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岩溶地下河特色的河流动力学教学内容构建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学课件 12岩溶水

水文地质学课件 12岩溶水

12.0 概述12.1 岩溶发育机理12.2 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12.3 岩溶水系统的演变12.4 岩溶水的特征12.5 我国南北方岩溶水的差异12.0 概述12.0.1 岩溶与岩溶水【定义】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化学溶解,并伴随以冲蚀作用及重力崩坍,在地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洞,在地表造成各种独特的地貌现象以及特殊的水文现象,上述作用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现象称为“岩溶”。

赋存并运移于岩溶化岩层中的水称为“岩溶水”。

介质的可溶性以及水对介质的差异性溶蚀;岩溶水在流动过程中不断改造着自己的赋存与运动的环境,从而改造着自身的补给、径流、排泄与动态特征。

岩溶水系统是一个能够通过水与介质相互作用不断自我演化的动力系统。

(动态系统)演化初期:岩溶水系统往往与裂隙水系统没有很大的不同演化后期:岩溶水系统,管道系统发育,大范围内的水汇成一个完整的地下河系,某种程度上带有地表水的特征:空间分布极不均一,时间上变化强烈,流动迅速,排泄集中。

水量丰富的岩溶含水系统是理想的供水水源。

岩溶区的奇峰异洞与大泉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但是……12.1 岩溶发育机理溶滤作用的强度回忆1)矿物盐类的溶解度;2)岩土的空隙特征;3)水的溶蚀能力;4)水中气体成分的含量;5)水的流动状况。

12.1 岩溶发育机理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1)具有可溶性岩石; 2)可溶岩必须是透水的;3)具有溶蚀能力的水;4)具有良好的水循环交替条件,即具有良好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最活跃最积极的条件是地下水的循环交替条件,它受控于气候、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地表非可溶岩覆盖及植被发育条件等。

12.1.1 碳酸岩盐的溶蚀过程1)与水接触的石灰岩,在偶极水分子作用下发生溶解:-++⇔2323CO Ca CaCO 2)水中存在由碳酸、有机酸、无机酸等酸类所解离的H +,与CO 32-结合成HCO 3-,使①右边的CO 32-不断减少而破坏平衡,进而促进CaCO 3的再度溶解。

河流的说课教学设计

河流的说课教学设计

河流的说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河流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不同类型的河流的形成过程;3. 理解河流对地质地貌的影响;4. 培养学生对河流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河流的定义和特点;2. 不同类型的河流的形成过程;3. 河流对地质地貌的影响;4. 河流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重点1. 掌握河流的定义和特点;2. 理解不同类型的河流形成过程;3. 了解河流对地质地貌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类型的河流形成过程;2. 培养学生对河流的保护意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河流相关的地理图书。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对河流的兴趣,了解学生对河流的认知程度。

2. 概念解释与讲解(10分钟)介绍河流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河流的基本概念。

3. 探究不同类型河流的形成过程(20分钟)分小组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查找相关资料,探究主要河流类型(冰川河流、沙漠河流、雨林河流等)的形成过程,并在小组间进行分享和讨论。

4. 河流对地质地貌的影响(15分钟)结合教学课件,讲解河流对地质地貌的影响,如河流侵蚀造成的峡谷和河床改变。

5. 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创造(15分钟)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河流对人类有哪些作用?- 为什么要保护河流?- 我们可以怎样保护河流?6. 河流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5分钟)在学生讨论和思考的基础上,讲解河流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介绍相关的环保组织和政策。

7. 总结与反思(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你对河流有了怎样的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你如何保护河流?七、板书设计河流的说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河流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不同类型的河流的形成过程;3. 理解河流对地质地貌的影响;4. 培养学生对河流的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河流的定义和特点;2. 不同类型的河流的形成过程;3. 河流对地质地貌的影响;4. 河流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河流》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河流》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2.3 河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河流》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河流的定义、特点、形成和分布规律。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河流的基本概念,掌握河流的主要特征,以及了解河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地形、气候等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拓展,为后续学习水文、水资源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已经掌握了地形、气候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但他们对河流的认识较浅,对河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河流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河流的定义、特点、形成和分布规律;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提高学生对河流现象的认识和理解;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河流的定义、特点、形成和分布规律;2.难点:河流形成和分布规律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河流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河流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形、气候知识,激发学生对河流的兴趣;2.新课导入:介绍河流的定义、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河流的基本概念;3.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主要河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让学生深入理解河流的形成过程;4.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地图,探讨我国河流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河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定义:……•特点:……•形成过程:……•分布规律:……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分析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进行。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3.能够区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差异。

