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生态学---园林植物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合集下载

生态因子对植物景观营造的关系ppt课件

生态因子对植物景观营造的关系ppt课件
28
4)符合自然规律与艺术要求
对地形、地貌的利用和改造要符合自然规律,也 就是说要认真考虑土壤物理特性、山的高度与土 坡斜面的关系以及对岸坡度是否合理等问题。确 保工程稳定牢固,避免发生崩坍。不能只求艺术 效果而不顾工程质量。同时要使园林的地形地貌 合乎自然山水规律,但又不能追求形式,卖弄技 巧,力求使园中的峰壑峡谷、平岗小阜、飞瀑涌 泉和湖池溪流等山水诸景达到“虽由人作,宛自 天开”的境界。
16
生态因子对植物景观营造的关系— —地形
(一)地形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地形是指‘地球表面高低不同的起伏形态,如平原、 盆地、丘陵、高原、河谷等的总称’,此类地形地貌也被称之为大地形。
微地形是相对于上述大地形而得出得一个相对概念,是指在景观设计过程 中采用人工模拟大地形的形态及其起伏错落的韵律而设计出面积较小的地 形,其地面高低起伏但起伏幅度不太大。微地形可以按照其坡度的起伏的 流畅程度大致分为两种类型:曲线型和直线型。曲线型微地形是指运用柔 和流畅的曲线来模拟地形地貌,从而营造出自然倾斜的风景。
8
二、园林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滥用野生植物资源,以破坏农村生态 为代价构建城市生态
(2)生物多样性很低,景观、生态系统和 物种单一
9
三、园林植物景观营造与生物多样 性应用的例子(杭州西湖茅家埠景 区)
茅家埠景区是示范性的杭州人工 湿地公园之一,具有丰富的植物 物种多样性及独特的景观营造手 法。茅家埠景区共有植物105科、 222属、292种。
新的景观空间 6)结合自然地形地貌,充分体现原始自然风光
25
1)利用为主,改造为辅
在进行园林地形设计时,常遇到原有地形 并不理想的情况。这就应从原地形现状出 发,结合园林绿地功能、工程投资和景观 要求等条件综合考虑设计方案。这就是在 原有基础上坚持利用为主,改造为辅的原 则。

第二章城市环境因子与园林植物的生态关系(第五节)

第二章城市环境因子与园林植物的生态关系(第五节)

2020/6/8
《园林生态学》
2-31
土壤放线菌
放线菌为单细胞微生物,个体大小介于细菌和真菌之间, 呈纤细的放射状菌丝或分枝状菌丝。数量上是仅次于土壤 细菌的一个类群。
放线菌是好气性的土壤微生物,靠分解有机物为主,其分 解纤维素和含氮有机物的能力都较强。
它们对营养要求不严格,能耐干旱和较高的温度,最适 pH为6.0~7.5,也能在碱性条件下活动,但对酸性反应敏 感
2-9
土壤结构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产物,其中有机 质、根系及土壤动物的活动对土壤结构发育有重要作用
➢ 许多有机化合物特别是具胶体性质的化合物能起到聚 合剂的作用;
➢ 根系分泌出的各种有机物可单独作用或与微生物联合 作用而使土粒聚合成团聚体。根孔的形成可使土壤具 通透性,根的搅动作用则使结块土壤破碎;
2020/6/8
《园林生态学》
2-25
固氮细菌
固氮细菌是能够进行生物固氮作用的一类微生物。它们利 用生物体的糖类等碳水化合物作为碳源和能源,所以仍属 于异养细菌的范围。
固氮细菌可分为自生固氮菌和共生固氮菌(根瘤菌)两类。
➢ 自生固氮菌:与高等植物没有共生关系,从土壤或根 分泌物中获取碳水化合物,并固定大气中的氮素。
自养细菌在土壤中的重要生理类群有:硝化细菌、硫细菌、 铁细菌。
2020/6/8
《园林生态学》
2-27
土壤真菌
真菌大多为多细胞的微生物,少部分为单细胞的。它们在 外形上多呈分枝状的菌丝体,有些种类在发育的某一个阶 段形成子实体(蘑菇)。真菌是土壤菌类中数量最少的一个 类群,但生物量却高于细菌和放线菌。
植物所需的无机元素来自矿物质和有机质的矿物分解。
某些植物对土壤养分具有选择吸收和富集的能力

