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一)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一)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一)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一)

东汉末年

首先说明一点,这篇只包含汉末的官职。时间为一八四年到二二零年。三国的放在后面的篇章再介绍。其次,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文中应该有不少遗漏,欢迎看过的各位朋友进行补充。

东汉、魏国、蜀汉、吴国之间官制各不相同,不能一概套用,而且我打算在每个官职后都补上任职的人和年份,为了避免混淆,就分为四个大篇。

每个大篇又分三个大部分:文官、武官以及爵位。文官、武官之下又分京官和地方官。两汉时以官秩划分官员的等级。官秩为按照职位高低而发放的俸禄,从一万石到一百石不等;同样的石数还有中、真、比之分,中为满的意思,中两千石即实发两千石。中两千石的月俸是米七十二斛和钱九千,真两千石是米三十六斛和钱六千五,比两千石是米三十四斛和钱五千(引自《后汉书·百官志五》)。

两汉时并无官品一说,官品即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之类。至于三国时有无官品,我并不是十分确定,有些古书上的确提及了魏国有类似官品一说(此说最早见于《通典·魏官品》,《通典》是唐朝人所著),但正史《三国志》、《后汉书》、《晋书》之中都没有明确的记载,因此三国部分也不分官品。文官篇

京官:在京中任职的官员,类似现在的中央官,区别于地方官。我依次介绍太傅、太师、丞相、三公、九卿、三台、宦官及其他官职。

一.三公之上的存在

太傅:

《后汉书·百官志一》:“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导,无常职。”荀绰晋百官表注曰:“汉太傅置掾属十人,御属一人,令史十二人。”

上公即位在三公以上的公,西汉时太师、太傅、太保合为上公。掾属是掾吏和属吏的总称(《汉书音义》曰:“正曰掾,副曰属。”掾吏为正,属吏是副官,类似现在的正副局长。),是由主官自行选用的官吏;御属是由朝廷指派给主官的下属官吏,主管府中的文书;令史在掾属之下,是低级的办事官吏。

东汉仅有太傅,而且不常置,只有新帝继位的时候,才设置太傅一职,太傅死去后,则不再

选用人继任。《后汉书·百官志一》:“世祖(汉光武帝)以卓茂为太傅,薨,因省。其后每帝初即位,辄置太傅录尚书事,薨,辄省。”

太傅负责教导天子,并没有特定的职务,通常都授予朝中威望极高的老臣。按汉光武帝时惯例,所有太傅都录尚书事。但实际上,东汉末年的太傅并没有实权。公元一八九年四月,汉少帝刘辩继位后,以后将军袁隗为太傅。袁隗是袁绍和袁术的叔父。一九零年三月初五,袁隗受袁绍、袁术牵连,被董卓所杀。

一九零年四月,献帝刘协以大司马、幽州牧刘虞为太傅,但由于道路堵塞,诏令并未传达。

一九二年七月十三日,献帝以太尉马日磾为太傅。一九四年,马日磾被寿春的袁术扣留,气愤之下吐血而亡。马日磾死后,汉末再无人担任过太傅。

太傅掾:太傅的掾吏。华歆在马日磾任太傅之时曾担任过此职。朱治也曾在马日磾任太傅时担任过此职。太师:

东汉仅有董卓一人担任过太师。一九一年二月十二日,献帝以董卓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上。董卓死后,汉末再无人担任过太师。太师是上公之首,和太傅一样,是个虚衔,董卓当时兼为相国。丞相: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旧仪》曰:“哀帝元寿二年,以丞相为大司徒。”

掌丞天子,即辅弼皇帝;助理万机,即协助皇帝处理一切军政事务。西汉汉哀帝元寿二年,改丞相为大司徒。此后东汉延续了这一官制,不设丞相,以司徒、太尉、司空为三公。而这里之所以将丞相列为高于三公的存在,是因为身为汉末两大权臣的董卓和曹操都担任过此职《后汉书·百官志一》:“董卓自太尉进为相国,而司徒不省。”《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一八九年)十一月,以董卓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相国和丞相大同小异,除了名字有别以外,相国的地位应该高于丞相。《史记·萧相国世家》:“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可见相国高于丞相。另外,整个汉朝,冠以相国这个称谓的只有萧何和董卓二人。萧何是开国元勋,而董卓是亡国元凶,这真是莫大的讽刺。董卓死的时候,官职应为相国兼太师。《后汉书·百官志一》:“及建安末,曹公为丞相,郗虑为御史大夫,则罢三公官。”《资治通鉴第六十五卷》:“(二零八年)夏,六月,罢三公官,复置丞相、御史大夫。癸巳(初九),以曹操为丞相。操以冀州别驾从事崔琰为丞相西曹掾,司空东曹掾陈留毛玠为丞相东曹掾,元城令河内司马朗为主簿,弟懿为文学掾,冀州主簿卢毓为法曹议令史。”

二零八年六月,曹操废三公,置丞相和御史大夫,自己担任丞相一职。御史大夫位次于丞相,等同于司空,后文会有介绍。

二二零年正月,曹操去世,曹丕继任为丞相、魏王。二二零年十二月,曹丕称帝后,东汉正式亡国。丞相一职放在三国部分继续讲述。二一一年,曹操还曾任命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曹丕是东汉唯一一个副丞相。丞相府的官署属员(《后汉书·百官志一》:长史一人,千石。掾属三十一人。令史及御属三十六人):

1.司直:《汉书·百官公卿表》:“(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三国职官表》(清朝洪饴孙所著):“司直,一人,比二千石。(《魏官品》无,疑黄初以后不置。)太祖为汉丞相时置。”司直协助丞相纠察不法之事,官秩比两千石,是相府之中最高品级的官吏。

仅有韦晃一人担任过曹操丞相府的司直。韦晃在二一八年和耿纪等人企图发动政变,事败后被曹操夷灭三族。(《三国志·魏书一》)2.长史:上公、三公、丞相及各将军府皆有一名长史。官秩为一千石,总掌府中各曹(曹可以理解为现在的部门)的事务。《后汉书·百官志一》:“长史一人,千石。本注曰:署诸曹事。”

《通典》中说曹操有左、右长史各一名,我认为不可信。史料中对此有详细记载的仅有《裴注三国志》一处:“世语曰:悌字孝威。年二十二,以兖州从事为泰山太守。初,太祖定冀州,以悌及东平王国为左右长史,后至中领军,并悉忠贞练事,为世吏表。”这里的世语应该指已经失传的《魏晋世语》,从裴松之注解中所引用的一星半点来看,这部书史料价值不高。不过,不排除曹操丞相府同时有两名长史的可能。一八九年左右,何顒为相国董卓的长史。

二一一年,曹操西征马超之时,转陈矫为丞相长史。曹操班师回到魏郡后,陈矫转为西曹属。

二一一年左右,国渊担任曹操丞相府的居府长史。(《资治通鉴第六十六卷》:命五官将丕留守邺,以奋武将军程昱参丕军事,门下督广陵徐宣为左护军,留统诸军,乐安国渊为居府长史,统留事。)居府即坐镇丞相府。

二一二年左右,徐奕担任曹操丞相府长史,替曹操坐镇西京长安。《三国志·徐奕传》:“超破,军还。时关中新服,未甚安,留奕为丞相长史,镇抚西京,西京称其威信。”二一七年左右,徐奕还曾担任过留府长史。《三国志·徐奕传》:“太祖征孙权(此处应该是指建安二十二年春,曹操在濡须口击败孙权一役),徙为留府长史。”

二一三年左右,万潜、谢奂、袁霸可能担任过曹操丞相府的长史。《裴注三国志·魏书一》:“魏书载公令曰:…长史万潜、谢奂、袁霸等劝进。?”这里并没有明说是丞相长史,所以我并不是十分确定。

二一五年左右,杜袭担任曹操的丞相府长史。二一九年,曹操以杜袭为留府长史,让杜袭带兵驻守关中。留府即替丞相留守。

二一七年左右,王必担任曹操的丞相府长史。王必在二一八年死于耿纪、韦晃之乱。

二一八年,曹操以辛毗为丞相府长史。《三国志·辛毗传》:“太祖遣都护曹洪平下辩,使毗与曹休参之。军还,为丞相长史。”曹洪平下辩指二一八年,曹洪在下辨大破刘备的将领吴兰。

二二零年左右,吴质可能为曹操的丞相府长史。《三国志·吴质传》:“东汉献帝延康元年曹丕即王位……而吴质仍为长史如故。”没有明确说是丞相长史。3.西曹掾:各公府之中皆有各曹掾吏。西曹掾主管府中官吏的选用,官秩比四百石或比六百石。《后汉书·百官志一》:“本注曰:汉旧注东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属比二百石,故曰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西曹主府史署用。”东、西曹掾又称徵事。《三国志·崔琰传》:“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徵事。”《汉仪注》:“徵事比六百石。”

二零八年六月初九,曹操以冀州别驾从事崔琰为丞相府西曹掾。崔琰在二一一年被升为尚书,崔琰升为尚书之后,曹操废除了西曹一段时间。《三国志·毛玠传》:“大军还邺,议所并省。玠请谒不行,时人惮之,咸欲省东曹。乃共白曰:…旧西曹为上,东曹为次,宜省东曹。?太祖知其情,令曰:…日出於东,月盛於东,凡人言方,亦复先东,何以省东曹??遂省西曹。”上文的“大军还邺”指二一一年,曹操击败韩遂、马超等人后回到邺县。崔琰任间,陈矫曾短暂地担任过西曹属,卢毓担任过西曹议令史。

