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周围性眩晕诊治

合集下载

眩晕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眩晕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眩晕的护理诊断及措施眩晕的定义眩晕是指患者感觉周围的事物在旋转或摇晃,或自身在旋转或摇晃的主观感受。

它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疾病或病理状态引起,包括内耳疾病、颅脑损伤、血液循环障碍等。

眩晕的护理诊断主要诊断1.体位性眩晕:患者感觉头晕、眼花、站立时易摇晃或摔倒。

通常由于低血压或心脏疾病引起。

2.缓发性眩晕:患者感觉头晕、眼花,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与内耳疾病、神经炎或药物副作用等有关。

3.突发性眩晕:患者突然感到晕眩,持续时间短暂,可能与中耳炎、脑血管意外或其他急性病症有关。

次要诊断1.平衡障碍:患者在行走或站立时感到不稳定,易摇晃或摔倒。

2.伴随症状:患者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减退等症状。

眩晕的护理措施1. 评估和观察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和眩晕症状的观察,包括病史、疾病诊断、眩晕发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等信息。

同时需注意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等。

2. 提供安全保障确保患者的安全,例如在床边增加扶手、避免患者独自行走、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等。

如果患者有严重的平衡障碍,可以考虑使用助行器或安装扶手。

3. 建立适当的治疗计划根据眩晕的诊断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例如,对于体位性眩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议患者从平躺或坐位缓慢起立,避免快速变换体位。

•引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和体力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推荐患者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过度脱水。

•鼓励患者戒烟、限制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

对于其他类型的眩晕,应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治疗。

例如,如果眩晕由内耳疾病引起,可以考虑给予抗晕动药物、物理治疗或手术干预等。

4. 提供情绪支持和教育眩晕可能对患者的生活和情绪状态造成负面影响。

护理人员应提供情绪支持和教育,帮助患者理解眩晕症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鼓励他们积极面对并逐渐适应眩晕的不适感。

此外,护理人员还可以提供一些自我管理的建议,如:•避免过度疲劳和焦虑,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避免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尤其是头部姿势。

眩晕的诊断及治疗

眩晕的诊断及治疗

周围性眩晕 与中枢性眩晕的鉴别
临床特征 周围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
病变部位 • 常见疾病
眩晕程度及持续时间 眼球震颤 平衡障碍 前庭功能试验 听觉损伤 自主神经症状 脑功能损害
前庭感受器及前庭神经颅外 段(未出内听道) 迷路炎、中耳炎、前庭神经元炎、 梅 尼埃病、乳突炎、咽鼓管阻塞、外耳 道耵聍等 发作性、症状重、持续时间短 幅度小、多水平或水平加旋转、眼震快 相向健侧或慢相病灶侧 倾倒方向与眼震慢相一致、与头位有关 无反应或反应减弱 伴耳鸣、听力减退 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等 无
1.旋转性眩晕 按其病因可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 性眩晕两类
• (1)周围性眩晕:是指内耳迷路或前庭神经的病变导致的眩晕症。常见 于梅尼埃病<曾译美尼尔病)、迷路炎、药物性眩晕(用链霉素或庆大 霉素等药后引起的)及前庭神经炎等。

(2)中枢性眩晕:是指脑干、小脑、大脑及脊髓病变引起的眩晕。常 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颅内肿瘤、颅内感染、多发性硬化、眩 晕性癫痫及外伤性眩晕等。
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核上纤 维、内侧纵束、小脑、大脑皮质 椎—基底动脉供血足、颈椎病、小脑肿瘤 脑干(脑桥和延髓)病变、听神经瘤、第 四脑室肿瘤、颞叶肿瘤、颞叶癫痫等 症状轻、持续时间长 幅度大、形式多变、眼震方向不一致 倾倒方向不定、与头位无一定关系 反应正常 不明显 少有或不明显 脑神经损害、瘫痪和抽搐等
眩晕的诊断及治疗
前言 头晕又称为眩晕,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异常。可分 为两类: 一为旋转性眩晕,多由前庭神经系统及 小脑的功能障碍所致, 以倾倒的感觉为主,感到 自身晃动或景物旋转。二为一般性晕,多由某些 全身性疾病引起,以头昏的感觉为主,感到头重 脚轻。
分类及常见疾病
• 头晕是一种常见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因此,我们可将引起 头晕的疾病进行分类叙述,使大家对“头晕”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头晕的诊断及鉴别

