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PPT(精选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共40张PPT)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 qǐ 子、逢 páng 孙、杨孙 戍之,乃还。 晋国,有什么满足呢 ? (之,宾语前置标志) 他已经 在东边(东,名词作状语)使 郑国 成为 他的边境,又想要 扩大它西边的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 减少(阙,侵损,削减) , 将从哪里 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 国有利, 希望 您考虑这件事!” 秦伯很 高兴(说,通“悦”) ,就与郑国签 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 是秦国就撤军了。
重点字、词、句
第二段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 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 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佚之狐对郑伯说:“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 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 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 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 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 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氾 南(
夜缒而出(
)
)
函陵 (
共其乏困( ) ) 逢 孙(
)
)
夫晋,何厌之有( 若不阙秦( 不知 ( )
)
背景介绍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 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 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 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 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 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 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56张PPT)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晋 秦
函陵
郑
氾南
课文串讲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 于楚也。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 曰:“国危矣,若使 烛之武见秦君,师必 退。”公从之。辞
以:因为 于:对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军:驻军。 名→动
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若:如果 使:派 师:军队 辞:推辞
5、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 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 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 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 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本课验收
6、本文选自《 左传 》。它是我 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编年 体史
翻译
曰:“臣之壮也,犹 不如人;今老矣,无 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 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也。然郑亡,子亦 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 伯,曰:“秦、晋围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犹:尚且 为:做(什么)
用:重用
而:才 是:这
过:过错 然:可是
(烛之武)许之 夜:在夜里。 名→状 (烛之武)夜缒而出 (烛之武)曰
翻译
郑,郑既知亡矣。若 亡郑而有益于君,敢 以烦执事。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焉 用亡郑以陪邻?邻之 厚,君之薄也。若舍 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
既:已经 亡:使…灭亡。使动用法 敢以(这事)烦…… 越:跨过。 以:而。
鄙:把…当作边邑。名意动 其:这件事 焉:为什么 用:因为…… 以:而 陪:增加 厚:雄厚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 PPT课件

教材分析 背景资料 教学设计 文言知识 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 练习反馈 作业
背景资料
创作背景
公元前632年,晋楚兵戎相见,晋文公先是退避三舍,以报 优待之恩,再联合齐、宋、秦之师破楚于城濮,从而使晋文公 确立了继齐桓公之后的霸主地位。城濮之战中,郑国帮助了楚 国,又加上重耳流亡期间结下的恩怨,公元前630年,晋国联合 秦国包围郑国,要把郑国国君叫出来好好辱骂一顿。郑人害怕, 献上叔瞻的头颅仍解决不了问题,万不得已,走出一步险棋, 派烛之武实施离间计。
教材分析
背景资料
教学设计
文言知识
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
练习反馈
作业
背景资料
秦晋之好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 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 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 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 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 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 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 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 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 文公。
四、烛之武劝秦伯退兵的理由 秦强而郑弱,岂能以强欺弱。 邻之厚,君之薄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教材分析 背景资料 教学设计 文言知识 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 练习反馈 作业
整体感知
五、秦派杞子、逢孙、杨孙三为将领戍守郑国边境,然
教材分析
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
创作背景
公元前632年,晋楚兵戎相见,晋文公先是退避三舍,以报 优待之恩,再联合齐、宋、秦之师破楚于城濮,从而使晋文公 确立了继齐桓公之后的霸主地位。城濮之战中,郑国帮助了楚 国,又加上重耳流亡期间结下的恩怨,公元前630年,晋国联合 秦国包围郑国,要把郑国国君叫出来好好辱骂一顿。郑人害怕, 献上叔瞻的头颅仍解决不了问题,万不得已,走出一步险棋, 派烛之武实施离间计。
教材分析
背景资料
教学设计
文言知识
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
练习反馈
作业
背景资料
秦晋之好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 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 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 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 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 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 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 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 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 文公。
四、烛之武劝秦伯退兵的理由 秦强而郑弱,岂能以强欺弱。 邻之厚,君之薄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教材分析 背景资料 教学设计 文言知识 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 练习反馈 作业
整体感知
五、秦派杞子、逢孙、杨孙三为将领戍守郑国边境,然
教材分析
背景资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6篇)

