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看水体富营养化
中国太湖蓝藻水华发生的生态学机制研究

中国太湖蓝藻水华发生的生态学机制研究
近年来中国太湖频繁出现蓝藻水华,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带来了很大的
威胁。
为了探究这一问题,很多学者对太湖蓝藻水华发生的生态学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首先,太湖水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水体富营养化,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人类
活动和自然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太湖周边的人口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化学污染物、生活垃圾和废水排放。
这些垃圾和废水中包含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这些养分在水中会转化为植物生长所需的有机物质,形成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
其次,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生又加速了藻类生长的速度。
水华是以蓝藻为主的。
蓝藻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其存在形式通常是细胞在水体中聚集,形成大量类似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绿色细胞。
太湖的富营养化使得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非常高,对蓝藻的生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太湖蓝藻水华的形成还与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关。
在太湖生态系统中,夏季的气温和光照强度都非常高,这为蓝藻的生长创造了非常有利的环境条件。
此外,太湖的水体水动力学也非常重要,由于太湖的面积较大,因此水流运动较慢,这为蓝藻在水体中停留生长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总之,太湖蓝藻水华发生的生态学机制非常复杂,需要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才
能真正达到发生水华的程度。
因此,为了预防和治理水华问题,不仅需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还需要综合考虑水文、生态、环境等因素,制定出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
太湖的富营养化发生的原因与治理对策

太湖的富营养化发生的原因与治理对策摘要: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又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太湖流域的GDP总值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众多人为因素的影响,已导致太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特别是水体污染与富营养化情况日趋严重。
本文简述了太湖富营养化的成因、发展与现状,并简单介绍了一些治理太湖富营养化的治理对策。
前言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位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流域包括苏州、无锡、湖州等38个市县,是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淡水资源,太湖水是沿湖居民的生命之水,其中苏州和无锡的生活、生产用水中80.0%取自于太湖。
太湖是典型的大型浅水湖泊,湖泊面积约 2338km²,平均水深只有 1.9m ,湖水滞留期约 300 天,各湖区水动力差异显著。
20世纪60年代,太湖略呈贫营养状态,1981年时仍属于中营养湖泊,但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周边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太湖北部的梅梁湾开始频繁暴发蓝藻、水华。
而后,太湖污染日趋严重,造成了湖泊富营养化,水质恶化,蓝藻水华频繁暴发。
曾经让人流连忘返的太湖现在已变得腥臭远扬。
一、太湖富营养化的成因(一)太湖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1.农业污染农药和肥料的流失成为农业污染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据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施用量(折纯)由20世纪80年代不足200 kg·hm-²提高到目前600 kg.hm-²左右.单位耕地面积的农药用量达25 kg.hm-²至30kg·hm-²。
但是农药和化肥的利用率却没有随着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反而降低了。
人们用的化肥和农药逐渐增多,水体的氮磷含量明显升高。
雨水冲刷不当和灌水不当,带有超含量氮、磷的水体就流入河道。
既造成营养和有效成分流失、又污染水环境。
农药和化肥施用的广泛、分散、不合理等特点,使之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污染。
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原因分析太湖,这座位于中国江苏和浙江两省交界处的宁静湖泊,近年来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导致水生植物如藻类等大量繁殖,最终影响水质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太湖富营养化的现状及其原因。
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气候条件适宜,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湖区水域广阔,水资源丰富,是周边城市的重要水源地。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太湖的水质逐渐恶化,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
根据近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太湖流域的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普遍偏高,使得藻类等水生植物大量繁殖。
夏季是太湖富营养化的高发期,由于气温高、降雨少,藻类繁殖速度加快,导致湖水透明度下降,水质逐渐恶化。
