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小明山地区银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规律浅析_张大明

合集下载

广西大明山钨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广西大明山钨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广西大明山钨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广西大明山钨多金属矿床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临高县境内,主要由钨、铅、锌等金属元素组成。

该矿床具有一定的地质特征,找矿前景较好。

一、地质特征1.地质构造大明山钨多金属矿床位于亚洲东南部欧亚板块与印度澳洲板块的碰撞带,处于叠加山脉叠加带的中段。

局部发育有一系列断裂构造,如大明山断裂带、铁山断裂、龙岗断裂等,受构造作用影响深。

2.地质岩性大明山钨多金属矿床是一种热液型矿床,主要分布于酸性火山岩和侵入岩旁边的火山火山碎屑岩中。

该矿床与侵入岩的接触带出现熔蚀现象,主矿体与火山碎屑岩之间发生过韧性剪切。

3.成矿物质来源大明山钨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以铅、锌、铜、钨为主,这些元素均来自于地壳深部,随着岩浆活动升华至地表,经过水岩反应再次沉淀形成矿床。

二、找矿前景1.资源规模根据矿产勘探报告,大明山钨多金属矿床拥有较大的储量和资源规模,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2.矿体赋存特点大明山钨多金属矿床矿体较为丰富,金属元素含量较高,具有较好的矿体赋存特点。

此外,矿床附近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亦表明大明山周边可能存在其他未被发现的矿床。

3.科技支撑随着科技的进步,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勘探,如地球物理勘探、遥感勘探、岩石化学勘探等,均有望找到更多的含钨矿床和其他矿产资源。

综上所述,大明山钨多金属矿床具有一定的地质特征,其丰富的矿体赋存特点,巨大的资源潜力以及现代科技的支持,让其在未来的矿产勘探领域中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 矿床储量大明山钨多金属矿床的矿床储量大约在2000万吨左右,其中钨的储量占到了85%以上。

经过初步的高标钨量区探矿工作,矿床的资源量较大,主要集中在东、南两个区域。

同时,根据研究发现,矿床南部、北部存在低品位资源,丹霞山南部、大水山存在较好的探矿前景。

2. 矿石成分分析通过矿石成分分析,得出大明山钨多金属矿床中,铅、锌、铜、钨等金属元素的含量较高,其中最主要的钨元素占比高达80%以上,平均含量超过0.3%。

广西大明山地区钨多金属矿床特征及成矿系列的建立

广西大明山地区钨多金属矿床特征及成矿系列的建立

广西大明山地区钨多金属矿床特征及成矿系列的建立辛晓卫;张启连【摘要】广西六梨钨多金属矿床是广西近年评价的网脉浸染型白钨矿床,共伴生铜、钼矿.大明山矿区大脉型钨多金属矿化普遍发育,两个矿床成矿均与花岗岩关系密切,成矿年龄为燕山晚期.通过矿床特征研究,钨(钼)、铜、铅锌矿化具有成矿系列中的“共生性、连续性、分带性、重叠性、互补性”特点,结合区域上铜、铅、锌、银共伴生特点,初步建立大明山地区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的成矿系为“W(Mo)-Cu(Pb、Zn、Ag)”,并根据此成矿系列指出本区的找矿方向.【期刊名称】《矿产与地质》【年(卷),期】2018(032)002【总页数】6页(P233-237,242)【关键词】大明山钨多金属;矿化分带;成矿系列;找矿方向;广西【作者】辛晓卫;张启连【作者单位】广西地质调查院,广西南宁 530031;广西地质调查院,广西南宁5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670 引言长期以来对大明山地区成矿预测研究多以单矿种为主,如钨矿找矿方向研究[1-2],铜矿找矿方向研究[3-5]。

尽管该区产出的矿种有钨、铜、铅、锌、银、金、水晶、滑石等20多种,但由于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勘查工作投入过少,新矿床类型鲜有发现,故对钨、铜、铅锌(银)等成因密切相关的成矿系列或成矿模式研究欠缺。

