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酶”(Kinase)的作用及分类

合集下载

蛋白酪氨酸激酶 酪氨酸酶

蛋白酪氨酸激酶 酪氨酸酶

蛋白酪氨酸激酶酪氨酸酶蛋白酪氨酸激酶和酪氨酸酶是两类重要的蛋白质调节因子,它们在细胞的信号转导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这两类蛋白质的结构、功能以及其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蛋白酪氨酸激酶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PTK)是一类主要负责磷酸化酪氨酸残基的酶。

它们是一种膜相关或可逆性质的酵素,在多个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1. 结构特征蛋白酪氨酸激酶有多种结构,基本上都是由膜结合域、负载域、催化域以及调控结构域组成。

其中催化域是最重要的结构,它由300个氨基酸缀合而成,具有保守的核心酶活性结构。

2. 功能特征蛋白酪氨酸激酶的功能主要是磷酸化酪氨酸残基,并发挥调节作用,从而影响多个细胞信号转导通路。

如PTK 参与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分泌等生理调节过程。

3. 生理和病理作用蛋白酪氨酸激酶在细胞增殖、分化等生理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当PTK在恶性肿瘤等病理过程中异常激活时,就会诱导癌细胞生长、分化,从而促进肿瘤的发展。

此外,一些致病性细菌和病毒也能通过干扰PTK活性来引起脱落的细胞增殖、炎症反应的激活等。

二、酪氨酸酶酪氨酸酶(Tyrosine phosphatase,PTP)是一类可以选择性地去磷酸化酪氨酸残基的酶类,主要通过神经系统的信号转导链路来调控细胞内的生物过程。

1. 结构特征酪氨酸酶结构由几个反应中具有活性的序列域组成,包括催化域(Cys-X(5)-Arg或Cys-X(3)-Cys)和配体结合域。

其中催化域的含硫的半胱氨酸(Cys)残基与底物酪氨酸残基反应,从而实现去除底物酪氨酸残基上的磷酸基团。

2. 功能特征酪氨酸酶的主要功能是去除酪氨酸残基上的磷酸基团,并对多个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发挥重要作用。

3. 生理和病理作用酪氨酸酶可以对与不同类型的细胞信号转导相关的酪氨酸激酶降解。

在有些肿瘤细胞中,酪氨酸酶的表达水平降低,从而不能去除酪氨酸酶相关的活性激酶上的磷酸基团,导致磷酸化的酪氨酸激酶异常激活,从而引起了癌症的发生、发展。

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s-)催化

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s-)催化

磷脂酰肌醇-3-激酶家族与急性肺损伤研究新进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430022)王月兰姚尚龙摘要磷脂酰肌醇-3-激酶以其广泛的分布,参与并产生酯类第二信使,激活细胞内大量酶联级反应,调节多种细胞的生存、激活、分化和繁殖而成为研究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热点。

该文重点介绍PI3K结构与功能、激活途径及参与急性肺损伤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关键词肺损伤;磷脂酰肌醇脂激酶;机制近年来对急性肺损伤(ALI)机制的研究发现,除了目前正在研究的MAPK信号转导通路对ALI影响外,越来越多的试验和临床发现PI3K在急性肺损伤的形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并且还发现PI3K是肺细胞重要的调节酶之一,影响着肺组织的生理和病理变化【1】。

因此对PI3K及其下游底物的研究,可将成为研究和治疗肺部疾病的新靶点。

1 PI3Ks结构、功能与生物活性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s,PI3K)的研究始于1980s后期。

近年来对PI3Ks家族的构成、功能研究有了新的突破。

PI3Ks 是普遍存在于体内各类细胞,属于酯类的激酶(或酶),能磷酸化与膜相关的磷脂酸肌醇家族,它可以募集和激活下游的靶物质而启动一系列信号联级反应,其在细胞的有丝分裂发生、细胞存活、分化和激活、细胞骨架的构型与重塑以及囊胞的运输起着重要的作用[1]。

