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历史的溯源
南普陀寺文化

南普陀寺文化一、名字由来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末五代,初称“泗洲院”,北宋僧文翠改建称“无尽岩”。
明末觉光和尚迁建于山前,殿堂院舍齐备,住僧常达百余众,清初又废于兵祸。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靖海候施琅收复台湾后驻镇厦门,捐资修复寺院旧观,又增建大悲阁奉观音菩萨,并以之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相类比,更名为“南普陀寺”。
至民国初年,已构成三殿七堂俱全的禅寺格局,成为近代闽南最具规模的名刹。
二、历史溯源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末五代,初称泗洲院。
北宋僧文翠改建称无尽岩。
元废。
明初复建,更名普照寺。
明末诗僧觉光和尚迁建于山前,殿堂院舍齐备,住僧常达百余众,清初又废于兵祸。
清康熙二十二年( 1684 年),靖海候施琅收复台湾后驻镇厦门,捐资修复寺院旧观,又增建大悲阁奉观音菩萨,并以之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相类比,更名为南普陀寺,此后数百年来,经历代主持景峰、省己、喜参诸和尚多次重修扩建,至民国初年,已构成三殿七堂俱全的禅寺格局,成为近代闽南最具规模的名刹。
南普陀寺历来是临济喝云派的子孙寺院。
民国十三年( 1924 ),喝云派裔主持转逢和尚将寺院改为十方丛林,并按丛林规制,推选云门派裔会泉和尚为首任方丈。
第二年,又在寺内创办闽南佛学院。
会泉和尚退任后选聘当代高僧太虚大师为继任方丈,主办学院。
从此,海内高僧相继往来住锡传经,十方佛子竞相入院参道修学,一时佛门称盛,名闻中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地方政府曾多次拨款维修殿宇院舍。
文革十年动乱,寺院历经浩劫。
文革后,国家落实宗教政策,政府重视寺院复建。
十多年来,不仅旧有殿堂翻修一新,还新建多座楼堂亭院。
现有建筑总面积已超过原有将近一倍。
复办后的闽南佛学院,规模设施也在成倍增长。
古刹盛世重光,梵呗钟磬不绝,佛苑法缘殊胜,宏法利生并传。
二、历史溯源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末五代,初称泗洲院。
北宋僧文翠改建称无尽岩。
元废。
明初复建,更名普照寺。
明末诗僧觉光和尚迁建于山前,殿堂院舍齐备,住僧常达百余众,清初又废于兵祸。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在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现尼泊尔)出生并成长。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和传播,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宗教之一。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63年,当时释迦牟尼佛诞生在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中。
然而,他对人类的苦难和生命的意义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于是离开了他的王子身份,成为了一个苦行僧。
在苦行的过程中,他达到了“觉悟”的境地,成为了佛陀,意味着“觉醒者”。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和八正道。
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指的是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集谛是指苦难的根源,灭谛是指消除苦难的方法,而道谛是指通向解脱的道路。
八正道包括正确的信仰、意念、语言、行为、职业、努力、念和禅定。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时期。