二一五年左右,郭谌担任曹操的丞相府西曹掾。这个郭谌史书上记载甚少。

二一六年左右,丁仪担任曹操的丞相府西曹掾。不久后,丁仪又被曹丕转为右刺奸掾。丁仪卷入曹丕和曹植的争储斗争,在二一九年被曹丕所杀。丁仪任西曹掾之时,蒋济曾担任过西曹属。

二一九年左右,魏讽担任曹操的丞相府西曹掾。二一九年,魏讽因密谋叛乱而被曹丕所杀。

4.东曹掾:东曹掾有两个职责;监管武官,和负责两千石高官的升降和任免。官秩比四百石或比六百石(同上)。《后汉书·百官志一》:“东曹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东、西曹掾位卑权重。

二零八年六月初九,曹操以司空(曹操在任丞相之前为司空)府东曹掾毛玠为丞相府东曹掾。二一三年十一月,毛玠被升为魏国(此处的魏国还是汉朝的一个诸侯国,是曹操的封国)的尚书仆射。毛玠担任东曹掾之时,司马懿曾担任过东曹属(东曹的副官)。

毛玠之后,何夔、徐宣相继担任过曹操丞相府的东曹掾。

二一七年左右,邢顒担任丞相府的东曹掾。在邢顒担任东曹掾的时候,徐奕曾担任过东曹属。

二二零年之前,陈群曾以侍中的身份总管东、西曹。《三国志·陈群传》:“群转为侍中,领丞相东西曹掾。”5.主簿:主簿是黄阁(汉代丞相、太尉和汉以后的三公官署避用朱门,厅门涂黄色,以区别于天子)主簿的简称,负责辑录和审查府中各事。《后汉书·百官志一》:“黄阁主簿录省众事。”官秩应该和除了东、西曹以外的掾吏一样,为比三百石。

曹操丞相府的主簿应该有四名。《三国职官表》:“主簿,四人,第七品,省录众事。太祖为汉丞相时置。(《贾逵传》有同僚三主簿,与逵为四人也。)6.其余各曹掾属:《资治通鉴第六十四卷》胡三省注:“丞相府有户曹、贼曹、兵曹、铠曹、士曹掾、属各一人;兵、铠、士三曹,盖操所置也。”《后汉书·百官志一》:“户曹主民户、祠祀、农桑。奏曹主奏议事。辞曹主辞讼事。法曹主邮驿科程事。尉曹主卒徒转运事。贼曹主盗贼事。决曹主罪法事。兵曹主兵事。金曹主货币、盐、铁事。仓曹主仓谷事。”

曹操的丞相府除东、西曹外,史料中有明确记载的还有五曹-户曹、兵曹、士曹、法曹、仓曹。其中户曹主管户籍、祭祀和农桑。士曹和兵曹一起主管军中事务。士曹可能是负责征兵的。《后汉书·百官志一》中说法曹是主管驿传(通过驿站来传递文书),但曹操的法曹应该是主管司法,类似上文的决曹。仓曹则主管谷仓。这七曹掾吏官秩皆为比三百石,属吏皆为比两百石,令史皆为百石。

二零八年到二二零年之间,卫臻为曹操丞相府的户曹掾。

二零八年左右,韩暨为曹操丞相府的士曹属(掾、属见前文,掾为正,属为副)。

二一一年到二二零年之间,郭淮曾担任过曹操丞相府的兵曹议令史。

二零八年六月初九,曹操以冀州主簿卢毓为丞相府的法曹议令史。议令史应该是令史的一种,法曹议令史是法曹的下级官吏。

二一四年十二月,曹操以尚书郎高柔为丞相府的法曹掾。二一九年,法曹更名为理曹。

二一九年左右,裴潜曾短时间内担任过丞相府的理曹掾。

二一一年左右,高柔曾担任曹操丞相府的仓曹属。二一三年,高柔转任尚书郎。

高柔之后,二一六年之前,裴潜曾担任曹操丞相府的仓曹属,不久后裴潜被迁为代郡太守。

傅干曾担任过曹操丞相府的仓曹属,时间应该在二一六年和二一九年之间。

二一九年左右,刘廙为曹操丞相府的仓曹属。

高柔、裴潜、傅干、刘廙皆为仓曹属,可见仓曹无掾吏,只有属吏。7.文学掾及丞相府其他掾属:司马懿曾担任过曹操丞相府的文学掾。《资治通鉴》中胡三省注:“文学掾,汉郡曹有之,操于公府创置也。”公府此前并无此职,只有郡中有此职,郡中的文学掾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学校,教授弟子,也兼管郡内教化、礼仪之事。《晋书·帝纪第一》:“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于是,使与太子游处。”由此可见,曹操任命司马懿为文学掾的目的,多半是为了让司马懿教导世子曹丕。司马懿之后,还有王观担任过曹操丞相府的文学掾。

除文学掾外,曹操的丞相府还有军谋掾贾洪、薛夏、隗禧、韩宣、令狐邵、荀纬、徐邈、沐并、田豫、牵招,军议掾高堂隆,右刺奸掾丁仪。军谋掾、军议掾类似参军,右刺奸掾应该主纠察府中不法之事。《后汉书·百官志一》:“外刺、刺奸,主罪法。”8.参丞相军事:由曹操首创,简称参军,相当于曹操自己的高级军事参谋。

陈群、孙资、裴潜、张范、何夔、仲长统、卫臻、傅干、张承曾为曹操的参丞相军事。

二一二年,曹操以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参丞相军事。同年,荀彧去世。

另外,魏国建国后(二一三年后),张承任参军祭酒。参军祭酒和参军大同小异,官职后面加祭酒表明此人在这个官职上干了很长时间,《通典》:“魏常侍久次者为祭酒。”此张承不是吴国名臣张昭的儿子张承。《三国志·魏书十一》:“魏国初建,承以丞相参军祭酒领赵郡太守,政化大行。太祖将西征,征承参军事,至长安,病卒。”9.军师祭酒:无定员。《三国志》和《晋书》中因避司马师讳,称为军祭酒。祭酒如上文,久居官次者为祭酒,军师祭酒表明此人在军师一职上干了很长时间。

军师祭酒的地位应当高于参丞相军事。《通典·魏官品》以军师祭酒为第五品,以参丞相军事为第七品。

担任过曹操丞相府军师祭酒的人有董昭、薛洪、董蒙、王选、袁涣、王朗、任籓、杜袭、王粲、傅巽、张承、郭嘉、张京、李义、杜夔、董芬。这些人之中最出名的当然属郭嘉,其他像董昭、袁涣、王朗、杜袭、王粲等人也是曹操阵营中的重要谋士。10.其他各种军师:中军师荀攸;前军师钟繇;左军师凉茂;右军师毛玠;军师华歆。《通典·魏官品》中各种军师和军师祭酒一样,均为第五品。

二零七年,荀攸为司空府的中军师;曹操由司空改任丞相后,荀攸成为丞相府的中军师。二

一三年,魏国(汉朝诸侯国)建国后,荀攸被升为魏国的尚书令。

二一一年左右,钟繇任丞相府的前军师。二一三年,钟繇被升为魏国的相国。《三国志·钟繇传》:“太祖征关中,得以为资,表繇为前军师。魏国初建,为大理,迁相国。”

二一一年左右,凉茂为丞相府的左军师。二一三年,凉茂被升任为魏国的尚书仆射。《三国志·魏书十一》:“文帝为五官将,茂以选为长史,迁左军师。魏国初建,迁尚书仆射,后为中尉奉常。”

二一一年左右,毛玠由东曹掾迁为右军师。二一三年,毛玠升任魏国的尚书仆射。

二一三年左右,华歆曾短暂地担任过丞相府的军师。同年,华歆被升任为魏国的御史大夫。《三国志·华歆传》:“太祖征孙权,表歆为军师。魏国既建,为御史大夫。”11.司马:又称军司马。《后汉书·百官志一》:“长史、司马皆一人,千石。本注曰:司马主兵,如太尉。”司马应该有一定的兵权。《通典·魏官品》以司马为第六品,低于各种军师,高于参军。

典韦之子典满曾担任曹操丞相府的司马。曹丕称帝后(二二零年),以典满为都尉。《三国志·魏书十八》:“太祖思韦,拜满为司马,引自近。”

二一三年之后,司马懿曾担任过曹操丞相府的司马。《晋书·帝纪第一》:“魏国既建,迁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与陈群、吴质、朱乐号曰四友。迁为军司马。”

12.门下督:公府门下的都督。和司马类似,有一定的兵权。邢颙曾担任过此职。大司马:

这里的大司马并非三公之中的大司马,不等同于太尉,太尉的介绍见后文。由于汉末三公没有实权,一些权臣不满足三公,所以又在三公之上加设了大司马。(《资治通鉴》第六十一卷:“辛巳,以车骑将军李傕为大司马,在三公之右。”)