太湖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过度施肥和城市污水的排放,使得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太湖。
随着太湖流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体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水生植物繁殖失控。
环太湖地区的工业发展也给水质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太湖富营养化已经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水体中的有毒物质和有害微生物含量增加,影响了饮用水的质量。
同时,富营养化还导致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失衡,许多珍稀水生生物如中华鲟、太湖银鱼等濒临灭绝。
为了防止和减轻太湖富营养化的程度,政府和环保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政府加强了对太湖流域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了农业生产的化肥使用量,并加强了对城市污水排放的监管。
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项目,如建立生态保护区、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等。
环保组织积极倡导公众参与环保活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例如,组织志愿者清理湖边的垃圾,减少人为因素对太湖的破坏。
科研机构也在积极研究太湖富营养化的治理方法,如引进新技术改善水质、推广生态农业等。
通过政府、环保组织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相信太湖的富营养化问题会得到有效的缓解。
太湖富营养化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和努力解决。
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原因分析一、本文概述太湖,作为中国东部的大型淡水湖,其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太湖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和探讨太湖富营养化的现状及其原因,以期为太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概述太湖富营养化的基本情况,包括太湖的水质状况、富营养化的程度以及富营养化对太湖生态系统的影响。
接着,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太湖富营养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湖泊地形等,以及人为因素如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排放、城市生活污水等。
我们还将关注太湖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和湖泊管理政策对富营养化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太湖富营养化的现状及原因,本文旨在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为太湖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太湖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共同为保护太湖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贡献力量。
二、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太湖,作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生态环境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近年来,太湖的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对湖泊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富营养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高,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目前,太湖的富营养化现状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根据最近的环境监测数据,太湖的水质指数已经连续多年超过国家标准,尤其是氮、磷等关键指标严重超标。
湖泊中的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不仅影响了太湖的美观,更重要的是,这些藻类在死亡后会分解产生有害物质,进一步恶化水质,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富营养化还导致太湖的生态系统发生了严重失衡。
原本丰富的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冲击,一些敏感物种甚至面临灭绝的风险。
富营养化还加剧了太湖的蓝藻爆发频率和强度,给周边地区的供水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
太湖的富营养化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其现状不仅严重影响了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还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制约。
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近十几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没有同步,使得太湖的水质越来越差,特别是太湖北岸的城市——无锡曾经发生了饮水危机.临着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却没有水可以喝?——这主要是太湖水中蓝藻的大规模暴发。
蓝藻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在地球上出现在距今35亿年至33亿年前。
蓝藻的重要特性是喜高温和光照,高气温、高光照时,蓝藻会迅速生长,高温天气持续越长,蓝藻生长的时间就越长.在营养丰富的水体中,蓝藻常于夏蓝藻大量生长,死亡腐败后气味难闻,破坏景观;死亡分解耗氧过多,导致其它生物缺氧死亡;分泌毒素,破坏水质,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那么太湖为什么会暴发蓝藻呢?很重要的一点是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包括气象、水文和地理条件,即是蓝藻爆发的生境.蓝藻有适宜的生境就会爆发。
