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医 临床免疫学检验 重点整理

重医 临床免疫学检验 重点整理
重医 临床免疫学检验 重点整理

填空

1.免疫防御功能异常可导致(感染、免疫缺陷)疾病。

2.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有(特异性、比例性、可逆性、阶段性)

3.抗原抗体反应的温度一般以(15~40℃)为宜,最适温度为(37℃)

4.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环境因素主要有(电解质、pH、温度)

5.某些特殊的抗原抗体反应对温度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如冷凝集素在(4℃)左右与红细胞结合最好,(20℃)以上反而解离。

6.抗原抗体的结合分子间的引力包括(静电引力、范德华引力、氢键引力和疏水作用力),其中作用最强的是(疏水作用力)

1.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包括(正向间接凝集、反向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抑制反应和协同凝集反应)四种类型。

2.参与凝集反应中的抗原称为(凝集原),抗体称为(凝集素),常用的直接凝集试验有(玻片法、试管法、玻片法)

3.在间接凝集反应中正向凝集反应是用(抗原)致敏载体以检测标本中相应的(抗体),而反向间接凝集反应是用(抗体)致敏载体以检测标本中相应(抗原)

4.间接抗球蛋白试验可用已知抗原型红细胞检测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可用于输血前的(交叉配血)试验。

1.免疫沉淀反应是(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2.棋盘格法(抗原)和(抗体)同时稀释,可一次完成(抗原)和(抗体)的滴定

3.单向琼脂扩散是待测抗原从含有定量(抗体)的(凝胶)内自由向周围扩散,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在两者比例合适的部位,形成(沉淀环)。

4.Maneini曲线适用于(大分子抗原)的测定,在一定范围内,沉淀环随时间延长而扩大,抗原浓度与(扩散环直径的平方)呈线性关系,常用(普通)坐标纸作图。

5.Fahey曲线适用于(小分子抗原)的测定,在一定范围内,沉淀环随时间延长而扩大,沉淀环直径与(抗原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常用(半对数)坐标纸作图。

6.双向琼脂扩散试验可对抗原或抗体的存在、含量和相对分子量进行分析,沉淀线靠近抗原孔指示(抗体含量较高);靠近抗体孔则指示(抗原含量较高);不出现沉淀线则表明(无对应的抗原和抗体)。

7.免疫电泳是将(电泳)与(双向免疫扩散)相结合的一种免疫化学分析技术。

8.火箭免疫电泳是(电泳)与(单向免疫扩散)相结合的免疫技术。

9.对流免疫电泳是(电泳)与(双向免疫扩散)相结合的免疫技术。

10.对流免疫电泳中,抗体流向负极,是因为(电泳)速度小(电渗)速度大。

11.免疫浊度测定的基本原理是抗原抗体在特殊缓冲液中快速形成(免疫复合物),使反应液出现(浊度),并可根据其推算出抗原或抗体的量。

12.根据Rayleigh方程,散射比浊法中的散射光强度与入射光波长成(反)比,与粒子的浓度和体积成(正)比。

13.速率散射比浊法是测定单位时间内免疫复合物形成的(最快时间段)的散射信号值,此时的散射信号最强,速率散射信号值最大。

14.免疫胶乳浊度测定的原理与透射比浊法相似。载体为大小适中、均匀的胶乳颗粒其直径应稍(小于)入射光波长目前多用(200)nm的胶乳颗粒。

15.免疫浊度测定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反应体系中必须始终保持(抗体)过量。

16.凝胶内沉淀试验包括(单向扩散试验、双向扩散试验);抗原抗体最适比的基本测定方法为(抗原稀释法、抗体稀释法)。

1.标记免疫技术的示踪物有(酶、放射性核素、荧光素、化学或生物发光剂、胶体金) 2.放射免疫技术可分为(放射免疫分析RIA、免疫放射分析IRMA)两种基本类型。

3.采用125-I制备标记物的基本原理是以放射性碘原子置换被标记物分子中(酪胺酸或酪胺残基)或(组胺残基)上的氢原子。

1.荧光免疫技术的主要类型包括(荧光抗体染色技术、荧光免疫测定技术)。

2.荧光物质有(荧光素、其他荧光素物质)。

3.荧光抗体染色技术可分为(荧光免疫显微技术、流式荧光免疫技术)。

4.镧系稀土元素标记物制备的螯合剂有(多羧基酸类螯合剂、B-二酮体类螯合剂、BCPDA、菲洛林)

5.荧光免疫测定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后是否需要分离结合的与游离的荧光标记物而分为(均相、非均相)两种类型。

6.非均相荧光免疫测定法包括(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荧光酶免疫测定)。

7.均相荧光免疫测定法包括(荧光偏振免疫测、底物标记荧光免疫测定)。

8.荧光素标记抗体的方法有(搅拌标记、透析标记法)。

1.膜载体酶免疫测定技术的类型主要有(斑点-ELISA免疫渗滤试验、免疫层析试验、免疫印迹法)

2.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常用的酶有(HRP 、ALP 、β-半乳糖苷酶(β-Gal) )。3.ELISA检测抗原的方法主要有(双抗体夹心法、双位点一步法、竞争法);检测抗体的方法主要有(间接法、双抗原夹心法、竞争法、捕获法)。

4.ELISA中三种必要试剂是(固相的抗原或抗体、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酶的反应底物)。5.制备酶结合物常用的方法有(戊二醛交联法、过碘酸盐氧化法)。

6.在稀释液和洗涤液中加入(吐温一20),可以去除非特异性吸附。

7.均相酶免疫测定技术的类型主要有(酶增强免疫测定技术、克隆酶供体免疫分析技术)。8.非标记抗体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类型主要有(酶桥法、PAP法、双桥PAP法、APAAP 法)。

9.(SDS-PAGE、蛋白质转运、酶免疫测定)三项技术结合而成形成免疫印迹法。

10.常用于HRP标记抗原/抗体的方法:(戊二醛交联法、改良过碘酸钠法)。

1.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根据发光方式不同分为(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2.根据形成激发态分子的激发能可将发光分为三种类型(光照发光、生物发光、化学发光),发光剂分为(荧光素、生物发光剂、化学发光剂)三种。

3.HRP常用的发光底物为(鲁米诺);ALP常用的发光底物为(AMPPD、4-MUP)。

4.发光酶免疫分析的技术要点包括(抗原抗体反应、标记物游离部分和结合部分分离、酶促发光反应及检测)三个过程。

5.发光酶免疫分析常用的标记酶有(ALP、HRP),根据酶促反应底物不同,发光酶免疫分析可分为(荧光酶免疫分析、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

6.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电化学、免疫测定)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标记物的发光原理与一般化学发光不同,是一种在电极表面由(电化学)引发的特异性化学发光反应,实际上包

括了(电化学、化学发光)两个过程。

7.ECLIA通过(电)启动发光反应,而CLIA是通过(化合物混合)启动发光反应。

1.不受位阻效应影响,更易发挥生物素活性作用的是(BCNHS)。

2.用于标记蛋白质醛基的,适用范围较BHZ宽的活化生物素是(BCHZ)。

3.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下,光敏基团可转变为芳香基硝基苯而直接与腺嘌呤N7位氨基结合的是(光生物素)。

4.生物素化蛋白质衍生物有二类,一种是(生物素化的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另一种是(标记材料结合生物素后制成的标记物)。

5.用于亲和素标记的物质中,最常用的是(酶、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胶体金)。

1.用丙酮做固定剂的抗原是(免疫球蛋白);用1%聚甲醛做固定剂的抗原是(激素);用10%甲醛做固定剂的抗原是(类脂质);用95%乙醇做固定剂的抗原是(蛋白质);用四氯化磺做固定剂的抗原是(酶)。

2.免疫染色对特殊标本的进一步处理常用(冰冻切片、石蜡切片)法。

3.免疫组化染色后,阳性细胞的染色分布有三种类型,分别是(胞质型、细胞核型、细胞膜表面型)。

4.酶免疫组化技术中最常用的酶有(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葡萄糖氧化酶)。

5.免疫电镜标本的制备主要有(非包埋法免疫染、包埋前免疫染色、包埋后免疫染色)

6.免疫组化中最常用的制片方法是(蛋白酶消化法、非特异吸附法)。

1.金免疫技术主要有(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和(金免疫测定技术),前者包括(免疫金(银)光镜染色技术、免疫金电镜染色技术);后者包括(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等。

2.免疫金是指(胶体金与抗原(抗体) )的结合物,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中,习惯上称之为(金探针)

3.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方法学类型有(双抗体夹心法、竞争法、间接法)。

4.渗滤装置是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试剂盒中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由(塑料小盒、吸水垫料)和(点加了抗原或抗体的硝酸纤维素膜片)三部分组成。

5.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试剂盒由(渗滤装置、胶体金标记物、洗涤液)组成。

6.用于电镜的免疫金法可分为(包埋前染色、包埋后染色)两大类。

7.免疫金电镜染色技术包括(标本包埋、免疫组化染色)两个主要步骤。

8.为了消除待测血清标本中(非特异性IgG)的干扰,斑点金间接免疫层析法测抗体常设计成(反流免疫层析法)

1.PBMCs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2.在反相溶血空斑试验中每一个空斑代表一个(分泌Ig的细胞)。

3.B细胞表面特异的标志是(SmIg)。

4.常用的测定淋巴细胞活力的方法是(台盼蓝染色法)。

5.淋巴细胞转化情况的判定方法有(形态学方法、3H—TdR掺入法、MTT比色法)。6.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应用的同位素是(3-H ),细胞毒试验应用的同位素是(51-Cr)7.分离外周血白细胞常用的方法是(自然沉降法)和(聚合物加速沉降法)。

8.去除白细胞悬液中残留红细胞的常用方法有(无菌蒸馏水低渗裂解法、0.83%氯化铵处理法)。

9.去除单个核细胞悬液中单核细胞的常用方法有(黏附去除法、羰基铁粉吞噬去除法)。10.检测T细胞数量的花环技术包括(E花环试验、葡萄球菌花环法、抗体致敏红细胞花环法);检测B细胞数量的花环技术主要有(Ea花环试验、Et花环试验)。

11.淋巴细胞的密度为(1.077±0.001)。

12.外周血经Ficoll分离液离心后从上到下分为(血清、PBMCs 、粒细胞、红细胞)层。

1.活化的TH1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有(IL-2 、IFN、IL-12 ),而TH2细胞主要产生的细胞因子为(IL-4、IL-5、IL-10)。

2.细胞因子常用的检测法包括(生物学检测法、免疫学检测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3.ELISA 测定法测定细胞因子常用(竞争法)。

1.补体参与的反应试验类型包括(免疫溶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验、免疫黏附试验).

