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像造像艺术
融入本土成传统艺术——浅谈佛像创作的演变过程

陈其平,男,1972年12月出生,艺美术师。 现任德化县罗艺陶瓷研究所艺术总监。
他的风格却在龙兴寺出土的佛像上找到了。吴道 子佛画中的人物已开始本土化,人物之衣纹更多 地表现了中国士人所着汉服“褒衣博带”的飘逸 感。
佛像在中国本土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最早的佛的形象系雅利安人的特征:高鼻、细 眼、薄唇。当佛教东进阳关以后,逐渐地被汉族 地区的文化所融合。随着佛教逐渐中国化,佛的 面庞也逐渐汉族化了,鼻梁的造型逐渐低了下 来,耳轮越来越大,佛的形象被改造成汉族人心 目中的‘福相’而出现在善男信女们的面前。这 种转变过程在敦煌、云冈和龙门三个石窟中表现 得十分明显。在敦煌石窟第二九O窟中,北周时期 ( 公 元 557至 589年 ) 所 绘 的 《 佛 传 图 》 , 是 以 《 修 行 本 起 经 》 为 主 而 画 成 的 。 这 幅 长 达 25米 的 《连环画》,内容包括从摩耶夫人夜梦菩萨乘白 象在音乐声中自天而降,因此‘受孕’起,到释 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舍家苦修止。令人感兴趣的 是,这幅画上的人物服装打扮都是汉、普风格, 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被画成了中国皇帝的模 样。他的母亲摩耶夫人穿上了汉、晋时后妃的服 装,释迦牟尼回宫时所乘的蛟龙车,就是按晋代 大画家顾恺之画的《洛神赋图》中的云车临摹的。 这说明,释迦牟尼的像,只是佛教信徒们和民间雕 塑家、画家们心目中的佛的形象,他们是按照自己 的想像进行描绘和塑造的。同时,由于制作的年 代、地区不同,制作者的需求、素养各异,同样的 一尊佛或一尊菩萨,却有许多不同的形象”。
ART ESSAYS 艺术随笔
融入本土成传统艺术
——浅谈佛像创作的演变过程
陈其平
佛教在公元前六世纪初发源于印度,最初流 行于印度恒河的中上游一带。佛教的创始人释迦 牟尼以无常和缘起思想反对婆罗门的梵天创世 说,以众生平等的思想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 很快得到流行。佛教经过了原始佛教、部派佛 教、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大乘密教的发展过 程,在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代,集 结佛教经典,派遣布教师分赴四方各国弘扬佛 法,开佛教之鸿基,佛教遂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宗教雕塑

莫 高 窟 九 层 楼 大 佛 ︐ 高 米
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传统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为主,而敦煌莫高窟 因岩质不适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 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 一体。
35.3
众所周知,王圆箓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道士,而莫高窟又是佛教圣地,历 来都是佛教徒活动的地方。然而,世事就是这样捉弄人,偏偏把一个道 士安排在佛窟里,让太上老君的弟子为释迦牟尼效犬马之劳,这阴差阳 错的安排委实古怪离奇。更令人不解的是,不知是王圆箓道士的行为感 动了佛祖,还是无意的安排,佛窟里的秘密却让一个道士来发现,奇人 遇奇事,出现了悲剧性的结果。在中国近代史研究者眼中,王圆箓被认 定为造成敦煌文物大量流失的罪魁祸首。
•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 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 • 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掠走约600件经卷。
宗教雕塑是以宗教教义、故事、 人物、传说为题材的雕塑。我国 由于佛教传入较早,影响广泛, 所以在宗教雕塑中以佛教造像为 多,佛教雕塑艺术成就最高。
敦煌—莫高窟 大同—云冈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天水—麦积山石窟
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 东南25公里处,大泉沟河床西 岸,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 我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 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 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 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 断,遂成佛门圣地
