的前期工作。由于要求建设的项目较多且工程造价高,199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国办60号文,暂停了地铁项目的审批。同时,国家计委开始研究制定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政策。该阶段为政府通过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来指导地铁的规划建设。 建设高潮——1999年以后,国家的政策逐步鼓励大中城市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全国己建有轨道交通的城市达10个,新申请立项准备建设的城市有8个。该阶段地铁建设速度大大超过之前的30年。 2建轨道交通城市特征比较 2.1国内以大城市与省会城市为主

轨道交通知识点

第一章 1. 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交通事故成为交通领域的三大问题。 2. 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的三个阶段:有轨电车、汽车、地铁轻轨, 否定之否定过程。 3. 地铁发展历程: 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在英国开通运营。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开通运营。 1870年,纽约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城市客运的高架铁路1881年,世界上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在柏林投入运营。1896年,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修建了欧洲最早的电气化地铁,解决了地铁的空气污染问题。自此,地铁开始大规模建设。20世纪70年代发生石油危机,地铁得到了进一步大规模的发展。截止2005年,国外108个城市建设了近7000公里地铁网。图1-6 20世纪建设地铁线路条数 P7 4. 轻轨 定义:在我国,把每小时单向客流量为1——3万人次的轨道交通定义为中运量轨道交通,即轻轨。 优点:运量较大、速度快、安全、准时,建设成本比地铁低。 与地铁的区别:地铁有建于地下、地面、高架的(如建于地面上的高架地铁也可称之为轨道交通);而轻轨铁路同样有建于地下的、地面的、高架的。两者区分主要视其单向最大高峰小时客流量。地铁是 2.5—5万人次。 5. 单轨:单轨系统又称独轨交通,可分为跨座式和悬挂式两种。 6. 磁浮交通 原理:利用电磁系统产生的吸引或排斥力将车辆托起,使之悬浮于线路上,利用电磁力导向,使用直线电机将电能直接转换成推进力,推动列车前进。 优点:与传统的铁路相比,磁悬浮铁路去除了轮轨接触,因而无刚体直接摩擦阻力,可获得比一般高速铁路更高的速度,目前试验速度已达500km/h以上; 无机械振动与噪声; 无环境污染(空气);可获得高舒适度和平稳性; 由于没有钢轨、车轮、机械传动和接触导电轨等摩擦部件,维修费用大为降低另外,磁悬浮列车还有爬坡、越障能力强,更有利于实现全自动化控制等优点。

城市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衔接的研究

文章编号:100021506(2001)0420108203 城市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衔接的研究 姜 帆 (北方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北京100044) 摘 要:从线路和车站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和论述了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该系统与其它交通衔接的方式及技术问题,并给出了国外在这方面比较好的做法,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提出了具有积极借鉴意义的方向.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交通规划;交通枢纽 中图分类号:U293.5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and Study of Joining and Cooperation B et w een U rban R ail T raff ic and Other Modes J IA N Fan (College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 ,Northern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China )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ing relations between routines and stations of urban rail traffic into consideration the autho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line up &cooperation between urban rail traf 2fic and other traffic modes during planning and designing of urban communication ,introduc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nd treatments of other country in the world.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might be a guidance for planning and designing of urban rail transport in our country. K ey w ords :urban rail transport ;traffic planning ;transportation junction 城市轨道交通是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骨干,大城市的交通必须向以快速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多层次综合客运体系发展,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要高效地发挥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的作用,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除要在线路规划、车站设计等方面进行好轨道系统自身的建设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城市其它交通方式配合衔接好,以共同为整个城市客运服务,也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其它交通方式的衔接配合,包括其线路与其它交通方式线路的衔接和其车站与其它交通方式车站的换乘衔接两个方面.结合作者多年从事轨道交通规划和设计工作的实践,认为应该加强下面所阐述方面的应用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 1 与其它交通方式的线路衔接 1.1 与公交线网的衔接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路与公交线网的关系应定位为主干与支流的关系,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是城市主要客流走廊,主要以中远距离客流为主,平均运距一般为6~10km ,以发挥其大运量、快速,准时、舒适的系统特征[1].公共汽电车运量小,但机动灵活,是解决中、短途交通的主力,其更多地应考虑网络覆盖范围,为区内出行提供方便条件.两者的衔接,一般的作法是: (1)在快速轨道交通沿线取消大的重合段长的地面常规公共交通线路,改而将其设在快速轨道交通线服务半径以外的地区.此项作法能更好的发挥轨道交通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客流,同时缓解地面交通的压 收稿日期:2001203207作者简介:姜帆(1964— ),男,北京市人,博士生.em ail :wangdongmei -64@https://www.360docs.net/doc/a611275864.html, 第25卷第4期2001年8月 北 方 交 通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NORTHERN J IAO TON G UN IV ERSIT Y Vol.25No.4Aug.2001

城市轨道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土木工程与建筑系 课程论文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2014 年 2 月 城市轨道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各大城市发展 的“瓶颈”。如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将严重影响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要有前瞻性,要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各大城市自身特点来确定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战略。通过近几年对轨道交通的亲自参与和了解认识,现分析一下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特点、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轨道交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问题及原因,建设历程 1、前言 21世纪以来,具有节能、快捷和大运量特征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愈趋受到众多城市的