一八九年九月十二日,献帝以太尉刘虞为大司马,刘虞同时兼任幽州牧。刘虞在一九三年兵败后被杀。

一九五年闰五月十一日,献帝以车骑将军李傕为大司马。李傕在一九八年兵败后被杀。

一九六年八月初十,因张杨救驾有功,献帝以安国将军张杨为大司马。一九八年十一月,张杨被其部将杨丑所杀。

二一一年,刘备入蜀前夕,刘璋上表推荐刘备为大司马兼司隶校尉。但当时曹操和刘备敌对,献帝在曹操手中,我估计曹操应该没批准吧。二一九年七月,刘备攻占汉中之后,自封为汉

中王、大司马。

二.三公

以进行赏罚。另外太尉在郊祀(郊外祭祀天地)的时候,负责亚献(第二次向祭祀的对象敬酒);在大丧(皇帝、皇后、皇子的丧礼)的时候,负责在南郊向上天禀告死者的谥号。此外太尉还要和其他二公一起讨论国家大事,规劝皇帝的过失。

空、司徒也。司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故阴阳不和,四时不节,星辰失度,灾变非

处将太尉列入文官。其实如果要分辨某太尉是否是武官,只要看他有没有将军之类的加官,

辞官。曹嵩是曹操的父亲。

一八八年五月,汉灵帝以永乐少府樊陵为太尉;仅过了一个月,樊陵就被罢免。

一八八年七月,灵帝以射声校尉马日磾为太尉。

一八九年五月,马日磾被免官;灵帝以幽州牧刘虞为太尉。一八九年九月十二日,献帝(其实是董卓,当时董卓掌握大权)以太尉刘虞为大司马,董卓自封为太尉。一八九年十一月,(献帝)以董卓为相国。

一八九年十二月,献帝以司徒黄琬为太尉。

一九零年二月,董卓以灾异(天灾异变)为由,罢免了太尉黄琬和司徒杨彪。太尉主天,如果发生天灾,有司可以奏免太尉。天灾如大雨、冰雹、日月食等。司徒主人,国中如有大规模反叛,有司可以奏免司徒。《韩诗外传·第八卷第十九章》:“三公者何?曰司马,司空,司徒也。司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故阴阳不和,四时不节,星辰失度,灾变非常,则责司马。山陵崩竭,川谷不流,五谷不植,草木不茂,则责之司空。君臣不正,人道不和,国多盗贼,下怨其上,则责之司徒。故三公典其职,忧其分,举其辨,明其德,此三公之任也。”这一制度废除于魏文帝时黄初二年。《三国志·魏书二》:“戊辰晦,日有食之,有司奏免太尉,诏曰:…灾异之作,以谴元首,而归过股肱,岂禹、汤罪己之义乎?其令百官各虔厥职,后有天地之眚,勿复劾三公。?”

一九零年二月,献帝(实际为董卓)以光禄勋赵谦为太尉。

一九一年七月,赵谦被免官,太常马日磾再度被任命为太尉。一九二年七月十三日,马日磾被升为太傅。

一九一年八月,献帝以车骑将军皇甫嵩为太尉。同年十二月,皇甫嵩被免职,以光禄大夫周忠为太尉。

一九三年六月,因天降冰雹,太尉周忠被免官,以太仆朱儁为太尉。

一九四年七月,发生日食,太尉朱儁被免官,以太常杨彪为太尉。

一九六年九月,曹操掌控献帝之后,太尉杨彪被免职。十一月,以袁绍为太尉,袁绍耻于位居曹操之下(曹操自任为大将军),上表推辞没有接受。一九七年,曹操遣孔融拜袁绍为大将军,以暂时缓和与袁绍之间的矛盾。

二零八年六月,献帝(实际曹操)废除了三公,以丞相、御史大夫代。还是视为文官的好。司徒:

《后汉书·百官志一》:“司徒,公一人。本注曰:掌人民事。凡教民孝悌、逊顺、谦俭,养生送死之事,则议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省牲视濯,大丧则掌奉安梓宫。凡国有大疑大事,与太尉同。世祖即位,为大司徒,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由上文可见,司徒主要掌管民生,兼管教化,以及建立礼制。太尉拥有考课武官的权力,而司徒拥有考课地方官的权力。年末的时候,司徒会奏请皇帝,以根据地方官的表现对地方官

进行赏罚。此外,朝廷在郊外祭祀天地的时候,司徒要负责审查祭祀用的牲畜,以及检视祭器(祭祀用的器具)是否清洁;在大丧(皇帝、皇后、皇子的丧礼)的时候,司徒要负责看管梓宫(梓宫为皇帝、皇后、皇子以及个别重臣的棺材)。

司徒的前身为丞相。西汉汉成帝年间,为了分化丞相的权力,汉成帝采取了大臣何武的建议,建立了三公制。汉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让大司空、大司马和丞相并列,并称为三公;在三公制之前,御史大夫和大司马的地位都要低于丞相,受丞相节制。《汉书·成帝纪第十》:“(绥和元年、公元前八年)夏四月,以大司马票骑将军为大司马,罢将军官。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封为列侯。益大司马、大司空奉如丞相。”

公元前一年,汉哀帝元寿二年,又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光武复国之后,延续了大司徒、大司马和大司空的三公制度。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三公又更名为司徒、太尉和司空。董卓任相国期间,司徒仍旧存在。二零八年,曹操废除了三公制,改设丞相和御史大夫。曹丕称帝后(黄初元年,公元二二零年),又改丞相为司徒,并恢复了三公制。

最后再提一下,汉末的上公和三公九卿都是有名无实,手上并没有多少的权力。东汉中后期,宦官和外戚轮流着独揽大权。汉末,虽然外戚和宦官集团相继倒台,但权臣董卓、李傕、曹操等人又相继掌控大权,官吏的任免和升降全在他们的一念之间。此外,东汉时期,三台(尚书台、御史台、谒者台)的权力逐渐加重,也在另一方面削弱了上公、三公们的权力。一八八年九月,司徒许相被罢官,灵帝以司空丁宫为司徒。许相是十常侍的党羽。

一八九年七月,司徒丁宫被罢官。一八九年九月二十一日,献帝(实际为董卓)以豫州牧黄琬为司徒。

一八九年十二月,献帝(还是董卓)以司徒黄琬为太尉,以司空杨彪为司徒。

一九零年二月,司徒杨彪和太尉黄琬被免官(见上文太尉部分),献帝以太仆王允为司徒。一九二年六月,司徒王允被李傕等人所杀。

一九二年六月,献帝(此时李傕等人掌权)以前将军赵谦为司徒。同年九月,赵谦被罢官。

一九二年九月,献帝以司空淳于嘉为司徒。一九四年十二月,淳于嘉被罢免。

一九四年十二月,献帝以卫尉赵温为司徒。一九五年左右,赵温因触怒李傕而被免官,淳于嘉复为司徒。

一九六年九月,曹操进入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罢免了司徒淳于嘉,再度起用赵温为司徒。《资治通鉴第六十二卷》:“九月,司徒淳于嘉、太尉杨彪、司空张喜皆罢。”

二零八年正月,赵温被免官。同年,赵温去世。《后汉书·卷二十七》:“温从车驾都许。建安十三年,以辟司空曹操子丕为掾,操怒,奏温辟臣子弟,选举不实,免官。是岁卒,年七十二。”

二零八年六月,曹操废除了三公。司空:

《后汉书·百官志一》:“司空,公一人。本注曰: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大丧则掌将校复土。凡国有大造大疑,谏争,与太尉同。世祖即位,为大司空,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司空掌“水土事”。什么是水土事?上文交代得很清楚,为修建城池、整治水利、修造陵墓、构筑工事。四方负责水土的官员都要受到司空的考课,年末之时,根据他们的表现,司徒会上奏皇帝以进行赏罚。此外,在郊外祭祀天地的时候,司徒要负责清洁祭祀用的乐器;在大丧的时候,要负责为陵墓选址。

公元前八年,西汉汉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建立三公制。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公元五十一年),大司空省去大字,改名为司空。二零八年,曹操废除了三公制,又改司空为御史大夫,省去了司徒和大司马,置丞相。曹丕称帝后(二二零年),又恢复了三公制,重新改御史大夫为司空。

一八八年九月,原司空丁宫被升为司徒,灵帝以光禄勋刘弘(和刘备的父亲刘弘不是同一人)为司空。

一八九年,董卓进入洛阳,他以水灾为由,罢免了司空刘弘,自己取而代之。司空主地,凡地震、水灾、旱灾、饥荒之类,有司可以奏免司空。(见上文太尉部分)董卓任司空期间,强征名士蔡邕为自己的军师祭酒,蔡邕不久后升任为侍中。蔡邕是蔡琰的父亲。