唐朝佛像的特点及鉴定方法

唐朝佛像的特点及鉴定方法佛像的收藏与鉴赏方法篇一各时期传入的有限的印度佛造像如同种子,在各时代、各地域形成不同风格的造像。
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成熟,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像在中国工匠的手中逐渐脱离原有风格,加入了中国自身的造像形态,建立、发展成独特的中国佛像,在这艺术融汇、交流中,呈现出各时代多姿多彩的鲜明特色。
金铜造像是一种三维立体的雕塑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人体艺术,不同的只是其面部表情、手印、服饰、坐姿及周围的陪伴物、台座、持物等等而已。
因此,可以把一般的鉴定要点归纳为以下六点:一看面相和体形,二看手印与坐姿,三看标识与坐骑,四看细部与装饰,五看材料与质地,六看铭文与题记。
首先,所谓标识和坐骑、佛像的手印、坐姿都是有定规的,只要仔细观察和对照,就可正确地为一件造像定名,分清是佛还是菩萨,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萨。
正确的定名是正确鉴定的前提。
再者,佛像的面相与体型,是鉴定佛像的关键。
它包括面部的五官、身材的比例、肌肉的表现、整体的风格等等,哪怕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清代康熙、乾隆时期和嘉庆、道光时期的造像,就有着一定的差别。
其后,所谓细部与装饰,可以说是佛像鉴定时非常实用的小窍门。
如明代莲花座与清代莲花座上的莲瓣装饰,明代莲瓣精细而长,且瓣与瓣中有小型三角装饰,而清代莲瓣则显得粗壮,瓣与瓣间也无装饰。
因此,明清金铜佛像看莲瓣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再有材料与质地,这是鉴定中最为直观的。
铜佛像的材料主要有青铜、黄铜和红铜。
在鉴定时,要注意不同的时期用铜是不同的。
如同样是清代,早、中期是不同的,特别是乾隆时期,因为国力强盛和皇室对佛像的崇奉,这时造的佛像用材料特别好,所以乾隆时期佛像一上手,就有特别沉的感觉,而到晚清的佛像,手感要轻许多。
不同地区或受不同地区影响而生产的佛像,用铜和用料也不相同。
如藏佛教造像,内地宫廷的造像注重整体鎏金上光,藏地的佛像则注重远视效果,喜欢镶嵌各种矿物,包括绿松石、青金石等,有的只在脸部鎏金或贴金。
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演变

浅谈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的演变佛教传入前,中国已具有高度的雕塑艺术,传入之后,与中国文化相融,开拓了更深广的内涵,丰富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宝库,有寺院的雕梁画栋、塑像、石窟的佛像雕塑及各种佛教雕刻艺术品,其中以木刻、石雕或泥塑圣像为典型的代表。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佛教中国古代佛教的雕塑艺术,始于佛像的雕刻。
根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及《大唐西域记》卷五的记载:原始佛教时代,跋耆国优填王以栴檀木雕塑一尊五尺的佛陀形像。
这是佛教雕塑佛像的开始。
秦汉时代,随着大一统封建中国的建立、巩固与发展,为雕塑艺术的繁盛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表现了广阔无垠的宇宙意识,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精神。
自西汉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成为统治阶级教化民众的工具,佛教雕塑艺术也被视作宣教的工具而大力发展。
东汉时期,我国已有佛教美术之创作。
山东滕县画像石中的六牙白象,沂南画像石中顶有头光,手施无畏印的佛像,均属东汉佛教雕刻遗迹。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四川乐山麻浩崖墓享堂后壁上方的浮雕坐佛像,这些雕塑成为了中国佛教雕塑早期作品的遗作。
魏晋时期,即4~5世纪末,是古代雕塑史上重要发展时期,至今保存下来大量泥塑、铜、石造像,特别是遍布北方的佛教石窟,在这一时期居于主体地位,成就最为突出。
经过雕塑匠师的在吸取、借鉴外国的基础上的创作实践,丰富了中国雕塑的艺术语言。
如麦积山石窟第44窟西魏泥塑佛坐像面相雍容优美,表现出一种富于内心修养的儒雅气质。
石窟寺雕刻艺术样式风格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同时期为寺庙供养而雕塑的单体造像和造像碑、金铜佛造像。
云冈石窟第20窟高13.7米的大佛坐像,庄严浑朴,是这一时代大型石造像的杰作。