在佛陀去世后的几个世纪里,佛教在印度蓬勃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教派和学派。
其中最重要的是上座部派(南传佛教)和大乘佛教(北传佛教)。
上座部派注重个人修行和解脱,而大乘佛教强调利他主义和菩萨道。
佛教的传播离不开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公元前3世纪,印度皇帝阿育王成为佛教的保护者和宣传者,他派遣了使者前往其他国家传播佛教。
这导致了佛教在亚洲各地的传播,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地。
在中国,佛教的传入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
由于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包括东晋时期的繁荣、唐朝时期的黄金时代以及宋朝时期的衰落。
佛教的发展也受到了一些挑战和变革。
在印度,佛教逐渐衰落,主要是由于佛教与婆罗门教的竞争以及来自伊斯兰教的入侵。
在中国,佛教在唐朝后期受到了一系列的打击,包括僧侣的腐败和政府对佛教的限制。
然而,佛教在亚洲其他地区继续繁荣发展,并且在现代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总结起来,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释迦牟尼佛创立。
它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和八正道,强调解脱和利他主义。
感悟那段历史——游青岛市博物馆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报告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内容:缅怀历史——参观历史遗迹遗址学院:化工学院专业班级:药物制剂112学生姓名:张夏云陈崇潇王倩范春格张莎莎任课教师:曹胜2012年4月9日感悟那段历史——游青岛市博物馆2012年4月2日,依然凛冽的东风没有挡住我们参观博物馆、了解中国历史的热情。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共同的信念来到青岛这个城市。
从小我们就听说过这个拥有“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美丽帆船海洋之都。
因此心心念念的来到了这个美丽的城市,同时也十分仰慕这个有历史的尘世,于是我们在周末,一行五人踏入了收藏着青岛乃至全国悠久文明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青岛市博物馆。
青岛市博物馆于1965年正式建馆,占地105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
整栋建筑造型庄重典雅,流畅的圆廊结构、蔚蓝色的屋面设计、与之相呼应的宽敞的广场叠水喷泉以及绿色的草坪构成了一幅现代都市气势恢宏的建筑交响。
他藏在崂山脚下,繁华之间,让我们在美丽中去体会历史。
青岛市博物馆集历史、艺术、人文为一体,是具有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的博物馆。
馆藏文物16万余件,包括书法、绘画、陶瓷器、青铜器、玉器、钱币、甲骨、竹木牙角器等30余个门类,其中书画、陶瓷器、玉器、钱币为馆藏特色。
到两尊北魏时期的石佛像,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
佛像身高一丈八尺,重约30吨,俗称“丈八佛”。
头部雕高肉髻,面部瘦削清秀,深目高鼻,眉间有白毫相,其神态祥和、超然。
长颈,内着僧祗支,胸前束僧祗支带,外披褒衣博带式长衣,衣纹雕刻成“v”形断面。
双手施无畏与愿印,跣足立于莲花座上,莲座下雕四方形的须弥座。
石佛像造型优美,雕刻技法娴熟,衣纹细致柔和,神态栩栩如生,充分表现出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施行,反映到佛教雕塑艺术上的风格特点。
在这一尊尊雕塑中,在这一座座佛像前,我们涤荡了心灵,净化了我们一颗颗浮躁的心。