头晕的诊断及鉴别

可能的前庭性偏头痛
A. 至少 5 次中重度的前庭症状发作,持续 5 min~ 72 h; B. 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条件 B 和 C 中仅符合一项( 偏头痛病史 或发作时的偏头痛样症状) ; C. 难以由其他前庭或 ICHD 疾患更好地解释。
治疗
1.寻找并避免诱因; 2.对症:头痛使用非甾体类,曲普坦类;持续性头痛,可用激素。 头晕,可用异丙嗪、苯海拉明;营养神经
头晕的诊断及鉴别
目录
CONTENTS
头晕的概念 头晕的分类 头晕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 头晕的诊断流程
头晕的概念
眩晕
视物旋转或自身旋转感,也可有摇摆不稳、坠落感。
头昏
阵发或持续性的大脑头昏、头胀,眼前发黑,头重脚轻。
失平衡 站立不稳,站立、行走困难。
晕厥前状态 指晕厥前发生的头昏沉、眼前发黑、胸闷、心悸、乏力症状。

帕金森病 或综合症
晕厥前状态
心源性
脑源性
小结
疲劳性:多次头位变化后,眩晕症状逐渐减轻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
眩晕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
前庭 神经

前驱症状:发作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突然发作眩晕,伴恶心、呕吐 眩晕多在1-2周减弱,3-4周缓解 可有自发性眼震,多向健侧 不伴耳聋及耳鸣,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眩晕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
梅尼 埃病
反复发作性旋转性眩晕,每次数小时 听力减退,随着发作次数而明显,发作期或中晚期神经性耳聋 耳鸣 耳内闷胀感
良性
眩晕
发作 性位
置性
眩晕
前庭 神经 炎
梅尼 埃病
(耳
石症)
脑梗死
TIA 脑出血 脑肿瘤 颅内感染
前庭性偏 头痛

头晕与眩晕鉴别诊断2024(全文)

头晕与眩晕鉴别诊断2024(全文)

头晕与眩晕鉴别诊断2024(全文)头晕和眩晕是患者来急诊室就诊的常见原因。

本文将对急诊眩晕患者评估及治疗的关键步骤进行强调,并集中讨论眩晕的症状以及周围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的区别。

在急诊,当临床医生面对头晕的评价和处理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对头晕表现的不确定性大多数出现在试图区别“外周性”(通常为良性)和“中枢性”(很可能危及生命)头晕时。

区别它们的关键在于清楚三种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

三种最常见的特异性周围前庭疾病操示中枢痕变,的危酴信号表现类型症状检查结果前q神仕r女,?”、严妒.r气补片r`..弓心台·I'-,.干华I勺t.于11l1襄耐们长的头骨佑礼饥l§生试杜.Ill廿嘈尼比折反,j(I t打五史眨骨.忍心.干伦,气调局11性嘎贯.单闭听忻义,扑戊坟分钟士希扣童,仕良仆廿坎几个时,阜州,力长1.中州仕霓贯·汽动岭听力.入`R廿.忏史什位尺复尺生的由井反厦虫`位i令:t虳肚m.lMI I,心一,式叮平性霞霎',对于土,位无冒仕眨譬伐认龙的火作骨史作,竹灶纠廿I屯向J.,上习尺丘1·-t I分神嘎霎女作矗片有人旯.共文的譬示包j1,其他凸灶灶神n爪统休从及吐从`左侧廿戍神经元凡.0发眼震向右侧.朴头认给置示打共扑向左侧叶伙土贼从达墙臧纠正中枢性眼袁包括自主今立跟友(向上式向下)发视诱发的又白跟震.由七且试酴触发的白下的眼友良仕片主社仕置书赋上的t月型,叶十*干斗现管的八仕绰丈壮(,j I.仕臧晕.仰旰仕置认、鹹`水个鼠震通常情况下,“除外"危及生命的中枢性疾病的最有效办法是“归入“某一外周性前庭疾病。