南北朝后期,随着佛教的深入传播,中国雕塑的风格也受其影响,以传统手法融入外来作风,使中国的雕塑无论从题材到艺术风格,都发生变化,而进入另一个新的阶段。
因此,佛教的塑像、石雕、石刻便成为这个时期主要雕塑的内容。
而西域粗犷豪放的艺术作风也逐渐传入中国,结果使汉地和西域艺术融为一体,结合建筑、雕塑、壁画三者于一身的洞窟艺术从此发展开来。
谈云冈石窟的佛造像艺术及其美学风格

谈云冈石窟的佛造像艺术及其美学风格摘要:我国拥有较多的佛像石窟,这些佛像石窟反映时代更迭变迁、佛教的推广以及佛造像多地域、多民族的艺术融合。
本文主要分析了云岗石窟的佛造像艺术特征,以及它的美学风格。
希望可以普及在欣赏佛教造像时对他们艺术特征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正确认识在佛教造像艺术中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价值和美学风格,从而提升我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云冈石窟佛造像艺术美学风格引言:云冈石窟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石窟,它位于我国的山西大同,因为云冈石窟蕴含着诸多文化价值,所以给山西大同带来了雕塑之都的美誉。
云岗石窟始建于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时代,它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也融合了古印度、西域和中原各民族的艺术特征,它是我国佛教造像艺术中的代表作之一。
云冈石窟因为自身的佛造像艺术和独特的美学风格具有较大的鉴赏价值,而被广泛誉为在艺术领域里的独树一帜的“云冈风格”。
一、云岗石窟中的佛造像艺术云冈石窟的形成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它是随着佛教在我国的不断推广,经过较长的历史演变逐渐完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云冈石窟在不同的时间段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
早期的云冈石窟主要是由北魏高僧昙曜主持开凿的,当时因为受到政治的影响,这位高僧在建造的时候一共凿刻了五尊佛像,分别对应着当时北魏的五位皇帝。
这个时期的佛像雕刻主要是同当时的政治结合在一起,在造像方面一般采用的是三世佛,在造型上可以看到佛像的特点是佛像高大,眉眼细长,八字胡须,面相圆润,鼻高。
这时候的佛造像主要表现出雄伟庄严,刚劲稳健的特点。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琢的鼎盛阶段。
中期的佛造像内容多样化,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流行释迦和多宝二佛并坐像,出现了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并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缘和维摩诘等故事。
在造型方面,佛造像的面部比较丰满,秀丽而庄严。
不同的是在凿刻的时候,服饰加入了的汉式大衣风格,开始朝着本土化的方向发展,并且在行制方面也加入了比较多的美丽图案。
北朝石刻艺术的瑰宝——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佛教造像

1996年10月,山东青州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在博物馆南的龙兴寺遗址上,抢救性发掘了一处大型佛教造像窖藏,出土佛教造像400余尊。
这批佛教造像,时间跨度大,涉及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各时期;材质众多,有石灰石、花岗岩、汉白玉、陶、铁、木、泥质。
造像数量众多,贴金彩绘保存完好,雕刻技法精美,至今尚无出其右者。
它是1949年以来,继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四川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大批佛教造像之后,又一轰动海内外的佛教考古重大发现,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
它是佛教在中国兴衰历程的一处最集中的见证,是被称为改写中国美术史和传播史的重要遗存。
龙兴寺是青州著名的千年古刹。
据元代益都人于钦所著《齐乘》记载:“龙兴寺府城西北隅修身坊,宋碑,碑阴金人刻曰:宋元嘉二年但呼佛堂,北齐武平四年赐额南阳寺,隋开皇元年改曰长乐,又曰道藏。
则天天授二年改名大云。
唐中宗时改为中兴,宗开元十八年始号龙兴。
今寺内有饭客鼓架,寺东淘迷涧……寺有北齐八分碑,制刻精妙。
碑阴大刻四字,曰龙兴之寺,是唐人续刻者。
”宋元以来,代为名刹。
在龙兴寺遗址上还出土了一件长1.22米,直径0.8米的唐代盘龙石柱,也可证明当年龙兴寺建筑规格之高和建筑之宏伟。