1. 1 结构与分类据其结构、特异底物和不同调节功能PI3Ks可分为三大类[2,3]。

其中PI3-Ks家族已有9个成员从哺乳类生物细胞中分离出来。

I类:由P110催化亚基和调配亚基(regulatory adapter subunit):P50、P55、P85、P101构成的异二聚体,其中P110又有四种亚型分别为:P110α、P110β、P110γ和P110δ。

目前已经明确的I类PI3Ks又有两个亚家族,分别为:IA和IB。

IA是由p110α、p110β和p110δ催化亚单位和调节亚基(P85α、P85β、P55γ)构成,对酪氨酸激酶相关受体(tyrosine kinase-lingked receptor )的信号转导系统比较敏感。

链激酶

链激酶

SK的研究历史
SK的研究历史
1933年Tillett等发现口一溶血性链球菌的培养滤液能产生一种可以溶解人血凝块的物质。1945年 Christensen等发现该物质能激活纤维蛋白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酶,因而命名为链激酶。上世纪50年代初由于所 制得的链激酶制品不纯而只能用作清疮消炎用。1952年约翰逊等首次利用动物进行了链激酶的体内溶血栓实验。 1959年约翰逊等又利用链激酶进行了人体实验,证实了它有促进血栓溶解的作用 。1972年Reddy阐明了SK的作 用机理。1984年,Malke等从c.S.equisimiliS中克隆得到了skc的基因 。1995年Young等发现切除sK分子N端 的15个氨基酸后比整个长链的sK分子更容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1997年si Hyoungke等利用基因重组法得到有 许多生物优点的链激酶,通过PcR技术去掉N端13个氨基酸也有利于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提高链激酶的产量和 活性,用该法所得的链激酶的产量要比用野生菌高两倍 。2003年Lakshmi V等对SK的氨基末端的1-59残基进行 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SK在无纤维蛋白作用下通过非蛋白质水解来激活底物Pg 。2005年Ronald R Bean等研究 了sK的a区域的作用,它能激活Pg中的Glu,Lys及Pm的Lys荧光素标记。
(3)第三代溶栓剂:为了克服现有溶栓剂的不足,人们想方设法对现有的溶栓药物进行改造。例如用基因突 变的方法对现有溶栓剂进行改建;将两种溶栓剂分子的功能区连接起来形成嵌合分子;还有一条新途径就是把纤 维蛋白或者血小板的抗体和溶栓药物融合起来使其具有导向性,以加快血栓的溶解速度,争取时间抢救患者。但 是这些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口。
国内外已正式批准临床使用的主要溶栓药物有:链激酶(Streptokinase,sK)、尿激酶(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重组组织型溶栓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对一甲氧苯甲酰溶栓酶原链激酶激活剂复合物(Anisoylated plasminogen streptokinase activator complex,APsAC)和重组链激酶(Recombinant streptokinase,r-SK) 。

植物mapk激酶结构

植物mapk激酶结构

植物mapk激酶结构植物MAPK激酶结构。

一、MAPK激酶是什么呢。

植物MAPK激酶呀,就像是植物细胞里超级神秘又很厉害的小助手呢。

它的全名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名字听起来是不是很复杂,但是它的作用可一点都不含糊。

MAPK激酶就像一个小开关,在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应对各种环境压力的时候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这个激酶家族在植物界那可是相当庞大的,就好像一个大家族有好多不同性格和能力的成员一样。

它们在植物细胞的各个角落忙碌着,从小小的细胞分裂到面对外界的风吹雨打,都有它们的身影。

二、MAPK激酶的结构组成。

MAPK激酶的结构可有趣啦。

它主要由三个功能区域组成哦。

第一个部分呢,是它的催化结构域,这个部分就像是激酶的小引擎,能够让它发挥出激酶的活性。

这个催化结构域里面有好多独特的氨基酸序列,这些小氨基酸就像一个个小零件,组合在一起才能让这个引擎顺利运转起来。

然后呢,还有调节结构域。

这个调节结构域就像是小助手的指挥棒,它可以根据细胞内的各种信号来调整MAPK激酶的活性。

比如说,当植物感受到干旱的信号时,这个调节结构域可能就会接收到信号,然后告诉催化结构域:“兄弟,咱们得加把劲干活啦,植物现在缺水啦!”最后呀,还有一个负责定位的结构域。