近年发现评价的六梨钨多金属矿床位于广西大明山钨多金属成矿区东南部,局部地段探获的钨资源量已达到中型规模,属云英岩化细脉浸染状钨矿,其中铜、钼为共伴生矿种,局部地段亦可圈出以铜或钼为主的矿体,与华南钨矿成矿模式中铜矿产于外接触带有所不同[6];由于细脉浸染状矿化评价较晚,因此该类型在广西近年的成矿规律、成矿系列研究中并未得到体现[7],新矿化类型的发现无疑为矿床成矿系列的建立提供了实例支持。

笔者们全程参与了六梨矿区的勘查工作,在勘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明山大脉型钨矿床地质特征,总结出该区矿化分带规律,尝试建立钨多金属成矿系列,并期望该系列对区域成矿预测和找矿有所启发。

广西六星铅锌金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广西六星铅锌金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广西六星铅锌金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王新利;王林;李宏伟;陆建辉【摘要】广西六星铅锌金银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大明山地区昆仑关花岗岩体外围找矿的典型成果之一.矿床赋存于中上寒武统黄洞口组碎屑岩建造中,成矿与南丹-昆仑关深大断裂及昆仑关花岗岩体密切相关,岩体外围的放射状断裂直接控制着矿体的就位产出.矿床成因类型属于热液充填型脉状矿床,热液期形成了Pb-Zn-Ag等金属元素,表生期的次生富集作用形成了Au.文章对上述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了矿床的找矿标志,以期对区内多金属矿产勘查有所帮助.【期刊名称】《矿产勘查》【年(卷),期】2013(004)005【总页数】7页(P496-502)【关键词】地质特征;找矿标志;铅锌金银多金属矿床;广西;六星【作者】王新利;王林;李宏伟;陆建辉【作者单位】鑫达金银开发中心,北京 100038;鑫达金银开发中心,北京 100038;鑫达金银开发中心,北京 100038;广西第四地质队,南宁 5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2;P618.42;P618.43;P618.51;P618.52广西六星铅锌金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南宁市武鸣县太平镇上江乡,距南宁市区约50 km,矿区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08°35'00″,北纬23°06'15″。

矿床所处的大明山地区是著名的丹池锡锑钨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重要组成部分,亦为南岭多金属成矿省的重要组成部分[1-3]。

自1977年广西冶金地质勘探公司272地质队在本区开展地球化学找矿工作开始,大明山一带的找矿工作几上几下,至今尚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区内现已发现100多处矿产地,其中大型矿床1处(大明山钨矿床),中型矿床2处(两江铜矿和上林钒矿)[2]。

前人研究的热点多局限于区内的钨矿和银矿床[3-8],而对铅锌矿床关注甚少。

2007年,广西第四地质队在该区昆仑关岩体西部外围开展普—详查工作,圈定出4条工业矿体,同时发现了6处潜力较好的矿化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广西某地银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广西某地银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灰岩 ; 郁江组厚度在 2 2 7 ~3 6 2 m范围内 , 主要成分 自下 而上依 次为 : 细砂岩 、 粉砂岩 , 泥岩 、 泥灰岩 透镜体 , 中、 厚 层状 泥质灰 岩 。同时该地 区的岩浆 岩出露 者很 少 , 几乎 没有 。西大 明 山 地质构造 见图 1 。
囤 I 圃 2 圆 回 4 豳 圜 6 圆 7 圆 懂 9 圜 j 口 豳 f I 匾l 2 团 ”固 埠 团
1 5 . 石 英脉 ; 1 6 . 地层界线 ; 1 7 . 不整 合 界 线 ; 1 8 . 断层及编号 ; 1 9 . 复 式 背斜 轴 ; 2 0 . 背斜 轴 ; 2 1 . 向斜 轴 ; 2 2 . 地 层 1 3年第 2 D 卷第 4期
矿物 以 自然银 为主 , 辉银矿其次 , 含 有少量方铅矿 、 闪锌矿等。 文章 通过 对成矿 的地质 条件、 矿床 类型、 矿物 成分 、 控矿
因素的分析 , 为 进 一 步做 好 广 西地 区 的找 矿 工作 提 供 了方 法和 依 据 。 关键 词 : 地质特征 ; 找矿 方 向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8 5 5 4 . 2 0 l 3 . o 4 . 0 5 2 0 引 言
技 术 研 发
V0 】 . 2 0。 No . 4, 2 0 1 3
广 西 某 地 银 矿 地 质 特 征 及 找 矿 方 向
崔永发, 蓝康 华
( 广 西壮 族 自治 区第 四地质 队 , 广西 南 宁 5 3 0 0 3 1 )
摘 要: 受印度洋板块与太平 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影响而产 生的广 西某银矿 , 在 强烈的岩 浆及 火山作 用 下,将地 壳 内部 的合金银 元素的物 质带到地 面, 经过数 万年的沉积演 变, 形成 了金银矿床 ,构成 了我 国重要 的金银 成矿 带。这 类矿石