外周性前庭系统疾病很重要,因为其是引起头晕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高度一致,且可有效治疗。

当临床表现不同千外周性前庭系统疾病一致性的临床特点时就应考虑中枢性疾病。

我们将重点讨论急诊头晕患者诊疗中的关键步骤,集中在眩晕症状及外周性前庭与中枢性前庭疾病的区别上。

眩晕综合征鉴别诊断

眩晕综合征鉴别诊断

眩晕综合征鉴别诊断引言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指的是人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环境旋转或摇晃。

眩晕综合征是指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眩晕症状,常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然而,不同的疾病可能引起类似的眩晕症状,因此对眩晕综合征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1. 流感样眩晕流感样眩晕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眩晕症状,病因通常与感染性疾病相关。

患者常伴有头晕、嗜睡、乏力、发热、咳嗽等症状。

在鉴别诊断时,医生需排除其他可能的感染性疾病,如普通感冒、中耳炎等。

2. 脑缺血性眩晕脑缺血性眩晕是指由于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症状。

常见的病因包括颈椎病、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等。

该类型的眩晕常伴有头晕、眼花、视力模糊等症状。

鉴别诊断时,医生需进行相关的脑血流动力学检查,如头颅CT/MRI、颈内动脉超声等。

3. 神经源性眩晕神经源性眩晕是由于内耳和迷路功能障碍引起的眩晕症状。

常见的病因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前庭神经炎等。

患者常伴有眩晕发作、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神经源性眩晕的鉴别诊断可以通过头颅CT/MRI、前庭功能检查等进行。

4. 药物性眩晕药物性眩晕是指由于某些药物的使用导致的眩晕症状。

常见的药物包括镇静剂、抗生素、镇痛剂等。

患者常伴有头晕、昏睡、视觉模糊等症状。

在鉴别诊断时,医生需了解患者的用药史,并根据病情进行必要的药物调整。

5. 精神性眩晕精神性眩晕是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眩晕症状,如焦虑、抑郁等。

患者常伴有虚弱、不安、心悸等症状。

在鉴别诊断时,医生需进行心理评估,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精神障碍。

6. 代谢性眩晕代谢性眩晕是由于机体代谢紊乱导致的眩晕症状。

常见的病因包括低血糖、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患者常伴有头晕、乏力、出汗等症状。

在鉴别诊断时,医生需进行相关的代谢指标检查,如血糖、血压、甲状腺功能等。

结论眩晕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临床上需要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

在鉴别诊断时,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如头颅CT/MRI、血液生化等。

眩晕症治疗方案

眩晕症治疗方案

一、引言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摇晃或上下波动。

眩晕症病因复杂,涉及内耳、前庭神经、大脑、视觉等多个系统。

根据病因不同,眩晕症可分为前庭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和药物性眩晕等类型。

本文将针对眩晕症的治疗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二、诊断与评估1.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眩晕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

2. 体检:观察患者是否有眼震、平衡障碍、听力下降等症状。

3. 实验室检查:包括听力检查、前庭功能检查、脑电图、影像学检查等。

4. 诊断分类: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将眩晕症分为前庭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和药物性眩晕等类型。

三、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前庭性眩晕1)抗胆碱能药物:如东莨菪碱、苯海拉明等,可缓解眩晕症状。