浅议园林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生态关系

浅议园林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生态关系

浅议园林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生态关系(/html/45/n-7445.html)植物所生活的空间叫作“环境”,任何物质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

植物的环境主要包括有气候因子(温度、水分、光照、空气)、土壤因子、地形地势因子、生物因子及人类的活动等方面。

通常将植物具体所生存于其间的小环境,简称为“生境”。

环境中所包含的各种因子中,有少数因子对植物没有影响或者在一定阶段中没有影响,而大多数的因子均对植物有影响,这些对植物有直接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因素)”。

生态因子中,对植物的生活属于必须的,即没有它们植物就不能生存的因素叫做“生存条件”,例如对绿色植物来讲,氧、二氧化碳、光、热、水及无机盐类这六个因素都是绿色植物的生存条件。

植物和环境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植物必须依赖环境而生存,在其个体发育的全过程中,需要源源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获取所必须的物质和能量,不断建造自己的躯体;同时又将其代谢产物排放到环境中去,通过这种关系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和种群的繁衍。

另一方面,植物又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与影响和改造周围环境,促进环境的演化。

环境控制和塑造了植物的生理过程,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植物则在适应环境的同时,改造和影响着环境,形成了一种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共同发展的关系。

在不同的光照、热量,水分等环境条件下,植物的群落结构,形态特征,生理过程和地理分布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性。

在生态因子中,有的并不直接影响于植物而是以间接的关系来起作用的,例如地形地势因子是通过其变化影响了热量、水分、光照、土壤等生产变化从而再影响到植物的,对这些因子可称为“间接因子”。

所谓间接因子是指其对植物生活的影响关系是属于间接关系而言,但并非意味着其重要性降低,事实上在园林绿化建设中,许多具体措施都必须充分考虑这些所谓的间接因子。

在任何一个综合性环境中,都包含很多生态因子,其性质、特性和强度等方面各有不同,这些不同的生态因子之间彼此相互组合、相互制约,形成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为不同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可能。

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与园林植物的相互关系一、温度温度是影响园林植物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影响着植物的地理分布,制约着生长发育的速度及体内的生化代谢等一系列生理机制。

地球表面温度变化很大,空间上,温度随海拔升高,随纬度增加(北半球)而降低;时间上,温度1年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1天有昼夜的变化。

温度对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植物体内各种生理活动的影响而实现的。

植物的各种生理活动都有最低、最适、最高温度,称为温度的三基点。

低于最低或高于最高温度界限,都会引起植物生理活动的停止。

1、温度与生长的关系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一般为4~36度,但是因植物种类和发育阶段不同,对温度的要求差异很大。

热带植物如椰子、橡胶等要求日平均温度在18度以上才能开始生长;亚热带植物如柑橘、香樟、竹等在15度左右开始生长;暖温带植物如桃、紫叶李、槐等在10度,甚至不到10度就开始生长;温带树种此杉、白桦、云杉在5度时就开始生长。