2.参与补体结合试验的试剂可分为(指示系统、反应系统)两个系统。

3.Ⅲ型变态反应疾病患者的血清中补体水平(降低)。

4.补体的最佳保存温度是(一20℃以下),在(56℃)下30min即被灭活。

5.CH50试验中有(绵羊红细胞、溶血素、人血清)参与反应。

1.免疫球蛋白根据重链的不同可分为(IgM、IgG 、IgA、IgE、IgD )

2.免疫固定电泳的特点是(周期短、敏感性高、分辨清晰、结果易于分析)

3.Ig 中k/λ比率正常范围是(1.2~2.4)

1.肿瘤抗原可分为(肿瘤相关抗原、肿瘤特异性抗原)两类。

2.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归纳起来有(早期普查、肿瘤诊断、监测病情)等

3.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对临床某些肿瘤有重要辅助诊断价值,如:AFP可辅助诊断(肝癌),CEA可辅助诊断(结肠癌),PSA可辅助诊断(前列腺癌)。

4.细胞免疫是抗肿瘤免疫的重要机制,参与抗肿瘤免疫的细胞主要有(T细胞、B细胞、NK 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1.宿主抗移植物反应根据临床出现症状情况一般分为(超急性排斥、急性排斥、慢性排斥)三类。

2. ( HLA )是不同个体间进行器官或组织移植时发生排斥反应的重要成分。

3. HLA三类分子中,(Ⅰ、Ⅱ类)分子是能发生移植排斥反应的首要抗原尤其是(HLA-DR )位点。

4. HLA-A、B、C和HLA-DQ、DR抗原采用( 补体依赖的微量细胞毒)试验检测。

简答/问答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1.Ag、Ab能特异性结合:(内因)2.Ag、Ab结合的动力:(外因)静电引力(又称库仑引力)范得华力(又称电子云力)氢键、疏水作用力。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2.特异性、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2.最适比例3.可逆性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主要因素自身因素:Ag:与Ag的理化性质、抗原表位的数目及种类有关;Ab:与Ab的来源有关:是R 型抗体或H型抗体;与Ab的特异性、亲合性有关;

与Ab的浓度有关。外界环境条件:1.电解质2.PH 3.温度

抗原抗体反应分哪些种类?沉淀反应;凝集反应;补体参与的溶血反应、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三大标记技术

什么是交叉反应,有无特异性,为什么?在临床上有何意义?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表位的抗原发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交叉反应并没有违背Ag、Ab特异性结合的原则,其产生的先决条件是存在共同Ag表位。交叉反应的意义:1. 免疫学诊断:(利用交叉反应)eg 外斐氏反应等:利用变形杆菌OX19、OX2、OXk作Ag检查血清中Ab,诊断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感染所致)2.可造成免疫病理损害:eg 链球菌感染后易导致肾小球肾炎,其原因为链球菌与人体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的Ag表位所致。

双扩、单扩、对流免疫电泳、免疫电泳实验的原理,方法,用途。凝胶扩散试验原理: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电解质存在下,在琼脂基质中扩散,当两者相遇,比例恰当时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线。双扩,方法:制备琼脂板、打孔、加样、扩散、用途:1.已知Ag 或Ab测未知Ab或Ag :双孔型2.抗原性质分析:三角孔型3.测Ag有效稀释度:梅花孔型。单扩:方法:已知抗体+琼脂混合制板、打孔,在琼脂板小孔中加梯度抗原,抗原向四周扩散形成沉淀环,抗原浓度与沉淀环直径呈线性关系绘制标准曲,从标准曲线上查出并计算待测标本含量。用途:定量测定可测IgG、IgA、IgM、C3 等含量。对流免疫电泳(counter -immunoelectrophoresis)原理:定向加速的免疫双扩(双扩+电场,使抗原、抗体相对泳动)方法:抗原、抗体分别在琼脂板上不同孔内,抗原在负极端,抗体在正极端,电泳。电压:4~6v/cm(琼脂长度)电泳时间:45分钟~1小时。用途用于HBsAg、AFP等检测。免疫电泳(immunoelectrophoresis)原理:区带电泳+双扩结合。方法:1.Ag电泳分出区带(当时看不到)2.Ag、Ab免疫双扩。用途:常用于分析复杂Ag的组分。(如人全血清组分的分析)

影响电泳的因素有哪些?1.与溶液的pH有关:常用pH8~9,蛋白质带负电2.与溶液离子强度有关:愈高,泳动慢,一般0.02~0.2M3.与电场强度有关:愈高,愈快,一般4~6v/cm(琼脂长),约40v左右4.电渗作用的影响:电场中液体对于一固体的固定相对移动的现象。电渗方向与电泳方向相反。

Ab 沉淀素(precipitin)。沉淀反应稀释ag,凝集反应稀释ab。Ag凝集原agglutinogen

Ab凝集素agglutinin

玻片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的区别玻片法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定性试验。用途:ABO血型鉴定、菌种鉴定。试管法用已知抗原测未知抗体的效价。属半定量试验。

反向间接凝集试验、间接凝集抑制试验的原理及实例:反向间接(血、胶乳)凝集试验。原理:将已知抗体吸附于载体上,检测未知抗原。如:反向间接血凝检测HBsAg 、AFP等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原理:待测样本(可溶性Ag?)+已知Ab,反应一段时间后,+已知致敏Ag颗粒(已成为颗粒性Ag),观察是否有凝集现象。不凝集为阳性,凝集为阴性。如:用胶乳凝集抑制试验检测小便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协同凝集试验的原理原理:实质为反向间接凝集反应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us protein A, SPA)能非特异地与IgG的Fc段结合,当与特异性抗原相遇时,IgG的Fab段与抗原结合,出现金葡菌的凝集现象(属特殊间接凝集试验)

比较沉淀试验和凝集试验的异同抗原性质:可溶性Ag、颗粒性Ag。稀释对象:抗原、抗体。结果现象:沉淀现象、凝集现象。敏感性:低、高。

免疫血清制备的主要程序。(一)动物的选择:1.常用动物:哺乳类较多:马、羊、猪、猴、兔豚鼠等;禽类:鸡。2.选择原则:免疫的Ag与动物的种类要求越远越好(即免疫原性好);与免疫血清的量有关:所需量大,用马、羊、猴等大动物;所需量小,用兔、豚鼠等小动物动物的个体状态:雄性、适龄、健康、无感染;其它:根据实验的特殊要求。(二)抗原的条件:具有良好的抗原决定簇(表位):易被LC识别而产生Ab;具有可靠的纯度;足够大

的分子量及相对复杂的空间结构;注射量:严格掌握。宁可小,一般用25μg/kg动物;量大可出现免疫抑制

佐剂概念、作用机理、福氏不完全/完全佐剂的组成。佐剂(adjuvant):同Ag一起或预先注入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Ag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福氏不完全佐剂(FIA):组成:羊毛脂+石腊油,二者比例为4:1.福氏完全佐剂(FCA):组成:羊毛脂+石腊油+卡介苗

分离提纯免疫球蛋白有哪些方法,其原理是什么?1盐析法:在不同浓度的中性盐中蛋白质会脱水,降低带电电势,亲水性变为疏水性,分子间相互凝聚而沉淀(盐析作用)。不同蛋白质盐析所需中性盐的浓度不同,故可分离不同蛋白质。2离子交换层析法:原理利用不同的蛋白质在缓冲溶液中所带电荷不同,与某一载体上的具有相反电荷的离子基团进行吸附,然后进行解脱,达到纯化蛋白质目的。3凝胶过滤法:凝胶颗粒是网状结构,当分子大小不同的混合物通过凝胶柱时,分子大的先下来,分子小的嵌入凝胶颗粒的网状结构中后下来,从而将分子大小不同的物质分离开来,即为分子筛的作用。4亲和层析法:利用抗原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可逆性,将纯化抗原先交联到载体(琼脂糖珠)上,制成亲和层析柱,当Ab(Ig)通过时,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在柱上,Ab中杂质流出。然后通过改变缓冲液pH、离子强度,使Ab解脱下来。

免疫标记技术的原理用可以微量检测的标记物(示踪物质)标记抗原或抗体,作为试剂,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反应后,测定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标记物,从而推断所测抗体或抗原有无及量的多少

免疫荧光技术中最常用的荧光素是什么?1.异硫氰酸荧光黄( 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 FITC)可发出黄绿色荧光2.四乙基罗丹明(rhodamine, RB20)发出橘红色荧光3.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etramethylrhodamine isothiocyanate,TRITC)发出橙红色荧光

免疫荧光显微染色的各种方法及优缺点1.直接法:快、直接、干扰因素少;用于检测抗原;每检测一种抗原要标记一种荧光抗体,较麻烦。2.间接法:优点:制备一种荧光抗体(抗抗体)可用于多种Ab检测;灵敏度高。3.补体法:灵敏度高,制备一种荧光抗补体用于多种检测;干扰因素多,补体不稳定,少用。4.双标记法。免疫荧光显微技术优缺点优点:1.特异性、敏感性高2.快速3.可定位4.既可测Ag又可测Ab。缺点:1.需要荧光显微镜2.有非特异荧光干扰3.定性测定、判断结果不客观4.片子难保存(荧光猝灭)

ELISA 的原理、方法(以间接法测抗体和双抗夹心法为例)及影响因素。原理:将酶分子与Ab或Ag连接成一酶结合物(酶标记物),当它与固相载体中相应Ag或Ab相遇,形成酶标记的AgAb复合物,加入底物,酶催化底物,生成有色产物,根据颜色深浅可测出溶液中Ag或Ab的量。双抗体夹心法步骤:包被已知Ab-洗涤-加待测标本(测Ag?)-洗涤-加酶标Ab-洗涤-加底物-加终止液-观察结果。间接法:步骤:包被已知Ag+待测标本(Ab?)-反应一段时间后,洗涤-加酶标抗抗体(酶标羊抗人IgG)-洗涤-加底物-加终止液,观察结果。ELISA试验的影响因素(一)固相载体:酶标板要求:吸附性能好、空白值低、透明度高,板批间、孔间性能相近。(二)抗原、抗体Ag:需纯化Ab:需效价高、亲和力强、纯化(三)试验条件1.包被:一般用pH 9.6 CB(carbonate buffer),0.05M, 有利于蛋白质吸附。包被浓度:0.1~100g/ml,一般常用10 g/ml包被时间、温度:4 ℃过夜或37 ℃1-3h包被量:100ul封闭:用0.1~5% 牛血清白蛋白缓冲液浸泡0.5小时2.抗原抗体反应的条件。(1)微碱性有利于抗原抗体结合,故用pH 7.4 PBS(phosphate buffer saline)洗涤(2)去污剂有利于AgAb形成,洗液中加0.05% Tween-20(3)Ag、Ab反应时间、温度:一般37℃、40~50分钟3.洗涤用PH7.2-7.4PBS,规一化,每次浸泡1~2 分钟, 抛干,共洗涤3~4次4.酶促反应条件温度37℃时间10-20分pH 5.5底物量一致5.排除干扰:多设对照。

