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凤凰山银矿主要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

合集下载

1:5万矿调矿矿产工作技术要求

1:5万矿调矿矿产工作技术要求

2.矿产路线地质调查
对已知矿(化)点、重要含矿层位、蚀变带、矿(化)、矿 (化)体、成矿有利地段、地质构造复杂区、化探、物探 及遥感异常区为重点,进行矿产路线地质调查。 专门性矿产调查路线: ①布置在化探异常浓集中心、岩脉及矿化蚀变发育地段, 并有已知矿(化)点等成矿条件有利的部位,大致垂直 异常长轴、蚀变带走向、控矿构造走向部署。 ②路线中发现矿化露头,及时进行适当追索。 ③点线间距以有效控制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地质信息分布位 置为原则,灵活确定。
2、工作目的
主要提供预查靶区,部分提交3341
区可直接为普查提供靶区 减少商业地质风险,引导社会资金 投入矿产勘查 引入竞争机制(招标),优化项目 承担单位
3、矿产工作(狭义)与其它专业的关系
矿产工作在综合分析利用地质、物探、化探、 遥感成果基础上进行,与其它专业互相配合, 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4、矿产工作的地位 矿产是矿调工作的核心,是矿调成果的最终 考核指标。
详细检查应提交如下技术资料:大比例尺 地形地质草图;实际材料图;工程素描图;物 化探成果图;矿(化)体采样平面图;大比例 尺重要地质剖面图;预测资源量估算图;各类 样品分析(鉴定)报告;详细矿产检查地质报 告。
精度要求-(1/1或1/2万)地形地质草图 ① 目的:以地质剖面测量结果为依据开展地质填图工作。

3、矿产检查(概略+详细)
(1)、基本要求
①矿产检查是指对工作过程中发现的地质、矿产、 物探、化探、遥感等各类异常、矿化信息和地表找 矿线索进行的综合检查和初步评价工作。 ②矿产检查工作强调针对测区具体情况,采取大比 例尺地质测量和物化探工作,以及适度的轻型山地 工程,对各类异常、矿(化)点进行综合检查。 ③矿产检查按工作程度分为概略检查和详细检查两 类。它是评价测区找矿前景、进一步工作价值的关 键环节。

金矿特征及找矿方向

金矿特征及找矿方向

金矿特征及找矿方向一、概述金矿是指含金量在矿体或矿石中达到一定的量的矿石或矿床。

金矿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经济价值。

为了发掘金矿并进行有效的开采,在找矿过程中需要了解金矿的特征和找矿方向,以确定寻找目标和开采策略。

二、金矿特征1、金矿的物理和化学特性金元素的原子序数为79,金是一种黄色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元素。

在常温下,金不会与氧气反应,不会腐蚀或氧化,因此常用于珠宝和货币的制造。

化学上,金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而且在高温下易于溶解。

这些特性为金矿的寻找和开采提供了重要依据。

2、富含金元素的矿石类型金矿通常与石英脉、硫化物、石英砂岩、变质岩、火山岩等矿石类型有关。

其中以硫化物矿物为主要承载矿体,如黄铁矿、黄铜矿、黄铅矿等。

同时,也有部分金矿是以银、铜、锡等代替金元素,或伴生在压铸矿、重沉积物、腐殖质等有机质含量较高的环境中。

3、控制金矿形成的地质背景金矿主要形成于燕山期和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构造期间,与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热液作用等相关。

矿区地质构造特性也是控制金矿形成的重要因素,包括断层、褶皱、岩浆侵入等。

金矿还与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有密切关系。

三、找矿方向1、地球物理方法地球物理方法是找寻金矿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包括地震勘探、电磁勘探、非正交磁法勘探等。

这些方法主要依靠不同的物理特性,如密度、电磁、磁性等,来确定矿体位置和特征。

2、地球化学方法地球化学方法通过分析矿石和土壤、岩石化学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等信息,确定矿区位置和开采价值。

其中,地球化学物探是最常见的地球化学方法之一,它是一种以陆地表层地球化学物质为目标开展的地球物理勘查方法。

3、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光学和微波等方法,捕捉矿区更广阔的空间信息、地形或植被等,进一步分析和找出金矿存在的可能性。

4、地质勘探方法地质勘探方法是一种以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勘探技术,它包含大量的现场地质勘探、钻探和采集数据等。

广西金矿床的分布规律及找矿方向浅析

广西金矿床的分布规律及找矿方向浅析

广西金矿床的分布规律及找矿方向浅析吴荣华;庞保成;谭杰;张敏【摘要】以现代成矿理论指导为研究基础,根据大地构造发展阶段及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金矿床在不同成矿体系的成矿时代、地质成矿条件及空间分布规律特点,对广西金矿床按规模大小进行系统地统计和分析,且划分成六个金矿成矿带.通过分析金矿分布的等密线图,得出广西金矿成矿的时空分布总体特征与大地构造单元的依附关系.为今后寻找金矿提供一定的地质理论指导,在新的找矿方法中具有填补性和实用性.%Based on modern tnetallogenic theories, and according to geotectonic process phases and specific geotectonic environment, this paper describes metallogenetic epochs, metallogenic cond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stribution regularities of gold deposit in different metallogenic systems, also analyzes the scales of gold deposits in Guangxi and divides them into six metallogenic belts. After analyzing the distribution iso-density map of gold deposit,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general space-tim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old deposits in Guangxi are dependent on geotectonic units. This paper can be a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it offers new effective and practical methods in the gold prospecting works in the future.【期刊名称】《矿产与地质》【年(卷),期】2012(026)004【总页数】8页(P291-298)【关键词】金矿;成矿带;岩浆岩;找矿方向【作者】吴荣华;庞保成;谭杰;张敏【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地质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广西桂林541004;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51我国金矿床空间分布具有区域性集中的明显趋势,受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制约,各金成矿带的矿化类型、成矿特点和分布规律也不均衡。

铜山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

铜山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铜山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梅笑冬摘要:随着我国时代的不断发展,矿产资源在我国发展中的地位越发重要,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对于铜山的铜矿矿床地质特征、找矿的方向进行相应的分析与研究,找到最适合找寻铜矿资源、开采资源的主要方式,从而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开采与应用的质量。

因此,本文对于铜山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进行合理的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铜山;铜矿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方向在矿产资源当中,铜矿可以说是其资源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当前全球的铜矿总储量已经超出了6亿吨,拥有最多的铜矿储量国家就是智利,占据着世界铜矿总储量的三分之一,这也为我国的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的发展进行有效的研究。

由于我国的地理条件和环境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使我国具有很多含量丰富的铜矿区,且铜矿资源的分布范围也非常广泛,这就需要我国对铜山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进行全面的探索与研究,为更多矿产资源的开采提供有效的帮助。

1 铜山区域的总体构造铜陵-贵池断裂带介于江南地轴和淮阳古陆期间,其中以铜陵-贵池破裂为主,呈现出明显的北东向展开特征,其中包括近东西向、近北南向三组破裂。

根据断裂构造分析,铜山―神山地区被三条区域性主干构造所分割,其中北西侧分为长江扭曲断层破碎带,东侧为殷江―葛公断层,朝向南方呈北向东,北部近南北向;南西侧为吴田―王塥断层,呈北西西向伸展,错位约五公里,使得整个地块被切割成一个三角形,面积约一百五十余平方千米。

铜陵铜山铜矿的矿区是一座老矿山,从解放前夕开始进行地质工作,前后勘查工作经历了6个阶段。

故在矿山历史上逐步将各阶段勘查地区变为了铜山铜矿的各个矿段,即铜山矿段、前山矿段、前山南矿段、岩山吴矿段。

铜山铜矿矿区位于铜山弧形构造的转折处,姥山背斜的南翼,北山蓬向斜的深部。

在此弧形构造地段,为应力相对集中区,表现逆断层及正断层及其发育。

受其深大断裂控制作用,在其内构造总体表现为南东向突出的弧形构造特征,反映了该区域特有地质及构造特征。

有哪些重要的找矿标志?

有哪些重要的找矿标志?

有哪些重要的找矿标志?在地质找矿过程中,凡是能够直接或间接指示矿产存在或可能存在的现象和线索,统称为找矿标志。

找矿标志往往比矿体分布范围广,易于发现。

一、直接标志1.矿体露头矿体露头是矿体出露于地表的部分。

按氧化程度不同,可分为原生矿体露头和氧化矿体露头。

发现矿体露头并不等于发现了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

1.原生矿体露头:是指出露在地表但未经或微弱风化作用的矿体露头。

其矿石物质成分和结构构造基本保持原来状态。

一般来说,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矿石和脉石较坚硬的矿体在地表易保存其原生露头。

如含钨石英脉、含金石英脉、铝土矿等。

2.氧化矿体露头:是指出露于地表,经风化作用,使矿体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破坏和变化的矿体露头。

此类露头多为物理化学性质不稳定的矿体。

如各种金属硫化物的矿体,经风化形成色彩鲜艳的氧化露头。

从地质找矿角度看,在矿体氧化露头中以铁帽和风化壳两类较为重要,它们不仅是某些矿床的找矿标志,有时本身就具有工业价值。

2.铁帽铁帽是寻找各种硫化物矿床的重要标志。

另外,菱铁矿矿床暴露地表后,也可形成铁帽。

出露于地表的金属硫化物矿体,经风化作用后多数金属硫化物变为易溶的硫酸盐、碳酸盐等被淋滤、流失,而变化后生成难溶的褐铁矿等却残留覆盖在矿体氧化带上部(主要由铁的氢氧化物和含水氧化物即褐铁矿、针铁矿、水赤铁矿等稳定的次生矿物及稳定的原生矿物石英等所组成),构成多孔状的集合体,称为铁帽。