一般植物在0~35度的温度范围内随温度上升,生长加速,随温度降低,生长减慢。

当超过植物所能忍耐的最高和最低温度极限时,植物的正常生理活动及其同化、异化的平衡关系就会被破坏,致使部分器官受害或全株死亡。

低温会使植物遭受寒害和冻害。

寒害指气温在0度以上树木遭受的低温伤害。

轻木(ochromalagopus)的致死低温为5度;三叶橡胶在0度以上的低温影响下,叶黄而脱落。

寒害多发生在热带地区。

冻害指一些冬季寒冷的地方,气温常在0度以下,树木地上部分的组织内部发生结冰而引起的伤害。

冻害的严重程度除了极端低温值外,还与降温速度和持续时间有关,也以植物抗性大小而异。

在相同条件下,降温速度愈快,植物受伤害愈严重,低温持续的时间愈长,受伤害的程度愈大。

土壤低温对园林植物的危害也较大。

特别在气温比土温高时,植物地上部分进行蒸腾而失去水分,根系因土壤结冰无水补充,也会发生生理干旱,时间长了会引起枝条干枯死亡。

高温对园林植物的危害,主要是破坏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平衡,使呼吸作用超过光合作用,结果使植物饥饿而死亡。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 严贤春版—2环境因子对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 严贤春版—2环境因子对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④喜温植物:喜温植物极不耐霜冻,一经霜冻,轻则枝叶坏死, 重则全株死亡;如:茉莉花、光叶子花、白兰花。
⑤耐热植物 :耐热植物多原产于热带或亚热带,喜温暖而能耐 40℃或以上的高温,但不耐寒;如:椰子、米兰、扶桑、变叶木 等。
(二)温度对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植物各个器官生长发育要求的温度不同;
2、土壤温度
3、土壤水分
4、土壤通气状况
(二)土壤化学性质
1、土壤酸碱度 ①酸性土植物:酸性土植物是指在pH<6. 5的土壤中能良好 生长的植物。如:杜鹃花、山茶花、茉莉花等。
②中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是指在6.5<pH<7.5的土壤中能 良好生长的植物。如:菊花、矢车菊、百日草等。
③碱性土植物:酸性土植物是指在pH>7. 5的土壤中能良好 生长的植物。如:仙人掌、非洲菊、石竹等等。
3、低温刺激有些植物的花芽分化;如金盏菊、雏菊、杜鹃 花等;
4、温度的高低还会影响花色;如:矮牵牛
30~35℃
15℃以下
(三)极端温度对园林植物的危害
1、高温对园林植物的危害;
仙客 来
米兰
水仙
2、低温对园林植物的危害;
二、光照因子
光照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是植物制造有机物质的 能量源泉。光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光 照度、光周期和光质。
③日中性照植物:日中性植物对日照时间不敏感,只要 发育成熟,温度适合,几乎一年四季都能开花。
(二)光质对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光质即光的组成,是指具有不同波长的太阳光光谱成分。
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不同。
①红光、橙光有利于植物糖分的合成,加速长日照植物发育, 延迟短日照植物发育。 ②蓝紫光能加速短日照植物发育,延迟长日照植物发育。 ③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而短波光的蓝紫光和紫外线能 抑制茎的伸长和促进花青素的形成,紫外光还有利于维生素 C的合成。

浅议园林植物与温度因子的生态关系

浅议园林植物与温度因子的生态关系

浅议园林植物与温度因子的生态关系浅议园林植物与温度因子的生态关系摘要:温度是影响园林植物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影响着植物的地理分布,制约着生长发育的速度及体内的生化代谢等一系列生理机制。

温度对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植物体内各种生理活动的影响而实现的。

植物的各种生理活动都有最低、最适、最高温度,称为温度的三基点。

低于最低或高于最高温度界限,都会引起植物生理活动的停止。

本文通过研究温度对植物生理活动、植物生长及极端温度对植物的影响,得出了温度与植物之间的一些相互关系。

关键词:生理活动植物生长极端温度调节作用引言:温度因子对于植物的生理活动和生化反应是极端重要的,而作为植物的生态因子而言,温度因子的变化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植物的一系列生理过程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才能进行,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植物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完成其生活史,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将对植物产生不利影响甚至死亡。

因此,温度是植物生长发育和分布的限制因子之一。

第二,植物对温度的影响还表现在温度的变化能影响环境中其它因子的变化,从而间接的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一.温度对植物生理活动的影响植物的一切生理生化作用在一定的温度环境中进行的。