ELISA试验应设哪些对照,为什么?阳性对照同标本一样颜色深;阴性对照同标本一

样颜色浅or无色;酶结合物对照加酶步加入无色;底物对照加底物步加入无色;空白对照只加终止液无色。

判断ELISA试验结果的方法。(一)肉眼判定与阳性、阴性对照颜色比较:1.若待检孔显色浅于阴性对照则判定为阴性;2.若待检孔显色深于或等于阳性对照孔则判定为阳性;3.若待检孔显色介于阴性对照孔和阳性对照孔之间则判定为弱阳性。(二)酶标光度仪检测A492值(吸光率):比色法1.与阳性、阴性对照测定值比较2.P/N比值:大于2.0为阳性,小于2.0为阴性P: positive(待测吸光度值)N: negative

单克隆抗体概念由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识别单一抗原表位的同源抗体。

杂交瘤技术制备单抗的原理及简要步骤能产生抗体的小鼠B(浆)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杂交能生成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1.制备能产生单抗的杂交瘤细胞2.克隆化杂交瘤细胞3.筛选杂交瘤细胞4.扩大培养单克隆杂交瘤细胞5.收集单抗并鉴定6.纯化单抗

HAT培养基的作用(次黄嘌呤、氨基蝶呤、胸腺嘧啶):氨基蝶呤是抗代谢的药物,能阻断内源性合成DNA(合成DNA的主要途径)。选出杂交瘤细胞。

人源单克隆抗体概念:单克隆抗体为人IgG。制备目的:用于人。

基因工程抗体、嵌合抗体概念,嵌合抗体优点基因工程抗体:在基因水平上对编码抗体的基因进行切割、拼接或修饰,甚至人工合成,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表达而产生的抗体(单克隆抗体)。嵌合抗体:用DNA 重组技术将鼠源单抗基因的可变区(V区)基因与产生人Ig 的恒定区(C区)基因相连接,构成嵌合基因,导入受体细胞(骨髓瘤细胞),表达出嵌合抗体。a.免疫原性低,有利于用于人体b.在人体内半衰期较鼠单抗长c.在人体内生物学作用(如CDC、ADCC)较鼠单抗强d.与人/人杂交瘤比,体外传代更稳定

人体免疫功能包括哪些组成部分一.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1.皮肤黏膜的机械阻挡作用及局部分泌的抑菌、杀菌物质2.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3.NK(nature killer)细胞对病毒感染靶细胞的杀伤作用4.血液、体液中的抗菌分子:补体、溶菌酶。二.特异性免疫应答细胞免疫:由T LC主导完成,其效应物质是致敏TLc(CTL/Th1)体液免疫:由BLC主导完成,其效应物质是Ab 实验室中检测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最常用哪些试验,这些试验的原理如何?正常值应为多少?一.T细胞的计数(T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一)特异性抗原的检测T细胞表面有一些特异的CD抗原,根据这些不同的CD抗原可鉴定不同的T细胞群体1.免疫荧光法:用荧光素标记的单抗作为试剂染色淋巴细胞,计算出染上荧光的淋巴细胞百分率2.免疫细胞化学法。(二)T细胞特异性受体(E受体)的检测E花环形成试验(Erythrocyte Rosette forming test)原理:T淋巴细胞表面含有绵羊红细胞(SRBC)受体(CD2),当T淋巴细胞与绵羊红细胞相遇时,T细胞通过该受体吸附绵羊红细胞而形成花环。Et正常值60%~80%Ea正常值20%~30%二.T细胞功能的检测(一)淋巴细胞转化试验1.原理淋巴细胞在某些物质刺激下,细胞增殖、分化(如细胞变大、胞浆增多、出现空泡)DNA合成增加(核染色质疏松,核仁出现),转化成为淋巴母细胞。(1)形态学检测法正常值60%~80%。(2)同位素掺入法(3H-TdR掺入法)原理:T细胞受PHA刺激后,细胞进入增殖周期发生有丝分裂合成DNA。试验中当细胞进入S期时,在培养液中加入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细胞摄入,合成DNA,据掺入细胞内的同位素量,可推测细胞增殖活跃程度,从而判断淋巴细胞转化的程度。(3)MTT比色法(二)相关的细胞因子的检测(三)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检测1.形态学方法2.同位素法:常用51Cr释放试验原理:用51Cr标记靶细胞(一般为肿瘤细胞),将它与待测淋巴细胞(效应CTL细胞)一起培养,效应细胞破坏靶细胞,51Cr释放出来,测定其51Cr数量,便可推知效应细胞的杀伤能力。特异溶解百分率大于50%为阳性。二、细胞免疫功能体内检测法(—)Ⅳ型超敏反应皮试原理:Ⅳ型超敏反应的本质是细胞免疫,所以Ⅳ型超敏反应如为阳性,可反映细胞免疫功能好。阳性(直径>0.5cm):曾感染过结核菌,细胞免疫功能好。阴性(直径< 0.5cm) :细胞免疫功能差或从未感染过结核菌。强阳性(直

径>2.5cm):表明现处于结核的活动期。三.B细胞数量的检测(一)B细胞表面识别抗原受体(BCR)(SmIg, Surface membrane Ig)的检测。正常值:15%~25%。(二)B细胞表面抗原的检测。B细胞表面特有的CD抗原有:CD19、CD20,用抗CD20的单抗(免疫荧光法、酶免疫组化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阳性细胞为B淋巴细胞,约占总淋巴细胞的10%~15%。

四.B细胞功能的检测(一)血清中Ig的测定人的体液免疫功能正常(B 细胞功能正常),应反映在血清中有正常量的免疫球蛋白(二)血型抗体效价的测定反映体内IgM水平正常6月婴儿抗A >1 :8,或抗B > 1 : 4; 1岁后抗A>1:16 ,或抗B > 1 :8如3岁以上抗A或抗B效价仍< 1 :4,表示IgM缺乏,提示先天性体液免疫功能缺陷。(三)抗原刺激机体后抗体应答反应(体内试验)将抗原注射到体内,一段时间后检测相应抗体效价,如抗体效价低,说明机体体液免疫功能差如用三联伤寒菌苗0.25ml注射,每周1次,连续3次,抗H应为1 :160,若低,表示体液免疫应答功能差。

补体的定义、组成及性质complement:补体是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一般情况下处于未激活状态。补体的特性:稳定性差,各种理化因素都可使之失活:如酸、碱、紫外线照射、剧烈震荡等。组成:1.补体的固有成分:C1-C9,其中C1又包括C1q、C1r、C1s,共9种成分11种蛋白分子。其中C9的分子量最小、C3的含量最高;2.补体的调节蛋白:如C4调节蛋白、C1抑制物、S蛋白等;3.补体受体;如C1qR、C3aR等;

CH50实验的原理、正常值及意义原理:组成和功能完整的补体系统能使致敏羊红细胞发生溶血;羊红细胞的溶血程度与补体的活性成正比;CH50(U/ml)=1/血清用量×稀释倍数。总补体活性参考范围:50-100U/ml。补体检测的临床意义:1.补体量↑:多见于急性炎症感染、组织损伤、癌肿;2.补体量↓:见于补体消耗↑:体内有Ag、Ab 反应,如SLE、RA等;补体合成↓:肝脏疾患;补体先天性缺乏:具有遗传性和家族史

补体结合实验的原理、结果判断及评价原理:补体可与任何一组AgAb复合物结合;一旦与某一复合物结合后,便不再与另一复合物结合。结果判断:不溶血为阳性,即待测物中有相应的Ab或Ag;溶血为阴性,即待测物中无相应的Ab或Ag。优点:该试验既可测Ag、又可测Ab;Ag既可以是颗粒性Ag、也可是可溶性Ag、甚至可以是块状物,因此检测Ag 的范围广;可以用于病毒、立克次氏体、细菌等多种病原体的检测(实际上是测Ag);比较敏感(0.05μg/ml)、特异;结果判断明显:通过有无溶血来观察,无需特殊仪器检测。缺点:参与反应的物质多,影响因素也多;(反应体系中有Ag、Ab、C、羊红细胞、溶血素);在正式试验前需要找出几种物质间最恰当的比例,比较复杂。

免疫复合物的含义及免疫复合物病的致病原因含义:immune complex,它主要指AgAb复合物及AgAbC复合物两种。中等大小的IC沉积在体内,通过激活补体、激活血小板而致病。免疫复合物检测使用的标准品、出现的问题及WHO推荐的检测方法标准品是AHG—热聚合人IgG(不是IC)。IC检测的有关技术问题:到目前为止,所有检测IC 的试验,还没有另人满意的标准化措施;在体外制备的IC还很不稳定,因此用人工合成的复合物作为定量标准不适宜。WHO推荐的检测方法:C1q结合试验、胶固素试验、类风湿因子(RF)试验、Raji细胞试验

AID的基本特征及常见的AID有哪些?诱因可有可无。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女性患者多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患者血清中可检出高效价的自身抗体和(或)自身致敏T淋巴细胞。一些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病中呈现交叉重叠现象:即在同一种自身免疫病患者体内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而不同的自身免疫病也可存在同一种自身抗体。IgG、IgA、IgM升高,尤其IgG升高明显。病损局部可发现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免疫复合物沉积。免疫抑制剂治疗可取得一定疗效。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Ⅲ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Ⅲ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IHA)Ⅱ型;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MG)Ⅱ型。