对铁帽的研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铁帽的颜色:铁帽不同的颜色可指示其下隐伏的原生矿床,如砖红色指示其下有黄铁矿。

深褐色及黄褐色指示其下有黄铜矿。

赭橙至栗色指示有斑铜矿。

深栗色指示有辉铜矿。

赭橙色指示有方铅矿。

淡褐色指示闪锌矿。

黄褐-栗色指示辉钼矿。

2.铁帽的结构构造特征:一般情况下,岩体外围硅化破碎带中脉状、团块状褐铁矿及褐铁矿化的蜂巢状、炉渣状次生石英岩,可作为金矿的找矿标志。

岩体内部硅化破碎带中脉状、团块状褐铁矿,可作为找铜矿的标志。

矿产勘查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

矿产勘查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

矿产勘查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4.3.1矿产勘查地质条件矿产勘查的工作对象是矿床和矿体。

找矿是矿产勘查的简称。

一个矿床的形成往往是各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矿床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是受到一定地质因素所控制。

因此,在矿产勘查工作中,把这些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各种地质因素称为矿产勘查地质条件。

矿产勘查地质条件主要有:岩浆岩、地质构造、地层、岩相古地理、岩性,变质作用、地球化学、风化、地貌条件等。

(1)岩浆岩条件:矿床的物质来源(特别是内生矿床)的重要方面是由岩浆活动所提供的。

一定类型矿床的形成及分布与一定类型的岩浆活动有关。

因此,在矿产勘查中,某些岩浆岩体的存在,可以作为预测与其有关的矿床的地质条件。

a.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矿床:与其有关的金属矿产主要有铬、镍、钴、铂、钛、铜、铁等;非金属矿产有金刚石、石棉、滑石、冰洲石等;与碱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矿产有铌、钽、铈族稀土、磷灰石、金云母等。

b.与中酸性、酸性岩有关的矿床:与中酸性、酸性岩有关的矿产种类很多,如钨、锡、钼、铜、铅、锌、金、银、铁、铀等矽卡岩矿床或热液矿床。

c.与碱性岩有关的矿床:岩石化学成分Na2O+K2O﹥Al2O3的岩浆岩即称为碱性岩。

碱性岩体岩性复杂,通常产于深断裂带中。

与碱性岩有关的矿产有铌、钽、锆、铪、铀、钍、铝:和稀土等,且多为岩浆矿床。

d.与火山岩有关的矿床:火山岩为岩浆岩条件的一个特殊条件。

火山岩型铁矿仅次于沉积变质和风化壳型而位于第三。

与火山有关的矿产有铁、铜、铅、锌、金、银、汞、铀、稀土、金刚石、沸石、明矾石、叶腊石等。

(2)岩浆岩的空间分布条件:1)岩体的规模及形态:对基性、超基性和碱性岩体来说,通常岩体规模越大,矿床可能越大。

中酸性侵入岩体的规模往往是中小型的与成矿关系密切。

2)岩体形成深度:中酸性、酸性的侵入岩体不同的冷凝深度,有不同的矿化情况。

深成相以伟晶岩矿床为主,浅成相则以矽卡岩型矿床及热液矿床形成为主。

3)岩体剥蚀深度:为数众多的热液矿床和矽卡岩型矿床,产于中酸性侵入岩体的顶部及其附近的围岩中,当剥蚀程度浅,未及岩体顶部时,是找铅、锌、汞、锑等低温矿床有希望地区。