一八九年九月十二日,司空董卓自封为太尉,十三日,以太中大夫杨彪为司空。

一八九年十二月初五,献帝(实际为董卓)以司空杨彪为司徒,以光禄勋荀爽为司空。荀爽是荀彧的叔父。

一九零年五月,司空荀爽去世,五月十三日,献帝以光禄大夫种拂为司空。

一九一年七月,司空种拂因地震而被免官。献帝以光禄大夫淳于嘉为司空。

一九二年九月二十九日,司空淳于嘉被任命为司徒,以光禄大夫杨彪为司空。

一九三年十月,司空杨彪因长安地震而被免官,二十七日,献帝(此时李傕、郭汜掌控大权)以太常赵温为司空。

一九三年十二月,赵温因地震而被免官,二十七日,以卫尉张喜为司空。

一九六年九月,曹操进入洛阳后,司空张喜被罢免,二十五日,献帝以曹操为司空。

二零八年六月,曹操废除了三公,自封为丞相。司空被改为御史大夫。

二零八年八月二十四日,献帝(实际曹操)以光禄勋郗虑为御史大夫。二一四年到二一六年之间,御史大夫郗虑被免职。《三国志·刘邵传》:“御史大夫郗虑辟劭,会虑免,拜太子舍人。”

二一六年左右,刘艾为御史大夫,刘艾应该是最后一任。《裴注三国志·魏书一》裴松之引《献帝传载诏》:“今进君爵为魏王,使使持节行御史大夫、宗正刘艾奉策玺玄土之社,苴以白茅,金虎符第一至第五,竹使符第一至十。”华歆没有担任过汉朝的御史大夫,只担任过魏国(汉朝的诸侯国)的御史大夫。《资治通鉴第六十七卷》:“六月,魏以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三国志·华歆传》:“魏国既建,为御史大夫。”

曹操为司空时司空府的官署属员:

1.司直:一人,官秩和职能同上文丞相官署,下同。建安中期(二零六年左右),杜畿曾担任过曹操司空府的司直。《三国志·杜畿传》:“荀彧进之太祖,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

2.长史:一人。刘岱曾为曹操的司空府长史。《三国志·魏书一》:“献帝春秋曰:备谓岱等曰:…使汝百人来,其无如我何;曹公自来,未可知耳!?魏武故事曰:岱字公山,沛国人。以司空长史从征伐有功,封列侯。”这个刘岱和同时代的兖州刺史刘岱不是同一个人,这两人同名同姓,又在同时期出现,所以极易混淆。

3.主簿:一人。赵俨(二零零年左右)、刘放(二零五年左右)曾任曹操司空府的主簿。

4.西曹掾:一人。一九八年,曹操以陈群为西曹掾属。(《三国志》中是这么记的,可能是因为陈群相继担任过西曹属、西曹掾,或者《三国志》也不确定是掾吏还是属吏。)陈群任西曹掾属期间,梁习相继担任过西曹令史和西曹属。

5.东曹掾:一人。毛玠在曹操担任司空和丞相的期间,担任过曹操府上的东曹掾。《三国志·毛玠传》:“典选太祖为司空丞相,玠尝为东曹掾。”

6.户曹掾:一人。二零七年左右,田畴任曹操司空府的户曹掾。《三国志·田畴传》:“建安十二年,太祖北征乌丸,未至,先遣使辟畴,又命田豫喻指。……遂随使者到军,署司空户曹掾,引见谘议。”

7.仓曹掾:一人。一九九年左右,刘晔为曹操司空府的仓曹掾。刘晔之后阮瑀曾担任过仓曹掾,具体时间不明。

8.军师祭酒:无定员。郭嘉(《三国志》中为军祭酒,军祭酒如前文,是军师祭酒的省称)、董昭(同郭嘉)、徐干(《三国志》中为军谋祭酒,军谋祭酒疑为避司马师讳而改名)、陈琳(同徐干)、阮瑀(同徐干)、路粹(同徐干)。

9.军师:一人。二零七年之前(荀攸任中军师之前),荀攸为曹操司空府的军师。

10.司马:一人。二零五年左右,夏侯尚曾担任曹操司空府的司马。《三国志·夏侯尚传》:“夏侯尚字伯仁,渊从子也。文帝与之亲友。太祖定冀州,尚为军司马,将骑从征伐。”夏侯尚是夏侯渊的侄子。

11.参军:二人。贾诩(一九九年左右)、华歆(二零零年左右)、曹纯(二零五年左右)、王朗(时间不明)曾任曹操司空府的参军。

12.其余司空府的掾属、令史:孙礼曾任司空军谋掾;邴原曾任东阁祭酒(东阁为招待宾客之处);陈琳、徐宣曾任门下督。其余如王修、邢颙、司马朗、卫觊、陈矫、国渊、徐宣、徐奕、张纮,史书中只记了他们担任司空府的掾属,不知道具体何职。

三国演义人物评价

三国演义人物评价 董卓——残暴、不顾他人性命 人物简介: 性别:男 籍贯:[凉州]陇西临洮[今甘肃临洮] 容貌:暂无相关记载 官至:太师郿侯 家族资料:父亲董雅 母亲:未知 配偶:未知 兄弟姐妹:董擢董旻 子女:暂无相关资料 相关人物:牛辅吕布王允 人物特点其一: 残暴 原文:坚大怒,叱曰:“董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吾欲夷其九族,以谢天下,安肯与逆贼结亲耶!吾不斩汝,汝当速去,早早献关,饶你性命!倘若迟误,粉骨碎身!”(P29 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陈寿评曰: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 人物特点其二: 不顾他人性命

原文:卓临行,教诸门放火,焚烧居民房屋,并放火烧宗庙宫府。南北两宫,火焰相接;长乐宫庭,尽为焦土。又差吕布发掘先皇及后妃陵寝,取其金宝。军士乘势掘官民坟冢殆尽。董卓装载金珠缎匹好物数千余车,劫了天子并后妃等,竟望长安去了。 事件点击: 董卓为什么可以当上官呢,因为在阅读同时了解到了,因为董卓拿大笔的钱来贿赂官员,在一个故事中主要写董卓收买了朝中很多人,欺负无辜,非常残暴。糊涂的吕布认董卓做义父。语言评析:董卓恼羞成怒,恶狠狠地说:“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总体评价: 阶段评价:(1~15回)董卓是一个十分奸诈、残暴和好色的一个人,在他的眼中,官职、金钱和地位是最重要的,因为王允利用了董卓和吕布是好色的人,而让他们两个打斗,最后把董卓除掉了。 曹操——报复心强、奸诈 人物简介: 中文名:曹操 别名:曹孟德,阿瞒国籍:东汉民族:汉族出生地: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出生日期:155年7月18日

逝世日期:220年3月15日职业:军事家,政治家,诗人主要成就:实行屯田制,统一北方,开创建安文学 代表作:诗《观沧海》、《龟虽寿》等 谥号:武王、武皇帝庙号:太祖陵墓:高陵 人物特点其一: 奸诈 最能体现曹操这个人奸诈的例子,是在他和袁绍战争中发生的一件事。当时两军对峙相持不下,而曹军快要断粮了,一筹莫展。这个时候袁绍阵营里面有一个谋士叫做许攸的突然来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这个消息以后大喜过望,“跣足而出”。摸着手掌哈哈大笑,说子远你来我的事情就好办了,然后把许攸请到军帐里坐下。许攸就问了,说曹公,“军粮尚有几何”?曹操说,只够一个月。接着曹操说了一句刘邦最爱说的话,“为之奈何”,怎么办吧?许攸说:“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机之日也。”说你带着一支军队,孤军深入,粮草已经没有了,这是非常危险的,怎么办呢?我告诉你,在某某地方袁绍藏了一批粮食,有一条什么样的小路你可以过去,你赶紧率轻骑到那个地方焚其粮草,不出三日,袁军必乱。曹操说太好了,然后自己亲自率领五千骑兵,连夜抄小路过去,换上袁军的服装,碰上沿路的岗哨说是袁公让我们来干什么什么事的,冲到袁营。袁营一看,来了曹

三国人物官职及重要经历

曹操:孝廉郎-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骑都尉(讨颍川黄巾贼)-济南相-东郡太守(不就 称疾归乡里)-典军校尉(金城边章韩遂反)-骁骑校尉(董卓)-(离京到陈留散家财合义 兵)-行奋武将军(联盟讨董败于徐荣)-东郡太守(破黑山贼袁绍推荐)-兖州牧(鲍信迎 之破黄巾降卒三十余万为青州兵)-(破袁术征陶谦战吕布)-兖州牧(汉献帝)-建德将军 (汝南颍川黄巾)-镇东将军费亭侯-假节钺录尚书事(迎刘协于洛阳)-大将军武平侯(迁 都许)-司空行车骑将军(让大将军于袁绍)-(灭吕布降张绣逐刘备平昌豨败袁绍)-冀州 牧(克邺城辞兖州牧)-丞相(统一北方)-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平马 超)-(濡须口破孙权)-魏公加九锡-位在诸侯王上授金玺赤绂远游冠-置旄头宫殿设钟虡 -(平凉州收汉中)-魏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冕十有二旒乘金银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 -武王(谥号)-太祖(庙号) 曹丕:五官中郎将副丞相-魏太子-丞相魏王-皇帝-文帝 曹睿:武德侯-齐公-平原王-皇太子-皇帝-明帝 曹芳(曹睿养子):齐王-皇太子-皇帝-齐王