【教学内容】一、河流侵蚀地貌1.概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切割地表,以侵蚀作用主导形成的地貌。

2.形成过程:(1)溶蚀作用:河水中含有一定的溶解气体,如CO2、O2等,对溶解性岩石的地区,溶解作用是河流侵蚀的主要方式。

(2)冲蚀作用:河流在流经狭窄、陡峭的峡谷和山地等地区时,形成水流速度和水流力的增强,对地表物质的冲击破坏作用增强,形成瀑布、深流谷、险滩等侵蚀地貌。

(3)切割作用:河流顺地势流动,将地表侵蚀下来的物质带走,然后向下切割地面,形成河滩、大滩、低洼的平原等侵蚀地貌。

3.特征:地形起伏大、景观变化多、地表裸露等。

二、河流堆积地貌1.概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的沉积物在某处沉积,堆积起来的地貌。

2.形成过程:(1)沉积作用:河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着大小不同、密度不同的物质,在水流消散、减速或右拐等地方就将这些物质沉积下来,形成砾石、卵石、沙、泥等不同种类的沉积物。

(2)淤积作用:河水的流速减缓时,所携带的重物难以携带,先沉淀下来的沉积物就会堆积在河底,形成滩、泥坝等地形。

(3)堆积作用:在河道中有一些明显的障碍物,如悬崖、沙洲等,使水流方向改变、水流速度变慢,将携带的泥沙淤积在障碍物后面,形成河流峡谷两侧的河滩、平原等河流堆积地貌。

3.特征:地形平坦、景观单一,表面覆盖着厚重的土壤层,盛产农作物。

【教学重难点】1.区分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特征。

2.掌握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

2.案例分析。

3.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一、引入1.引导学生回顾地貌发育原理的基础知识。

2.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一张分别表达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图片,从中学会区分侵蚀和堆积地貌的特征。

第十二章 岩溶水

第十二章 岩溶水
生物礁岩孔隙大且多最易溶蚀。泥晶粒屑碳酸盐岩及泥 晶碳酸岩次之。亮晶碳酸岩,孔隙度小,最不易溶蚀。 经过充填、胶结、深埋成岩之后,碳酸盐岩所能保留下 来的孔隙度通常只有l%一3%。经过白云岩化后的岩石, 孔隙度可以增大到百分之十几。
在裂隙不发育的条件下孔隙对岩溶发育起控制作用, 多形成岩溶中等发育、比较均一的岩溶含水层。
2

然而,由于岩溶水的奇特又常常使人无可奈何,出 现一些消极作用,如: 我国华北地区大多数煤层矿区,下伏为灰岩承 压含水层,承压水头之高,带来了开采的巨大风险。 云南、广西、贵州省岩溶山区,岩溶水位极低, 山区缺水严重,阻碍当地经济发展,生活贫困现象 严重。

岩溶地区的库水渗漏、地下施工、燧道施工等 困难重重,突水处理很难。
30
图12—1 不同构造开启程度岩溶含水系统中岩溶发育条件
1—非可溶岩隔水层;2—石灰岩;3—导水断层;4—不导水断层;
5—潜水面;6—地下水流线;7—泉
31
(2)可溶岩与非可溶岩地层组合
在可溶岩与下伏隔水层的接触面上往往会发育成层 的溶洞,这是由于水流下方受阻,流线密集于接触界 面上所致(图12—3)。
27
②初期为区域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流循环加速,最终发 育为完整的地下河系。
③统一的地下水河系,通常分布在整个碳酸岩盐地区, 范围大、排泄集中,系统内岩溶形态齐全,即:垂直 落水洞,漏斗,过路溶洞(无水),常年有水地下河 道(参见插图12-3)。
28
插图12-3 介质改造结果——典型岩溶水系统结构概化图
两种非饱和溶液混合或其它离子(SO42- 、C1- 、Na+等) 的加入都可增加水的侵蚀性。易溶盐离子降低Ca2+、 CO32-离子的活度,使原饱和溶液再具有侵蚀性。 16