在纷乱的大城市中,这座博物馆里的佛像前,我们每个人放下心中的一切,去感受历史的沧桑,去欣赏岁月的流逝。
隰县小西天简介

隰县小西天简介:黄土高原上的禅意瑰宝在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城西北 1 公里处的凤凰山上,静静矗立着一座闻名遐迩的佛教寺院——小西天。
它宛如一颗深藏于晋西南黄土高原褶皱间的明珠,历经岁月洗礼,散发着独特且迷人的光芒,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八方游客与文化爱好者纷至沓来。
一、历史溯源与名称变迁小西天始建于明代崇祯七年(1634 年),由东明禅师发愿主持兴建。
彼时,这片三面环山、两侧土崖峭立,庵前临河且有古树清流环绕的风水宝地,被视作绝佳的禅修礼佛之所,在众多匠人的精雕细琢与广大信众的倾力募资下,寺院渐成规模。
起初,因大雄宝殿内供奉佛像多达千尊,故而得名“千佛庵”,尽显佛国之昌盛景象。
寺院山门处题有“道人西天”字样,加之城南另有一座规模更大的明代寺院“大西天”,为便于区分,“小西天”之名就此诞生并沿用至今,成为当地佛教文化传承的醒目标识。
二、精巧建筑格局:天人合一的典范寺院整体依凤凰山山势巧妙布局,占地面积虽仅有1100 多平方米,却将建筑空间利用发挥到极致。
二十处大小各异、高低错落且南北对称的建筑,分上院、下院、前院三个群组,彼此间以洞为门,看似分隔却又紧密连通,布局紧凑合理,宛如一座精巧迷宫。
踏入山门,前庭豁然开朗,古柏参天、清流潺潺,瞬间隔绝外界喧嚣,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氛围。
沿着台阶拾级而上进入核心区域,各殿宇高低起伏、左右对称,回廊蜿蜒曲折,楼阁错落有致,既契合传统风水理念,又遵循佛教建筑规制,展现出别具一格的空间美学,彰显古代匠人的建筑智慧与精巧构思。
三、大雄宝殿: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大雄宝殿作为小西天的核心与灵魂所在,尽显非凡气度。
其面阔五间,尽显舒展大气之感;进深六椽,空间深邃而庄重。
前檐插廊设计古朴厚重,增添一抹古韵;单檐悬山顶搭配小青瓦铺就、琉璃镶边,殿顶中央那块琉璃方砖在日光下熠熠生辉,尽显尊贵不凡。
梁架采用开放式构造,六椽七檩与前后单步梁稳稳立于四柱之上,力学结构与美学观感完美融合。
论南京的佛教文化

论南京的佛教文化金陵,这一虎踞龙盘的十朝都会,名震江南的文化古城,与佛教一直有着不解之缘。
从佛教刚传入中国的东汉、三国时期,直到社会主义的今天,佛教文化之花在金陵不断开放,推陈出新,成为吴地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簇奇葩。
一. 南京佛教文化的由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指出;“在六朝时期,南京作为中国政治上的正统和文化上的中心近三百年。
在中国创立的大小乘各宗派,无不与南京有关……在中国佛教史上,南京作为佛教学术的中心是当之无愧的。
”南京既是译经中心,又是义学基地。
汉献帝末年,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据《出三藏记集》、《高僧传》载,最早把佛教传到南京的是北来的支谦和南来的康僧会。
最早在朝廷内掀起带有中外文化撞击性质的“沙门不敬者”和“夷夏之辨”的大讨论,最终是以佛教文化获胜,使得在传统的专制政权之外出现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和文化转播源,这对中国传统社会机制是有利的补充、协调和改善,对社会稳定和抑制人类的暴力倾向具有重要作用。
东晋南北朝时期,戴颙在这里开始了佛教造像中国化的实践,顾恺之、张僧繇等著名画家也在这里参与了佛教绘画中国化的过程。
这些对中国造型艺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瓦官寺与各位艺术大师共同名扬天下。
这一时期,佛教从南京传入古代百济国(今韩国),进而又由百济正式传入日本,当时建业的佛教是今韩国和日本佛教的发源地,由此可见,建业的佛教对韩国和日本佛教的流传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南北朝时期,佛教义理研究也非常发达。
梁代建康招提寺僧慧梁撰《毗昙大义疏》十余万言,为南朝最著名的毗昙学家。
梁代辽东僧人僧朗来到建康,先住钟山草堂寺,后住摄山栖霞寺,开讲《华严经》及“三论”,南京栖霞寺遂成为“三论宗”祖庭。