当温度升高时,细胞膜透性增大,植物生理活动所必需的水分、二氧化碳、养分吸收增多,酶活性增强,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随之增强,直到一个最佳温度范围为止,以后就逐渐减弱。

温度过高时,植物萎篶枯死。

植物不同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对温度的要求不尽相同,植物类型不同,光合作用对温度的要求不同。

通过植物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均比光合作用高。

温度通过改变空气中蒸气压差和直接影响叶表面温度以及气孔开关,从而影响植物的蒸腾。

当温度过高,蒸腾过快,植物吸水不足时,植物萎篶甚至枯死。

[1]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都要求有一定的温度条件,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

《园林生态学》教学大纲

《园林生态学》教学大纲

《园林生态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B1011118适用专业:园林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课学期:第5学期总学时:40学时教学时数:理论课40学时一、编写说明1、课程简介:主要授课内容是园林植物与城市环境及生态因子的关系;植物群落结构;植物群落动态;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生态系统概述;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生态;城市生态评价与管理。

2、地位和任务:课程从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出发,将城市环境特点、城市植被的特点与功能、城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及生态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知识介绍给学生,为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生态学基础知识,使其在园林生产实际中树立生态意识、增强生态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为生态园林、园林城市以及生态城市的建设服务。

3、总体要求: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对园林植物和各生态因子的关系有较深印象;掌握各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系统内能量的循环流动规律;掌握植物群落的类型、植物群落的演替成因和演替类型及群落分布规律;初步认识景观生态学中的各景观基本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在从事园林园艺工作中的生态意识,把生态学作为一个方面来考虑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相关课程有《森林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农田生态学》等。

5、修订依据:本教学大纲根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园林专业的教学计划编写。

二、教学大纲内容绪论1、教学目的:通过对此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发展阶段,掌握生态学的一些基本定义及其研究对象,介绍园林生态学研究的几个重要方面。

2、教学内容:(1)生态学的概念(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生态学分之(3)生态学几个发展时期(4)城市化与现代园林的发展(5)园林生态学概况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生态学几个基本概念及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了解生态学的几个发展时期及现代园林的发展,初步认识园林生态学。