ANA的定义及ANAs的组成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 ANA)原指抗细胞核抗原成分的自身抗体的总称。广义地指抗细胞内所有抗原成分的自身抗体的总和。ANA所针对的靶抗原由细胞核扩展到整个细胞,包括细胞核、细胞浆、细胞骨架及细胞周期等。抗核抗体谱(antinuclear antibodies, ANAs)抗DNA抗体:抗dsDNA、抗s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AHA):抗H1、H2A、H2B、H3、H4等抗ENA抗体:抗Sm、抗核糖核蛋白(RNP)、抗SS-A、抗SS-B等抗非组蛋白抗体:抗Scl-70、抗Jo-1、抗Ku、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抗PL-7、抗PL-12、抗着丝点抗体等抗核仁抗体:抗PM-Scl、抗NOR-90、抗U3nRNA抗细胞其它成分抗体:抗高尔基体、抗中心体、抗线粒体、抗肌动蛋白、抗核层蛋白等

各种AID检测时的代表性自身抗体有哪些?抗dsDNA抗体对SLE有较高特异性,70-90%活动性SLE患者该抗体阳性,是SLE的诊断标准之一。AHA在药物性狼疮患者中阳性率达90-100%,而SLE病人阳性率仅有20-35%,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为36%。抗Sm抗体:抗Sm抗体是SLE的特异性标志,疾病特异度达99%,为提高SLE的诊断准确率,可将抗Sm 抗体和抗dsDNA抗体同时检测。抗SS-A、SS-B抗体:抗SS-A和抗SS-B抗体并存是干燥综合症的特异标志。核糖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RNP),又称u1RNP。抗u1RNP抗体在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阳性率为95%以上,是MCTD的标志抗体。抗Scl-70是进行性全身性硬化症(PSS)的标志抗体,阳性率为50-64%。抗Jo-1抗体对肌炎和间质性肺纤维化有高度特异性,抗体的效价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时AMA阳性率可达90%以上。AMA是PBC的血清学指标。

在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中哪一种发生最多?原发性体液免疫缺陷病(占原发性ID的50~70%),如婴儿性联丙球蛋白缺乏症。

怀疑体液免疫缺陷应作哪些过筛试验和确诊试验? 1.过筛试验(1)血清蛋白电泳丙球定量(2)血型抗体效价测定(反映IgM水平)正常(3)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抗体的测定(抗O)的测定—反应IgG水平(4)骨髓检查2. 确诊试验(1)血清免疫球蛋白(G、M、A)测定(2)抗原刺激后抗体应答反应3)B细胞计数(4)T细胞亚群测定

怀疑细胞免疫缺陷应作哪些过筛试验和确诊试验?过筛试验(1)淋巴细胞绝对值测定(2)迟发型超敏反应皮试(3)胸腺X线检查。确诊试验(1)淋巴结活检(2)T淋巴细胞计数(3)T细胞功能试验

Ⅰ、Ⅳ型超敏反应皮试的原理1当变应原再次进入致敏者皮肤,与吸附在肥大细胞或/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特异IgE高变区结合,导致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如组织胺、白三烯、激肽等。在20-30分钟内局部皮肤出现红晕、红斑、风团以及搔痒感,数小时后消失。出现此现象者判断为皮试阳性,即对该变应原过敏;未出现红晕、红斑、风团者为阴性,即对该变应原不过敏。4用皮内注射、皮肤斑贴等方法使变应原进入已致敏机体,体内致敏的T细胞CD4+Th1再次遇到相应抗原后,释放出大量细胞因子,如IL-2、IFN-γ、TNF、IL-3、GM-CSF,(1)活化巨噬细胞及NK,增强吞噬细胞作用;(2)吸引WBC到达Ag所在部位,促进吞噬;(3)促进T细胞增生和分泌细胞因子,加重局部炎症反应,最后造成局部以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比较Ⅰ、Ⅳ型超敏反应皮试(抗原、时间、结果、意义)抗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时间:15-25min 48-72h;结果:风团和红晕反应,红肿、硬结等局部炎症反应;意义:寻找变应原、预防药物或疫苗过敏,寻找变应原、评价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态、用于传染病的诊断。掌握HLA-I、II类分子的结构、分布及意义。HLA-I类分子由一条α链和一条β链组成,α链的N端胞外区分为α1、α2、α3三个结构区,其中α1、α2构成抗原结合槽,与处理后的抗原肽结合形成MHC-抗原肽复合体。HLA-I类分子分布在所有有核细胞膜上。功能: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对CTL的识别起限制性作用。HLA-II类分子由一条α链和一条β链组成,两条肽链的胞外区分别有α1、α2和β1、β2两个功能区,由α1与β1共同形

成抗原结合槽。分布:抗原提呈细胞(如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活化的T细胞等。功能: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对Th的识别起限制性作用。

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及产生的原因和避免方法。原因:供、受体间HLA Ⅰ类、Ⅱ类抗原的差异,差异越大排斥越强。DR —最重要。1.超急性排斥反应:预存抗体产生的原因:多次输血,血液透析,多次妊娠,再次移植。个别原因不明,可能与曾感染某些病毒细菌有关,产生同种异型抗体。避免方法:移植前对受体血清与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毒试验(CDC 试验,complement dependent cytotoxicity),检测受者血清中是否预存有抗供者细胞的抗体。

2.加速性排斥反应产生机理:同超级性,但抗体效价及亲和性要低些。极少数也可能由致敏淋巴细胞引起。避免方法:CDC试验

3.急性排斥反应机理:供、受者HLA Ag型别不完全一致造成的。早期以细胞免疫为主、晚期体液免疫为主避免:尽可能选HLA Ag型别一致的供体

4.慢性排斥反应机理:供、受者HLA Ag型别不完全一致造成的。早期以细胞免疫为主、晚期体液免疫为主避免:尽可能选HLA Ag型别一致的供体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概念及产生原因。移植物中免疫活性细胞攻击宿主。(1)宿主免疫活性细胞处于反应无能状态(2)移植物中含有大量的免疫活性细胞

移植前选择供体应做哪些检测?(一交叉配合试验1.测受体血清中有无抗供体细胞的抗体(1)微量细胞毒试验(complement dependent cytotoxicity,CDC 试验)2.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二HLA型别检测1.血清学方法(Serologically defined antigen, SD抗原)(1)检测位点:A、B、C、DR、DQ(2)检测细胞:检测A、B、C位点—用总淋巴细胞检测DR、DQ 位点—用B淋巴细胞血清学与细胞学鉴定HLA抗原的基因位点是哪些,检测时应采用什么细胞?细胞分型法(lymphocyte defined antigen, LD抗原)检测位点:DP待测细胞:BLc方法:淋巴细胞混合培养试验(mixed lymphocyte culture, MLC)分双向与单向混合培养两种方法

举例解释CDC试验。移植前选择供体的检测。微量细胞毒试验(complement dependent cytotoxicity,方法:受体血清+供体Lc+补体观察细胞死亡情况,大于10%应放弃此供体移植后监测排斥反应应做哪些检测? 1.3H-TdR四小时掺入法(2)外周血T细胞计数(3)补体C3测定

免疫学检测质控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因素各有哪些?如何进行衡量?内在品质:精密度、准确度、敏感性、特异性等。外在因素:试剂、器材、参考品、操作人员等。精密度(precision):用某种方法对同一标本反复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差异大小,即彼此之间的符合程度。用标准差(SD)和变异系数(CV)来衡量其大小。包括批内精密度和批间精密度。准确度(accuracy):测定值和真实值之间的符合程度。敏感性(sensitivity):测定方法检测极低浓度物质的能力;标本的真实状态为阳性,用该方法检测能得到阳性结果。衡量方法:①将参考品作系列稀释,观察该方法所能测定的最低含量;②检测临床已确诊的病例。特异性(specificity):标本真实状态为阴性,用该方法测定能得到阴性结果;无交叉反应。衡量方法:①检测正常人群或已知的无关病例;②已知的阳性标本,加入免疫阻断剂后是否得到阴性结果。

(完整版)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点.doc

临床免疫学检验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3、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最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4、 B 细胞:通过识别膜免疫球蛋白来结合抗原,介导体液免疫;B细胞受体=BCR=mIg 表面标志:膜免疫球蛋白(SmIg)、 Fc 受体、补体受体、EB 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 成熟 B 细胞: CD19、CD20、 CD21、 CD22 (成熟 B 细胞的 mIg 主要为 mIgM和 mIgD)同时检测 CD5分子,可分为 B1 细胞和 B2 细胞。 B 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体液免疫功能)。 5、T 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共同表面标志是 CD3(多链糖蛋白);辅助 T 细胞的标志是 CD4;杀伤 T 细胞的标志是 CD8; T 细胞受体 =TCR。 T 细胞和 NK细胞的共同表面标志是CD2(绵羊红细胞受体); CD3+ CD4+CD8- =辅助性T细胞(Th) CD3+ CD4-CD8+ =细胞毒性T 细胞( Tc 或 CTL)( T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或Treg) T 细胞功能检测:植物血凝素( PHA)刀豆素( CONA)刺激 T 细胞增殖。增殖试验有:形态 法、核素法。 T 细胞亚群的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磁性微球分离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E 花环试验是通过检测SRBC受体而对T 细胞进行计数的一种试验; 6、 NK细胞:具有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表面标志: CD16( ADCC)、 CD56。 测定人 NK细胞活性的靶细胞多用K562 细胞株,而测定小鼠胞株。NK细胞活性则常采 用 YAC-1 细 7、吞噬细胞包括:单核 - 吞噬细胞系统(MPS,表面标志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CD14,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表达 MHCⅡ类分子) 8、人成熟树突状细胞(DC)(专职抗原呈递功能):表面标志为CD1a、CD11c和CD83。 9、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 sIg ,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功能)及膜型( mIg,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 B 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按含量多少排序:IgG>IgA>IgM>IgD>IgE五类(按重链恒定区抗原性(CH)排序)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免疫比浊法。 1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位于恒定区(CH、CL) 12、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分子上VH和 VL(高变区)是抗原结合部位。

临床检验基础 血液检验重点整理(理论考试版)