第十二章岩溶水

第十二章岩溶水
第十二章岩溶水
12.1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与影响因素 12.2 岩溶水系统的演变(差异溶蚀与地下河系化) 12.3 岩溶发育与岩溶水的分带性 12.4 岩溶水的特征 12.5 我国南北方岩溶及岩溶水的差异
概述
1.岩溶:水对可溶岩石进行化学溶解,伴以冲蚀作用及重力崩坍,在地 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洞,在地表造成各种独特的地貌现象以及特殊的 水文现象。也叫喀斯特。 岩溶可以划分为地表岩溶和地下岩溶。
注意:经过白云岩化后的岩石,孔隙度可以增大到百分之十几(由 于白云岩化使岩石体积变小);在裂隙不发育的条件下孔隙对岩溶发 育起控制作用,多形成岩溶中等发育、比较均一的岩溶含水层。 2.岩石的透水性: 1)碳酸盐岩的透水性确定因素: a.碳酸盐岩形成时的原生孔隙:孔隙度小,孔隙细,连通不好,对透水 性的作用不大; b.成岩后形成的次生裂隙:包括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尤其是后者对透 水性起决定性作用。 2)各类碳酸盐岩中构造裂隙发育及岩溶透水性特点: a.厚层质纯灰岩:构造裂隙发育很不均匀,比较稀疏、宽而长。各部分 的透水性差别大。有利于形成大型岩溶洞穴,岩溶发育极不均匀。 b.中薄层灰岩:构造裂隙往往发育密集、短小而均匀,连通性好的层面 裂隙尤其发育,有利于形成溶蚀比较均匀的岩溶含水层。但由于厚度 所限,且一般含杂质较多,因此,岩溶发育均匀而不强烈。 c. 泥质灰岩:具有比较强的塑性,形成的裂隙张开宽度比较小,延伸 性也比较差,不溶的泥质充填裂隙会阻碍水的循环流动,不利于岩溶 的发育。
2.岩溶水:赋存并运移于岩溶化岩层中的水称为岩溶水。
3.岩溶水作用:岩溶水在流动过程中不断扩展介质的空隙,改变其形状, 改造着自己的赋存与运动的环境,从而改造着自身的补给、径流、排 泄与动态特征。
4.岩溶水总体特点:

完整版)喀斯特地貌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喀斯特地貌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喀斯特地貌公开课教案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是可溶性岩石和充足的水源。

可溶性岩石主要有碳酸盐岩、石膏、盐岩等,其中碳酸盐岩是最常见的。

水源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其中地下水是喀斯特作用的主要水源。

此外,气候、地形、构造等因素也会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发生和发展。

四、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特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喀斯特作用的作用。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是地表上出现了一系列的溶蚀地形,如石芽、溶沟、溶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等。

此外,还有干谷和育谷、峰丛、峰林和弧峰等地貌特征。

这些地貌特征都是由于岩溶作用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程度的作用所形成的。

五、溶洞和地下河的成因与特点溶洞是喀斯特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喀斯特作用的典型表现。

溶洞的形成是由于地下水在可溶性岩石中的溶蚀作用所形成的。

溶洞的特点是空间广阔、洞壁光滑、洞顶洞底平整、洞内有流水等。

地下河是由于地下水在可溶性岩石中形成的河流,是喀斯特地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下河的特点是水流湍急、水位深浅不一、洞壁洞顶呈现出各种形态等。

课题:喀斯特作用与喀斯特地貌课时数: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喀斯特的研究历史及地区分布;2.理解喀斯特作用概念、基本条件、影响因素;3.掌握石芽、溶沟、溶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干谷与育谷、峰丛、峰林和弧峰的成因及特点;4.掌握溶洞和地下河的成因与特点。