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1、气温。
日均气温高于200c利于蓝藻生长繁殖;2、光照。
晴热天气光照条件好,利于光合作用,蓝藻繁殖快,易上浮,易爆发;3、风.影响蓝藻的浮沉和使蓝藻顺风向漂浮;4、降雨。
可降低水温、增氧、易于蓝藻下沉;5、水域形状。
蓝藻易聚集于顺风向的湖湾和凹岸;6、其它.与水动力、水温、水位、水深、气压以及水体的电导、盐度、酸碱度(PH)、扰动、水的垂直分层和稳定性有关,还与微生物、食物链的相互作用等生物环境有关。
其次是基础环境。
蓝藻爆发的基础环境条件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程度:1、水体富营养化.根据太湖蓝藻爆发的实际情况,当氮(N)、磷(P)达到一定浓度,蓝藻就可能爆发,但水体的过度富营养化也不利于蓝藻的生长。
2、氮、磷比值。
一般认为,在水体富营养化和N/P大于一定比值,且其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蓝藻就可能爆发.3、影响蓝藻爆发的其他基础环境条件还有有机质、铁和微量元素等。
物种条件。
蓝藻爆发必须有蓝藻的种子和种群存在,并有以下两个条件:1、蓝藻种源基数较高.一年中蓝藻首次爆发的时间和生长繁殖速度,与底泥中蓝藻活细胞的种类、数量、密度及其冬眠苏醒时间有关。
太湖蓝藻水污染事PPT精选文档

5、国家环保总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修改 太湖流域的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 实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组织江苏、浙江、 上海两省一市,会同水利、建设、环保等部门编制《太 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江苏省政府与南京、苏州、 无锡、常州、镇江市政府签订了治污减排责任状,讨论 修改《江苏省太瑚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
第四难,难在环保意识薄弱。正如以上说的,国人在环 境问题上后知后觉,奉行“先污染,后治理”,殊不知,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早已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
15
对环境及人群的影响
1.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 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 ,影 响水质,使水源受污染。
第二难,难在政绩难彰。政府考核制度不完善,重经济 发展,轻环境保护。另一方面治污不可能立竿见影。
第三难,难在法不责众。我国不光有环保法,1997年修 改新刑法,还专门新增“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类似 无锡太湖水污染事件,该算“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可是环湖众多地方及企业日积月累,共同“犯罪”,无 法惩处。
梁湖水域较易发生藻类集聚现象,集聚后,藻类会逐渐死
亡,快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水体缺氧性腐变,再加
上太湖水位下降导致取水口太湖底泥上泛,从而使水体产
生异味,水质进一步恶化,加剧了蓝藻的灾情。蓝藻产生
的根本原因在于水体富营养化。
11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天然水体中由于过量营养物质(主
要是指氮、磷等)的排人,引起各种水生生物、植物异 常繁殖和生长。 这些过量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农田施肥、农业废弃物、 城市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一般来说,总磷和无 机氮分别为20毫克/立方米和300毫克/立方米,就 可以认为水体已处于富营养化的状态。富营养化造成 水的透明度降低,导致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造成大 量鱼类死亡。富营养化水中含有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标的水,会中毒致病。
太湖富营养化原因与治理工程

太湖富营养化原因与治理工程——秦伯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8)郑正(主持)——前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近期加盟复旦:复旦环科的大气化学方向的前沿地位是不可争议的,但在水体污染治理方面加强才能使环境排名符合复旦的地位。
(以湖泊命名的研究所仅此一所)一、太湖饮水危机供水时太湖的主要功能。
梅梁湾---贡湖水厂取水口:2007年5月爆发蓝藻水华危机。
6月1日太湖站科研人员取样,有严重的腥臭味(蓝藻的氮磷含量高达40%),6月3日已经大大好转,但仍大大劣于湾中心地带。
——太湖蓝藻年年爆发,但近期威胁到了水厂的水质。
>> 具体表现:1.中心磷、叶绿素浓度持续增高2.持续时间长3.范围扩大4.水生植物大量死亡,于是生态系统状况的恶化【多年治理依然严重显示了其困难和复杂程度】>>蓝藻爆发的原因:1.气温和水温——全球变暖2.水位——单位水体光强大3.风向——三月初至五月末,西北风,有利于藻类在取水口堆积,为水质时间创造条件。
4.湖流——湾内向湖中心,利于取水口堆积。
容易把堆积在取水口沿岸腐烂的取水口沿岸正在腐烂的蓝藻水华冲向取水口。
二、太湖富营养化的原因分析>>蓝藻水华爆发是水体富营养化的而最主要生态学体现。
>>中国的湖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其中淡水湖(60%)和浅水湖泊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
目前中营养和富营养的湖泊已经达到70%——严峻。
【2008年5月27日,在太湖宜兴湖岸出现黑水团】>>湖泊富营养化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鱼类,底栖动物……——湖泊中搞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小鱼动物上升,浮游动物减少,导致了藻类水华的上升原因:1.人类活动:A工业化B工业化城市扩展与城市化(早期只考虑了防洪,以建造排水系统>> 滇池污水大多来自昆明)C农业生产方式强度——高度养料D渔业发展,湖岸围垦——滩地浅水区域,原本是缓冲地带E闸、坝、环湖大堤东城,降低了河湖水量减缓熟虑改变湿地,减小自净能力。
某一环境污染事件(太湖)

对立与统一
概念 废弃物
原 因
水 污 染
预防
对 策
治理
自净能力
管理 危害
