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1(3)
高一下册语文第一篇文言文翻译

高一下册语文第一篇文言文翻译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先秦)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下《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及答案1.(2020 山东济南济钢中学物中考)下列加点间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①是.(这)寡人之过也②共.(共同)其乏困B.①朝济.(渡河)而夕设版焉②且贰.(从属二主)于楚也C.①辞.(推辞)曰②又欲肆.( 放肆)其西封D.①因.(依靠)人之力而敝之②越.( 跨越)国以酈(鄙视)远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A.且贰.于楚也B.晋军.函陵,秦军汜南C.朝济而夕.设版焉D.越国以鄙远.3.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夜缒而.出,见秦伯A.今急而.求子B.朝济而.夕设版焉C.吾恂恂而.起D.黑质而.白章4从句式角度判断,下面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夫晋,何厌之有B.是寡人之过也C.唯命是从D.微斯人,吾谁与归5(2020.山东泰安十九中期中考)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D.失其所与..,不知所与:结盟、6.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烛之武退秦师》节选自《左传》。
(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B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此后多以成语“秦晋之好”来形容两姓联姻。
C.“她之武退秦师"中的“师”,指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之一,以二千五百人为师。
在文学作品中,用来泛指军队。
D.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文中晋侯、秦伯分别代指晋文公、秦穆公。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去解除国家的危难。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关于题目
烛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之 烛之武,郑国大夫,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
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
武 的“弼马温”。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 蹒跚。
退 退:使动,使......退。
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头脑清醒),判断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 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 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小结:
烛之武说辞的特点
1.十分讲究语言艺术
既有明确地说理,又有隐晦的暗示;一会儿设问,一会儿反问;从地理位置和历史事实两方面的 对比中,把“阙秦利晋”的论点说的明白晓畅,扣人心弦。
②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句末语气词,啊)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 (代词,他,指老师)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此)
⑥杀鸡焉用宰牛刀 (疑问副词,何必)
⑦盘盘焉,囷囷焉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之
①烛之武 是寡人之过也 助词,的
②公从之
代词,指佚之狐
③臣之壮也/行李之往来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 文,有“象那…”的意思
怎么办,怎么样
“对……怎么办”“对……怎么样”
2、且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而且,并且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将近,副词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暂且,姑且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尚且,副词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将要,副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啊)
烛之武退秦师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https://uimg.taocdn.com/9157dbb4941ea76e58fa04ff.webp)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高中语文文言文中有些重点字词需要学生理解,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晋军函陵】一般“军”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驻军【越国以鄙远】一般“远”是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名词:远地、远方【且贰于楚也】一般“贰”是数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若不阙秦】一般“阙”是动词,在此为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削减【夜缒而出】一般“缒”是名词,作动词谓语“缒”的状语:“在晚上”、“当晚”【朝济而夕设版焉】一般“济”“夕”是名词,在此分别作动词谓语“济、“设”的状语:表时间,“在早上”、“到黄昏”【烛之武退秦师】一般“退”是动词。
在此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既东封郑】一般“封”是名词,在此是名词的使用动用法:使……成为边界【阙秦以利晋】一般“利”是名词,在此是名词的使用动用法:使……得利【唯君图之】一般“图”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计划,考虑【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一般“东”“西”是名词,在此活用为状语:在东边;在西边【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一般“赐”是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恩惠,好处【共其乏困】一般“乏困”是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1.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2.高一语文必修1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3.高一语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归纳4.高中语文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5.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梳理6.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之烛之武退秦师内容仅供参考。
高一语文上学期必修一 第四课 《烛之武退秦师》

诵读提示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 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 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 )许之。
思佚:考沉:重—坚定。为国事而忧心焦虑(“危”),对烛之武的信任 1(“、“犹本必”段”、)“涉矣;及烛”到:、哪慨“些叹也人— 已伤”物感)?。;在才公括不:号能心里用平,气补牢和上骚。人满真物腹切姓(自名“责也,。”指,明利 2害、。理(解“是句,式过:”是、寡“人不利之焉过”也)。
记》、《三国志》等。学法Biblioteka 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宋·朱熹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
久之自悟。”
——清·姚鼐《尺牍》。
“不动笔墨不读书。”
——古语
——诵读、思考、积累(圈点批注)
预习检查
字词注音
秦军氾( fán)南
无能为( wéi )也矣
亡:使动
厚:变雄厚 薄:变薄弱
形作动
翻译
3、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以为:把……作为
若舍郑以为东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
行李:古义:使者;今义出 门所带第二包裹、箱子等
所害。
共:通“供”
乏困:缺少的物资。 形→名
翻译
4、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且君尝为晋君 赐矣,(晋君)许君 焦、瑕,朝济而夕 设版焉,君之所知 也。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欲三寸巧挑舌 力投挽狂澜釜纾国难,保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高一语文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

3.晋侯.、秦伯.围郑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第三等。爵 位,君主国家封贵族的等级。 4.是寡.人.之过也 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 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 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 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 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课文解读
亦有不利焉!”许之。
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 过,过错。也,判断句的标志。
(烛之武)答应 这件事
然:然而, 但是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
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 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末体 与纪传体的优点
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 如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
通史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如《史记》《资治通鉴》
如东汉班固的《汉书》。二十五史
断代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 十四史都属此体
以上六种史书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 史书体例。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 代史
么害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 护送晋君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