教学重点:喀斯特地形。

教学难点:喀斯特地形的演化过程。

教学准备:制作幻灯片一、喀斯特简介喀斯特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和物理作用所形成的水文和地貌现象。

一)喀斯特研究的起源明代地理学家XXX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岩溶研究学者,他考察了广西、贵州和云南一带的石灰岩地形,探寻了许多地下溶洞。

南斯拉夫学者XXX在19世纪末研究了伊斯特里亚碳酸盐岩高原溶蚀而成的奇特地貌,并把这种地貌叫做喀斯特。

从此,“喀斯特”一词逐渐变成了世界各国所通用的专有名词术语。

在我国,喀斯特地貌又称为岩溶地貌。

岩溶水文地质学

岩溶水文地质学

岩溶水文地质学
岩溶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特征的学科。

岩溶地区是指由于地下岩石溶解而形成的地貌。

在这样的地区,水文地质过程对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和运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岩溶水文地质学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1. 岩溶地区的水文地质特征。

岩溶地区具有独特的地下水循环系统,包括岩溶水的形成、储存、运移和排泄等过程。

2. 岩溶地区的地下水资源。

岩溶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主要是由于岩溶作用形成的裂隙、溶洞和地下河等地下水体。

3. 岩溶地区的水文地质环境。

岩溶地区的水文地质环境主要包括地下水质量、水量和水动力等方面。

4. 岩溶地区的水文地质问题。

岩溶地区的水文地质问题主要包括水源和水库建设、地下水污染和地下水开采等方面。

岩溶水文地质学的研究不仅对于岩溶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水文地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1 N0. 2 01 2
Ci dctnIoai e l h aEua1 nvtnHrd n on o a
科 教 论 坛
① 体 现 岩 溶 地 下 河特 色 的 河 流 动 力 学教 学 内容构 建
代俊 峰’ 郭纯 青’ 方荣杰 ’ 张红艳 ( . 林理 工 大学环 境科 学与 工程学 院 ; 2. 1桂 桂林 理工 大学地 球科 学学 院 广西 桂林 5 0 ) 4 4 1 0 摘 要 : 分析 了国 内出版 发行 的河流 动 力学教材 , 其蝙 写体 系. 对 侧重 点、 知识 内容进 行剖 析 。 针对 地 方经 济建设 对地 方高校 专业建设 和 学生培养 的要求 , 在吸 纳现有河流 动 力学教材优 点的基础上 , 增加 岩溶地下河 系水 流运 动和河床 演变规 律, 构建体现 岩溶地 下河特 色的
包 括 : 流 动 力 学 的 研 究 对 象 、 习 河 流 动 地 区 最 重 要 的 岩 溶 现 象 之 一 , 河 学 已探 明 的 岩 移 质 含 沙 量 沿 水 深 的 分 布 、 水 库 中 因 挟 下 水 资 源 , 蓄 占岩 溶 水 天 然 资 源 量 的6 % 广 l 沙 水 流 而 形 成 的 异 重 流 、 库 淤 积 和坝 下 西 岩 溶 区 地 下 河 , 岩 溶 地 区 主 要 的 水 资 水 是 游 一般 冲 刷 的 计 算 等 方 面 的 内容 【。 书 着 源 载 体 , 7本 】 也是 城 乡供 水 的 重 要 水 源 。 河 流 动 力学 在 经 济 建 设 中 发挥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 如 , 止 洪 水 灾 害 需 要 构 筑 堤 例 防 防 、 护河岸和整治河道 , 保 为此 必 须 了解 河