得尔布干成矿带热液型铅锌银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得尔布干成矿带热液型铅锌银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得尔布干成矿带热液型铅锌银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赵京【摘要】得尔布干成矿带热液型铅锌银矿床具有分布密集、成矿时代集中以及成矿条件相似的特征,它们有着内在的成因联系.铅锌银矿体主要赋存于中、晚侏罗世火山岩中,早白垩世次火山岩或侵入岩可能为成矿提供了重要的物源和动力源;区域性的隆-拗交接构造、火山机构以及火山-次火山岩浆作用是最重要的控制因素,北西向张-剪性断裂系统为成矿提供了控矿、导矿和容矿空间,成矿物质主要源于地幔,含矿气液沿火山岩断裂系统运移并与围岩发生充填和交代使成矿元素析出沉淀而成矿.【期刊名称】《地质与资源》【年(卷),期】2014(023)006【总页数】6页(P525-530)【关键词】铅锌银矿;成矿特征;控矿因素;成矿模式;得尔布干成矿带【作者】赵京【作者单位】广西大学资源与冶金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2;P618.43;P618.520 引言得尔布干断裂带是大兴安岭北段重要的骨干断裂,该断裂大致从呼伦湖东岸经黑山头、沿得耳布尔河及金河河谷呈北东向伸展,区内长约660 km.断裂带向南西延入蒙古国境内,同蒙古境内的中蒙古深断裂相连,向北穿过我国黑龙江省进入俄罗斯(图1).该断裂带是额尔古纳变质地块与鄂伦春华力西褶皱带的重要分界线,深断裂所经之处,北西侧多为陡立的高山,并发育一系列断层三角面,南东侧地势平坦.沿断裂发育一系列与其大致平行或斜交断层,控制了中生代一系列地堑及地垒构造的发育.断裂带及其附近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形成了著名的得尔布干多金属成矿带[1].成矿带内铅锌银多金属矿床以其空间分布密集,成矿时代集中以及成矿条件相似等特征受到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关注[2].本文即以该断裂带及其邻区已发现的典型热液脉型铅锌银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和总结矿床的成矿特征、形成时代以及成矿物质来源的基础上,来探讨和认识该区铅锌银矿床的成矿特征、控矿因素及成矿模式.图1 得尔布干成矿带主要内生金属矿产分布图(据文献[1]修改)Fig.1 Distribution ofendogeneticmetallic deposits in the Derbuganmetallogenic belt(Modified from Reference[1])1—新生界(Cenozoic);2—海西期隆起区(Hercynian uplift);3—中生代火山岩(Mesozoic volcanic rock);4—晋宁期隆起区(Jinningian uplift);5—中生代沉积岩(Mesozoic sedimentary rock);6—得尔布干深断裂(Derbugan deep fault);7—中生代侵入岩(Mesozoic intrusive rock)1 区域地质概况研究区内构造演化经历了前中生代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和中新生代(包括蒙古-鄂霍次克洋在内)滨太平洋构造-岩浆作用的强烈叠加、改造,形成了极为复杂的构造景象.区域地层主要为元古宇和中新生界,前寒武纪地层主要分布于其北部,中生代火山岩和新生界大面积分布于其南部,在北部则主要沿得尔布干断裂分布.本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主要为北东和北西向2个断裂系统,构成了区内网格状构造格局.据报道,近年在额尔古纳地块之兴华渡口群测得碎屑锆石年龄大于2500Ma[3],说明该地块具有太古宙和古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为新元古代从西伯利亚板块裂解出来的大陆碎片.古元古代末期至新元古代初期,额尔古纳地区为超级大陆的组成部分,处于被动陆缘阶段.新元古代初期,伴随着罗迪尼亚超级大陆裂解,额尔古纳地块北缘发生洋壳俯冲、消减,以致区内新元古代陆缘深熔花岗质侵入岩分布广泛.新元古代晚期以及古生代,本区主要受东南侧陆缘褶皱增生和地块拼贴的影响,以形成碰撞型花岗岩为特征.中—新生代,该区进入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演化阶段.三叠纪末,蒙古-鄂霍次克洋开始闭合,该成矿带北部的斑岩型钼(铜)矿化是对该构造事件的直接响应.在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俯冲的背景下,又受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形成与演化的影响,本区构造-岩浆作用强烈,使焊接较差的缝合带活化,同时在板内又形成一系列深断裂,并往往与古断裂贯通,为幔源物质上涌提供了良好通道,为大规模的岩浆侵入、火山-次火山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而三叠纪末以来蒙古-鄂霍次克洋的闭合,对形成规模宏大的北北东向火山-深成岩带影响极大,区内中生代火山岩具显著的双峰式特征,表明鄂霍次克洋于中—晚侏罗世的剪刀式闭合导致其后缘发生了强烈的拉张,区内形成了较为发育的晚中生代火山盆地,而且也由此形成了晚侏罗世以来的隆-拗构造.2 成矿地质特征得尔布干成矿带已发现的热液型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图1),其矿体多赋存在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中,包括中侏罗统塔木兰沟组中基性火山岩(如二道河子、得耳布尔、东、额仁陶勒盖)和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酸性火山岩(如比利亚谷)等在内的火山岩地层,也有个别矿床的部分矿体赋存在沉积的砂砾岩地层中(如甲乌拉、查干布拉根).塔木兰沟组火山岩岩性主要为凝灰岩、岩屑晶屑凝灰岩和安山岩、玄武粗面安山岩;满克头鄂博组岩性主要为流纹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英安质晶屑凝灰岩.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赋矿的塔木兰沟组中基性火山岩形成于166~164Ma[5],且火山岩具有高碱,相对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元素以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岩石S-Pb-Sr-Nd同位素特征显示成岩岩浆主要来自地幔,可能有少量地壳物质混染[5,6].比利亚谷铅锌银矿床赋矿岩层满克头鄂博组酸性火山岩,最新定年结果为159.2Ma,火山岩具高硅、富钾、贫钠、富铝等特征,岩石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指示其同样以幔源为主,并混染了壳源物质[6].从区域上的得尔布干深大断裂到矿床的张剪性容矿断裂,形成了不同级次的控矿断裂系统.矿区及矿床主要的构造形迹为断裂构造,褶皱构造不发育.受北东向得尔布干断裂影响,矿区内一般以北西向断裂、裂隙构造为主,为矿床的控矿和容矿构造.因此,铅锌银矿体走向基本以北西向为主,呈脉状分布.以二道河子铅锌矿床为例,矿体受北西向张-剪性断裂构造控制,走向286~340°,倾向北东,倾角60~85°,部分矿体上部陡立甚至局部倾向南西(图2).矿床的矿石类型以铅锌银矿石为主,部分矿床的近期地质勘查工作表明其也存在少量铅锌铜矿石,如二道河子、额仁陶勒盖均在矿区深部和边部勘探出铜铅锌矿石,在甲-查矿区范围内还勘探出铜钼矿化.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构造、细脉-网脉状构造,矿石结构以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他形晶结构、交代溶蚀结构等为主.矿床的围岩蚀变均较普遍,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近矿围岩发育显著的褪色蚀变现象.3 成岩成矿时代得尔布干成矿带已发现的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时代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铅锌银矿床基本形成于晚中生代,介于145~120Ma之间,比较集中在早白垩世.然而,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赋矿火山岩的形成年龄明显早于成矿年龄约40Ma (如表1所示二道河子和东),这就使我们对“赋矿的陆相火山岩类岩石对成矿提供主要物质来源和动力来源”的认识产生了疑问.一般来说,岩浆所携带的含矿气水热液物质多数已在陆相火山喷发活动的开放环境中释放掉了,并不利于成矿.然而,中生代时期,该区经历了从板块碰撞、挤压向伸展构造环境转化的过程,产生了大面积北北东向展布的双峰式陆相火山-次火山岩,形成了广泛分布的火山岩盆地,呈现出拗隆相间的构造形态.这种大规模的火山作用开始于中侏罗世,直到早白垩世末期结束.我们认为,虽然赋矿围岩并非成矿母岩,但晚于赋矿围岩就位的次火山岩或浅成侵入岩对成矿却是极为有利的,这不仅是因为多期多阶段活动的晚期岩浆中更易富集成矿元素,而且早期喷发形成的火山岩地层也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封闭空间.