广西镇龙山-龙山金(银)多金属成矿带的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

广西镇龙山-龙山金(银)多金属成矿带的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

矿床地质广西镇龙山-龙山金(银)多金属成矿带的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王葆华,曾南石,欧阳菲,同锐灵(桂林理工大学广西隐伏金属矿产勘查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镇龙山-龙山金(银)多金属成矿带位于大瑶山西侧-镇龙山成矿带北段,桂中坳陷的南侧边缘,地处大瑶山隆起与大明山隆起交汇部,大黎-凭祥深大断裂纵贯全区。

区内断裂发育,岩浆活动强烈,地质背景十分复杂,多发育与岩浆活动有关的斑岩及热液型贵金属和多金属矿化,是广西的重要矿化集中地带之一。

1 区域地质背景镇龙山-龙山成矿带由镇龙山弯窿和龙山鼻状背斜两个隆起单元及两者间的沉降带所构成。

区内隆起地段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和泥盆系。

寒武系见于弯窿与背斜核部,泥盆系分布在寒武系构成的背斜核部周边。

寒武系为区域基底地层,与上覆下泥盆统莲花山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寒武系基底构造以发育近东西向紧密褶皱为特征,上覆泥盆系盖层则多形成产状较缓的箱式褶皱为主,中部复式向斜区构造线主要为近南北向。

凭祥-大黎深断裂带在本区呈隐伏状态,该断裂带也是控制镇龙山-龙山一带成岩成矿的深大断裂带。

区内其它断裂构造有NWW向、近SN向和NE向断裂。

其中NWW向断裂规模较大, 是本区的导岩、导矿构造;近SN向断裂则多为容矿构造。

区内岩浆岩活动强烈,在龙山背斜顶端出露有面积达约29 km2平天山花岗闪长岩体株,在镇龙山至长帽岭及龙头山均有呈小岩枝、岩墙侵入的燕山晚期石英斑岩与二长花岗斑岩。

岩体的定位主要受NEE一EW构造带与NE一NNE构造带和NW构造带复合部位控制。

岩体具有被动侵位特点,形态复杂,平面上大多呈等轴状、椭圆状、长条状等。

岩体的岩石组成以花岗闪长(斑)岩到二长花岗(斑)岩系列为主,多为燕山期岩浆活动的产物。

2 成矿规律分析镇龙山—龙山成矿带内的矿化类型主要为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脉及少量矽卡岩和斑岩型贵金属、多金属矿化,已发现金、银、铜、铅、锌、锑和砷等矿床、矿点达89处,集中出露于镇龙山弯窿和龙山鼻状背斜,形成镇龙山锑、金、银矿田和龙山金铜矿田。