(2010·福建)40.(C)(15分)苏州河是 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城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 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图16示意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质污 染综合指数高表示污染严重)。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烟波浩渺之间, 烟波浩渺之间, 群岛沉浮, 群岛沉浮,渔帆 点点,鸥鸟飞翔, 点点,鸥鸟飞翔, 风光无限… 风光无限
•
2006年 2006年7月,太湖湖区暴发大面积蓝藻。水样透明度 太湖湖区暴发大面积蓝藻。 岸边的湖水像浓浓的绿色油漆, 为“零”,岸边的湖水像浓浓的绿色油漆,犹如铺上了一 块宽约数十米的绿地毯。 块宽约数十米的绿地毯。
太湖
苏州
上海
浦东
西 部 沿 岸 区 ( IV) (
湖 心区 ( III)
东 部沿 岸区 ( Ⅱ) 东 太湖 ( Ⅱ)
南 部沿 岸区(Ⅱ )
太浦闸 出水至 上海
2005 太 湖水 质状 况分 布图
图7
(2011海南卷 云南丽江古城“城依水存,水随城在”, 海南卷)云南丽江古城 城依水存,水随城在” 海南卷 云南丽江古城“ 1997年被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游客剧增。据2005年监测, 游客剧增。 年监测, 年被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游客剧增 年监测 河流流经古城前后,水质由优变为较重污染。 河流流经古城前后,水质由优变为较重污染。 据资料分析丽江古城河水污染的原因, 据资料分析丽江古城河水污染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河水污染的建议 (10分)。 分 原因:游客剧增,旅游(服务 业迅速发展,生活污水量猛增且 原因:游客剧增,旅游 服务)业迅速发展, 服务 业迅速发展 (未经处理、不达标 排入河中。(4分) 未经处理、 排入河中。 分 未经处理 不达标)排入河中 建议:合理控制进入古城的游客量,将游客接待转向新城区, 建议:合理控制进入古城的游客量,将游客接待转向新城区,逐 渐实现古城“外住内游” 严格执行污水达标排放, 渐实现古城“外住内游”;(2分)严格执行污水达标排放,控制生 分 严格执行污水达标排放 活污水直接向河中排放,兴建污水排放管网;(2分)兴建污水处理 活污水直接向河中排放,兴建污水排放管网; 分 兴建污水处理 设施,提高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分 设施,提高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2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看水体富营养化
案例:
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太湖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已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太湖水污染治理是国家确定的“三河三湖”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2001年9月,国务院在苏州召开太湖水污染防治第三次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太湖水资源保护“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十字方针。
蓝藻是藻类中的一种,属浮游生物。
蓝藻在地球上大约出现在距今35亿年前,已知蓝藻约2000种,中国已有记录的约900种。
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数(约75%)淡水产,少数海产。
蓝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
有不少蓝藻(如鱼腥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
还有的蓝藻为人们的食品,如著名的发菜和普通念珠藻(地木耳)、螺旋藻等。
因此,从蓝藻本身来看,其与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一样,只不过是大千世界的一个物种。
2007年4月以来,太湖流域高温少雨,太湖水位比往年偏低,梅梁湖等湖湾出现大规模蓝藻现象,在太湖的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即为“水华”。
大规模的蓝藻爆发,使得太湖水质严重恶化,水源恶臭,水质发黑,溶解氧下降到0mg/L,氨氮指标上升到5mg/L,部分鱼类因缺氧而死亡。
特别是无锡市太湖饮用水水源地受到严重威胁,5月16日梅梁湖水质变黑,22日小湾里水厂停止供水,28日贡湖水厂水源地水质恶化,居民自来水臭味严重,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还会产生藻毒素(简称MC),大约50%的水华中含有大量MC。
MC是一种环状肽类物质,性质稳定,MC耐热,不易被沸水分解,不仅直接对鱼类、牲畜产生毒害之外,还是人类肝癌的重要诱因。
因此,蓝藻爆发已不仅仅是一个生态问题,它已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1、太湖蓝藻爆发的成因
我国面积1km2以上的湖泊2759个,总面积达91019km2,其中只有约1/3的湖泊是淡水湖泊,并且绝大部分是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太湖就是这众多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的典型代表。
太湖富营养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每隔10年湖泊富营养化上升一个等级,而水质则下降一个等级,目前全湖处于富营养到重富营养状态,而湖泊水质则属于劣五类。
而此次太湖蓝藻爆发是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集中体现。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
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
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
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或红潮。
对太湖的水质进行监测,结果显示,目前整个太湖全湖平均氮磷含量分别高达4.0mg/L和0.13mg/L,已远远超过富营养化湖泊的标准,藻类已经呈全湖性分布。
造成太湖水体氮磷增高,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太湖流域工业和生活废污水排放总量巨大
太湖地区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是世界上人口高密度地区之一。
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外来人口增多使得城市工业和生活
污水排入量迅速增大,成为太湖河网地区氮磷指标的重要来源。