表1 得尔布干成矿带主要铅锌银矿床形成时代统计表Table1 M ineralizationage of themain Pb-Zn-Ag deposits in the Derbuganmetallogenic belt矿床名称测试岩石(矿物)定年方法年龄/Ma 资料来源比利亚谷铅锌银矿床流纹质火山角砾熔岩 LA-ICP-MS锆石U-Pb 159.2±1.8 文献[7]二道河子铅锌矿床岩屑晶屑凝灰岩 SHRIMP锆石U-Pb 164.2±2.3 文献[5]闪锌矿 Rb-Sr等时线124 杨郧城等(未发表资料)铅锌银矿床玄武粗面安山岩 SHRIMP锆石U-Pb 166.0±3.7 文献[6]闪锌矿 Rb-Sr等时线 130 杨郧城等(未发表资料)甲乌拉铅锌银矿床闪锌矿、黄铁矿 Rb-Sr等时线142.7±1.3 文献[8]额仁陶勒盖银矿床流纹斑岩 Rb-Sr 120 文献[9]东图2 二道河子铅锌矿床地质略图(据文献[5]修改)Fig.2 Geologic sketchmap of the ErdaoheziPb-Zn deposit(Modified from Reference[5])1—残坡积(eluvium-talus);2—岩屑晶屑凝灰岩(crystal-lithic tuff);3—火山角砾岩(volcanic breccia);4—安山岩(andesite);5—凝灰岩/层凝灰岩(tuff/tuffite);6—矿体及编号(orebody and code);7—构造破碎带(structural fracturezone);8—断裂(fault)4 成矿物质来源根据上述对与成矿直接相关的岩体进行的分析,认为晚于赋矿围岩就位的浅成岩体或次火山岩应该为成矿提供了最初所需的物源和动力源,但是在多数矿区的地表浅部以及勘探深度范围内并未发现与成矿相关的岩体.我们认为成矿岩体可能位于矿区的深部或边部,并具有与赋矿火山岩相似的岩浆源区,因为成矿岩体和赋矿火山岩是从相同或相似岩浆房中分异出的岩浆形成的,只不过其形成先后有所不同.虽然我们不能直接测定成矿岩体的同位素数据,但由于矿石中各种矿物成分主要是受成矿岩体的制约,因而可以推断其同位素的组成特征.为此,我们收集了不同矿区的金属硫化物矿石的Pb同位素数据,将其与赋矿围岩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发现不同矿区的所有金属硫化物的Pb同位素特征非常相似,几乎所有数据点均位于地幔和造山带铅演化线之间(图3),这说明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自地幔,并受少量地壳物质的混染.同时,二道河子矿区7件安山岩的Pb同位素组成特征与矿石中铅同位素特征十分相似,说明矿石与安山岩的铅同位素来源一致[4],从而从侧面支持了成矿岩体与赋矿火山岩具有相似的幔源岩浆源的认识.图3 得尔布干成矿带主要铅锌银矿床硫化物Pb同位素构造模式图(数据引自文献[5-6,10-11])Fig.3 The Pb isotopic tectonicmodel formain Pb-Zn-Ag deposits in the Derbuganmetallogenic belt(Data from Reference[5-6,10-11])1—得耳布尔;2—二道河子;3—东;4—甲乌拉;A—地幔(mantle);B—造山带(orogenic belt);C—上地壳(upper crust);D—下地壳(lower crust)另外,不同矿区的成矿流体不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且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我们收集的资料来看,不同矿区的流体包裹体均以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平均值变化于260~220℃之间,盐度一般较低,变化于2%~10%(NaCl 当量,质量分数)之间.总体上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的H2O-CO2-CH4-NaCl体系[6,12].从不同矿区的 H-O 同位素组成图解(图 4)上可以看出,所有数据点均落在原生岩浆水与大气雨水线之间,且所收集数据呈现出不同程度偏离岩浆水而偏向大气水的特征,尤其是额仁陶勒盖银矿床的数据点更接近大气雨水线,这说明该矿床的成矿热液相对受到更多的大气水影响.图4 得尔布干成矿带主要铅锌银矿床氢氧同位素组成图解(数据引自文献[9,13-14])Fig.4 The δOH2O vs.δD diagram ofmain Pb-Zn-Ag deposits in theDerbuganmetallogenic belt(Data from Reference[9,13-14])1—得耳布尔;2,3,4—甲乌拉;5—额仁陶勒盖综合以上分析认为,区域铅锌银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幔,成矿热液从成矿岩体中释放出来,沿着区域和矿区构造系统运移、上升,充填、交代,并受到不同程度大气降水的影响,在合适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沉淀成矿.5 主要控矿因素研究区内热液型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的产出与分布主要受大地构造及其演化、区域构造、岩浆作用的控制.得尔布干成矿带是中蒙古-额尔古纳成矿带的一部分,地跨蒙、俄、中三国交界区,南部以蒙古主断裂、得尔布干断裂和华力西褶皱系为界,围绕蒙古-鄂霍次克褶皱系及其南侧的中蒙古-额尔古纳微陆块,呈弧形带状分布.经历了兴凯、加里东、华力西、印支和燕山期多期构造岩浆活动的影响,中生代火山岩叠加在早期结晶或褶皱基底之上,形成了一系列总体上呈北东向展布的隆-拗构造带和一系列与晚中生代火山岩同源的侵入岩(主要为花岗岩类杂岩体).隆-拗构造格局是控制晚中生代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分布的最重要的控制因素,隆中拗或拗中隆以及隆-拗构造交接部位极为有利于成矿.已发现的大中型矿床往往分布于次一级隆-拗交接带及其附近,少数位于火山岩盆地内.区内北东向的得尔布干深大断裂纵贯全区,其次级的北西向断裂较为发育,且按一定的间距分布,组织成了本区网格状的断裂系统.这种网格状的断裂系统,控制了本区主要矿区的分布,使得本区矿床分布呈现北东成行、北西成列分布的特点.根据地球物理资料,得尔布干断裂带已切穿壳层达到上地幔,形成于古生代古亚洲洋演化过程中,中生代时期受太平洋板块北西向推挤和鄂霍次克洋闭合作用的影响又进一步活化,造成深部岩浆房的物质分异、岩浆上侵以及成矿物质迁移沉淀,导致北东向多金属成矿带的形成.与主干深断裂相配套的有一系列北西、北西西和近东西向张性和张剪性断裂,这些断裂通常被称为穿透性断裂,其延长和延深不及北东向断裂,但仍具有较大深部和影响,如木哈尔断裂带和哈尼沟断裂带,控制了重要的成矿带的发育.北东和北西向断裂组合控制了火山断陷盆地的分布,成为盆缘断裂和控制断隆区的边界断裂,从而也控制了次一级构造区的构造-岩浆活动以及相应的成矿作用.中心式火山构造/火山机构通常是重要的矿田和矿床构造,如火山洼地、破火山、火山岩穹等,在得尔布干成矿带中的甲乌拉-查干不拉根矿田和额仁陶勒盖矿区具有明显的遥感影像环形构造,很可能是深部岩浆-流体的反映.此类矿床绝大多数赋存于中、晚侏罗世火山岩中,而中侏罗世塔木兰沟组中基性火山岩则是一个最重要的赋矿层位.对于热液型铅锌银矿的找矿而言,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作用区域是其重要选择.6 矿床成矿模式区内从中侏罗世直到早白垩世末期喷发了大规模的双峰式火山岩,说明该区开始处在鄂霍次克洋向南俯冲的碰撞、挤压环境后的相对伸展的拉张环境.如此长跨度、大规模的岩浆喷发和侵入活动势必形成了不同阶段的火山岩地层和岩体.一般来讲,中侏罗统塔木兰沟组中基性火山岩(166~164Ma)[5]和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酸性火山岩(159.2Ma)[7]在早期喷发后成为区域的火山岩地层,而其携带的含矿物质可能有一部分仍保留在火山岩中.早白垩世(145~100Ma),区域岩浆活动继续进行,部分喷出地表成为早白垩世火山岩地层,部分则成为次火山岩就位在塔木兰沟组或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中.这种早白垩世次火山岩携带着的丰富含矿气水热液物质被早期火山岩地层封闭在有限的空间内,热液只能沿着火山岩中的断裂系统运移,含矿热液在沿着构造系统向上或向低温、低压部位运移的过程中,与早期火山岩发生交代作用,沿断裂带形成了大规模蚀变现象,如硅化、绢云母化、青磐岩化等.在物质交换过程中(一般有大气降水加入含矿热液中),当成矿体系的温度、压力、空间等条件均符合矿质沉淀的时候,成矿物质以充填和交代的方式沿断裂、裂隙形成脉状的铅锌银矿体.控矿和赋矿构造多为北西向断裂构造.参考文献:[1]朱群,武广,张炯飞,等.得尔布干成矿带成矿区划与勘查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地质,2001,28(5):19—27.[2]王喜臣,邓军,刘金英,等.中国北部得尔布干成矿带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J].地球学报,2000,21(3):227—235.[3]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1—725.[4]佘宏全,李进文,向安平,等.大兴安岭中北段原岩锆石U-Pb测年及其与区域构造演化关系[J].岩石学报,2012,28(2):571—594.[5]李进文,梁玉伟,王向阳,等.内蒙古二道河子铅锌矿成因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41(6):1745—1754.[6]张斌.内蒙古东铅锌银矿矿床地质特质及其成因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7]吴涛涛,赵东方,邵军,等.内蒙古比利亚谷铅锌银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中国地质,2014,41(4):1242—1252.[8]李铁刚,武广,刘军,等.大兴安岭北部甲乌拉铅锌银矿床Rb-Sr同位素测年及其地质意义[J].岩石学报,2014,30(1):257—270.[9]张炯飞,王显忠,权恒,等.得尔布干成矿区(北片)成矿条件初步研究[J].地质与资源,2001,10(4):220—225.[10]武广.大兴安岭北部区域成矿背景与有色、贵金属矿床成矿作用[D].长春:吉林大学,2006.[11]翟德高,刘家军,王建平,等.内蒙古甲乌拉大型Pb-Zn-Ag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J].地学前缘,2013,20(2):213—225.[12]武广,糜梅,高峰军,等.满洲里地区银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J].地学前缘,2010,17(2):239—255.[13]翟德高,王建平,刘家军,等.内蒙古甲乌拉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演化与成矿机制分析[J].矿物岩石,2010,30(2):68—76.[14]陈祥.内蒙古额仁陶勒盖银矿床稳定同位素研究[J].内蒙古地质,2000(1):11—16.。