广西大明山钨多金属矿床地质特点与找矿预测分析

广西大明山钨多金属矿床地质特点与找矿预测分析

2 - 3 层 控 矿 床 地 质 特 点
在 图 1中, 数字符号所代表 的内容如 下: 图例 1代表地层界线 , 图例 2代表 不整合 面, 图例 3代表似层状或层状金属矿体, 图例 4代表石英脉 型金属矿体 ,图例 5代表开发完成后 留下的钻孔;此外 , l y 是花 岗斑 岩, E是寒武 时期的页岩 , D l 是下泥 盆统莲花 山组石英 砂岩 以及 砾岩 , D . n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泥盆统那高蛉组砂质 页岩 、砂岩 , D。 Y是下泥盆统郁江组页岩 以 及砂 岩。该矿 区的地层特 征如表 1 。
2 . 2 石英脉型矿床地质特点
金属矿物 是工 业生产当中的重要原料 , 我 国的金属矿 藏资源较为丰 在一般 情况下, 石英脉矿床 会与其他类 型的矿床交错 在一起 ; 在 大 富, 尤其是南部地 区; 为了能够有效开发金属矿藏 , 则应对 矿床范 围内的 明山矿 区当中 , 石 英脉矿床主要位 于镇 武 山矿段 以及石 高矿 段 , 七凤 背 地质特 点进行研 究 , 并根据矿 床所具有 的地质 特点 , 预测 未来 的找矿 方 斜为此类矿床的主要成矿地质 构造 。背斜的走 向为北东及 南西走向, 围 向l l J 。广西大 明山拥有 丰富的金属矿藏资源 , 其 中钨矿 的开发价值较高 , 岩与矿脉之 间接触面较 为平直 , 矿 脉属于节理充填型。镇武山矿段共发 本文分析 了该矿 区的地质特 点, 以供参考 。 现5 2条矿 脉 , 厚度在 O . 0 5 ~ 0 . 4 m之 间, 长度在 3 0 ~ 5 1 0 m之 间 ; 三氧 化钨 的品位在 0 . 0 4 ~ 0 . 7 9 %之 间, 平均 为 0 . 4 2 %。石高矿段发现 2 6条矿 脉, 厚 1 大 明 山矿 区 的地层 概况 度在 0 . 1 ~ 0 . 8 m之间 , 长度在 3 5 ~ 7 1 0 m之间 ; 在 该段矿床 中, 三氧化钨 的 大 明山矿 区处于广西南宁市马山县、上林县 以及武鸣县的交界处 , 呈 . 1 7 ~ 1 . 6 5 %之 间, 平均 为 0 . 8 1 %; 除 了以上两矿段外 , 在其 他地段 东南与西北走 向, 宽约 2 5 k m, 长约 8 0 k n; i 经考察 发现 , 七凤背斜为矿区 的 品位在 0 还发现几条北东走 向矿脉P l 矿床 中的所有矿 脉几 乎处于连续状态 , 但不 主要成矿形式 ; 另外, 断层发育较为集中, 矿 区的地质剖面结构如 图 l 。 同的矿脉具有不 同的品位 , 且呈不均匀分布状态; 一般而言, 矿脉尖灭 以 及段裂产状突变地段往往 矿体品位变富,而在含矿 构造交汇的位置, 会 出现 富矿包 。在 石英脉矿床 当中, 主要的金属矿物 以黑钨 矿 、 白钨矿 为 主, 黑钨矿 相对较 多; 其次 为斑铜矿 、 菱铁矿 、 方铅矿 以及黄 铜矿等 , 此 外, 还含有少量铝、 锌 以及铋。以上金属矿均 以硫化物 的形式存在 ; 石英、 方解石与 白云母是石英脉矿床当中的主要脉石矿物 。 矿石类型 以网脉浸 染矿石 、 块状矿石、 梳 状 矿 石 以 及 带状 矿 石 较 为常 见 。

广西大明山钨矿区隐伏斑岩型铜矿找矿前景与新方法

广西大明山钨矿区隐伏斑岩型铜矿找矿前景与新方法

广西大明山钨矿区隐伏斑岩型铜矿找矿前景与新方法摘要:2009年地质勘查工作会上明确指出,必须加强深部找矿工作,以应用深部矿床成矿与找矿理论的突破和先进找矿方法技术为基础,努力实现深部找矿重大突破。

近年来我院在大明山钨矿区南段那汉沟、北西段甘高一带开展了多项地质普查工作,在深部的斑岩体内及附近发现了多条含钨、铜石英矿脉。

文章结合大明山钨区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岩浆岩构造地质特征,对比斑岩型铜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认为大明山矿区外围那汉沟和甘高矿段的铜矿与燕山晚期石英斑岩、花岗斑岩具有成因联系,表现出斑岩型铜矿的特征。