整体感知
归纳文言字词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
(3)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
整体感知
2.古今异义
(1)敢以烦执事
(2)以为东道主
古:您,对对方的敬称 今:主管事物的人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主人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3.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4.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初识课文
左丘明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 故称左丘明。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 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 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他的《左氏春秋》和《国语》两部史学巨著,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 原始资料。由于所写作品史料详实,文笔生动,他被誉为“百家文字 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氾南( fán )
佚之狐( yì )不知( 源自hì)共其乏困( gōng )
夫晋 ( fú )
秦伯说( yuè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fú ) 使杞子、逢孙戍之( qǐ ) ( páng)
无能为也矣( wéi ) 若不阙秦( quē ) 夜缒而出( zhuì)
整体感知
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整体感知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 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 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 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 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 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 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课件:烛之武退秦师

作业:二、同步导学26---28页
谢谢观赏
名词→状语
夜缒而出: 在晚上,当晚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在东边;在西边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驻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 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 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唯君图之: 计划,考虑
词类活用
动词→名词 君亦无所害: 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恩惠,好处
《左传》介绍:
●《左传》是“十三经”之一,它和《公羊传》、 《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被称作“春秋 三传”。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也 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它善于描 写战争和记述人物的言行,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 略得当。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
一、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利用秦晋的矛盾来离间 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寻思,又把话题引向未
来 的矛预盾言将此进后一的步动恶向化,。灭由郑于之函当后陵时必郑晋将文侵氾公犯南已秦是国中,原秦霸晋
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心存戒心,最终,促使他退兵 助郑。
二、处处为秦着想。第一,烛之武开门见山,承 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但作为郑国的大夫却 没有半句为郑国祈求的话,相反,却谈了亡郑实 际上是增加了别国的土地,而邻国实力增强就意 味着秦国削弱。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
对秦
亡郑
对秦
舍郑 亡郑 对秦
无利,有小害
分
析
利
弊
无害,有小利
, 层
层
深
入
将有大害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一、善于利用矛盾。 机
二、善于分析利弊。
智 善
辩
三、善于揣摩心理。
高中语文课件:《烛之武退秦师》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 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 也篇第六·第二十七章》)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八佾篇第三·第十七章》)
语文能力风暴
烛
之《
武左
退传
秦 师
》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 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分析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婉言相劝——换位思考利于听
虽然烛之武年岁已高,但在秦穆公眼前岂敢倚老卖老, 婉言以说,处处换位思考:“郑既知亡矣”“敢以烦执 事”“君知其难也”“君之所知也”“唯君图之”。侃侃 而谈,不卑不亢,不刺激对方,创造和谐的谈话氛围。这 样的沟通方式秦穆公怎能不爱听,又怎能不依计行事。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 佾篇第三·第一章》)
展喜犒师
齐孝公伐我北鄙,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齐侯未入境,展 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 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 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太 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 也!’载在盟府,太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 阚,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继位,诸侯之盟曰:‘其率桓之功。’ 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 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 齐侯游说艺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4《烛之武退秦师》

布置作业
1.请按照故事“开端—发展—高 潮—结局”的逻辑顺序复述“烛之武退 秦师”的故事。(可以在理解课文的基 础上添加一些内容)
2.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3.背诵课文前两段。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课文内容,鉴赏烛之武的劝说 艺术,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探究
“烛之武退秦师”的深层原因。
课堂学习
梳理文言知识
(3)其
吾其还也( 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
君知其难也( 指导代词,那 )
共其乏困(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
失其所与(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
(4)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
是寡人之过也( 结构助词,的 )
夫晋,何厌之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
的核心。 所以说,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
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
课堂学习
把握人物形象
2.烛之武有勇有谋,但直到须发尽白才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的
“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有人认为是因为他
自己不会“毛遂自荐”。你同意哪一种看法?
提示:(1)晋公子重耳曾到郑国避难,郑伯礼节甚倨,招致了今 天的“秦、晋围郑”;大军压境,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 到拒绝后,才想到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所以,烛之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PPT精品课件