齐、梁间,高僧宝志在同泰寺弘扬禅学,深受梁武帝尊敬。
竺道生于青园寺(后改为龙光寺)研究《泥洹经》三十六卷,开创一代教宗。
宋齐之后,南京地区的洹槃学取代了先前的般若学。
公元589年,隋兵灭陈,建康宫室受“耕垦”之灾,南京的佛教事业也落入低潮,然六朝时期于此奠立的佛学根基至隋唐五代时又收开花结果之效。
中 国 佛 教 简 史

中国佛教简史汉代佛教(前2 ~ 220)汉代,西域佛教国大月氏使臣伊存来汉朝,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公元前二年,景卢从伊存受浮屠经,从此佛教得到合法地位。
后汉蔡愔等于大月氏国得佛像经卷,并与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在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相传这就是中国译的第一部佛经。
三国佛教(220 ~ 265)魏继后汉,也可说是后汉佛教的延长。
这时有许多外国的译师来到洛阳,从事经典的翻译。
明帝曾大起浮屠,曹植也笃爱佛经。
中士沙门朱士行西行求法,于太康三年遣弟子弗如檀等送经回洛阳,由竺叔兰译出,名《放光般若经》。
西晋佛教(265 ~ 316)在这时期,佛教学者或翻译经典,或弘传教义,或从事其它佛教活动,因此佛教比前代有了相当的发展。
当时众人所译出的经、律和集传等共275部,加上新旧各种失译人的经典58部,合计333部。
东晋佛教(317 ~ 420)佛教在东晋时代形成南北区域。
北方的统治者为了利用佛教以巩固其统治而加以提倡。
道安和鸠摩罗什为佛教代表人物。
南方随着名僧不断地南移,形成了卢山和建康两地的佛教盛况,代表人物为慧远和佛陀跋陀罗。
东晋的佛典翻译,超越前代的业绩:一是《阿含》、《阿毗昙》的创译;二是大乘重要经论的译出;三是密教经典的译出;四是律典的译出。
这时期佛教徒的信仰和行持方面,出现了一种祈求往生弥勒净土(即兜率)的思想,它的创始者是道安。
净土信仰肇始于弥勒净土信仰。
而兜率上生信仰又是弥勒净土信仰的主流。
其后,又出现了一种只求往生弥陀净土的思想,创始者是竺法旷。
从东晋一直到隋唐五代,弥勒净土信仰一直是主流。
到了唐代,因迦才、飞锡、怀感、善导、法照、少康等弘扬弥陀净土,使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相抗衡。
自宋后,因倡禅净合流,遂使弥陀净土取代了弥勒净土的主导地位。
元明清以降,修习弥勒净土者,便如凤毛麟角。
到清末民初,在赤山法忍、雪窦太虚的影响下,有一点复兴气象。
太虚大师于武昌佛学院定朝暮课诵以改念弥勒佛名,发愿生兜率为导归。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在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出生并成长。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从创立到传播至今,对世界各地的文化和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63年,当时的印度社会充满了宗教和哲学的思想。
释迦牟尼佛(又称佛陀)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他对人类苦难的观察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使他离开了世俗生活,成为了一个苦行僧。
在冥想的过程中,佛陀获得了对生命和宇宙真相的洞察,他的教义被称为“四圣谛”和“八正道”,强调了人类解脱的道路。
佛教最早的传播是通过佛陀的弟子们进行的。
佛陀的教诲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他的弟子们成为了佛教的传播者。
其中最有名的是阿难陀和舍利弗两位大弟子。
他们传播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追随者。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
最初的时期被称为“小乘佛教”,强调个人的修行和解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分裂成不同的教派,其中最重要的是“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强调普度众生和追求菩萨道,认为所有众生都有成佛的潜力。