有利的地质条件及找矿信息显示本区有较好的找矿前景,通过新一轮的找矿工作,运用新的找矿方法,可望在本区找到大中型隐伏斑岩型铜矿床。

关键词:大明山钨矿区;斑岩型铜矿;找矿前景斑岩型铜矿床主要与火成岩有关,由于这一类火成岩具有“斑状结构”,因此将与这类火成岩有关的铜矿床称为“斑岩型铜矿床”,我国比较有名的斑岩型铜矿如:江西德兴富家坞铜矿、西藏斑龙、黑龙江多宝山铜矿等。

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与中深成的火山岩侵入有关,象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等。

岩浆的侵入导致了围岩蚀变,沿侵入岩体的中心,不同的围岩蚀变呈环带分布。

铜矿体一般产在侵入岩体的内部或与围岩的接触带上;铜的来源一般是随着岩浆的上侵,从深部被岩浆携带上来。

这一类矿床的主要原生矿物是黄铜矿和斑铜矿,规模一般较大,但品位较低,一般为0.5%左右。

大明山钨矿区岩浆活动(尤其是燕山期)强烈,与铜矿有关的斑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出露广泛。

文章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大明山钨矿区外围斑岩型铜矿的找矿前景进行探讨,并为取得隐伏斑岩铜矿找矿新突破提出新的找矿方法。

1区域地质概况大明山钨矿区位广西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大明山箱状背斜北西倾没部位。

区域性南丹—昆仑关深大断裂通过本区。

出露地层为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三叠系。

寒武系及奥陶系为深海—半深海相砂页岩,一般分布于背斜的核部,组成本区的下构造层,区域上体现为一系列EW走向的紧密线状褶皱及压扭性断裂带。

广西西大明山弄屯铅锌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广西西大明山弄屯铅锌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广西西大明山弄屯铅锌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广西西大明山弄屯铅锌矿床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是广西重要的金属矿床之一。

该矿床主要由铅锌硫化物矿物组成,其中以黄铁矿和闪锌矿为主。

那么,该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和找矿前景如何呢?首先,该矿床属于喀斯特岩溶型铅锌矿床,主要产于石灰岩、泥灰岩和白云岩等岩石中。

矿区内存在大量溶洞、地下河道和石笋等喀斯特地貌,这为铅锌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其次,矿区内存在明显的蚀变和脉石带,其中主要的矿床脉石类型为碳酸盐型、硫酸盐型以及双性质脉石,并且矿床与阳起古生界滇江系松山组发育有较好的联系,这表明矿床的形成和古地理环境、构造背景密切相关。

再次,矿区内存在多个成矿期次,最早的为早白垩世晚期的火山-喀斯特成矿期,次之为白垩纪晚期的白云岩型成矿期,最后为隆起晚期的碳酸盐型、硫酸盐型和双性质型成矿期。

这说明该矿床经历了多个成矿作用,其中早期的火山-喀斯特成矿期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可为今后的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广西西大明山弄屯铅锌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十分明显,而且矿床产出铅锌矿的品位和量巨大,早已成为广西地区的重要金属矿床之一。

此外,根据矿床内成矿期次的多样性,表明矿区内还可能存在更多未被发现的成矿期次,可能会发掘更多未知的矿产资源。

因此,该矿床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未来有望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数据是研究和评估事物时非常重要的工具,对于分析广西西大明山弄屯铅锌矿的成矿地质特征和找矿前景也是不可缺少的。

下面列出一些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1. 矿床铅锌矿石平均品位:铅平均品位为4.28%,锌平均品位为12.26%。

分析:该矿床的铅锌矿石平均品位较高,属于中高品位矿石,表明矿床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2. 矿床探矿面积:约为3.3平方公里。

分析:该矿床的探矿面积比较小,但其中铅锌矿石品位较高,成矿地质特征明显,探明程度较高,可为加强该矿床的找矿指导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