4、教学重点与难点:生态学的基本定义和研究对象。

园林生态学课件第1章 园林植物与环境

园林生态学课件第1章 园林植物与环境

在春节开花的牡丹 通过光周期诱导
四、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
(3)光质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光质对园林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光谱 成分对植物形态建成和生理生化作用有不 同的生态效应。光是太阳的辐射能以电磁 波的形式投射到地球的辐射线。太阳辐射 光谱中,能被植物叶片吸收、具有生理活 性的光,是波长在400-700nm之间的可见 光,这也是植物所能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 的主要光谱区间,称为光合有效辐射。
四、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
虞美人的花(开花需要 大量水分)
四、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
(2)水分与植物的分布 水 分对植物的分布有密切关 系。地球上由于水分分布 的不均匀,表现出各种各 样的植被类型,从全球角 度来说,水分分布以拉丁 美洲最多,欧亚次之,非 洲最少;我国降雨量的分 布是则南多北少,东多西 少,植被类型也随之变化。 比如我国东部和南部主要 为森林分布区,而西北部 主要为草地和荒漠区。
第一节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自然环境由大到小分可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 区域环境、生境、小环境和体内环境等。
① 宇宙环境 宇宙环境是指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 宇宙空间,也称为星际环境。宇宙环境对地球环 境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 地球环境 地球环境又称全球环境,主要是以 生物圈为中心,包括与之相互作用、紧密联系的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共5个圈层。
几种不同的生态因子
三 生态因子的分类
(二)生态因子的分类 (1)按性质分为
▪ 气候因子: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 雷电等
▪ 土壤因子:如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 质及土壤生物等
▪ 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 的走向与坡度等
▪ 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 各种相互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温度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植物温度的三基点 :最低温度 最高温度 最适温度 低温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寒害:冷害,指气温在0度以上树木遭受的低温伤害
冻害:冻害气温在0度以下,树木地上部分的组织 内部发生结冰而引起的伤害。 霜害:因降霜而引起的植物受害。 冻举:冻拔 冻裂: 冻旱:
高温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 积温
2、光照时间对园林植物 的影响
植物通过感受昼夜长短变化而控 制开花的现象称为光时期现象。 根据园林植物对光照时间的要 求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 (1)长日照植物
每天光照时数需要超过12~14小时
(2)短日照植物
即每天的光照时数应少于12小时,但需多 于8小时
(3)中日照植物
中日照植物对日照时间不敏感,只要发育 成熟,温度适合,一年四季都能开花, 如月季、扶桑、天竺葵、美人蕉等。
metabolism plsnt)。包括景天科和仙人掌属等一类荒漠肉质植物。他们的特殊 代谢方式首先在景天科植物种得以发现,故称之。这类植物夜间开启气孔用PEP 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酶捕集CO2,贮存起来;白天关闭气孔,依靠贮备的CO2进行光合作用,因 此特别适应干旱气候条件。他们是荒漠地带的重要植物品种,经人工栽培后也是 园林绿化中有观赏价值的品种。
作物在生长发育时期,不仅要求一定的温度水平(温度 的高低),而且还需要一定的热量总和,此热量总和通 常是用该时期逐日气温的累积值表示,这个累积值就叫 作积温,单位是度· 日,简称度。
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
活动温度 高出生物学最低温度者称活动温度
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叫有效温度。 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 无霜期 界限温度 0,5,10,15 温周期 植物生长发育对温度周期性变化的反应,称为温周期
(1)气候因子——光,温度,降水,
(2)土壤因子——土壤的物理性质,
(3)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 2.生物因子 (1)植物因子——植物之间共生、寄生、附生等关系。 (2)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 (3)微生物因子 3、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等。
• 二、生态因子的分布特征 • (一)垂直变化 有些生态因子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海水退潮后露出的海边岩石上有各种海藻附着, 它们从上到下呈带状水平分布。
• 3.光质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依据阳光波长的不同,可分为短波光(波长 390~470nm)、极短波光(波长300~390nm) 和长波光(波长640~2600nm)。一般认为短 波光可促进植物的分蘖,抑制植物伸长;长波光 可促进种子萌发和植物的长高;极短波则促进花 青素和色素的形成。高山地区及赤道附近极短波 光较强,花色鲜艳,就是这个道理。此外,光的 有无和强弱也影响着植物花蕾开放的时间,如半 枝莲必须在强光下才能开放,日落后即闭合;昙 花则在夜晚开放。
所谓光补偿点 是指光合作用吸收CO2的呼吸作用数量达到平衡状态的光照强度. C4植物
CO2同化的最初产物不是光合碳循环中的三碳化合物3-磷酸甘油酸,而 是四碳化合物苹果酸或天门冬氨酸的植物。。如玉米、甘蔗等。
C3植物最初产物是3-磷酸甘油酸的植物则称为三碳植物. CAM植物 荒漠肉质植物。又称景天酸代谢植物(crassulacean acid