2)前庭抑制剂:如氟桂利嗪、氯丙嗪等,可抑制前庭神经冲动,减轻眩晕。

3)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尼莫地平等,可改善脑部血流量,减轻眩晕。

(2)中枢性眩晕1)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可缓解中枢性眩晕症状。

2)抗抑郁药物:如帕罗西汀、舍曲林等,可改善抑郁情绪,减轻眩晕。

(3)药物性眩晕1)停用或更换致眩晕药物。

2)抗胆碱能药物:如东莨菪碱、苯海拉明等,缓解眩晕症状。

2. 物理治疗(1)前庭康复训练:通过一系列训练,提高前庭系统的稳定性,减轻眩晕症状。

(2)平衡训练:通过平衡训练,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减少摔倒风险。

(3)眼动训练:通过眼动训练,提高眼动协调性,减轻眩晕症状。

3. 心理治疗(1)认知行为治疗:通过改变患者对眩晕的认知和应对方式,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2)放松训练:通过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方法,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4. 生活方式调整(1)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2)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

(3)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4)戒烟限酒,避免刺激性食物。

四、预后与随访1. 预后:眩晕症的治疗效果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可明显改善,但仍需长期随访。

眩晕症的原因和治疗选择

眩晕症的原因和治疗选择

眩晕症的原因和治疗选择引言: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表现为头晕目眩、不稳定感以及周围环境旋转的感觉。

眩晕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还可能导致危险的摔倒事件。

本文将深入探讨眩晕症的原因以及目前常用的治疗选择。

一、原因分析1. 内耳问题:内耳是平衡感知器官,当内耳发生问题时,会引起眩晕症状。

最常见的内耳问题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前庭神经元炎(VN)以及梅尼埃尔病等。

2. 脑部异常:脑部结构异常或功能障碍也可能造成眩晕。

例如,中风、脑震荡、颅内肿瘤等都可能导致眩晕。

3. 血管系统问题:血压波动、低血氧等血管系统问题也与眩晕有关。

4.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高血压药、抗抑郁药等也可能引起眩晕。

二、治疗选择根据眩晕的原因不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眩晕治疗选择:1. 药物治疗:a. 抗组胺药物:对于由内耳问题引起的眩晕,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西咪替丁(Meclizine)可以缓解症状。

b. 抗焦虑药物:对于情绪紧张导致的眩晕,可以考虑使用抗焦虑药物如阿普唑仑(Alprazolam)进行治疗。

c. 抗运动病药物:如果眩晕与运动或交通工具有关,可以尝试使用抗运动病药物如异丙咪嗪(Promethazine)。

d. 对症治疗:针对特定原因引起的眩晕,例如感染或中风引起的眩晕,医生会开具相应药物进行治疗。

2. 物理治疗:a . 前庭适应性训练(VRT):VRT是一种通过逐渐暴露于诱发涉及平衡功能困难的场景来改善平衡的训练方法。

这对于内耳问题引起的眩晕患者特别有效,可以提高内耳和中枢神经适应能力。

b. 物理疗法:按摩、颈部和头部锻炼等物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改善眩晕。

例如前庭深感觉刺激(vestibular proprioceptive stimulation)可以通过加强头部和颈部肌肉来稳定患者。

3. 手术治疗:a. BPPV手术: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术可以通过重置或移除耳石来消除症状。

内科眩晕临床路径

内科眩晕临床路径

周围性眩晕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周围性眩晕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周围性眩晕。

(二)诊断依据根据《眩晕诊治专家共识2010》、《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及《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1.起病突然,发作性病程2.伴有视物旋转,伴植物神经症状(恶心、呕吐、出汗),或伴有听力障碍;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小脑、脑干病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眩晕诊治专家共识2010》、《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及《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及前庭功能检查,明确眩晕类型,并排除中枢性病变,制定治疗策略;2.止晕治疗,症状明显,给药缓解头晕药物。