血液标本 全血:用于细胞计数、分类、形态观察; 血浆:全血去除血细胞,用于血栓止血检测; 血清:全血自然凝固后析出的液体,用于生物化学、免疫学检测等。 血液标本采集方法: 一、毛细血管采血法:用于微量检测 部位:耳垂或手指末梢,主要是中指或无名指尖内侧,半岁以下拇指或足部,特殊人员视情况而定 所用器材:采血针、吸管, 简要步骤:1、准备材料;2、选择采血部位;3、按摩皮肤;4、消毒皮肤;5、针刺皮肤;6、拭去第一滴血;7、吸血;8、止血;9、稀释血液。 二、静脉采血法:用于血沉、免疫、生化等检测项目 部位:主要是肘静脉。还可以在:手背部手腕部等部位采血,幼儿可采用颈外静脉采血。采血器材:一次性注射器,检验用真空定量采血装置。 简要步骤:1、准备试管;2、标记试管;3、消毒双手;4、选择静脉;5、检查注射器;6、扎压脉带;7、选择进针部位;8、消毒皮肤;9、穿刺皮肤;10、抽血;11、止血;12、放血 【质量控制】 标本采集时应规范操作,以减少误差;毛细血管采血时应避开伤损部位,避免挤压皮肤,血液应自然流出;静脉采血时压脉带压迫时间不宜太长;动脉采血后应立即与空气隔绝,阻止血气交换;容器要洁净干燥,避免强力振荡引起溶血;血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抗凝的标本其比例要准确,必要时需修正;尽量避免输液时采血,因可干扰测试结果 抗凝: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 一、草酸盐, 抗凝原理:与血液中钙离子形成沉淀; 使用方法:草酸钠0.1mol/L和血液1:9。 优点:溶解性好,价廉。 缺点:①对凝血因子保护功能差,影响凝血因子;②形成草酸钙沉淀物,影响自动凝血仪器的使用。 使用范围:逐步被淘汰。 二、柠檬酸钠(枸橼酸钠), 抗凝原理:与钙离子生成可溶性的鳌合物。 使用方法:配成109mmol/L的浓度和血液1:9(用于凝血试验);106mmol/L的浓度和血液1:4(用于血沉)。 优点:对凝血因子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缺点:血液中溶解度低,抗凝作用较弱。 使用范围:止血学检验、血沉、输血保养液(毒性小)。 三、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 抗凝原理:与钙离子生成可溶性的鳌合物。 使用方法:15g/L EDTA和血液1:10。

临床免疫学与检验

《临床免疫学与检验》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选择题: 1.机体免疫稳定功能低下,可导致()A.免疫缺陷病B.免疫增殖病 C.自身免疫病D.恶性肿瘤2.免疫监视功能异常可导致() A.超敏反应B.自身免疫病 C.肿瘤D.免疫缺陷病3.在现代免疫学中,免疫的概念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具有() A.发现并排除有毒因子的能力 B.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能力 C.抵抗并清除传染性因子的能力 D.发现和消除恶变细胞的能力 4.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是A.免疫学的三大内容 B.免疫细胞的三大功能 C.免疫器官的三大功能 D.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5.最早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国家是()A.中国B.美国 C.英国D.俄罗斯 6.免疫自稳功能是指: A.抑制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繁殖和扩散 B.防止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C.清除体内病原微生物,防止感染 D.清除体内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E.防止病毒的持续感染 7.人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是: A.胸腺B.骨髓C.脾 D.淋巴结E.法氏囊 8.人类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器官是:A.骨髓B.脾C.淋巴结 D.胸腺E.腔上囊 9.免疫应答反应的过程是: A.识别阶段B.活化阶段 C.活化和效应阶段 D.识别和效应阶段 E.识别、活化和效应阶段 10.CD4+T 细胞与CD8+T 细胞数的正常比是: A.2~2.5 B.1.5~2 C.>2.5 D.<0.5 E.0.5~1 11.可非特异直接杀伤靶细胞的是:A.NK 细胞B.TH 细胞 C.Ts 细胞D.Tc 细胞 E.TCRαβ+细胞 12.与抗体包被的红细胞相结合形成EAC 玫瑰花环的物质是: A.CD32 B.CD35 C.CD21 D.CD40 E.CD80 13.T 淋巴细胞与绵羊红细胞结合形成E 花环的分子是: A.CD8 B.CD2 C.CD28 D.CD3 E.CD4 14.新生儿从初乳中获得的Ig主要是:A.IgE B.IgD C.IgG D.SIgA E.IgM 15.具有调理作用的主要Ig是: A.IgA B.IgM C.IgG D.IgD E.IgE 16.Ig 的生物学功能是: A.调理作用B.呈递作用 C.合成分泌细胞因子 D.细胞毒作用 E.参与T淋巴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17.介导ADCC 的主要细胞是: A.T 淋巴细胞B.B 淋巴细胞 C.NK 细胞D.中性粒细胞 E .嗜酸性粒细胞

临床免疫学检验 名词解释&重要知识点 (上)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力涉及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其中疏水作用力最强,它是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亲和性(affinity):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AD)之间的结合强度,取决于两者空间结构的互补程度。 亲合力(avidity):是指一个完整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与若干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它与亲和性、抗体的结合价、抗原的有效AD数目有关。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 带现象(zone phenomenon):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现象。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免疫原(immunogen):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免疫佐剂(immuno adjustvant):简称佐剂,是指某些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载体(carrier):结合后能给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效应:初次免疫与再次免疫时,只有使半抗原结合在同一载体上,才能使机体产生对半抗原的免疫应答,该现象称为~。 单克隆抗体(McAB):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即~。 多克隆抗体(PcAb):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含有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即~ 基因工程抗体(GEAb):是利用DNA重组及蛋白工程技术,从基因水平对编码抗体的基因进行改造和装配,经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后重新表达的抗体。 杂交瘤技术 【原理】以聚乙二醇(PEG)为细胞融合剂,使免疫后能产生抗体的小鼠脾细胞与能在体外长期繁殖的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产生杂交瘤细胞,通过次黄嘌呤、氨基蝶呤和胸腺嘧啶核苷(HAT)选择性培养基的作用,只让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生长,经反复的免疫学检测筛选和单个细胞培养(克隆化),最终获得机能产生所需单克隆抗体又能长期体外繁殖的杂交瘤细胞系。将这种细胞扩大培养,接种于小鼠腹腔,可从小鼠腹水中得到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一)小鼠骨髓瘤细胞 理想骨髓瘤细胞的条件:①细胞株稳定,易于传代培养;②细胞株本身不产生免疫球蛋白或细胞因子;③该细胞是HGPRT或TK的缺陷株;④能与B细胞融合成稳定的杂交瘤细胞; ⑤融合率高。 目前最常用的是NS-1和SP2/O细胞株 (二)免疫脾细胞

临床检验基础尿液检验重点整理加油吧医学生

尿液部分 尿液的采集 指导病人后让其自行留取,取清洁中段尿,适用于尿常规检查、细菌检查与细胞学检查。 要求病人清洗手及外生殖器,一般留取中段尿到适当的未受污染的容器中。女性要防止阴道分泌物污染,婴幼儿要避免粪便污染。 晨尿:指清晨起床后、未进早餐与做运动之前第一次排出的尿液。 第二次晨尿:指采集晨尿后2~4小时内的尿液。(要求从前一天晚上到采集此次尿液标本时,只饮水200ml) 随机尿:指患者无需任何准备、不受时间限制、随时排出的尿液标本。 餐后尿:指午餐后2~4小时内的尿液。 3小时尿:上午6时~9时的尿液称为3小时尿。 12小时尿:从晚上8时开始到次日早晨8时终止的12小时内的全部尿液。 24小时尿:采集的当天,患者排空膀胱并弃去尿液,从此时开始计时并采集尿液,将24小时内的尿液全部采集于容器中;结束采集的次日(24小时后),患者排空膀胱,且将尿液采集于同一容器内。如此采集的尿液称为~。 【小知识点】 尿液检查一般应在收到标本后迅速进行。一般2h内送检,30min内完成检测。 如不能及时送检或分析,必须采取保存措施。常用的方法有冷藏法与化学防腐法。 尿量:指24小时内排出体外的尿液总量。 【参考区间】 成人1~2L/24h,即1ml/(h*kg);儿童按体重计算尿量,大约为成年人的3~4倍。 【相关内容】 一、多尿(polyuria):就是指成人24小时的尿量超过2、5L,儿童24小时尿量超过3L。 在正常情况下多尿常见于饮水过多、精神紧张等。此外,静脉输液过多或应用某些药物(如咖啡因、利尿剂等)也可以导致多尿。 病理性多尿常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与浓缩功能减退所致,可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糖尿病:因尿中葡萄糖含量增高所致,属于溶质性利尿。 肾脏疾病:多种肾脏疾病,因肾小管破坏致使尿浓缩功能减退,均可导致多尿,其特点为夜尿增多。 内分泌疾病:如尿崩症,该病就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受损,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或缺乏,或由于

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点

12、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分子上 VH 和VL (高变区)是抗原结合部位。 临床免疫学检验 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 外周 免疫器官:淋巴结、 脾脏(最大 )、黏膜相关淋巴组 B 细胞:通过识别膜免疫球蛋白来结合抗原,介导 体液免疫;B 细胞受体=BCR=mIg 表面标志:膜免疫球蛋白(Smig )、Fc 受体、补体受体、EB 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 成熟B 细胞:CD19 CD20 CD21 CD22 (成熟B 细胞的 mig 主要为mIgM 和mIgD )同时检 测CD5分子,可分为B1细胞和B2细胞。 B 细胞功能检测方法: 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体液免疫功能)。 5、T 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共同表面标志是CD3(多链糖蛋白);辅助T 细胞的标志是CD4; 杀伤T 细胞的标志是 CD8 T 细胞受体=TCR T 细胞和NK 细胞的共同表面标志是 CD2(绵羊红细胞受体); CD 外CD4+ CD8-=辅助性T 细胞(Th ) CD 外CD4 CD8+ =细胞毒性T 细胞(Tc 或CTL )( T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CD 知CD25^ =调节性T 细胞(Tr 或Treg ) T 细胞功能检测:植物血凝素(PHA )刀豆素(CONA 刺激T 细胞增殖。增殖试验有:形态 法、核素法。 T 细胞亚群的分离: 亲和板结合分离法,磁性微球分离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E 花环试验是通过检测SRBC 受体而对T 细胞进行计数的一种试验; 6、NK 细胞:具有细胞介导的 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表面标志: CD16( ADCC )、 CD56。 测定人NK 细胞活性 的靶细胞多用 K562细胞株,而测定小鼠 NK 细胞活性则常采用 YAC-1细 胞株。 7、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MPS 表面标志CD14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 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表达MH ffi 类分子) 8、人成熟树突状细胞 (DC (专职抗原呈递功能): 表面标志为CD1a CD11C 和CD83 9、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sig ,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 抗体功能)及膜型(mIg ,作 为抗原受体 表达于 B 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按 含量多少排序:lgG > IgA > IgM > IgD > IgE 五类(按重链恒定区抗原性(CH 排序)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免疫比浊法。 1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位于 恒定区( CH 、 CL ) 1、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 3、 4、