关注。城市轨道交通是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有轨电车、单轨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和磁浮系统。由于畅通、高效、可靠的交通出行不仅是出行者选择出行方式的基础,更是城市交通管理者追求的目标,所以,城市轨道交通凭借快速、便捷、安全、运量大和运输效率高等特性,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经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乘坐轨道交通出行。 2、国内轨道交通建设历程 起步——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筹备北京地铁网络地铁建设,在1965-1976年建设了北京地铁一期工程(54Km)。随后建设了天津地铁(7.1Km,现已拆除重建)、哈尔滨人防隧道等工程。该阶段地铁建设以人防功能为指导思想。 发展——19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仅有上海、北京、广州等几个大城市规划建设轨道交通。该阶段地铁建设开始真正以城市交通为目的。 政府调控——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一批省会城市开始筹划建设轨道交通项目,纷纷进行地铁建设的前期工作。由于要求建设的项目较多且工程造价高,199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国办60号文,暂停了地铁项目的审批。同时,国家计委开始研究制定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政策。该阶段为政府通过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来指导地铁的规划建设。 建设高潮——1999年以后,国家的政策逐步鼓励大中城市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全国己建有轨道交通的城市达10个,新申请立项准备建设的城市有8个。该阶段地铁建设速度大大超过之前的30年。 3、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全国现已有14座城市54条线1688公里轨道交通系统投入运营,而在上世纪80年代前,我国轨道交通只有北京的40公里地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开始进入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城市轨道交通以其大运量、高效率、低污染等优势,迅速成为许多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首要选择,并在我国形成以地铁、城市快速铁路、高架轻轨等为主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目前还有15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项目正在建设,建设项目总长度1500多公里。据国内26个城市的轨道交通规划,到十二五结束,我国计划新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总长度将近2600公里,估计总投资约1.27亿元,北京、上海、广州三座城市规划以每年40公里的速度建设轨道交通,如此速度在国际上也是罕见的。除里程增加外,我国的轨道交通也由地铁一种形式向多样化发展,如北京的地铁、大连的快速轻轨、重庆的跨座式单轨、上海的磁悬浮等。 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但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由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史比较短、经验也不足,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独立自主的。 城市轨道交通制造产业,很多城市轨道交通的车辆、通讯信号、控制等系统,以及盾构等设施、设备都是从不同国家引进的。标准不同制式不同的轨道交通系统,有可能给建设和运营管理留下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安全隐患。 为解决好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建设部将从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方面的法规、政策,继续完善有关安全标准体系、职业安全防护标准等方面加强工作,以进一步促进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合理性、安全性。 4、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进入21 世纪,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发展阶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轨道交通建设的一般流程

一、线网规划 线网规划是一个城市在有意向做轨道交通时,首要要做的事情,有了线网规划方案,得到ZF的同意才有可能做接下来的工作。 线网规划的上位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这是线网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者要了解城市的现在和未来(包括:城市布局、人口、用地、交通、社会、经济、环境等)。轨道交通的线路走向要符合城市的总体规划,每一条线都要确定其功能定位,一般有骨干线和次干线之分。其中骨干线要串联起城市中重要的客流集散点,是城市中客流最集中的廊道,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另外还有次要线路和加密线、如有必要,还可以有其他系统制式的线路。此外,还有引导城市重要功能区发展的线路,具有TOD效应。 线网规划一般由规划院或专业咨询公司来做,时间在半年到1年左右,确定城市线网的规模、线网的形态、系统的制式、线路大的走行方向、车站布设、车辆、车辆段选址、联络线及工程总体投资。确定后上报ZF审批,但无需国家发改委审批。 国家目前对修建地铁(大运量轨道交通)标准是人口大于300万,国内生产总值大于1000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大于100亿,客流规模单向高峰小时大于3万人。目前很多城市由于发展比较快,做过一轮建设后,都会再做线网修编等工作。 二、建设规划 建设规划编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一轮的建设过程中,明确远期目标和近期建设任务,以及相应的资金筹措方案,控制好轨道交通建设的节奏,依据城市的发展和财力情况量力而行,有序发展。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是确定近期建设的线路以及线路建设的时序,线路修建的必要性、建设线路的路由、敷设方式、车站布设、车辆段选址、工程筹划、工程投资及资金筹措等方面。 编制好的建设规划及4个规划附件(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线网规划、轨道交通用地控制规划)由业主单位上报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进行评审,同时还要对线网规划中的客流预测结果进行评审,同时征求国家建设部意见,然后责成所在省建设厅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专家评审意见汇总汇签后上报发改委后由国务院审批。做建设规划的同时还要做好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沿线土地利用规划、交通一体化和交通衔接规划等下位规划工作。确保轨道交通沿线用地能够较好地进行控制。 建设规划可由咨询公司或者设计院来做,一般时间半年到1年左右。 三、预可(规划方案) 在建设规划做的同时或之后,业主单位为了把握线路整体的情况,一般会委托设计院来做线路的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研究线路的路由方案,车站的布置,车辆段的选址(与规划院配合)等工作,以及线路的一些重、难点工程的初步研究以及工程投资,给出推荐的整体方案供业主单位参考。在一些地方,预可报告也可作为项目意见书上报ZF。时间大概在3个月到半年左右。 规划方案是对一些有可能上,但近期还没明确意见的线路做的前期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是线路路由、功能定位、沿线现状及规划情况、工程难点及控制点研究、(车辆选型)、行车与运营组织、车辆段选址等。供市ZF及沿线各区征求意见,有的地方没有规划方案这项工作。 四、工可 工可即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建设规划由国务院审批下来后,每条线路就可以开展工可研究了。工可阶段算得上是承上启下,是线路前期工作的最后一环,也是设计阶段开始的依据。 工可一般由业主单位直接委托或者通过竞标的形式来确定编制单位,一般都是设计院来做,也有由咨询公司来做的情况。同时开展的还有线路的客流预测工作、环境影响报告、地