3.如考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给予复位治疗。

4.如考虑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给予脱水、激素等治疗。

5.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标准住院日为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6.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周围性眩晕;7.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头颅MRI或CT,眼震电图,TCD,颈部血管超声,声导抗测听,言语测听。

(2)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3)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凝血功能、同型半胱氨酸、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4)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脑电图;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颈椎X线或CT;(2 ) CTA、MRA、磁共振高分辨血管扫描或DSA;(七)选择用药。

1.止晕药物::甲磺酸倍他斯汀、地芬尼多、溴米那普鲁卡因、异丙嗪等;2.改善内耳供血药物;(八)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辅助检查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因,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2.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3.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眩晕可能导致合并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二、周围性眩晕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周围性眩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一年一月一日出院日期:一年一月一日标准住院日:10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按受累半规管分类
1.后半规管BPPV:最为常见,约占70%一90 %,其中嵴帽结石症约占6.3%。
2.外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约占10 %~30%。根据滚转试验(roll test)时出现的眼震 类型可进一步分为向地性眼震型和离地性眼震型, 其中向地性眼震型占绝大部分。
3.前半规管BPPV:少见类型,约占I%~2%。
眩晕发作时均可观察到患者存在水平-旋转性眼震, 快相偏向健侧,无中枢神经系病变征象;
依据大量临床病例研究和临床荟萃研究,总结前 庭神经炎诊治要点包括:①部分患者有明确上呼吸 道感染史;②具有自限性;③激素治疗有效,但有 争议,没有推荐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④不建议抗 病毒药物治疗;⑤建议康复训练。
人群中VM整体患病率高达1%,中年女性多见, 社区内40-54岁女性VM年患病率达5%,在偏头痛 病人中,VM的患病率为10.3%-21%,误诊率最高 可达80%。
轻嵴帽是近年来新提出的一种外周性位置性眩
晕学说,可部分解释持续向地性位置性眼震 (DCPN)的产生,但尚需进一步验证。此类眩晕多 源于外半规管,其临床特征包括:双侧滚转试验 中出现持续DCPN,且无潜伏期、无疲劳性;低 头位及俯卧位时水平眼震向患侧,仰卧位时水平 眼震向健侧,可以找到眼震消失平面。考虑轻嵴 帽时,需排除中枢病变。
1.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后出现反复发作 的、短暂的眩晕或头晕;
2.位置试验中出现眩晕及特征性位置性眼震;
3.排除其他疾病,如前庭性偏头痛、前庭阵 发症、中枢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 神经炎、迷路炎、上半规管裂综合征、后循 环缺血、体位性低血压、心理精神源性眩晕 等。
1.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后出现反复发 作的、短暂的眩晕或头晕。