龙兴寺窖藏造像从形式来说,有单体佛、菩萨、佛菩萨三尊像、佛菩萨弟子五尊像。
北魏末期至东魏期间,以佛菩萨三尊像居多。
主北朝石刻艺术的瑰宝——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佛教造像邸刚 孙铭涛1.永恒的微笑尊通常着比较厚重的双领下垂式袈裟,菩萨的配饰相对简单。
造像碑底部都雕刻有两条呼之欲出的螭龙形象。
这是青州造像碑最显著的特色。
螭龙都在主尊莲花座两侧,螭首由小变大,到后期发展为昂首扬鬃、四爪强健、形体完整的螭龙形象,特点明显。
碑尖上的顶部雕刻火焰、飞天和佛塔等形式。
飞天主要有伎乐、舞蹈和托塔等三种。
北齐时期圆雕单体造像数量最多。
轻薄贴体服饰中透露出优美的肌体轮廓,四肢与躯干之间凿空或较深凹入,突现出躯体造型的立体感,肌体的隆起度与力量感比前一阶段显著增强。
凝神造像——中国传统雕塑(第二课时 宗教雕塑)

目 录
一、陵墓雕塑
二、宗教雕塑
二、宗教雕塑
宗教雕塑
中国传统宗教雕塑以宗教 教义、故事、人物为题材, 反映了古代人虔诚的宗教信 仰,其中以佛教雕塑艺术成 就最高。
现存佛教雕塑以石窟寺雕 塑为代表,分布于新疆、甘 肃、等地百余处。
小组合作鉴赏宗教雕塑作品,并探讨以下问题:
➢ 云冈石窟的造像有什么艺术特点? ➢ 龙门石窟的造像有什么艺术特点? ➢ 敦煌莫高窟第45窟的造像有什么艺术特点? ➢ 晋祠圣母殿的雕像有什么艺术提点? ➢ 宗教雕塑反映了怎样的文化观念
佛右侧为小弟子阿难,阿难双手抱于 腹前,身披红色袈裟,内着淡绿色僧 祗支(专指和尚所穿的类似于衬衣的 一种内衣),鼻梁挺直,鼻头浑圆, 嘴唇饱满,颇为秀美,在恭谨中透出 青年的朝气。明亮华丽的锦绣裙襦和 色彩热烈的紫袈裟,更为青年僧人的 俊秀之美增色。
南北两侧的胁伺菩萨造 型相似,面容清秀,眉毛细 长,鼻梁挺直,她们低手含 嫣,笑容可掬。体型呈“S” 形,身材修长,亭亭玉立, 姿态妩媚。头束高髻,赤裸 上身,斜披天衣,腰束长裙, 轻柔的长裙从两腿间往后飘 扬,表现出丝绸衣料的柔软 质感。裙上描金,绘有团花、 卷草,色泽艳丽。匠师对菩 萨的肩膀、腰胯、脚腕等细 部都有生动细微的描绘。
敦 煌 莫 高 窟
敦煌莫高窟(45窟)
第45窟的塑像原有九身,如 今龛外两侧力士像已经不存在, 这七身塑像与整窟内容、形式, 彼此呼应,相得益彰,统一在完 整的主题之内,使群体塑像既从 属于建筑空间,又能独立欣赏。 同时将八弟子、诸菩萨、天龙八 部和飞天绘制在塑像背后的佛龛 的龛壁和龛顶,既表现了净土说 法的内容和完整场面,又弥补了 由于佛龛的局限而造成塑像空间 深度不足的缺陷,从而虚实相间, 气韵互贯。
中国各朝代佛教发展传播的特点

中国各朝代佛教和佛教艺术发展传播的特点】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2年)传入我国,佛教艺术亦随之传来。
东汉中晚期我国便正式开始造像活动,揭开了中国佛像艺术发展的序幕。
从那以后,历朝造像不辍。
在约两千年的发展史上。
我国佛像艺术本着大乘佛教既出世又入世的精神,一方面执著追求佛教深渊、博大的胸怀气魄,悲智双全的理想主义精神,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而改变着面貌,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南北朝造像清羸飘逸,隋唐典雅端庄,宋代朴实自然,明清浅显媚俗。
佛像艺术这重外来艺术形式,经过我国千百年社会的不断熔炼和改造,逐渐脱离印度的色彩。
而向着中国民族化发展,最终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初期传入时期——东汉、三国、西晋。
东汉、三国、西晋是我国佛教的初传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传播的范围不广,信仰也不普及,而且受到传统鬼神信仰的影响,人们对佛教的认识也不清晰,佛神不分,信仰水平较为低下。
从考古发现看,佛像艺术是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重要的传播形式和表现形式,它从内容到形式上也表现出与佛教发展水平一致的情形,造像普遍形象模糊,比例失准,而且依附于传统的鬼神题材之上,没有成为单独的崇拜对象。
东汉时佛像开始传入我国,不久我国便出现了造像和崇佛之活动。
这一时期的佛史料都与佛像的塑造和信奉有关。
《后汉书》卷十八记载:“世传明帝梦见金人,其行长丈六尺而黄金色。
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佛像焉。
”另外《佛祖统记》等史料对此也有记载。
东汉桓灵之时,佛教造像活动开始有可靠的记载,如《释氏稽古略》、《后汉书·陶谦传》。
由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当时造像和崇佛活动虽然主要限于社会上层人士,但已具有一定规模。
1940年载四川麻浩柿子湾崖墓发现的释迦牟尼石像。
在崖墓后室门眉上方,为浮雕形式,结跏趺端坐,右手结施无畏印,衣纹线条粗犷有力,躯体浑厚,气势雄健,形象生动写实,是一尊既具有佛像形象特征,有体现出较高艺术水平的早期佛像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299摘要:以现有的资料看,佛像虽然有千万之多,但相貌、体态、神情都大致相仿,他们的区别只是手印、法物、坐姿有所不同,衣饰、背光、莲座有所变化而已。