西大明山银铅锌金钨铋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

西大明山银铅锌金钨铋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

第29卷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 o l.29,N o.5 2015年10月M I N E R A LR E S O U R C E SA N D G E O L O G Y O c t.,2015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西大明山银铅锌金钨铋矿地质特征㊁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陆建辉(广西第四地质队,广西南宁㊀530031)摘㊀要:文章简要介绍了广西西大明山地区的地质背景及银矿床㊁铅锌矿床㊁钨铋矿床㊁银铅锌金矿床地质特征,初步分析㊁总结和探讨了该区银铅锌金钨铋矿床的成矿规律,认为该区赋矿层位主要为寒武系,次为下泥盆统莲花山组,成矿物质来源于寒武系㊁下泥盆统岩层及深部岩浆岩,银铅锌等矿床导矿控矿主要为E W向㊁N E向断裂,E W向㊁N E向及其次级断裂为主要控矿容矿断裂,层控蚀变岩型钨铋矿受层位㊁岩性及褶皱构造控制明显,成矿与含钙层位关系密切,具多期成矿作用,成矿时代主要为燕山期,并提出该区银铅锌金钨铋矿成矿模式,指出银铅锌金钨铋矿的找矿方向,对该区今后的地质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㊂关键词:银铅锌金钨铋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找矿方向中图分类号:P618.4;P618.5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1-5663(2015)05-0560-080㊀引言西大明山地区是广西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区,是广西47片整装勘查区之一㊂为了实施中央提出的 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 地质找矿新机制,全面推进找矿战略行动,加快实现西大明山地区地质找矿重大突破,近几年广西第四地质队对该地区加强了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在银铅锌金钨铋矿找矿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新发现大型铅锌矿一处㊁中型钨铋矿一处及多处小型银铅锌金钨铋矿㊂笔者通过综合研究和分析该地区以往勘查成果及资料,对该地区银铅锌金钨铋矿地质特征进行了总结,初步分析和探讨了该地区银铅锌金钨铋矿主要矿床类型㊁矿床地质特征㊁成矿规律㊁成矿模式,并指出了该地区银铅锌金钨铋矿的找矿方向㊂1㊀地质背景西大明山地区区域构造单元为华南板块南华活动带右江褶皱系之西大明山凸起带中偏西部,主体构造为西大明山复式背斜,由加里东褶皱基底和华力西―印支盖层组成,出露地层有寒武系㊁泥盆系㊁石炭系和第四系㊂背斜核部由寒武系下―中统小内冲组及上统黄洞口组一套砂泥岩组成的复理石建造构成,是该区银铅锌金钨铋矿的主要赋矿层位㊂核部于西大明山㊁小明山顶一带有下泥盆统碎屑岩残留顶盖,核部边缘与上覆的泥盆系总体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局部为断层接触,往两翼地层依次为泥盆系㊁石炭系㊂下泥盆统(D1)以薄层至中厚层状粉砂岩㊁粉砂质泥岩㊁页岩为主,夹少量碳酸盐岩,底部为砾岩或含砾砂岩,其莲花山组(D1l)是铅锌矿的赋矿层位之一;中泥盆统(D2)为灰色厚层至块状灰岩㊁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局部夹硅质岩条带;上泥盆统(D3)岩相分异明显,台地相区岩性主要为厚层至块状灰岩夹白云岩㊁白云质灰岩,台沟或台盆相区为岩性以薄层至中厚层状硅质灰岩㊁硅质岩,扁豆状㊁条带状灰岩为主,局部夹锰质灰岩或碳酸锰矿,是桂西南地区重要的含锰层位㊂石炭系(C)主要出露于背斜或向斜翼部,地层发育较齐全,下统(C1)灰㊁深灰色薄―厚层状灰岩㊁硅质岩夹硅质灰岩㊁含燧石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局部含锰收稿日期:2014-10-27作者简介:陆建辉(1967-),男,高级工程师,1991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地质矿产勘查专业,主要从事地质找矿工作㊂E-m a i l:554628206@q q.c o m 引文格式:陆建辉.西大明山银铅锌金钨铋矿地质特征㊁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J].矿产与地质,2015,29(5):560-567.质;上统(C 2)主要为厚层生物屑灰岩㊁微晶灰岩㊁泥晶灰岩为主,夹厚层至块状白云岩㊁白云质灰岩㊂区内次级褶皱及断裂构造发育,次级褶皱主要有小明山(平何)背斜㊁琴厚向斜㊁弄箜向斜等㊂断裂构造发育,根据走向分为NW 向㊁N E 向㊁E W 向及S N 向四个断层组,切割了寒武―三叠纪地层㊂E W 向或近E W 向形成相对较早,多数为加里东期断裂,其次为N E 向断层组,再为S N 向断层组,S N 向断层不发育,规模较小,局部见N E 向和S N 向互切关系,而NW 向断层则相对形成较晚㊂构造形迹总体以紧密线状背㊁向斜及各种性质的断裂为特征,各种断裂及褶皱互相干扰复合㊁改造,形成了复杂的构造格局㊂区内岩浆岩出露甚少,仅有少量酸性岩脉和基性岩脉沿裂隙或断层侵入,零星分布于西大明山复式背斜核部及翼部㊂酸性岩脉(石英斑岩)分布于西大明山主峰北侧,发现有3条岩脉侵入于寒武系下统小内冲组第二段砂泥岩中,石英斑岩脉附近见含钨石英脉,并伴有云英岩化㊁电气石化㊁黄铁矿化㊁硅化㊁角岩化等;基性岩脉(辉绿岩)分布于西部上姜和北部屏山一带,侵入于寒武系和泥盘系地层中,与围岩呈侵入接触关系,围岩蚀变不明显㊂据1/100万重力资料,西大明山地区布格重力异常为一呈N E ㊁S W 走向的重力低缓异常,在西大明山主峰及小明山一带出现明显的局部重力低现象,重力低中心在西大明山主峰西南5k m ㊂另据航磁测量资料,西大明山地区存在8处磁异常,认为异常由浅源磁性体和深源磁性体综合引起㊂深部磁性体位于西大明山背斜轴部附近,结合异常区内存在明显的局部重力低异常及航片环状影像特征,推测在西大明山隆起中心深部有两大磁性体,深部磁性体是隐伏岩体的反映,推测有隐伏花岗岩体存在(罗维矿区有两个钻孔证实存在岩体,埋深分别约为580m 和990m );而浅部磁性体大都位于不同断裂带交汇处附近,有规律地围绕深部磁性体顶部边缘分布,因此推测浅部磁性体主要由磁黄铁矿化蚀变引起,局部可能有隐伏岩体边缘蚀变叠加,是热液成矿的有利部位㊂据1ʒ20万化探资料,西大明山地区共圈出长屯㊁凤凰山㊁小明山㊁新安―那佰㊁平何㊁西大明山㊁那当㊁渌井等10多处P b ㊁Z n ㊁A g ㊁A u ㊁W ㊁B i 异常;异常主要分布于西大明山复背斜的轴部和翼部,大多数异常沿E W 向㊁N E 向及其与NW 向断裂交汇处分布,W ㊁B i 异常主要分布于推测有隐伏花岗岩体凸起部位(西大明山主峰㊁小明山㊁罗维),其中凤凰山㊁长屯㊁渌井㊁平何㊁那佰异常等已证实为矿致异常㊂区域矿产资源较丰富,以内生金属矿床为主,主要有银㊁铅㊁锌㊁金㊁钨㊁铋㊁磷矿㊁重晶石㊁水晶㊁煤等共27处矿床(点)㊂达到大型矿床的有凤凰山银矿㊁弄屯铅锌矿㊁洛岭重晶石矿,中型矿床有长屯铅锌矿㊁罗维钨铋矿,小型矿床有上孟金矿㊁渌井铅锌矿㊁那佰铅锌矿等(图1)㊂图1㊀西大明山区域地质略图F i g .1㊀R e g i o n a l g e o l o g i c a l s c h e m e o fX i d a m i n gs h a na r e a 1 第四系㊀2 新近系㊀3 上石炭统㊀4 下石炭统㊀5 上泥盆统㊀6 中泥盆统㊀7 下泥盆统㊀8 寒武系边溪组㊀9 寒武系黄洞口组㊀10 寒武系小内冲组㊀11 石英斑岩岩脉㊀12 辉绿岩脉㊀13 地质界线㊀14 角度不整合界线㊀15 性质不明断层㊀16 正断层㊀17 逆断层㊀18 银矿床㊀19 铅锌矿床㊀20 钨铋矿床㊀21 银铅锌金矿床㊀22 金矿床㊀23 重金石矿床㊀165㊀第29卷㊀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陆建辉:西大明山银铅锌金钨铋矿地质特征㊁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2㊀矿床地质特征2.1㊀银矿已发现的银矿床有大型凤凰山银矿㊁小型姆驮山银矿及平何银矿等㊂现以凤凰山银矿为例介绍其地质特征㊂凤凰山银矿位于西大明山复背斜东段近倾没端北翼,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地层为寒武系黄洞口组,黄洞口组第一段上部(ɪh1-2)是主要的赋矿层位,岩性为灰色㊁灰绿色㊁褐红色中层㊁中厚层状不等粒或中细粒岩屑石英杂砂岩㊁不等粒石英杂砂岩㊁中―细粒岩屑长石杂砂岩,夹灰绿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㊁泥岩㊂断裂构造发育,其中近EW向和NW向断层较发育,而N E向和S N向次之,E W向断层是主要的容矿断层,银矿化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㊂银矿体的形状㊁产状等受构造控制,断裂㊁裂隙的形态直接控制着矿体的形态㊂E W向或近E W向断裂破碎带为主要控矿断裂破碎带,银矿体主要分布于该组断裂破碎带相对引张地段和裂隙发育部位㊂与E W向或近E W向控矿断裂破碎带交汇处的NW向以及N E向的断层也起着联合控矿的作用,局部见小矿体产出㊂在E W 向㊁N