3. 该矿床主要的矿物有: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菱锌矿、菱镁矿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碳世界LOWCARBONWORLDLOW CARBON WORLD 2013/3广西小明山地区银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规律浅析张大明,吕国清(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地质队,广西南宁市530000)【摘要】广西小明山地区位于广西西大明山地区成矿带西段,具有较好的银矿找矿前景。

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及收集前人的找矿及科研成果,总结本区银矿成矿条件及典型银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试图对该区找矿前景进行浅析,目的为在该区探索银矿找矿规律提供参考。

【关键词】找矿规律;银矿;小明山地区【文章编号】2095-2066(2013)06-0044-031区域地质背景小明山地区地处广西西南部,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南华准地台右江再生地槽西大明山隆起带中部,主体构造为西大明山复式背斜。

次级构造为小明山复式背斜,属加里东构造层。

沉积建造复杂多变,岩浆(热液)活动较频繁,褶皱断裂发育,形成了该区复杂的地质构造格局。

为内生矿产的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物源、热(动力)源及良好的赋矿场所,因此,本区内生矿产及种类较丰富。

1.1地层区域内绝大部分为沉积岩分布,出露地层有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和第四系。

以寒武系、泥盆系为主,分布面积占90%以上。

1.2构造区域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

主要构造线呈东西向,次为北东向、北西向及近南北向(图1)。

1.2.1褶皱区内加里东期、华力西~印支期、燕山~喜马拉雅期均有褶皱形成。

褶皱形式呈紧密线状、平缓开阔状。

褶皱轴向以东西向为主,次为北东向。

区内规模较大的褶皱有:西大明山复式背斜,小明山复式背斜、琴厚向斜等,均与银矿关系密切。

1.2.2断裂西大明山地区遭受多次构造作用,褶皱的产生伴随断裂的活动,形成不同性质、方向及规模区域性断裂,按走向可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三组,且本区断裂大部分具多期多次活动特征,尤其是近东西向断裂及北东向断裂表现最为突出,其破碎带较发育,成为本区最主要的控矿容矿构造。

1.3岩浆岩区域内岩浆岩出露很少,仅有少量基性岩脉(墙)和酸性岩脉沿裂隙或断层侵入,分布零星,面积仅0.16km 2。

另据重力、航磁、化探和遥感资料及矿床(点)的分带性,推测西大明山、小明山背斜核部及附近有隐伏花岗岩体存在。

在断裂破碎带附近,岩石均强烈的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等围岩蚀变现象。

说明该区热液活动强烈。

1.4区域地球化学特征该区位于西大明山隆起带中部,属区域性Ⅰ级铅锌银成矿远景区,Ⅱ级铅锌银金属异常区,广泛出露寒武系砂泥岩。

区域地层的元素丰度值普遍较高,若与黎彤1994年公布的中国陆壳元素丰度值比较,浓集系数K>3的元素有Au 、Ag 、As 、Sb 、Mn 等。

由此可见,西大明山地区是金、银及多金属元素相对富集的地球化学区。

特别是寒武系中Au 、Ag 元素丰度值较高,为银矿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矿质来源条件。

1.5区域矿产区域矿产资源较丰富,主要有金、银、铅、锌、钨、铋、磷矿、重晶石、水晶、煤等。

共27处矿产地,达到大型矿床的有凤凰山银矿、洛岭重晶石矿,中型矿床有长屯铅锌矿,小型矿床有乔建砂金矿和渌井铅锌矿等。

以内生金属矿床为主。

2区域内典型银矿床地质特征分析2.1位置及区域背景凤凰山银矿床是国内著名的大型银矿床,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的西大明山复式背斜东北部,位于小明山地区的东部,离小明山主峰平距约30km 。