曹髦(曹霖子):高贵乡公-皇帝 曹奂(曹宇子):常道乡公-皇帝-陈留王 夏侯惇:奋武将军司马-折冲校尉东郡太守-(被军中劫质)-(从征吕布伤左目)-陈留济 阴太守建武将军高安乡侯-河南尹-伏波将军(克邺城)-前将军-大将军(曹丕继王位)-忠侯 (谥号) 夏侯渊:别部司马骑都尉-陈留颖川太守-行督军校尉(官渡)-典军校尉(破昌狶)-行领 军-行征西护军-行护军将军(屯长安)-博昌亭侯(斩梁兴)-假节(败马超韩遂斩宋建平 凉州)-行都护将军-征西将军(守汉中)-悯侯(谥号) 曹仁: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广阳太守(从破陶谦吕布)-议郎都骑-(从破张绣袁绍)-都 亭侯-行征南将军(屯江陵拒周瑜)-安平亭侯(战周瑜)-行安西将军(从讨马超)-行骁 骑将军-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城镇荆州)-征南将军(斩侯音)-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州诸 军事陈侯(曹丕继王位)-大将军(克襄阳)-大司马(屯合肥)-忠侯(谥号) 曹洪:(荥阳救曹操)-鹰扬校尉(从征陶谦吕布)-扬武中郎将-谏议大夫(天子都许)-

三国群英传1官职

三国群英传1官职 关键字三国群英传1官职 10级和20级各升一次官 ①安国将军:飞矢=>②鹰扬将军:乱飞矢=>③镇西将军:飞矢烈震 ①横江将军:半月斩=>②荡寇将军:三日月斩(-14)=>③骠骑将军:日月轮斩(-16) ①司隶校尉:突石=>②伏波将军:突石剑(-12)=>③安南将军:突剑四方(-14) ①牙门将军:旋龙=>②扬武将军:龙旋合璧=>③征东将军:旋龙天舞①典军校尉:神剑=>②讨逆将军:神剑闪=>③平北将军:神剑闪华 ①骁骑校尉:八面火=>②昭文将军:八面火转▲③征虏将军:八门金锁①越骑校尉:冲车折=>②折冲将军:四冲车▲③龙骧将军:分身斩(-30)①偏将军:落日弓▲②辅国将军:回天术(+40)▲③车骑将军:神鬼乱舞(-50) ①裨将军:鬼戟▲②虎威将军:伏兵班阵=>③卫将军:伏兵连阵 ①军师将军:落石▲②镇军将军:巨石轰=>③前将军:巨石炼狱 ①羽林监:地雷=>②中常侍:地雷震=>③大司农:地雷震爆 ①黄门令:火箭=>②御史中丞:火箭烈=>③大司马:火箭天袭 ①郎中:炎龙=>②侍中:炎龙无双=>③太尉:炎龙杀阵 ①太使令:雷击=>②尚书令:雷击闪=>③司空:五雷轰顶(-41) ①议郎:落月弓=>②太使大夫:御飞刀(-18)▲③司徒:黄龙天翔 ①博士:命疗术▲②长史:伏兵组阵=> ③太傅:伏兵排阵

武将官职升迁大致遵循同类递增原则,即:火箭=>火箭烈=>火箭天袭;神剑=>神剑闪=>神剑闪华。但不绝对,例如颜良:半月斩=>三日月斩=>无日月轮斩。 =>与▲的意思,不用我说了吧。 另补: 三公之司徒人选: 魏系:曹操曹睿司马炎桓范华歆曹植钟会贾诩刘晔杨修程昱左慈陈群 蜀系:诸葛亮法正费祎蒋琬徐庶姜维董允 吴系:于吉孙权诸葛恪鲁肃 其他:刘琦李儒王允蔡邕沮授田丰 结论:黄龙天翔作为文官最华丽技能,12年前上初一的时候,第一次看见敌方孙权使用,着实被吓了一跳,杀集中兵真是很给力的。曹魏真是人才济济,13个指标,犀利。(其实很烂的技能…2个雷击的效果…)三公之太尉人选: 魏系:左慈贾充荀彧荀攸司马懿郝昭 蜀系:庞统孙乾 吴系:张弘于吉阚泽虞翻 其他:陈宫郭图孔融逢纪韩嵩蒯良李儒 结论:炎龙系列炎龙=>炎龙无双=>炎龙杀阵=>炎龙骑士团…相信李儒给大家的印象很深,至于好用不好用,大家冷暖自知,烧到武将掉血还

三国军队武将官职

大将军:仪比三司。东汉在三司上。置掾十人:西曹、东曹、户曹、仓曹、贼曹、金曹、水曹、兵曹、骑兵各一人。〔骠骑、车骑、卫将军、抚军、领军、镇军、四征、四镇、四安、四平等大将军。〕 骠骑、车骑、卫将军:(第二品)为都督,仪与四征同;若不为都督,虽持节,属四征者,与前、后、左、右、杂号将军同;其或散还,自从文官之列,则位次三司。 抚军大将军:(第二品) 中军、上军、镇军、辅国、南中诸大将军:(第二品)皆不常设。 征东、征南、征西、征北四将军:(秩二千石,并第二品)位次三公,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东、镇南、镇西、镇北四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领兵。{征、镇每不并置资深者为大将军。} 安东、安南、安西、安北将军:(第三品) 平东、平南、平西、平北将军:(第三品) 前、后、左、右将军:(官品失记) 诸征、镇、安、平将军:(第三品·通典)〔魏:征蜀、征虏、镇军、镇护、安夷、安远、平寇、平虏、平狄、平难等杂号;又有辅国、虎牙、轻军、冠军、渡辽、横海、等号:皆置官属。蜀:征虏、镇军、镇远、安远、辅国。吴:征虏、镇军、平虏、虎牙、冠军。〕中坚将军:(第四品)官属有长史、司马、行正参军。 前军、后军、左军、右军将军:(第四品)〔又有:建威、建武、振威、振武、奋威、奋武、扬威、扬武、广威、广武、宁朔、左右积射、强弩等号四品将军。蜀有振威、奋威、扬威、扬武。吴有建威、建武、振威、奋威、奋武、扬威、扬武。〕 诸杂号将军:(第五品)魏:鹰扬、折冲、虎烈、宣威、威远、伏波、凌江、荡寇、昭武、昭烈、照德、讨逆、破虏、讨寇、宣德、威虏、捕虏、殄吴、殄夷、扬烈、建忠、立义、怀集、横野、楼船、复土;忠义、建节、翼卫、讨夷、怀远、绥边等号。蜀:辅汉、安汉(班在军师将军之右)、荡寇、讨逆、讨寇、讨虏、昭德、昭文、秉忠、建义、奉义、忠节、建信、军师、执慎、抚戎、绥武、翊军、兴业、副军、翊武、辅军、绥军、牙门。吴有辅吴、安国、威远、荡魏、平魏、折冲、伏波、虎威、荡寇、昭武、辅义、扶义、横江、绥南、抚边、抚夷、抚越、威南、威北、威烈、厉武、平戎、灭寇。{吴蜀将军品秩无考,以类记}偏将军、裨将军、部曲将:(第五品) 附· 中领军:(第三品)掌禁兵,主五校尉、中垒、武卫三营。资重者为领军将军,资轻者为中领军,出征则置行领军。 中护军:(第四品)主武官选举,口{左:上木下示;右: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汉朝军制中曲的长官。一般领200-500人。下级编制为屯,上级编制为部 汉代的兵制是以二与五的倍数为计算。最基础的单位为伍,即每五个人有一个伍长;两个伍为什,每十个人有一个什长;五什为队,每五十个人有一个队率;两个队为一屯,每一百人有一个屯长;两个屯为一个曲,每两百人有一个军侯;两个曲成一部,每四百人有一个军司马。通常每五个部为一个营,即为一独立的作战单位,通常统军者乃将军或是校尉。

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民生凋敝.兵荒马乱,群雄竞起. 枭雄曹操,首屈一指.龙骧虎步,踌躇满志. 唯才是举,远见卓识.济济多士,如虎添翼. 发号施令,假传圣旨.身经百战,出生入死. 青梅煮酒,旁敲侧击.梦中杀人,狐性多疑.望梅止渴,略施小计.割发代首,工于心计. 对酒当歌,横槊赋诗.才兼文武,独步一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诸葛孔明,惊才风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用行舍藏,韬晦待时. 三顾茅庐,精诚所至.知遇之恩,投桃报李. 隆中对策,审时度势.指点江山,面授机宜. 初出茅庐,锦囊妙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舌战群儒,力排众议.草船借箭,妙算神机. 巧借东风,火烧赤壁.空城妙计,化险为夷. 七擒七纵,有胆有识.六出祁山,矢志不移. 文韬武略,经天纬地.苦心经营,不遗余力. 事必躬亲,日理万机.出师未捷,积劳成疾.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继无人,此恨何及. 武圣关羽,义薄云天.赤胆忠心,天人共鉴 桃园结义,相见恨晚.同生共死,披肝沥胆. 身在曹营,忠心在汉.过关斩将,一往无前.