课文朗读
• 氾南
• Fán
• 汜水
• Sì
• 佚之狐
• Yì
• 缒而出
• Zhuì
• 朝济而夕设版焉 • Zhāo
• 不阙秦
• quē• 逢孙源自• Páng整体感知
用文中句子回答:
1、晋、秦两国为何围攻郑国?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3、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 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动词→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形容词→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名词→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在东边;在西边)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 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 详略合宜;写人简而精,曲而达, 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 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 人,如闻其声。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 传》人物画卷中较有代表性 的一篇,作者成功地塑造了 深明大义、临危受命、机智 勇敢、能言善辩、巧退秦师 的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展 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 社会历史面貌。
•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焉
•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 之:
活用词语
名词→动词
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02/21
21
1.省略句
省略主语
省略宾语
(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的妻子的尊称。
2021/02/21
20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之:结构助词,的。
之 子犯请击之
之:代词,指秦军。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夜缒而出
而:连词,表承接。
而
朝济而夕设版焉
而:连词,表转折。
吾其还也
其
君知其难也
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其:指示代词,那。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
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
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
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
霸权,也需向外扩张。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
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作为臣子,委婉提醒,不提要求,一切请秦伯自己定夺。满 足了人潜意识中的自尊 。
2021/02/21
13
函( hán )
氾( fán )
缒( zhuì)
阙( quē )
朝( zhāo)济而夕设版焉
佚( yì ) 逢(pánɡ)孙
2021/02/21
14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及其意义。 ⑴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提示】“已”同“矣”。 ⑵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提示】“共”通“供”,供给。 ⑶秦伯说,与郑人盟。 【提示】“说”通“悦” ⑷失其所与,不知。 【提示】“知”通“智”
(消除戒心、瓦解贪心、利用疑心……)
2021/02/21
11
节——不卑不亢 既不刺激对方,也不失却本国尊严
2021/02/21
12
体——得体
要尊重他人。只有尊重他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烛之武对 于秦伯,一口一个“君”,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 厉害得失。每一言每一行无不表现了对对方的尊敬。这种尊 敬赢得了对方的好感,从而也为自己的说服工作打好了感情 基础。
2021/02/21
2
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3.学习古人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021/02/21
3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 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 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 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一、名词+名词 例如:陈胜王(称王)。(《陈涉世家》)
二、名词+而+动词 例如:弦(装上弦)而鼓之。(《工之侨献琴》)
三、名词+代词 例如:驴不胜其怒,蹄(踢)之。(《黔之驴》)
四、所+名词
例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
分析:名词“志”跟在“所”后面,活用为动词,译为“做
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是研究我国春秋时期的重
要历史文献,书中比较全面地记述了春秋时期主要诸侯国
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事件,客观地
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和诸侯国内部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与
统治者之间的斗争。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
秋三传”。
2021/02/21
6
2021/02/21
9
理——摆事实、讲道理
分析形势——亡郑对秦无益
——亡郑对秦有害
——舍郑于秦有益
纵观历史——晋国无信且贪
展望未来——预言晋将阙秦
2021/02/21
10
利——化被动为主动
烛之武为何不去见晋侯而选择见秦伯?
分析一下烛之武所洞悉的秦伯的心理。
(戒心、贪心、疑心……)
烛之武是如何拉近彼此距离的?
秦晋历史上关系Leabharlann 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2021/02/21
7
秦 晋 围 郑 形 势 图
2021/02/21
8
高妙的劝说艺术 你平时可曾成功地劝说过别人?谈谈你的经验。
有理—— 援古例今,审时度势 有利—— 洞悉对方心理,缩短彼此距离 有节—— 不卑不亢 有体—— 语言得体,语重心长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2021/02/21
1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 往今来,多少志存高远之士,面对社会、命运的不公,紧 要关头,毅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一份力量。 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位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就让我们 走进《烛之武退秦师》,看一看他是如何凭三寸不烂之舌 击退百万之师的。
记号”。 2021/02/21
19
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及其含义。
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提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
义,请客的主人。
⑵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提示】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
箱子等。
⑶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提示】夫人:古义,那个人,文中指秦穆公;今义,一般人
2021/02/21
17
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提示】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⑺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提示】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 ⑻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提示】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
2021/02/21
18
【知识拓展】 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四种类型
2021/02/21
15
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及意义。 名词作状语:文言文中,有
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对
⑴夜缒而出,见秦伯。
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
制作用,在句中充任状语。
【提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⑵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提示】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2021/02/21
16
⑶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提示】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⑷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提示】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⑸邻之厚,君之薄也。 【提示】厚: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 薄:形容词作动词,变薄弱。
2021/02/21
4
左丘明出生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乘如 周,观书于周史”,因此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的大量 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 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2021/02/21
5
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
细、体系完整的编年史。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