这一时期也见证了佛教经典的写作和翻译的繁荣,佛教的文化和哲学思想也开始渗透到印度社会的各个方面。
佛教在公元前3世纪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教义与中国传统的道家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
在中国,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时期,如南北朝时期、唐朝和宋朝。
佛教的兴盛期见证了大量的寺庙建设和佛教文化的繁荣。
除了印度和中国,佛教还传播到了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缅甸、泰国等。
每个国家都根据自己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发展了独特的佛教传统。
例如,日本的禅宗强调冥想和直接体验,韩国的曹洞宗注重修行和世俗生活的结合。
在现代,佛教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宗教,吸引了数以亿计的信徒。
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圣谛、八正道、因果律和无常观念。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在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出生。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印度传播到亚洲各地,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之一。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当时,印度社会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和宗教压迫。
释迦牟尼佛(又称为佛陀)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他对人类苦难的观察和思考使他离开了封建社会,开始寻找解脱之道。
佛陀于公元前528年达到了觉悟的境地,成为佛教的创始人。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和八正道。
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它们解释了人类苦难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八正道实现解脱。
八正道包括正确的理解、意念、言论、行为、生计、精进、念和禅定。
佛教强调通过修行和内观来实现觉悟和解脱。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
在佛陀去世后的几个世纪里,佛教在印度逐渐发展壮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内部出现了分歧和争议,导致了不同的佛教教派的形成。
其中最重要的佛教教派包括上座部派和大乘佛教。
上座部派是佛教最早的教派之一,坚持传统的佛教教义和修行方式。
大乘佛教则强调普及化的觉悟和菩萨道的修行,认为每个众生都有成佛的潜力。
大乘佛教在印度外传到中国、日本、韩国等地,成为这些国家的主要宗教之一。
佛教在亚洲各地的传播得到了各个国家和文化的接纳和传承。
在中国,佛教在东汉时期(公元1世纪)传入,随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在日本,佛教在6世纪传入,对日本的宗教、艺术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韩国、越南、泰国等地,佛教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佛教的发展还涉及到佛教艺术和建筑。
佛教寺庙是佛教信仰和修行的重要场所,它们展示了佛教教义和美学的精髓。