华容让道,网开一面.知恩图报,仰不愧天. 刮骨疗毒,处之泰然.夜读春秋,手不释卷 单刀赴会,视若等闲.水淹七军,智勇双全.位高权重,志得意满.顾盼自雄,自负不凡. 痛失荆州,令人扼腕.败走麦城,虎落平川. 三强会战,临军对阵.决一雌雄,赤壁鏖兵. 旌旗蔽日,樯橹连云.刀枪林立,剑戟森森. 风猛火烈,流急水深.人喊马嘶,鼓角齐鸣. 短兵相接,弓折刀尽.血海尸山,触目惊心. 曹军败北,豕突狼奔.灰飞烟灭,片甲不存. 周郎赤壁,羽扇纶巾.以寡敌众,大获全胜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天下大势,鼎足三分. 三国人物四字歌 张角: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何进:仗妹持宠,妇人之仁,忠言逆耳,身首异处。 董卓:一代枭雄,万恶之首,骄横跋扈,人神共诛。 王允:大汉忠臣,巧献连环,以偏概全,身死人手。 吕布:三姓家奴,英勇无敌,朝秦暮楚,白门陨命。 貂蝉:倾国倾城,绝世独立,凤仪之约,红颜命薄。 陈宫:抛官弃家,识人不明,国士无双,义薄云天。 袁绍:四世三公,势盖群雄,鹰扬河朔,他人做嫁。

东汉末年分三国高一作文

东汉末年分三国高一作文 一个王朝的覆灭,几大势力的争斗,三个国家的兴衰,无数英雄的碰撞……历史的洪流中,有过这么一个乱世——三国时期。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而由张角等人所带领的黄巾军发起的起义沉重的打击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的故事也就此拉开了序幕。从刘关张三兄弟桃园结义,到最后司马一家渔翁得利,吞并三国,飞驰的戎马踏破了善与恶的分界线。有人说,这是一部军事史诗;有人说,这是一本讲授帝王之道的绝唱;有人说,这是千万英雄乱世争锋的血泪史…… 我敬佩关羽的勇猛与智慧。因为勇猛,他能温酒斩华雄;因为智慧,他能留在曹操身边等候时机;因为勇猛,他能过五关斩六将;因为智慧,他能克制心中的轻蔑随刘备三顾茅庐……因为勇猛,他能做到的并不多,因为智慧,他才能跟着自己的主公扬名天下。 我敬佩诸葛亮的忠诚与神通。他本想隐居山水中,但被刘备的真诚所打动,离开了自己的草堂,为刘备策划每场战斗,为他在新野大败曹军,为他在席上舌战群儒,为他在东吴找到了庞统,为他,即使已无回天之力也依旧坚持着北伐……孔明的所作所为,无一不是为了帮助刘备匡扶汉室而大显神通。 我也敬佩司马懿的隐忍与决绝。为了自己的家族能够统一天下,他一直在隐忍。即使他的谋略稍逊于孔明,他依然没有意气用事,他隐忍着,所以孔明唱空城计时,他没有选择找一个弓箭手射杀孔明,

他撤退了,如果孔明那时就被击败,他便不能留在魏帝的身边,远离了权力的中心。他隐忍等待时机,除掉了孔明又控制了军权,夺取了天下。 可是有谁想过,为什么这世上的大多数不是英雄?因为要成为英雄所需要的太多了,像张飞一样浴血奋战,像公瑾一样神通广大,像贾诩一样为人狠毒……又有多少人能做到? 一将功成万骨枯,所有的英雄,都是踏着他人的失败走上巅峰的,而大多数,则是在战争中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难民。 除了自己的能力,人也需要他人的帮助。就像刘备,他仁慈,温厚,优柔寡断……如果他没有身边人的帮助,甚至可以说是懦弱,但他还是成功了,以多数人没有的强大号召力成功了。所以,无论是真诚也好,虚伪也好,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他人的支持。 我合上了书。

三国群英传1官职

---------------------------------------------------------------最新资料推荐------------------------------------------------------ 三国群英传1官职 三国群英传 1 官职关键字三国群英传 1 官职 10 级和 20 级各升一次官①安国将军: 飞矢=②鹰扬将军: 乱飞矢=③镇西将军: 飞矢烈震①横江将军: 半月斩=②荡寇将军: 三日月斩(-14)=③骠骑将军: 日月轮斩(-16)①司隶校尉: 突石=②伏波将军: 突石剑(-12)=③安南将军: 突剑四方(-14)①牙门将军: 旋龙=②扬武将军: 龙旋合璧=③征东将军: 旋龙天舞①典军校尉: 神剑=②讨逆将军: 神剑闪=③平北将军: 神剑闪华①骁骑校尉: 八面火=②昭文将军: 八面火转▲③征虏将军: 八门金锁①越骑校尉: 1 / 10

冲车折=②折冲将军: 四冲车▲③龙骧将军: 分身斩(-30)①偏将军: 落日弓▲②辅国将军: 回天术(+40)▲③车骑将军:神鬼乱舞(-50)①裨将军:鬼戟▲②虎威将军: 伏兵班阵=③卫将军: 伏兵连阵①军师将军: 落石▲②镇军将军: 巨石轰=③前将军: 巨石炼狱①羽林监: 地雷=②中常侍: 地雷震=③大司农: 地雷震爆①黄门令: 火箭=②御史中丞: 火箭烈=③大司马: 火箭天袭①郎中: 炎龙=②侍中: 炎龙无双=③太尉: 炎龙杀阵①太使令: 雷击=②尚书令:

---------------------------------------------------------------最新资料推荐------------------------------------------------------ 雷击闪=③司空: 五雷轰顶(-41)①议郎: 落月弓=②太使大夫: 御飞刀(-18)▲③司徒: 黄龙天翔①博士: 命疗术▲②长史: 伏兵组阵= ③太傅: 伏兵排阵武将官职升迁大致遵循同类递增原则,即: 火箭=火箭烈=火箭天袭;神剑=神剑闪=神剑闪华。 但不绝对,例如颜良: 半月斩=三日月斩=无日月轮斩。 =与▲的意思,不用我说了吧。 另补: 三公之司徒人选: 魏系: 曹操曹睿司马炎桓范华歆曹植钟会贾诩刘晔杨修程昱左慈陈群蜀系: 诸葛亮法正费祎蒋琬徐庶姜维董允吴系: 于吉孙权诸葛恪鲁肃其他: 刘琦李儒王允蔡邕沮授田丰结论: 黄龙天翔作为文官最华丽技能, 12 年前上初一的时候,第一 3 / 10

三国官职表汇总大全

三国官职表 三国是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惇、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卫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太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叡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少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长史: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从事: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司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

东汉末年青徐兖地域长官与割据势力的消长

2009年3月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 ar .,2009第26卷第2期 Ludong U n i versity Journa l(Phil osophy and soc ial Sciences Ed iti on) V o.l 26N o .2 收稿日期:2007-11-14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07BLSJ03) 作者简介:王蕊(1975 ),女,山东郓城人,历史学博士,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参见拙作!三、四世纪青徐兖地域的一体性与重要性?,!东岳论丛?2007年第5期。 东汉末年青徐兖地域长官与割据势力的消长 王 蕊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济南250002) 摘 要:东汉末年,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完全失控,地方陷入割据混战的局面。青徐兖地域为诸多割据势力所青睐,成为曹操、袁绍、刘备、吕布等激烈争夺的目标和烽火连天的战场。董卓专政时期,刺史由原来的地方监察官演变成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青徐兖地域刺史一职遂为董卓、曹操等割据势力重视和控制,并成为他们进行权势角逐的手段和工具。对青徐兖地域长官和青徐兖地域的争夺与控制成就了曹操霸业,加速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关键词:东汉末年;地方长官;割据势力;青徐兖地域 中图分类号:K 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39(2009)02-0064-04 东汉后期,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腐朽的东汉王朝,朝廷内部的权势之争彻底颠覆了东汉中央 政府。并州牧董卓进军洛阳,杀太后立献帝,开始了以董卓为首的凉州军事集团统治时期,同时各地也陷入了割据混战的局面。青、徐、兖三州成为曹操、袁绍、刘备等各派势力激烈争夺的目标。青州、徐州、兖州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一体性,笔者称之为青徐兖地域 。本文即以董卓专政之始东汉中平六年(189)为开端,对青徐兖地域长官刺史人选及其军事活动进行考察,分析青徐兖地域刺史与凉州军事集团以及曹操、袁绍、刘备等势力之间的关系,揭示东汉末年中央政府对青徐兖地域的统治状况以及各派势力的消长。 一、黄巾起义前青徐兖地域的长官统治 东汉桓、灵时期,青徐兖地域郡国长官大都不畏权贵,治理有方。颍川杜密为泰山太守、北海相 时,#其宦官子弟为令长有奸恶者,辄捕案之。行春到高密县,见郑玄为乡佐,知其异器,即召署郡职,遂遣就学?。 [1]!杜密传? 颍川李膺出任青州刺史, #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 [1]!李膺传? 酷吏阳球出 任青州高唐令时以严苛为名,为平原相时,#郡中 咸畏服焉?。[1]!阳球传? 山阳太守翟超、东海相黄浮, #奉公不桡,疾恶如仇,超没侯览财物,浮诛徐宣之罪?。[1]!陈蕃传? 勃海苑康出任泰山太守之时,严 厉打击郡内不法豪强,#郡内豪姓多不法,康至,奋威怒,施严令,莫有干犯者。先所请夺人田宅,皆遽还之。是时,山阳张俭杀常侍侯览母,案其宗党宾客,或有迸匿太山界者,康既常疾阉官,因此 皆穷相收掩,无得遗脱?。[1]!苑康传? 桓帝末年至灵帝时期的党锢之祸波及青徐兖地域。灵帝建宁二年诏州郡大举党人,青徐兖地域郡国长官和青徐兖地域人士大受其害,时称#青州六郡,其五有党?。[1]!史弼传? #八及?之一的山阳太守翟超、#八 厨?之一的任城相刘儒俱死狱中。[1]!灵帝纪? 平原相史弼为保护平原郡士人免受党锢之祸,在灵帝下诏大举党人之际一无所上,被上司指责,几乎因此入狱。 [1]!史弼传? 虽然桓灵时期青徐兖地域长官统治英明,但是由于东汉王朝已开始走向没落,地方长官亦回天乏术,加之天灾人祸诸种因素,遂导致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的爆发,青徐兖地域从此陷入割据混战之中。 二、青徐兖地域长官与凉州军事集团 董卓专权时期,显拔幽滞,任用灵帝时期被禁 锢的党人名士出任中央和地方官员。其中兖州刺 % 64%