E向㊁NW向这三组断层㊁裂隙的交汇处矿体厚度变大,品位相对变高㊂矿液沿断裂㊁裂隙充填交代成矿㊂成矿断裂具多次活动特征,其成矿也具多期次㊁多阶段富集的特性㊂沿矿体倾向,在断裂产状由陡变缓的部位,银矿化明显变好㊂矿体的侧列和左行雁列均为断裂构造影响的结果㊂主要围岩蚀变有硅化㊁碳酸盐化㊁黄铁矿化和硫锰矿化㊂矿石结构主要为脉状或浸染状交代结构和压碎结构;构造类型有角砾状构造㊁条带(纹)状构造㊁脉状穿插构造㊁网脉状构造和浸染状构造,以角砾状构造㊁脉状穿插构造为主㊂氧化矿石组成的金属矿物有钾硬锰矿㊁褐铁矿㊁软锰矿㊁黄铁矿㊁赤铁矿㊁磁黄铁矿㊁毒砂㊁黄钾铁钒㊁硫铜银矿㊁辉银矿㊁自然银等;脉石矿物为石英㊁绢云母㊁高岭石等㊂原生矿石主要矿石矿物为硫锰矿㊁黄铁矿㊁毒砂㊁方铅矿㊁闪锌矿,其中硫锰矿㊁方铅矿为主要载银矿物;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㊁长石㊁绢云母㊁菱锰矿㊁钙菱锰矿,以及微量的白云母㊁电气石㊁磷灰石等㊂矿石主要有益组分为A g,伴生有用组分有M n㊁A u和P b㊂矿床成因类型为有大气降水渗流的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脉型银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寒武系的近E W向断裂带中,有NW向㊁N E向㊁S N向断层叠加成矿作用影响,起到联合控矿的作用㊂加里东―燕山期构造㊁印支―燕山期岩浆活动和大气降水渗流的作用,使分散于地层中的银发生活化㊁迁移㊁再分配到有利的构造部位沉淀成矿,具多期次成矿作用和多阶段富集的特性㊂2.2㊀铅锌矿已发现长屯(中型)㊁弄屯(大型)㊁渌井(小型)及那佰(小型)等多处铅锌矿矿床㊂现以长屯㊁弄屯为例介绍其地质特征㊂长屯㊁弄屯铅锌矿同属一成矿构造带,位于西大明山隆起西大明山复式背斜北西部古雾岭背斜近核部南翼,赋矿层位主要为上寒武统,次为下泥盆统地层,矿体主要分布于E W向和N E向断裂破碎带中,明显地受断裂破碎带及裂隙带控制㊂长屯―茏茗近E W区域性断裂规模较大,为导矿㊁控矿及容矿主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特点,早期属张扭性,造就成矿前的破碎带,它提供矿液活动的通道和容矿场所㊂长屯铅锌矿体赋存于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中厚层状白云岩下部与寒武系上统边溪组砂泥岩间的E W向断层接触破碎带中,矿体顶板为该E W向断层破碎带㊁断层泥和中泥盆统东岗岭组压碎角砾状白云岩,底板为上寒武统砂泥岩,矿体总体产状较平缓,倾角10ʎ~15ʎ,呈透镜状,中间厚向四周变薄歼灭,产状受断层控制;长屯―茏茗近EW向区域性断裂北东侧上寒武统地层中N E向断裂碎破带也是本区主要容矿断裂,弄屯铅锌矿体主要呈似层状㊁脉状㊁透镜状赋存于长屯―茏茗近E W向区域性断裂北东侧的N E向断裂破碎带中,赋矿层位主要为上寒武统地层,次为下泥盆统地层莲花山组,矿体总体倾向S E,矿体倾角总体较缓,一般为20ʎ~40ʎ,局部为50ʎ~60ʎ,沿走向㊁倾向产状变缓处矿体较厚,品位较富,反之则变贫或变薄㊂碳酸盐岩或钙质碎屑岩部位一般矿化较为富集㊂蚀变类型为硅化㊁黄(褐)铁矿化㊁绢云母化㊁方解石化㊁绿泥石化等㊂矿石结构有自形―半自形―他形结构㊁交代结构及压碎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角砾状构造㊁块状构造㊁斑点状构造㊁细脉及网脉状构造㊁浸染状构造等㊂矿石矿物主要为闪锌矿(或铁闪锌矿)㊁次为方铅矿㊁黄铁矿,少量黄铜矿㊁班铜矿㊁辉铜矿和毒砂㊂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及蚀变砂页岩角砾,少量方解石㊁方解石㊁白云石㊁绿泥石等㊂矿石主要有益组分为Z n,其次为P b,伴生有A g㊂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充填型矿床,矿体主要分布于E W向断裂破碎带(多数为加里东期断裂)和N E向断裂破碎带中,明显地受断裂破碎带控制㊂来源于地下深部热水溶液和大气降水渗流,在层压㊁重力㊁动力挤压㊁比重以及温差变异状况下,在寒武系265矿产与地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5年㊀和下泥盆统岩层中形成一种环流作用过程中,摄取矿源层中P b㊁Z n金属离子,借助断裂构造上迁,于断裂宽缓部位或裂隙沉淀富集形成硫化矿床,具有多期次成矿作用,矿化富集明显受地层岩性㊁断裂构造㊁热液蚀变等因素控制㊂2.3㊀钨铋矿已发现有罗维(中型)㊁那宁㊁小明山等钨铋矿床(点),钨铋矿床类型主要为矽卡岩型钨铋矿,次为石英脉型钨矿㊂现以罗维为例介绍其地质特征㊂罗维钨铋矿位于西大明山凸起西大明山复背斜的中东部,矿区出露的地层为寒武系小内冲组(ɪx)㊁黄洞口组(ɪh)和泥盆系莲花山组(D1l),小型褶皱㊁层间褶皱或揉皱及断裂发育,近E W向㊁N E向断裂形成相对较早,与成矿有关,NW向断层则相对形成较晚,破坏矿体连续性㊂发现有三个钨铋矿带,矿体有两种类型,其特征如下:(1)矽卡岩型钨铋矿:是矿区主要矿床类型,发现有三个钨铋矿带,其中Ⅴ号钨铋矿带规模最大,矿层多(共有13层),矿层主要分布于寒武系小内冲组二段,受层位控制明显,其展布方向与E W向褶皱带一致,产状随岩层褶皱而起伏,蚀变现象以矽卡岩化为主,次为磁黄铁矿化㊁黄铁矿化㊁硅化及碳酸盐化㊁绿泥石化㊁绿帘石化㊂矿石为矽卡岩化变质粉砂质泥岩㊁矽卡岩化变质泥岩㊁矽卡岩化变质粉砂岩等,白钨矿呈浸染状㊁星点状㊁微脉状与磁黄铁矿共同分布在蚀变岩石中,矿体围岩为变质砂泥岩,并普遍含钙㊂矿体厚0.66~17.43m,W O3品位0.016%~1.99%,平均0.23%,部分矿体共伴生B i品位0.005% ~1.10%㊁Z n品位0.21%~5.30%㊂矿体揉皱强烈㊁节理裂隙发育地段因揉皱㊁裂隙充填叠加成矿作用的影响品位相对较高㊂矿石结构为变余砂㊁粉砂㊁泥质结构,构造主要为层状构造(常见薄层状㊁中层状),矿石金属矿物有白钨矿(多呈浸染状㊁星点状分布)㊁磁黄铁矿㊁黄铁矿㊁辉铋矿及铁闪锌矿,偶见黄铜矿,脉石矿物为石英㊁方解石及石榴子石㊁透辉石㊁透闪石㊁绿帘石等蚀变矿物㊂(2)石英脉型钨矿:受沿断裂裂隙充填的石英脉控制,白钨矿呈星点状㊁团粒状分布于石英脉中,脉宽1~10c m不等,以1~3c m居多,该类型品位相对较富,如在Z K40001孔深650.5~650.65m处石英脉(脉厚约8c m)中WO3品位达7.93%,由于石英脉规模小,矿体厚度薄㊁延伸短㊁规模小㊂矽卡岩型钨铋矿矿床成因类型为中高温热液矽卡岩型矿床,石英脉型钨矿矿床成因类型为中高温热液充填型矿床㊂矽卡岩型矿体为矿区主要矿体,主要分布于寒武系小内冲组的矽卡岩化变质砂泥岩中,矽卡岩化与砂泥岩含钙有密切关系,矿体走向与E W 向褶皱构造一致,受地层㊁钙质岩层及E W向褶皱构造控制明显,由于褶皱㊁裂隙发育的影响具充填叠加成矿作用;石英脉型钨矿体分布于石英脉中,受沿断裂裂隙充填的石英脉控制㊂来源于深部岩浆活动的成矿热液借助断裂构造上迁,并沿E W向挤压形成的空间顺着岩层渗透,同时吸取围岩中成矿物质,于含钙的砂泥岩段发生热液接触交代作用形成高温热液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钨铋矿,于断裂裂隙中充填形成石英脉型钨矿㊂2.4㊀银铅锌金矿西大明山罗维㊁小明山㊁那宁矿区除发现钨铋矿体外,还发现银铅锌金矿体㊂现以小明山为例介绍其地质特征㊂小明山矿区位于西大明山复背斜西段之小明山背斜轴部中段,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小内冲组(ɪ1x)和泥盆系莲花山组(D1l),主要赋矿层位为寒武系小内冲组第一段(ɪ1x1),次为泥盆系莲花山组(D1l)㊂矿区褶皱㊁断裂及裂隙发育,小明山背斜控制着本区含矿地层小内冲组及银㊁铅㊁锌矿的分布;断裂按走向分为E W向㊁N E向㊁S N向3组,N E向断裂是主要赋矿断裂,银㊁铅㊁锌矿(化)体主要赋存在该组断裂带中,次为E W向断裂,S N向断裂也发现有矿体,但规模小㊂目前已发现了10个银铅锌金矿(化)体,矿体多赋存于N E向㊁E W向断裂破碎带及其次级破碎带中,个别赋存于S N向断裂破碎带中,矿体呈脉状㊁透镜状,长度由几十米到1000m,矿体平均厚0.50~3.92m,平均品位P b0.33%~2.66%,Z n0.13% ~2.61%,A g3.09g/t~55.07g/t,单样最高银品位达326g/t,个别矿体具金矿化,A u0.14g/t~0.77g/t,单样最高达1.83g/t,一般地表金矿化较好,具表生富集作用㊂蚀变主要有硅化㊁黄(褐)铁矿化㊁绢云母化等㊂矿石结构有碎裂结构㊁压碎结构㊁角砾状结构㊁粉砂泥质结构;矿石构造有角砾状构造㊁块状构造㊁细脉状㊁团块状构造㊂矿石金属矿物为方铅矿㊁闪锌矿㊁辉银矿㊁黄铁矿,脉石矿物为石英㊁绢云母㊁水云母㊁长石,少-微量矿物为褐铁矿㊁磁褐铁矿㊁黄铜矿㊁毒砂㊁方解石㊁磷灰石㊁高岭石㊁金红石㊁电气石㊁锆石㊁萤石㊁绿帘石㊂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充填型银铅锌金矿床,矿床(点)主要分布于西大明山复式背斜轴部推测有深部隐伏岩体周边地带,矿体主要赋存于E W向断裂破碎带和N E向断裂破碎带中,明显地受断裂破365㊀第29卷㊀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陆建辉:西大明山银铅锌金钨铋矿地质特征㊁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碎带控制㊂深部岩浆活动和大气降水渗流的作用,在寒武系和下泥盆统岩层中形成一种环流作用过程中,摄取矿源层中A g㊁P b㊁Z n㊁A u金属离子,形成含矿热液,借助断裂构造上迁,在温度㊁压力等物化条件适宜时于断裂有利部位沉淀富集成矿㊂该类型矿床金元素具表生富集作用㊂3㊀成矿规律(1)区域构造:西大明山地区位于华南板块南华活动带右江褶皱系之西大明山凸起带中偏西部,主体构造为西大明山复式背斜,北面紧邻灵马凹陷,南面为十万大山断陷,是广西内生矿产主要成矿带之一㊂(2)沉积建造:寒武系及下泥盆统碎屑岩沉积建造㊂银矿赋矿层位主要为寒武系黄洞口组(凤凰山㊁姆驮山)和寒武系小内冲组(平何)㊂铅锌矿赋矿层位主要为寒武系(长屯㊁弄屯㊁渌井㊁那佰),次为下泥盆统莲花山组(弄屯㊁那佰㊁百域)㊂钨铋矿赋矿层位主要为寒武系小内冲组二段(罗维㊁那宁),次为一段(小明山)㊁三段(罗维)㊂银铅锌金矿赋矿层位为寒武系小内冲组(小明山㊁罗维㊁那宁)㊁黄洞口组(那宁)地层,次为下泥盆统莲花山组(小明山)㊂(3)褶皱构造:西大明山地区位于华南板块南华活动带右江褶皱系之西大明山凸起带中偏西部,主体构造为西大明山复式背斜,总体构造线呈E W向,属加里东期形成的褶皱,控制着本区银铅锌多金属矿的分布,银铅锌金钨铋矿床(点)多分布于西大明山复式背斜及次级褶皱上,尤其是罗维㊁那宁发现的层控矽卡岩型钨铋矿基本上呈EW向展布,与E