这个部分就像是小助手的导航仪,它能决定MAPK激酶在细胞内的哪个地方工作。

它可以把MAPK激酶带到细胞膜附近,也可以让它在细胞核里工作,这就看细胞当时的需求啦。

三、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MAPK激酶的结构和它的功能那可是紧密相连的呢。

因为它有这样独特的结构,所以它才能在植物的生命活动里扮演这么多重要的角色。

比如说在植物生长方面,MAPK激酶的催化结构域可以对一些特定的蛋白质进行磷酸化修饰。

这就像是给这些蛋白质贴上了一个小标签,让它们能够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比如促进细胞分裂和伸长,这样植物就能茁壮成长啦。

再看植物应对环境压力的时候,调节结构域就开始大显身手了。

蚓激酶

蚓激酶

禁忌证
禁忌证
(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有出血倾向者。 2.蚓激酶宜在饭前0.5h服用 。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较少,可出现皮肤瘙痒、皮疹、恶心、腹泻等。
用法用量
用法用量
1.作为治疗,每次2粒,每天3次给药,3~4周为1个疗程,可连服数疗程至症状好转;作为预防,则一年春 秋两季各服1个疗程。
中文名称:蚓激酶 英文名称:Lumbrukinase 别名:蛋白水解酶;Bolucke;Lumbrokinasum
分类
分类
循环系统药物 >抗血栓药物 >溶栓剂
剂型
剂型
1.肠溶胶囊剂:200mg(300U); 2.注射剂(粉):5 000U。
药理作用
药理作用
1982年日本发现蚯蚓的肠和体液中有尿激酶样蛋白酶。1984年国内从人工饲养的赤子爱胜蚓中分离纯化出 纤溶酶,即蚓激酶;为酸性蛋白质,分子量为1.6万~4.5万D,能在生理条件下将血液中的纤维蛋白直接降解以 及将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加速血栓的溶解。动物实验表明,它还具有抑制血小板黏附、降解纤维蛋白原、凝 血酶原及FⅧ的作用。蚓激酶可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缩短优球蛋白溶解时间、降低全血黏度及血浆黏黏度、增加 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降低纤维蛋白溶血酶原激活物抑制活性、增加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等 。
糖尿病
血浆GMP140是血小板或内皮细胞的活化释放产物之一,研究表明血浆内GMP140含量的测定也能反映体内血 小板的活化程度及血栓形成倾向,而TXB2为XA2的代谢终产物,后者具有很强的促血小板聚集和缩血管作用。诸 多报导显示糖尿病患者血浆GMP140和TXB2水平显著增高,说明糖尿病患者体内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血小板粘附 聚集功能增高,这是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发生早且发生率高及易并发微血管病变的原因之一。蚓激酶是从人工饲 养的赤子爱胜蚯蚓中提取的一组酸性蛋白质。糖尿病患者口服蚓激酶2周后血浆TXB2水平明显下降,并与对照组 无显著差异,提示蚓激酶对血小板粘附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血浆GMP140水平治疗后也显著下降,说明蚓激酶 在一定程度上有抑制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的作用 。

JNK 激酶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与癌症的关系

JNK 激酶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与癌症的关系

JNK 激酶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与癌症的关系余冬梅;安输;杨洋;刘莹;徐天瑞;郭晓汐【摘要】JNK 是 MAPK 蛋白激酶三级激活体系最下游的关键蛋白质,位于多个信号转导通路节点位置,它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凋亡等重要的细胞生物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对癌症等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然而,由于 JNK 激酶3种亚型在不同种类的细胞中对细胞凋亡和肿瘤的发生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以 JNK 为靶点的抗癌药物研发遇到巨大的困难。

该文对 JNK 介导的细胞凋亡信号通路,JNK 在细胞凋亡中的调控功能以及 JNK 3种亚型对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作用进行阐述。