(2)患侧判定:滚转试验中水平向地性眼震诱发眼震强度 大、持续时间长的一侧为患侧;水平离地性眼震中诱发眼震 强度小、持续时间短的一侧为患侧。当判断患侧困难时,可 选择假性自发性眼震(pseudo—spontaneous nystagmus)、 眼震消失平面(rol plane)、低头·仰头试验(bow and lean test)、坐位一仰卧位试验(1ying—down test)等加以辅助 判断。
一、基本检查:位置试验。 二、可选检查
1.前庭功能检查:包括自发性眼震、凝视眼震、 视动、平稳跟踪、扫视、冷热试验、旋转试验、摇头 试验、头脉冲试验、前庭自旋转试验、前庭诱发肌源 性电位、主观垂直视觉/主观水平视觉等。
2.听力学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听性脑干反 应、耳声反射、耳蜗电图等。
3.影像学检查:颞骨高分辨率CT、含内听道一桥 小脑角的颅脑MRI。
4.平衡功能检查:静态或动态姿势描记、平衡感 觉整合能力测试以及步态评价等。
5.病因学检查:包括钙离子、血糖、血脂、尿酸、 性激素等相关检查。
一、耳石复位:
耳石复位是目前治疗BPPV的主要方法,操作简 便,可徒手或借助仪器完成,效果良好。复位时应 根据不同半规管类型选择相应的方法。
多半规管BPPV:采用相应的复位手法依次治疗 各半规管BPPV,优先处理诱发眩晕和眼震更强烈 的责任半规管,一个半规管复位成功后,其余受累 半规管的复位治疗可间隔1~7d进行。
3.因前庭抑制剂可抑制或减缓前庭代偿,故不 推荐常规使用。
三、手术治疗
对于诊断清楚、责任半规管明确,经过1年以上 规范的耳石复位等综合治疗仍然无效且活动严重受 限的难治性患者,可考虑行半规管阻塞等手术治疗。
四、前庭康复训练
前庭康复训练是一种物理训练方法,通过中枢
适应和代偿机制提高患者前庭功能,减轻前庭损伤
(1)梅尼埃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必须依据完整 详实的病史调查和必要的听一平衡功能检查、影 像学检查等;
(2)如梅尼埃病患者合并其他不同类型的眩晕 疾病,则需分别做出多个眩晕疾病的诊断;
(3)部分患者的耳蜗症状和前庭症状不是同时 出现,中间有可能间隔数月至数年。
梅尼埃病的自然病程包括发作期和静止期。
发作期治疗原则:控制眩晕、对症治疗
耳石复位仪辅助复位适用于手法复位操作困难的 患者。
二、药物治疗:
原则上药物并不能使耳石复位,但鉴于BPPV可 能和内耳退行性病变有关或合并其他眩晕疾病, 下列情况可以考虑药物辅助治疗。
1.当合并其他疾病时,应同时治疗该类疾病。
2.复位后有头晕、平衡障碍等症状时,可给予 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如倍他司汀、银杏叶提 取物等。
1.前庭抑制剂:可有效控制眩晕急性发作,原则 上使用不超过72h。
2.糖皮质激素:如果急性期眩晕症状严重或听力 下降明显,可酌情口服或静脉给予糖皮质激素。
3.支持治疗:如恶心、呕吐症状严重,可加用补 液支持治疗。
静止期治疗原则:减少、控制或预防眩晕发作,同 时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现存的内耳功能。包括:健 康教育;调整生活方式;倍他司汀:可以改善内耳 血供、平衡双侧前庭神经核放电率以及通过与中枢 组胺受体的结合,达到控制眩晕发作的目的;
通常40岁以后高发,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逐
渐上升趋势。
一、按病因分类:
特发性BPPV:病因不明,约占50%一97%。
继发性BPPV:继发于其他耳科或全身系统性疾 病,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特发性突聋、中 耳炎、头部外伤、偏头痛、手术后(中耳内耳手
术、口腔颌面手术、骨科手术等)以及应用耳毒性 药物等。
梅尼埃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膜迷路积水为主 要病理特征的内耳病,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波 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或)耳闷胀感。
发病机制:可能与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有关, 其诱因包括劳累、精神紧张及情绪波动、睡眠障碍、 不良生活事件、天气或季节变化等;
发作性眩晕多持续20 min至12h,常伴有恶心、 呕吐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走路不稳等平衡功能障 碍,间歇期无眩晕发作,但可伴有平衡功能障碍。 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发作期常伴有耳鸣和 (或)耳闷胀感;
外半规管BPPV: (1)眼震分型:①水平向地性:若双侧滚转试验均可诱发
水平向地性眼震(可略带扭转成分),持续时间<1 min,则可 判定为漂浮于外半规管后臂内的管石症。②水平离地性:双 侧滚转试验均可诱发水平离地性眼震(可略带扭转成分),若 经转换手法或能自发转变为水平向地性眼震,持续时间 <1min,则可判定为漂浮于外半规管前臂内的管石症;若 诱发的水平离地性眼震不可转换,持续时间≥1min,且与 体位维持时间一致,则可判定为外半规管嵴帽结石症。