W向褶皱构造带方向一致,说明层控矽卡岩型钨铋矿受E W 向褶皱构造带控制㊂(4)断裂构造:西大明山地区经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形成了以E W及近EW向断裂构造为主体,N E㊁NW及S N向叠加断裂组成的断裂系统,岩石微裂隙和断裂构造极为发育,为含矿热液循环㊁流动㊁富集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条件,其中E W㊁近E W向断裂及N E 向断裂形成相对较早,为赋矿最有利的场所㊂该区导矿㊁控矿及容矿断裂构造主要为E W向和N E向断裂㊂银矿主要分布于E W向断裂破碎带中,次为N E 向㊁S N向㊁NW向断裂,具叠加及多期次成矿特征,以早期E W向断裂成矿为主,后有N E向㊁S N向㊁甚至NW向后期成矿叠加,与后期成矿构造叠加交汇处矿体厚度变大,品位相对变高㊂铅锌矿㊁银铅锌金矿主要分布于E W向及N E断裂破碎带中,受E W向及N E断裂破碎带控制,S N向㊁NW向断裂裂隙仅个别发现矿体或矿化线索,说明EW向及N E向断裂破碎带为铅锌矿主要控矿㊁容矿断裂,S N㊁NW向断裂为成矿期后断裂,矿化不理想,对矿体甚至有破坏作用㊂断裂构造为钨铋矿含矿热液活动提供通道,断裂㊁裂隙为石英脉型钨矿的形成提供有利空间㊂(5)岩浆岩:岩浆岩与成矿关系密切,岩浆活动可为成矿提供热能和成矿物质来源,各类矿床(点)距岩体由近至远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中高温矿床(点)均分布于推测的隐伏岩体凸起部位及已知的石英斑岩脉处,往外依次分布中温―低温矿床(点)㊂一般近岩体或岩脉形成钨铋矿(罗维㊁那宁),往外为银铅锌金多金属矿(小明山)㊁银矿(凤凰山),较远为铅锌矿(长屯㊁弄屯㊁那佰㊁百域㊁坝河㊁渌井)㊁重晶石矿(洛岭)㊁金矿(上孟)等㊂(6)成矿期次:本区经历了五次构造运动,褶皱㊁断裂发生多次叠加,具多次活动性质,其成矿也具多期次㊁多阶段富集的特性㊂如凤凰山银矿矿体主要赋存在寒武系的近E W向断裂带中,有NW向㊁N E向㊁S N向断层叠加成矿作用影响,起到联合控矿的作用,其成矿具多期次㊁多阶段富集的特性;长屯㊁弄屯铅锌矿矿体主要分布于E W向断裂破碎带(多数为加里东期断裂)和N E向断裂破碎带中,可划分为两个成矿期,第一成矿期为可能为加里东期;第二成矿期含有较多的第一成矿期的矿石角砾,其控矿断层切割了上古生界地层,成矿时代可能在燕山期,第二成矿期分为四个成矿阶段:①闪锌矿成矿阶段,②方铅矿成矿阶段,③黄铁矿成矿阶段,④无矿石英阶段㊂此外从矿体矿石中的铅锌矿细脉㊁石英铅锌矿细脉㊁石英细脉㊁石英黄铁矿细脉的穿插切割关系看,其成矿也至少有两个成矿期次;罗维钨铋矿层控矽卡岩型矿体由于褶皱㊁裂隙发育的影响常见裂隙石英脉型钨矿充填叠加,因受裂隙充填叠加成矿作用的影响部位品位相对较高㊂(7)成矿物质来源:西大明山地区寒武系的A u㊁A g㊁A s㊁S b㊁B i㊁M n等明显高于中国沉积层元素丰度和中国上陆壳元素丰度,普遍高3~5倍以上;P b㊁Z n㊁W也比较高,一般比中国沉积层元素丰度和中国上陆壳元素丰度高1~3倍㊂该区泥盆系各元素含量普遍反映低于寒武系,并有自下而上逐渐变低的趋势,其下泥盆统碎屑岩元素含量与寒武系较为接近㊂说明寒武系地层和下泥盆统地层可以为A g㊁P b㊁Z n㊁A u㊁W㊁B i等矿产的形成提供物质来源㊂深部岩浆热液也可为成矿提供部分物质来源,根据本区出露的基性岩脉微量元素C u㊁P b㊁W㊁M n㊁N i㊁B i㊁S n㊁A g㊁Z n㊁C o㊁A s㊁S b㊁C r㊁A u㊁H g等均较维氏值偏高;酸性岩脉465矿产与地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5年㊀定量光谱样微量元素C u59.7ˑ10-6㊁P b36.1ˑ10-6㊁Z n44ˑ10-6㊁W93.7ˑ10-6㊁S n39.7ˑ10-6㊁B i100ˑ10-6㊁M o2.68ˑ10-6㊁M n85ˑ10-6㊁N i6.2ˑ10-6㊁C o2.6ˑ10-6㊁A g0.233ˑ10-6㊁A u16.98ˑ10-9㊁A s65.6ˑ10-6㊁H g0.02ˑ10-6㊂其中C u㊁P b㊁W㊁S n㊁B i㊁M o㊁A g㊁A u㊁A s㊁S b等元素均高于维氏值,且W㊁S n㊁B i㊁A s㊁S b明显偏高,较维氏值高一个数量级, B i高达1万倍,W高达62倍;另外对罗维钻孔揭见的花岗岩体岩芯采取样品光谱定量分析微量元素C o㊁C u㊁N i㊁P b㊁Z n㊁S n㊁M n㊁M o㊁A g㊁B i㊁W(表1),表1㊀罗维钻孔中岩体岩芯光谱定量分析结果T a b l e1㊀R e s u l t s o f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s p e c t r o c h e m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o n r o c kc o r e s f r o mb o r e h o l e s i nL u o w e iωB/10-6元素C o C u N i P b Z n S n M n M o A g B i W 样15.2916012.422.31706.1837026.10.4296.5726.6样23.666.446.3121.945.23.023932.020.0680.258.84样33.659.774.4442.871.617.21874.930.43070.661.6样42.938.944.5624.846.36.743513.540.32837.060.5样541.45.103.103.4413.038.019217.70.0442.6450.6花岗岩维氏值520820603-1.00.050.011.5W㊁B i㊁A g㊁P b明显高于维氏值,Z n部分高于维氏值㊂该区离岩体较远的长屯㊁弄屯㊁那佰等铅锌矿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下泥盆统及寒武系矿源层;离岩体较近的罗维㊁那宁㊁小明山钨铋矿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深部岩浆,部分可能来源于矿源层,而小明山银铅锌金矿㊁凤凰山银矿银矿等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泥盆系㊁寒武系矿源层,部分来源于深部岩浆㊂(8)成矿时代:西大明山地区加里东构造层由寒武系构成,华力期构造层由泥盆系和石炭系构成,赋矿层位主要为寒武系地层,次为泥盆系地层㊂本区褶皱隆起始于加里东运动,后有华力西㊁印支及燕山三次运动褶皱叠加㊂加里东运动形成E W向紧密线状褶皱及E W向断裂,N E向㊁NW向剪裂面及S N向张性裂隙;华力西㊁印支及燕山运动表现为利用或迁就加里东期构造形迹,形成控制本区南北两侧晚古生代沉积岩相区的区域性断裂,以及NW㊁N E及S N向断层,并造成寒武系内早期褶皱被晚期褶皱叠加与改造及早期断裂重新活动,区域E W向㊁N E向㊁NW向断裂贯穿至三叠系地层㊂区内出露的基性岩脉的侵入泥盆系地层中,区外的同类型岩脉发现侵入于下三叠统地层中,区内基性岩脉大部分沿印支―燕山期N E 向断裂分布,因此认为其为印支―燕山期的产物;酸性岩脉(石英斑岩)侵入于寒武系小内冲组及泥盆系莲花山组,石英斑岩中锆石样品作U-P b年龄测定,其测定年值为121ʃ1(百万年),因此其形成时代确定为燕山晚期㊂从区域地层㊁构造形迹㊁岩浆岩特征和银铅锌金钨铋矿空间分布规律分析,认为本区银铅锌金钨铋矿主要成矿时代为燕山期㊂早期成矿可能为加里东期㊂(9)围岩蚀变:银铅锌金钨铋矿的围岩蚀变与地层岩性㊁构造㊁岩浆岩关系密切,普遍蚀变现象主要为硅化㊁黄(褐)铁矿化㊂银矿围岩蚀变还具有碳酸盐化㊁硫锰矿化等;铅锌矿围岩蚀变还具有绢云母化㊁方解石化㊁绿泥石化等;钨铋矿围岩蚀变除硅化㊁黄铁矿化外,以矽卡岩化为主,次为磁黄铁矿化㊁碳酸盐化㊁绿泥石化㊁绿帘石化等;银铅锌金矿蚀变特征与银矿㊁铅锌矿基本相同㊂4㊀构造演化及成矿模式4.1㊀构造演化根据沉积建造类型㊁沉积相㊁岩浆活动及构造形迹,西大明山地区经历了加里东㊁华力西㊁印支㊁燕山及喜马拉雅五次构造运动㊂加里东为最早的构造运动,发生于志留纪末期的一次全球性构造运动,表现为受S N向挤压,寒武系褶皱隆起,形成EW向紧密线状褶皱及E W向断层,N E向与NW向剪裂面及S N向张性裂隙㊂在长期的地史演化中,本区遭受剥蚀㊁变质作用,造成寒武系与上覆泥盆系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缺失奥陶系与志留系的沉积㊂根据西大明山外围存在二叠系上统与下统之间的平行不整合及三叠纪地层,说明该区存在华力西㊁印支及燕山运动㊂以华力西运动最明显,表现为利用或迁就加里东期构造形迹,形成控制本区南北两侧晚古生代沉积岩相区的区域性断裂㊂在华力西㊁印支及燕山三次运动作用过程中,本区经历了S N向㊁NW565㊀第29卷㊀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陆建辉:西大明山银铅锌金钨铋矿地质特征㊁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凤凰山银矿主要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黄君振(广西第四地质队,广西南宁 530031)【摘 要】对凤凰山银矿地质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认为银矿成矿主要受层位及断裂构造双重因素控制,地层提供了矿源,构造提供了进一步富集的动力条件和成矿空间,在对矿床的地质特征和主要控矿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寻找银矿体的勘查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银矿体;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找矿方向;凤凰山【中图分类号】P618.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151(2008)06-0129-02广西凤凰山银矿属断裂破碎带充填交代脉型单银矿床,矿体主要受断裂破碎带及层位控制。