三国时期官职

中央官职: 丞相(相国):在东汉时期并无丞相这个官职,后董卓专权,任相国,集大权于一身。三国初建后,都设此官职,为一国之首宰,为群臣之首。 太师:原为“三孤”之一,东汉并不设此官职。董卓迁都到长安后,为太师,号尚父。位在太傅之上。 太傅:原为“三孤”(太师、太傅、太保)之一,在东汉时期,仅保留太傅一职,也不常置。皇帝初即位时,对皇帝进行善导、辅佐的重臣,位在三公之上。 太尉:东汉时,以三公平分丞相的权力。太尉为三公之首,掌管军政。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徒:三公之一,掌管民政,与后来丞相的职权范围相近。曹丕称帝后,曾改魏国的相国为司徒。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空:三公之一,掌管水土之事,位为三公之末,与后来工部尚书的权利相近。后世也常以“司空”为工部尚书的代名词。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御史大夫:原三公之一,掌监察、执法,后改以司空为三公,御史大夫省。魏国建立时,以华歆为御史大夫,复有此官职。 大司马:此官职为汉武帝初建,因将军位同九卿,故设大司马官职与三公同列,以示对武官的尊宠。东汉刚刚建立的时候,刘秀以大司马为三公之一,后改为太尉。西汉末年别置大司马一职,位在三公之上,魏晋时沿袭。 九卿: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位在三公之后,为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三国以后,九卿职权渐轻,并逐步为六部所替代。 太常(奉常):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光禄勋(郎中令):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卫尉: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 太仆:九卿之一,掌车马。下属官员有: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等。 廷尉(大理):九卿之一,掌诉讼断案,平决诏狱。类似于后来的刑部尚书。

(完整版)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和事迹简介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简介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有成就的历史小说,始于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展现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风云画卷。作者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 1、姓名:刘备,字玄德。 性格特点:为人忠厚,知人善任,宽仁爱民、信义为上、狡诈、有心计,是“圣君”的代表。 精彩情节:A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为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当时,刘备、关羽、张飞都去看那招兵榜文。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被张飞拉到自家庄后的桃园饮酒。最后三人对天盟誓,结拜为弟兄。 B三英战吕布,董卓得知华雄被杀,便领大军与盟军大战于虎牢关。吕布勇不可挡,接连杀败八路诸侯。一天,吕布又来挑战,北平太守公孙瓒大怒,迎战吕布,没几个回合便败下阵来。张飞截住吕布连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关羽见张飞不能取胜,便上前来助战,刘备见两个弟弟战不下吕布,也挥动双股剑上前助战,终于将吕布打败了。 C煮酒论英雄,刘备为了防备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曹操为了探听刘备的心志,就在梅青之时邀饮酒,请其指出当世英雄。刘备列举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障、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为英雄,曹操一一加以否定。最后指着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吓得手中匙著落于地下,恰好雷声大作,刘备借惧雷掩饰过去。“煮酒论英雄” 中曹刘的对话充分反映了二人性格:曹操咄咄逼人的谈吐体现了他诡诈阴鸷、骄横霸气的性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八)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八)

————————————————————————————————作者:————————————————————————————————日期: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八) 军职篇 一.总述东汉军制 东汉的军队大致可以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中央军即位于京城洛阳的禁军,前文朝官部分已经大致介绍过了。卫尉下属的南北宫卫士令、左右都侯、各宫门司马统领一部分禁军,光禄勋下属的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统领一部分禁军,北军中候监管的五校尉统领一部分禁军,城门校尉下属的各城门校尉统领一部分禁军。此外还有像执金吾手下的二百缇骑、五百持戟,太子宫下属的太子卫率统领的太子宫卫士等,也算是零散的禁军。东汉禁军的规模小于西汉的禁军,这是源于光武帝在大致平定战乱后的大规模裁军。【《历代兵制》(南宋陈傅良所着,老实说,此书之中的错漏之处也不在少数):“光武久在兵间,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欲息肩,文书调度,一切务从简寡。由是内省营卫之士,外罢徼候之职。”】而且,东汉中央军的制度较西汉中央军的制度也多有不同,这在上文的各处已经分别叙述过了。 地方军则分布于全国各地,边境的郡国置都尉或属国都尉统领境内的军队,其余郡国境内的军队则由太守统领。其实,东汉刚建立的时候,全国所有郡国都置都尉统领境内的军队。建武六年(三十年)和建武七年,光武帝大致平定战乱后,开始大规模地裁撤地方和中央的军队,他让大部分内地郡国的军士回复平民的身份,以削减军事干支和恢复国内的资源生产力。只在位于国家边境的郡国仍保留都尉或属国都尉一职,用以统领边境的军队,关于属国或属国都尉会在后文详解。【《后汉书·百官志五》:“中兴建武六年,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省关都尉,唯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稍有分县,治民比郡。”《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是岁(建武六年),初罢郡国都尉官。始遣列侯就国。匈奴遣使来献,使中郎将报命。……(建武七年)三月丁酉,诏曰:‘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驾战车之兵士)、骑士(骑兵)、材官(善于山地作战的兵士)、楼船士(水军)及军假吏(军吏),令还复民伍。’”】此后的东汉也延续了光武帝时的制度,所以东汉内地的常备军的规模较西汉大有缩减。地方上有叛乱的时候,会暂时设置都尉一职,叛乱平息后则省。【《古今注》:“六年八月,省都尉官。”应劭曰:“每有剧贼,郡临时置都尉,事讫罢之。”】汉安帝时,因为内迁在凉州、三辅一带的羌人屡屡叛乱,所以又设置了右扶风都尉和京兆虎牙都尉。裁撤地方上的常备军应该说是有利也有弊,有利之处在于削减了军费开支,减少了百姓的负担,并加强了地方上的生产力。其不利之处是降低了地方军队的战斗力,难以及时地处理地方上发生的叛乱,并给私兵制的形成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些弊端在汉末黄巾之乱后尤为明显。由于重点在介绍官制,所以本文不做太多此类方面的叙述。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既然地方军由都尉、太守统领,中央军由各朝官统领,那将军、校尉之类的是干什幺的?在汉末之前,将军、校尉之类只有战时才会领兵,平时也就一挂名的闲职,也就是后世所谓的武散官。当然,要除掉某几个有特定职权的将军、校尉(度辽将军、护羌校尉之类)。汉末之时,由于战乱连连,各地军阀各自割据一方,所以产生了以将军、中郎将、校尉的身份领州牧、刺史、太守,或以州牧、刺史、太守的身份领将军、中郎将、校尉的特殊制度,这种制度被称为“州郡领兵制”,其在除王莽新朝外的整个汉朝都从未有过。汉朝的历代统治者大概是为了防止地方军阀地形成,而规定地方官和军职不得兼领。【《后汉书卷二十二·马成传》:“(马成)在事五六年,(光武)帝以成勤劳,征还京师。边人多上书求请者,复遣成还屯。及南单于保塞,北方无事,拜为中山太守,上将军印绶,领屯兵如故。(建武)二十四年,南击武溪蛮贼,无功,上太守印绶。”】从上面的引文可以得知,马成被任命为中山郡太守之时,

古代表示官职升迁任免的词语

高考文言文段多是选自人物传记,文章在记叙其生平时常涉及职位的变迁,而那些表官职变迁的文言词语对文义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掌握这些词语对准确理解人物生平及相关官场沉浮很有帮助。现将常见表官职变动的词语辑录如下,供同学们训练、记忆。 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 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①《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②《宋史·辛弃疾传》: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③《南史·虞愿传》: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 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如《三国志·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4.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①《宋史·侯可传》: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②《汉书·平帝纪》: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③《谭嗣同》: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 5.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①《左传·宣三十年》:举不失德,赏不失劳。②《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④《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不为党。 6.授:授予官职。如①《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②《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 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 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如①《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②《战国策》:起樗里子于国。 9.复:恢复原职务。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汉末三国时期三公宰辅年表