1.2环太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面广量大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广大农村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发
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加上农家肥不再被利用,农民的
生活污水直接进入河道,不少农村河道已成为农村居民生活污水的“化粪池”和
农村垃圾的倾倒场所。
其次,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60%以上农药、化肥随农田排水排入河道水体。
据统计,太湖流域每年每公顷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从1979年
的24.4kg增加到目前的66.7kg。
1.3气候变化及湖体水循环能力降低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变暖,环太湖区域冬春季温度逐年上升,导致越冬藻类数量的提升和爆发性生长期的提前。
同时由于太湖流动缓慢、蒸发量大,降水补充少,水位下降,水循环能力和水体自净能力明显减弱,从而促进了太湖蓝藻的爆发性。
2007年1-4月太湖水温高于正常年份,尤其是4月25日以后太湖水温一直维持在20℃以上,为藻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温度条件;2007年1-4月太湖水位相对较低,4个月平均水位为2.94m,比常年平均水位低5cm,单位水体光照强度较大,再加上整个太湖水温相对较高,促进了藻类生长;同时,2007年1-4月偏南风风向显著高于往年平均,使得其他湖区的藻类易于向梅梁湾聚集,加上
3-4月风速明显偏小,有利于微囊藻上浮形成水华。
因此,可以看出人为活动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如大气污染、城市污水排放、农田化肥使用过量、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体养殖等使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升高,使得藻类大量的繁殖,从而给湖泊生态系统带来危害。
2、太湖蓝藻的爆发的危害
2.1蓝藻对水生生物有影响
蓝藻能释放生物毒素类次级代谢物, 含一定浓度藻毒素的水体可使鱼卵变异, 蚤类死亡, 鱼类行为及生长异常, 水华爆发也常使大量水生生物死亡;另外, 在
水生脊椎动物及无脊椎动物体内积累的藻毒素, 包括鱼、贝和浮游动物等, 有可
能通过食物链的累积效应危害人体健康。
2.2蓝藻对家畜及野生动物影响
家畜及野生动物饮用了含藻毒素的水后, 会出现腹泻、乏力、厌食、呕吐、
嗜睡、口眼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甚至死亡。
2.3蓝藻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人们在洗澡、游泳及其他水上休闲和运动时, 皮肤接触含藻毒素水体可引起
敏感部位(如眼睛)和皮肤过敏;少量喝入可引起急性肠胃炎。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水体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
和状态。
溶解氧的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有害,造成鱼类大量
死亡。
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的大量
水藻,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和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
因富营养化水中含有硝酸
盐和亚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也会中毒致病。
在形成“绿色浮渣”后,水下的藻类会因得不到阳光照射而呼吸水内氧气,不能
进行光合作用。
水内氧气会逐渐减少,水内生物也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
死去的
藻类和生物又会在水内进行氧化作用,这时水体也会变得很臭,水资源也会被污染而致使其不可再利用。
3、太湖蓝藻爆发的治理的方法
蓝藻治理是一个难题,常用的治理方法分为生物方法、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3.1生物治藻目前主要采用微生物防治、食藻生物、水生植物抑制等方法。
3.1.1 微生物治理
微生物对蓝藻水华的治理研究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溶解蓝藻。
溶藻微生物包括溶藻病毒、溶藻真菌和溶藻细菌。
溶藻真菌主要通过释放抗生素类的物质达到溶藻目的。
3.1.2 食藻生物防治
食藻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操纵理论在水体中引入合适的其它生物, 如鱼类、贝类等, 它们直接或间接以藻类为食从而抑制藻类的过度生长。
以放养滤食性鱼类直接控制蓝藻的生物操-纵技术已在国内外一些水体多次实践, 并证明是有效的, 如鲢鱼每生长1kg 体重可吃掉40-50 kg的蓝藻。
3.1.3 水生植物抑制
水生植物从营养竞争、沉降污泥和释放抑藻素三个方面来影响藻类的种群。
水生植物对营养盐与光照竞争上比藻类有优势, 从而能抑制藻类大量繁殖。
3.2 物理治藻
蓝藻爆发后, 可以用船把它捞出来。
还可以通过声波振动, 破坏蓝藻的细胞。
也有专家提出, 引水冲刷, 进行大换水, 清除或置换太湖中含氮和磷高的淤泥。
如此浩大的工程, 一是远距离调水, 可能会破坏上游的生态平衡, 影响国家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二是工程巨大, 耗费的时间较长投资巨大, 实施的难度太大。
3.3 化学治藻
目前治理蓝藻常用的药物杀灭方法是用硫酸铜法, 也可向局部水体投加丙玛三肽、钙化合物、铝化合物和改性粘土等。
早期海洋赤潮治理也常用硫酸铜, 除藻效果显著。
但二价铜离子对生物幼体具有致畸性, 并会引起饵料藻类的严重变异, 同时硫酸铜具有毒性, 能破坏水体正常的生态系统。
由于太湖是城镇居民的饮用水源, 所以不能采用硫酸铜来治理蓝藻。
化学灭杀只是一时解决了问题, 但是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作用, 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因此,要解决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应针对不同湖泊类型分析其造成富营养化的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综合措施。
先从规划和管理入手,加强湖泊周边的生态建设,挖淤增容,提高其承载力;同时加强陆地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养殖废水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入水体,并控制网箱养殖,减少水体利用污染;一旦发生藻类的繁殖,就必须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措施加以消除,具体办法,必须进行全面的监测与认真分析,在满足控制要求的情况下,加强防治。