自1987年至1995年经过广西地质矿产局第四地质队的曲折探索,探明银资源量达到大型规模。

1995年组建“广西凤凰银业有限责任公司”,设计采选能力为300t/d,经历年开采、扩产,矿山银矿资源日渐减少,公司发展面临压力,寻找外围及深部矿体,扩大银矿资源储量的任务日益紧迫。

本文从地质成矿特征为起点,对成矿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寻找银矿体的勘查方向。

(一)区域地质成矿背景凤凰山银矿床地处广西隆安县与扶绥县交界的凤凰山北东侧。

所属构造单元为华南准地台之西大明山—大瑶山隆起,是一个由加里东褶皱形成的弧形背斜区。

矿区处于西大明山凸起的北东部。

区域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和泥盆系。

其中寒武系为一套海相类复理石建造,构成西大明山复式背斜的基底。

自下而上分为小内冲组(Єx)、黄洞口组(Єh),进一步可根据旋回或岩性组合各细分为三个岩性段即小内冲组第一段(Єx1)、第二段(Єx2)、第三段(Єx3);黄洞口组第一段(Єh1)、第二段(Єh2)、第三段(Єh3)。

泥盆系构成西大明山复式背斜的围翼,自下而上分为莲花山组(D1l)那高岭组(D1n)及郁江组(D1y),在矿区,主要分布于北部边缘。

西大明山地区岩浆岩出露甚少,仅有少量酸性岩脉和基性岩脉沿裂隙或断层侵入,分布零星。

区内褶皱构造以小明山复背斜为主,次级褶皱不太发育,较大的有渌郁山背斜,为小明山复背斜的次一级褶皱。

其北翼,在凤凰山矿区F1、F4断层的北盘及北部的黄洞口组第二段(Єh2)中稀疏发育一些近东西向次级褶皱。

断裂构造发育,矿区西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有区域性断层罗维北西向断裂、马村北东向和小明山—新六厘北东向断裂通过。

(二)矿区地质1.地层矿区范围内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地层为寒武系黄洞口组。

其北面与泥盆系莲花山组为不整合接触,而南西与小内冲组整合接触。

根据沉积旋回及岩性组合将其分为两个岩性段。

第一段又分为下部和上部两个岩性层。

各岩性段、岩性层之间均为整合接触关系(见图1)。

第一段下部(∈h1-1):分布于矿区南部,从下往上可细分两个沉积旋回,下部旋回由含泥中- 细粒砂岩、不等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少许泥岩,逐步过渡为砂岩泥岩互层到泥岩夹砂岩。

上部旋回由含泥中- 细粒砂岩逐步过渡为砂岩、不等粒砂岩夹泥岩到泥岩夹砂岩。

厚度480.39m。

第一段上部(∈h1-2):是矿区赋矿层位,分布于矿区中偏北部,下部以含泥中-细粒砂岩为主夹泥岩,中及上部则以泥岩夹砂岩和砂岩夹泥岩韵律性交互产出。

厚度267.48m。

第二段(∈h2)分布于矿区北部。

底部有一层长石质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泥岩和粉砂质泥岩。

下部、中部为含泥中-细粒砂岩、细砂岩夹泥岩和粉砂质泥岩或互层,未见顶,厚度>442.75mm。

2.构造矿区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褶皱不甚发育,仅见一些小褶曲。

矿区内断裂构造比较发育,数量较多,方向各异,规模大小不等,且多次活动,力学性质十分复杂。

其方向有近东西—北西西向、北西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图1),其中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层较发育,而北东、南北向则不很发育且规模较小。

矿区内的EW向断层为主要容矿断层,由F1、F2、F3、F4、F A、F10组成一长约3200m,宽约800m近EW向的断裂破碎带,其间尚发育多条EW、NE、NW向次级小断层。

其中F1规模最大,西起31线,东至40线,延长2km,总体走向108°,由数条次级断层构成破碎带,宽度最小4.5m,最大89.85m,是矿区内的主要容矿断层,产I-①、I-②及若干小矿体,倾向SSW,局部可见反倾现象。

下断面倾角48~83°,平均64.5°;上断面倾角55~89°,平均71.2°。

破碎带内部陡缓不一,方向各异的次级断裂结构面普遍可见。

属逆冲性质断层,经历多次活动叠加改造,具早期压裂,中期伸张和晚期压扭几个演化过程。

【收稿日期】2008-04-20【作者简介】黄君振(1971-),男,广西南宁人,广西第四地质队地质工程师,从事地质找矿工作。

- 129 -- 130 -3.岩浆岩矿区内无岩浆岩出露。

矿区外围小明山主峰北侧见三条200~300 m长的石英斑岩脉。

据地表角岩化及物探、化探和遥感资料推测,在凤凰山地区存在隐伏岩体,且与成矿关系密切。

(三)矿床特征1.矿体形态、规模及产状已发现的Ⅰ、Ⅱ、Ⅲ、Ⅳ四个矿带(体)分别赋存在彼此平行或尖灭侧现的F 1、F 2、F 3、F 4断裂带内。

矿体形态、产状、规模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图1)(表1)。

其中Ⅰ、Ⅳ矿体规模较大。

表1 矿体特征规 模矿带 编号 矿体编号 长(m) 厚(m) 延深(m)走 向形 态银品位(g/t)Ⅰ Ⅰ-① >640 4.06 >500110° 脉状 58~891Ⅰ Ⅰ-② >350 4.39 >270148° 脉状、透镜状58~1948Ⅱ >100 2.0 100° 脉状、透镜状200~300Ⅲ >100 2.0 100° 脉状、透镜状200~300Ⅳ5004.74100104°脉状、透镜状45~227矿体形态以脉状为主,沿走向、倾向有膨大缩小现象。

矿体自地表垂深40~120m为氧化矿,以下为原生矿。

现矿山开采的是Ⅰ号矿体,为F 1所控制,在其上下断面附近分布有I-①、I-②两个主矿体。

I-①矿体:是全矿区的主矿体,储量占全矿区70%左右,赋存在F 1断裂破碎带底板附近,受走向近EW的次级断层f 1控制,呈较规则大脉状,在走向、倾向上均有分叉或分叉复合现象。

走向稳定,总体为110°,倾向SSW,倾角51.5~79.5°。

总体上430m标高以上矿体厚度薄,2~12线430~370m标高间矿体变厚,200m标高以下矿体明显变薄,450m标高以上银品位相对较贫,450~350m标高间银品位最富,250m标高以下矿化变差。

I-②矿体:赋存于F 1断裂破碎带顶板附近,受走向NW的次级断层f 2控制,呈脉状,透镜状产出,走向稳定,总体走向为148°,倾向SSW,倾角51~75°。

f 2与上述f 1在西侧交汇且往西侧伏。

在倾向上,400m、300m标高矿体厚度大,250m标高以下矿体厚度明显变小,而银品位变化规律不显著。

2.矿石特征及围岩蚀变 (1)矿石类型。

按氧化程度可分为氧化矿石和原生矿石。

氧化矿石呈角砾状、蜂窝状、肾状等;原生矿石属裂隙充填交代型矿石,按矿石结构不同,可分为条带(纹)状、脉(网脉)状、角砾状及浸染状等四种矿石。

(2)矿石矿物。

主要矿石矿物为银矿物、含银矿物。

银矿物有深红银矿、银黝铜矿、辉锑铅银矿、捷辉锑铅银矿、柱硫锑铅银矿、辉锑银矿、菲辉锑锡银矿、脆银矿、捷辉硫银锡矿;含银矿物主要有:硫锰矿、方铅矿、闪锌矿、毒砂、黄铁矿、黄铜矿。

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绢云母、锰方解石、菱锰矿等。

(3)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具自形—他形结晶结构、胶状结构、乳浊状结构、交代结构和压碎结构;具条带(纹)状构造、脉状(网脉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等。

(4)围岩蚀变。

矿区内围岩蚀变较强烈,种类较多,常以叠加组合形式出现,主要有硅化、角岩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和硫锰矿化。

具中硫锰矿化与银矿化关系最密切,有硫锰矿分布,必有银矿化,它是找矿的直接标志。

(四)主要控矿因素1.层位控矿。

矿区所有银矿体均产于寒武系黄洞口组第一段上部(∈h 1-2)地层中。

2.构造控矿。

近EW向断裂带是矿区银矿发生工业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目前发现的所有银矿体均无一例外地产于近EW向构造带中,尤其是F 1断裂破碎带。

3.主要控矿因素的综合分析。

综上所述,认为层位和构造二者属于联合控矿条件,前者提供了成矿物质的来源,后者提供了成矿动力学因素,是矿质迁移的通道,并在有利构造部位形成工业富集。

据广西西大明山地区1∶5万化探普查成果报告,寒武系和泥盆系地层银背景值很高,据统计,寒武系地层Ag含量为197×10-9,是地壳丰度值3倍以上,这就为矿床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此外,隐伏岩体在成矿系统中作为热液起着热引擎的作用,并可提供部分成矿物质。

在区域地质演化史中,本区经历了多次构造活动形成了丰富的物源区。

西大明山褶皱基底形成后,受加里东期和印支-燕山期构造活动及岩浆活动作用,岩层产生褶皱和断裂,形成西大明山复式背斜,产生了EW、NE、NW向断裂,形成有利的成矿空间,并提供了热液循环、运移的通道。

来自大气降水的渗入水、深部热卤水和岩浆水在构造应力、地层压力、重力等的综合作用下,沿裂隙、断裂通道发生热循环流动,使分散于地层中的银发生活化、迁移,于EW、NW、NE向构造内或它们的交汇部位中富集成银矿体。

(五)找矿方向通过上述主要控矿因素的分析研究认为,矿区银矿找矿工作应侧重在EW向断裂带分布区,并优先考虑大断裂内之次级断层的交汇部位的找矿工作。

据此原则,提出具体找矿方向如下:1.Ⅰ号矿体(带):本矿体(带)控制程度很高,虽然总体上矿体250m标高以下有变薄变贫的趋势,考虑到断层交汇部位往往有富矿产出,因而F 1内之次级断层f 1与f 2之交汇部位是勘查突破口,具体是250m标高以下2号勘探线以西可定为重要的找矿靶区。

其他EW、NE、NW向次级断层及其交汇部位倘若发现矿(矿化)体,均值得考虑追踪探查。

2.Ⅳ号矿体(带):其浅部矿体已基本控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可确定,是发现银矿体的有望地段。

其中深部宜作为今后的勘查重点。

3.Ⅱ、Ⅲ号矿体(带):地表仅有个别槽探工程,中深部有两三个钻孔控制到银矿体,矿体沿倾向、走向均控制不足,故仍有扩大规模的潜力。

总之,为了完成“攻深找盲”“摸边探底”的找矿工作,必须先明确技术工作思路,充分研究矿床地质特征,深化对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的认识,找出其控矿主要因素,确定勘查方向,然后再实施工程验证,做到有的放矢,则有望实现深部及边部找矿工作的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