佛像的相貌、神态就是:安祥、静穆、崇高、完美。
特别是佛像的眼睛,虽然在历史变迁的长河中,佛像的造型有过诸多细微的变化,但始终是那样的具有超然的特质,这和其特殊的造型以及雕刻手法息息相关,在这些表象之后又不能不看到诸多更深一层的原因,正是由于历史背景、传统观念以及人为的影响造就了中国佛像造像的特殊之处。
关键词:佛像造像;眼部造型;线;装饰随着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也随之兴盛,其中佛像、菩萨像等雕塑艺术成为佛教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古印度,佛教文化与佛像艺术伴随佛教的向外传播,开始与世界各地文化艺术融合、发展。
据有关文献显示,佛教大约于1世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并逐渐兴盛起来。
早期佛造像受古希腊雕塑艺术风格的影响,注重将人体艺术的表现方法运用到佛造像上。
例如,许多古代佛像(早期的佛与菩萨)的面相与印度人面相特点极为相似,有的还能看出键陀罗式深目高鼻的样子,形象接近古代印度、西域诸地的人民。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之后,佛像造像兴起于东汉中晚期。
东汉、三国一直到西晋时期,佛像还只是多数见于墓葬之中。
十六国时期,金铜佛像铸造出现。
形态多位头部有高肉髻,五官立体感极强烈,异域特征与汉化趋势并存。
佛像眼部既带有西方的特征,眼眶微凹陷,大多眼角平直,还没有出现中国特有的长而上挑的凤眼模式。
但是已经不是希腊式佛像那种大眼圆睁的表情了,眼大多横长呈长杏仁状,目光微微向平视偏下的视角,鼻梁高挺,佛眼从此刻起开始就带有了半闭、禅定的神态。
中国魏晋南北朝四分五裂的政权,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使不同文化相互影响和借鉴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
受此世风影响,传到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向本土化发展也成必然。
公元460年,北魏开凿了云冈最早最大的五个石窟——“昙曜五窟”,可以看出佛像艺术的本土化进程在不断深化。
“昙曜五窟”中佛像形体非常雄大,风格强悍,在留有印度犍陀罗造像风格影响的同时,也显示出北方游牧民族的体势魄力。
及至孝文帝改革,带来了声势浩大的汉化运动,龙门石窟的造像也深深印上汉族文化的烙记,渐渐形成“褒衣博带”和“秀骨清相”的特色,即身着宽大开襟的服装,面容清瘦俊秀,并且重神轻形,努力发掘对象的内在精神。
这成为北魏后期典型的雕塑式样,被称为“龙门样式”。
作品体现出南朝所推崇的名士风范,应了“秀骨清相”“清羸示病之容”以及“重神轻形”的审美思想。
在继承魏晋南北朝雕塑艺术发展的基础上,佛教造像在隋唐时期逐渐发展形成更为稳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格特征。
中国的雕塑家也逐渐摆脱外来造像规制的束缚,走上自我研究和创作的艺术发展之路。
“塑圣”杨惠之还写有《塑诀》,这是我国古代独一无二的雕塑理论著作。
例如唐代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像已具有中国人的特征,被认为是参照了武则天的形象雕凿而来。
佛面丰润,弯眉修目,垂耳隆鼻;鼻下距唇较近,显得更加生动,嘴角微微上翘使笑意含蓄,流露出睿智、自信、典雅、高贵的气质;又如唐代莫高窟彩塑达到技巧表现的高峰,不仅造像体态神情各异,内心情感和气质性格得以细致入微的刻画,并在宗教氛围中融入了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的气息。
如194窟菩萨已从男相转为女相,极具盛唐女子特征的菩萨造像,验证了当时“菩萨似宫娃”的说法。
自佛教造像艺术传入中国,至此而圆满实现它的本土化转变。
中国佛像造像艺术的风格虽然历经岁月辗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纵观历史却能够明显感觉到一条民族的审美主线贯穿其中,不论哪朝哪代,似乎总有一种相似的精神。
对于此,我论述如下:1.源于“观自在”的“二分开、八分闭”大多佛像似乎都是闭眼的。
但如果仔细观察,其实佛像并不是闭眼,而是微睁。
佛像可以说是对信徒的一种直观的宗教教学方法。
据相关文献解析,“佛眼的二分开、八分闭,其意在“二分观外、八分观内,二分观世间、八分观自在”。
至于我们也会看到那些如龙王天王等却睁大眼睛,因为他们是护法神,就像我们世间的公检法机关,当然要睁开眼睛履行职责了。
佛像大多微闭双眼,外在表现的是佛对众生的慈悲怜悯。
”证严法师说:所有佛像的眼睛都是向下看的,佛是超越一切束缚和痛苦的人,由于他已经摆脱了痛苦和烦恼,所以当他俯视世间的时候,看见人们还没有摆脱痛苦,他就生起了同情和慈悲之心,于是眼睛低垂下来。
这既表示了佛有慈悲之心,又表明了佛是用冷峻的智慧俯视世间的。
被纯化了的精神及艺术思想,通过一尊尊造像展现在世人面前,单体造像中,那些丰满俊秀、雍容典雅的佛像,常见面部流露出隐约愉悦的微笑。