临床检验基础重点整理

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检验基础(第5版)》 血液部分 红细胞计数(RBC):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计数方法】显微镜计数法: 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一般200倍)后,滴入血细胞计数盘,然后于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红细胞数,经过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 计算:红细胞数/L=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5 ×10 ×200 ×10^6/L

【参考值】 成年男性:(4. 0~5. 5)×10^12/L,成年女性:(3. 5~5. 0)×10^12/L;新生儿:(6. 0~7. 0)×10^12/L 低于3.5×10^12/L可诊断为贫血,低于1.5×10^12/L应考虑输血。 【临床意义】 1、病理性增多 相对性增多:血浆水分丢失,有形成分相对增加,绝对值没有发生变化 绝对性增多:继发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某些肿瘤等);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病理性减少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障);造血原料缺乏(缺铁贫、巨幼贫);红细胞破坏增加(溶贫);红细胞丢失过多 红细胞比积(HCT/PCV):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百分比。 【参考值】(温氏法) ①成年:男性0.40~0. 50,女性0.37~0. 48;②新生儿0.47~0.67;③儿童:0.33~0.42。【临床意义】 增高:1. 血液浓缩;2. 红细胞增多症;3. 新生儿。降低:1. 贫血;2. 其他原因的稀血症 应用:1. 疗效观察;2. 计算红细胞指数 血红蛋白(Hb):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 【检测原理】 血液在血红蛋白转化液中溶血后,除SHb外各种血红蛋白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Hi与氰化钾的氰根(CN-)生成稳定的棕红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HiCN在540nm有吸收峰。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可测得吸光度并计算Hb(G/L)。但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实验室的分光光度计达不到WHO规定的标准条件,所以利用Hb参考液制备标准曲线,换算出Hb(G/L)。 【参考值】 成年男性:120-160 g/L,成年女性:110-150 g/L;新生儿:170-200 g/L

研究生临床免疫学知识点总结

一、病毒性心肌炎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病毒在心肌细胞内复制、繁殖导致心肌细胞溶解,由此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分两期 急性期-病毒对心肌的直接损伤作用,病毒进入机体后在宿主心肌细胞内大量繁殖、增殖,释放病毒及产生溶细胞物质,直接导致心肌细胞的死亡和代谢功能的丧失 慢性期-病毒感染第二周开始,变性、坏死心肌周围炎性细胞浸润、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细胞因子的作用使心肌细胞进一步受损 1、巨噬细胞和NK细胞作用 抗病毒作用:可直接灭后病毒,通过ADCC作用清除病毒 损伤心肌作用:溶解吞噬病毒感染的心肌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增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导致心肌细胞受损 2、抗体作用: (1)病毒抗体-病毒特异性抗体(早期,针对机体产生特异性IgM抗体。后期有病毒特异性IgG抗体出现)病毒中和抗体(病毒心肌炎可持续性存在) 病毒抗体可以出现双重作用:抗病毒作用,早期抗体与病毒结合,阻断病毒在心肌内扩散或从外周进入心肌,减轻病毒对心肌的损害。 损伤心肌的作用:病毒蛋白与心肌细胞某些成分有相同抗原位点,所以病毒抗体可与心肌细胞结合引起心肌细胞损伤 (2)自身抗体的作用-损伤的心肌细胞内自身抗原释放,浸润心肌的巨噬细胞等APC将其摄取并加工处理后,递给B淋巴细胞,产生心脏反应性自身抗体,引起心肌细胞损伤。 3、TC作用: 病毒入侵机体,经过APC摄取加工处理,递给T细胞,后者活化致敏,病毒再次入侵机体,致敏的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TDTH释放细胞因子吸引单核细胞进入抗原存在部位吞噬抗原释放炎症介质,损伤心肌细胞;CTL释放毒性蛋白(穿孔素、颗粒酶)导致心肌细胞溶解、 4、细胞因子的作用: IFN-浸润的心肌炎症细胞释放IFN、在病毒性心肌炎早期有抗病毒作用 TNF-由浸润心肌的巨噬细胞和T细胞分泌,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中致心肌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5、其他细胞因子 巨噬细胞炎性蛋白,IL-2 二、肿瘤抗原的分类及其特征。 1.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分类:a.肿瘤特异性抗原-仅表达于肿瘤细胞表面而不存在于正常组织细胞的抗原,此类抗原是通过动物肿瘤移植排斥实验所证明,故又称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 b.肿瘤相关性抗原-并非肿瘤细胞所特有的,正常组织或细胞也可表达的抗原物质,但其含量在细胞癌变时明显增高,此类抗原仅表现为量的变化,无严格的肿瘤特异性 2.根据肿瘤抗原产生的机制分类: a.理化因素诱生肿瘤抗原-化学致癌剂或者物理致癌因素可引起基因突变或者潜伏的致癌病毒诱发的肿瘤,并且表达新抗原,此类抗原的特点是特异性强,免疫性弱,有明显个体特异性。 b.病毒诱生的肿瘤抗原-某些的肿瘤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致癌的病毒基因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从而诱发细胞癌变。同一种病毒诱发的不同类型的肿瘤,均可表达相同的抗原,且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此类肿瘤抗原虽然由病毒基因编码,但与病毒本身的抗原不同,又称病毒相关的肿瘤抗原 c.自发性肿瘤抗原-突变的基因产物(自发性肿瘤表面所表达肿瘤特异性抗原,大部分可能为基因突变所致,基因突变诱因不详;