%JNK is a key protein in the third stages of MAPK pro-tein kinase activation cascade,and is located in the key node of multiple signal transduction network.It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cell proliferation,differentiation,apoptosis and some other important cell biological processes.Therefore it acts 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regul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me major human diseases,such as cancer.But the functional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of three JNK isoforms in different cell types make it diffi- <br> cult to develop anticancer drugs with JNK as a treatment target. 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d the apoptotic signaling network of JNK and the regulation functions of JNK in cell apoptosis and proliferation.We also discuss the different functions of 3 JNK isoforms in human cancer.【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通报》【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5页(P1641-1645)【关键词】JNK 激酶;JNK1 /JNK2 /JNK3;信号通路;凋亡机制;细胞凋亡;癌症【作者】余冬梅;安输;杨洋;刘莹;徐天瑞;郭晓汐【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细胞信号传导实验室,云南昆明650500;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细胞信号传导实验室,云南昆明650500;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细胞信号传导实验室,云南昆明650500;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细胞信号传导实验室,云南昆明650500;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细胞信号传导实验室,云南昆明650500;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细胞信号传导实验室,云南昆明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05;R329.24;R329.25;R345.57;R730.221 JNK蛋白激酶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是高等动物体内进化保守的MAPKs超家族中的一员[1]。

kinase-glo -回复

kinase-glo -回复

kinase-glo -回复KinaseGlo是一种生物荧光探针产品,主要用于检测和研究激酶活性。

激酶是一类关键的酶,它们在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您对KinaseGlo的一些常见问题,从了解其原理、应用领域到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

第一步:原理KinaseGlo是由Promega公司推出的一种生物荧光探针产品,旨在用于定量测定和研究激酶活性。

它基于酶促荧光化学反应的原理,利用ATP磷酸化荧光底物(ATP-Glo)对激酶的活性进行检测。

第二步:工作流程1. 准备样品和试剂:将要测定的激酶样品及其底物、ATP-Glo底物、冷冻保存的KinaseGlo底物等准备好。

2. 混合反应液:根据实验要求,在反应孔中将激酶样品、底物、ATP-Glo 底物和KinaseGlo底物混合均匀。

选择适当的样品和底物浓度,保证反应最佳效果。

3. 孵育反应:将混合后的反应孔在恒温环境下孵育一段时间,通常是30分钟到2小时,以充分反应。

4. 加入ATP检测体系:加入ATP检测缓冲液,该缓冲液中包含ATP酶和底物,用于将未用ATP转化为荧光产物。

5. 检测荧光:将孵育后的反应孔放入荧光检测仪中,读取荧光信号。

第三步:应用领域KinaseGlo可应用于多个研究领域,如肿瘤学、病毒学、免疫学等。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信号转导研究:通过检测激酶活性,可以深入了解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的调控机制,探究细胞活动和疾病发生的机理。

2. 药物筛选:激酶作为一类关键的调控分子,在药物研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KinaseGlo可用于高通量筛选潜在药物分子对激酶的作用效果。

3. 癌症治疗研究:癌症发生和发展往往与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的异常调控有关。