有人说这是充满了慈善之美,有人说这是散发的亲切、人性的笑,有人说这是神秘莫测的深幽感,我则认为这是中国人所理解的佛陀精神气韵的体现,是传统审美观的阐发。
崇美、向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价值取向,人们的意愿、追求和宗教热情,不同阶层的文化心理和艺术家的独特风格,共同塑造了存在于他们心中的偶像,使之深达观者的官能和心灵。
这些闪耀着神秘的灵光,注入了神圣法力而被顶礼膜拜的佛,表情为什么如此丰富和亲切?有的怡适清雅,有的平淡天真,有的圆润丰满。
这些激扬着活力,呈现出恢宏博大气度的石雕,我们能说他们没有生命吗?此时此刻,我略微感觉到程颢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的真谛了。
2.线条的装饰性在佛像造像逐渐成熟之后,工匠们的技艺也越来越精湛,佛像眼部造型线条趋于流畅柔和,不仅很好地表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凤眼造型,更是在线条的雕刻上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也就是极富线的美感。
中国绘画讲究用线表现对象的精神,这种表现倾向也影响到雕塑艺术上。
“以体积为主要表现手法,并辅之以既有表现力又有形式美的线条,这就使得中国传统雕塑在世界雕塑中具有鲜明的东方民族风格。
”与西方突出团块、光影效果的雕塑造型方法相比,突出线条作用是一种开创性的塑形方式,通过这种概括性极强的造型方法把万事万物的形式抽象提取出来。
通过概括性的线条来表达物象的形态神情,能获得别致的立体效果。
这种效果不止步于实在形态的冲击感,而更加倾向于在观者头脑中创造立体形象空间,从而得到一种更加超脱和抽象的精神共鸣。
我认为这种极简的表现方式,更多的是纯净、单纯、纯粹,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化的过称。
它使艺术形式更适合于表达特定的佛像内涵,更适应于汉族地区群众欣赏的要求,更符合宗教美学的法则。
线条的简约和表现力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上的装饰性,讲究灵活和节奏感,很明显也是受到了汉地绘画的影响。
例如在青州龙兴寺出土的佛像之一——背屏式佛三尊造像主尊像中,眼部造型尤其柔美舒畅,上眼睑曲线起画粗,收尾细,中国佛像造像艺术浅析罗伟安1 钱 丹2 (1.三江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2.南京晓庄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综合学术论坛大 众 文 艺大300摘要:在人类世界发展的过程中,人口过快的增长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自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不管是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还是提高社会经济的实力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但是,什么事物的发展和进步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不光要看到计划生育政策对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利的因素,因为这些不利的因素对于我国的和谐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关键词:计划生育;成果;困惑在人类世界发展的过程中,人口过快的增长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我国自1973年公开信的发表提出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各级政府和人民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改进生育政策,以至于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
自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不管是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还是提高社会经济的实力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但是,什么事物的发展和进步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不光要看到计划生育政策对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利的因素,因为这些不利的因素对于我国的和谐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所以我们必须正确的看待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过程中成果和出现的问题。