城市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的衔接

重庆交通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题目:浅谈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 专业: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 班级:10级轨道大专2班 姓名:周磊 学号:13 指导老师:陈谨 浅谈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 摘要: 轨道交通方式的选择依赖于人口规模、城市经济水平等多种因素。因此有必要研究各种大、中等类型客运量轨道交通的基本特性、适用范围、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等情况,以科学的态度从各种各样的类型中分析判断并筛选出适用于当前我国国情的基本交通类型。从而为城市发展带来便利,更好地消除城市发展前景不乐观

现象,也为市政府顺利开展工作提供有效保证。 轨道换乘衔接系统规划设计的优劣是轨道交通能否发挥客运系统主体作用的关键因素。在对换乘客流进行预测的基础上,研究了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衔接的原则、模式、存在的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有效保障了轨道交通换乘枢纽与市内其它交通方式的协调衔接。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衔接、换乘 引言:城市轨道交通是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骨干,大城市的交通必须向以快速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多层次综合客运体系发展,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要高效地发挥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的作用,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除进行线路规划、车站设计等方面的轨道系统建设外,还必需设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城市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以共同完成整个城市的客运服务,这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十分重要的课题之一。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其它交通方式的衔接配合,包括其线路与其它交通方式线路的衔接、车站与其它交通方式车站的换乘衔接两个方面.。下面系统探讨城市轨道交通之间,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小汽车交通、自行车交通及地面铁路交通等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 一、地铁与轻轨之间的换乘 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站内的设施包括站台、人行道、楼梯、自动扶梯等,其中,站台的基本形式有岛式站台和侧式站台。两条线路同向换乘, 可合在同一侧式站台上, 也可合在同一岛式站台的两侧;两条线路异向换乘时, 可合在同一岛式站台的两侧, 也可分在两层站台上, 用步行或电动的梯道相连, 但必须重视梯道上的换乘客流的远期流量与梯道的通行能力相符合, 否则一旦梯道堵塞, 会造成站台上交通秩序混乱, 影响列车运行, 这种情况在国内外时有发生。因此, 轨道交通换乘设施和空间通行能力要满足远期客流量的需要。轨道交通之间的换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式:(1) 在一个平面内平行布置的同站台换乘方式, 供两条线路使用的车站站台互相并列, 且平行布置在同一平面上。 (2) 在两个平面内平行布置的同站台换乘方式, 供两条线路使用的车站站台采用上下平行的立体布置形式, 且一个站台在另一个站台的正下方。 (3) 十字型立体换乘方式, 即两条线路的车站呈十字型由一个车站直接布置在另一个车站的上部, 换乘是通过配置在交叉处的短楼梯或自动扶梯进行的。如北京地铁的北京站、建国门站在规划时就考虑了日后的方便, 将车站设计成在同一位置上呈十字型的两层结构,以便组织立体换乘。 二、地铁与常规交通之间的换乘 地面公交的载客能力相对较小、人力成本高、准点率往往不高, 但与轨道交通相比, 具有较大的弹性, 更改线路和站点比较容易, 是为轨道交通提供接运最合适的方式。公共汽车是我国城市目前最主要的公共交通方式。由于其载客量比私人交通工具大得多, 对公共汽车与轨道交通之间的换乘, 需要在公共汽车的进入路线、停靠站台、换乘站内的行车路线以及车辆的班次等方面予以充分重视。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及其它交通方式交汇衔接时, 一定要有清晰的线路信息, 使换乘客流流向明确、通道畅通、换乘便捷无误。由轨道交通车站换乘地面公共汽车的客流, 应通过行人天桥或地道直接进入街道外的公共汽车站台, 使人流与车流分别在不同的层面上流动,互不干扰。所以,大型换乘枢纽站的建筑必须与其周围的道路、广场等进行以下综合设计:轨道交通与公共汽车换乘设施主要有以下4种衔接模式:模式一: 公共汽车在道路边直接停靠, 可利用地下通道与地铁车站相联系。公共汽车与轨道交通处于同一平面,公共汽车的到达与出发站都直接靠近列车出发站台旁,从公共汽车到列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