汉末三国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傅、大司马、大将军为上公,位在三公之上。其中太傅和三公一般为虚职,大司马和大将军掌实权。吴设丞相、大司马、上大将军,其中上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上,大司马之下。 魏志宰相 黄初元年 太傅: 大司马: 大将军:孙权(八月复叛)、夏侯惇(二月,以前将军迁) 太尉:贾诩 司徒:华歆 司空:王朗 黄初二年 大司马:曹仁(十月,以大将军迁) 大将军:夏侯惇(四月卒)、曹仁(四月,以车骑将军迁) 黄初四年 大司马:曹仁(三月卒) 太尉:贾诩(六月卒)钟繇(八月,以廷尉迁) 黄初七年 太傅:钟繇(十二月,以太尉迁) 大司马:曹休(十二月,以征东大将军迁)大将军:曹真(十二月,以中军大将军迁)太尉:华歆(十二月,以司徒迁) 司徒:王朗(十二月,以司空迁) 司空:陈群(十二月,以镇军大将军迁) 太和二年 大司马:曹休(九月卒) 司徒:王朗(十一月卒) 太和四年 太傅:钟繇(四月卒) 大司马:曹真(二月,以大将军迁) 大将军:司马懿(二月,以骠骑将军迁) 太和五年 大司马:曹真(三月卒) 太尉:华歆(十一月卒) 六年司徒:董昭(七月,以卫尉迁) 青龙三年 太尉:司马懿(正月,以大将军降) 青龙四年 司徒:董昭(五月卒) 司空:陈群(十二月卒) 景初元年 司徒:陈矫(六月,以尚书令迁,七月卒)司空:卫臻(六月,以尚书左仆射迁) 景初二年 太傅:司马懿(十二月,以太尉迁) 大将军:燕王曹宇(十二月,旋免)、曹爽(十二月,以武卫将军迁) 太尉:满宠(十二月,以征东将军迁) 司徒:韩暨(二月,以太中大夫迁。四月卒。)、卫臻(十一月,以司空迁) 司空:崔林(十一月,以司隶校尉迁。) 正始三年 太尉:满宠(三月卒)蒋济(七月,以领军将军迁) 正始五年 司空:崔林(十二月卒) 正始六年 司空:赵俨(二月,以骠骑迁。六月卒)、高柔(八月,以太常迁) 正始九年 司徒:卫臻(三月,逊位)、高柔(四月,以司空迁) 司空:徐邈(四月,辞不受)、王凌(七月,以车骑将军迁) 嘉平元年 大将军:曹爽(正月免)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简介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简介 《三国演义》(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该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三国演义》以各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为内容;以蜀和魏的矛盾为主要线索开展全书情节,塑造了一大批王侯将相和政治、军事、外交上的英杰人物。其中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曹操和关羽。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在民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有这样一句俗话:“三个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足见他影响之深广。自诸葛亮初出茅庐之始,便立刻成为蜀汉——刘备集团中的核心人物。刘备曾说,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不仅对他言听计从,而且付以几乎全部的军中大事,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实际上上成为蜀国的最高决策人。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诸葛亮身上,集聚了许多政治家的美德和超人的智慧。他的智多谋更为人们津津乐道。像博望坡用兵,草船借箭。不仅如此,他还能随机应变,如“空城计”的运用。总之,诸葛亮是中国老百姓人人喜爱的人物。 《三国演义》全书通过错综复杂的预选斗争,提示了宫迁内部、集团与集团之间,同一集团的不同势力之间,以权术和机变为手段的政治斗争,以利欲和霸权为目标的军事争夺,再现了三国时期动荡不安的现实。书中描写了数百次大大小小的战争,描写的特点是侧重于表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战略战术的运用。赤壁之战是该书描写的十分出色的一次战争。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诸葛亮等人正确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形势,通过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一系列有步骤、有计划的行动、,将己方的优势予以充分发挥,同时又巧妙而正确地确定和运用火力攻等战术,最终以弱胜强击败了强大之敌。反观曹操一方,自恃兵力雄厚,目空一切,骄代表性自大,盲目轻敌,决策指挥一错再错,使自己的优势逐步丧失,最终遭致惨败。 《三国演义》还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不同集团和派别,为达到一己私利,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使尽阴谋诡计,广泛地运用谋略权术,进行了激烈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这,贯穿全书的始终。 孙权为从刘备手中取回荆州,不惜以自己的亲妹妹为诱饵,使用“招亲”把戏,企图将刘

汉朝王侯制度及官职列表

汉朝王侯制度及官职列表 丞相(相国): 在东汉时期并无丞相这个官职,后董卓专权,任相国,集大权于一身。三国初建后,都设此官职,为一国之首宰,为群臣之首。 太师: 原为“三孤”之一,东汉并不设此官职。董卓迁都到长安后,为太师,号尚父。位在太傅之上。 太傅: 原为“三孤”(太师、太傅、太保)之一,在东汉时期,仅保留太傅一职,也不常置。皇帝初即位时,对皇帝进行善导、辅佐的重臣,位在三公之上。 太尉: 东汉时,以三公平分丞相的权力。太尉为三公之首,掌管军政。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徒: 三公之一,掌管民政,与后来丞相的职权范围相近。曹丕称帝后,曾改魏国的相国为司徒。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空: 三公之一,掌管水土之事,位为三公之末,与后来工部尚书的权利相近。后世也常以“司空”为工部尚书的代名词。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御史大夫: 原三公之一,掌监察、执法,后改以司空为三公,御史大夫省。魏国建立时,以华歆为御史大夫,复有此官职。 大司马: 此官职为汉武帝初建,因将军位同九卿,故设大司马官职与三公同列,以示对武官的尊宠。东汉刚刚建立的时候,刘秀以大司马为三公之一,后改为太尉。西汉末年别置大司马一职,位在三公之上,魏晋时沿袭。 九卿:

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位在三公之后,为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三国以后,九卿职权渐轻,并逐步为六部所替代。 太常(奉常): 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光禄勋(郎中令): 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卫尉: 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 太仆: 九卿之一,掌车马。下属官员有: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等。 廷尉(大理): 九卿之一,掌诉讼断案,平决诏狱。类似于后来的刑部尚书。 大鸿胪(典客): 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和各少数民族事务,相当于外交官员。 宗正: 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务,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担任。 大司农(治粟内史): 九卿之一,掌管一国之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职权与后来的户部尚书相近,后世也以“司农”为户部尚书的别称。下属官员有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等。 少腐; 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用之物。下属官员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侍中、中常侍(宦官)、黄门侍郎、小黄门(宦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御史中丞、兰台令史等。 执金吾(中尉):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九)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九) 前、后、左、右将军: 前后左右将军各一人,官秩中两千石,位在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之下。前后左右将军皆为战国末年所置,秦朝也有前后左右将军,位列上卿。置前后左右将军的初衷可能是为了征讨和镇抚四方的蛮夷。所以分别以方位为将军号,各自镇守一方。【《太平御览》引《汉书》:“左、右、前、后将军,皆周官也,秦汉因置以征四夷。后虽不征伐,其官常存。”】前后左右将军后来逐渐演变成单纯的军职,而非镇守一方的守将。 汉朝的前后左右将军在三公(上卿)之下,九卿之上。九卿为银印青绶,前后左右将军为金印紫绶。【《汉官典仪》:“汉兴,置大将军、骠骑,位次丞相,车骑、卫将军、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典京师兵卫,四夷屯警。”《通典·职官十一》:“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汉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宋书·百官上》:“左将军、右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以下,周末官,秦、汉并因之,光武建武七年省,魏以来复置。”】宋书中的说法不尽准确,东汉的左右将军是废置于光武帝建武十三年(三十七年)。【《后汉书卷十七·冯岑贾列传》:“明年(建武三年,二十七年)春,(贾复)迁左将军,别击赤眉于新城、渑池闲,连破之。……十三年,(贾)复知帝欲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乃与高密侯邓禹并剽甲兵,敦儒学。帝深然之,遂罢左右将军。复以列侯就第,加位特进。”】前后将军大概也在这些年间被废置。而东汉前后左右将军的再次出现是要早于曹操当权之时,可以参见下文所列的任职者名单。前将军: 一八八年,灵帝拜董卓为前将军,让董卓和左将军皇甫嵩一起讨伐王国、韩遂等人。《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五年(一八八年),围陈仓。乃拜(董)卓前将军,与左将军皇甫嵩击破之。韩遂等复共废王国,而劫故信都令汉阳阎忠,使督统诸部。”《三国志·魏书六》:“时(一八五年)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众而还,屯住扶风。拜前将军,封斄乡侯,徵为并州牧。”三国志中并未写明董卓拜前将军的时间,而“六军上陇西”和“拜前将军”不一定发生在同时,三国志在描述人物生平的时候多有这样省去时间的简笔,和后汉书中的记载并没有冲突。 一九二年左右,赵谦为前将军。《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九》:“李傕杀司隶校尉黄琬,甲子,杀司徒王允,皆灭其族。丙子,前将军赵谦为司徒。” 一九三年,公孙瓒灭刘虞之后,献帝(李傕、郭汜等)的使者到幽州蓟县拜公孙瓒为前将军,并让公孙瓒假节督(监管)幽、青、并、冀四州。《后汉书卷七十三·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一九三年),(公孙)瓒追攻之(刘虞),三日城陷,遂执虞并妻子还蓟,犹使领州文书。会天子遣使者段训增虞封邑,督六州事;拜瓒前将军,封易侯,假节督幽、并、青、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