所属一级构造单元为南华准地台。

二级构造单元为西大明山~大瑶山隆起,这是一个由加里东褶皱形成的弧形背斜区。

凤凰山银矿处于西大明山凸起(二级单元)的北东部。

2.2赋矿层位寒武系黄洞口组是矿区主要的赋矿层位,为一套具复理石建造特征的浊流沉积暗色细碎屑岩,以泥岩夹砂岩和砂岩夹泥岩韵律性交互产出。

2.3矿区构造矿区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褶皱不太发育,且规模小(图2)。

断裂:矿区断裂构造比较发育,数量较多,方向各异,规模大小不等,且多次活动,力学性质十分复杂。

其方向有近东西~1.第四第;2.石炭系下统;4.泥盆系中统;5.泥盆系下统;6.寒武系上统黄洞口组;7.寒武系下中统小内冲组;8.石英斑岩脉;9.辉绿岩脉;10.实测地质界线;11.实测不整合地质界线;12.推测隐伏岩体;13.复式背斜轴;14.背斜轴;15.向斜轴;16.实、推测正断层;17.实、推测逆断层;18.平移断层;19实、推测区域性正断层;20.实、推测区域性逆断层;21.实、推测性质不断层;22.岩层产状;23.褶皱编号;24.断层编号;25.银矿床(点);26.铜锌点;27.重晶石矿点。

图1小明山地区区域地质图地质探究44低碳世界LOWCARBONWORLDLOW CARBON WORLD 2013/3北西西向、北西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

其中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层较发育,而北东向和南北向次之。

凤凰山银矿床产于西大明山背斜北部渌郁山背斜NE 翼走向断裂破碎带。

银矿体的形状、产状乃至规模等均受以E ~W 向为主体的复合控矿断裂系统的控制。

断裂、裂隙的形态直接控制着矿体的形态。

已经查明矿区内的东西向、北西向以及北东向断裂裂隙是银矿形成的容矿构造。

矿液沿裂隙充填交代成矿。

在这三组裂隙、断层的交汇处矿体厚度变大,品位相对变高。

沿矿体倾向,在断裂产状由陡变缓的部位,银矿化明显变好。

矿体的侧列和左行雁列均为断裂构造影响的结果。

2.4围岩蚀变及矿化特征凤凰山银矿床主要围岩蚀变有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和硫锰矿化。

2.4.1硅化硅化是凤凰山银矿床的主要围岩蚀变之一,呈带状分布于构造破碎带及其顶底板岩石中,与黄铁矿化、锰质碳酸盐化相伴产出。

硅化砂岩或硅化岩(热液石英岩)由于抗风化力强,往往在地表形成断崖或带状凸起地貌。

故硅化是间接找银矿的重要标志之一。

2.4.2黄铁矿化黄铁矿化也是本矿床主要围岩蚀变之一,分布广,与硅化、锰质碳酸盐化相伴产出。

热液期黄铁矿化可分四个世代,其中第二、第三世代黄铁矿为银矿化阶段形成。

2.4.3硫锰矿化硫锰矿常以粗~细脉或散粒状与石英、黄铁矿、碳酸盐岩微细脉相伴产出,是重要的银矿载体矿物。

有硫锰矿分布必有银矿化,它是找矿的直接标志。

2.4.4碳酸盐化碳酸盐化多局限于构造破碎带中发育。

其表现形式是常以锰方解石、菱锰矿、钙菱锰矿细微脉、网脉作裂隙充填分布,常与硅化、黄铁矿化相伴产出,对断层上、下盘岩石影响甚微。

2.5矿体特征凤凰山矿区银矿化体(Ag ≥25g/t 的地质体)发育,主要赋存于近东西向的断裂破碎带中,其形态、产状受断裂带控制,多呈脉状或透镜状产出,其大小不等,形态各异。

不同的断裂带中矿化体的数量、大小差异较大,同一构造同一地段内若有二条或多条矿化体存在时,它们一般均大致平行排列,随着断裂带的延伸而延伸。

银矿体(Ag ≥50g/t )发育于矿化体中,一般产在中部,部分产在一侧。

银矿体在矿化体中圈定,一般情况下矿体与矿化体二者的规模成正比,但有矿化体的地方并不一定有矿体。

在矿区内发现大小矿体27个,主要为F 1、F 2、F 3、F 4等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所控,其中F 1断裂是矿区最主要控矿和容矿构造,在其破碎带的上、下部分布有Ⅰ-①及Ⅰ-②两矿体,而Ⅰ-①是全矿区主矿体,规模最大,储量占全矿区74.64%。