后半规管BPPV:在Dix—Hallpike试验或侧卧试 验(side—lying test)中患耳向地时出现带扭转成 分的垂直上跳性眼震(垂直成分向上,扭转成分向 下位耳),由激发头位回复至坐位时眼震方向逆转。
前半规管BPPV:在Dix-Hallpike试验或正中深 悬头位试验(straight head—hanging test)中出 现带扭转成分的垂直下跳性眼震(垂直成分向下, 扭转成分向患耳),若扭转成分较弱,可仅表现为 垂直下跳性眼震。
二、嵴帽结石症:椭圆囊囊斑上的耳石颗粒脱 落后黏附于壶腹嵴嵴帽,导致嵴帽相对于内淋巴的 密度改变,使其对重力敏感,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 及体征。
典型的BPPV发作是由患者相对于重力方向 改变头位(如起床、躺下、床上翻身、低头或 抬头)所诱发的、突然出现的短暂性眩晕(通常 持续不超过1min)。其他症状可包括恶心、呕 吐等自主神经症状,头晕、头重脚轻、漂浮 感、平衡不稳感以及振动幻视等。
导致的后遗症。前庭康复训练可作为BPPV患者耳 石复位的辅助治疗,用于复位无效以及复位后仍有 头晕或平衡障碍的病例,或在复位治疗前使用以增 加患者对复位的耐受性。如果患者拒绝或不耐受复 位治疗,那么前庭康复训练可以作为替代治疗。
定义: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 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分贝,通常 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少数可以在72h内听力下降至最 低点;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卒中单元病区 代全德 副主任医师
BPPV是一种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 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 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 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 易复发。
发病率为(10.7—600)/10万,年患病率约 1.6%,终生患病率约2.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BPPV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男女 比例为1:1.5~1:2。
4.多半规管BPPV:为同侧多个半规管或双侧 半规管同时受累,约占9.3%~12%。
一、管结石症:椭圆囊囊斑上的耳石颗粒脱落 后进入半规管管腔,当头位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时, 耳石颗粒受重力作用相对半规管管壁发生位移,引 起内淋巴流动,导致壶腹嵴嵴帽偏移,从而出现相 应的体征和症状。当耳石颗粒移动至半规管管腔中 新的重力最低点时,内淋巴流动停止,嵴帽回复至 原位,症状及体征消失。
3.排除其他疾病。
1.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后出现反复发作 的、短暂的眩晕或头晕,持续时间通常不 超过1min。
2.位置试验未诱发出眩晕及眼震。 3.排除其他疾病。
具有位置性眩晕的症状、但可能不是BPPV的一 类疾病,包括前半规管管结石症、后半规管嵴帽 结石症、多半规管管结石症等,对此类患者需要 重点和中枢性位置性眩晕相鉴别。
2.位置试验可诱发眩晕及眼震,眼震特点 符合;相应半规管兴奋或抑制的表现:(1)后半 规管BPPV:患耳向地时出现带扭转成分的垂 直上跳性眼震(垂直成分向上,扭转成分向下位 耳),回到坐位时眼震方向逆转,眩晕及眼震持 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min;(2)外半规管BPPV: 双侧位置试验均可诱发水平向地性或水平离地 性眼震。
可能原因是内耳血管痉挛、血管纹功能障碍、血管 栓塞或血栓形成、膜迷路积水以及毛细胞损伤等;一 般认为,精神紧张、压力大、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 睡眠障碍等可能是突聋的主要诱因;
突发性耳聋患者出现眩晕症状被认为是听力恢复不 佳的预测因素;高龄的突发性耳聋患者他们的听力提 高的几率以及听力提高的程度明显低于年龄小于60岁 的患者,男性患者的听力恢复几率比女性患者高2.94 倍。距开始治疗时间越短,越能获得更好的听力改善, 此外,糖尿病和高血压被认为与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听 力恢复结果无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