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激酶活性,可以探索癌症治疗的新靶点和新药物。

第四步:结果解读KinaseGlo的结果可通过测定荧光信号强度来解读。

荧光信号的强度与激酶活性相关,通常更强的荧光信号表示更高的激酶活性。

蛋白磷酸化与蛋白激酶

蛋白磷酸化与蛋白激酶
第四章 蛋白质磷酸化
蛋白激酶、蛋白磷酸酶与信号转导
一、 蛋白激酶
蛋白磷酸化是多种信号转导途径中 的重要环节,细胞内大部分重要的生命过 程都涉及蛋白磷酸化。
可逆的蛋白质磷酸化:
ATP 蛋白激酶 蛋白质 蛋白磷酸酶 Pi H2O 蛋白质 P ADP
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PK):
是一类磷酸转移酶,其作用是将 ATP 的 - 磷酸基转移到底物特定的氨基 酸残基上,使蛋白质磷酸化, 发挥其生理 生化功能。
SH2能特异地识别磷酸化的酪氨酸残 基以及磷酸化残基的羧基端氨基酸序列并 与其相互结合。 SH2的主要功能是介导胞质内多种信 号蛋白的相互连接,形成蛋白异聚体复合 物,从而调节信号传递。
Cterminal PLC SH2 domain
c)SH3结构域
可见于多种胞质信号蛋白及肌动蛋白 结合蛋白中。 SH3识别的部位是一些富含脯氨酸的 区域PXXP。 功能:参与PTK介导的蛋白质间的相 互作用,可能在亚细胞定位和细胞骨架蛋 白相互作用中起作用。
(一)蛋白激酶的结构
共同的结构特征:
• 保守的催化结构域/亚基
• 调节结构域/亚基
• 其他功能结构域
PKC
1. 催化结构域/亚基
催化核心含有12个高度保守的亚区。
功能: • 与蛋白质或多肽底物结合; • 与磷酸供体ATP/GTP结合; • 转移磷酸基到底物相应的氨基酸残基上。
2. 调节结构域/亚基
NH HC CH2 O C OH NH HC CH2 O C O O P O O
(1)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
即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
全酶存在胞浆,被cAMP激活后,催化亚 基可① 调节代谢;②调节离子通道;③调 节其他信号转导途径的蛋白;④ 进入细胞 核调节基因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酶”(Kinase)的作用及分类摘要激酶的作用有:激活酶原、改变酶的活性以及直接参与酶促反应,激酶按酶促反应类型可分别归入水解酶类、异构酶类及转移酶类。

关键词激酶;肠激酶;链激酶;蛋白激酶
中图分类号q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1)50-0096-01
生物化学是医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重点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过程,从分子水平探索生命的奥秘。

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大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故称其为酶促反应。

酶是由活细胞生成的生物催化剂,其本质主要是蛋白质。

通常按酶的组成将其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根据酶蛋白分子的特点分为单体酶、寡聚酶和多酶复合体;国际酶学委员会(ec)根据酶促反应类型将酶分为六大类: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裂解酶、异构酶和合成酶。

在对酶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为数不少的酶在其名称后面均有“激酶”二字,如肠激酶、尿激酶、链激酶等等。

按上述有关酶的分类法,激酶是属于哪一类酶呢?除了蛋白激酶、己糖激酶等在生物化学教科书中已明确说明是属于转移酶类外,其它激酶尚无明确的分类。

在酶的系统命名法的原则中,强调标明酶的底物及催化反
应的性质,因此,必须将激酶按其催化反应的性质,将激酶进行分类,才能对激酶进行系统命名法,因为在系统命名法中,对每一种酶都用四个阿拉伯数字编号,其中第一个数字是该酶按酶促反应类型所分的类型,如氧化还原酶类的编号,第一个数字为1,转移酶类的编号,第一个数字为2,依次类推。

在本文中,我们将激酶按其对底物作用不同,分为3种,即激活酶原的激酶、改变酶的活性的激酶、直接参与酶促反应的激酶,对3种作用机制分别进行了探讨,同时根据激酶的作用机制不同,确定其反应类型,从而将常见的激酶分别归入国际酶学委员会(ec)根据酶促反应所分的酶的六大类型之中。

1 激活酶原的激酶
酶原是指没有催化活性的酶的前体,酶原激活的本质是促进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

因此,激酶对酶原的激活就是促进酶的活性中心的形成或暴露。

有些激酶在对酶原的激活时,通过水解作用,切除酶原的部分肽链,使剩下的肽链重新折叠,形成活性中心。

如肠激酶在对胰蛋白酶原的激活时,肠激酶作用于胰蛋白酶原肽链n-端6-赖氨酸7-异亮氨酸之间的肽键,水解掉一个六肽后,剩余肽链重新折叠,形成活性中心,使胰蛋白酶原成为有活性的酶。

因此,肠激酶应属于水解酶类。

同样,尿激酶也是通过水解作用,使纤溶酶原分子中的精氨酸-赖氨酸肽键断裂,将纤溶酶原转变成有活性的酶,故尿激酶也应属于水解酶类。

链激酶(sk)在激活纤溶酶原时,链激酶先与纤溶酶原结合,形成sk—纤溶酶原复合物,引起纤溶酶原的构象改变,从而转变成有活性的sk—纤溶酶原复合物,激活血液中纤维表面的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间接发挥溶解纤维的作用。