(图3)Ⅰ-①矿体:分布于15~36线间,工业矿体主要分布在3~28线之间。

矿体一般赋存于F 1断裂破碎带靠下断面内侧,呈较规则大脉状,在走向、倾向上均有分叉或分叉复合现象,矿体在12线330m 标高有40~50m 较大天窗,周边有的呈“港湾”或“半岛状”。

据0~24线间150、250、350m 标高走向线统计,走向稳定,总体为110°,矿体倾向南南西。

在8线矿体有反倾现象。

倾角51.5~79.5°,平均65°。

工业矿体长度>640m ,斜深>500m (16线)。

矿体厚度0.25~17.18m ,平均4.72m ,厚度变化系数83.5%。

原生矿厚0.25~13.55m ,平均5.54m ,厚度变化系数75.8%,银品位96~891g/t ,平均265g/t ,品位变化系数146.1%。

氧化矿厚0.42~17.18m ,平均4.06m ,厚度变化系数88.2%,银品位58~2776g/t ,平均598g/t ,品位变化系数213.7%。

2.6矿石结构构造氧化矿石,多具胶状结构、环带结构,其余多为压碎(碎裂)结构、交代结构及粒状结构。

角砾状构造、蜂窝状构造、脉状构造及葡萄状构造,以角砾状构造和脉状构造为主。

原生矿石结构主要为热液石英、锰质碳酸盐、金属硫化物和各种银矿物呈脉状或浸染状交代结构和压碎结构。

根据矿图2凤凰山矿区地质略图图3凤凰山银矿400m、330m、280m中段矿体对比图地质探究45低碳世界LOWCARBONWORLDLOW CARBON WORLD 2013/3物结晶形态分别有他形晶粒状结构、半自形~他形晶结构、自形~半自形晶结构、乳滴状固溶体结构等。

构造类型有角砾状构造、条带(纹)状构造、脉状穿插构造、网脉状构造和浸染状构造,以角砾状构造、脉状穿插构造为主。

2.7矿石类型凤凰山银矿属正向氧化,氧化矿石主要分布在标高330m 以上,尤以标高400m 以上的矿体上部最为典型。

标高330m 以下为原生带。

混合带不发育,呈斑白、斑杂色调,一般零至数米。

根据银矿床中矿石的成因特点,划分为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两类。

2.8矿床成因分析凤凰山银矿床位于右江盆地东南缘,在区域地质演化史中,经历了多次构造活动,形成丰富的物源区,在三叠纪后,西大明山褶皱基底基本形成,印支~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和大气降水渗流的作用,使分散于地层中的银发生活化、迁移、再分配到有利的构造部位中沉淀成矿。

结合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初步认为本矿床为有大气降水渗流的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脉型银矿床。

3小明山地区银矿找矿规律分析3.1成矿条件分析该区广泛出露寒武系和泥盆系砂泥岩,据有关资料统计,西大明山地区寒武系地层Ag 平均含量为197×10-9;早泥盆系地层为249×10-9,大大高于地壳丰度值;可为Ag 成矿提供丰富的矿质来源(隐伏岩体也可能提供了部分矿质);从已发现的矿床(点)分布特征来看,大部分矿床(点)赋矿层位均为寒武系或沿寒武系砂泥岩向碳酸盐岩相区的过渡带分布,也充分说明了该区地层、岩性对成矿极为有利。

据1:20万、1:5万化探普查,在小明山一带均具有A g 、P b 、Z n 异常,强度较高,规模较大,浓度中心及水平分带明显。

异常主要呈近东西向展布于小明山复背斜轴部或其附近。

其中分布于小明山复背斜轴部小明山主峰~尖峰岭一带的银铅锌异常带,长>3700m ,宽>600m ;主要由Ag 、Pb 元素异常组成,强度较高,浓集中心明显,规模较大,重合性均较好;Ag 、Pb 元素峰值分别为1430×10-9,670×10-6;异常区内经地表稀疏工程揭露已发现银铅矿(化)体,证实了该异常为矿致异常,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