一、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成果1.我国的人口数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由于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加之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人民群众的生育观念也随之改变,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人们的生育水平不断下降,有效地抑制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
2.初步建立起长效机制的计生工作。
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的计生政策经过几次改革,使计生工作法制化,这为我国的计生工作奠定了长期有效的机制基础。
实现了由单纯的行政手段向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等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的转变。
3.计划生育使人民群众的婚姻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是以宣传教育为主导方针,以各种婚育文化为载体,让计划生育的法律和法规以及新的婚育观念得到普及,使人民群众的婚姻、生育和家庭现念得到转变,以前那些重男轻女、多子多孙的传统观念已经被少生优生、晚婚晚育、男女一样的新观念所替代。
4.计划生育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十几年来,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各种家用电器已经进入普通老百姓的家里,这除了改革开放等因素外,计划生育的功劳功不可没,因为人口数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我国的人均生产总值就会增大,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应的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5.计划生育的实施解放了妇女,提高了我国的人民素质。
我国计划生育的实施改善和提高了妇女地位,广大妇女摆脱了频繁的生育和繁重的家务劳动的负担,使妇女同志有更多的机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极大地提高了妇女同志的社会、家庭地位。
同时,我国不但要控制人口数量更要提高人口素质,极力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教育等各种公共事业,为提高我国的人民素质不断的努力奋斗。
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困惑1.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陷入困惑。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这样社会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长辈对孩子疼爱有加,以至于达到溺爱的程度,孩子在生活中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且孩子的性格变得自私、孤僻。
这对孩子树立良好的生活态度和方式极为不利。
所以我们必须对计划生育做到客观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2.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的社会。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不断推进,社会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3.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由于我国尤其是农村受几千年传统思想的束缚,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所以对女孩的关注程度不够,女孩的生长环境极差,女婴的死亡率居高不下,使得我国的人口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男多女少,如果在这样发展下去,以后将对适婚人群的婚姻问题造成严重的影响,也将导致社会的不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