河 流 动 力学教 学 内容 。
关键 词 : 河流 动力学 岩溶 地下河 教 学 内容 中图分 类号 : 4 3 G6 2. 文献 标 识码 : A 河 流 两 岸是 人 类 文 明发 源 和 繁 衍 生 息
文章编 号 : 7 —9 9 ( 0 1o () 0 -0 1 3 7 5 2 1 ) g a一0 9 6 6 2
泥 沙运 动 和 河 道 演 变 方面 最 基 本的 知 识 。
以 广 西 为 例 , 西 为 全 国 水 资 源 丰 富 广
() 5河流 动 力 学( 武汉 大 学 出 版社 ,0 7 20 ) 的省区, 多年 平 均 水 资源 总 量 为 1 8 亿 m , 8O 开 发 与 整 治 专 业 的 教 学 用 书 而 编 写 , 体 总 面 积 4 . 6 岩 溶 地 下 河 系 是 广 西 岩 溶 具 0 9 %。
运 动 规 律 的 认识 ,0 纪4 年 代 末至 5 年 2世 0 O
内 河 长 0m~n×1 m, 0k 汇水 面积 学 科 。 流 动 力 学 广 泛 应 用 水 力 学 、 文 学 变 的基 本 原 理 , 容 包 括 : 流 系 统 与人 类 而异 , 度从n×l 。 河 水 从I×i 。 m。 l 0k 以上 , 口流量 为 1 0k ~r 1 m x 出 等 学 科 的 原 理 和 方 法 处 理 问题 , 要 研 究 活动 、 沙 颗 粒 基 本 特 性 、 面 形 态 及水 流 主 泥 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态 、 变 规 律 以 及 人 为 干 扰 引 起 的 再 造 床 演
过程 , 测 水 流 、 沙 运 动 及 河 床 冲 淤 演 变 预 泥 学又 可分 为 泥 沙 学 和 河 流 学两 个 子领 域 【。 2 】
目前 , 设 河 流 动 力 学 课 程 的 专 业 主 要 有 开
工程专 业。
的 方 法 等 。 研 究 的 角 度和 特 点 , 流动 力 是 作 为 高 等 学 校 冶 河 防 洪 工 程 专 业 及 航 道 居 全 国第 5 。 按 河 位 广西 岩溶 面 积 9 7 9 m , 6 8k 占
床演 变 分 析 与河 床 变 形 计 算” 。 书 着重 基 布 的 岩 溶 区 , 为西 南 岩 溶 地 区 , 面 积 约 】 本 称 总
本概 念 的 阐 述 , 顾 及 前 后 课 程 的 衔 接 。 并
该 特 () 流 动 力 学概 论 ( 华 大 学 出版 社 , 万 平 方 千 米 。 地 区地 下 水 很 丰 富 , 别 是 4河 清 2 0 ) 地 阐述 了泥 沙 运 动 力 学和 河 道演 地 下 河 分 布 甚 广 。 溶 地 下 河 系规 模 因 地 0 5系统 岩 代 初 河 流 动 力 学逐 渐 发 展成 为 一 门 独 立 的
河 流 河 床 演 变 、 汐 河 I 河 床 演 变 以 及 河 潮 = 1
部 、 庆 市 东 南部 、 南 、 鄂 西 的 连 片 分 重 川 湘 l 0 平 方 千 米 , 中裸 露 岩溶 区面 积约 6 0万 其 2
之 所 , 长 期 的 水 资 源 利 用 过 程 中 , 们 逐 在 人 渐 加 深 了对 河 流 的 了 解 , 累 了 关 于 河 流 积
水 流 与 河 床 的 相 互 作 用 规 律 , 括 水 流 内 包 阻 力、 移 质运 动 、 推 悬移 质运 动 、 河道 演 变 的
n 0 l / ~ 1 s 1 ×1 l s nx 0m / f 。 I 中国西南 岩溶 地
8 6 总长 度达 1 91 ki , 9n 3 部 运 动 特 征 及 运 动 要 素 的 空 间 分 布 , 沙 基本 原理 、 泥 冲积 河 流 的河 型 、 数字 河流 、 河流 区 共 有 地下 河 2 3 条 , 总 枯 水 流 量 1 8 m s 相 当于 一 条 黄 河 。 42 /, 冲 刷 、 运 和 堆 积 的 机 理 , 流 的 河 床 形 动 力学 研 究 展 望I 本 书可 以帮 助 学 生掌 握 搬 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