临床检验基础 重点

Hi ,Hi 与氰离子反应生成棕红色HiCN ,在540nm 处有最大吸收峰,且其吸光度与溶液浓度成正比而检出Hb 浓度。 / 注意:分光光度计必须符合WHO 标准,否则:1HiCN 参考液制作标准曲线或者计算K 值 2带标准直接计算 测定Hb 的方法学评价 1. HiCN 法:ICSH 和WHO 推荐参考方法 操作简便,结果稳定可靠,可测多种Hb (SHb 除外),可直接定值 /缺点:剧毒,不能测SHb ,对HbCO 转化慢,脂血、高球蛋白、高白蛋白、血小板增多可导致Hb 假性增高 2.SDS 法:临床首选/优点:试剂无毒,缺点:ε未定,需依赖HiCN 法间接得出结果, SDS 会破坏WBC ,不能用于WBC 计数 RBC 、Hb 测定的临床意义 1.RBC 、Hb 降低(低于参考值下限指示贫血) 1)生理性减少(生理性贫血)1、6个月-2岁婴幼儿(造血原料不足)2、妊娠中、晚期(血液稀释)3、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 2)病理性减少:RBC 生成少、破坏多、丢失多 2.RBC 、Hb 升高1)生理性增多:新生儿、高原生活、剧烈运动(缺氧);成年男性比女性高(雄性激素水平较高) 2)病理性增多 1、相对性增多:血液浓缩:如剧烈呕吐、严重腹泻、 大面积烧伤患者2、绝对性增多:慢性心肺疾病、真红,RBC 可达(7-10)×1012 /L 贫血病因分类:1、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如再障、白血病、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等 2、造血原料缺乏:如缺铁性贫血、巨幼贫 3、红细胞破坏增加:各种溶血性贫血 4、红细胞丢失过多:急、慢性失血 Hct 的方法及意义方法主要为离心法:温氏法和微量法 / 意义:略高:1血液浓缩:如大量出汗、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2红细胞增多症:如真红,有时可高达80%3新生儿, 降低:各种贫血,但减少程度不一定与RBC 一致. 可用作真红、输血及输液疗效观察指标。 用作计算MCV 和MCHC 血液流变学指标之一,增加表明血↑;缺铁贫和巨幼贫正常或轻度↑2)减少: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绝对值<15×109 /L :再障 2、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观察指标 1)缺铁贫和巨幼贫治疗后,先Ret ↑,后RBC 和Hb 逐渐↑ 2)溶血和失血性贫血治疗后:Ret 逐渐降低,已得到控制;持续高值,未控制或加重。 3、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 )骨髓造血的早期标志 4、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值(IRF ) 5、RPI ESR 影响因素+意义 1)血浆因素 增快: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 减慢:清蛋白、糖蛋白及卵磷脂 2)红细胞因素 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3)其他因素 血沉管的位置,温度 / 临床意义:1、生理性血沉增快:老年人,妇女月经期,妊娠三个月以上血沉逐渐增快可达30mm/h 2、病理性血沉增快1)各种炎症:急性细菌性炎症、风湿热、结核活动期2)组织损伤及坏死:心肌梗死增快,心绞痛正常(鉴别)3)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恶性肿瘤多增快,良性肿瘤多正常4)高球蛋白血症:SLE 、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5)贫血:越重越快6)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硬化、糖尿病等 3、减慢:真性红细胞增多、脱水、DIC WBC :中性粒数量变化:多数情况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1)中性粒生理性增多1、年龄2、日间变化:下午较高3、剧烈运动、激动、严寒、暴热等4、妊娠、分娩 2)中性粒病理性增多 1、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最常见 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的烧伤、大手术后、心肌梗死、急性溶血 3、急性大出血:内脏破裂、宫外孕破裂4、急性中毒:化学药物、代谢性中度 5、恶性肿瘤 6、白血病 3)中性粒减少 1、某些感染:伤寒、副伤寒、流感 2、某些血液病:再障 3、慢性理化损伤:X 射线、氯霉素 4、自身免疫性疾病:SLE 5、脾功能亢进 淋巴细胞的临床意义1)淋巴细胞增多 1、绝对增多: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某些传染病恢复期;肾移植排异反应前期;急淋、慢淋;某些慢性感染 2、相对增多:再障、粒缺2)淋巴细胞减少 :放射线、肾上腺皮质激素;N ↑可导致L ↓(相对) 单核临床意义 增多: 1、某些感染: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的恢复期、肺结核 2、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及MDS 嗜酸粒 1、增多 超敏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血液病:如慢粒 2、减少 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嗜碱粒 增多:慢粒、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原理+意义:采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讲血液稀释一定倍数,红细胞和大部分其他白细胞被破坏,E 着色,充池计数经换算得每升血液中E 数 / 意义 1、生理变化 1)劳动、寒冷、饥饿、神经刺激,E ↓(肾上腺皮质激素组织骨髓释放E ,并促使血中E 向组织浸润) 2)日间变化:白天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较大,下午比较恒定。 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过敏性疾患: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 2)寄生虫:钩虫、蛔虫等 3)某些传染病:猩红热4)慢粒白血病5)某些恶性肿瘤:淋巴系统恶性疾病(如霍奇金)、肺癌 3、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4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其他应用1)观察急性传染病的预后:2)观察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3)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 白细胞分类原理 三分类:电阻抗法,五分类:多项技术联合检测 1电阻抗法:溶血处理后白细胞体积,区别小细胞群(L ),中间细胞群(M 、E 、B )和大细胞群(N ) 2光散射与细胞化学计数联合白细胞分类计数过氧化物酶染色:活性E 、N 、M 依次降低,L 、B 无活性 3容量、电导、光散射(VCS )白细胞分类法,电阻抗法测量体积V ,高频电磁针测量细胞内部结构电导C ,光散射S 区别细胞颗粒的结构和颗粒的质量 4阻抗与射频技术联合白细胞分类法DC 通过四个不同的检测系统:嗜酸粒检测系统;嗜碱粒检测系统;淋巴、单核、粒细胞检测系统;幼稚细胞检测系统 5多角度偏振光散射白细胞分类技术 0°前角光散射测细胞大小 10°狭角光散射测细胞结构 90°垂直光散射测细胞的内部颗粒和细胞成分 90°消偏振光散射将E 从其他白细胞中分离出来 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参数及意义(1)RDW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参考<14.9% / 1、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RDW/MCV ) 2、诊断缺铁贫。95%以上缺铁贫RDW 异常。小细胞低色素贫血、RDW 正常则缺铁贫可能不大。 3、缺铁贫与轻型地贫的鉴别。前者RDW 增高,后者正常。 (2)MPV 平均血小板体积:参考 7.6-13.2fl / 结合PLT 的变化,MPV 越大,新生血小板越多1、增大:血小板破坏增多,骨髓纤维化、血栓性疾病、脾切除、慢粒等 2、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损伤致血小板减少 常用筛选实验 BT 、PLT 、APTT 、PT 、D-D 临床应用 BT :延长:血管壁异常;血小板异常;血管性血友病等 ,缩短:心梗、脑血管病变及DIC 等 PLT : 生理变化:早晨较低,午后较高;剧烈运动后较高;月经、妊娠有改变;静脉血比毛细血管血高。 / 病 理变化:1)血小板减少(PLT<100×109 /L )血小板生成障碍:再障、放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血小板破坏或消 耗增多:ITP 、DIC , 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被稀释 2)血小板增多(PLT>400×109 /L ) 原发性增多:慢粒、真红 反应性增多: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大出血等 APTT : 1推荐应用的内凝筛选实验 2延长 1)Ⅷ、Ⅸ和Ⅺ减低,能检出Ⅷ:C 小于25%的轻型血友病 2)Ⅰ、Ⅱ、Ⅴ、Ⅹ严重缺乏,如肝病,维生素K 缺乏 3)抗凝物质:口服抗凝剂、血循环中存在病理性抗凝物质等 4)纤溶活性增强 3缩短 1)高凝状态,如DIC 的高凝期2)血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变,深静脉血栓等 4检测肝素治疗的首选指标 PT 1延长1)先天性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缺乏2)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 缺乏、纤溶亢进、DIC 晚期3)血中抗凝物质增加,口服抗凝剂、肝素等 2缩短: DIC 早起,心梗、脑血栓行测好难过,3INR 是用于监测口服抗凝药的首选指标 D-D 增高:继发性纤溶(鉴别原发)。血栓性疾病、肿瘤,溶栓治疗的监测:D-D 显著升高 尿液检验目的?1.泌尿系统疾病诊断及疗效判断 2.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安全用药监测 4.重金属中毒检查(职业病防护) 5.健康体检 尿液标本采集有哪些种类、方法和临床应用? 1.晨尿 : ①首次晨尿:肾脏浓缩功能评价,有形成分、化学成份(HCG). ②二次晨尿:细菌培养、有形成分计数. 2.随机尿 适于门诊、急诊。 3.计时尿 ①3h 尿: 6-9am. 尿有形成分排泄率;②餐后2h 尿 :病理性尿胆原、糖尿、蛋白尿等③12h 尿:晚上8点-次晨8点, :Addis 计数、蛋白排泄率等。 ④24h 尿:大容器(>4L),防腐,收集完全,测尿总量,混匀,适量送检(50ml);尿中化学成分、T.B 排出量,电解质等。 4.特殊尿标本①尿三杯试验②无菌尿液:细菌培养、药敏等。 尿液标本采集质量保证 1.尿液采集标准操作规程(SOP ) 2.检验项目选择与申请 3.患者准备:告知、控制 4.标本采集:器材、运送 5.人员职责 尿液标本保存有哪些方法 1.低温冷藏:2℃~8 ℃,6h 内,有形成分保存。 2.冰冻 -20℃~-70℃,离心,除去有形成分,冰冻上清液(化学成分)。 3.化学防腐 ①甲醛:有形成分形态固定。 ②甲苯 尿化学成分定性或定量。 ③麝香草酚:有形成分镜检、尿浓缩T.B 、化学成分。 ④浓盐酸 化学成分定量。 ⑤其他:冰乙酸:戊二醛:碳酸钠 尿液理学检查有项目及临床意义①尿量:1.少尿:<400ml/24h 或<17ml/h ,无尿: <100ml/24h 。肾前性少尿:休克、心衰、脱水。肾性少尿:急性肾炎、肾衰。肾后性少尿:尿路梗阻 2.多尿>2.5L/24h 肾性多尿:慢性肾炎、慢性肾衰早期等。内分泌性多尿:尿崩症、甲亢。代谢性多尿: 糖尿病 ②尿色及透明度: 1.血尿: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炎症、结石等/全身性疾病:血友病等/邻近器官疾病/药物不良反应。 2.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如蚕豆病、输血反应等 3.肌红蛋白尿:肌肉组织广泛损伤、变性,如急性心梗等。 4.胆红素尿: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5.乳糜尿:寄生虫(丝虫)或非寄生虫(结核、肿瘤、创伤、手术等)。 6.脓尿/菌尿: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7.结晶尿:正常尿、结石、痛风、药物等 ③尿比密 方法+评价:1.比重计法:需校正;操作繁、标本量大、影响(温度,蛋白,葡萄糖等)2.折射仪法:标准 3试带法: 简便,但干扰多,测定范围窄,精密 度差,过筛试验 临床意义:1. SG ↓:低比密尿SG <1.015见于尿崩症、慢性肾炎等。/ 比密低而固定:SG 固定于1.010±0.003, 呈等渗尿,表示肾实质严重损害。 2. SG ↑ 见于: 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前性少尿疾病如高热、脱 水等 2.鉴别肾前性或肾性少尿:肾前性少尿:Uosm >450mOsm/kg. H2O,肾性少尿:Uosm <350m 3.利用渗透清除率计算自由水清除率 尿蛋白定性试验+原理+评价+注意事项 ①试带法:(筛查。) ②加热醋酸法:加热加酸→蛋白沉淀 / 准确,A 、 G 均敏感;灵敏度较低, 操作较繁。 ③磺基水杨酸法(SSA):蛋白质NH 4+ +磺酸根-→蛋白盐沉淀 / 简便,灵敏度高,多种蛋白均反应;推荐确诊实验。 尿蛋白定量试验+评价 ①磺基水杨酸-硫酸钠比浊法:线性范围窄,影响多,欠准确。 ②双缩脲比色法:对A/G 均敏感;灵敏度较低,操作繁。 ③丽春红S 染料结合法:灵敏度很高,对A/G 均敏感,线性范围宽,干扰少;但操作繁。 ④其他:免疫法、尿蛋白电泳 / 灵敏、特异,前景好。 蛋白尿临床意义1.肾小球性蛋白尿:原发性肾小球损害性疾病、肾病综合征和某些继发性肾小球损害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分为:选择性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 2.肾小管性蛋白尿 :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中毒 3.混合性蛋白尿 . 4.溢出性蛋白尿:本周氏蛋白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5.组织性蛋白尿:肾小管炎症、中毒等 6.假性(或偶然性)蛋白尿:膀胱炎、尿道炎等或阴道分泌物混入。 7. 生理性蛋白尿:功能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 (各种特点见名解) 尿糖定性试验 ①班氏糖定性(Benedict test ):利用葡萄糖还原性将硫酸铜还原; / 简便,灵敏,特异性差,有假+(VitC 等)。 ②试带法 ③薄层层析法 尿糖定量试验 ①葡萄糖氧化酶(GOD)法:同血糖测定, 先以班氏法定性,再稀释至3g/L 以下。/ 灵敏、特异,抗VitC 等干扰;用于治疗监测及用药调整。 ②薄层层析法 临床意义 ①血糖增高性糖尿:摄入性,应激性(颅脑外伤、急性心梗),代谢性:糖尿病,内分泌性(血糖↑— 胰高糖素、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血糖↓— 胰岛素) ②血糖正常性糖尿:肾性糖尿,肾糖阈降低。 ③其它: 乳糖尿等。 尿胆红素检查方法:①重氮法:强酸介质中,Bil 与重氮盐偶联反应,产生红色偶氮化合物.(试带法)。/ 灵敏度较低,简便、快速,多假+/-,筛检。 ②氧化法:1.Harrison 法: 以钡盐吸附胆红素并浓缩,酸性三氯化铁氧化胆红素为胆绿素呈现绿色;/ 灵敏、准确,为确证试验;但操作较繁,假+(水杨酸等)。 2.Smith 碘环法:碘氧化胆红素呈绿色环。简单,灵敏度低。 尿胆原检查 ①改良Ehrlich 法:②试带法 尿酮体检测方法:①亚硝基铁氢化钠法:乙酰乙酸、 丙酮与亚硝基铁氢化钠反 ,灵敏度和特异性不同;试带法:筛检法,敏感、方便、快速;②Gerhardt 法 临床意义 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早期β-羟丁酸为主,缓解后乙酰乙酸↑。 ②非糖尿病酮症:剧烈运动、禁食、发热、严重呕吐腹泻等。 直接涂片法 优点:简便,不影响有形成分形态 / 缺点:易漏诊 / 应用:血尿、脓尿者 离心涂片法 优点:敏感,阳性率高 / 缺点:操作不易规范,报告不统一,离心可破坏形态,使形态区分困难或漏检。 / 应用:有形成分较少的标本,多用于试带法后确诊。 尿有形成分包括哪些内容? 细胞(红,白),管型,结晶,其他成分。 管型形成条件:①白蛋白或T-H 蛋白→基质,首要条件 ②浓缩和酸化沉淀→蛋白质 ③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足够的时间形成 ④尿流缓慢,有局部性尿液淤积 化学法检测尿隐血原理?Hb 亚铁血红素→催化过氧化氢作为电子受体使色原氧化呈色。 尿试带法测定各项目的原理如何? 1.蛋白质PRO :指示剂蛋白误差法(溴酚蓝), 2.葡萄糖GLU :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GOD-POD)法 3.亚硝酸盐NIT :亚硝酸盐还原法 4.尿比密SG :多聚电解质离子解离法。 5.酸碱度pH :酸碱指示剂法 6.酮体KET :亚硝基铁氰化钠法 7.胆红素BIL :重氮反应原理 8.尿胆原URO :醛化反应或偶氮法。 9.红细胞/血红蛋白/隐血(ERY/Hb/OB):血红蛋白类过氧化物酶法。 10.白细胞LEU :白细胞酯酶法 11.维生素CVitC :还原法 尿液干化学分析质量控制㈠分析前质量保证 1.试带: 批号、避光、干燥 2.标本: 接受时间(2h 内检测)3.容器: 塑料、标记 4.饮食、用药 ㈡分析中质量保证 1.严格按规定要求操作 2.用质控人工尿液进行室内质控 3.质量控制标准 ㈢分析后质量保证 1.判断影响因素 2.检验报告的审核,签发①正确分析干化学与镜检结果相关性,②确证实验或参考方法 脑脊液检查适应性禁忌症 适应症:有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布氏征、克氏征),疑有脑出血,原因不明的剧烈头疼,昏迷、抽搐或瘫痪 / 禁忌症:颅内压明显↑病情危重,局部皮肤感染 潘氏实验原理+评价+蛋白质增加意义CSF 中球蛋白与苯酚相结合形成不溶性蛋白质沉淀。/ 评价:优点:操作简便,快速,所需标本少,灵敏度高。缺点:假阳性率偏高。/ 蛋白质增加的意义:1.中枢神经 系统感染:病脑+ 结脑++ 化脑+++ 2.蛛 网膜下隙或脑室陈旧性出血 3.脑肿瘤 4.脑神经根病变 5.椎管内梗阻 脑脊液显微镜检查意义 1.中枢神经系统WBC+++(分叶为主) 2.脑寄生虫病: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3.蛛网膜下隙或脑室出血:RBC 升高。 一、对涂片的满意程度:满意、不满意; 二、细胞学诊断:1.未见癌细胞和癌前病变细胞;2.病原体 3.反应性细胞改变①炎症有关②萎缩(有或无炎症)③宫内节育器④与放疗有关; 4.上皮细胞异常:鳞状上皮细胞异常(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鳞状上皮内病变、鳞状细胞癌)腺上皮异(不典型腺体细胞性质未定、非典型颈管腺细胞倾向瘤变、颈管原位腺癌和腺癌) 测定临床意义1.早期妊娠的诊断 2.协助 3.流产诊断及保胎监护 4.绒 5.肿瘤 特异性阴道炎:清洁度异常,同时 / 非特异性 1.线索细胞 2.PH 大 4.5 3.胺试验阳性(加10%KOH ,因产氨而释放出鱼腥味臭味 4.阴道分泌物呈稀薄,乳白色奶油状。(线索细胞加 任意两项便可诊断) -- 精索静脉曲张:无力型精子症 3.死精子>50%—死精子症 精子计数意义(1)少精子症,精子计数<20×109/L ① 睾丸病变精索静脉曲张、睾丸炎、睾丸肿瘤。 ②输精管疾病输精管精道阻塞、输精管精道先天性缺如和免疫性不育。 ③其它逆行射精、有害金属或放射性损害、环境因素,老年人,药物(长期用棉酚)。 (2)无精子症:严重的睾丸 和输精管疾病。 精子尾部低渗肿胀试验HOS 概念及意义 精子在低渗溶液中,由于渗透压的变化,水分子通过精子膜进入精子以达到渗透压平衡,使精子体积增大而出现尾部不同程度的肿胀现象,相差显微镜或普通高倍镜观察,计数200个精子中出现各种肿胀精子数,计算平均百分比。 / 意义:体外精子膜功能及完整性的评估指标,预测精子潜在的受精能力,不育症的精子尾部肿胀率明显降低,活的不动精子提示精子鞭毛结构异常,因此也可用HOS 测定精子存活率 核异质(dyskaryosis ):即上皮细胞的核异常,主要表现为核增大、形态异常、染色质增多、分布不均、核膜增厚、核染色较深,但胞质尚正常。根据不典型增生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 轻度核异质:不典型细胞占上皮细胞层下1/3,细胞边缘清楚,核轻度增大,有轻度至中度畸形,染色质轻度增多,染色稍加深,核胞质比多在正常范围内 中度核异质:不典型细胞占上皮细胞层下1/3 ~2/3,细胞边缘较清楚,核明显增大,畸形明显,染色质浓密不均,深染,核与胞质比轻度增大。 重度核异质:不典型细胞超过上皮细胞层2/3,细胞边界不清,极性紊乱,核明显增大,比正常大1~2倍,畸形更明显,染色质增多、核与胞质比增大。不典型增生几乎达到或超过全层,可诊断原位癌。 背景成分:指涂片中非上皮细胞成分。意义:①红细胞:与取材有关;②中性粒细胞:可大量出现,常呈裸核,组织炎症③淋巴细胞:慢性炎症时较多见④浆细胞:慢性炎症⑥细菌团、真菌团、植物细胞、棉花纤维、粘液和染料沉渣等 复鳞上皮细胞变化规律 1) 胞体:由小到大 2)胞核:由大到小至消失 3)核染色:质由细致、疏松、均匀到粗糙、紧密、固缩;4)胞质量:少到多,核胞质比大到小;5)胞质染色:暗红到浅红。 恶性肿瘤细胞主要形态特征 核的改变:1.核增大1~4倍(核染色质增生↑) 2.核畸形 3.核深染 DNA ↑,腺癌深染不及鳞癌 4.核膜增厚(染色质呈粗颗粒状,分布不均常堆积于核膜下)5.核胞质比增大 6.核仁增大、数目增多,形态异常(分化程度越低,核仁异常越明显)7.核分裂增多(有丝分裂细胞↑)8.裸核 ( 癌细胞增生过快,营养供给不足,细胞退化.腺癌和未分化癌多见) / 细胞质的改变: 高、低分化鳞癌主要特征 高分化鳞癌:以表层细胞为主 细胞多形性,体积大,胞浆丰富,常染深红色,核大、畸形、深染、常分散存。 / 低分化鳞癌:中层或底层细胞为主。不规则形或圆形,散在分布或成团。 高低分化腺癌主要特征 高分化腺癌:胞体较大,可单个脱落也可成排成团脱落,胞质丰富,含有空泡,有时大空泡将核挤于一侧,形成印戒样癌细胞为特征性细胞。特征性细胞有:①纤维形癌细胞②蝌蚪形癌细胞③癌珠。 / 低分化腺癌:胞体较小,多成团互相重叠,极性紊乱,易融合成团呈花边样或桑椹样。 小细胞未分化癌主要特征:癌细胞小,比淋巴细胞略大 异性明显,三角形燕麦形核胞浆少,往往是裸核 核畸形显著,染色呈墨水滴状 成片镶嵌状 脱落细胞 图片制作固定方法 染色方法 1.带湿固定:涂片尚未干燥固定,适用较粘稠的标本(痰液、宫颈刮片及食管刷片等) 2.干燥固定:自然干燥后,固定。适用较稀薄的标本(尿液、浆膜腔积液等)一般15~30min 。含粘液较多标本适当延长。 染色方法: H-E 染色:优点:染色效果好。操作简易,试剂易配染色透明度好,细胞质呈淡玫瑰红色,细胞核显紫蓝色,红细胞呈朱红色。缺点:不能用于观察阴道涂片对雌激素水平测定 / 巴氏染色优点:色彩多样且鲜艳。染色效果好,能观察女性雌激素水平;缺点:染色程序较复杂 / 瑞-吉氏染色 适用于血片、淋巴穿刺液和胸腹水涂片 脱落细胞报告方式:三级分类法:Ⅰ级阴性正常细胞或炎症变性细胞 Ⅱ级可疑发现核异质细胞 Ⅲ级阳性 / 四级分类法:Ⅰ级阴性 Ⅱ级少量轻度核异质细胞,多由炎症变性所致。Ⅲ级可疑。有重度核异质细胞,符合癌细胞标准。但由于数量过少,或形态不典型,不能排除癌前病变的可能。Ⅳ级阳性。涂片中可见典型的癌细胞。 / 直接法:①未找到癌细胞②标本质量差③找到不典型细胞④找到可疑癌细胞⑥找到癌细