佛教艺术包括佛像、壁画、石刻和佛经装饰等,它们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意义吸引了无数信徒和游客。
总的来说,佛教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丰富多样的历史过程。
它不仅影响了印度,还对亚洲各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飘带一般比较直
衣饰一般不刻花
康熙时代的台座
乾 隆 时 代 的 台 座
康熙佛像的面部
乾隆时期的面部
明清佛像的区别
清佛像 生产地方 北京或
内蒙 村料 黄铜(剁底) 颜色 柠檬黄 手感 沉重
明佛像 拉萨 红铜(包底、卷底) 桔黄 较轻
二 佛像的神格和造型规律
5、比丘相(祖师像) 大凡是剃发着僧服的出家人形象都可归入比丘相,比
丘相的造型首推罗汉。罗汉是佛教修行中的果位, 是闻如来说教而通达,是侍佛承宣佛法的人物,有 十八罗汉,二十四罗汉、五百罗汉等说法 比较特殊的是地藏菩萨,虽然是菩萨级别,但也是光 着头的比丘相,可能是认为地藏菩萨的缘故。 此外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志公和尚、寒山、拾得等等 也属于一类造像。
早期莲瓣满布台座一周,时 代愈后,台座背面莲瓣越简 略,变成一块如意云头开光
颜色偏暖
菩萨像有二条飘带从双肩优 美地向两侧甩出
衣饰刻花
乾隆
面相饱满,五官刻划程式化, 鼻子较生硬,眼睛不是写实 性的,上眼睑向下垂,弯度 很大,呈俯视状
台座背后莲瓣省略不做,素 莲瓣莲座最下像一律制成圆 隆形
三身佛 卢舍那佛(报身) 毗卢遮那佛(法身) 释迦佛(应身)
二 佛像的神格和造型规律
2、菩萨相:菩萨是指天国中低于佛的阶级的神。
【特征:袒上身,下着大裙,饰有项链、耳环、手镯、脚镯等。】
(1)观音菩萨:其冠中饰有化佛,手中提有净瓶。 观音的化身度母有二十一位,据说是从观音的眼泪 变化来的,最受尊敬的是白度母和绿度母。还有水 月观音(南海观音),自在观音等。
法的姿势。 与愿印:左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下垂叫“与愿印”,表
示能满足众生的愿望。 施无畏印:上伸叫“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的苦难。 合十印:又叫“合掌”,即十指并拢,两掌相合,为僧人礼
节,表示诚心诚意。
四 制作佛像的工序
一、作蜡型 佛像
制作至今沿 用传统的 “失蜡法”, 即一次只能 以蜡型浇铸 一件。
二 佛像的神格和造型规律
五大明王加上马头明王,无能胜明王,步 掷明王,大轮明王等称为八大明王。
这八大明王又可对应八大菩萨 金刚手菩萨 — 降三世明王
文殊菩萨 — 大威德明王 虚空藏菩萨 — 大笑明王 弥勒菩萨 — 大轮明王 自在观音菩萨 —马头明王 地藏菩萨 — 无能胜明王 降盖障菩萨 — 不动明王 普贤菩萨 — 步掷明王
律
二 佛像的神格和造型规律
1、如来相:释迦牟尼佛,燃灯佛、弥勒 佛、阿弥陀佛、药师佛、毗卢遮那佛 (大日如来) 【特征:具备佛陀的高肉髻. 】
二 佛像的神格和造型规律
三世佛
燃灯佛(过去) 释迦佛(现在) 弥勒佛(未来)
俗称的弥勒佛实际应该是起源于宋代的布袋和尚
二 佛像的神格和造型规律
三方佛 阿弥陀佛(西方) 释迦佛(中) 药师佛(东方)
一次完成。充填表面气孔,打磨 毛刺,细部五官和手脚、衣纹等 要敲凿镂刻,精细加工。
四 制作佛像的工序
五、鎏金 将纯金碾成薄片,剪成金丝条状,与碎玻璃按比
例配合在石碾中碾碎成粉末状,溶于水银,用小玻 璃棒一点点涂抹于铜像上。
搞文物鉴定,很重要的即是能了解其制作程序, 使用材料、产地等第一手资料,这些知识在真伪及 时代判断上极为重要。
持国天王(护持东方)白 琵琶 象征调 增长天王(护持南方)黑 宝剑 象征风 广目天王(护持西方)红 绳索 象征顺 多闻天王(护持北方)黄或绿 宝幢或持伞 象征雨
其中多闻天王造型上持伞、骑狮、手中抱鼠,鼠中 吐宝珠,所以又称为财宝之神。
四 大 天 王
二 佛像的神格和造型规律
(2)财神:其造型为袒腹的胖汉,嘴上 有上翘的小胡须,手中托一硕鼠,鼠口 中吐珠,有骑龙,骑狗等形象。
a、从干支纪年方面去识别 b、用后来史书所称朝代署款 c、用庙号署款的佛像 d、款识上出现的佛教知识方面的问题 e、从款识的字体、雕刻的方法、异体字与简化 字、避讳等方面也可成为判断佛像真伪的一个依据.
明永乐、宣德 永乐款字体秀美,为 宣德年款似隶书