根据链激酶(sk)激活作用机理,链激酶应属于异构酶类(构象异构酶)。

2 促使酶(激酶)活性改变的激酶
这类激酶通常称为蛋白激酶,体内蛋白激酶种类繁多,最常见的是蛋白激酶a(pka)和蛋白激酶c(pkc)、蛋白激酶a(pka)为环磷酸腺苷(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蛋白激酶c(pkc)为依赖ca2+离子的蛋白激酶。

当蛋白激酶被活化后,通过转移磷酸基团使酶分子磷酸化或去磷酸化,造成酶的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引起酶的活性改变(抑制或激活)。

因此,蛋白激酶应属于转移酶类。

这里,重点说一说关于糖原磷酸化酶的问题。

动物组织中的糖原磷酸化酶催化糖原的分解,生成1-磷酸葡萄糖。

糖原磷酸化酶有两种形式,未经磷酸化修饰的是无活性的二聚体磷酸化酶b,通过磷酸化酶b激酶的催化,每个亚基上的丝氨酸羟基被磷酸化,转变成高活性的四聚体磷酸化酶a,能迅速催化糖原的降解。

磷酸化酶a磷酸酶催化其脱去磷酸基团,又变回无活性的磷酸化酶b,从而抑制糖原的降解。

这样,糖原分解代谢的起闭可以通过糖原磷酸化酶的活性形式和非活性形式的之间的互变而受到调节。

磷酸化作用
需要atp,酶蛋白上的每个磷酸化位点在磷酸化时需要消耗一个atp 的高能磷酸键,但这比合成酶蛋白需要的atp少得多。

因此,磷酸化是酶活性调节经济有效的方法。

磷酸化是在各种蛋白激酶催化下进行的,磷酸化酶b激酶就是其中的一种。

3 直接参与酶促反应的激酶
在这类激酶中,有些是从高能供体分子atp(三磷酸腺苷)转移磷酸基团到特定底物分子上,这一过程谓之磷酸化。

一般而言,磷酸化的作用是“激活”或“活化”底物分子,增大它们的能量,以便使其更容易参加随后的自由能负变化反应。

如己糖激酶催化葡萄糖引入磷酸基转变为6-磷酸葡萄糖,使葡萄糖的能量升高;磷酸果糖激酶催化6-磷酸果糖引入磷酸基转变为1,6二磷酸果糖,使其能量进一步升高;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催化草酰乙酸经过脱羧、氧化、磷酸化、酮式-烯醇式互变等作用,转变成高能化合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等。

在酶促反应中还有一些激酶是从高能底物分子中转移出磷酸基团给adp(二磷酸腺苷)分子,生成高能化合物atp,即所谓底物水平磷酸化。

如3-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1,3二磷酸甘油酸转移出磷酸基团给adp,生成高能化合物atp,1,3二磷酸甘油酸自身转化为3-磷酸甘油酸;丙酮酸激酶催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移出磷酸基团给adp,生成高能化合物at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变为烯醇式丙酮酸,烯醇式丙酮酸再经过酮式-烯醇式互变,转化成丙酮酸;琥珀酸硫激酶催化琥珀酰c0a通过水解作用,使c-s
高能键断裂,所产生的能量使adp磷酸化为atp,自身转变成琥珀酸等。

由于这两种激酶在酶促反应中所起的作用都与磷酸基团的转移有关,故都应属于转移酶类。

综上所述,根据激酶的作用机制不同,可将它们分别归入以下3种酶类:1)水解酶类:如肠激酶、尿激酶等;2)异构酶类:如链激酶等;3)转移酶类:如蛋白激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半乳糖激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3-磷酸甘油酸激酶、琥珀酸硫激酶等。

参考文献
[1]杨世杰.药理学[m].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81-382.
[2]王易振.生物化学[m].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