智慧树知到《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 1、免疫球蛋白的分类依据是: A.轻链恒定区 B.重链恒定区 C.轻链可变区 D.重链可变区 E.铰链区 正确答案:重链恒定区 2、IgG的补体结合位点位于: A.VH和VL B.CH1和CL C.CH2 D.CH3 E.CH4 正确答案:CH2 3、各种抗体单体分子共有的特性是: A.与靶细胞结合后能介导ADCC作用 B.具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部位 C.轻链与重链以非共价键结合 D.与抗原结合后能激活补体 E.与颗粒性抗原结合后能介导调理作用

正确答案:具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部位 4、以下哪种技术极大提高了免疫学检测的特异性? A.标记技术; B.单克隆抗体技术; C.计算机技术; D.分子生物学技术; E.细胞培养技术。 正确答案:标记技术; 5、最早用于标记免疫测定的标记物是 A.荧光素 B.放射性核素 C.酶 D.化学放光物质 E.胶体金 正确答案:荧光素 6、抗体的基本单位是: A.由2条不同重链和2条不同轻链组成的多肽链结构 B.由1条重链和1条轻链组成的二肽链结构 C.由2条相同的重链和2条相同的轻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 D.由2条相同重链和2条不同轻链组成的多肽链结构 E.由4条相同的肽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 正确答案:由2条相同的重链和2条相同的轻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

7、木瓜蛋白酶能将抗体水解成: A.Fab和Fc B.F(ab’)2和Fc C.Fab和pFc’ D.Fab’和pFc’ E.F(ab’)2和pFc’ 正确答案:Fab和Fc 8、抗体中与抗原表位互补结合的部位: A.仅重链可变区 B.仅轻链可变区 C.重链恒定区 D.轻链恒定区 E.重链和轻链的高变区 正确答案:重链和轻链的高变区 9、血清中含量最高的抗体是: A.IgG B.IgM C.IgA D.IgD E.IgE 正确答案:IgG 10、机体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