楷书
字体浑厚有力
二 佛像的神格和造型规律
(2)弥勒菩萨:倚坐样式为标准像,肩膀上 有法轮或水瓶
(3)思维菩萨 (4)文殊普贤菩萨,文殊是司智慧的,骑在
绿狮子上,左肩上有经书,右肩上佩宝剑 (或右手举宝剑);普贤则骑白象。
还有大势至、地藏、除盖障、虚空藏合称八大菩萨。
二 佛像的神格和造型规律
3、天人相:常见的有四大天王:梵天、帝释天、财 神、韦陀天、大自在天等。 (1)四大天王:
表情含蓄,高鼻薄唇, 脸型略趋端庄,嘴唇
整体比例协调
较厚,鼻梁鼻翼略宽
莲瓣秀美清瘦,莲瓣 的内缘纹饰饱满尖端 部上卷或三颗圆珠状
莲瓣相对显宽阔,内 缘纹饰尖端上卷或卷 草象鼻状
清康熙、乾隆的佛像对比
康熙
面相丰圆适中较为秀美,五 官写实,双眼是写实性的, 上眼睑呈弧形,略有上扬的 感觉
三 佛像造型基本知识
1.佛教造像的分类:石窟寺造像,寺庙造像, 石刻佛造像,金铜佛像,善业泥像,山水画, 行像等
2.佛教造像的技法 一般可分为雕塑造像和绘画像两大类: 雕塑像:铸像/锤碟像/木雕/石雕/泥塑像/夹
纻像/瓷像/蜡像/酥油像等 画像有:壁画/卷轴画/绣像/织成像
三 佛像造型基本知识
(3)摩利支天:摩利支天呈天女相,佛 经说她能于日光中行走,有护身隐身, 得财、消除障难之功。
二 佛像的神格和造型规律
4、愤怒神像 (1)愤怒神像是佛、菩萨的变化身。佛、菩萨平时所呈现 的肢体正常的平和相为正法轮身,当他们以智慧力教令愚顽、 警醒众生,摧破无明业障时,即显现出多面、多臂、表情凶 恶的形象,称为教令轮身,并且还要晓以咒语,即明言,胡 也称明王。 造像中常见的五大明王为:不动明王、降三世明王、军荼 利明王、大威德明王、金刚夜叉明王。
明 清 佛 像 鉴 赏
一 佛像历史的溯源
△东汉至西晋时期,佛教传入我国,此期的 佛像,只相当于民间崇拜的神,与中国本 土的神仙、鬼怪、巫术及祖先一起被供奉
△从东晋十六国开始,特别是南北朝时期, 是佛教造像艺术全面发展的时期。
△隋唐是中国佛像雕塑的黄金时期。
一 佛像历史的溯源[续]
△宋代的佛像雕刻,虽然数量和规模上逊于唐代, 但手法更加洗练圆熟,此时的佛像以美好的姿 态,抚慰人们的心灵。
△元明清时期,寺庙造像是佛像艺术的主流方式, 壁画、木雕、金铜等造像得以迅速发展,特别 是13世纪在青藏高原兴起的藏传佛教,为佛像 艺术注入新的血液。
肉髻 螺发 三道
右手 降魔印
莲花座
摩尼珠
二
【一般藏传佛像上才有】
白毫
佛
【俗称佛爷痣】
像
双耳垂肩
的 神
袒右肩袈裟
格
和 左手禅定印 造
结迦跌坐
型
【双足掌仰面】 规
二 佛像的神格和造型规律
(2)大黑天 大黑天是重要的护法神,为古代印
度的军神、战神、藏传佛教以他为大 日如来化现的降服恶魔的形象。
身披象皮,腰围虎皮裙,脚下踏着 仰卧的自象。
二 佛像的神格和造型规律
(3)双身佛像 双身佛俗称欢喜佛,是源于古印度
教的性力思想的造型美术,不能据此 认为佛教是纵欲的,称为双身佛造像 较为妥。著名的如时轮金刚,胜乐金 刚、喜金刚,女伴称为空行母、明妃、 佛母。
3,佛像的姿势:有站,坐,跪,飞行等。 其中,跪姿多见于供养人像,飞行仅见于 护法神中的飞天。坐姿最多讲究,有可分 为:跏趺坐,全迦做,倚坐,半跏趺倚坐 等。
三 佛像造型基本知识
4,佛像的手印 佛像采用几种固定的手印,以表达特定的寓意,称为“手
印”。常见的手印有如下几种: 禅定印:双手上下相叠,放于小腹前,手掌向上,表示禅定。 说法印:左手放在足上,右手举起,屈指作环形,表示佛说
古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涂抹水银
细部加工
半成品佛像
五、佛像鉴定的基本规律
1、从造型上鉴定佛像的方法 (1)似有所本,综合创作 (2)移花接木法 (3)按传统的技艺制造佛像 (4)按真品仿造
五、佛像鉴定的基本规律
2、从制作工艺上鉴定佛像 (1)真品翻模 (2)真品伪款 (3)伪款的内容也往往出现问题:
拍出亿 元天价 的明代 永乐宫 廷金铜 佛像
拍出亿 元天价 的明代 永乐宫 廷金铜 佛像
拍出亿 元天价 的明代 永乐宫 廷金铜 佛像
四 制作佛像的工序
二、包裹泥衣将 蜡像底部预 留出蜡液出 口,然后层 层裹以泥浆, 阴干。蜡像 的中空部分 也要有填充 物。
四 制作佛像的工序
三、浇铸 以铜液浇铸,溶蜡自预留出口
流出,蜡像的空间被溶铜充满, 冷却后打碎泥壳,清除铜像内部 的填充物,铜像基本成型。
四 制作佛像的工序
四、修整拼合 大像由几部分组装拼合,小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