( 4 )由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 子不是处在适宜状态时,则生物对其它一些生态 因子的耐性范围将会缩小。 ( 5 )同一生物种内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 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 差异的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三)限制因子理论 (1)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2)限制因子不是固定不变的 (3)任何一个因子都有可能成为限制因子
二、园林植物的生态适应性 (一)生态型及生活型 生态型:(P99)气候 土壤 生物 生活型: (P100) (二)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 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之相关种群之 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三)园林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机制 1、耐性补偿作用 2、调节因子作用 3、小生境作用 (四)园林植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 光、水分、温度、空气等 三、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
三、水分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水的形态 水的作用 水与植物
(1)耐旱植物
多原产热带干旱或沙漠地区,这类植物根系 较发达,肉质植物体能贮存大量水分,细胞的渗透压高,叶硬质 刺状、膜鞘状或完全退化,如仙人掌类、梭梭木、黑桦、胡枝子 等。 绝大多数园林植物属于这类型,它们不能忍 受过干和过湿的条件。常见的有君子兰、月季、扶桑、茉莉、石 榴、丁香、桂花、马褂木、悬铃木、枇杷、红叶李、国槐等。
(2)中生植物 (3)耐湿植物 (4)水生植物
四、土壤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土壤是园林植物生长地基质 土壤的质地、结构、水分、空气、湿度、养分状况、 酸碱度、温度、离子交换容量、氧化还原电位、 土壤生物等
五、空气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 空气与大气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0.03% 空气中还存在一些对植物生长和发育构成危害 的气体 和颗粒物 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第四节 生物因子对园林植物的作用 微生物 动物 植物 人
第五节 园林植物的生态效应与生态适应 生态效应 : 空气 温度 水分 噪声 光照 生态适应:生态型及生活型 生态位 适应方式及 机制
一、园林植物的生态效应 (一)改善空气质量 1、吸收CO2放出O2 2、释放活性物质 3、吸收有毒气体 4、阻滞尘埃 (二)温度效应 (三)水分效应 (四)光照效应 (五)声音效应
第三章 园林植物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 一、环境的基本概念 自然环境 生境 人工环境 二、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 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 境要素。例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 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一)生态因子的分类
1.非生物因子
二、作用规律
• • • • • • 生态因子的同等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生态因子的主导作用 生态因子的直接、间接作用 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 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第三节 非生物因子对园林植物的作用
一、光照对园林植物的作用 1.光照强度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光饱和点
当光强度到达某一数值时,光合速度不再加快,干物质的积累也趋于停止, 即出现光饱和现象,这时的光强度就称为光饱和点.
(二) 水平变化 (三)时间变化和周期变化
第二节 生态因子的作用原理与规律
一、基本原理 (一)最小因子律 最小限制因子率是德国化学家J.Liebig(李比希)在1840 年提出的 。 “水桶原理”
(二)耐性定律 亦称为谢尔福德(V.E. Shelford)耐性定律 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最小量和最 大量的界限,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限度范围之间 生物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称为生物 的耐受性范围。 ( 1 )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 同。 ( 2 )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 同。 ( 3 )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 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 (1)阳性植物 阳性植物喜强光,不耐蔽荫,具有较高的光 补偿点,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发挥其最大 的观赏价值。如果光照不足,则枝条纤细,叶片黄瘦,花小而不 艳,香味不浓,开花不良或不能开花。 • 阳性植物包括大部分观花、观果类植物和少数观叶植物,如 一串红、茉莉、扶桑、石榴、柑橘、月季、棕榈、橡皮树、银杏、 紫薇等。 • (2)阴性植物 阴性植物多原产于热带雨林或高山阴坡 及林下,具有较强的耐荫能力和较低的光补偿点,在适度蔽荫的 条件下生长良好。如果强光直射,则会使叶片焦黄枯萎,长时间 会造成死亡。 • 阴性植物主要是一些观叶植物和少数观花植物,如兰花、文 竹、玉簪、八仙花、一叶兰、万年青、蕨类、珍珠梅、蚊母树、 海桐、珊瑚树等。 • (3)中性植物 在充足的阳光下生长最好,但亦有不同 程度的耐荫能力,在高温干旱时及全光照下生长受抑制。在中性 植物中包括在偏阳性的与偏阴性的种类。例如榆树、朴树、樱花、 枫杨等为中性偏阳;槐、木荷、七叶树、五角枫等为中性稍耐荫; 冷杉、云杉、常春藤、八仙花、山茶、杜鹃、海桐、忍冬、罗汉 松、紫楠、青檀等均属中性而耐荫力较强的种类。植物与光照强 度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年龄和环境条件的改变会相应的 发生变化,有时甚至变化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